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

2024-03-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第1篇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

1.1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路主要有四大阶段的转折。第一阶段改革就是传统的人民公社制被打破, 诞生了家庭承包责任制。除了农民在土地管理上更具有主动权之外, 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权还被分离开来, 农村的土地可以更大化的利用起来。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 农民的生产效率被提升起来了, 农村经济也开始复苏, 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显著性提高了。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减少了农副产品采购计划和农村产品的购买量, 农民的生活被改善。

1.2 国家政府大方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村经济开始逐渐复苏起来。农村经济依照商品经济的轨迹开始发展, 家庭承包责任制也逐渐适应了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为了提高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 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中国农民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与此同时, 家庭承包责任制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投入市场直接有效提高市场农产品地出现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率。中国政府还一直鼓励农民勇于挑战自我, 尝试新的工作邻域, 特别是从事非农业的产业活动, 这种行为再度加强了农村乡镇的经济发展速率。

1.3 改革经济秩序, 实现农业增产

从1989年开始, 中国政府基本已经农村各个经济体制转变成家庭承包责任制。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开始出现问题。为了实现农业增产和稳步推进家庭承包责任体制改革, 中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秩序进行整顿, 使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成功进行。为了减低物价上涨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中国政府还取消了两票和统销制度, 直接改革粮食购买和销售体制, 使得我国农产品市场流动轨道直接由双轨道改革成为了单一轨道。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而且在这些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政府和中国群众是主要功臣。从1992年到2017年,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之路可谓是高质高量。中国经济市场改革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也由宽广粗放型向集中婉约型转变。同时, 农业和农村工作量也将成为固定目标纳入城乡发展战略, 农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未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道路上可以知道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必须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定是面向一个明确的市场经济体制的, 一定是由政府作为主导者, 然后领导广大中国人名群众进行实质的改革工作。除了自上而下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点之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还深受中国实际国民经济和科学创新等额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市场也随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改善。中国政府不断调控各种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和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从而直接影响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程度。

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3.1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虽然充满坎坷和波折, 但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相对成功的。农村经济市场也逐渐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我国基本经济需要, 但是农村经济改革中还遗留着重大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农村中农民的实际农业生产规模太小, 不能够形成大规模经济农业产量。虽然中国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从而提高农民生产效率, 但是由于农村的社会化服务行业不发达, 农民不能够使自己的生产力最大化, 直接降低农民的实际服务收益和有效劳动力的价值。同时, 中国农业市场不完善, 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使得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力差异更大程度上拉大。

3.2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 怎样让不断增长的中国人口可以与中国有限土地更公平的对应起来是当前中国政府进行改革的必要目的。只有坚持中国农业重要的基础地位, 才能提高中国农业中农民的收入, 才有可能实现全国小康。同时, 我们还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定地优先考虑农民的利益, 坚决保护农民的权益。只有稳定农村经济, 稳定农民收入, 这样才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启示就是合理进行科学创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村农民生产机械化水平, 只有提高科学技术, 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农业生产力, 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率。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 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制度。中国农业中农民集体经济统一管理比较难, 以致于农民面对独立的经济市场中形成断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矛盾的, 中国农民的分散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这种分散经营直接限制了农业生产率和商品利率的增长。因此, 这种不对称的信息经济直接造成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还会直接使农业市场和非农业市场产生隔离。只有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经济合作, 才能真正意义上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结束语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 中国农业怎样摆脱经营规模太小和农业经济市场分离的历史遗留困境是当前急迫的问题。在改革的热潮中, 只有向中国农村经济合作式方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 才是可以解决历史改革中的众多遗留问题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基于家庭承包责任制上进行农村经济合作。

摘要:中国需要改革才能进步,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 但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作一直不是很成功。从1978年到今天, 中国农村改革中曾遇到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探究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改革启示,发展趋势,农村合作经济

参考文献

[1] 梁艳菊, 鲁小莉, 高玉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J].特区经济, 2015, (05) , 112.

