弘扬孝道文化范文

2024-04-22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第1篇

学会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我校机电系08级学生许大卉 “带父上学”的孝老敬亲行为得到广泛赞誉。笔者认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在80后、90后,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中弘扬孝道,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从爱惜身体发肤到扬名天下,都是为报父母之恩。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部分大学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校园后,开始忘却父母的含辛茹苦、辛勤养育之恩,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高校大学生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在高年级学生中,90%以上有手机,相当一部分人有MP4和电脑,电话费、上网费成为大学生的基本消费;“吃吃喝喝”更是普遍,生日聚会必不可少,获得奖学金要请客,参加一场比赛后更要庆祝一番;更有甚者,一些学生骑着摩托车、开着轿车来上学。有些学生甚至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心安理得地玩游戏、谈恋爱、摆阔绰等,毫无羞耻之心,更不要谈感恩父母了。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情更浓,让社会更和谐。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感恩不是要对什么大恩大德生出感激之心,我们需要让大学生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之辛劳时,一些小小的不满就可能消弭。

学会感恩

一艘载有数百人的大型轮船在海上失火沉没,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还。乘客中有一个游泳专家来回游了十几次,在连续救起了二十个人后因过分劳累双脚严重抽筋而导致残废,必须终身坐轮椅,他一直大叫着问自己:我尽力了吗!几年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伤感的说:我记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向我道谢。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如此大恩大德!这都不感激,可见在当今时代,感恩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于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小故事。

一个清晨,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里,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老大在字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的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有人问,感恩是什么?

其实感恩,包含着许多含义,许多内涵。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让我们一起感谢日升日落,感谢快乐伤痛,感谢天空大地,感谢天上所有的星星,感谢生活,感谢得到和失去的一切,以及无所得无所失的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学会感恩

大家好!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你会感恩吗?

此时此刻我能站在这里,我想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身体发肤取之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接着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传授给我知识,让我认识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我还要感谢我敬爱的祖国,因为它赋予了我生存的权利;我也要感谢明媚的阳光,感谢辽

阔的大地,感谢所有的动植物,因为没有父母的精心养育,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没有祖国 时刻的爱护,没有大家的帮助,没有阳光和动植物,我怎能喘息生存于天地之间?

古人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你才会觉得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充满希望,充满爱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知道感恩,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常怀感恩之心,就会更加感激和怀念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就是要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在别人有困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

学会感恩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前提。感恩不仅仅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条件!我敢说,一个不懂感恩,不懂心怀感恩的人,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每次自己陷入困境,总会有一双手来拉自己一把。手多了我也模糊了,只记得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无私和博大。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

有了报恩之心,就会把成就归功于大家,失误归过于自己;就会把组织的优点告诉大家,把组织的不足告诉领导。而牺牲精神便会凝聚在我们体内,当需要舍弃个人英雄主义时,甘愿正直而坦然地面对;组织困难的时候,甘愿做出自我利益的牺牲;当他人困难的时候,甘愿不讲利益提供帮助。有了生命,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一切;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生活施予我们的恩泽,方能感知这个世界充满爱心。

学会感恩,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将有助于我们好的品格的形成,学会感恩,将会使我们一生受益。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第2篇

一、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孝有四层含义:第一是亲情, 就是对父母亲要好;第二, 尊敬所有的长辈, 不能仅仅孝顺自己的父母;第三, 懂得反哺, 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 不能忘本;第四要学会报恩、感恩。

围绕孝道传递孝悌与仁爱, 贵在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觉和见贤思齐的正能量, 其中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强调学生要坚守孝心、自立自强, 希望他们拒绝啃老、离开父母护佑、不给父母添负担、找麻烦。二是要求学生践行孝义、敬养父母, 希望他们无论学习和工作有多忙、压力有多大, 都要惦记着多给父母一点关心。这种关心重在内涵, 不求形式。三是鼓励学生弘扬孝道、引领正气, 希望他们挺身而出、勇立潮头, 成为新时期孝道文化的践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不仅铸成了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的“防火墙”, 更转化成为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不枯竭的巨大精神力量, 国家由此繁荣富强, 人民由此幸福安康, 社会由此欣欣向荣。

二、主要做法

我院党政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为此我院2013年11月专门成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办公室, 设3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我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工作, 制定传统文化推进举措和实施方案, 特别是孝道文化更是重中之重, 评选孝男孝女, 开设传统文化课, 举行千人成人礼等, 如新职院[2013]46号文件, 新职院[2013]65号文件, 新职院[2014]22号文件, 新职院[2014]31号文件, 新职院[2016]14号文件, 新职院[2016]31号文件, 新职院[2017]33号文件, 新职院[2018]97号文件等等。

(一) 学习孝道, 唤醒爱心

学院从新生刚入校后, 做到全覆盖对他们进行为期3—4天的“幸福人生讲座”, 这个课程从孝道入手。安排《父母十恩》《百善孝为先》等讲座, 课堂中和每周三晚上陆续观看《暖春》《二十四孝》《最美孝心少年》《少年闵子骞》《我和父母》《背起爸爸上学》等电影和视频。学生听后看后痛哭流涕, 开启学生的孝心、感恩心, 纠正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巩固新生“幸福人生”讲座的成果, 我院为全院各专业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 讲授《弟子规》《大学》等经典。使学生将《弟子规》中的孝道教育等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学问, 落实在生活中。

