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2023-09-23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投入的逐步加大,我乡农村文化建设也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我乡于2009年完成了国债项目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综合文化站300平方米,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各项配套设备也已陆续到位。但我乡所辖10个中心村(20个自然村)仅一个村有农村文化活动室,其他村的文体队开展活动都是借用庙宇或私人的场地。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我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处,新建农家书屋14家,但由于场地和资金原因,乡集镇没有体育健身设施,乡综合文化站的藏书仍来自于农家书屋的实施。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又由于资金的缺乏开展活动的次数也不多。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一次, - 1 -

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文化活动又逐渐活跃起来,但形式单一,仅有一些歌舞、快板、小品等,难以吸引观众,甚至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也少有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乡农村光纤电视覆盖率达100%,除了打牌外,很难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文化活动上来,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我县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在乡镇基本都是身兼数职,甚至工作重心都在乡镇的其它工作上,难以做到专干专用。全乡7支文体队,95%的人年龄都在60岁左右,又由于资金原因缺乏培训学习,演艺水平难以提高。全乡各类民间艺人20余人,由于没有资金扶持,多数人由于生活原因外出打工,极个别人也少有时间进行创作,更别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

4、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近年来,乡文体事业经费均是由财政转移支付,科教文卫等打捆使用,2005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6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7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8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9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10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12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

5、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2003年机构改革,乡文化站更名为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乡综合文化站的称法,使基层工作者对机构的谁知出现了混乱。由于微薄的财政转移支付,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对公益事业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没有积极性,根本谈不上谋发展。另外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交流机制,让文化专干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缺乏必要的工作活力和激情。这一切让基层文化建设停留在喊口号,写报告,做形象地层面上了,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而且当地也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专门一部针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特定法律。文化建设人治化倾向十分严重。

二、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是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近年来,乡文化站鼓励乡民间艺人积极进行创作,并为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自己演出自己的作品,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我乡新农村建设面貌、党的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好人好事等的优秀作品,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贴近群众的生活,使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吸引了一大批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二是成立协会性质的组织。2007年10月,我乡在全县率先成立了首个县老年人体育协会万林分会,让七支老年文体队有了自己的组织,并从各队中选举德高望重的队员进行管理,吸引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参与县乡学习,并经常组织开展文艺活动。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1、农村文化需求状况。目前,我乡乃至我县农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致使留守农村的群众90%以上为老、幼。除了在校学生,85%以上只有小学文化。农民家庭的文化支出99%为孩子的上学支出,其余为电视光纤费用。

2、存在的困难。中国农村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体现中华民族的诚信、中庸、厚道、内向的文化。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市场化过程,人们在市场中更多的是注重市场本身存在的利益,并要以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获取利益,渗透到农村造成的后果就是损人利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个人主义加之农村的保守主义更加会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加之电视媒体商业化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都在刺激观众的收视欲望,各种低俗、媚俗文化迅速大量蔓延,导致了基层文化的恶性膨胀,严重危害了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当今打开电视,接近农村、农业、农民的节目少之又少,但是很多东西都和农村社会脱节,致使农民的文化消费与现行的文化生产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电视虽然是农民的心里依赖,在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垃圾文化渗透到基层为一些农民所接受,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自以为是接受了时髦的先进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摒弃了原有的文化心里基础,用市场渗透的文化作为行事准则,摧毁了原有的乡土大地,不伦不类的文化意识形态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不利因素。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改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除了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外,还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⑴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可以采取政府对传统节俗文化采取资金补助或由政府组织举办节俗文化活动的方式,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

(2) 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种类 彩色电视机 数字电视 电磁炉 电冰箱 空调 其他

比例 80% 70% 30% 45% 10% 3%

2、 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19世纪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玩扑克 打麻将 其他

比例 35 15 50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2012年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看书 玩扑克 上网 打麻将 看电视 其他

比例 4% 15% 22% 2% 55%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二、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赌博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 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 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提高农村文化礼堂的效率,积极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文化活动表现形式,还可以有效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本文就将现阶段农村文化礼堂的使用情况和如何提高礼堂的使用率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基层文化;村镇;

农村文化礼堂是促进基层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礼堂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使用,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促进基层文化活动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传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文化礼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一、现阶段农村文化礼堂使用现状

