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

2023-10-06

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形成原因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树立信心疗法、行为疗法和培养兴趣爱好疗法,帮助留守儿童矫正自卑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 矫正方法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许多儿童不能直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在我校,留守儿童就达到了将近1/4。“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比率就比较高。如果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那必将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矫正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迫在眉睫。以下是矫正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一个案例。

一、案例描述

自卑行为表现:小梁同学每次走进教室都先迟疑一下,从教室到走廊往教室里看,在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小心翼翼、焦虑紧张地走进去,到座位坐下后又偷窥一下,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拿出课本,但在课堂上还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注意力极不集中,从不举手发言,遇到被老师叫到就如临大敌、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声如蚊叫。做作业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

二、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多方调查,得出以下导致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该生的母亲在该生很小时外出打工了,后来与该生的父亲离婚,该生父亲也长期在外打工。该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责任感又缺失,一年到头既没有寄钱回来,对子女也不闻不问。该生和年幼的弟弟常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艰难。家庭的破碎、经济的极度困难和村里部分人的冷眼使她非常自卑,跟人接触尽量回避与家庭有关的话题。她潜意识里总认为每个人都会瞧不起她,瞧不起她的家庭。

(二)学生本人因素

该生有些学科学习成绩不错,体育科耐力型项目成绩也比较好,但因为长得比一般同学矮小,力量型项目不如其他同学,但就是这一点,也让她产生自己样样不如人的想法,以至于连自己的优点都不敢相信,常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三)学校因素

在农村寄宿学校里,封闭式的管理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班主任扮演着师长、警察、星级服务员、修理工、心理疏导师、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全班人数很多,造成了老师对该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在她失去父母关爱之后又没能感受到学校家庭的温暖,逐渐产生失落感,做得好时也未能得到适时的表扬,所以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三、心理辅导过程

自卑心理是一种过低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针对小梁同学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树立信心疗法、行为疗法和培养兴趣爱好疗法,帮助该生矫正自卑心理,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心理分析疗法

通过分析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达到减轻她的自卑情绪的目的。同时帮助她忘记发生在他们家的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通过洗刷阴影法来消除她的自卑感。还通过类比法,来激励她重新振作,消除自卑感。

师:小梁同学,老师了解你的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家庭,无论父母怎样,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要感激他们。既然父母与家庭我们都无法选择,那么我们就坦然接受它。父母这样做,从对子女负责这一点来说是他们的不对,也许他们也有苦衷,但是我们改变不了他们,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改变我们的未来。其实你现在的处境与下面这个人的处境要好得多,他就是“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他当年的处境比你现在要难得多,他13岁就得支撑起他们那个家,他爸爸患有精神病,把他的妹妹摔死了,还把她的妈妈也折磨走了,这样已经家不成家了,他爸爸还不消停,还给他捡来一个弃婴妹妹。这么艰难的处境换了别人肯定是死的心都有了,但洪戰辉一边上学的同时,还一边照顾这个看不到明天的家,因为他知道,像他那样没有任何依靠的家,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改变他们家的窘境。他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期间为了生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做生意。当时也有人看不起他,但他并不因此自卑、消沉反而是自强不息。这样才使他们家走出困境,他也因此被评为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成为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他当年那么艰难都能扛得过来,而你的处境并没有他当年那么难,并且同学们现在真没有人会瞧不起你,反而会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认真学习,成绩也不错而佩服你。所以你不必担心有同学会因你家庭困难而鄙视你,更不会有同学在你背后议论你的,你想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每天的作业写都写不完,哪有闲心观察、评论别人?做事躲躲闪闪、慌慌张张反而会引起别人的高度注意,所以以后进教室也好,面对大庭广众也好,都要大大方方的;自己在心里默念着:“我没有什么过错,我不必害怕。”老师期待你大方的表现哦。

(二)树立信心疗法

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信心的人才敢迎击困难,才有可能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仍能保持乐观奋进的拼搏精神;而缺乏自信的人遇到困难总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不敢迎接挑战,最终因自卑而一事无成。由此可见树立信心的重要性。针对该生主要因家庭状况不如别人和个子矮小而导致自卑的状况,我们通过说理和一些全国闻名的励志人物事迹来激励该生,帮助她树立信心,以逐渐消除她的自卑心理。