[2] 涂维亮, 乜堪雄.中国家庭农庄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08) , 15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第2篇

在我国守法企业的发展中, 其存在着负担过重的问题。该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五险一金”的缴费。在对北京市的企业总税率进行分析与统计时, 发现其税率高于基础定义标准利润的68.5%。其中“五险一金”缴纳达到了标准利润的50%。该种数据现状均表示我国企业存在缴费压力过重的问题。而针对该种问题本文从国际经验的视角下进行着手, 通过于他国的缴费情况进行对比, 进而对我国具体的社会保障缴费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革建议。

2 五险一金缴纳现状概述

“五险一金”主要是指对五种保险、一种公积金进行缴纳。其中的五种保险是指以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这五种保险金, 一金即是指对公积金进行缴纳。在我国的五险一金缴纳过程中, 主要是采用表1的缴纳方式进行具体缴纳的。

从国际上的五险一金来看, 发现我国的“五险一金”缴费负担的压力不仅居高不下, 而且已经逐渐接近全球缴费最高的水平。在国际社会保障的缴纳方面, 将国家强制要求进行缴纳的社会保保障项目以及个人所得税项目统一称labor tax wedge, 而在对国际上的法定税费进行分析时期发现, 该种税费率的高低影响着企业雇用正式职工的情况。如果法定税费率较高, 则企业不愿意雇用正式的工作人员。而如果法定税费率较低, 则企业对于雇用正式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不抵触。由此可见, 法定需要缴纳的税费率情况, 影响着各个国家、各个企业的职工聘请情况。在现阶段, 我国的企业职工五险总费率为工资总额的39.78%。该种数据在国际上的173个国家以及地区中排名13位, 不仅接近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具体较好福利的欧洲国家, 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 也已经高处较多的百分点[1]。例如:在我国社会保障缴费数据与美国社会保障缴费的对比中发现, 我国数据比美国高出23.5%。在我国社保缴费的数据与日本社保缴费数据进行对比时发现, 我国数据比日本高出14.8%。而在我国社保缴费数据与韩国社保缴费进行对比时发现, 我国数据高出24.56%[2]。

3 基于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企业“五险一金”存在的问题

3.1 社保缴费以及个人所得税的强制征收

经过笔者从国际视角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的社保缴费以及个人所得税不仅难以保证激励制度的发挥,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强制征收性质。针对该种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 由于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 某些中产阶级分子认为社保缴费之后, 国家所提供给他的经济补助等其他政策补助, 无法与其进行正常的资产投资相同, 往往国家的经济补助进而要低于为自己进行投资的金额。由于社保缴费人员在主观上存在不愿意的问题。故而现阶段社保缴费的征收存在强制问题[3]。第二方面, 在我国的社保缴费制度中, 由于社保缴费的强制性, 影响着某些企业的正式员工招聘情况, 为了避免大量的社保缴费压力出现, 某些企业少量的聘用正式员工。

3.2 社保缴费尚未向个人所得税方向发展

在我国社保缴费的过程中, 其具有固定的缴费标准以及固定的缴费计算方式。而该种固定的社保缴费方式不仅为企业的福利缴费造成压力, 而且也影响着企业的而经济效益保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中均对低于收入下限的收入者实施社保缴费的减免, 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社保缴费缴纳减轻压力, 而且还能够促进低收入着的生活保障。

4 基于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企业减负中的“五险一金”改革建议

4.1 取消公积金制度的使用, 停止社保等项目的强制征收

在对我国的公积金制度进行积极处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公积金制度进行取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住房公积金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分流, 在具体的分流过程中, 应将一部分的公积金加入到商业银行中, 利用商业银行促进公积金的升值, 同时, 还应该将一部分的公积金放置于政府内从事上诉贴息的资格认定、计算和实施。

4.2 推动地税部门对五险一金进行阶段收取

在对五险一金进行具体的收取过程中, 应实施两种不同的实施对策。第一种, 应该利用地税部门对五险一金进行阶段性的收取, 通过阶段性的收取, 促进国家五险一金收取划分的清晰化发展。同时, 该种方式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使五险一金缴纳的全面性发展[4]。第二方面, 在对五险一金进行收取的过程中, 还可以采用全国通一收取的方式进行, 利用统一化的收取方式以及计算方式, 进而促使我国五险一金收取的规范化, 同时, 还应该在对五险一金进行收取的过程中, 针对其遇到的收取实际问题进行积极的处理。

