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

2023-12-08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高職体育是在全国中小学体育和普通高校体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在7个方面:①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达不到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的要求;②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还是自然班,上课项目很难达到15门;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执行难;④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不足;⑤高职院体育教师严重短缺;⑥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体育维持费用;⑦高职体育边缘化。对此,提出把高职体育纳入高职评估、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双高计划等项目评审中,等相应6项对策。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教育部、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简称《基本标准》,这么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文件相继出台,目的就是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围绕这一目的上述文件对学校体育工作做了详尽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高职体育是在全国中小学体育和普通高校体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职体育在执行上述文件时遇到的困难具有代表性,如何攻坚克难解决高职体育困境,是落实上述文件“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 高职体育困境

1.1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达不到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简称《基本标准》,《基本标准》要求专科生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以广东省为例,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一年体育必修课,平均60学时左右,个别学校开设半年体育课平均30学时左右,甚至还有个别专业不开体育课的高职院校存在。有的学校为了应付108学时,把校运会、指导学生社团、体质测评、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等算作体育必修课,这样做不仅混淆了108学时体育必修课的性质,还使高职体育课越来越边缘化。

1.2 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还是自然班,上课项目很难达到15门

目前本科院校大体分为选项课、俱乐部课,以江浙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一些反映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病康复体育处方和职业综合素养的课程。如今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还有自然班上课的现象。自然班上课是无论男女,无论每个学生喜欢上什么项目的体育课都只能上相同内容的体育课,体育课内容一般取决于体育任课老师。自然班上课的最大弊端是不以学生兴趣出发,不能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设计体育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部分实行自然班上课高职院校体育课改势在必行。

部分高职院校很难达到《基本标准》中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的要求。由于课时达不到要求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没有师生比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应较少,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到15个,即使每个人专项不同也达不到15个体育项目的要求。

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执行难

《基本标准》要求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只提及本科院校,没有提及高职院校,这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简称《中小学评估》中和本科院校都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高职院校缺乏相应政策支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连续三年下降甚至连续多年下降的高职院校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甚至在省级至国家级的高职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创新强校,双高计划等评审中一路绿灯,丝毫不受影响。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在上述评审中没有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简称《本科评估》教学效果优秀等级要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7%;合格等级要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96%;《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简称《高职评估》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没有量化要求。《高职评估》只要求: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因为没有量化要求,高职院校只要所谓的“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多少,下不下降,连续几年下降,都不影响《高职评估》。同理,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的高职院校一样没有任何影响,《基本标准》中规定“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高职院校很难主动执行,没有执行力。

1.4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不足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10000人及以下规模的普通高等学校,室外场地面积(生均4.7㎡),必配类a.400米标准田径场(内含标准足球场)1块。b.25米或50米标准游泳池1个。c.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35块以上。d.健身器械区若干。室内场地面积(生均0.3㎡),必配类a.风雨操场1个。b.健身房(室内活动用房)面积若干。c.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本科评估》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专门一条运动场及体育设施要求:有室内体育场所,生均运动场面积≥3平方米,设施基本齐全,有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所以本科院校场地面积、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基本达标。《高职评估》对高职院校对场地面积、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没有量化要求,只是笼统要求:有运动场与体育设施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要求。高职院校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的较少。

1.5 高职院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本科评估》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高职评估》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教师数计算范围除专任教师外,还包括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及返聘教师)虽然表面上看《本科评估》和《高职评估》生师比都是18,即18:1,但《高职评估》生师比大打折扣,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算专任教师数,这样高职院校几乎所有教职工都可以算专任教师,由于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师生比,所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在1000:1甚至1500;1比比皆是,但却一样可以通过《高职评估》。

1.6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体育维持费用

《本科评估》和《高职评估》教学经费指包括体育维持费在内的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至少20%以上。用于本科院校体育部独立,体育部有独立的体育维持费的申报和使用权,体育部可以根据每年的需要申报并使用体育维持费,经费数量基本能满足教学训练、比赛、科研等需要,不存在挪用和占用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体育部只是公共课部或基础课部下属体育教研室,没有独立体育维持费申报的话语权和使用权,体育维持费只能作为公共课部或基础课部维持经费的一部分,可以给体育教研室使用,也可以给其他教研室使用,部门统筹。