师:小梁同学,很多成功人士都说过“苦难是一种财富。”老师也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因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经历磨难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你做了很多我们班很多同学没有做过的事,承受过很多同学没有承受过的苦,老师相信你经过这些磨练,在以后遇到挫折时会比没有受过磨练的同学承受能力强。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课文里不是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说法吗?这些都说明了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老师相信你经历这些磨练之后,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出息的人的。老师在《非你莫属》节目中,看到郑州工程学院无臂大学生吴建平在《非你莫属》上求职,有老板给他开出了20万年薪。6岁时他在麦田里玩耍不慎触碰到变压器,两只胳膊被截肢,失去双臂的吴建平并未自暴自弃,用坚强毅力在高考中考出548的高分,凭自己的本事进了郑州工业学院。失去双臂的他,平时用脚写字、刷牙、穿袜、上网等。他说:“今天我承受多大的苦难,或许明天就可以获得多大的成功。我把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当作历练的机会,只要我能超越命运,百万年薪或许是很简单的事情。”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在触电被截去双臂后,用双脚代替双手来完成生活工作的一切,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无论是吴建平还是刘伟,条件都比我们艰难多了,可他们真的做到了精彩地活着了,我们四肢健全,有理由说不精彩地活着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的。

(三)行为疗法

身体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就像语言的交流一样,肢体动作同样传递着信息。自卑畏惧时,目光游离,步伐沉重缓慢;坚定自信时,抬头挺胸,表情放松,步伐铿锵有力。我们决定用行为训练法来提高该生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我们经常说:“说的容易,做的难。”的确,单单说理还不能完全消除该生的自卑心理,还得从行动上来训练。我们的做法是:(1)老师在旁边监督,要求该生走进教室时不能迟疑、东张西望,而是要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地走进去,在座位上坐好后不能偷窥其他同学,直接准备上课用的物品,如此坚持训练两个星期后,她在肢体动作方面基本上表现出自信来了。(2)与英语老师协商,指定该生为英语领读,以此培养她的自信心、责任心,消除自卑情绪。(3)学校运动会上,指定她参加耐力类的运动项目,以此培养她的胆量,增强她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增强她的自信心。(4)班级和学校的文艺晚会上,指定她表演节目,来克服她胆小怕事的弱点。(5)教师上课,经常提问她,适当鼓励她,使她的自信心慢慢增强,自卑感逐渐消除。

总之,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尽量寻找一切机会对她进行行为训练,以达到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的目的。

(四)培养兴趣爱好疗法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自卑的人往往太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所以我们打算培养该生的兴趣,将她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上来,让她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提升她的自信心,驱散她的自卑阴影。

我与音乐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学校文艺队;与美术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鼓励她课后去打球、跑步,多与同学聊天等。总之鼓励她少想多做,“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自卑兴奋灶,转移该生对自卑症的高度注意力。”

通过实施以上四种疗法,小梁同学性格开朗多了,与人交流也落落大方了。面对小梁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提升自卑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针对有自卑心理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一步步打开他们的心结,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关心与温暖;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发现并适时给予关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霾。愿全社會都能行动起来,一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责编 秦越霞)

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中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外部经济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论调,应当对近年来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进行一番重新审视。本文旨在通过对“双顺差”的现状、成因、影响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加深对“双顺差”的理解,帮助更好地化解我国“双顺差”现象。

关键词:双顺差;形成原因;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目前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又陷入欧洲债务危机的深渊;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渐缓,CPI逐渐稳定,但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急需转变。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追求 GDP 增长,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结构累积了许多问题。在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中,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宏观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居高不下的双顺差,带来了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国内流动性过剩、进而推高资产价格等一系列难题,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中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外部经济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论调,应当对近年来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进行一番重新审视。本文将通过当前与我国贸易“双顺差”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形成对“双顺差”现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更好地化解“双顺差”和改善贸易条件。

一、中国贸易“双顺差”形成原因

通过对关于中国贸易“双顺差”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双顺差”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结构失衡导致双顺差

大多数学者对国内经济结构储蓄、投资、消费进行研究,得出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现象。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过剩的生产大量出口到国外,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同时由于国内储蓄的持续增长,过剩的储蓄转移到境外,进一步夸大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Lemoine(2000)对中国经常项目的构成分析, 指出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部门, 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外商在中国投资重新定位的战略使中国的贸易处于巨额顺差, Lemoine将这种情形称为 FDI导向型的贸易扩张。从经济结构失衡的角度来解释 “双顺差” 的确找出了中国经常项目存在的结构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经常项目结构的潜在风险。但是这种解释的对象重点是经常项目顺差, 而不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同时顺差。

(二)经济政策和体制导致双顺差

多数学者认为外贸鼓励政策,使出口额不断增加, 最终形成经常项目顺差。 余永定(2006)的分析表明, 企业引入外资(特别是直接投资) 但却不进口外国商品而是把外汇换成人民币以购买本国商品直接导致了双顺差结构。 张纪康(1997)对中国国际收支本身的结构做了考察, 指出形成双顺差的首要原因是中国引进外资的迅速增加;持续性原因在于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巨大成功;中国进口量偏低主要是中国长期来实施的进口管制政策所致。王建(2007)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双顺差的影响,特别提出由于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指标,引进外资和出口成为地区经济程度、对外开放度的主要指标,从而扩大了双顺差。George Lamson(2000)认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增强进出口商和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使出口持续增加和外国资本流入。 孟晓宏(2005)认为中国 “双顺差” 是在特定历史和政策环境下的产物, 人民币低估和严格的资本控制是主要原因。

