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范文

2023-09-10

生物化学教学范文第1篇

1 多种教学法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模式中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3]。因而,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之一。而生物化学内容多且复杂, 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满堂灌”,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法进行了尝试。

PBL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PBL教学法, 学生不仅学到一些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该法与互动式教学法具有相似的地方。互动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5]。讨论式教学则是互动式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教学法各有特点, 但也存在相应的缺点。例如PBL教学法要求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查阅资料和自学总结, 而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这就使PBL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一些自学能力有限的同学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单纯采用该法教学, 学生得到的知识对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是足够的, 但对于传统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6], 对于低年级的基础专业课并不宜于全盘照搬。对于互动式教学法, 大多数教师则只局限于对学生上课提问, 忽视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通过神情进行交流。而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必然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展开和进行[7];这使得互动仅仅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通常将几种教学法结合运用。首先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使其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并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相应的答案。在介绍完基本内容后, 选取部分问题确定主讲人, 让学生准备课件, 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 由老师点评。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便于老师引导其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局面。例如, 在介绍完核酸的变性与复性之后, 我们由此引出分子杂交的概念并介绍Southern blotting与Northern blotting的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然后安排主讲人, 对杂交的操作及原理准备课件并讲解, 使得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以外。

2 视频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手段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形式集于一体,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等优点,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显著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利用多媒体授课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授课节奏把握失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等[8]。由于减少了板书时间, 教师授课节奏明显加快, 使得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一般是传统教学内容的2倍[9]。而学生的思维节奏和接受速度并不能同步加快, 使得学生没有停顿与思考的余地, 影响了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还有一些多媒体课件以文字形式大量堆砌教科书内容, 重点不突出。这无异于在师生间架出一道鸿沟, 使双方思想天各一方[7]。而采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具有直观、感性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 学生很难理解ATP合酶的旋转催化理论, 如果播放相关视频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诸如DNA复制、蛋白质合成、酶作用机理等视频的使用都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具有直观的认识, 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把握。

动画和视频的制作及下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很多教师并不愿意为此花费时间, 或者说并没有认识到视频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因此, 建立视频等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就显得很有必要, 可以使教师易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教学素材进行设计与组织, 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将科研理论和学科进展融入到生物化学教学

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其形成和发展凝聚了许多生物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如果只局限在教材的教学内容上, 则很难使学生了解到学科发展背后科学家们深邃的思想和巧妙的构思,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发明创造的历史背景及推动学科发展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启迪思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孔璐等人将诺贝尔奖相关介绍引入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中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2008年10月, 下村脩、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在第一时间将GFP的发现历程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了讲解, 让学生完成以生物发光为主题的科技论文, 极大的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进展的兴趣。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 我们对凯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浓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使得学生了解了目前食品蛋白检测方法及其优点和不足;同时, 对利用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三聚氰胺进行了讲解, 有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得理论与实际进行了有机的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娴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做到融会贯通。

4 建立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

目前国内生物化学教材的编排基本上都分为三大模块, 即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这种划分使内容表述的层次清楚, 特点明确, 同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相吻合。但这种划分使得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11], 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系统性的把握。因此, 在教学中务必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建立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

赵立青和李翠凤[11]认为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就是将生物化学的知识模块网络化连接。有助于学生抓住主线, 寻找各部分内容间的交叉点, 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例如, 在物质代谢一章, 可以以乙酰辅酶A这一中间产物作为关键点, 从而辐射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这些面上, 建立由点到面的发散网络。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以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作为切入点, 通过讲授PCR反应原理、体系、操作及应用等内容将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核酸的生物合成等章节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在了解前沿方法的同时, 感受生物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生物分子是细胞内的化学物质, 生化反应是发生在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同时, 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在现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数学及信息学也渗透到生物化学中。因此, 要领会生物化学的精髓, 不仅仅要将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建成网络体系, 而且必需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因此, 在组织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时, 要体现出这些学科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摘要:基础生物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很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下, 基础生物化学教学面临学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状况;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本文探讨了复合教学手段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并对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手段,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镝.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753~755.