请进来, 走出去听孝道讲座, 内部教师讲孝道讲座。请邬玉昆老师、张宝芬老师等来讲孝道讲座, 带领学生去听“孝行天下”讲座, 参加《弟子规》修炼班。关祥祖院长经常给师生作孝道方面的讲座《诸事不顺皆因不孝》。

(二) 诵读经典, 涵养孝道

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资源。经典中有无穷的人生智慧, 诵读经典可以启迪和涵养师生的人生智慧。我院师生全体背诵《弟子规》《孝经》《百孝篇》等孝道经典;课堂讲授《弟子规》、生活中践行《弟子规》;举行《弟子规》力行分享会。

(三) 孝道音乐, 润物无声

我院每天早中晚播放, 每周班级组织唱孝道和感恩的音乐, 令学生耳濡目染, 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我院经常播放和教唱的感恩歌曲有《跪羊图》《感恩一切》《婆婆也是妈》《孝敬父母》《父亲》《母亲》《儿行千里》等等。

(四) 开展活动, 践行孝道

学院要求寒暑假师生给父母洗脚, 并拍照片记录下来;全体教职工坚持“落实孝道”制度。

即教职工每月给父母汇生活费, 打电话, 每月交单据检查;师生分别写感恩父母的信寄回家中, 教职工感恩父母的信汇编成册, 学生给父母的信由学校统一花邮费寄回学生家里;每年进行师生孝男孝女评选和身边好人的评选, 并在校园橱窗和校园网和校园广播进行后续宣传, 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年为成年学生举行成人礼, 教育学生敬奉孔圣先师, 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遵纪守法, 承担起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热爱祖国、回报社会;教职工每月储备孝亲基金, 学校支付同等数额, 每年春节为教职工父母发孝亲款, 为教职工父母送孝亲鞋、毛毯、高级洗脚盆等礼品;母亲节开展感恩父母亲活动, 举行“百名师生手拉手”帮扶活动。

(五) 服务社会, 感恩回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和睦自己的兄弟姐妹, 还要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关爱老人;去社会福利院关爱儿童;去雨花斋免费素食餐厅做义工;历年来, 学院向社会捐款、捐物, 开展就业培训。2018年秋季为贫困地区34名大学生免除学费, 教育扶贫到位。支援禄劝县新农村建设;赞助水海子村教育基金;向社会捐赠物品等等。

(六) 榜样引领, 回报桑梓, 实现共赢

学院董事长、院长, 学院党委副书记关祥祖, 这位从禄劝大山里走出来的教育家, 在慷慨解囊为家乡修桥铺路, 建盖新房的同时, 每年在禄劝县招收数十名寒门弟子, 进入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学习, 全程免费培养。并教育他们学成之后, 要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目前, 我院新校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预计2019年秋季, 新生就可以在美丽的新校区就读了。另一方面, 新校区的入驻, 将会大幅度带动禄劝县的经济发展, 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必将呈现出相宜而协同的良好局面。

(七) 加强投入, 保障有力

关爱教职工, 2014—2018年教职工福利投入2756.47万元。2014--2017年为教职工父母发放孝亲款投入47.93万、为教职工父母购买春节礼物投入21.4万。孝道文化活动投入7万元。孝道文化学习会议投入17.46万元。给学生父母寄感恩的信投入2500元。近年来, 学院向社会捐款、捐物, 开展就业培训共计1588.9275万元。其中, 2018年秋季为贫困地区34名大学生免除学费, 每人三年共免3万元, 总计100多万元, 教育扶贫力度大。用于新农村建设1554.153万元;扶贫款10万元;教育基金赞助7万元;捐赠物品6.5439万元;业务培训613人, 共计培训费11.2306万元, 等等。

三、践行孝道, 成效显著

(一) 学生身心和谐, 校园安全和谐

学生学习了孝道, 理顺了与父母的关系, 进而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自身身心和谐, 心情愉快, 整个校园安全和谐。

(二) 家长满意, 招生进口旺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孝道, 懂得孝顺父母, 感恩父母, 家长觉得孩子懂事了, 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度高。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提升, 学校招生火爆, 招生人数逐年攀升。

(三) 用人单位满意, 就业出口畅

各医药类企事业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懂事, 有感恩心, 懂礼貌, 讲诚信, 吃苦耐劳, 实操技能强, 非常喜欢我院毕业生。我院就业工作连续五年获云南省就业目标考核二等奖。

(四) 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谐

教职工学习孝道后身心越来越和谐, 幸福指数大大提升。我院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后十分关爱教职工及教职工家属, 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改善教职工住房问题, 教职工工作稳定、安心、奋发努力。

(五) 大爱付出, 社会认可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关祥祖院长长期的无私奉献, 默默耕耘,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不期而至。他先后被评为“昆明好人”“云南好人”“中国好人”“云南扶贫模范”“全国扶贫模范”“昆明市道德模范”。学院院长声名鹊起, 也给学院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六) 禄劝新校区征地, 创造奇迹

我院关祥祖院长感恩回报家乡, 为禄劝县新农村建设做了突出贡献。2018年9月新兴职业学院在禄劝县征地建设新校区, 得到了禄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仅用33天的时间, 完成了全部征地手续, 创造了高校新校区建设史上的奇迹。

四、工作展望

我院着重落实“孝道文化”以孝树人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今后我院将继续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深入研究和挖掘孝文化的深刻内涵, 举办学院“孝文化节”, 推动每一位学生融洽与父母和身边人的关系, 开展师生关爱父母“五个一”活动: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 给父母洗一次脚, 给父母做一顿饭, 给父母一件礼物, 完成一个父母心愿, 等等。为每位新兴学子和教职工筑牢孝道根基, 德行根基, 为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孝道文化”以孝树人, 探索出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院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院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学院展露峥嵘, 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学院的明天会更好!