随着新农建设的穩步进行,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居民的文化活动形式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变化,太极、广场舞等群体文娱活动也掀起了群众参与的热潮,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文化礼堂的使用效率仍然不高,综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礼堂活动表演形式较为单一,各村简单机械复制试点村的经验与模式,而忽视了本村的发展特色和居民认同,可能会导致原先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二、部分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发生转变,对于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了文化活动的组织不集中,文化活动难以发展;三、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村集体的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承担文化礼堂的举办经费,也造成了文化礼堂的项目无法启动;四、由于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组织者的积极性,此外,文化礼堂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造成文化礼堂活动执行不力。

二、如何有效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

由于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村,其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因此文化礼堂的工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制定适合的文化礼堂建设计划,以促进文化礼堂的使用效率。

(一)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特色,丰富文化活动表现形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礼堂要搞好活动,符合群众口味,取决于活动内容。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根据各村的不同特色和实际需求,完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板块内容,积极实行符合本地区发展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历史传统较为深厚的村落,可以为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大力发展本村的历史、非遗,确立特色的文化主题,打特色文化品牌;在发展特色较为突出的村落,可以因地制宜,举办花鸟、农产品、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活动,从而更好的了解掌握当地群众的需求,满足当地群众的愿望,有组织、有选择地开展对口的文化活动,才会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

(二)加强文化礼堂管理,建立健全文化礼堂管理制度

村居社区主要领导和文化礼堂管理员,只有加强对其进行管理,才能促进文化礼堂的繁荣、发展,在村集体中,要设立组织领导、活动开展、设施维护、安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加强对村镇文化礼堂实施情况的指导和考核,县镇文化馆要加强对村镇文化礼堂的指导,从活动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还要把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列入县、乡、村三级年度量化考核内容,将农村文化礼堂的考核纳入与县乡综合考核、领导个人考评、村千部年终一次性工资报酬评分等考核体系中,提高村镇和村集体领导对文化礼堂的重视和管理,这不失为当前加强文化礼堂开放管理工作的最好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

(三)扩大资金投入通道

首先,要加大县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县政工作的轨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对文化礼堂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村文化礼堂的专项补助资金,确保礼堂工作有序不紊开展;其次,以奖代补,各级政府要落实出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扶持奖励资金办法,对每年评选出的优秀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奖励,调动礼堂管理的积极性。

(四)促进文化礼堂管理队伍创新,引进优秀人才

加强文化礼堂的创新应用,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指导,为此,各地应积极引进外来的专业人才对文化礼堂建设进行有效管理,如聘请本地区的文化专家来文化礼堂进行指导,可以不断提高文化礼堂的发展活力。同时,各地也应提高本地区、本村优秀人才参与到文化礼堂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各地应挖掘当地的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礼堂管理工作,通过群众自荐自管,提高群众参与文化礼堂管理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的积极性,节日有大事,每季有活力,月月有参观,使村民进文化礼堂学习成为一种需求性、风尚性的自觉行动。

三、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的积极意义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有效地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文化礼堂是演绎乡村风情的大舞台,日益成为农村人气最集聚、活动最丰富、传播正能量、引领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在文化礼堂内举办地方性展览颇具特色,能促进知识的普及和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二)文化礼堂建设有效地培育和践行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礼堂是文化传播、引领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传承民间艺术和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的媒介,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大舞台,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让农民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进入文化礼堂学习,不仅可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思想,学习新的法律、科普知识,培养他们对社会和自己价值的认识,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总之,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积极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传播文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既有的空间设施并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推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乡风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旭俊. 浅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J]. 大众文艺,2013.

[2]陈洁. 对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大众文艺,2014.

[3]郑秋临.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初探[J]. 东方企业文化,2014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2012年以来,安徽省“天长市廉政文化进农村专场文艺演出”走遍城乡大地,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大餐。天长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扬剧、京剧、黄梅戏、小品等文艺形式,不仅在田间地头营造了“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廉政文化氛围,而且有效地发挥了廉政文化在纯民风、凝民心、扬正气中的重要作用,深受农村群众欢迎。

近年来天长市始终将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坚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强化保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根本性好转。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立机制,用制度作保障。制定《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镇(街道)、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設工作领导组织,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将廉政文化融入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建立督察和激励机制,将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列入各镇、街道的党风廉政建设年终目标考评,和干部年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抓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搭平台,使活动有阵地。把廉政文化进农村融入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在各村(社区)建立廉政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廉政书画角等,在村(社区)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设立永久性廉政文化宣传长廊。加强各类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以郑集镇为代表的廉政戏曲文艺作品创作宣传基地、以万寿镇王立成为代表的天长市天官画作品创作宣传基地、以铜城镇龙岗社区为代表的抗大八分校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以石梁镇烈士陵园为代表的天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秦栏镇中国二十四孝之一“朱寿昌”为代表的孝亲文化教育基地。

