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

2023-10-06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纺织企业的影响

(一) 降低了企业效益

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大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人工成本大概占生产总成本的15%~30%, 而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使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长, 这超出了一部分纺织企业的承受范围。一般情况下, 中小型纺织企业都是生产中低档次的纺织产品, 本就利润不高, 一旦成本提高, 就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对比两者的生产成本, 成本较低的一方可以制定较低的销售价格,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这就是成本竞争优势。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成本竞争占据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劳动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占有较高部分, 在目前的国际纺织贸易政策下, 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必然会降低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推进企业升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纺织业属于加工制造业, 适当的提高员工的薪酬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稳定性, 还可以让企业的产品从低档向高档方向发展。因此以长远的角光来看待劳动力上升这一问题, 对纺织企业存在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提高纺织企业的生产水平, 实现企业向高层次的转型, 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转变了纺织行业的经济增长模式。

(四) 对员工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员工来说是利弊共存的。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但也有一些纺织企业难以接受劳动力成本的提升, 想要维持原有的生产成本, 只能通过裁员来进行, 这就使得一部分员工会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且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员工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这也是纺织企业陷入了一种困境,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限制了员工的数量, 这也导致了企业的运作水平难以提升。

二、我国纺织企业针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应对策略

(一) 拓宽利润来源途径

针对现在的实际状况, 纺织企业必须要将精力放在开发可替代的原材料方面, 同时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 发挥品牌效应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这样就提高了纺织企业的利润, 使其达到了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当前在市场形式的影响下, 存在着招工难的现象, 且这些年来纺织企业的海外订单并没有增加, 这两种情况的同时发生, 是在全球经济复苏速度放缓的条件下, 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二) 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纺织企业的支持力度, 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首先, 政府要帮助纺织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升级服务平台, 还要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联系, 搞好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关系, 积极优化生产技术, 引进优秀人才,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体系, 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对其加以利用。政府部门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帮助他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还可以建立起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服务平台。其次, 政府部门还可以为纺织企业提供硬件支持, 帮助它们完成企业升级, 这样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有利于解决城市的“就业难”问题。最后, 政府还应出台全新的政策或对纳税制度进行改革, 减轻纺织企业的税负压力, 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 有效利用品牌战略

纺织企业要充分的利用政府出台政策, 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进行产业升级,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纺织企业要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发挥出主体作用, 要积极发展产业下游产品, 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 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 纺织企业还可以与国内外的知名服装品牌合作, 使纺织企业中的服装制造部门朝着集群的方向发展。纺织企业还要重视品牌的发展情况, 在行业内实施品牌战略, 不仅要与优秀的科研院所合作, 还应该引进人才,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研部门, 这样纺织企业也可以自主研发纺织产品, 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民的工资状况整体得到了改善, 与以前相比, 员工的工资都有所增加, 纺织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升。纺织企业想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 不仅仅要依靠政府部门针对加工制造业出台的政策, 企业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来拓宽利润来源途径, 有效的利用政府部门的支持政策来开展品牌战略。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长期以来凭借着国内劳动力廉价的优势, 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着较大的份额。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对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纺织企业的影响, 提出了我国纺织企业针对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纺织企业,劳动力成本,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敏.我国纺织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 2013 (1) .

[2] 王怀凯.对我国防治企业劳动力成本递增的分析和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2018 (2) .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 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伴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经济增速在平稳的发展, 要求我们改变思路, 增强创新观念促进创新发展, 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契机, 带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概述

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现状涉及的因素颇多。但就其根本原因来说, 还是由于我国当前经济增速放缓, 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关口, 导致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剧增,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另外角度来思考, 这种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 也可以作为我们转变思路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外在推动力。

3 决定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因素

决定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宏观层面

(1) 激励和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保护和支持力度不够, 特别在知识产权和税收及金融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须进步完善。

(2) 社会主义市场运营机制尚待完善。我国当前的市场机制还不规范, 少数地区仍然存在着企业之间的待遇差别、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市场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微观层面

(1) 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朗。中国目前还有好多企业的产权界定模糊。无法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生产效率提供保障, 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难以提供科学的激励机制, 最终形成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局面。