[2] 张元兴, 欧阳立明, 欧伶.案例教学法在工科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91 (5) :92~93.

[3] 呼海涛, 闫秀娟.“三问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医学学刊, 2008, 5 (8) :5741.

[4] 邱伯房.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而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4:86.

[5] 王晓红.论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3:104.

[6] 沈建新, 王海燕, 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1, 22 (2) :36~38.

[7] 曾令英.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阻隔及应对[J].教育与管理, 2008, 11:20~52.

[8] 章亮.略谈多媒体辅助生物化学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J].高等理科研究, 2008, 9:104, 106.

[9] 刘永红.浅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118~119.

[10] 孔璐, 孔林, 于培兰, 等.联系诺贝尔奖进行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21~122.

生物化学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植物生理学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与研究中发现,植物生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空挡”(相互之间均未讲授),“教学重叠”(相互之间重复讲授)两个方面,以“教学重叠”为主。通过交流研讨,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需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加强植物生理学与相关课程的相互联系和贯通,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运行高效,重视不同课程之间的深层次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进而实现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相关课程;衔接

課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课程衔接是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也是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化专业改革和提升课程建设质量,需要切实加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贯通,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运行高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良好衔接,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但由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多为教师的个人行为,基本由主讲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与相关课程主讲教师交流沟通较少,导致某些知识点的衔接出现问题。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它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变、形态建成、信息传递、类型变异的综合过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这门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实验课的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为生理指标的测定打下技术方法及实际操作的扎实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植物生理学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与研究中发现,植物生理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如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气象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空挡”(相互之间均未讲授),“教学重叠”(相互之间重复讲授)两个方面。

一、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衔接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是主要研究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的学科,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结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态特性、系统进化过程、分类系统,以及植物与人类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植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植物学内容涵盖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解剖结构,植物的分类,植物的分布、生态习性、发生和进化等。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分支学科,植物学知识是学习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基础。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均是必修专业基础课,鉴于两门课的特殊关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至关重要。

一般开课顺序为植物学在先(第2学期),而植物生理学在后(第4学期)。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学重叠”上,即教学内容可能重叠,见表1。由于植物学课程组和植物生理学课程组同属“植物学”重点学科,平时交流较多,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做得比较好。

二、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衔接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的研究材料主要为动物、植物、微生物,本文只针对植物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生物化学(第3学期)开课顺序先于植物生理学(第4学期)。

从表2可以看出,生物化学的内容多为植物生理学内容的基础。两门课程的衔接问题较多,表现为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里面被忽略,如静态生化部分的糖的结构和性质,很多专业将这部分内容忽略(自学),结果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光合作用及光合同化产物运输与分配内容时,学生搞不清单糖、多糖概念,还原性糖、非还原性糖概念,理解植物生理学内容不深刻,极易搞错。生物化学的老师的说法是有机化学里面讲过,但糖在有机化学里面也只是占比较少的内容,也多为忽略。另外,现行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安排中不尽合理,也有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如生物学化学实验中有蛋白质含量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糖含量测定,而植物生理学实验中也有相关指标的测定实验,采用相似的测定方法,造成实验课程内容重叠率较高(18.8%~56.3%),这个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三、植物营养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衔接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顺序与植物生理学一致(第4学期)。由表3可以看出,植物营养学与植物生理学重叠内容较多,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植物营养学侧重“营养”,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营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鉴于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两门课程的性质,做好相关内容的取舍和衔接。

四、农业气象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衔接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开课顺序在植物生理学(第4学期)之前(第2学期)。

一般而言,这两门课程间不应该有太大的关联,结果在听课时发现,农业气象学老师在讲授光照和温度相关内容时,对“光周期”、“春化作用”做了重点介绍,虽然这部分内容也属于农业气象学中“辐射”、“温度”章节,但限于课程性质和学时,不该做详细介绍,应该放在植物生理学中系统介绍。经与相关主讲教师交流,针对农业气象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衔接内容进行了合理处理(表4)。