三是建载体,让工作有抓手。借助手机短信,每个行政村都设立了一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在重要时段和重大节日及时向党员干部发送廉洁自律短信。变“送戏下乡”为“种戏在乡”,从各村、各文艺团体精选“乡土艺人”,全市组建了10余支廉政文化业余宣传队,负责创作和演出贴近农村生活、以廉政为题材的各种文艺节目,农闲时节进行巡回演出。2012年以来,天长市扬剧团、市老年大学戏剧班和各镇、街道业余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180多场,受教育达12.58万余人次。

按照“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原则,天长市着力培育一批廉政文化建设样板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示范村15个,达标村55个。

责任编辑:欣闻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我国城乡文化均等化任务非常艰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短缺、财政投入乏力。通过总结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现存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探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均等化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现阶段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实现城乡文化发展均等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总量。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探索和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是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证。

一、财政性投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保障

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需要可靠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必须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供给应该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而不能主要靠市场收费解决。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全国文化投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达1 220.4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9.3%,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1]。针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文化投入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方针,全国文化投入结构有所改善,财政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据文化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占36.0%;2011年,农村地区文化事业费为187.12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47.7%,较2010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一系列面向农村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2007—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9.48亿元,补助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已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2 443个,建设资金总计89.49亿元,平均每站建设资金39.87万元[2]。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差距日益扩大

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农村财政性文化经费的政府支出层级较低,一般由县级以下政府提供。自从2002年我国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取消了原先纳入财政预算和财政财务开支的税费项目,仅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可支配财力薄弱,基本上没有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村一级每年的转移支付资金中也没有“基本文化活动经费”这一项目。农村地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据文化部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1 220.41亿元,其中,农村投入389.76亿元,仅占30.29%;城市投入850.65亿元,占69.71%,城市投入约为农村投入的2.3倍。由此可见,城乡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差距依然较大,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支出项目选择结构失衡

在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各地都将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获取上级财政的拨款上,而将财政支出的项目选择放到了次要位置。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显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财政投入过剩,而一些见效慢、期限长,具有战略性的“隐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投入不足。此外,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方面,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为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盲目追求数量的现象——热衷于投资新建公共文化项目,而不愿投资维修现存的公共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绝对数量虽然增加了,但很多质量没有跟上,没有实用价值,形不成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分层较多,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转移支付过程中,各个环节挪用、截留、挤压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资金到位慢,到位率低。而财政资金经过层层截留,下拨到农村后,基层政府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差,不仅出现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下拨资金的局面,而且往往还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专项文化资金、项目运作,这些机构和行政人员又占用了大量资金,这都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各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财政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领域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乏力的原因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求与政府财政统筹体制的矛盾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之一,要求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均等的分配公共文化资源。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进行统筹。但我国目前实行各级政府“分税制”,这就出现了“统”与“分”的矛盾。即“税”要分而用之,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却需要“统”而用之。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统筹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二)非均衡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公共财政投入一直以来重城市而轻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国民收入的城乡分配当前依然存在向城市倾斜的问题。此外,政府在GDP政绩的指挥下,文化建设长期受到轻视、忽视和偏视,加之财政性公共文化建设的显性效益低于其他公共事业建设,一些地区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因此,造成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不足。

(三)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健全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转移支付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在使用上随意性较强,资金监管难度较大。因此,目前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在我国各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较大。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都是针对具体项目,规定了具体用途,在资金的使用上受到严格监管。这种转移支付方式由于投入项目种类繁多,重点不够突出,对于缓解地区间公共文化建设的差异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而且专项性转移支付额的额度、对象的确定均未进过科学论证,财政部门很难对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所划拨的金额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四)财政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缺失

文化经济领域的统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统计中的难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财政支出的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对财政资金投入文化领域的评估不仅要衡量其经济效益,还要有针对性的衡量其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的评估很难直接量化,需要借鉴中间指标,这样难免出现评估主体认识所引起的误差。因此,现行的评价方法存在欠缺连贯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评价指标关联度不高等问题。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倾斜力度,合理界定各级财政的出资责任