(2) 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亟须得到保障。企业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完全确立, 一些科研创新项目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企业, 企业科技技术的革新和成果的推广, 也有赖政府的投入推动。

(3)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1) 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尚待建立。好多企业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发明创造、科技革新等方面的激励制度还没有建立甚至是空白, 企业内部对员工科技创新的认知不足和激励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 (2) 企业家缺乏引领科技创新的远见卓识。我国很多企业家没有系统的受过企业管理磨炼和体验以及企业生存哲学的熏陶,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 只顾经济利益, 不顾社会利益, 导致科技创新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

4 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保障机制发展思路

虽然左右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内外因素诸多, 但是从科技创新的全局看, 构建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科技创新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本文前面已经提出, 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外部激励及保障等因素来看, 国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提倡者、引领者、激励者和保护者。要担当并且完成这些角色, 国家必须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法规的制定、激励制度的引导和实施、市场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来保护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从战略层面进行谋划和顶层设计, 拓展企业生存空间和长远发展的原动力, 增加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话影响力。

4.2 企业自我适应市场, 建立和健全企业内科技创新制度

从适应市场和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企业须要自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下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企业内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1) 内部员工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企业科技创新的内部动力来自企业本身, 企业内部比如对员工的科技创新奖励政策、职务晋升激励制度的建立等都是对企业内部完善激励机制, 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良好保证。

(2) 大力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精神对于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企业家具有了科技创新精神才能引领企业员工进行革新创造, 企业才能引领市场, 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企业家梦想。

5 结语

要完成新时代的宏伟战略目标, 除了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要不断加大力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科技创新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之外, 各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 要不断建立强化内部的科技创新制度和包括企业家及员工在内的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创新面临的现状环境着手, 分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内外制约因素, 从宏观层面 (国家政策) 、微观层面 (企业创新制度) 等提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EB/OL].光明网-经济频道, 2016-01-11.

[2] 李树培.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的博弈分析[N].南开经济研究, 2009 (3)

[3]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建材资讯, 2016 (2) .

[4] 吴二刚, 李硕, 安立军, 魏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 .

[5] 郑丽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商报工业, 2016 (1) .

[6] 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首超100万件[EB/0L].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 2016-01-14.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理论进行阐述,进而剖析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所具备的优势,并通过对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分析,发现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发展战略

一、中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国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大致的方法,前者一般有三个参照指标,即企业的雇员人数、资本额和营业额;后者则是结合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归属以及融资方式等等。

从世界各国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的实践来看,各国与地区有关中小企业的定义,表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相对性。界定中小企业,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界定参照指标及其相应的数量指标体系,如意大利一般将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视为大企业,其他的视为中小企业。(2)阶段性。同一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也存在差异。如美国在1953年将制造业中就业人数在250人以下的视为小企业,而近几年来这个数字上升为1000人以下。(3)行业性。不同的行业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不同,如加拿大将制造业中年销售额低于200万元、雇员人数少于50人的企业界定为小企业,零售业的净销售额低于100万元、雇员人数不足50人的企业为小企业。

从1949年以来,中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大致经历了七次的修改与补充,1999年修改后的标准将销售收入和资本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根据该指标将国内企业分为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本总额均在50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5000万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为中型企业。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以及之前的规定的参照系只适用于工业企业,并不适用于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根据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2月19日联合颁布了《中小企业暂行规定》,重新对中小企业划分作了详尽的规定。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大指标,结合行业特点规定,在统计上将行业分为七大类:工业、建筑业、批发业、住宿与餐饮业、仓储和邮政业、零售业等(下表)。

二、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意义

虽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技术创新只是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技术等方面的约束,无法进行技术创新。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研发只注重技术逻辑,而忽视市场需求。界定技术创新的定义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廓清技术创新的真正涵义,促使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开创技术创新的新局面。

(二)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J.A.Sehumpter)提出来的。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创新理论,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业创新);(3)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4)获得新的供给方法(资源开发利用创新);(5)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的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熊彼特最重大的功绩之一就是把发明创造(包括通常理解的科技成果)与技术创新区别开来。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这些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也各有不同,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中西方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是它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即首先强调技术的独创性,其次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同时技术创新是一种与市场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率和效益才是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筹码。