4.3 积极改革养老体系, 保障养老体系的公平以及持续性

在现阶段国际上的养老保险办理中, 个人账户的制度已经被多个国家所抛弃。因此, 在养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我国应积极对养老体系进行改革。具体的改革方式应从养老体系的支付方式进行着手, 并且对养老体系的实施公平性进行重点的关注, 以保障养老体系的持续运行, 进而促进国家老年群体能够获得较好的保障。在具体的养老体系形成中, 还应该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进行建立健全,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化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国应该对个人账户的做实进行放弃, 并且对养老体系的支付方式进行统一化的处理。其次, 应该对某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积极的处理, 对事业单位的缴费水平高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对我国养老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其重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是应对养老支付水平高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处理, 通过养老支付水平的降低,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五险一金进行简单概述, 进而分别从社保缴费以及个人所得税的强制征收、社保缴费尚未向个人所得税方向发展这两三方面对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企业“五险一金”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并分别从取消公积金制度的使用, 停止社保等项目的强制征收、推动地税部门对五险一金进行阶段收取、积极改革养老体系, 保障养老体系的公平以及持续性这三方面对我国企业减负的“五险一金”改革建议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经过本文对课题内容的详细研究, 得出结果表明我国五险一金制度与国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较大差距, 并且我国五险一金制度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 应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对我国的五险一金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思考。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企业减负中的“五险一金”改革研究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并为我国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与飞速发展, 且为五险一金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五险一金缴纳的重要部门, 我国企业在五险一金的缴纳过程中, 由于我国五险一金缴纳的规定导致企业具有较大的负担压力。不仅影响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化实施, 而且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个人养老、医疗等权益的保障。针对该种现状, 本文将基于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企业减负中的“五险一金”改革研究作为主课题究内容, 从国际经验的视角下进行着手, 先对五险一金进行简单概述, 进而分别从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企业“五险一金”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我国企业减负的“五险一金”改革建议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本文旨在为我国企业减负中的“五险一金”改革研究提供几点参考性建议, 并为我国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际经验视角,企业减负,五险一金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强, 张鑫, 赵宇.当前降低企业不合理负担问题研究——基于降成本视角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 (12) .

[2] 饶鹏程, 余芷童, 罗紫珺.探究现行“五险一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市场论坛, 2017 (9) .

[3] 仙蜜花.降低费率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 (4)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第3篇

在我国经济管理历程中, 农村经济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式双层经营模式。在这段历程中, 农村经济的集体产权处理和支配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 还是无法保持农村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 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管理水平依旧落后, 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体系有待于创新。

1 现状与问题

1.1 观念滞后, 思想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 农村经济管理不断提高,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国家近些年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在落实的时候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 一些用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制度很难实施。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比较落后并且思想水平普遍不高, 农村工作的地方领导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体制观念不正确, 为了让农村适应经济发展, 为了农村工业建设, 国家一直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补助, “等、靠、要”的思想存在, 这样使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被动发展。 (2) 基层领导经济管理知识缺乏而认识不足, 很难将经济管理体制的功能效果发挥到最大, 而且没有战略性的目标及手段, 以致于农村的经济管理很难进一步发展[1]。

1.2 职责不明, 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内容复杂, 任务繁多, 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 如包括土地承包、财政审计以及监督管理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国家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 涉及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存在法律“真空地带”, 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能、职责、管理权限不明晰, 经常出现依靠领导个人解决纠纷而不是依靠法律解决问题, 经济管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1.3 管理混乱, 资金管理有待加强

在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 资金是重中之重,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些年, 国家一直对农村经济管理提供很多相关方面的补助, 但是资金却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因为农村经济管理在资金管理和运用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 (1) 资金没有明确的分类或者分类规范不清晰, 新型资金分类不断出现问题导致新的矛盾不断产生, 造成了对集体资产的损失。 (2) 农村经济的资金使用情况和财政管理不透明, 资金得不到正确合理的利用, 资金乱用、挪用的现象存在。 (3) 农村经济济管理干部缺乏资金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对财政政策的正确认识, 进而导致资金使用率很低, 回报性差。

1.4 体制落后,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顺应国际全球化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 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实施着相应的变革和创新。在这种新形势下,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随之而来, 出现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利益结构趋向于复杂化、农村收入不断多元化等现象, 但是在新机遇的到来时, 挑战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 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 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后和不相知识, 导致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村经济市场观念不敏感, 这些都是随着机遇而出现的新的挑战[2]。

2 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的建议措施

2.1 更新观念, 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增加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首先要有计划、分批次对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知识技能学习, 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与此同时, 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职能得到发挥。