(三)“创汇”目标驱使双顺差格局形成

王月溪(2003)、吴敬铎等(2004)认为在“创汇” 观念的指导下,由于中国在保持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允许外汇储备增加以实现“创汇”目标, 因此资本项目就有资本的净流入。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并未导致逆差的原因是:外商仅注入外汇资金,中方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而并未用所得外汇进口外国投资品。这个观点与余永定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这里更强调“创汇”目标。

杨柳勇(2002)从国际收支本身的结构出发分析,认为中国提前进入了债权国阶段在于外汇缺口,储蓄缺口和国内外汇管理因素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国际收支结构的综合分析方法, 对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张少华(2005)基于金融抑制和发展的视角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由我国业已存在的 “类金融抑制” 环境造成的。不过,虽然分析角度不同, 但张少华对双顺差的分析仍然落脚到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以及 FDI 的引进上。

(四)他国贸易顺差转移导致的贸易顺差

吴晓灵(2007)从中国货币政策出发分析国际收支,得出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对于欧美是出口大于进口,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对于亚洲却是进口大于出口,存在贸易逆差。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再出口的,这说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一部分贸易顺差是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转移。即使中国改变了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都只会引起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布局的变化,而不可能改变亚洲新兴国家对欧美市场总体贸易顺差这样一个大的格局。除非欧美市场允许新兴市场国家进口更多的高端产品。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对中国的影响

自余永定(2002)明确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问题开始,大量学者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期,杨柳勇(2002)也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因为中国的“双顺差”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等相联系的,所以“双顺差”在给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许多的消极影响。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正效应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主要的正效应表现在外汇储备的增加、提升国家信誉和降低风险等方面。卜爱华(2005)认为国际收支顺差带來的外汇储备增加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邱彦涛,吴春远(2009)则指出国际收支“双顺差”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王兵(2009)认为“双顺差”有利于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余小雨(2011)则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持续顺差意味着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效应

王健(2006)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入世后,“双顺差”的双刃剑作用日益突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当中,可以总结出“双顺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弊端:

1.对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汇率方面,钟伟(2003)指出如果汇率稳定是目标,那么持续的“双顺差”将使得汇率稳定受到困扰。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最直接影响是使得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巴劲松(2000)指出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生变量,这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负担。余永定(2006)通过对中国的资本流入进行分析,指出外汇储备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项目的顺差造成的,并认为这种模式下的外汇储备增加是不合理的, 实际是是把自己的资源借给别国使用。王军(2007)则直接表示长期国际收支顺差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2.对货币供给和物价稳定的影响

George Lamson(2000)通过研究中国1997-1999年通货紧缩期间的相关数据,发现因国际收支顺差而增加的大量基础货币会通过国内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增加货币供给的数量。彭兴韵、姚枝仲(2004)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外汇占款发行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一种渠道,认为在双顺差的情形下,正常的外汇流入会直接释放出大量人民币。余永定(2006)指出因“双顺差”所增加外汇储备必将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贺力平(2007)认为在非通货紧缩时期,“双顺差”无疑将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

3.对货币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邓立和张坤(2007)指出“双顺差”不但会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还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从未引发剧烈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生蕾(2007)认为大量积累的国际收支顺差将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唐建伟(2007)进一步研究发现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消极后果。

4.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

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扭曲的国际间资源配置。Macfarlane(1998)提出中国大量国际储备的积累意味着将本国资源借给进口国以供其超支消费。庄芮(2000)认为持续“双顺差”说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存在国内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大等问题。余永定(2010)指出,在资源配置方面,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结构在一定程上反映了货币紧缩政策的无效性和对资源配置的扭曲。赵波(2010)指出外资流入在不同行业内形成了重复配置,这会加剧某些涉外部门生产相对过剩的程度,然而另外一些部门却会因资源缺乏而生产不足。

5.对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的影响

Lemoine(2000)强调中国FDI导向型的贸易扩张使国内产业变得相对落后,无法提升中国国内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而且,FDI在地理范围上的集中分布会拉大中国开放程度的地区差别。邱彦涛,吴春远等学者(2009)则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并认为“双顺差”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孙恒有和崔华伟(2011)认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外部经济失衡,且持续的顺差不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有较大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意义。但研究还只是处于定性分析上,定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因此,引入计量的方法来对“双顺差”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应该是该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政策建议