1.7 高职体育边缘化

体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不受重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在《高职评估》、骨干、示范、创新强校、双高计划等,而上述评审中对体育没有量化要求,造成高职体育可有可无,边缘化。同样高职体育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对高职院校一样没有任何影响。表现在机构设置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体育部,只是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上不上体育课,上多少体育课、班额多少。上课形式:自然班、选项课、俱乐部。授课内容:是否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是否能达到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等,各高职院校自定。重视体育的高职院校按《基本标准》开展体育工作,不重视的按领导意愿开展体育工作,或不开展。其他方面在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师生比、场地器材、体育专项维持费等各高职院校标准参差不齐,主要看领导重不重视。如果各高校都能向清华大学“强制”游泳,浙江大学“强制”跑步一样,清华大学的游泳和浙江大学跑步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何愁大学生体质不提高!何愁高职体育边缘化。所以学校重不重视体育才是解决高职体育困境的关键。

2 对策

2.1 把体育纳入高职评估、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创新强校、双高计划等项目评审指标中去

《中小学评估》和《本科评估》都有量化体育评估内容,《高职评估》虽然也有体育内容,但没有量化指标,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甚至高职骨干院校、示范院校、高职一流院校建设都存在相关问题,尤其是体育课时、人均场地面积、师生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情况、体育维持费、体育部独立等高职体育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硬性要求,高职体育困境很难解决。本科院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是因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了《本科评估》,是评估要求达到的指标之一。《高职评估》对体育没有量化要求等于没有要求。这就造成即使高职体育再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连续三年下降,即使连续多年下降在《高职评估》、高职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双高计划院校建设都找不到相关处罚措施,高职体育是在全国中、小学体育和本科高校体育中最差的短板,关键是没有纳入评估。所以,应把高职体育纳入教学评估、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双高计划等项目评审中去,是解决高职体育困境的根本。

2.2 高职院校要成立独立的体育部门

早在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体育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干部和管理人员。”2014年的《基本标准》中再次要求“高等学校应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本科院校体育部独立相当普遍,高职院校体育部独立存在困难,只设立体育教研室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和工作人员,没有归分管校领导直接负责制,没有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没有经济独立权、没有话语权,所以高职院校要旗帜鲜明呼吁成立体育部并要对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提到印发《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但时至今日《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还未发布。希望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扶植高职体育的政策措施,才有望补齐短板,高职体育才不至于边缘化。

2.3 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要有明确的师生比要求

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没有师生比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在1:1000甚至1:1500。应参照高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规定,建议制定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350至1:300的相关政策内容。

2.4 高职院校应建立体育经费保障机制

高職院校应建立健全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中将体育维持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予以保障,建议体育维持经费不得少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或均生不低于50元,并做到与公用经费同步增长。体育维持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开展群体活动、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低值易耗体育器材的添置等学校经常性体育基础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设立体育专项经费,对体育科研、教师队伍建设、体育交流、运动队建设和体育设施、器材配置等予以保障。

2.5 各省教育厅应加强对本省(包括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监管

浙江省高校(包括本科和专科)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省排名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省市到地方,高校体育得到了空前重视,高职体育也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发展。各省教育厅应向浙江省一样,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排名,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高职院校要向本科院校一样实行一票否决,并约谈校长。

2.6 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专项评估

在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相对完善,2017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其次是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的《本科评估》虽然对体育也有要求,但没有像中小学一样有体育专项评估。最薄弱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虽然有《高职评估》,但对体育没有量化要求,也没有体育专项评估办法,使得高职体育缺少顶层设计和监督管理,高职体育是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最薄弱的群体,处于“无法可依”状态。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教育部应尽快出台针对高职院校体育的专项评估政策,促进高职体育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水平。希望能够通过体育专项评估逐步解决高职院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体育专项评估应对高职体育的难点问题有明确规定,使基层体育工作“有法可依”,内容应涉及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立独立的体育部门、开足体育课、体育教师师生比、场地器材配备不足、高温补贴,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等难点问题。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应对高职院校定期开展体育专项评估。对未达标的学校要提出整改意见,对屡教不改的学校约谈负责人必要时做出行政处分。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编号:2020WTSCX26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2020—2021年度职业院校体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TY026。