正是基于对于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本质的科学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8月做出的《关于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熊彼特在他1947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和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而大企业则是技术进步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加尔布雷斯追随熊彼特,认为“由于发展是高成本的,这必然导致只有有资源且规模相当的企业才能胜任”。后来的学者把这些观点归结为两点:一是大企业能够促进创新,二是垄断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

但后来的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技术创新与企业的规模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竞争才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之后提出,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在当年的一项研究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同时他提出了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结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当企业规模达到并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这个值也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

阿罗在比较了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与发明(创新)的影响之后,提出后者更有利于发明(创新)。卡米恩和施瓦茨后来则论证了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会促进最高速度的发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

1965年,谢勒尔等人对《财富》500强大企业中的448家的创新情况进行的研究发现,专利发明(创

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这表明,大企业虽然在R&D上更倾向于增加投入,但实际上大企业的发明创造(创新)并不见得多于中小企业。

阿克斯和奥德斯在1982年对于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的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14个行业占优势。他们对于制造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在创新上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企业的规模,而且创新战略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进入某个行业并提高其整体的创新活力。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分析

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研究都证实,企业规模并不是决定技术创新的唯一因素。实际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数量上并不逊于大企业。20世纪许多重大创新成果,如飞机、光纤测试设备、光学扫描器与个人计算机等都是来自于中小企业。虽然它们在R&D投入、技术装备等上与大企业相比,有自身的弱点,但也有大企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小企业相对简单的管理与决策机制。减少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罗斯韦尔根据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管理结构的不同,解释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优势:他认为大企业的复杂的管理决策机制,使得其管理决策与中小企业相比较更趋于保守,这种官僚体制容易导致组织成本增加和决策机制的惯性,从而难以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中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和组织结构使得内部成员更容易沟通与交流、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它们更能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对于创新更具有适应性。

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周期明显优于大企业。以R&D为例,虽然中小企业投入小,但是创新效率却很高。据美国全国基金会估计,小企业R&D投入产生的专利发明却是大企业的4~5倍,以单位投入的产出来衡量则是大企业的2.5倍。据欧盟的统计,中小企业R&D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是大企业的3.5倍。从技术创新的开发周期来看,开发周期在一个月以下的,大企业占1%,中小企业则高达29.3%;开发周期在三个月以下者,大企业占6.3%,中小企业占29.35%;开发周期在两年以下者,大企业上升至29%,中小企业下降至6.8%。

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具有比以往更多的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了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成为比其他资产更重要的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持的弱点,为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特点也给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研究表明,在电子计算机、科学仪器、工业控制、测量和控制设备等领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占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美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97%属于中小企业。

四、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和科技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实行的是十分典型的自主创新战略。历届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科研开发经费源源不断地输向大学,最多时达全国科研开发经费的70%。但是美国由于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往往非常重视产品创新,却不注意制造工艺创新,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产品制造、管理、销售过程的创新。所以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战略上重视自主开发,但往往不注重工艺创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括起来,是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依托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的结合战略。

(二)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日本的技术创新可谓独树一帜,与美国截然不同。这不仅与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落后有关,同时也与日本民族的改良精神有关。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为了振兴经济并赶超先进国家,日本政府制定了“吸收性发展战略”,也就是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技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的特点,日本就采取“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并发展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日本企业并不做研究工作,而是做开发工作,并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寻找技术转移和合作伙伴。

日本一向重视大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向来都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虽然这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但是由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有着很强的干预能力,使得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日本中小企业形成了以技术引进吸收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在技术吸收战略的同时也形成了合作创新的战略。

(三)意大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其成功的技术创新模式曾被日本学者誉为“新世纪工业发展模式之一”。据欧洲委员会的资料统计,在意大利制造业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99.87%,这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是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皮革、服装、玻璃、家具、卫生陶瓷、大理石等,绝大多数是由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意大利中小企业凭借着传统的工艺结合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使得传统的产品在质量上有着很大提高。