摘要: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落实“孝道文化”以孝树人, 经多年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以孝道文化育人的教育路径, 成效显著。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第3篇

据了解, 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在北京2015年高考语文中,继续坚持“文化立意”,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新增《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桃花源记》、《爱莲说》、《蜀相》 等7篇古诗文,考查要求从原来的“识记、理解”提升为“识记、理解和运用”; “文言文阅读 ”则适当增加阅读文本的文字量 。

这些变化就会带来语文教学的改革,下面我们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作一些解析。

1古代对“孝”的理解

1.1先秦及大儒们对“孝”的解析

孝字是一个会意字,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孝”字,孝字结构具有双重特征。 从象形角度看,该字上半部是“老”字,表示祖宗、先辈的意思;下半部是“子”字,表示子女、晚辈的意思。 从会意角度看,孝字则是“老”字与“子”字的组合:“老”扶“子” 头,“子”承“老”身,这一结构既可理解为“子”是“老”的拐杖,有责任、义务对“老”的生命进行赡养和照顾;又可看作“老”用饱经生活沧桑的手掌抚摸着“子”的头,向晚辈托付生命传承的责任,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蕴,故《尔雅·释训》解释道:“善父母为孝”;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说: “孝 ,善事父母者 。 从老从子 ,子承老也 。 ”“孝 ”的文字结构向我们展示了“孝”所具有的最原始、最质朴的意蕴,尽管这只是一种萌芽状态,但构成了整个孝文化的生长点。 正是通过对“老” 和“子”这种原发性的生命关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孔子将孝还原为人对祖先、父母的真实情感。 在回答宰我问“三年之丧”时,孔子指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这是对“三年之丧”的合理性作出说明:我们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难道在父母去世时,不应该守丧三年作为回报吗?孔子还曾经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人除了吃饭外,最重要的就是办丧礼和祭祀鬼神了。 但孔子所认为的丧礼并不仅仅是一个礼节仪式的问题, 他的重点在于内心感情在丧礼中的表现。 在林放问他礼之本时,他的回答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当与古人祖先崇拜的观念紧密相关。 由此追溯孝观念产生的文化心理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孝观念与祖先崇拜是直接关联的。 祖先崇拜观念不仅使古代中国社会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进而由氏族制发展到宗法制,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夫孝 ,德之本也 ”。 孔子认为 ,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钱穆先生说:“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几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 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 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 ”

孟子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孝的至高点没有比尊亲更高的孝行为了。 换言之,尊敬父母就是最高、最大的孝。 荀子也曾说:“能以事亲谓之孝。 ”(《荀子·王制))这也是说能够奉养自己的父母,就是孝。善待自我、重视自我就是对父母乃至祖先生命的保全。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可谓孝也。 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也。 ”(《礼记·祭义》)“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 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身,是伤其本。”(《礼记·哀公问》)为了保全自身的生命,为了自身安全,不登高,不临深,不处险地,“游必有方”。 孔子的弟子曾子临死时对他的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 ”(《论语· 泰伯》)让弟子们看到自己的身体是完整的,没有损伤,并以此感到欣慰。 曾子说,自己在生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十分注意不使自己的身体受损伤, 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受之于父母的,其中承载了从祖先传下来的生命。 曾子等都认为,受之于父母以完整的身体,应该以完整的身体还给父母,才能使父母的生命也得以延续,这是孝道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先秦儒家孝伦理自孔子创立、曾子发扬光大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已经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现实的价值。 在先秦时期,儒家孝道观确立之初便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到了汉代,先秦儒家的孝道伦理更进一步法律化了,汉代的孝道观已与先秦儒家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许多方面已经背离了它的原始初衷和本真意蕴, 已经由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逐渐发展成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工具和士人追求仕禄的途径和手段。 到了宋明时期更是进一步走向了极端。

1.2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先秦儒家孝道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规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首要精神,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和主体。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最终使它发展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修身养性,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识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不仅是在敬宗祭祖的活动中去体悟生命、感念生命,去追思生命来源, 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珍惜和爱护正在存有的生命,把对先人生命的幽思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终极关怀也相应地转化在现实的伦理生活中, 在现实中以爱心对待父母、以养心敬重父母,甚至在此基础上善待自己。祭祀祖先、 孝敬父母、保全自身只是孝道思想中的一个阶段,只有让家族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下去,才是最大的孝。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曾子大孝》)孝道思想体现出人的生命意识, 从祖先到父母,从父母到自己,从自己到自己的后代,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传宗接代的延续中得到流动、生生不息,从而也实现了人们对于生命有限的遗憾而追求永恒的一种价值取向。 父母的生命传续到自己,如果不能继续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无子为其绝世也”(《大戴札记·本命》),正是这种思想的明显体现。 生命总是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 这也是人类有限生命对无限生命的一种追求。 以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为内容的孝道思想,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命价值观。 这种生命价值观既表现为渴望生命延绵不断的传递,又表现为追求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