(作者单位: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中山纪念中学;3.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4.中山市实验中学;5.中山市火炬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树立安全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体育运动中, 体育教师在树立安全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上应起着引导作用。每位体育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认真备课, 在课前应针对所学内容, 针对学生情况、不同的特点等, 设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 并对课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应急方案。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防止出现伤害事故。如:有的同学在集队、慢跑、做游戏时相互推拉碰撞认为好玩, 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 造成身体损伤等不安全事故。因此, 教师应立即制止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的后果。这样, 通过一些事件的及时教育和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 让同学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增强安全意识, 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体育课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 在教学中必须向学生强调活动中的自我保护问题, 如学生在练习短跑项目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 不能串跑道。特别是快到终点刺时, 更要遵守规则, 因为这时人的身体的冲力很大, 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 思想毫无戒备, 一旦相互绊倒, 就可能严重受伤。另外, 要教会学生互相帮助的方法, 而且又能做到预防安全事故。

2 加强课堂中的安全教育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保护自救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 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 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首先, 教师应认真钻研并熟悉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本校场地器材以及班级学生的情况, 遵循人体运动生理规律, 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教学步骤和方法, 尤其是保护与帮助方法等等, 备好每一次课。其次, 教师在上课前, 应当认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情况, 如双杠是否松动、沙坑是否暗藏有石块等等, 消除场地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上课时注意检查学生的服装, 比如是否穿着运动服、运动鞋, 身上是否佩带手表、手饰是否携带小刀、钥匙等硬物, 避免安全隐患。学生若有伤、病、痛和情绪不稳定时, 应注意安排其参加适宜的运动或停止运动。再次, 教师在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的练习中, 动作要规范、正确, 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应正确、有效。在调动队伍和安排练习顺序时, 注意维护课堂纪律, 避免队伍和次序的混乱。对于难度大和具有风险性的项目, 如铅球、体操和游泳等, 更应反复强调。最后, 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 以便及时发现有异常表现的学生。当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时, 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轻微不适的学生, 可以让其暂停一些剧烈的活动, 注意观察;对于情况严重的学生, 应当及时将其送到医院, 并尽快通知家长。

3 体育设施标准与安全

2003年, 有媒体和专业人士提出塑胶跑道有害的言论, 在行业内引起非常大的争论, 这也是因为我国体育设施标准较少, 以前的标准不能全面规范体育设施对人体安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体育设施标准不但突出了体育行业的特点, 涉及体育竞赛和大众健身活动, 而且明确了对体育设施在人体安全和保护方面的要求。在体育设施场地类标准中, 凡是涉及到保护运动人体关节、肌肉、摩擦等等方面的内容, 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在足球场地、体育木地板场地、网球场地、田径场地等标准中, 对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摩擦力、摩擦系数和平整度这几项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指标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中小学,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与设施,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建设、购买和安装。这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其次, 学校与相关老师应科学地保护和管理运动场地、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材,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及时更换存在问题的运动器材, 及时修整不合理的运动场地, 扫除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 避免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意外安全事故。

4 安全运动常识

安全运动的常识应该为大多数运动爱好者所熟知, 但对于很多中小学生可能未必十分清楚, 笔者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安全运动常识, 供大家参考。

(1) 在开始一项新运动前最好拜访一下医生或者体育老师, 如果有未确诊的心脏疾病或其他症状得对运动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 (2) 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大多数人在开始锻炼时都热情特别高, 结果在短时间内运动强度太大, 请从每次20分钟、三次每周的频次开始你的运动, 然后逐步增加强度。 (3) 运动前做热身运动, 一个合适的逐渐的热身能很有效预防受伤, 热身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或用蜗牛的慢速做你常规的运动。 (4) 不空腹运动, 运动前两小时吃点东西能让你有力气运动也可以避免运动中肚子咕咕叫, 别在一顿大餐后立即运动。 (5) 运动前适量饮水, 保证充足的饮水, 脱水会阻碍和影响运动。 (6) 听从身体的信号, 如果在运动中感觉到剧烈的疼痛、虚弱或轻微头疼, 这是身体在警告, 说明有些不对, 必须停止运动, 忍着疼痛进行运动最容易发展成重伤或者慢性伤痛的, 感觉不舒服时, 请休息直到身体康复。 (7) 要懂得休息和调整, 除了足够的睡眠, 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天天运动, 要有几天休息, 运动频次过于密集、运动时间过长会产生运动过量综合症, 还有可能降低你的免疫力。 (8) 穿着要正确, 这包括运动中使用合适、安全的装备, 包括合适的鞋类, 必要时更换跑步鞋和穿排汗令你凉爽干燥的衣服。

总之, 运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但在运动的同时, 务必要提高安全意识, 排除安全隐患, 使运动更安全、更健康、更愉快。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安全运动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 接着从四方面阐述体育运动与安全, 即树立安全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课堂中的安全教育;体育设施标准与安全及安全运动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排除安全隐患, 才能实现健康、快乐的体育运动。