为解决双顺差问题,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余永定(2006)认为,为降低外汇储备,政府可以增加当前支出以及削减税收以降低政府储蓄。从萍(2011)认为,应该逐步完善汇改后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制度变得有弹性,有利于遏制资本大规模单边流動,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毕海霞,胡继成(2010)补充道,应放宽外汇管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引导资金合理流出应适当放宽外汇管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另外,随着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与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的愈加丰富,我们应当适时、适度地调整加工贸易以缓解这种加工贸易顺差占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主导的不平衡现象,扩大市场的开放度,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来扭转当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江春(2011)基于企业家的视角,在分析了国内双顺差背景下企业所承担的压力与责任后,指出,制度严重压抑了国内企业家精神,阻碍了他们的创新及创业活动。同时“对外开放过度,而对内开放不足”的状况也需要进行制度改变。并且,制度改革及观念都需要重大突破,使私人财产不仅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而且还要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进而解决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

四、总结

通过对关于我国贸易“双顺差”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对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发展。多数学者从经济结构失衡、经济政策体制、“创汇”目标和他国贸易顺差转移四个方面对“双顺差”进行分析。从正负两方面效应对“双顺差”的影响予以论述。最后,从外汇储备、汇率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制和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文献多集中使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利用实证分析的定量研究我国“双顺差”现象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柳勇.中国国际收支的超前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J].世界经济,2002,(11) .

[2] 邱彦涛,吴春远.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09,(02).

[3] 王兵.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影响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9,(05).

[4] 余小雨.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 蒲应,李莉.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研究进展[J].浙江金融,2007,(03).

[6] 王健.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7]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03).

[8]王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01).

[9]余永定.从“双顺差”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调整[N].人民日报,2006-08-21.

[10]贺力平.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中国外汇,2007,(01).

[11]邓立,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2007,(09).

[12]生蕾.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与政策取向[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9).

[13]唐建伟.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05).

[14]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5]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关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问题的研究.经济研参考, 2010,(01).

[16]孙恒有,崔华伟.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负面效应[J].铜陵学院报,2011,(05).

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情感,在学校里,教师的情感变化决定其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工作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想要在管理活动中有所作为,就要善于与师生进行情感互动,要学会运用情感的力量提高管理的影响力,从而激活学校的活力。

关键词:学校管理;情感;活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内在机制是情感。将情感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在中国素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已自觉地将情感融入学校管理中,并且逐渐形成一门独特的情感管理艺术。

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方式。学校情感管理体现了非理性管理的亲和力,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是形成管理者与师生凝聚力的基础,是学校获得较强群体凝聚力的源泉。学校管理者善于运用情感管理,可以促使学校内部形成一种亲密的工作关系,对教师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教师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从而使学校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基于情感的学校管理

情感是指一个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憎恨等,都属于情感范畴。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客观现实,由于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差异,人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与外部流露。美国学者丹森曾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在学校工作中,教育工作的成败与荣辱、领导的信任或猜疑、学校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都能引起教师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决定着教师或积极工作、不断进取,或心神不宁、效率低下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人力资源。成功的学校管理不仅需要注意传统的有形资产,而且必须注重情感这个无形资产。健康向上的情感是激发人们积极行动的力量。干劲、执著精神、朝气、创新、信念、价值观、远见、精神力量、激情等健康向上的情感因素,同知识、智力、信息一样,在学校管理中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情感能影响教师工作的成效情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上进的巨大动力,使人积极投入到行动中,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事情来。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学生、与同事和谐相处、充满激情、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事业的制高点,必将给整个学校带来活力。相反,具有消极情感的教师对学校漠不关心,对同事麻木不仁,对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冷若冰霜,这样的学校必然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情感因素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成效。

积极的情感具有影响学校凝聚力的作用具有热情、诚恳、谦逊、宽容、外向、开朗性格的教师,容易与同事融洽相处,形成积极健康的团队精神。反之,对人冷漠、尖酸刻薄、妒忌心强的教师与群体的相容程度较低。可以推断,如果一个学校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师占大多数,那么学校的凝聚力往往就比较强。社会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亲密性是一个必要的因素,社会的亲密性一旦瓦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教师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如果教师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自然会丧失对学校的责任感。如果教师丧失了培养学生亲密感的能力,那么就很难培养出有社会感的学生。为了营造和谐校园,充分体现学校的凝聚力,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的发挥。

情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忍耐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对工作和挫折的承受力即忍耐力是不同的,情感因素是影响忍耐力的重要因素。情感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成为鼓舞和推动人的行为的巨大力量,这充分显示了情感的动力功能。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在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岗位,就会锲而不舍,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不是出自内心的情愿,而是被动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他们心中难免存有不平甚至愤懑,任何一点小的挫折都会导致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这必将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情感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个人情感的变化是免不了的。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不但神清气爽,而且工作起劲,对人对事以至于对周围的世界都感到充满梦幻的色彩。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但心情沮丧,而且心灰意冷,对人对事都感到悲观失望。教师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激活学校的活力。