在农业气象学中针对气象灾害进行介绍;在植物生理学中全面介绍逆境生理(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

五、植物组织培养与植物生理学的衔接

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开课顺序在植物生理学(第4学期)之后(第6学期)。以往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的生长生理”中的“植物组织培养”里面对细胞全能性、组织培养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现行的植物生理学教材和大纲已经考虑到与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衔接关系,做了较好的取舍,将此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窗”处理,不在植物生理学中重点讲授,为学生自学或课外阅读内容,而在植物组织培养课课程中系统学习。

六、结束语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与研究中发现,植物生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重叠”(相互之间重复讲授)和“教学空挡”(相互之间均未讲授),两个方面,以“教学重叠”为主,通过交流研讨,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露.“课程衔接”定义的梳理与剖析[J].教育导刊,2019(3):53-57.

[2]王军,杨超,陈金陵,等.以课程衔接为驱动的土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8):125-126.

[3]杨跃.教师教育课程衔接:不容忽视的改革视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98.

[4]张小华,邬瑞光,李维峰,等.从课程衔接入手优化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教学内容[J].中医教育,2017,36(1):41-43.

[5]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王学奎,黄见良.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姜在民,贺学礼.植物学(第2版)[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8]刘祥云,蔡马.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9]李树伟.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0]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1]胡靄堂.植物营养学(下册)(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2]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刘庆昌,吴国良.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生物化学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生物化学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基于网络环境,将以问题为基础的WPBL教学法结合到在生物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中,为中医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WPBL教学法;生物化学;课程设计

1.WPBL教学法在中医类院校生物化学课程应用前景

WPBL(Wed Problem Learning)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

我们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WPBL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前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2]。

通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学习主线,配合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利用教室多媒体,通过联系自身及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3]。

2.W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教学设计

我们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课前预先-课堂讲解-课堂协助-课后延伸”进行教学设计。

2.1 课前预习

生物化学它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包含了生物与化学的各种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可能要比较难理解一些,学生可在课前预先自学完成课程学习及,有疑问可以标注出来,留在课堂进行提问。

(1)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入学成绩,文理科等情况进行高低搭配,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2)做好“提出问题”,课前思考题的合理设计很重要。思考题的设计紧紧围绕三方面进行设计:①“教学导入思考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性问题;②“课堂提问思考题”与教学重点有关的课堂提问;③“互动案例”:与本章节相关的供学生讨论互动案例。

(3)课前预习的内容除了课本和配套习题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微课、教师课件、以及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线上学习;

(4)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问题”。

2.2 课堂讲解

利用教室多媒体,通过可播放PPT课件以及教学短片,以及各种教学模具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节谈论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通过教师讲解 “教学导入思考题”进入课程。

(2)课堂上对每一章节,特别是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后,通过点名提问“课堂提问思考题”,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记忆与理解。

(3)在教学课中,围绕“互动案例”,由各组推荐的1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必要的点评。

2.3 课堂协作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讲解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讨论,学生演示和学生独立讲解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2.4课后延伸

教师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与互动,在进行线上答疑的同时,接受学生的教学反馈;学生对未掌握或模糊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和提问,并完成配套习题。

2.5 WPBL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教学效果的观察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从学校生物化学题库中抽取一份试卷让两个班学生作答,通过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在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结语

基于WPBL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主要包含网络互动和学生课堂的讨论环节,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行和积极行,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WPBL教学法的实施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解决。

(作者单位:1.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2.广西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霍丽妮

(基金项目:1.广西高校教改项目(NO.2013JGB444):WPBL教学法在中医类独立院校《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N0.2014C14):中医类院校《有机化学》课程W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Barrows H S.A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Med Educ,1986,20(6):491-86.

[2]胡玉萍.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5):2522-2523.

[3]陈睿,马静,吕金燕,覃日宏.探究W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9:145-146.

