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2024-01-23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园林园艺, 归根结底是建筑学与美学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别样的艺术。在园林专业中, 设计美学的基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的空间能力。比如中国有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以其磅礴大气位列北方园林之首, 而南方则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体现着南方温婉、清新的特征。这些园林建筑都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产物, 不仅有其独特的建筑美学, 更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自然文化。不论是哪种园林艺术, 在设计时都突出其层次感和文化氛围, 环环相扣。无论是每一座假山的摆放, 每一道门的设计, 还是建筑的主题、规格, 甚至一花一木的摆放, 都大有讲究, 体现着园林设计中空间的设计美感。如果没有很好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设计能力, 则设计出的园林, 要么空有其表, 拥挤不堪;或者主次不分, 不能彰显园林主人的艺术品味和需求;要么过度浪费空间, 不能合理运用空间, 达到价值最大化。

因此, 在园林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 空间感, 是基础, 也时设计环节中最主要的一环, 关系着园林的艺术美感以及实用性。

2 在园林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

2.1 课外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在园林教学中, 除了课内教学环节中, 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以及案例分析教学, 建立学生的空间美感和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之外, 课外教学环节也非常重要。

课外教学中,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类不同的建筑以及经典园林造型, 通过对大量园林建筑的参观, 对这些园林设计原理的学习, 及对空间构造的实地考察, 积累大量的园林设计知识, 构建空间想象能力, 提升园林空间设计能力。

特别是在大量参观之后, 老师应该要求对这些园林设计的利弊以及空间构造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给出改进意见, 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良好的空间感。

2.2 加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描绘能力与设计能力

立体素描是园林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但是在学生学习实物素描的情况下, 还应该发挥想象能力, 利用几何知识和美学概念, 合理想象, 在现有的空间范围中, 创造出自己的素描世界, 而不仅仅局限于具体实物的描绘。只有不断地加强空间感训练, 才能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和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配能力, 提升整体的空间感觉和设计感觉, 达到良好的园林设计素养。

2.3 通过建立立体模型增强学生的空间能力

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 设计不仅仅通过素描的形式展现, 学生在学习空间能力的同时, 可以通过三维立体设计软件的学习, 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园林建筑, 并不断调整, 更加直观地看到设计的效果, 加强空间设计能力的培养。

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搭建园林沙盘和模型, 通过对每一个建筑物大小的设计以及其他物品的摆放, 真正达到园林设计的直观操作。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 相当于实体园林的重塑过程, 对学生整体空间的把握能力和设计、操作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结束语

无论是通过课堂理论的学习, 还是实地的考察, 或者是动手绘制以及模型建立, 在每一个过程中, 不断加入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 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设计能力等全方位的空间能力, 为园林设计做好基础。空间能力作为园林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基础环节, 相信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操作等空间感学习, 必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园林设计人才, 为园林艺术增光添彩。

摘要:空间能力, 包括空间识别能力, 空间设计能力等, 对于园林设计来说至关重要。好的空间感能让园林设计更加合理、美观, 达到最好的空间利用, 让物尽其用。在农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 除了园林设计的专业课程之外, 空间感的培养, 对于更好的园林学习和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论述空间能力的培养对于园林教育的重要性, 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农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项空间能力。

关键词:园林园艺,空间能力,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围绕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实践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园林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品牌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园林 品牌專业建设 教育实践

品牌专业是指专业建设、教学成果、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社会声誉、发展潜力、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达到一流水平的专业[1],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完备的教学科研条件,为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内涵、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园林专业是研究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研究“生态与景观兼顾、建设与保护并重、城市与乡村一体”的生态文明的综合性专业。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园林专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实践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探讨园林专业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建设内容,以期进一步提高园林品牌专业的综合实力,培养满足现代园林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1.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特色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具有工学与农学协调发展的特色优势。园林品牌专业旨在建设一流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科研实践条件等,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于一体的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应用和园林工程管理等相关技术和能力,能在园林及相关行业从事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等专业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内容、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园林品牌专业的建设形成以知名教授、教学名师为专业带头人,教授、副教授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多学科相互融合,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扎实实践技能和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其次,高效组织和带动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如“园林植物应用”教学团队、“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团队等,明确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改革,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积极组织现有的专任教师,特别是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高校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少项目工程经验,使得教学缺失实践指导性,不能有效地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对此,还可定期组织教师们到相关单位进行研究锻炼,通过增长实践经验和项目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打下基础。最后,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人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们授课,尤其是为学生们讲授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完善教师队伍。

2.2课程建设

2.2.1通过课程群形式优化课程内容

品牌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品牌专业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可将课程内容按类划分,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专业制图、设计表现等课程可统称为规划设计类课程;植物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栽培学、植物景观设计、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可统称为园林植物及应用类课程,形成教学组,协调统一、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富有特色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2.2.2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预约课堂、大师课堂等网络课程建设,形成品牌专业资源库,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教学资源,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3教材建设