充分的信任,必要的关心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任何人到了一定阶段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使教师得到尊重,其积极效果往往大于物质奖励。管理者对教师不信任,会使教师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者要尊重教师,不居高临下,不分亲疏远近,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才能获得教师的信任,才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管理者要经常给予教师最真诚的认同与肯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重视。实践证明,被广泛认同的教师才会有更高的工作激情。信任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对教师的信任其实就是培养教师对管理者的感情。如果管理者对教师不信任,那么也同样得不到教师的信任,管理就无从谈起。管理者应该首先采取行动,以诚相待,主动对教师表示信任;管理者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必须了解、分析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真正给与教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需要关心教师的发展,制定教师的发展规划,不断地挖掘教师的优点和特长。首先,管理者应当懂得换位思考,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广大教师的基础上。其次,管理者要善于听取教师的心里话,使他们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牢骚,从而使教师对管理者产生信任感。再次,管理者要主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做到真正的感情互动。互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互相关心,管理者关心教师,教师关心管理者。管理者要为教师谋福利,为教师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在教师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心之手,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渡过难关。教师对管理者的感情输出,自然也会心存感激,并把这种感激化作工作热情,开拓性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溝通,有效的情感激励俗话说“日久生情”,讲的是男女之间会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与了解的加深而生发出爱情。这种感情生发方式同样适用于学校情感管理,没有交往,彼此都不认识,是谈不上有感情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工作都是需要沟通的。沟通得好,就会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沟通得不好,就可能导致误会,加深矛盾。加强管理者与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络,是感情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者要善于营造自由开放、人人平等、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特别是有关学校的发展方向、人事管理、财务预算以及薪金福利等与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发动教师参与讨论,以形成共识,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除了制度化的交流途径外,学校要鼓励各种自发的、非正式的交流沟通。娓娓道来的谈心、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都可增加教师的相互了解和感情沟通,减少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形成情感交融、和谐奋进的局面,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情感管理贯穿于学校管理之中,管理者应当把教师作为激励的对象,让教师体验到情感管理的魅力。管理者应当在关怀、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确定一些教师作为情感激励的对象,并以诚挚的感情,入情入理的分析,对激励的对象进行适当的启发或开导,对其工作、学习、生活、成长和进步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其积极的表现及时加以肯定、鼓励、支持,促使激励对象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开拓工作新局面。同时,管理者要注意把业务水平高,堪称为人师表的激励对象作为先进典型加以宣传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带动校本教研发展,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

面向未来,共创校园文化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形成、维护与发展的过程。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指出:组织的关键问题是“创造一种深厚的、得人心的、一视同仁的感情信念。”②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组织中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以及学校组织的物质环境等都将发挥重要的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促进学校组织环境优化,提高学校教育效能。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影响和决定着全体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发挥学校组织协调效应和增强组织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学校文化必须体现效率性、创造性和传统性,才能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互动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可以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培育师生的认同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拼搏力,以强大的力量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而教师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管理者要使教师对学校有知情权,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前景,让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前景规划,共同确定奋斗目标,激励教师的斗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管理者也要让教师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挫折,以取得教师的理解支持,从而形成教师与学校同舟共济,共创双赢的良好局面。此外,管理者要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教师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拓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管理者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培训,让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锻炼自己,为学校和自己的未来不断拼搏奋斗。

情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情感管理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学校充满活力,但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管理方式都有其利弊,管理者在运用情感管理时也要注意情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注意情感管理的艺术管理者运用情感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管理者如何使教师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如何让表达情感的行为产生莫大的影响与力量。一些校长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整个学校有一百多名教师,我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关心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善于关心。其实,教师并不要求学校管理者给予时时关心、事事关心,管理者要做的应该是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在教师遇到较大的困难时,如子女就业、患重病等,领导应表示慰问,给予支持;当教师有了较大的喜事,如结婚、重要生日纪念时,领导可送束鲜花、送个蛋糕。管理者对教师也不能事事关心,过分的关心会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甚至会让教师感到管理者另有所图,产生防御心理。

情感管理要有度情感管理是非理性的管理,不能进行精确量化,因此,如何把握尺度就成为学校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管理工作者与教师之间的尊重、信任、沟通,都应建立在对学校的尊重与贡献上,如果情感管理的指向不是为了学校事业的发展,那么,情感管理就会失度。失度的情感管理会使教师觉得学校管理不严,有空可钻,甚至会觉得无章可循;或使教师产生惰性,认为什么事都应当依赖学校加以解决,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管理与发展。

情感管理不能只讲情情感管理要求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者容易使管理丧失原则性,导致混乱和矛盾,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只讲情的管理者容易被情感的表象迷惑,失去对学校管理的整体把握,导致理念模糊,管理缺位;只講情的管理者会陷入盲目性,行动时优柔寡断,分析问题时抓不住要害,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情感管理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特点,突出了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是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发挥人格魅力,创造管理艺术的有效手段。情感管理对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校活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7.