意大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括起来,是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工艺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联合技术创新和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结合战略。

(四)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德国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也是创新的源泉。统计表明小企业的R&D经费在销售额中的比重也比大企业高,在100人以下企业占7.5%,而10000人以下的大公司只占3.7%。德国中小企业与很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不同,他们并不采用已有的发明,而是积极从事技术开发活动。德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道路。

德国中小企业是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实现技术创新的,注重加强技术界与工业界的结合。“科研创新体系”包括科研开发工作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增值过程、科技成果及科技知识的传播、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德国的中小企业与技术界的结合非常有特色,一是大学和研究部门十分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并在整个德国形成网络;二是德国的中小企业纯粹从外界购买的技术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技术研发都是亲自参与。这样,更有利于推出适合市场的产品和技术。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期,就拿出销售额的5%~10%与技术界结合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西门子公司的电器

使用性能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直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即使这样,公司现在仍然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以保证产品始终保持高水平、高质量和高销售。

(五)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的工业发展相当迅速,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的扩张尤其引人注目。台湾中小企业一直依赖国外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日本一美国一台湾地区三角贸易关系中,台湾中小企业一直充当代工者的角色,依靠日本的技术,通过加工装配,销往美国的市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的加剧,台湾当局不得不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台湾中小企业形成了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以代工为基础形成的自主和合作技术创新战略。

五、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中国中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国中小企业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不高,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中小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也导致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中国中小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所以中小企业的技术战略主要是以模仿战略为主,在技术创新战略中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创新战略。据调查,中小企业采用再创新战略的位居首位,比重为44.84%,而采用模仿、追随和领先战略的比重分别为24.69%、22.42%、27.59%,差别不大。20年来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走的是引进吸收创新的路子,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以可以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是以引进吸收创新为主。

(一)引进吸收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引进吸收战略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技术创新战略,但是中国中小企业由于在发展初期自有资金不足,所以走出了一条“以贸养技”、“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经历了二次创业。在一次创业中,主要是靠贸易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着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创新方式开始由一次创业时偏重产品创新转为产品与工艺创新并重,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一体化趋势在加强。但是技工贸路线也有一定的缺陷。如中关村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技工贸路线。随着中关村的发展和技工贸路线的盛行,商业气氛日趋浓厚,很多高科技企业搞起了高新技术产品销售,以至中关村丧失了高科技园区的地位,成为中国IT行业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在中小企业引进吸收战略中还有一个重要形式,即三来一补。中国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发展模式就是三来一补。珠江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政策条件,使得该地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尤其在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该地区的乡镇企业采取多种途径,从多个角度扩大出口,与境外企业合资或合作,发展“三来一补”。现在这些企业很多已发展成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

(二)合作技术创新战略

中国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与高校技术创新合作,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的合作机制并未建立。由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中小企业缺乏与其他企业协作的要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校的技术资源长期富余,中小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特别明显,也创造了不少高技术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动力不足,需求依然不旺。创新主体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大部分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

(三)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战略

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为了获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利益。从需求方面来说,企业集群能从地方巨大的需求中获利,尤其是那些从相关产业中脱离出来具有较为固定的需求方的企业集群,如一些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集群,它们能从跨国公司较为固定的需求中获利。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后,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集群不仅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如绍兴的轻纺企业集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企业集群、中关村高科技企业集群、东莞IT制造业集群等。这些集群内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合作,共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集群内环境不利于技术创新,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还没有形成。

六、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国家一直推动自主开发研究,但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风险大,要求企业有高水平的技术储备。中小企业在这种环境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二)技术引进后二次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中小企业技术来源主要是国内,引进国内现成技术的最多;其次是从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大企业引进。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引进技术后并没有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