1.2.2亲亲而仁民,忽视了亲子间的民主亲情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而“孝”又是“仁”的根本,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理读·学而 》)。 “仁者 ,人也 , 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为仁者, 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在儒家看来,仁者爱人,首先是从爱亲人开始的,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亲及疏地“同心圆”式的向外扩张。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由亲亲而推及仁民,以父母之所爱而爱之,父母之所敬而敬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不独亲其亲”(《礼记·礼运》),“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孝经· 天子章》),把以亲情之爱推广到全社会,使全社会都归于“仁”。 不过,儒家的爱也是有等差的,不能一视同仁,否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士章》)。 儒家孝道观经过这样的推亲及人,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和阶级统治秩序的稳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也历来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崇尚和青睐。

本来, 父子关系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 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天性使然和道德自觉,理应是民主平等的。 而儒家的孝道思想,强调尊卑等级有序,在血缘人伦关系基础上添加了等级服从的因素,既有亲亲之情,又有尊尊之序,突显了子女对父母的服从,而忽视了亲子间的民主亲情。这就严重遏制子女的个性张扬和能动作用的发挥, 从而导致个性的泯灭,自由意志的丧失, 表现在行动上,缺乏反叛勇气和决断魄力;表现在心理上,鲜有创新精神和抗争意识, 在以血缘亲情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关系中,子女主体意识淡泊,亲亲尊尊观念强烈。 并因此逐渐奠定了子女以父母为中心来为人处事的准则, 子女只能对父母的忠诚和服从,不得僭越与背离,不能有非分之想和脱轨之举,否则,不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可能受到法律的严惩,在社会上难于安身立命。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究其实质,是以家为本位的,而不是以人为本位的,很少考虑子女的愿望和需要,很少顾及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只是一味强调子女对家庭的义务和对家长的屈从,把子女的独立性消融于家之中,要求子女对家庭“无我”的认同,其目的在于维持家的稳定和延续,而通过家齐而国治的逻辑推演,进而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固延续。

1.2.3孝亲以忠君,成为了掩盖阶级压迫、麻痹民众的统治工具

“孝 ”首先是一种家庭道德原则 ,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准则。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孝经·广扬名章》), 由君臣类比于父子, 孝亲推演于忠君。 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由家庭领域进入了社会领域。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指出:孝是“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就会“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章》),“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孝”逐渐成了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 在传统儒家伦理中,“孝”是“忠”的起点, “忠 ”是 “孝 ”的延伸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如果没有家庭生活中的“孝”的亲身实践,就很难有政治生活领域对君主的忠心不二的德性品格。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以孝道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正是基于此,统治阶级历来也喜欢用提倡孝亲来培养人们的事君敬上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孝道的奥秘也正在于此。

1.2.4自然而人为,导致人情渗透国法、私德侵蚀功德的歪风

自然而人为,这即是孝道伦理的强制化。“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谘禀于家长”(《朱子家礼》)。父母对子女拥有绝对权威,支配了子女的一切,包括财产、婚姻乃至生命,发展到极端便成了“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子女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而得听从于父辈的支配和安排,“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作为子女只能对父母绝对的忠心和服从, 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和背离。 否则,不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舆论的谴责,在社会上也难有安身立命之所。除了儒家的大力宣扬和灌输以外,为强调人们对孝道身体力行, 封建统治阶级除了用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宣传灌输以外,还运用了礼法等强制性措施来强力推行,力图将儒家孝道伦理思想渗透进刑律之中, 制订了对不孝作出严厉惩罚的法律条文。 上承秦汉,下启明清的《唐律》中就列有“十恶”的罪名, 其中和“孝”有关的有“恶逆”和“不孝”。“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唐律疏义》)犯了十恶, 那是罪大恶极,从严不赦。

先秦儒家在力图协调家庭私德与社会公德的有机统一的同时,却又始终坚持“事亲为大”的血亲情理精神,明确要求赋予血缘亲情以本根至上的终极地位, 从而把家庭私德凌驾于社会公德之上。在人情与国法的冲突中,儒家为了维护血缘亲情至上的宗法伦理而不惜“舍法以取孝”,放弃社会公义而维护家庭私德, 明确主张社会公德并不具有高于家庭私德的优先权和超越性。 这样,人情压倒国法,血缘亲情战胜社会公义,家庭私德就逐渐消解和剥夺了社会公德的存在意义和独立地位。 这其中也蕴涵着中国古代人情渗透国法,私德侵蚀公德的思想苗头。 同时,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人治盛行而法治衰微的渊源所在。 在中国传统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情谊成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其亲疏远近也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标准,往往情大于法,法律在无处不在的情的面前往往力不从心,难于有效执行。而为了突出和强调德政仁治, 各级官员甚至大多以 “执法就情”、“原情定罪”标榜,情理往往成了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根本标准,有时为了防止因法损情,甚至屈法就情,导致中国长期社会以来“王法本乎人情”、“人情大于国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2重视“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 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1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 当人们谈论儒家孝道思想的时候, 往往最容易想到子女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其实,儒家孝道思想不仅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养,还包括其他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崇拜、祭祀祖先和生儿育女、 传宗接代。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对过去生命的一种追思;对父母的尽孝则是对现在生命的珍视与关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对未来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一种期望,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 人类的生命正是通过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不断流动得以传承与提升。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生命意识则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质。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人人应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 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 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侍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价值。