②周南照,杨典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38.

作者简介:

汤汉林(1976—),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规模的增大使得企业所承担的风险逐步增加,内部审计的使命应该转移到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上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文章重点阐述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也逐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的使命开始转移到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上来。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成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要求,更是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旨在帮助机构实现目标。

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点,把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能起到预防风险与警示的作用。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具体实施,事先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把风险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过程之中,而当风险产生并造成损失时,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应措施,发挥风险管理审计的警示作用。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现代审计模式,较以往审计,它有以下几个转变:一是审计思路发生转变。账项基础审计注重具体交易事项的审查测试;制度基础审计虽注重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则是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二是审计重心开始转移。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扩展到对所有风险进行管理审计,拓宽了审计范围。三是审计方法更科学先进。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利用战略和目标分析的结论,确定关键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企业风险管理審计广泛运用数学分析、统计分析和计算机等技术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快捷。四是审计目的更加明确。审计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协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发展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又将其抛掷脑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再评估的意识,降低了企业应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些企业则忽视长远发展目标,只顾眼前的利益,往往只对眼前风险进行评估,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缺乏对企业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完善,缺乏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不明确,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有的企业即便是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相互推卸责任,使其风险管理的成效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而不能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三)风险管理范围不明确

在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上,审计人员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识别、估算和控制方面的审计,而对企业制度风险、法律风险、决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的评估、测试等方面的审查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企业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可能只停留在分别对某一种风险进行管理的阶段上,企业只有全面的、综合的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才能有效的预防、管理和控制风险。同样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也不能停留在部门风险管理审计的阶段上,而要向全面的、整体的风险管理审计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现和化解风险,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四)风险管理审计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现有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风险意识不强,技术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导致风险管理审计质量不高。此外,大多数审计人员主要是单纯会计或审计专业,没有经济管理理、法律事务等多元化的综合知识,有的审计人员甚至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行业背景,这些因素将约束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应对措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必须对风险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风险意识,风险防范寓于管理

要转变企业观念,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审计摆在重要位置上,正确合理地处理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把企业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同时审计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要监督企业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切实规范操作程序,防止操作过程中人为造成风险;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克服专业管理部门的偏见,使风险管理审计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风险管理架构

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的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外部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专家的智慧,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这可以为审计人员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明确的审计对象,使审计人员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审计计划,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三)重视企业经营风险,兼顾其他管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途径。企业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控制并减少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重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审计的同

时,对于企业的其他风险管理,如制度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的审计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哪怕只忽视一种风险都很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全面系统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日常管理中不经意间引发的风险。

(四)企业风险无时不在,风险评估需经常化

企业风险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偶尔几次的风险管理审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做到经常化。要周期性地或不定期地开展全面的风险审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风险点及时开展专项风险审计,尤其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中发现的重大失控点,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减少或者消除风险点和内控失控点。风险管理审计还应当制度化,风险管理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决策者或者企業管理层应对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及审计结果的利用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并强制各部门执行,从而达到防范或消除风险的目的。

(五)培养高端审计人才,提高专业审计质量

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企业风险来自各方面,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受众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还要是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既要掌握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熟悉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企业可以选拔优秀审计人才进修学习现代风险管理审计技术,对现有的风险管理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也可引进复合型人才充实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组织分析能力等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必备要件。

综上所述,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经营的战略化,风险管理审计已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任务。风险管理审计将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琳.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抓手.中国石油企业,2007(12)

2.刘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商业会计,2008(12)

3.赵菁.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02)

4.张孝兰等.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5.周丽琼.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企业家天地,2007(10)

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

任世江(1950~),男,天津人,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历史教学》杂志主编。

关键词:“美国的建立”,求真,求实

最近参加了一场规模较大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两天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参赛选手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很好,善于与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极强,计算机课件做得也很漂亮。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也很明显——史学功底不足,经常出现对基本史实的解释性错误。由于竞赛会期紧凑,没有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奖作品不仅在会上产生影响,而且又被制成光盘向更大的范围传播,因此,其中的错误也就难免被学习和效仿,后果实在令人担忧。竞赛的目的是促进和提高,促进和提高的途径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研讨,使参与者各有所获。制成光盘作为商品被标以“中国教育学会×x×××会一等奖作品”流传更应该慎重。我所在的这一组只是竞赛的1/4,仅举一例分析,求教同仁。

参赛课题目:美国的建立;使用教材:人教版统一教科书。

教师以播放FLASH展现美国的场景导人,很吸引人。构建知识的第一个问题陆续用了四则材料后,教师明确指出“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是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他还特别强调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原因是根源。

