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

2024-02-27

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第1篇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发射活动。 发射成功后,马凯、范长龙、许其亮、杨晶等领导同志与现场参研参试人员亲切握手,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的祝贺。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担负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展开奔月之旅。

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形成了一道明亮而美丽的光带。

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

在夜幕中飞行约18分钟后,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号是经过约280小时的太空跋涉,才到达月球轨道的。“如今,嫦娥三号的旅程变短了。”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在嫦娥二号任务中验证成功的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将使嫦娥三号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约112小时后,嫦娥三号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经过近月制动,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并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零窗口’发射成功后,嫦娥三号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三号至少还需要迈过六道“坎”,包括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

仅就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着三大挑战:平稳着陆,适应月球表面崎岖地形,抵御高温达150摄氏度、低温达零下180摄氏度的酷暑严寒。

“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投入少,但效益高。”欧阳自远说。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第一张全月图。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创造了世界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积累了经验。

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主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将实现三大工程目标和完成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三大工程目标是,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 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第2篇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 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C ①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中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政协。故①③排除,答案为②④。

2.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组织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②事业上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③政治上是相互领导的关系

④法律地位上是平等关系 A.①④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B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相互独立,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故答案为B。

3.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人民政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下列对人民政协的职能认识正确的是( ) ①政治协商,与全国人大共同决定大政方针 ②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③民主决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④民主监督,协助国家机关改进工作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②

解析:A ①中“共同决定”是错误的,③民主决策的主体是政府,故排除。 4.2017年1月3日下午,牡丹江市委召开民主协商会,就市级领导班子换届人选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民主协商。由此可见( )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 ②各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④我国执政党和民主党派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③ C.②③

B.①② D.①④

解析:A 材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就重大事务主动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体现了民主执政的方式,也是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政治协商的体现,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执政党和民主党派是相互监督的关系,④错误。

5.民进中央考察团在江西省新余、上饶、南昌三个城市,就“完善制度环境、促进民 1 办教育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专题调研,是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各民主党派( ) ①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②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③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解析:B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而不是组织领导,故选②排除①;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把民主党派与人民政协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6.中国民主建国会前主席孙起孟说:“多党合作制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当然乐器有大提琴、打击乐器等,但都要按同一份乐谱演奏。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而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中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 ) ①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揭示了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说明了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是统一由共产党领导的 ④反映了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

A.①④ C.①② 答案:A 7.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鼓励党外人士讲真话、进诤言,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对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贯彻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这说明( ) ①各民主党派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②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③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④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D 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故不选①。材料未涉及人民政协这一主体,故不选②。共产党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说明了③④,故选D项。

8.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 ) ①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 ②政治协商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

2 人民政协拥有对重大决策的决定权 ④政治协商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A ①②是对政治协商的正确认识。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但不具有对重大决策的决定权,③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错误。

9.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下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确认识是( )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兄弟关系 ②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③它作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B ③④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正确理解。①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②夸大了民主党派的作用,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不能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10.我国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决策和实施,大体都要经过“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各民主党派等充分协商—政协广泛征求意见—人大审议通过—政府贯彻实施”的程序。这一决策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科学执政,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②是国家最高领导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③是中国的执政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④和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D 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①②与题意不符;③④符合题意。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党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从人民利益、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十八届六中全会从监督权力运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和法治建设上走出了一条

3 统筹协调、富于特色的中国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答案: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保证党走在时代前列;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发挥党的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理论自觉和自信;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维护人民利益;领导和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纪检监察工作对于企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接着分析了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新时期企业纪检监督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纪检监督工作;促进经济发展;途径

引言:

如何把纪检监察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调动企业员工的热情,是当前很多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纪检监察工作覆盖了所有的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把所有的企业职能部门拧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生命力。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动力,有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纪检监察工作对于企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加强企业监督。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企业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在职工思想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时,能够通过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帮助职工树立与企业同样的价值观,共同进步。并且,在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也能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其次,加强企业各部门监督。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更与职工其企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开展监督,能够确保部门之间工作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从而保证经营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而且,内部经营活动的公开透明,能够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摩擦,保障每一位员工的合法权益,从而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就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开展此项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而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2.1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越往基层有所衰减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责任压力由上及下的逐级传导过程中,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衰减现象,有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任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要依靠上级安排部署,推一推就动一动,被动式、应付式、变通式传导落实,甚至有的为了个人私利而结成小圈子,结党营私,谋取利益,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

2.2企业的竞争使得纪检监察工作更加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适应竞争型市场经济的同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随着竞争不断激烈,一些企业会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对于内部管理有所忽略,一些滥用权力且风气不正的贪污腐败情况就会随之出现,尤其是在监管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腐败现象日益呈现复杂性、隐蔽性、智能化和期权化等新特点,给纪检监察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2.3企业的开放使纪检监察工作环境更加复杂

企业在进行自主经营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和运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径是有着很大相似之处的,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环境,而且在政策的支持下能够在竞争当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因为开放政策,那么企业自然与对外经济交流逐渐变多、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面对金钱、物质上巨大的诱惑,难免有企业内部人员会失守,从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现象,这会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2.4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越来越重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把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不实,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大局大势把握的不准,对企业改革发展任务吃的不透,对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敏感岗位底数不清,监督检查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浮于表面,方式单一,主动发现问题不够,轻教育、轻惩处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给纪检监察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3新时期企业纪检监督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坚持党的领导

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历次全会精神和十九届中央纪委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坚持高质量發展,忠诚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全力推动党和国家关于企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3.2明确责任主体

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压实压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两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强化信息整合共享,加强纪检监察人员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水平。根据企业的运转状况对于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以眼光去推动各部门运作,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工作健康运作。

3.3积极强化企业思想教育培训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要认识到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属于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要融会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史的学习,积极总结发展经验,根据实际企业的发展问题,把学习的成效转换成为自己的工作实效。企业的领导思想政治水平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企业发展环境,需要定期针对领导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在企业发展中营造出良好的发展风气。例如可以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内部腐败问题教育工作,帮助企业领导层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地提升企业领导的自身修养水平和法律意识,从领导层做起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领导带头树立廉洁的工作风气,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完善纪检监察工作管理制度

想要企业正常高效的运营和发展,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如果企业的发展缺少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那么在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对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据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要么就是制度内容照搬照抄,要么就是过于严格和放松,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发挥不了太大的管理作用。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完善管理工作制度,保留合理的制度要求,完善和去除不合理的制度内容,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要遵循普遍性原则,针对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包括企业的干部领导,贯彻落实制度要求,不服从管理的一律按照处罚规定进行处罚,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提升纪检监察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3.5严肃惩治腐败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把准职能定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规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反对特权思想行为,严肃执纪问责,同时严管厚爱,加强警示教育,抓早抓小,从而在源头就实现治腐。

3.6提升队伍素养水平

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要学习、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全面从严知道的新部署和新要求,提升纪检人员整体政治能力。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尤其是新任职的工作人员,除了进行岗前的专业知识培训之外,要定期进行业务经验交流活动或者是相关座谈会,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和条件要求,安排纪检工作人员外出学习,接收新的管理知识,创新工作观念,丰富纪检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要培养纪檢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要求纪检监察人员能够严格自身要求,加强自我监督,自觉接收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树立坚定的立场和坚强的意志,不违规干预、不跑风漏气,真正以企业的发展为第一任务和第一原则,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形势下企业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于纪检监察工作而言,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在守护党的初心使命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新时期企业纪检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探讨[J].刘兴姝.经济管理文摘.2019(15)

[2]新形势下国企纪检监察工作要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J].王蕾.国企.2021(06)

[3]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J].张力剑.中外企业家.2019(32)

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第4篇

摘要:价值观与政治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价值观是影响政治认同达成的深层次基础,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持。从现实实践来看,价值观冲突使主导价值观地位被削弱,诱发价值认同危机,价值认同危机易导致政治认同问题出现。为此,要以政治认同为诉求培育核心价值观,坚持利益调节、制度建设以及榜样文化为指引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向路。