(三)没有形成合作创新机制

中国中小企业虽然也力图寻求技术支持,但是由于环境的制约,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并不多见。首先,在产学研合作上,由于合作的动力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信息不畅通,交流机制不完善,法规不配套,政策导向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中小企业与大学只是在技术的获取上有一定的合作,大学等科研机构并不能深入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次,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上,中国大部分大企业都追求大而全,大企业缺少与中小企业的协作。在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上,中国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生产最终商品,很少有中小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同质性产品,而不是依靠加工工序进行有效的分工,提高专业化程度。各企业独立完成每道工序,只是在花色、款式和品种上有所区别。这样中小企业之间也没有协作的需要。而且,中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在技术上的不足可以用劳动力替代,也就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意识。最后,中小企业行业组织的缺乏也是中小企业间缺乏协作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缺乏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有了聚集发展的趋势,并且也形成了不少的中小企业集群,但是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只是简单的聚集,还没有形成集群

创新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没有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化程度低,很难从大企业获得稳定的订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大学和企业间合作互动机制也不健全,有些企业与大学几乎没有联系。集群内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而且由于集群的产业单一容易形成中小企业的恶性竞争。

七、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经验启示

经过分析,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虽然在具体实施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是引进吸收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美国由于本国强大的技术力量、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美国人的创新精神,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强。而德国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创新投入很高,自主创新能力也很强。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走的则是另一条路线,即技术引进战略。虽然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反映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缺乏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创新战略上都显示出合作创新和聚集创新的趋势。在聚集创新上意大利显得最为出色。

(一)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创新

与大企业相比,各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的占有上都处于明显劣势,所以与外部合作是各国中小企业共同的选择,各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中小企业很大的帮助。在中小企业合作上,主要是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产学研方面,各个国家都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学等机构合作。中小企业和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和高校的中介服务机构,这推动了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积极合作。美国硅谷地区就是产学研的典范。

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方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卫星一大工厂制度,如日本的下请模式、意大利的百能顿模式。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大企业由于一体化带来的组织臃肿,而且还可以把大企业的技术向小企业扩散,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良性发展。

在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方面,日本、意大利、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组织,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协调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以克服单个中小企业的弱点。

(二)充分利用技术引进吸收战略

技术引进吸收战略不仅成本小、风险低,而且对企业自身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成为很多国家中小企业的首选。日本把该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技术引进不仅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而且把引进后的技术改良作为重点。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各产业部门从国外购买技术专利的费用总额同消化吸收的研究费用总额之比平均为1:7。同时日本的专利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而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引进战略则没有日本成功,其引进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日本,一般都是比较落后的技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以现在台湾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压力。

(三)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集群中小企业有效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美国的硅谷、128号公路区、意大利的普特拉地区以及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都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地区。但是中小企业的集群并不能自动带来集群创新,如美国的硅谷成为美国的高科技摇篮,而波士顿128号公路虽然也具有同样的优势,却没有反映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优势。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不仅是要有中小企业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宜的集群内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市场营销 战略创新

自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大量外企进入我国,和国企展开激烈竞争,国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有效创新才能提升管理水平,同时这也是绝大多数国企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企业市场营销现状与变化分析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生活方式及思想均出现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精神与物质追求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想要进行市场营销,首先要对人们的真实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也是创建有效营销策略的关键和前提。

1.经济市场化与市场国际化。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息息相关,伴随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市场化经济是可以满足正常的供求需要的。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有效缩短了市场间距,使得市场国际化逐步成型。如今,全新的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营销渠道变化。由于网络的出现,使得原本的市场营销出现重大变革,完成了一次未经历过的改革。对于网络营销而言,其主要优势为有效摆脱了时空制约,企业不需要通过批发商或者是零售商就可以实现指定产品的销售。除此之外,企业还能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货物。

3.知识产权逐步实现规范化。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于市场经济起到的重要作用,将重点放在推动知识产权完成规范化上。人们具有很高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与意识,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自身智力怎样才能得到企业的关注和保护,其二为自身智力可兑现多少实际价值。基于此,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并力争将知识作为市场主要竞争力。

4.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对于任何领域而言,人力资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则可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优化,知识和技能为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因素。对此,我国政府正为迎接知识经济做出良好的准备。只有不断学习全新理论、知识,才可以更好的积累知识资本,从而达到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

5.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行业。通过对全球经济的了解得知,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市场结构频繁调整,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行业逐渐占据较大的生产总值比例,这也是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自身是具有一定密集性特点的,体现在智力与技术双方面,可为经济时代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实际问题

