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2023-12-17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第1篇

密溪中心校

曾小平

内容摘要:当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初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小学教育者,要从把握小学生思想特点,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等几方面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主题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琐事仍要家长指点、安排,甚至代劳。这样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为不利。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认真把握小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且还在于深入和全面了解当前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这才能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有过程中,既要看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又要正视出现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应注意小学生的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多样化。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淡薄,就是为了升级、升学。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对人的要求不只限定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上,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上和品德和修养上。这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了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自觉型、应付型和强迫型。自觉型的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自己去探讨、去钻研。应付型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服从普及教育的规定而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内在要求。强迫型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也不能学习。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指向遥远的未来,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出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与祖国的前途有关,也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多种不同动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知识见闻增广,信息反馈迅速。开放性社会的信息频繁,流通迅速,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拓思维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差,但却有很强的模仿性。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二、认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摆正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式和禁堵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开放性社会有广阔多样的信息渠道,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场所,已不可能采取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知道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封闭式教育并不排斥禁堵。对于反动的、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在学校里需要坚决地禁止。

2、培养心理品质和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为衡量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索、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相应的心理品质,不仅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这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不断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品德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深处,还要尽可能遵循心理学原则,还要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判断等心理活动高度关心。

1、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普遍采取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2、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3、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 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运用榜样激励,要重视见之于行动,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4、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我曾接手过一个班,开始时班级迟到现象严重。我担任班主任之后,向他们提出了“按时起床不许迟到”的要求,并亲自把关。早读上课铃响,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对迟到的学生记名批评。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已全部消除迟到现象,后来在我经常提醒、督促、检查下,我们班再没有人迟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道德情境,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又越来越好,相应地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差是普遍现象。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经受艰苦和挫折磨练情境,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作业难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把学科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第2篇

立足教材,适当延伸,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就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笔者恰当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我的祖国》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婉转优美的独唱、气势磅礴的合唱使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歌词的内涵,于是笔者向学生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讲到影片《上甘岭》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再唱起这首歌,看到学生的情绪在一步步高涨,于是笔者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充满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思想感情引起共鸣,为学习旋律作好铺垫。笔者随即奏响歌曲的前奏,带领学生一气呵成学完歌曲,使学生聚集在胸中的爱国热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像这样爱国教育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很多,恰当地运用这些作品,立足教材,适当延伸,能使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利用合唱训练,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宠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存在忽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多独生子女的素质缺陷。新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长期的合唱训练中,笔者始终贯彻着这一原则。

合唱是多声部的和声美与复调美,要求每个成员音准、音量的控制以及音色的变化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是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整体之间的默契配合来达到共性要求的。在分声部训练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战”、比音量等情况,有学生表演不好,其他学生还幸灾乐祸,讥讽、嘲笑。久而久之,易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间对立的人际关系。为此,在合唱队训练中,笔者刻意渗透学生之间的合作。笔者很注重让他们自己站出来,不光听自己的声音,也要听别人的声音,自己来评价、体验。比如练声的过程中,笔者请各声部出一名学生站在指挥边上听,然后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其他学生则由此改进。学生参与评价后,自己有了切身感受,知道的确唱得不对,其他学生情感上也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发声技巧。在学生不断的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他们提高了演唱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快乐,体验到不同声部间既有区别,又要相互融合,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编创,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新课程音乐教材设计了音乐编创活动的内容,这为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到别人认同的情绪。而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无疑比成人显得更为突出。常常有一些“五音不全”的学生怕上音乐课,怕教师点名演唱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越是如此,心中的自信越不足,也就越害怕看到教师的目光。教学中,笔者常注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充分运用他们的这一“闪光点”来上出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如在小组活动中,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动作创编,让节奏准确的学生进行伴奏,让歌声优美的学生演唱歌曲。特别是在旋律作曲中,笔者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写在黑板上,其中也有“五音不全”的学生的作品,再请音准较好的学生来进行视唱,并指导学生进行点评:他的作品什么地方比我好?通过表扬,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学习的自信。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第3篇

一、针对教科书的特点, 进行小学思品全方位教学

思品课必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 其基本思路以“课”带“育”, 做到三个相结合。