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该突出项目导向、任务导向。既要有清晰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架构,又要突出实践技能,结合职业资格要求。根据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深化和完善教学“链式理论”,系统研究、梳理行业、专业课程、教材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以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带动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工程、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施工管理等主干课程教材建设,形成主干明确、支线丰富、相互补充、环环相扣的“链式”教材,架构清晰合理的教材知识体系。重点加强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建设,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原版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4实验实践建设

2.4.1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系统化实验平台。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应用能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在现有园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园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际化虚拟实践平台。同时,进一步推进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如开放实验室制度,实行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学生除了正常的课程实验时间之外,还可以自主预约实验室的开放实验项目,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4.2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以学生实践训练为目标,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国内外优秀经典案例调研课和实习课,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选择,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和工程实习等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供场地,为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提供条件。除此之外,园林专业的教学还需重视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逐步建设园林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并建立“互联网+”数字化实践教学与信息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科四年教学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论文),旨在强化学生综合应用意识、科学研究意识和规划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5教学改革建设

2.5.1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3]。园林专业教师在讲授解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要注意学生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引入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和新应用。

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比如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堂讨论,课堂结合现场一体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其实,可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指导教学的方式,以习题讨论、PPT汇报或演讲报告等不同形式探讨并解决相关课程的学术或实践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涉及的课题和内容多样化,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高效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可应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特别是野外调研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利用各类资源,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如园林植物调研时,各学生小组分别进行资料查阅、检索表核对、表格填写、图片处理、PPT制作等,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5.2改革课程考核方案。

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典型考核方案涉及作业、调研汇报、期末考试等项目及其所占的比例,其中作业汇报一般为3次~5次,包括现场调研、改图、实验等内容。在课程考核方案中注重考查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都会综合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而定:1.学生出勤率(20%),评价每位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2.学生作业(30%),评价每次调研、汇报等作业内容等情况;3.考试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如果学生一学期都不认真上课,也不认真完成作业,那么即使期末考试得高分也是不能过关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任何内容,不能忽视任何的一堂课程、一次汇报、一次作业。

2.5.3建立竞赛培训机制。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过“在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需要实践的过程。在课程之外,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相关活动,如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园冶杯”、“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和“稻草景观设计竞赛”等,并对参加竞赛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支持,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营造竞赛活动的动手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做好竞赛宣传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开展培训讲座,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此外,还要积极组织拓展学校竞赛,如进一步拓展“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从由南京林业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参与的“三校六院”的竞赛项目发展为中外大学生竞赛项目。最终,通过开展各级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

3.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园林绿化在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美化自然景观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园林专业已成为社会建设与管理不可替代的重点专业,也是低碳生态、和谐幸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可替代的急需专业。

我校园林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历经百年传承创新,成为全国园林专业的排头兵,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等多项荣誉称号。通过品牌专业建设,优势特色显著增强。进一步充实全国唯一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新增省级人才多人,并新增“园林植物应用”省级教学团队。进一步建设精品课程,新增省级以上开放课程多门,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插花艺术”,省级开放课程“花卉学”、“园林工程”、校级开放课程(含系列微课)“园林史”等,发挥专业的开放性与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的“322”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包括设计竞赛、学术讲座、假期实践活动),促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同时,加快完善基于“链式理论”的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建立“入门感性化、景物直观化、素材综合化、分析科学化、空间动态化”的“五化法”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虚实结合,相互补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教材、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性,成功实现了远程设计实践与辅导。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园林品牌专业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连续三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四次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对相关专业的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训练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运用其指导专业实践。除了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实习基地等外,还可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4],如建立数字模型创作坊、插花设计工作坊,庭院景观设计工作坊等,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艺术学、生命科学等专业都有着良好的交叉和融合。园林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可探索不同专业的交叉教学,如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风景园林学的交叉实践教学[5],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意识,能够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挑战当前复杂的人居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掌握现代复杂风景园林工程基本原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庆生,胡宇橙,李志刚.高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228-230.

[2]周平,唐天向,海梅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农学品牌专业打造[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1):60-64.

[3]赵晓波,赵艳辉,王文举.化学品牌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83-86.

[4]黄婷,苏凤秀,杨永福.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8,34(4):143-145.