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企业针对市场营销也具有很强的意识,而且确定了要通过建立规范战略来达到预期目标的路线,但当前国内的企业市场营销依然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营销的稳定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忽视营销服务体系创建。作为企业,在经营时必须始终贯彻将消费者作为核心的基本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每一位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满意度。本质上,国内很多企业都未能对服务体系创建给予足够的重视,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了营销售后服务。企业如果忽视了基本的服务体系,将会为企业日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企业不能实现长期维系,表现出消费群体不稳定的情况,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还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取,可谓是得不偿失。

2.营销手段单一,效果有限、如今,打折与促销等老式价格竞争方式已经无法取得有效的销售实效,人们对这种销售行为逐渐有一定“抵抗力”,想要促进营销,亟需对销售手段进行创新。除此之外,一味使用老式营销手段,不仅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还会对营销信息带来制约性作用。由此可见,切实关注全新的营销手段,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重点内容之一。

3.企业营销管理不完善。国内很多企业都未能建立专门的服务于营销战略的管理制度,使得相应的体系构建存在管理缺失的情况,直接对企业营销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企业管理没有对市场营销给予足够的重视,势必对企业营销的后续发展造成影响,而且企业开展的日常活动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对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三、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措施

1.创新战略思想。企业想要实现市场营销战略层面上的有效创新,首先必须从思想创新工作入手。对战略思想实施有效创新是整个战略创新活动的重要核心,企业可借此树立起具有一定超前意识且整体性极强的思想认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后续创新活动,主要的战略思想如下所示。

1.1全方位竞争。企业领导及管理者在明确自身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应清楚自己是处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要想在市场谋求发展,必须认识到市场特性,即为长远性与广阔性,需要用宏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竞争对手。企业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营销战略时,要使其具备层次性特点,不仅要制定长期目标,还要注重每一个短期目标,因为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是达到长期目标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1.2全球营销。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市场不再局限在某一区间,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企业市场。如今,全球营销即将成为市场营销核心,是决定企业生存与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首先应具备运用各种资源及先进技术的能力,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再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其次,企业需要挖掘出自身所有优势,同时对其进行放大,以此在市场中占据不败的地位。最后,依据企业发展规划和需求,建立一个和实际相符的战略体系,将进一步扩展企业发展前景为首要目标,从而成为具备全球性与竞争性特性的企业。

1.3服务营销。服务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但其具有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能力。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应注重服务带来的实际作用,而在销售时要充分考虑其对产品造成的影响。当前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服务的重要作用,逐渐将产品制造企业转型为提供服务的工厂。在制定相应的战略思想时,可将服务理念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明确规范的服务标准,还能有效完善其战略方案,真正实现一举多得。

2.创新营销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的实际应用随处可见。企业可将其作为契机努力创新营销方式,发挥出新型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企业营销和网络的充分结合,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可创建一个可靠的网络平台,有效扩展企业市场规模。另外,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沟通,还能在安全的平台上向消费者展示全新的产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有效创新在促进企业不断发展方面效果突出,不但可以使企业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战略思想与方案,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基于此,企业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针对现存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理,对现有方案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宝珍.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 企业经济,2011,10(05):76-78.

[2]汲德群. 試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及其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1(28):27-28.

[3]毛红霞.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 中外企业家,2013,7(11):32-33.

[4]王宏林.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 价值工程,2014,8(36):159-160.

[5]陈元,宁宁.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分析[J]. 中外企业家,2015,11(25):98-99.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出现在了行业发展中。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时代,即“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对传统的运行管理方式进行了革新,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运行管理效率,进而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当前,在“互联网+”时代,各企业若想在行业中扎根立足,就要抓准发展机遇并开展创新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關键词】互联网;管理创新;策略