关键词: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 教育部.要确保学校体育活动安全[Z].2005.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1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 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 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 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 (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 尊重人格和自主性, 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 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上还是同学们的心中, 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通过对肇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以此为体育课程的管理者和体育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为课程的更好贯彻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影响肇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相关书籍和文献, 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对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等进行访谈和分析。

1.2.3 专家问卷法

在对体育教师访谈的基础上, 设计“影响肇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因素专家调查问卷”, 采用李克特量表请相关专家对影响因素进行评定。专家认为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因素、课程资源、教师培训对肇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影响较大。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领导因素

由于中小学体育课不是主要课程, 领导往往重视不够。调查发现, 非常重视体育课程的学校领导只占2.9%, 不重视的占24%;在学校领导不重视的原因中, 57%的人认为“学校领导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无视体育与健康课程”, 32%的人认为“学校领导根本不了解体育的作用”, 由此可见, 目前肇庆市绝大多数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度不够。学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能促进体育教师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 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 探索新教法。如果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热情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认可, 很容易对新课程的实施缺乏意愿, 从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程度和水平。学校领导要改变对体育课程的传统认识, 真正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作用和功能,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做出积极回应。

2.2 体育教师因素

在体育教师因素中, 教学态度占首位, 其次是自身综合素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看体育教师对其支持程度。体育课长期以来不被重视,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关注不够及场地器材的限制, 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使部分体育教师形成了一种体育课不被重视的思维定势。因此, 课改中观望的教师多, 积极参与的少。任何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等要经过教师的讲授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所以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密切相关。经调查, 肇庆市体育教师大多为大专或本科学历, 农村教师专科生占多数, 城区本科居多。由于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低、教学条件差, 自身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均低于城市体育教师, 加之获取最新教学信息途径较窄, 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业务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低的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受阻。体育教师应加强教学经验交流, 进行教学反思,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3 学生因素

学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最终受益者和最终效果体现者。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重视教师的教, 但对学生参与度重视不够, 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从被动执行到自我决定, 因此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体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追求, 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课程资源因素

课程资源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 是教师开发课程内容的基础保证。本文所提课程资源主要指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班级规模和经费投入等。调查发现重点学校的课程资源较充足, 能满足上课需要。而非重点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能满足上课需求的仅占8%, 67%的体育教师认为本校体育课程资源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可见作为课程实施最基本保障的课程资源情况已影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另外,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中还不是主要课程, 学校投入的经费也非常少。体育教师可发挥自我创造力, 提高现有场地器材利用率;城市的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社区场地器材资源进行共享, 为学生创造更新颖的活动方式。

2.5 教师培训因素

新课程师资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访谈得知, 肇庆市大部分体育教师职前或职后进行过新课程培训, 但培训时间短, 形式单一, 理论多, 实践少, 教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本身固有的观念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转变, 因此, 教师培训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1) 影响肇庆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学校领导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因素、课程资源因素及教师培训因素等。

(2) 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程;体育教师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及场地器材的限制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新课程师资培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教师的固有观念。

摘要:运用访谈法、专家问卷法等调查分析后发现, 影响肇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因素分别为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因素、课程资源及教师培训五方面, 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 孟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讨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3) :128~129.

[2] 李利方.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实施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 2007 (11) :55~57.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正成为一门集知识型、实践型、技能型、创新型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实践型的课程, 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必不可少, 其中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 会穿插一些小游戏、小竞赛在教学过程当中, 以使学生借助游戏来加深印象, 一方面老师通过游戏能更轻松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乐于游戏的方式来学习, 能更快地吸收知识。

在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如果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特别关注的时候, 能持久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 特别是在设计有游戏的环节时, 90%以上的学生能更高地集中注意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所以游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外驱力。

2 游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具有优越性

2.1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而游戏教学正是

利用了他们的这个特点来展开教学, 促使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在进行鼠标操作教学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来组织教学, 学生一听说可以玩“扫雷”游戏, 立刻就兴奋起来, 我加以适时引导, 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了几种鼠标基本操作方式 (单击、双击、右击、指向等等) 的学习。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了教师的要求。

2.2 游戏教学能够提升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满堂灌, 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显得特别乏味、单调, 课堂上缺少活跃的气氛。而加入了游戏的元素之后, 学生和老师都能参与到其中, 课堂气氛立马就活跃起来。