2.2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不仅因为他们给我们以生命,教我们以求生存的本事,或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因为今日中国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许多家庭还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是普遍性的消费单位。养亲、敬老依然是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应尽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即便有朝一日社会养老普遍实行,精神赡养的义务依然存在。

倡导孝敬父母是培养人道意识的起点。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人以孔子之见,有远近、厚薄之分,即“爱有差等”。首先从爱自己双亲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 爱天下的人。

倡导孝敬父母,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 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有感恩思想在内。“服丧三年”虽是消极、保守的教条,但其中也有感恩的成分。 我们对大自然、对社会、对团体、 对国家,乃至对他人均应表示感恩,因为他们给予我们许许多多有形或无形的帮助或支持。有了感恩意识,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公民。

2.3关于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儒家的“孝”.不仅是指敬养父母和家庭伦理,并且也是一个社会、政治范畴。由于“孝”囊括了父母、家庭、师友、亲戚、乡党等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儒家很早就主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序,将政治和社会的治理从“孝”抓起。《大学》所说的“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等,就揭示了个体修养与家庭私德、家庭私德与社会公德在流向上的向一性、融合性和带动性。 正是由于儒家把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视作一个同心圆,这便为怎样管理社会找到了运作机制, 也为今天去怎样实现家庭和谐稳定与社会和谐稳定留下了有益的启示。我们知道,发展是摆在世纪之变的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而要实现发展的重任,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这对急于脱贫而奔向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需要。为了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可以采取许多措施,但对儒家关于“孝为众善之始”的遗训来一番思考,从统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的家庭伦理抓起,不失为治国的一项良策。 而在我国当前,家庭模式尽管较之传统形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仍是社会的细胞,其基本关系依然是父母、兄弟、夫妇。既然如此,那么就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说,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和稳定、发胜,一般就决定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优化程度。鉴于这种同向关系,我们就应当发挥家庭对社会的正面作用,由家庭稳定推动社会的稳定。

3教师的取舍

先秦儒家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协调父子、君臣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培养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作用。 但是,先秦儒家孝道作为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其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批判地继承先秦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

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孝道观。 新的孝道观不会凭空产生, 它首先来自于对传统孝道观的历史继承。 先秦儒家孝道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协调父子, 稳定社会秩序有着一定进步作用, 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为封建家庭伦理等级制度服务的一面,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难免带有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先秦儒家孝道,对其有所“扬弃”,继承其“养亲、敬亲、尊老”等优秀内涵,彻底抛弃“孝之绝对化”等封建性内涵。

3.2成为真正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孝道之伦理实现合理归位,即回归到恢复其家庭伦理的地位

古代中国宗法制的存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社会对孝道引申意义的重视超过了对其本义的重视, 无论内涵外延, 孝都已经超出了家庭伦理道德的范畴, 被泛化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道不仅在道德领域居于核心地位,而且在政治、 经济、法律领域同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构建新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对先秦儒家孝道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就是实现其合理“归位”,努力消除其在社会生活领域、政治领域中的“愚忠愚孝”思想,回归到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本来面貌继续发扬其作为家庭伦理孝道要求的尊老爱幼、尊师敬贤、慈孤悯弱等美德。

3.3用时代精神赋予先秦儒家孝道以新内涵

在传统社会中,先秦儒家孝道是建立在父子经济、政治、人格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孝是子女对父母尊长单方面的义务,强调“顺亲为孝”。 现代社会使得现代家庭父子间确立了人格平等关系,使孝道中“尊尊”、“顺从”这一层含义基本丧失了现实的根据。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先秦儒家孝道中的“亲亲”、“敬亲”、 “尊老 ”这些内涵显得越来越重要 ,并成为中华 “孝 ”文化历史积淀的主要传统。因而,结合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的孝道观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当前,应该高度重视孝道教育,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们博爱的人性,使人回到良知,树立养老、尊老、爱老的观念。

不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只要人类还以家庭的形式繁衍生息,那么以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为核心的儒家孝道,就是维系家庭和睦不可少的道德内核。实现孝道伦理的归位,孝道内涵的与时俱进,行孝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孝道的萎缩。 相反,我们相信,以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孝道会焕发新的活力,获得更广阔的自我延伸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为调整好家庭关系,确保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促进人类文明发挥更大的作用。

4表现孝道文化的优秀篇目

中国孝道文化主要表现在儒家大儒们的言论之中, 还有一本《孝经》及一些名家的家训之中。具体有:《增广贤文》《礼记·祭义》《论语·学而》《论语·里仁》《孟子·万章上》《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论语·阳货》《论语·八佾》《礼记·中庸》《孟子·离娄上》《礼记·大学 》《周易·家人 》《孟子·尽心上 》《国语·晋语 》《曾子大孝》等。