这种解释既不是美国人的认识,也不是中国学者认同的。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的物质相当丰富,当时英国还经常出现饥荒,而殖民地已经大体处在繁荣和富足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殖民地在政治上有很强的自治能力。北美殖民地不是异族统治的殖民地,而是英国海外的领地,在法律上,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也是“英国人”,殖民地从英国移植过来的议会,比英国议会有更大的民主性。独立战争前,大多数殖民地议会都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部分行政权。议会与总督的斗争几乎与殖民地时代相始终。独立的根本原因是北美社会的独立性、政治自主性,是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独立战争前,殖民地并没有人提出任何反对殖民主义的理论。而“美国人”这个名词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在1763年的印花税法大会上就有人公开宣称:“在这个大陆上不应当分新英格兰人、纽约人,我们都是美国人。”第一届大陆会议上也有人说:“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新英格兰人之间不再有区别了。我不是弗吉尼亚人而是美国人。”正因为殖民地在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所以,战争一爆发,英国的权威崩溃了,各殖民地马上建立了自己的政府。正因为美利坚民族意识已经形成,所以,战争爆发后舆论陡然发生变化,要求独立成为普遍的呼声。我们不能用亚洲殖民地的状况理解和解释北美殖民地。这不是一场“逼上梁山”的造反,更像是一场“儿大不由娘”的分家。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道高考选择题问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也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机械地搬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通病,在逻辑上似乎合理,这种合理恰恰是空洞的、没有史实依据的推理。

接下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独立战争的开始、建军、建国、转折等等,播放《爱国者》片段,说明美国军民捍卫自由的不屈服的精神。然后重点解说《独立宣言》,说它:“规定了人们有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这样解释不够全面,也不准确。《独立宣言》顾名思义是阐明美国独立的理由。《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民族自决的权利:“一个民族解除他们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和上帝意旨,采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阐述了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如果政府损害了人民的正当权利,人民就有权利废除它,成立新政府。继而列举了英国国王压迫北美人民的种种事实,说明他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最后得出结论,北美应该独立,美国独立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宣言的中心思想。马克思称赞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是指它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此前弗吉尼亚代表会议已经在6月发表了《权利宣言》,列举了人民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权利宣言》可以说是法国《人权宣言》的蓝本。《独立宣言》则更全面、更深入地阐述了民主原则,它阐述的理论和事实都是为了说明美国立国。如果按教师的解释,《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接下去,教师又用了两则材料说明新生的美国遇到的困难。其中一则说,美国独立后失去了英国的保护,美国的商船经常受到海盗的袭击。教师接着说谢斯起义,似乎谢斯起义与美国商船遭受海盗袭击有因果关系。

这里的问题,一是材料选择不当。美国商船被海盗袭击说明什么?有人希望恢复英国的保护吗?此事推动了1787年宪法的产生?导致谢斯起义?都不是。二是谢斯起义在中学可讲可不讲。如果讲,目的是说明它与联邦宪法诞生的关系。把海盗袭击商船与谢斯起义相关联,风马牛不相及。谢斯是退伍老兵,战后回乡务农。美国独立后,英国在经济上的封锁使美国经济陷入萧条,农产品严重滞销,市场粮价下跌,州、县税收却增加,因欠债而坐牢的人数占全体犯人的3/4,由此导致谢斯起义。

最后教师采取“选举模拟现场”的方式,据说可以亲身体验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如果选举权问题做个游戏就能理解,我们是不是太小看人家了。1787年宪法将民主原则制度化,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怎么解释呢?

上述问题的出现,说明很多教师还是囿于教材,超出教材就知之甚少。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教材的理解就难免出现偏差,对历史的理解就更浅薄。作为公开课、竞赛课本应当广泛查证资料,对自己描述历史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有充足的依据。偏离史实、误解历史,都源于功底不足。

举行课堂教学竞赛是促进教学进步的好方法。既然竞赛就要有规则,即评价标准。课堂教学竞赛不是竞技比赛,第一第二并不重要,竞赛目的是促进和提高普遍的教学水平,因此就要多从影响方面考虑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般都是相对而言的,很难统一。如果这个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很高,评价标准就要定得高一些、严格一些,否则难分伯仲;反之,如果教师队伍的素质较低,标准定高了也没有意义,大家都做不到,竞赛就起不到促进作用。但是,无论何种规格的历史教学竞赛,评价标准有没有底线?或者说最低标准?可以通用于各种范围、各种方式的教学竞赛标准?所有教师都可以接受的标准?如果有,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