首先应改变“重经济、轻文化 、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均衡发展思路,平衡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结构,平衡城乡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结构;其次,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主要集中在中央,事权却集中于县、乡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基层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体,然而由于基层政府财力有限,用于文化建设经费的缺口不断增大。尽管中央财政已逐年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依旧不足。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作为一项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益福利事业,根据公共财政“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理论,中央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中理应承担主体责任,而在地方财政的出资中,则应明确以省级财政为主要出资主体。

(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的项目选择上应结合农民对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要考虑到文化传统、人口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再对适合的公共文化项目进行资金投放。可尝试构建一个由辖区内部需求决定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财政投入决策机制,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辖区内的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的项目进行表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的实际效率。其次,应积极调整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方向。目前我国乡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应将今后的财政投入重点分配到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成本,提高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文化产品的使用效益,扩大各类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三)建立合理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均等化、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专项性转移支付只能作为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起辅助性作用。所以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般性转移的比重,这样才能有效填补基层政府为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所产生的资金缺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稳定。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就需要相应增强资金的监管力度。自上而下成立一个管理和分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资金的独立的专门机构,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及规范性。在降低专项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的同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对专项经费的投入上,应该选择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四)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绩效评价和反馈体系

可从量化指标与民主评议两个方面设计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采用量化指标,测算年度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总量、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需求量及财政实际投放量等数据来量化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引进专家咨询制度和中介机构评价监督制度结合农村群众民主评议的形式,考核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与资金使用效果。

(五)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财政投入方式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由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办,受财政总量的限制,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只能进行有限的投入,因此应该应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非财政投入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可以尝试利用积极的金融及财税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于群,李国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3.

[2] 文化部财务司.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发展情况分析[EB/OL].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

201211/t20121107_267143.html.

[责任编辑 杜 鹃]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它是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长远目标的重要基石和应有之义。该文分析了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逐步提高乡村网络文化服务质量。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网络文化;优化路径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并拟定了配套的计划和目标,统筹推进信息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加强引导和监督乡村网络文化”“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2020年11月,数字乡村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会议上指出“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已超过98%”[2]。随着4G在乡村的深化普及,5G在乡村也被陆续引入。2021年2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占网民总数的31.3%,这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同样也在预示着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4]。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深刻意识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站在新时代国情农情的高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设备数字化为支撑,革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手段、载体,打造乡村网络文化基地,为宣传优秀乡土文化凝聚力量和推动乡村繁荣富强提供稳定有序、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1 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乡村网络文化是乡村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另一种形式,借助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对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如果把收入、投资、非农业就业等看作离心力,把乡土社会、邻里关系等看作是向心力”[5],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城市中的离心力作用远强于乡村中的向心力,并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日益淡化,熟人社会遭到破坏,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出现裂缝。做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以创新的数字技术和模式等修补乡村优秀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断裂,同时将创新意识植入乡村社会中,迎来乡土社会的新思潮,与乡村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文化归属感,进而以更创新的方式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6]。

1.2 有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乡村文化网络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復杂、趋势变化多样,许多不法分子企图在管理模式较为松散的乡村网络空间开展违法活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严厉打击网络违法分子,维护乡村网络空间秩序,还乡村网络空间一片清净,引导农村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辨别真伪。用广泛的民意来修复狭隘的民意,用正确的言论规正错误的言论,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合法地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营造健康有序的乡村网络空间[7]。

1.3 有利于根据网络舆情变化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在村民关注度、使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上公布和宣传党中央的重要方针政策、宣传乡村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较大进步、宣传先进事迹和典范以及全国上下的积极局面,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国家各项决策的重要意义,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为农村农业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另外,国家关于乡村的种种建设行动也能落地生根[8]。

2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不到位,村民参与度低 市区主管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网民主动转发官方媒体推送的信息仅占其转发总量的20%左右,然而通过微信、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官方消息每天却不计其数,但其对农村网民产生的影响不是十分理想。村民反映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难以理解、没有吸引力”,这说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无法让乡村网民对宣传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支持。一旦广大农民看不懂这些信息并且不感兴趣,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这些内容,势必很难响应政府制定的乡村建设决策,导致村民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行动中[9]。

2.2 意识薄弱,建设主体缺失 首先,农民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由于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农民人口不断减少,传统的村落逐渐解体,再加上农民自身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导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其次,根据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一般由政府全权负责,这种“全能型”的政府行政模式淡化了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使得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缺少企业的参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监督;再次,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关部分推卸责任的现象,其责任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部门间缺乏合作和协商[10]。