摘要:随着高考语文的改革,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考查,语文教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本文对孝道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对古代孝道文化的理解以及孝道文化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旨在为新时代下我们如何把孝道文化与当代社会进行有机契合,以期获得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 【中途分类号】B824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展现着思想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当代政治发展深刻凝结着红色文化的思想价值。这首先表现在红色文化能够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利于推动整体持续改革创新。目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红色文化的宣传能够推动党员先进意识的形成,这是红色文化政治价值的重要体现。其次,红色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主要政治文化,如井冈山文化、延安文化、东北小延安文化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思想与中华民族革命历程紧密融合而形成的优秀文化。此外,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取得胜利起到了精神引领的作用,这也是其政治价值的主要体现。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革命必胜的政治思想价值。在这种思想价值的驱动下,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关键时期,总能凭借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最后的胜利。

当代经济发展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指引。从理论角度出发,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红色文化作为优质的文化思想,更能助推经济的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民族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重要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在革命时期给予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支撑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精神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引导着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应当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因为从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出发,红色文化所宣扬的精神与之不谋而合,并且同样推崇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这是红色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

当代文化发展传承了红色文化的优良基因。红色文化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革,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需要不同的载体,而红色文化的本质就是革命精神,它能够与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进行碰撞,最终实现融合,具有与时俱进的永恒价值。对于德育而言,红色文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此外,红色文化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包含的红色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与遵循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是广大群众共同认定的崇高理念,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不可忽视。

政府应在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过程中承担主导角色

政府应当在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过程中承担主导角色。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政府应当充分履行其职责,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推进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进程。

政府应当在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同时,广泛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在各地区不同的红色文化基础之上,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和全面统筹。督促各地区政府积极制定红色文化开发计划书,广泛听取学术界的建议,寻找第三方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为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制定科学的参考依据。此外,还要强化品牌特色,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开发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政府应当为各地区红色文化的挖掘提供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尽力满足各市、县推广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需求,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高等教育投入,不断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专业化人才,通过基础建设投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配套设施。

政府应当在各级机关和相关执行机构中扮演好协调监管的角色。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涉及到教育、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与部门,各级行政部门应当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强化各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管理体制的完善,制定一系列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强化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合理分配参与方的利益,提高红色文化价值的利用效率。

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国家立法部门应当充分听取不同建议,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制定有利于红色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优化各地的文化传播环境。

丰富文化传播方式,全方位展现红色文化魅力

当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传播,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广阔平台。

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我们既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开发奠定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网站,借助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将红色文化分门别类地展示给群众,提高传播效率。

教育主管部门可将本地区的“红色故事”整理后纳入教学计划,将其编制成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从而有效弘扬红色文化。

文化部门可以通过编排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和舞蹈、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各类刊物等形式,来体现红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相辉映,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红色文化的大众传播。

各地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财政能力,不定期举办一些弘扬红色文化的展览活动,加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度。展览应当注意动静结合,既要有主题鲜明的宣传图片和脉络清晰的文字故事,也可以放映具备感染力的影片,还可以准备一些互动体验项目,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注重人才建设,为弘扬红色文化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是传播和开发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专业素质出色、业务技术精干的人才队伍,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关键。

政府应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足够支持,保障红色文化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同时,也要鼓励文化学者、红色文化传承者进入基层宣传红色文化,给予在红色文化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员奖励,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参与热情。

此外,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突破现有模式,制定高级文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文化人才的终身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在多方面进行改革,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再次,吸引更多高校参与到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工程中来,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办红色文化培训课程,实现红色文化专业人才的批量培养,保证红色文化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思想、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在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对红色文化当代社会价值的研究意义重大。红色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价值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为黑龙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黑龙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龙江丝带’建设背景下佳木斯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软实力及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6D083)和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5A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向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以山西左权红色文化建设为例》,《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②曹玉章:《延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初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③易丹妮:《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实现途径——以贵州省红色文化进校园为例》,《学园》,2014年第19期。

④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责编/王妍卓 刘芋艺 美编/宋扬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第5篇

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第四届河南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

赵素萍

(2012年5月8日)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高度重视,指定下发《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学雷锋活动做出全面部署。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推出学习雷锋见行动、“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总载体,学雷锋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活动扎实开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及时跟进、迅速行动,学雷锋活动热潮涌动、不断升温。目前,全省学雷锋活动有序推进、逐步深入,发展势头良好,成效初步显现,雷锋事迹、雷锋精神的大众传播更加广泛,“三平”精神的学习宣传更加深入,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今天,我们举办第四节河南公民道德论坛,主题就是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举办这界论坛,主要谜底就是从理论和时间的结合上,对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交流工作情况,开展理论研讨,探索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中原人文精神,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充分认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谱写了务必炫丽的人生篇章,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历久弥新的精神标杆。1963年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以来,学雷锋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长盛不衰,在塑造美好心灵、培育高尚情操、增前精神力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峰离开我们快50年了,时代已经变化,环境已经变迁,但雷锋不仅精神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们前行的独特魅力。在全国人民心中,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第一,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发展之所系。当今时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追求、目标认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强化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但也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导致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正确思想指引发展方向,都需要伟大精神凝聚前进力量,都需要先进模范引领社会风尚。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倡导盒饭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人民群众之所盼。当前,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领域、一些方面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