为什么说是底线呢?求真、求实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理科的一节课如果将定理、定式或现象解释错了,肯定不行,善于自学的学生也能听出来,而且讲错了一定要纠正,因为与以后的学习内容还有连带关系。历史课如果讲错了,或对历史的解释有问题,不仅学生听不出来,旁听教师也未必能警觉,错误可能会延续。中学历史所讲的史事,前一件与后一件也许相隔上百年,之间也未必有连带关系,前一个事讲错了并不影响后一件事的学习。理科的教科书出现科学性错误的几率很小,历史教科书违背历史真实的错误则有保持若干年不变的例子。这更要引起注意。没有一位教师愿意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那么,求真、求实就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确立这个底线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明显不同于教学大纲的就是,强调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强调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历史学科本来就应该实事求是,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实事求是。近二十多年,史学研究已经返璞归真,求真、实证是学者普遍认同的规则。但是中学历史教学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极“左”时期的影响,求真、求实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意识,也没有作为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很多公开课和竞赛中,仍出现很多错误,教师不知道,评价也不以此为底线。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很普遍,但是,教法是第二位的,内容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真实,那么历史课就根本谈不上启迪智慧。

责任编辑:豆艳荣

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作者:吴成明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一四九医院

【摘要】 压疮不仅影响疾病治疗,严重可并发感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护理工作,在了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后,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医疗费用。

【关键词】压疮 预防及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高危人群为昏迷瘫痪者、老年人、肥胖者、身体瘦弱者、水肿患者、石膏固定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发热患者、偏瘫、截瘫患者等。 1.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

1.1力学因素物理力的联合作用: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力[2]。

1.1.1压力:卧床病人长时间不改变体位,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在2h以上,就可引起组织不可逆损害。

1.1.2摩擦力:可见于夹板内衬垫放置不当、石膏内不平整或有渣屑等;病人长期卧床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

1.1.3剪力:与体位密切相关。是由两层相邻组织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的,它是由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的。

1.2.理化因素刺激:长期受压的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种渗出液、引流液等刺激,角质层受到破坏,皮肤组织损伤,易破溃和感染。

1.3.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常见于年老体弱、水肿、长期发热、昏迷、瘫痪及恶病质的病人。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内在因素。

1.4.受限制的病人 使用石膏绷带、夹板及牵引时,松紧不适,衬垫不当。 2.压疮的预防

通过预防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3],同时也可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质量。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2.1床褥的整理 病人的被褥要常晒,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具经常更换、清洗。尤其对估计易发生褥疮的患者床铺更要格外注意,每日整理2~3次,保持平整、干净、无皱褶,并使患者卧位舒适。

2.2皮肤的清洁 温水擦浴每天1~2次,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对于易出汗的腋窝、腹股沟部位可用小毛巾随时擦拭。保持皮肤的清洁可使汗腺排泄通畅,避免细菌、微生物的繁殖,也可涂少量油类或少许滑石粉保持皮肤的干燥和光滑度,避免皮肤因摩擦而造成损伤。 2.3加强营养 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抵抗性差,应在饮食方面加强营养,宜给予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多食含钾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桔子、绿叶蔬菜等。

2.4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 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一般卧床病人每1~2小时翻身1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1次,左、右侧卧、平卧、俯卧位交替进行,并用软枕、气枕、水枕、气垫圈、海绵圈等垫在骨突出部位,可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的作用。

2.5 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治褥疮的良好手段 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机能、组织坏死而引起的皮肤溃疡[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教会家属一些有关压疮预防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自觉配合医护治疗,尽早从疾病和伤痛的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促进机体免疫机制的恢复[5] 。 2.6 心理护理 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年老或脊髓损伤、肢体瘫痪等生活不能自理者,往往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易产生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3压疮的护理 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护理措施

3.1淤血红润期护理原则为去除危险因素,避免压疮继续发展;炎性浸润期护理原则为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浅度溃疡期护理原则为清洁创面,促进愈合;坏死溃疡期护理原则为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护理措施主要为定期翻身、减压,强调体位及翻身,经常更换体位,每2~3h翻身1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用各种柔软的气垫床、气垫椅等压力缓冲设备以达到完全的压力缓冲,避免身体多发部位受压,恢复受损皮肤区域的血供,以达到防治的目的[6]。而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褥疮的发生。还可以局部换药配合红外线照射,照射距离应距患处约30cm,每天1~2次,每次30min,照射时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烫伤。

3.2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和全身抗感染治疗,平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4 护理体会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当压疮的高危患者入院后,我们护理人员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如经常改变体位的重要性、发生压疮后带来的危害等,指导学会预防压疮的方法,如定时翻身,经常自行检查皮肤,保持身体及床褥的清洁卫生,利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如软枕)减轻皮肤受压程度等,使患者及家属获得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骨突起部位放置棉垫,协助并指导每2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及时按摩受压处,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会阴,勤换内衣,严格交接班和记录,鼓励患者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压疮的发生。

总之,造成压疮的主要动力学因素是压力、剪切力、摩擦力。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对皮肤情况的观察应是严密和细致的,否则就会贻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162. [2]曹媛媛,杨玲.褥疮的防治与护理进展.石河子科技,2005,2(3):55. [3]郑晓静.褥疮预防的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4,4(6):40-41. [4] 张先云,黄会玲.脑血管意外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淮海医药,2006,24(1):62-63.

上一篇: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