2.3 受众群体素质不高,信息质量有待提升 活跃在乡村网络空间的大部分村民,凭借一时的新鲜感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和技能,而在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等方面一般未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其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时,他们在选择、理解、评估、求证等能力都显不足。文化素养不够高、信息辨别能力不强,使得农村网民容易被有害信息迷惑,会相应地导致网络空间信息质量不高。

2.4 缺乏技术人才,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方法、手段,这要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但受到乡村资源、环境、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人才难以流入农村。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仍存在缺少骨干领导、缺少专业培训、缺少薪资激励等问题。乡村数字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网络平台的建设、运作以及日常维修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人才也从乡村流入到城镇,造成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人才更加紧缺[11],导致为村民提供乡村网络文化服务的能力不足。

3 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关注村民需求,提高村民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最大限度地收集和整合民意,既要深入浅出突出乡村,又要恰到好处地聚焦乡土,把握农村的变、抓住农民的心,及时获知舆情民意,积极为农民发声,回应农民关切。农村基层网络文化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数字化发展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网络用户的需求,把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便民利民、政务公开、网络电商等内容合理划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网站等网络平台,尤其要发挥微信群组的直接作用,实现村村有群、户户入群、人人用群,使农民群体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3.2 增强建设意识,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合作 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挑战,各建设主体务必从意识上肯定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广泛的群众监督、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配合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乡村基层组织作为联结政府与村民的桥梁和纽带,负担起既要将上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执行和落实,又要将村民的诉求反馈给政府的双重任务;各职能部门要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同时加强合作意识。乡村民间组织则要努力挖掘乡土民俗、民间手工艺、民歌民谣等优秀的乡村文化,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作为受众群体的广大农民,既要成为后备力量,又要承担监督责任。如果将以上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主要任务看作是一条条传播链,那么链中涉及的所有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凝聚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完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12]。

3.3 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对乡村网络空间信息的权威发布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亟需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村民在网络平台上选择、判断、甄别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保证官方在网络空间中发布权威信息,包括国内外时政、农业生产动态、社会民生福祉、健康幸福生活、惠民理财知识等内容,村民以此来了解家乡、了解时政、丰富精神生活、增强乡村归属感。另一方面,对农民群体进行培训。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定点帮扶来提高村民的网络操作技能,带动村民素质提升,助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3.4 加强数字化教育培训,培养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专业力量 一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培训。鼓励相关组织、部门与专业院校合作,推广数字化网课教育,进行集中有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更专业、更前沿[13]。鼓励工作人员借助数字化设备以更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组建既了解乡村治理现状又具备一定数字化技能的专业服务队伍。二是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大数字化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发展远程教育,与城市教育资源进行对接,使乡村地区的学生能接触和获得更专业、更丰富的知识,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储备未来的人才力量。三是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乡村的发展迎来了高新时代,人才是在新时代决胜的重要基础。搭建数字化的专业人才交流和分享平台,通过资源、政策向乡村网络文化产业倾斜,增强乡村优势,吸引专业人才,其能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对乡村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分析和统筹规划,提供专业的乡村网络文化服务。

4 结语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以关注农民诉求、为民发声、回应民意为核心,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重视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合作的良好建设局面,从根本上减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村民科学文化素养低的阻力;将数字化教育培训常态化,培养专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让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实现乡村建设质的飞跃。

作者简介:郭子拓(1995—),女,辽宁锦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收稿日期:2021-06-0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9-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2]高亢.中国移动全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超98%[EB/OL].[2020-10-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40084740 1568085&wfr=spider&for=pc.

[3]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4]成素梅.“十四五”新词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EB/OL].[2020-12-01].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581073.

[5]朱海声.建设与支撑——当代关中乡村发展力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72.

[6]浦靖璐.移動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大众文艺,2020(02):218-219.

[7]张岩.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网络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85-86.

[8]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4):59-61.

[9]宁晶,朱正刚.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研究——基于金华市婺城区乡村微信使用的观察[J].江南论坛,2021(04):41-43.

[10]丁世华.数字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0(04):33-38.

[11]赵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领导科学,2020(14):45-48.

[12]江新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3-95.

[13]王沛栋.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18):40-47.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励志教育的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参观中国美术馆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