生物化学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生物化学是较抽象、复杂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和积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正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常识;饮食习惯

生物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承担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已十余年,感到生物化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生物化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基础,而我校学生普遍有机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生物化学中那些复杂的结构式和代谢反应过程往往使他们无所适从。其二,生物化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泛,不仅有化学方面的知识点,还涉及微生物学,甚至是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如,酵母菌的酒精发酵、乳酸菌的乳酸发酵、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等。作为教师不仅要涉猎广泛,还要将各种知识合理地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

过程中,难度颇大。其三,生物化学中许多有机物的代谢途径抽象又枯燥,如,糖酵解的EMP途径、HMP途径、生物氧化呼吸链等。照本宣读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很快地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任课老师如在平时多注意观察、积累,将生活的点滴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增,整个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下面介绍我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将生活常识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生化教学可以和生活中的许多常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讲起,可以将抽象、深奥的生化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星到体系不断地衍生。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生物氧化这一章时,先设置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氧气?”大多数学生回答:“没有氧气人会憋死。”这正合我意,我顺势往下讲:“这是没有学过生物氧化的学生的回答。但如果你们学过了生物氧化你们就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人要进行新陈代谢,就需要能量,而能量是靠体内有机物脱氢氧化获得的。对人而言,有机物脱下的氢必须交给氧,生成水,能量才会产生。如果没有氧气,氧化过程就不能顺利地进行,能量就不会产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大增,我又提出:如果你们学好了这一章,就能解释人为什么会煤气中

毒,氰化物中毒的机制是什么,人感冒发烧为什么会觉得全身无力等这样的生活常识。

二、将健康的饮食习惯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

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是许多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健康的饮食意识,不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饮食理念。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时,我说蛋白质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因此,在配置饮食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如,早餐喝一杯牛奶和吃两个鸡蛋,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再配一些淀粉类食物如馒头、面包等。我还列举出各种食品中的蛋白质含

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和其所含的热量,以及人体每天对这些物质的需求量。然后将课堂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出每天的健康食谱,并加以一一点评。

三、将生活技能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

尽管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专业基础课,但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融入与课程相关的生活小技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生机盎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操。我曾买了葡萄、糖和广口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制葡萄酒,学生边动手、边观察葡萄的发酵情况,我边讲授糖的分解代谢过程。酵母(葡萄表皮的“白膜”)分解葡萄中的糖分,经过复杂的分解代谢,先生成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进一步进行酒精发酵(这就解释了广口瓶为什么要盖盖子)生成酒精,并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瓶子的液体中有大量的气泡)。如,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就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广口瓶中葡萄糖液的变化,整个过程鲜明而生动。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来源于生活中的知识才是真正实用的知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热爱生活,或许,这就是教学的真谛所在。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医药化工技工学校)

生物化学教学范文第5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班级 姓名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 ---- 选择的基础 (2)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3) ---- 进化的内因 (4) ---- 选择的结果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条件;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局限性: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的 个体叫种群。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 ;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2、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包括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基因的频率会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①自然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种群 。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 (2)物种: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 (3)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种之间肯定存在着___________;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存在 。 不同种群间之间出现了 _则标志着已经形成新物种。

(4)长期的历史年代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 ,导致了新物质种的产生。但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5)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就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二倍体诱导形成四倍体。 (6)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 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发生进化的标志为 改变,进化过程中如果形成 ,标志着新的物种形成。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过程。

(8)隔离的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三、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共同进化是指____ _______之间,____ ______与____ 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意义: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 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 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 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

( )1.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 个人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102 D.1/625

( )2.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 )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 ( )4.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XBXB

占42.32%、XBXb

占7.36%、XbXb

占0.32%、XB

Y占46%、XbY占4%,则该校XB

和Xb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8%、92% C.78%、92%

D.92%、8%

( )5.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 )6.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 )7.(2015·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 ( )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 )1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1.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

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

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 B.0

D.N>50%

(5)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上一篇:小学识字教学下一篇:医学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