1 引言

企业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在行业中扎根立足,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各企业就要将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并将现代化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中。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概念更是成为了新时代发展核心,那么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各企业就要根据“互联网+”来落实各项企业管理制度,进而将互联网技术变成新时代企业管理概念。本文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2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模式影响传统企业发展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出现了转变,大多数群众都会选择网上消费或是现实电子消费,并且这一消费模式正在不断扩张,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却受到了影响,很多传统企业的线下门店受到了冲击,无论是营业额还是利润都在直线下降[1]。所以在发展中各企业若想改变现状就要适时而变,并通过树立“互联网+”理念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以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占据行业有利地位。

2.2 “互联网+”催化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数据可以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新兴产业销售额与传统行业销售额相比提升了一倍以上,并且我国网络消费占比也占据了我国全年人均消费占比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此可见,在当前这一社会发展背景下,网络消费以及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就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以某电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智能+互联网”战略为例,这一企业自从将全新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其全年营业额上涨了几倍,企业市值也翻了一倍,通过全新的发展理念该企业还将净利润增长了五成,同时,也将传统企业转变成为现代化互联网企业。

2.3 跨界合作催生无限创新可能

随着我国“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运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入了跨界发展进程中。众所周知,手机与医院的关联并不大,并且医院就诊十分不便,很多患者需要在医院大厅东奔西走才能找到正确的门诊挂号处,同时,缴费也需要患者自行前往缴费窗口办理业务,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在“互联网+”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有关部门就将互联网与医院融合到了一起,通过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患者在问诊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手机快速缴费,进而形成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有效推动了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有效提高了我国医疗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展现出了“互联网+”无限的可能性。

3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

我国企业管理观念在近几年才逐步形成,这就导致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无法根据相应理论完善工作,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或是在发展过程中去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工作。但是在我国近几年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逐渐出现在企业运行工作中,并且企业运行过程中也经常根据“互联网+”理念开展各项工作,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各企业还需要在“互联网+”理念中寻找经营之策,进而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理念,所以,当前我国各企业在运行中还是无法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念[2]。

3.2 传统的组织架构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其组织架构相对落后,很多企业的组织构架还在利用传统多层级模式开展工作。但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的改革十分多样化,这就导致传统企业组织构架无法帮助企业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进而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同时,还使得企业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3 传统的管理模式

尽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企业都开始向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但是受我国多年运行的计划经济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了计划经济理念的制约,同时,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影响到了企业稳定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营销工作,但是在营销过程中企业工作模式十分落后,很多企业仍在利用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开展工作[3]。这就导致企业在发布广告时经常会出现信息差,很多顾客会受到广告信息质量低的影响对企业产生不同看法。尤其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很多顾客不会通过广告去了解企业与产品,转而是在网络上查找企业与产品相关信息,所以这一点也是各企业在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4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4.1 管理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要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要一直以厂商、产品为中心,更不要在发展中一味地去追求大规模生产。在当前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若想在发展过程中占据行业有利地位,那么就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分析来优化工作,并转变产品制造与销售的重点,进而通过更加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同时,形成企业独有的新型管理理念,以保證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到同步发展。

4.2 管理组织创新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构架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但是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还在利用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开展管理工作,这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与沟通效率下降。所以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各企业在发展中就要针对市场变化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将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运行起来,以保证在管理过程中能够通过扁平化组织架构来解决管理效率问题,同时,有效提高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交流效率,进而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这还有利于企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工作运行管理效率[4]。

4.3 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那么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企业就要优化管理模式,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采取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手段。例如,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协调各供应链管理、对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革等,进而形成新时代背景下以顾客为主要发展导向的管理模式,以保证企业的服务与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终成为行业佼佼者。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管理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互联网+”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帮助。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各企业就要抓紧这一发展机遇,同时,还要对企业运行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提升,以保证企业在当前这一发展背景下能够做到与时代发展同行,并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华春.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8,606(16):123.

【2】张海洋.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6):87-88.

【3】骆红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纳税,2018,189(9):131.