2.2 注重细节,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

为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秩序的稳定, 必须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完善。 (1)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相关的管理制度,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 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和目标激励体系, 并且渗透多个体系, 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2) 制定并完善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 确保管理者履行职责, 正确发挥其经济管理作用。 (3) 提高管理效率, 从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设立规范的工作体制、完善村级财务工作管理机制、降低农民经济负担、设立规范的工作体制等多个角度出发, 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规范每个管理细节。

2.3 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农村经济管理需要进步, 构建专业、优秀的农村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目前,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 知识结构单一, 因此, 采取措施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 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 使其从农村经济业务、理论知识乃至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创建政治修养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专业队伍。 (2) 在对老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的同时, 也要注意吸收、纳入专业性、有想法的新型管理人员, 增大管理人员中高素质、高学历人员的比例, 为农村经济管理增添新鲜“血液”。 (3) 建立专业的人力流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人员的流动速度, 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促进农村经济的高速和谐发展[3]。

2.4 拓宽渠道, 增加农业增收、农民致富途径

近些年, 农村经济管理得到国家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相关的资金也在不断投入, 涉农资金越来越多, 但是仅仅依靠国家投入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多方筹集资金, 拓宽资金渠道, 保证资金投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 各级部门应该完善农村的信贷管理, 简化手续, 使农村贷款得到真正落实, 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同时应该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 建立专业的网络咨询, 方便农民查询, 增强涉及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摘要:分析目前农村经济管理状况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创新

参考文献

[1] 程波辉.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范式与经验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2] 吴平.统筹城乡视角下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第4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而为了应对经济体制的变革, 税收制度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1.1 税制初步建立和巩固时期

1950年至1958年是社会主义的改造时期, 这是第一阶段。1950年统一税制, 并初步建立其复合税制。

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至197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 由于“税收无用论”的盛行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被弱化, 当时税制改革主要体现为简化税制和大量削减税种。1958年, 合并商品流通税、货物税的同时, 把营业税和印花税也合并, 开征统一的工商税, 此次改革合并后留下9个税种;1973年, 将互不相干的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盐税、屠宰税和工商统一税及其附加五个税种合并起来, 改征工商税。这几次改革把1950年建立的复合税制基本改成了单一税制, 税收对经济的作用被全盘否定同时也极大地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

1978年至1993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也是税制改革的恢复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迅速, 税收的作用也被大家重新认识。但是这时也产生“税收万能论”的观点。1984年开展两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 将原来的工商税废止, 并出台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企业工资调节税、城乡个体户所得税等等多个税种。到1993年12月, 我国税种数量达42种之多。当时我国也并没有很好地认识税收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分的寄希望于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只会夸大税收的实际作用, 反而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

1992年, 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 当前的税制已经不能适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因此, 1994年与分税制改革相配套, 国家进行了全面的额税制改革, 规范增值税和营业税, 开征消费税土地增值税。2006年又取消农业税, 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2008年, 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 2016年实施全民营改增, 这是我国结构性减税的又一重大变革。根据财政部部长答记者问的内容, 国家在今后的时间还会据需深化税制改革, 推进建立更加完善的税制结构;当前的税收改革重点可能会集中在房地产税开征以及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

2 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上述我国税制改革趋势中, 不难看出税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1994年税改以来, 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增长, 我国税收经历了几次大的飞跃, 1978年为519.3亿元, 1985年税收收入突破2 000亿元, 1994年甚至达到51296.88亿元, 1999年突破万亿大关, 2003年和2020年分别20 000亿元和70 000亿元, 现在我国每年的税收收入也保持较高速的增长。正如肖捷部长所说的,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 财政状况取决于经济发展态势, 财政收入与经济运行正相关。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共事业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 职工工资水平和政府开支。而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即经济决定税收。

2.1 经济发展决定税收

经济决定税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生。一般来说, 哪里有经济活动, 哪里就会有税收。其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负水平。在中国境内发达地区税负较高, 欠发达地区税负低。经济改革决定税收改革,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每次经济的改革必然会带来税收制度的变化。最后, 改革开放, 国家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先后进行利改税和建立新税制的重大改革, 不断调整完善税收政策额, 促进经济的发展。