关键词:政治认同;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利益调节;制度建设

文献标志码:A

作为现代性产物的政治认同,一直是国内外政治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早在1960年路辛·派伊(Lucian·Pye)首次使用了“政治认同”(political Identity)一词。随后,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在其著作《政治文化》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政治认同进行了界定:“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 国家、民族、城镇、区域) 、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方面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6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是政治认同达成的意识性资源。本文基于价值观与政治认同的内在关联,探讨价值观冲突对政治认同问题产生的影响,提出以政治认同为诉求来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

一、价值观:政治认同达成的意识性资源

价值观与政治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价值观是影响政治认同达成的深层次基础,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持。

1.价值观是影响政治认同达成的深层次基础。治理有效性体现的利益基础、公正性体现的制度基础、价值观渗透性体现的理念基础是影响政治认同达成的基本因素。但其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价值观念上的一致,基于个体价值观与政治体系主导的价值规范一致基础上达成的价值观基础,乃是政治认同达成的深层次基础。

政治认同作为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情感或意识上归属的反映,其最终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及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反射。政治认同的达成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的产物。认同主体对于政治体系的认同是以政治体系是否满足了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现实生活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等利益问题都会影响原有认同的维系,改变以往确定的认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政治体系的统治绩效即其在治国理政中的绩效及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对个体利益的满足度,是政治认同实现的绩效基础。这是一种基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来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物质利益需要从而获取认同的事实性认同资源。虽然提高统治绩效,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能获得认同,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认同还受诸如公平正义、民本、民主等价值因素的制约。价值观念作为观念的思想体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生活中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其是在个体的价值观与政治体系主导的价值规范一致前提下达成的价值观基础,通过“唤起并维持个体或团体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2]239,以此为政治体系的统治获得合法性支持。

此外,现代社会的政治认同问题与现代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在社会转型期,契约认同逐步代替了传统简单的社会认同,也使由契约而形成的制度在政治认同的养成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公正有效的制度是维护认同主体利益与需求的保障,认同主体只有认可政治制度,并自愿遵守和维护政治制度时,才会产生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也才会实现。公正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现对权利的分配和保证,是处理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要求,也是政治体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公正的价值诉求是制度发挥作用的根本,不管是制度在制定时本身的公正还是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公正都有助于克服和规范现实中道德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的行为。可见,保证政治体系运作与社会成员遵守的制度基础归根结底仍然离不开公正的基本价值理念。

价值观是影响政治认同达成的深层次基础,在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占有优先的地位。政治认同就是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与政治体系的主导价值观的趋同过程,就是认同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规范,并将政治体系的价值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价值共同性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也是构成政治认同的诸要素中最稳定的因素。价值共同性不仅能够为政治体系执政合法性提供理念基础,也能够为社会成员自身提供意义、目的和价值取向。

2.价值观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持。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价值观特别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政治有着必然的联系。价值观一方面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观念的支撑;另一方面,社会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政治价值观的社会政治纲领性特征使任何政治活动都离不开它,都需要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理念的支撑。价值观作为一种“散布性支持”,是作为观念系统发挥作用,通过对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影响与塑造,以此来影响社会成员对其所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以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规范相一致,获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自愿认同。一方面,价值观作为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播与教化能够将政治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内化为社会成员个体的价值观,为政治认同的获得提供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价值观能够为政治体系提供道义上的支持,通过不同途径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将政治统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和自觉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冲政治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价值观对于政治认同的作用,被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称之为“散布性支持”。“散布性支持”直指政治权威、政治秩序或政治共同体,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合法性信仰”而达成的支持。因为“只要存在这种相信当局和他们借以运行的秩序的正确性和适当性的信仰,那么这就是正式承认输出具有权威性及约束性的一个先兆。同时这种信仰也表明了一种普遍的认可或赞同,所以它同样表明了对所赞同对象的散布性支持。”[3]338“散布性支持”相比于“特定支持”更长久、更深入。任何政治体系都会利用作为“散布性支持”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统治提供长效的支持。