【4】高宏伟.“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分析[J].新商务周刊,2019(5):68+70.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我国的卷烟市场正在处于一个转型期,市场系统发生了更多的改变。从整体上来看,卷烟市场的发展正在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销量增长逐渐转变为向存量优化,从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方向逐渐转变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在这个转型期,卷烟市场所最需要做的就是适应与发展,而旅游市场卷烟市场的建设与开发就是一个突破口。在现代化社会中,卷烟零售终端应当具备现代化的作用,而旅游市场的卷烟是一种与本土文化和本土特色相融合的卷烟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卷烟的销售就与本土的旅游业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旅游消费中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本文针对旅游市场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今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旅游市场卷烟终端的建设方式,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零售终端建设的水平和作用。

【关键词】旅游市场;终端建设;卷烟品牌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旅游业广泛发展起来并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而烟草行业想要利用旅游资源实现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在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潜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就必须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发展强度大,发展前景良好。近几年来,我国旅游消费总额多次创历史新高,旅游业越来越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新优势。

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为烟草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卷烟营销提供了契机,卷烟消费者可以通过旅游来了解当地的卷烟品牌,再加上当地旅游终端形象展示功能以及终端广告资源的作用,外地卷烟消费者就可以快速的了解当地卷烟品牌和卷烟文化,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本地烟草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旅游市场的终端建设对于卷烟营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形象建设到品牌建设到最终的模式化都离不开终端的作用,打造个性化终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格局。

旅游城市尤其是景区门口,人流量比较大,当地特色产品比较多,游客们大多会在此选购自己喜欢的卷烟产品,旅游终端可以通过销售各种档次的卷烟,树立多元化经营管理理念。

二、旅游市场卷烟零售终端建设途径

1.坚持政工商零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

旅游终端建设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工程建设。通常情况下,终端建设仅仅依靠单独企业是无法建立的,商业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限制性,因此就需要依靠政府、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以及零售客户的相互交融,相互联合,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备的、高效的、系统的终端网络,才能在实际运行中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发挥协调作用,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與配合,从而为终端建设提供动力。工业企业可以协同品牌建设,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广大消费者,实现创新营销,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商业企业可以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根据对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来分析新的消费趋势,发现新的市场潜力。零售客户可以从终端建设中获得多方面的利益:订货渠道,销售人群,经济利益等,这也提高了零售客户积极参与旅游终端建设的热情,从而有利于实现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促进互利共赢。

2.坚持选点与扩面相结合,提升终端水平

(1)规范旅游终端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标准是最首要的内容,规范建设标准意味着要整合终端资源,建立品牌效应,打造战略工程。规范旅游终端建设标准应当对终端示范店实施动态监督与管理,并明确其功能定位,提高其经营能力。(2)全面优化旅游终端布局。根据地理位置、营销能力、季节变化、游客流量、道路位置等具体信息对终端建设类型进行划分,合理对零售地点进行布局,形成全面发展的模式。(3)统一旅游终端形象展示。旅游终端建设应当充分展示出独特的地域风格,树立当地特色品牌形象,将卷烟文化深深融入到当地的旅游特色文化当中。终端从业人员也应当在终端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切实将终端建设与形象展示融合起来,从而促进消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坚持地产烟与省外烟相结合,全面开展品牌培育

(1)突出文化特色,创新品牌培育体系。文化特色与品牌培育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品牌建设应当立足于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为支撑实现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制定良好的品牌培育计划,以文化特色为核心实施具体的品牌培育措施,根据旅游终端的不同实行差别化培训。品牌建设应当中分运用地区优势和时区优势,在特殊的时间以及地点展开旅游营销活动,真正切实的把卷烟营销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动向,增强卷烟品牌的吸引力。(2)创新营销手段,提高品牌培育能力。营销应当以消费者为主体,充分把握消费者思想,增强产品吸引力,在情感上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创新营销手段还应当利用新营销媒介、事件营销等为卷烟产品的品牌进行推广与传播,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旅游终端与消费这件的交流与融合性。

三、结束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旅游终端建设对于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旅游终端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烟草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企业以及零售户的经济利益,打造特色卷烟品牌;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可以最终形成全面联动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终端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烟草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保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南方农村,2013(7):67-71.

[2]安萌,乡村旅游游客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济,2012(4):75-87.

[3]苗东立,中国乡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动态研究[J].农学学报,2015(6):137-140.

[4]张可,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22-24.

上一篇:教师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山陕地区地理环境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