2.2 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是指通过课税行为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以消费税为例, 政府为抑制某些商品的而消费, 对特定的商品选择型征税, 这样既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消费同时也可以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税收对资源的配置, 经济的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财力作为后盾, 而税收则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扩大税收规模可以增强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调控。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税收的增长不能超过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否则会带来反作用。适当的减税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刺激民间投资, 吸引外资, 提高企业竞争力,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肖捷部长在谈及2018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时提到我国将会继续推行减税降费政策, 减轻企业负担, 重点降低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体现在对高收入群体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对高收入群体消费的高档商品和服务征税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但是过高的累进税率也可能会抑制高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 带来效率损失。因此, 要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健全的税收体制, 从而在实现收入调节作用的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摘要: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济条件是税收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反之, 完善的税收制度也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分析, 探讨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税制改革,税收,经济

参考文献

[1] 万莹.税收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2] 申自强.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探讨[J].市场论坛, 2008 (6)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第5篇

一、信用原则的内涵

追根溯源, 信用原则最初是以“善意原则”的形式出现的, 是从罗马法的古老原则之中衍生而来的。除此之外,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之中, 也能够找寻到信用原则的缘起。自古以来, 讲信用就被视为一种令人歌颂的良好品性, 一位讲信用的人将获得周围人们的极大敬意。由此可见, 信用原则作为我国的根本道德原则, 发挥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从而这一原则被纳入了民商法之中。

改革开放之后, 国内的经济体制开始转变, 市场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具体到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而言, 信用原则侧重于强调,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 按照市场经济制度互惠性来与其他主体之间展开相应的交易行为, 并在签约的过程中, 也保持诚实信用的姿态, 根据合同约定来切实执行相应的行为。

总体而言, 对于信用原则内涵的研究角度是多样的, 但无论是语义说、双重功能说还是从其他视角来探讨信用原则, 都共同地体现了一点最为根本的核心含义, 即信用原则会对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规范作用。正是这种规范作用, 使得各个经济主体能够按照经济交易道德来指导自身行为。

二、民商法信用原则的现实不足

信用原则固然是好的, 但如果缺乏必要法律条文的强化, 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最终使得整个经济市场的秩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 将信用原则纳入民商法之中, 通过法律来强力执行, 有助于构建一个诚实守信的经济氛围。民商法要求各个经济主体都赋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遵循信用原则, 以此助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 国内民商法信用原则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依旧反映出一些问题。

( 一) 经济领域不规范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 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依旧体现了不成熟性, 并且存在一些局部的失控因子。最常见的就是金融诈骗等违法现象的出现, 这类现象的发生, 从侧面反映出国内的金融制度依旧存在漏洞, 这些漏洞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从而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 在整个商品市场之中, 质量问题依旧频出, 无论是对于国民生活质量, 还是对于国民自身品牌的构建, 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在经济领域的这些信用缺失的问题, 会造成整个社会面向的负面影响, 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良性发展产生阻碍。

( 二) 司法工作不严谨

除了跟信用原则密切相关的违法行为的出现之外, 还有不少司法工作中的信用缺失现象。这一环节的信用缺失将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直接造成的恶果, 即为法人主体资格确认的混乱。除此之外, 诉讼环节的信用缺失现象, 也对于法律精神的落实造成不利影响。

( 三)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就现阶段的民商法而言, 并没有到臻于完善的地步。客观而言, 民商法已经对信用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下位原则的完善依旧没有到位。结合国内转型的现实情况, 市场经济环境依旧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 尤其是信用市场的构建才刚刚起步,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亟需进一步地完善。

三、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健全举措

( 一) 强化立法工作

构建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才能够确保信用原则的彻底贯彻落实, 并营建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有必要对民法典做进一步的完善, 对相关的交易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 并且确保司法过程的公正, 这就为构建井然的市场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 二) 强化道德体系

从宏观层面构建一个健全的道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这不仅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也与从事司法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紧密相连。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行为的过程中, 都应该对自身严格要求, 严格遵循信用原则, 以保证公平交易的持续。除此之外, 反向的惩处措施也应该强有力, 对于违反信用原则的主体, 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以对其行为予以适当的警示, 保证其严格遵循信用原则。

( 三) 提高失信成本

人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的, 所以进一步提升失信成本, 将正面督促各个主体严格遵循信用原则。在这一领域可以借鉴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 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征信体系, 对于征信记录不良的个体, 将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这就是他失信的实际成本。通过此举严厉约束失信行为, 共同构建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综上所述, 强化民商法的信用原则, 无论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还是对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助推, 都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通过强化立法工作与道德体系, 并进一步提升失信成本, 将有效助推信用原则的贯彻与渗透。