1. 思品课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要想把思品课与各学科结合, 必须要求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要处理好正副课的关系。淡化正副课的概念和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莫把副课不当一回事。明确协调完成思品课的教学任务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任务。在教学目标上, 要同思品课教师一样, 领会思品课教学大纲的精神。了解各年级的具体要求, 熟悉各册思品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与各课教学贯通, 各科教学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寓思想与各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达到有机渗透, 密切配合。如语文教材《一夜的工作》、《詹天佑》与思想教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相结合, 使思品课内容丰富了, 并有一定深度, 从而在“激之以情, 导之以行”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 思品课与班队工作相结合。

将“三会” (校会, 班会, 队会) 与思品课贯穿起来。提高思想和道德认识;校会应分层次的提出阶段性要求引路;班会侧重于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训练;队会与《中国少年报》相联系开展一些兴趣活动, 进行交流和评比总结, 并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明确的课外活动。例如开展个人爱好活动, 五爱主题讨论会。各个年级教材内容和要求, 在班级对每个同学进行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 劳动技能三项指标考核, 在此基础上少先队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组织评选低年级“最整洁教室”、中年级“正当妈妈的小助手”、高年级“为校园出一份力”的活动, 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是思品课的有效活动, 又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获得道德认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益。

3. 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与校外教育力量结合, 不仅使社会和家庭正面积极的教育因素系统化, 伦理化, 从而帮助学生避免染上不良影响, 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 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 以”爱劳动“教育为例。可以在家长会上提出请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学会洗脸, 穿衣, 做家务活动, 针对年级的不同, 做着各个不同的活动, 也能够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减轻家长的负担。能够锻炼孩子的自制能力, 协调能力, 让他们从劳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处处可见。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和行为道德素质教育。

二、加强对小学生全方位的品德培养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品德教育, 就要在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感和态度,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善、恶、真、假、美、丑等, 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 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小学教育中, 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我个人认为,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 加强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中国有句俗语:“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之情, 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 理解帮助他的人, 更不会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现在的孩子大多为何不懂得感恩?有专家指出,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 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公主”“小少爷”, 要什么有什么, 享受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娇惯。更有些家长觉得“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忽略, 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渗透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传统的、情感性的东西越来越少, 现代化、物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感恩缺失”。

学校及教师应着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判断识别事物能力。比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捡垃圾、种树等活动或在节假日让学生参加义务服务队, 以此磨练他们的意志, 领悟“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真谛;学校应经常和学生家庭沟通, 建立家校互联互教机制, 使有些溺爱子女的家长认识此举的错误, 认识怎样才算对子女是真正的爱。学校及教师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 研究了解社情, 感知感恩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得到爱, 享受爱的同时, 努力付出爱, 奉献爱。

2. 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 又而面临学业上重压时代的当今小学生中, 出现了自信心不足, 害怕挫折, 不能吃苦等状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身为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 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 势在必行。 (1)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 克服困难, 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在遇到挫折时, 自尊心变得十分脆弱, 特别需要得到爱护。对学生受挫后的某些行为, 教师要有一个容忍的态度, 把受挫学生看成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对其进行循循善诱的心理引导, 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将其“拒之门外”或“一棍子打死”。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 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抗挫的能力。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关心他们, 重视他们, 给他们委派一些服务性、组织性的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制力, 增强其内部动力。同时, 学生对老师的每一句话, 每个眼神, 每个动作都很敏感, 会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挥此机制,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从而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挫折感。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 教师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 但实现理想不是一帆风顺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 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害怕它, 它就像弹簧一样, 你弱它就强, 你强它就弱。老师要随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 及时了解学生受挫时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 掌握好火候, 适时适当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 不被挫折吓倒。引导他们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此,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演讲赛、辩论会等。使学生认识到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同时, 还可组织故事会、报告会等, 讲述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的坎坷经历和成功之道, 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开导学生如何克服困难, 经受实践考验。使学生从中反省, 悟出其中的哲理, 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 逐步发展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加强对小学生诚信教育。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诚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诚信意识, 是否坚信诚信的巨大力量, 和教师诚信操守的榜样作用。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教师不但要做到“教书有术尽心, 育人有方耐心”, 而且必须做到既言传, 又身教, 成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

在教书育人上, 时刻以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本领、渊博的理论知识, 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精神、丰富的工作经验、极强的教研教改能力、成功的学术科研成果, 去影响学生, 教育有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现代人。