2.3 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在进入游戏状态之后, 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舒展, 游戏这个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听觉,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时间久了,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此外, 游戏教学能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是有计算机这个硬件支持的, 计算机上可以运行的游戏种类繁多, 可选性强, 这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3 选择游戏教学的原则

3.1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将我们的要求转化成学生的需要, 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学生感兴趣并是力所能及的。

3.2 安排的游戏要切实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

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 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 设计好游戏, 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选择的游戏内容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等特点。费时多、过于简单的、与教学不相干的则不应被引入到教学当中。

3.3 纪律性原则

做游戏, 免不了会有学生因为投入其中而忘记了是在课堂上, 更有甚者忘记了学习的任务。因此, 教师在实施游戏的环节当中, 不仅要作为一个参与者, 还要担当起监督者的职责, 合理地安排游戏的时间, 适时停止或进入到新的环节, 而不能让游戏破坏了课堂的纪律。

3.4 每一个游戏环节结束之后要及时地进行归纳、评价

安排游戏来组织教学是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以及时地对结果进行评价时比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给出正确、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争做最好的品质。而对于如何来进行评价, 我认为可以由教师或者学生自己来进行, 评出胜负, 表扬做得好的学生等等。这项工作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目标达成的效果。

4 游戏教学的策略

4.1 巧妙设置障碍与关卡,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设置的关卡实际上能“迫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自主学习到了知识, 如果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或是以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4.2 小组合作, 争当勇者

这种游戏教学方式通常带有竞赛的色彩, 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组与组之间形成一种竞赛对抗的形式。组内进行小范围的讨论, 讨论的内容就是游戏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疑问。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 比赛结束, 评比出优胜的团队, 并及时给予评价。既然是竞赛, 就必然会有失利的一方, 在这种教学策略的状况下, 就要特别地注意安抚失利一方的情绪, 应当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

4.3 启发式

一般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使用启发式教学, 课程的导入借助启发的方式能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各个学科组织教学活动时也会在很多地方运用到这种方法。

5 运用“游戏教学法”时,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杜绝网络游戏题材的选取

近几年, 网络游戏盛行, 在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 当中较为流行的主要有“奥比岛”、“摩尔庄园”、“qq农场”等, 这些游戏都属于大型的网络游戏, 里面的角色一般都带有挑战性, 虽然在组织教学时提倡让学生挑战自我, 但是这种游戏往往会转移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目的, 应当舍弃。

5.2 游戏教学的初衷与误区

教学游戏的设计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它与一般的休闲类游戏不同, 根本的目标就是将枯燥的计算机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 既要有知识性, 更要具备游戏的特征, 千万不可为了游戏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用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 并不意味每一节课都必须安排游戏不可。

5.3 游戏也需要教师的参与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全部都投入到游戏当中, 那教师的位置应如何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辅体, 本应是教的角色, 但在游戏中应转变为监督、引导的角色, 学生的自控能力弱, 教师作为监督者的出现, 就能控制好一个“度”, 不会让学生玩过了头, 避免产生一些副作用。

6 结语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这几乎是一项家喻户晓的国策, 游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 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到并巩固了必须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当然还存在着很多的与游戏教学法具有同等地位的教学方式, 所谓“教必有法, 教无定法”, 主要在于如何灵活的运用。相信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中,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发掘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 引领学生快乐的学习, 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空间。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小学生最乐于上的课程之一, 而最吸引学生的莫过于其中的游戏。本文阐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游戏教学法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主要提出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定位、优势以及一般性原则等观点。

关键词:游戏教学,信息技术,小学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1.1 体育学习动机的分类

体育学习动机分为内在运动动机与外在运动动机;直接运动动机与间接运动动机;个体性运动动机与社会性运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体育学习的主观需要程度、积极愿望以及学习的兴趣等。外在动机则是在外界条件对体育学习的诱发性, 如由于教师的鼓励、观众的希望、物质上的奖赏等等所激发出来的动机。直接运动动机是指由对运动员本身的内在需要而引起的动机, 间接的动机是指由运动结果引起的动机, 有机体进行运动活动的需要, 是人从出生就具有的生理需要, 运动后因肌肉活动而感受到愉快, 满足或不满足的特殊体验, 在学习运动技术时因克服困难与危险而产生的意愿等等, 都是来自机体的生活活动的直接需要。间接的体育动机实际表现是为了获得祖国与集体的荣誉与成绩的需要。个体性动机是指在体育学习中, 与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 发展智力等心理品质, 提高个人名誉、地位等需要相一致的运动动机。社会性运动动机是与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需要相一致的动机。