摘要:民商法的信用原则要求各个经济主体都赋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遵循信用的善意, 以此助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然而, 民商法信用原则在现实施行中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将就这些不足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原则,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范文第6篇

在经济法的促使之下, 国家调节可以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实现在调节, 换句话说, 经济法通过资源利益分配, 可实施的一种再分配方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必须得到保障性处理, 在此过程中, 经济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人们需要对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进行全面认知,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我国入手分配关系的有效发展。

2 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

法律本身的作用便是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节, 由于法律的不同, 各自领域中的社会关系调节方式也存在不同。站在这个角度来说, 法律本身与利益资源分配关系存在一定的规范作用。在国家发展过程中, 利益关系即社会关系, 主要涉及的分配关系如下:第一, 普通民众与国家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第二, 民众个体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三, 权力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从上述关系中可以看出, 对经济领域资源分配关系进行调整的主要法律包括民商法和经济法。其中, 民商法主要与市场调节需求相适应, 为市场调节提供法律保障, 属于社会利益资源初级分配范畴。因此, 在经济领域利益资源再分配过程中, 经济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另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 各方面的经济价值受到了供求关系的支配, 这也是市场调节存在的根本意义。受市场调节需求的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流动情况, 这也可以将效率、公平等因素突显出来。因此, 初次分配同样具备较高的合理性。

由于经济法对利益资源具备再分配能力, 可以对初次分配的局限性进行克服, 从而对个体之间的社会利益关系进行协调, 将社会本位的分配精神突显出来。该项工作的价值取向意义如下:既可以对个体中的正当效率进行维护, 还可以避免社会公众、总体等机构的效益损害, 最终实现高层次社会正义的有效保持。

3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输入分配经济法律制度

首先, 对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有效完善。整体来看,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是避免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但在制度缺失情况下, 财政转移支付效果很难被突显出来。因此, 财政法律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 由于我国在医疗、教育等公共财政中的投入存在不足, 需要通过财政法律制度的完善, 将公共财政的投入责任突显出来。各地区政府还可以通过对财政投入力度的提升, 避免相应支出的增加。其次, 对劳动者地位平等制度进行完善。例如,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有效规定, 对劳动者条款进行了有效保护,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法律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同种用工、不同薪酬现象依然存在。另外, 在同一单位之中, 正式职工与合同工的薪资待遇差距很大,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治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我国《劳动合同法》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实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改革, 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薪资制度, 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维护。

3.2 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 对税收法律制度进行有效完善。税收是收入分配调节及维护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在此过程中, 我国应进一步提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 并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有效修改, 这对于社会公平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次, 对收入分配监管法律制度进行有效完善, 对垄断行业进行限制, 避免不合理收入现象的出现。另外, 该项问题在很早之前就被政府纳入到规划目标之中, 但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监管制度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因此,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该对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全面建设, 从而各项责任的划分进行明确。例如, 针对工资分配制度及最低工资制度的制定, 不仅要以各地区发展情况为标准, 还要对职工生活进行全面了解, 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3 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合理完善

首先, 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截止到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较低, 无法对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全面调节, 更不利于社会公平的有效维护。因此, 我国应该对农村、城市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深入完善, 做到保险缴纳的强制性实施, 为资金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其次, 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我国的职业福利分化情况显得十分严重, 这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福利损失现象。例如, 一些特权部门利用职务便利, 可以获取到更多的隐性收入。因此, 福利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 尤其是在社会福利的发放上, 应该将公平分配原则体现出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 站在经济法角度来说, 相关部门应该对部分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经济法的科学论证体系进行全面完善, 进而实现经济分配制度的有效改革。另外, 我国还可以通过宣传工作的加强, 让各界全体及普通民众对经济法内容进行全面了解, 掌握经济法中的内容和真谛, 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将再分配功能体现出来。

摘要:经济法是我国经济规范的根本法律, 可以首先对国家整体再分配功能的有效条件, 帮助社会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 对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进行总结, 并从建立完善的输入分配经济法律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合理完善三方面, 论述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经济法,再分配功能,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董成惠.经济法视野下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法治路径[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1) .

上一篇: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