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的榜样教育作用, 要重视文本的教育教学作用, 也要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 将会给学生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优化教室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 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 在走廊楼道悬挂“请使用礼貌用语”等宣传牌。整个教室范围比较整洁、清新、优美, 好像每个角落会说话。积极的舆论宣传, 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 也更促进了良好公德的养成。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 老师要加强检查督导, 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

摘要: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品德教育, 要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完善学生人格, 这关系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未来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思品,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版) 。

[2] 《小学思想品德课事实素质教育的探索》, 新月新田博文。

[3] 程胜祥, 《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育研究》, 2013年第9期。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第4篇

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 新路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队伍建设不稳定, 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条件差, 教师定编人数有限。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 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大, 是以教师课时量的大小来搭配, 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 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 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 既不钻研教材, 又不研究教法。

(二) 教学思想滞后, 教学方法脱离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 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 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 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违背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 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 满堂空洞的说教, 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 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 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 教学偏于一隅, 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 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教学评价不科学, 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 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 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 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 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 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验了哪些情感, 获得了哪些知识, 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 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 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 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 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 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一) 提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 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 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 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 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 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 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 发挥媒体的作用, 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在有情趣的教学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 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 课堂教学, 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 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 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 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 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 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 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四) 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 利用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 利用他们的好思想, 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 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形象而生动, 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 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 爱憎分明, 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 要重视见之于行动, 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 要防止“听听很感动, 想想很激动, 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 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 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 有的激动得流泪, 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 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 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 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 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 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1) 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 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 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 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 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 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课标》) 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 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 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的正面引导后, 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 扩展认知范围, 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 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 从而深化道德意识, 内化道德情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 立足课内外结合, 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 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养成教育。从摆说理教育、环境陶冶、榜样激励、意志磨练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 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第5篇

我是一名任教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70年代是一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走红演员,踏遍了校园舞台、街道舞台、乡村舞台。在32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过去的“应试教育”,(只重视语文、数学,不重视音乐教学,上音乐课只给学生教教歌就罢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音乐教学却犹为重要,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学如此重视,我再也坐不住了,虽然年过半百,但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在沸腾。我觉得应该把我自己的所长全部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下一代,奉献给祖国的未来。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年代,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足见抓好小学音乐教学至关紧要。

大家知道,在农村小学,农民意识不高,思想落后,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约束和条件的限制,音乐课一直处于“被贵忘的角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需要,三年来在中心小学李克荣校长的大力倡导下,全乡小学大抓了艺术教育,我创作导演的节目如:(大型舞蹈)《十送红军》、《我爱中华》又参加了县演出,获县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出奖。

獲奖之后使我更加认识到音乐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与品德教育、美育、艺术教育同在。过去上音乐课时,我抱着应付的态度,每周二节音乐课,我仅仅只教几遍歌词,便草草下课,未能让学生真正领受到音乐之美。

去年九月一日新学期一开始,李校长便组织我们认真学习讨论了新的《音乐大纲》和《课程计划安排》。我决定依照大纲要求,从改变原来那种只教词不教曲的传统教法入手,利用前五节课教三年级的学生识简谱乐理知识,“使学生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和表现能力。”(新大纲语)为提高学生学简谱的兴趣,我热情地告诉学生:学会简谱,就等于学会查字典,遇到生歌可以学唱,不用老师教。学生听后,兴致颇高,大都感到新鲜、好奇。上音乐课时,我用电子琴伴奏,反复利用琴声练耳、唱准七个音符,知道音有高低、长短、强弱;初步认识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的形状和各唱几拍,还认识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休止符、连线、切分节奏等音乐记号。

在此基础上,我精选了一首曲调健康向上、热烈欢快、通俗易学的少儿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过程进行先教曲谱,再词曲并举歌唱,然后教一句曲,填一句词。着重强调此曲中的多处“休止符”的唱法,遇“0”停一停。在电子琴的伴奏下,全班学生情趣高昂,把全曲唱得有板有眼,节奏感很强、颇具韵律美。期间我还抽学生教唱、独唱、分男女声唱曲子。由于曲子唱得准,两段歌词只教了几遍,学生们便很快熟练地学会了这首新歌。最后为调节课堂气氛,我有意识地给学生弹奏了几首优美的歌曲供欣赏和练耳,并让学生试说出歌名。还借用远程教育播放了舞蹈节目,使学生从乐曲中充分感受到音乐无穷的美妙。这节音乐课受到前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去年十一月我又一次为外乡老师举行了一节音乐公开课。我在教唱新歌《祖国啊,你好》的过程中,先用电子琴演奏了学生学过的歌曲来导入,然后揭题,先教唱曲谱,再教按曲填词,效果很好。(此项突出“切分节奏”记号及唱法),还让学生在座位空间按新歌节奏学习了简单的手势和舞蹈动作,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全体同仁的赞许,并给我以较高的评价,从而坚定了我继续上好音乐课的信心。