[5]陈静,李文敏.基于课程实践的生命科学与风景园林学交叉教学探索——以同济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1):91-95.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作者广泛探索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内涵,提出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设想,为高等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奠定改革基础。

关键词: 园林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从满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整体考虑,逐步构建一体化的中职、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校企结合的途径,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群各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行动领域,以园林技术专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行动领域的学习任务;以生产现场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实施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在此基础上,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水平精品课程2门。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基于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园林企业的调研,分析多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信息,确定了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为园林绿化工和花卉园艺工。针对两个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和园林行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一起召开园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其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整合为15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花卉应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测量与放线、园林软件应用等。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打破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开发园林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生产技术、插花与花艺设计、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测量、插花与花艺设计、园林软件应用。

(3)学习情境的设计。

引入园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项目,以产品、任务、项目、设备、现象为载体,以园林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工具)和一个生产工作过程的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本着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的原则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选取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素。在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及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循序渐进。

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参照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鉴定标准,建设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完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

3.教材建设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努力做到专业教学既满足学生就业要求,又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建设一批突出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园林技术专业教材。我们将推广本专业已经出版的优秀高职教材,改编已经被重新整合的专业教材,开发新教材。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解决与园林施工、生产有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做结合。在本专业各核心课程中,学生是行为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行为过程的指导。学习中尤其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创新、团队合作、分析探究”精神,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尤为必要。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实训场所,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或仿真模拟环境下的教、学、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开发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资源、技术资料和教学辅导,实现远程互动教学。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 地方高校应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步伐,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以“工程认证”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立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根本思路,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建设教学基地与教师队伍,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使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加强对课程体系综合化、系列化和实践化改革, 构建风景园林人才的素质、知识及能力模型和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 注重应用型课程建设与项目化课程建设, 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国际化和前沿性, 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或案例教学相融合以及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特点, 在改革过程中, 重点考虑课程体系是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特征

(一)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以时间为线索, 以每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为目标, 建立有简单到复杂, 由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见表1)

(二) 构建多学科共融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跨多学科的专业, 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门学科。面向城乡人居环境, 以及国土、区域环境及其生态保护、资源筹划、环境规划设计等重要领域。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有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旅游与游憩规划、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等课程。

(三)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以城乡景观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村落景观创新发展为特色,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创新精神”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具有特色的课程有: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设计、五陵山片区古村寨景观调研和古建筑构造等。

(四) 构建丰富多元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采取校企联合培养, 以校内培养为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育人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从大二开始吸纳企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大四学生到合作企业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 校企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与执行落实, 结合联合课程设计、联合认知实习、联合专业调研、联合毕业实习、联合毕业设计。

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包括五个环节:认知实习、专业调研、课程设计、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1) 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动态、市场人才需求的认知。以现场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教学。时间安排在一年二期或暑假。

(2) 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有古典园林调研、现代园林调研、五陵山片区古村寨景观调研和企业参与风景园林资源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比较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特点, 掌握二者在设计、建设与文化体现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进行景观资源普查, 建立资源数据库, 分析资源可利用性, 并能从专业角度提出优化武陵山片区景观的建议性方案。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旨在为检验学生三年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毕业实习打基础。教学时间2周, 安排在第6学期。

(4) 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

包括专业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等。竞赛采取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形式, 可以是企业的生产项目。

(5) 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取向, 有针对性地安排在对应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 以实际的项目为依托进行轮换实践,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行业素质, 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教学时间不少于8周, 安排在第7学期。

(6) 毕业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工程设计研究与实践。切实结合项目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工程技术、设计表现技能等手段与方法, 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具有工程、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 确保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学时间8周, 可视具体需要适当延长, 安排在第8学期。

(五) 增设双创课程

增设双创课程,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据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功能,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强化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科技创新训练实践、学术论文 (设计项目) 创新实践等三大创新研学实践,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研学新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和自主管理能力,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实践新体系。

四、结语

风景园林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以工程认证为标准, 综合考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课程、每个学期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相关性。另外,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使得应掌握所有知识点没有重复、没有遗漏, 并在课时安排上均衡中应有侧重。总之, 课程体系应不断完善, 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从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应掌握的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从专业特征提出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地方特色出发增加了以典型区域为背景的课程;从校企合作实践提出了联合课程设计、联合认知实习、联合专业调研、联合毕业实习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前沿高教视窗, 2015 (9) :12.

[2] 任吉君, 黄基传, 吕慧等.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 2017 (10) :33-34.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结合临沂大学生物化学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文章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具体改革措施,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创新型

临沂大学生物化学创新型教学团队,是打破传统课程界限,由单一学科设置向多个关联学科整体联合转变,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园艺、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资源整合后组建的。

生物化学创新型教学团队以《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建设平台,以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践平台,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教学为根本,以科研促教学,发挥团队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基本教育思想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1.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新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项目带动,注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专业教育融会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开展在专业相关领域、行业进行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各专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具体教学措施

本团队在以往生物化学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人才培养在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就如何构建生物化学创新型课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习系统。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迅速拓展,并已渗透到生物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经济需求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减少课程知识板块的重叠,比如由基于生物化学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來讲授DNA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而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物质代谢等内容由《生物化学》讲授。