1.2 体育学习动机的作用

体育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 对学习效果, 运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越大, 学习效果、运动成绩就会越好。研究证明:在体育运动中, 当运动动机是和维护集体利益与荣誉相联系时, 就能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有人对6名中学生 (10~17岁) 进行过实验研究, 他们的原有100米成绩是13~14秒之间, 几乎相同, 方法是每周进行两次训练, 一次成绩测验。训练共进行4周, 计划测试4组, 第一、二次测验是单个进行, 了解训练中的成绩如何?第三次是6人同时参加, 互相比赛能看出训练效果, 在这次测验后, 把6名学生按平均成绩分为两组, 每组3人, 甲组成绩为40.2秒, 乙组为40.4秒。然后进行第四次测验, 两组进行比赛, 要求每个人不仅要考虑个人成绩, 而且还要为本组争取荣誉, 个人成绩好坏, 直接影响到集体的荣誉, 最后的测验结果是甲组总成绩为39.9秒, 乙组是38.8秒, 两组成绩都有了提高。可见比赛下的运动动机, 对提高成绩影响更大。这是由于维护集体荣誉的动机所起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 动机可以促进并加强学生的运动行为, 激发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同时动机又是行动的内部心理调整力量, 起着改变、强化与修正行为的作用。

1.3 动机与成绩

体育运动成绩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混合结晶”。获得成就的迫切要求和能力大多数是属于许多被认识到的无形过程, 包括运动员先前和现在的动机作用状态。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 感觉的敏锐, 知觉和做决定的过程, 后天获得的技能以及培养出来的能力, 一起构成人为比赛作准备的系统。最佳状态的激发能促使这种系统结构按照需要起作用, 可是由情绪和态度转化而来的动机作用则比这还要大。成绩优秀也能起到影响行为的作用。这些行为包括态度、感情、激发程度和期望。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努力行动。学习的最好和用得最普遍的指正是成绩。然而成绩的起伏受着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健康、营养、疲劳和药物作用。成绩还随着动机作用的程度而波动。有强化手段或报酬, 期望能实现、或者有其它动机来源, 成绩就能更真实地指示学习水平。我们常利用目标、竞赛、奖罚、领导、榜样等激励方式来增大动机的强度, 来提高成绩水平。

关于动机与成绩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1) 志向水平:情境设定一产生的期望一成绩。任何一次努力中所期待、希望或者所接受的目标的高低都代表一个运动员的志向水平。 (2) 对获得成就的需要:某项特殊活动中的成就需要动机作用的力量和能力, 这种需要的程度影响运动员的冒险性、坚持不断的长期训练和一时的成绩。 (3) 对避免失败或避免成功的需要:这两种需要都能产生焦虑, 都与动机作用和成绩有关。害怕失败能促使改进技能, 但也能限制在运动中为成功而冒险和发挥最大潜力, 同时害怕成功也限制成绩的获得。 (4) 未来的方向:一个人是否继续进行一项活动取决于他将来的目标。着眼于长远, 成绩能鼓励人去练习, 最后实现获得成就的目的。 (5) 外在的和内在的动机作用:以物质奖励为目的作为主要动机去训练和获取成绩, 或者为个人满足和自我实现为主要动机。 (6) 文化影响:我们生长的环境很明显地或很细致地形成我们一定类型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文化, 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活动的爱好和成就。 (7) 社会影响:社会以它自己的环境来影响居民的行为, 即使是家庭或朋友也能对人的行为起作用。

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 是实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 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前、课间和课余所进行的自我身体锻炼。主要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后运动、体育课课外辅导、校运动会和体育节及有组织的旅行和郊游等。《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也做了有关规定, 课外体育活动是综合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方面, 按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表现评分。除特殊情况外, “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 “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三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形式应多样易行, 以不过于疲劳为原则, 本着有利于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调节身心, 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 课余体育训练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训练,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课余体育训练是把具有体育才能的学生组织起来, 进行系统训练。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设置, 由学校的师资、体育场馆设备, 传统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具体条件来决定。课余训练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教育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及运动成绩, 必须在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下, 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运动基础, 作息制度及生理和心理特点制订专门的训练计划, 采用有针对性的科学方法进行训练。

摘要: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锻炼中, 既要遵循体育锻炼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还要参照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 可以确定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合理的负荷量, 有助于科学地制定体育活动的密度、强度和运动量。所以了解我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情况, 有助于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

上一篇: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