依照《新大纲》的教学思想,遵循《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多少次课堂教学实践,使我深信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上好音乐课,缩小城乡学生的差别,先教学识谱、教词必先教曲的教法,在教曲中还应按节奏配上动作,促使学生唱和动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生摆脱过去那种只唱词不唱曲的枯燥无味的沉闷状态;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挖掘音乐天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年级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桑溪乡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第6篇

一、教人求真, 挖掘美材

真即符合规律。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体验感悟中思考、判断、选择、发现和创新。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为此, 思品课堂更应回到学生生活本身应有的朴素天然、自然天成的本色中去, 返璞归真, 无论是教学案例的选择、新课的导入、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的布置都要力求凸显生活化。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时, 从这样的生活真实入手:英国伦敦一位名叫斯尔曼的青年不幸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缩症, 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在28岁前几乎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功成名就时却突然在他的寓所里自杀了, 他留下了痛苦的遗言:“如今, 我感到无事可做了, 我没有了新的目标。”斯尔曼因失去人生目标而失去了生命的全部, 这一生活真实远比理论上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强烈震撼, 从而自觉树立人生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在初二法律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收集身边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 媒体广泛关注的案例, 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拍案说法》、《法律讲堂》的真实故事为教学所用。初三思品课堂则要广泛引用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及责任感教育。

二、引人向善, 打造美语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与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技巧、语言风采有极大地关系, 恰到好处的语言, 优美流畅的表达, 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感染学生情绪, 从而起到引人向善的作用。一位初三教师在教学《灿烂的文明之花》时, 以一首《朋友, 你做得真棒》中的几句诗导入:“您把座位让给他, 我要真心把您夸:一夸您的人品好, 二夸您有好爸妈。人人都把您来学, 神州开遍文明花。文明花啊文明花, 开了千家开万家。”教师关于让座的赞美诗感化了小偷, 也为本节课学生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使学生明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次优质课大赛中, 一位教师在教学《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讲到一个普通公民要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时, 在播放了湖北荆州大学生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后动情的说:“这是大爱对大爱的施救, 这是生命对生命的置换!”这一煽情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对善行的强烈认同感。教师要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艺术, 劝导学生, 激励学生, 鞭策学生, 促使学生自勉、自省、自励、自警,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

三、情感共鸣, 和谐美境

思想品德课要有感召力必须要有熏染力, 必须渲染营造美的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才能收到更好的育人功效。

1、巧用音乐, 以歌动人。

音乐是微妙的, 它以它特有的旋律、节奏带听者进入特有的意境之中, 使人产生强烈震撼。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音乐拓展学生音乐欣赏和感悟能力, 能增强思品课的熏染力, 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道德作用中熏陶美的情趣, 在美的天地里熏陶出学生美的心灵。在教学“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内容时, 教师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动情的诉说徐秀娟为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的生命的感人故事, 然后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舒缓的音乐、动情的演唱, 犹如一股清泉流进学生心田, 全场无不动容,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反思, 自然生成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妙用漫画, 寓教于乐。

漫画以它直观生动的形象讽刺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运用漫画设置情境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伪存真, 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如:在教学“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 可以选用“好汉聚会时”、“中国龙”等漫画,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自然得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结论。

3、以诗激情, 拨动心弦。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诗歌恰好具有这一功能——以它的含蓄拨动学生心弦。在教学“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框时, 我曾以一首小诗引入:“很自卑的你, 总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 其实你不必这样, 欣赏别人时一切都好, 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 和别人一样, 你也是一道风景, 也有阳光……”短短一首小诗所勾勒的意境, 像一缕暖暖的春风, 融化了学生心灵的坚冰,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会感恩, 重在美行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范文下一篇:汽修厂入股合作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