值观扭曲,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贪图享乐等现象时有发生,“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引发了人们源于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人民群众热切盼望有一个更加温馨的精神家园,热切盼望社会的道德温度不断提升。应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爱心善举,也不缺少大美大德,关键在于我们要挖掘道德之力、弘扬道德之美,把道德的火种散播到人们的心田。雷锋是真善美的化身,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写照。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大力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宣传张扬更多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情,有利于匡正道德失范、弘扬公平正义、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第三,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之所需。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大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事关河南的长远发展,事关全省人民的福祉。建设中原经济区,既面临难得机遇、有利条件,同事又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应对许多挑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很重,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任务很重。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还需要破解许多难题,克服诸多困难。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调动全省上下的奋斗意志,才能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实现新发展。雷锋精神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基因,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大家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引导人们热爱河南、建设河南,对于振奋全省人民斗志,激励人们立足岗位、无私贡献、勇争一流,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三平”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河南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雷锋精神以坚定信念为根本支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雷锋精神代表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三平”精神,是对河南人民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的最新概括。雷锋精神和“三平”精神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同样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样凝结着服务人民、报效社会的庄严使命,同样体现着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基本特征,同样折射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芒。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所说:雷锋精神和“三平”精神是一致的,“三平”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河南人身上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就是在平凡、平静、平常之中体现出来的为民精神、奋斗精神。

雷锋说过,“我愿永远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缅怀雷锋短暂的人生,他的崇高和伟大都是通过一件件平凡小事集聚起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雷锋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他把崇高的理想与平凡的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把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可以说,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雷锋对事业满腔热忱,对工作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有一种“钉子”般的精神,他刻苦学习理论、钻研技术,当农民是“优秀拖拉机手”,当工人是“先进生产者”,当战士是“优秀驾驶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以一颗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岗位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从这点上说,雷锋精神体现了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雷锋胸怀理想、勇于担当,对祖国对人民充满赤诚、极端负责,他恪守“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人生格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铮铮誓言。正是这种“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是的雷锋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处处事事为国家着想,把人民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立足当前,回眸历史,中原儿女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创造力非凡业绩,书写了华彩乐章,形成了富有中原人文特色的“三平”精神。我们要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与倡导树立“三平”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进一步树立务实发展、务实河南的良好形象,不断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持久动力。

三、进一步明确学雷锋活动的主要任务

推动学雷锋活动扎实开展,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领会“三平”精神的根本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群众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动员全省人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倡树文明新风,提升道德境界,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河南人的形象,形成人人践行雷锋精神、人人争当先进典型、合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宣传雷锋事迹。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雷锋的光辉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感受雷锋的高尚品格、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二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要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大力弘扬雷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推动雷锋精神在中原大地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三是大力倡导“三平”精神。引导人们深刻认识雷锋精神就是在平凡、平静、平常之中体现出来的为民精神、奋斗精神,引导全省人民与时俱进做、求真务实做、“三平”之中做,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树立河南的新形象。四是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以组织开展学习雷锋见行动、“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五是大力推动实践转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同各项业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雷锋精神、“三平”精神融入平时工作,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伟大实践,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四、着力在促进知行统

一、推动实践转化上下功夫

推动学雷锋活动要突出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搞好宣传教育,扩大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二是丰富实践载体,引导人民群众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付诸实践,转化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知是实践的前提。宣传教育是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要调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一要加强新闻宣传。各级主要媒体要办好学雷锋活动专题专栏,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嘉宾访谈等形式,深入宣传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措施办法、进展成效,宣传先进典型和有益经验。深入宣传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宣传“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宣传邓州市编外雷锋团、邵均克等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使学雷锋活动形成声势、持续不断。二要加强社会宣传。运用展览展示、座谈报告、征文演讲等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在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宣传橱窗、墙报板报、公益广告等,使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三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要加强理论宣传。把雷锋精神、“三平”精神列入社科研究规划,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阐释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提供智力支持。四要加强文艺宣传。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以雷锋精神、“三平”精神为主题的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和动漫作品,抓好展演、展映、展播,让人民全中在文化活动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五要加强网络宣传。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强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教育实践活动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微博、彩信、手机报等手段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雷锋精神来自实践,最大的价值也体现在实践之中。学习雷锋,关键在做。只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雷锋精神才能真正开花结果。要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多开辟全中乐于接受的渠道。在党政机关开展“践行雷锋精神、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在企业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在社区开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活动,在农村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建设文明乡风”活动,在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学校开展创建“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争做雷锋式青少年”活动,在民营企业和工商户中开展争创文明诚信企业和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活动,努力把学雷锋活动延伸到基层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要深入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职员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在中原大地蔚成风尚。要注重抓好量大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是引领、是榜样、是形象,要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其影响带动作用;青少年是学雷锋活动的生力军,是未来、是希望、是活力,要注重激发和保护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学雷锋行列,推动青少年认识雷锋、崇尚雷锋、学习雷锋。

五、大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贵在坚持不懈,重在形成机制,恒在实现常态。只有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才能推动雷锋精神、“三平”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特别是宣传部门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搞好运作,推动学雷锋活动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紧密结合。要把学雷锋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乃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使学雷锋活动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常态化的考核项目。