二是开设了“生物化学进展与技术”板块,邀请国内外学者介绍生物化学的新进展和新技术,保证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了解到生物化学发展的前沿。

三是融合创新教育,引入授课教师的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和技术服务等科研或生产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基础、前沿、特色并重。生命科学近数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日益加快,改革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不增加学生课堂教学时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章节内容,增加新技术和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基础理论与技能和前沿科学的关系,以及学科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阔的视野。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等分析方法,层析、电泳以及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的分离原理与技术等。二是综合性实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胰蛋白酶的制备及活性鉴定实验。从胰蛋白酶抑制剂——卵黏蛋白的制备、固相化到胰蛋白酶的亲和层析、纯度分析、活性测定及抑制动力学曲线的绘制等。一套完整的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团队合作精神等)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作用。三是研究创新型实验,挖掘学生科技创新潜力。学生组成科研小组,自愿申请“开放实验”、“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所有生物化学研究室和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项目研究。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生。

4.改革教学方法,引入人文素养。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铺平道路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的知、情、意全面调动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首先,由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转移到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有目的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思考等,自己去寻找疑点,形成疑问。针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自学、讨论和讲授等多种模块;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存,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科。从我们每天摄入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到人体疾病防治,无一不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如通过讨论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为什么会导致牙龈出血、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发生机制、脂代谢与肥胖症、糖尿病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最后,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将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动物福利等人文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

5.改善教学手段,推行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利用学校便捷的校园网络和系统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借助精品课程《生物化学》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研发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课件、题库,为学生预习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及时发布课程和学科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及学科发展前沿。同时利用QQ群和微信等网络技术,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動平台。

6.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课堂笔记和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探索灵活多样和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使其既能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又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为此,我们将终结考核和过程考核结合在一起,提高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养成及时预习复习、重视实验实践训练的好习惯。除期末考核外,重视平时考核,把课堂笔记、课外自学测验、课程小论文或读后感、课外研究课题等纳入课程考核内容,多方促进学生的再生性思维,真正地将课程的成绩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结语

通过整合资源、跨学科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挖掘理论知识内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对授课质量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也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生物化学》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并且赋予学生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传统的中职园林教学模式重知识讲授,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就中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 园林专业 实践教学

当前,中职园林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存在缺陷,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薄弱,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等,因此,提高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中职园林专业建设概况

1、社会需求背景分析

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生活越来越重视,主要包括环境和质量两个方面。这有利于推动园林绿化事业的进步,全力打造宜居城镇。此时,园林相关专业的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此,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的中职园林专业的学生已是大势所趋。

2、生源情况现状分析

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承担起城镇园林绿化的重任,这个人才培养过程任重而道远。中职生源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这就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在踏入中职学校时,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是怀着失败者的心态的,因此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期望更高,希望从中体验成功。此时,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对学生的期望值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

3、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园林专业”的时间并不长,现有的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反映在实践类课程比例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有限的专业实践也只注重艺术形式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同时几乎忽略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导致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最终是“学过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又没学”,大多只能“纸上谈兵”。

二、中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计划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逐个章节仔细分析的方式,将章节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种,而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上。针对本地区的园林工程,在综合采用其施工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合理扩充施工细节内容,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对于园林工程的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脱节,力争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性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在开设实践课程时,要仔细斟酌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其中的重复交叉部分,然后进行合理分配,将那些与实践技能训练相重复的部分省略掉,可以将课程实习改成综合实习的模式,对实践技能进行专项训练。例如,如果让学生进入植物园中实习,就可以让他们先学会识别花卉和各种苗木,以及熟悉栽、扦插、嫁接等基本的实践技能。通过这种综合实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实习时间,而且可以减少实习经费,同时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比重

大多数学校还是过于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安排时间时,对理论教学安排了很多课时,却只为实践课象征性地安排了几个课时,这种课时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对于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均衡。实践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起到了明显的补充作用。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够实现中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为培养学生较高的岗位能力提供保证。在进行各门课程教学时,应该将各科的课堂教学内容改为实践教学,约占所有课时的三分之一是比较合理的。

3、改变实践教学模式

引入一种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思维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寻找问题的答案。此外,还要带领学生参与仿真性实习,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和实践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多种园林设计模式和花卉养护方法,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产实际提供保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为了实现共同的实践目标而共同努力。

4、实施技能考核评价

打破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的禁锢,将考核的工作重心从考试转向技能训练考核,并不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学校还可以适时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插花、水培等园林设计和养护能力进行考核,并且在档案中对考核的成绩做好记录。学校还要实行双证制,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结合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统一,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定祥.重视中职学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J].科技视界,2013(12).

[2]黄艾.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上一篇: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情感教育下的美术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