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的特点范文

2023-09-23

爱弥尔的特点范文第1篇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爱弥尔的特点范文第2篇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长和 老

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我有一个小妹妹,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末就要参加围棋,电子琴,作文,巴蕾等等兴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个职业女性一样,毫无喘息的机会。当我问其“放五一长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回答;“我就想到乡下外婆家看看田野。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 家长和 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的特点范文第3篇

在我的认知观念里面,我认为卢梭是一个没有资格谈教育的人。卢梭作为一个“唯性论者”,为了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纵情声色的肉欲生活,将其与旅馆女仆德莱斯·勒华色的五个孩子全部送达了孤儿院或者寄养在别人的家里。作为父亲他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在教育儿女的经验为零,却写出为世人所推崇的教育巨作——《爱弥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所以带着偏见很努力地看完了《爱弥尔》,虽然不满卢梭在对待自己子女问题上的态度,可是《爱弥尔》书中的一些观念和思想确实值得思考。

卢梭在书中首先提出人性虽善,可是还要经过修剪,这样人的处境才会好些。显然这个所谓的裁剪就是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需要文明的推动,而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手段就是通过教育。不论是在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发展方面,教育时时刻刻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其在教育重视程度有目共睹,而教育给日本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在二战失势,在此后的经济复苏中,日本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和隐形资本,如今日本已列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提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要使其自然发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卢梭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是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撇开对卢梭的偏见,其实我很很赞同这句话,作为一个学习者是要在学习中体验幸福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孩子体验得最多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在一考定终身的大教育环境下,为了升学,很多人都在这种压抑中体验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在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的现在课堂下,老师满灌式教学,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急需的就是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卢梭也提到,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改为,动力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一个人做事要动力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一件事。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学习得不快乐去还是要去学习,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有动力,有动机,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有个好前程,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普遍的动力,为着自己的前途拼命地努力着,期待着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能平安的度过。

“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记得曾看过一篇调查,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有觉悟将教师作为终身的事业,要有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国家实行的特岗教师计划,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将参加特岗教师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一个跳板,而不是纯粹的出于贡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就有功利性质,这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之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孩童进行感官教育。孩子就是孩子,大人就是大人。孩子的世界应该就是简单快乐的。不应该背负太多的包袱也不该有太多的压力,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在这个时期应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太多的东西,其中背负地最重的就是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建立在跟别的孩子的比较之中,孩子很多时候成为中国人炫耀的资本。父母盲目地攀比,你家的孩子会跳舞,我家的孩子就不仅要回跳舞还要回弹琴,我家的孩子一定要成绩好。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小小年纪便背着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样孩子学得多了,父母开心了高兴了,可是孩子不快乐了。这其实跟中国人爱面子有关,孩子出息了,做父母的脸上就有光了。很多人说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苦了很多中国人的孩子,其实我想说,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好面子害苦了孩子。记得我父母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其他的事你别操心,别担心。”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的,有时候真的很郁闷,难道对我们来说,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只能是学习得奴隶,成绩的奴仆?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残忍,而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潜意识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按着那些所谓的正确的道路活着,无法挣脱。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而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第三卷论述了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他谈到了三点:

首先是“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得能了,探索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下,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学会的是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而在如何学习的认知上基本为零,他们只知道如何将知识记住了,知道做题目就行了。大学里的教育虽然高喊发现式开放式教学,可是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那些口号喊着好听,基本上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课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一到考试重点发下,学生背背重点考试六十分万岁,根本跟满灌式教学没差别。所以要在中国的课堂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基本上很难,学会真的很重要。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什么都是浮云,除了些考试重点和一些偶尔的德教要听听外,自己看书学到的才是印象最深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的作用,知识课本上有,老师的作用只是偶尔的点拨让你学得更快更好而已,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的时代,学会学习尤为重要。

接着他谈到在工作,教育和学习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用用处。很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都有这样的疑问,我发现大学里面学得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那些东西跟我们的社会根本就是脱轨的。其实未必,有些知识对现在有用,有些东西又是对其长远有用,特别是那些抽象的知识,思维活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开拓或改造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观。大学教育不在于让你学到在社会上真正有用的具体知识,而是帮你构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图式,开发大脑思维,能让你在运用具体知识上能更加灵活。

最后他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即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于爱弥尔这种社会高层享受私人教学来说不是问题,可是对于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中国人口庞大,现

行的班级教育制度学生和老师是一对多的关系,每个孩子各有其特点,要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不可能的。不过也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在一定水平上保证这种个性发展。例如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实行小班制,老师经常跟家长保持联系,可是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教学难度实在是太大,而且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却还是要通过同一座独木桥,与人竞争,一考定终身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太残忍,将每个孩子的天赋打压再打压。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他真的学不会英语,看着英语他就注意分散,可是他却能盯着摄像机连续两个小时。他想考的学校特别看重英语,可是他就是学不会英语。这种天份只能窒息在中国毫无个性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育使我们失去很多的天才,换回来的是一群平庸的人。

第四卷侧重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德育。十八岁时博爱的年纪,二十岁是爱的年纪,指导和搅匀成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卢梭所说的危险而神秘的事应该是性教育可是现代的教育是性教育应该更早,这根现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爱情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情教育是学校必要的一个课程。现在的孩子早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爱情,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孩子是人,具有反叛精神和好奇心。所以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包括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自由,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爱对方,也无法处理爱情中的小摩擦。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职。

看完整本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联系下自己学的专业才发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还要做到完整的人格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扭曲的,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强加。

上一篇:小英雄雨来范文下一篇:保密履行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