二要完善典型宣传机制。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是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谢谢年来,我们持续宣传推出谢延信、李文祥、裴春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起到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典型宣传工作机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形成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要注重推出更多大众化、平民化的先进典型,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让人们感受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要认真组织“雷锋精神在中原、先进典型在身边”网络推介活动,调动网民参与热情,发现更多凡人善举,用平凡的故事展现道德的光芒,激励更多的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雷锋精神。要利用重要节庆和节日组织看展走访帮扶先进典型活动,关心先进典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尊重关爱模范人物、崇尚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风气。

三要完善奖惩约束机制。要把学雷锋活动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当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各领域。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学雷锋活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褒奖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道德行为,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制约和惩戒力度,让人们乐于学先进、敢于做好事,使以德报德、崇德尚义成为一种共识、一种风气、一种导向,在全省进一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条件。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第6篇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以扬弃的观点看问题;二,古为今用;三,洋为中用;四,文化创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四个方面,总书记作出了高度概括: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习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文化产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国家层面(政府层面):

一、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传统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文化政策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立法选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根据国际公约之精神,采取公法措施,对相关文化权利予以保护; 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则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在私法领域采取有别于现行著作权的保护机制,避开可能倾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根基的法律变动。

二、完善传统文化的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立法不仅应立足本土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国际制度发展趋势,借鉴他国立法经验。采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权利的双重保护。从文化业角度来说,两者分别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法律问题; 从法律部门而言,两者各自归属于传统的私法领域和公法领域。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地位。从韩国抢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事件不难看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存在缺失。应该适当增设传统法定节假日,不断完善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性立法,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形成完备的传统节日保护法律体系;各地政府要对地区性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地方性保护,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当地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市、省和国家的综合保护体系。此外,要严厉打击个别商家“节日商机”等行为,避免泛娱乐化、商业化现象。

三、健全文化产业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自律。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繁荣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个优秀 的传统文化才能适应市场,适应生存和发展。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传统节日文化产业领域,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还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文化调节机制,促进以传统节日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文化意识。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充满人文感召力的,其对于凝聚群众力量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原本的精神内涵范围上不断赋予其新的特色,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等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增进群众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认识。

五、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应当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加强宣传和弘扬,通过设置传统文化的课程、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发表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刊、校报、文章等等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成为学生们的日常行为指导。

文化产业层面:

一、 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现有的文化产业的支柱,电视、新闻、报纸、电台、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渠道在人们日常的宣传和文化传播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群众的最重要的一环,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新型的网络平台的崛起,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论坛、贴吧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更广泛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三、鼓励传播优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在当下文化交互频繁、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与其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新文化发生交互、碰撞、交叉和融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对于接踵而来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使二者的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新时代的特征,丰富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交互融合和碰撞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更广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个人层面: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优秀道德品质——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提倡的美德作为我们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指导,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力所能及一点一滴地用自己的行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二:弘扬传统文化

走好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郭平恩

三马营完全小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但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怎么样呢?答案就是,远远没有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甚至拖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后腿”。精神文明的核心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比较滞后,其中尤以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按道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弘扬,值得我们传承,而现实却狠狠的给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皮影、剪纸、京剧等本领无人可传、无人可继,古村落、古建筑被拆迁,端午节被他国申遗,过情人节、圣诞节,人们争先恐后,清明、重阳节鲜为人知……说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呢?其实,不是党的政策不到位,不是社会的不作为,不是你我他的不努力,而是,我们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忽视,以至于,没有走好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责任同重!

一、 弘扬传统文化,政府是主导。

弘扬传统文化已经进入“啃硬骨”阶段,政府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努力与时俱进,以一丝不苟、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态度,让更

好的政策,更健全的法律,更务实的精神,更睿智的指引,为弘扬传统文化修路架桥、增砖添瓦。

二、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是主体。

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要承接好党 的好政策、好方针,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提高其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动意识;其次,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再墨守成规,不再按部就班,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传统文化更与时俱进,更包罗万象,让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更迎合现代人的“胃口”,更接地气,从而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一点一滴的小成就,不能夜郎自大,要敢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 弘扬传统文化,公众是主人。

说到底,传统文化的弘扬还需要每一个人,我们要当好这 个主人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潮之中,先武装自己,再推己及人,使人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反过来,又让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滋养我们茁壮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形成合力,才会出现1+1>2的局面,才能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强有力的动力。让传统文化借着时代的好机遇,借着党的好政策,借着全国人民的热烈期盼,

搭载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艘“诺亚方舟”乘风破浪,驶向发展壮大、弘扬四海的彼岸。 篇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范爱平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 范爱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

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 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

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个文化。

然而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用创新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只是辉煌的过去? 不,我认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做的就是用创新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做为手段,影视做为载体,再以特色做为亮点努力开辟世界这个窗口。

美国可以用肯德基推广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将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而我们有各种菜系和多元文化,没有理由挤不进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民族单一,文化也没有呈现多元化,但是他们善于在自已的影视作品中添加本国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很好的弘扬了本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

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国元素,努力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注意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功夫熊猫》不用改是外国人的作品。 我觉得,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也从不停止,不断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趋同这一时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就成为建构世界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进路。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性研究不失为在历史转折关头全人类的文化战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老子》《论语》《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可以为新科学的诞生提供有意的启示,就成为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为东方的雄狮更应该利用创新的手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底蕴厚重。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

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

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

上一篇:欢迎词欢送词范文下一篇:合同诈骗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