二、价值观冲突:引发政治认同问题的关键因素

认同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政治认同问题不断凸显,其实质就在于社会成员难以对现存的政治体系产生意识或情感上的归属,对政治共同体所拥有的集体意识难以达成,政治权威不断弱化和消失。价值观冲突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

1.价值观冲突使主导价值观地位被削弱,诱发价值认同危机。社会转型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利益调整使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对立和利益排斥导致利益冲突不断出现。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社会价值系统的平衡,产生了深层次变化及认同过程的无序与冲突。在这一转变中,新的价值观的出现,传统价值观受到质疑,不同价值观以冲突的形式表现自己。价值观冲突反映了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中的观念冲突,具体表现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性价值与无私奉献以实现自我与他者、社会统一的非功利的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西方崇尚个性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商品等价交换确立的公平原则与市场经济运作动力支撑的效率原则之间的对峙与矛盾以及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之间的冲突、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等。

在政治生活中,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会确立自己的主导价值观,然后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它,进而用之去整合社会上的其他价值观,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的支持和对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论证,这是主导价值观社会整合功能的必然体现。整合的过程也是与其他价值观争夺社会成员认同的过程。价值观冲突的出现意味着原有的价值观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控制力的缩小,社会主导价值观功能弱化。一方面,当个体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在进行选择时,如果主导价值观不能给予其他价值观以有效地整合、调控,个体就会基于自身不同的价值标准,出现价值取向上的迷惘与矛盾,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个体面对价值观的冲突,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主导价值观的批判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导价值观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有所弱化。当主导价值观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时,其他的价值观就会来与其争夺价值观的话语权、领导权,加上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认同某种价值观就会淡化或排斥其他价值观,人们的政治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主导价值观认同危机就会出现。

2.价值认同危机是导致政治认同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认为,基于治理有效性的统治绩效、基于规范作用发挥的制度基础、基于价值观的理念基础是政治认同获得的三大来源。由此推出导致政治认同问题产生的三大原因:政绩困局、制度的缺失与非公正、价值认同危机。统治绩效强调通过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社会成员对利益的追求。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当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成员就会产生其他的需要,诸如对民主、公正、法治等仅仅靠经济发展所无法满足的需要,这就是被称之为“政绩困局的东西”。美国学者塞谬尔·亨廷顿指出:“60年代和70年代的威权政权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迫去把政绩当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不是唯一来源的话。……把合法性建立在政绩基础之上的努力产生了可以被称作政绩困局的东西。”[4]59当下存在的“认同感政治”“无直接利益冲突”等即是绩效困局的表现,也在另一方面彰显了共同价值观在政治认同中的作用。对社会不公正的社会价值规范的不满和强烈的价值诉求是“认同感政治”“无直接利益冲突”出现的根本原因。价值认同危机是当前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关键因素。价值认同危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和行为冲突,弱化了人们对执政党和国家、对政府、对政治制度、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政治体系的运作的认同。其结果是心理和情感上与政治体系的疏离、行为上不支持甚至是与政治体系对抗,政治认同呈现出不认同或者虚假认同的碎片化现象。价值认同危机也使党员的公共精神缺失、公平正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的弱化,这是官员腐败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下政党认同有所式微的最主要原因。价值认同危机对主体的自我认同产生消极影响,也导致政治认同问题出现。当社会成员面对多样性与统一性、外在物质与内心精神、理想与现实等选择困惑时,主体难以平衡与把握,难以为自己找到心灵的家园,而陷入迷惘浮躁之中,自我认同难以实现。而且价值认同危机也使价值评价标准双重化,在主体自身就表现为双重人格,使主体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自我迷失,自我认同难以实现。政治认同就是主体在政治体系与个体自我之间关系中解决个体的身份感问题,个体对自我意义感的认知与评价是其重要的认同。当前由价值认同危机导致的自我认同危机也影响着主体的政治认同度,产生了部分政治认同问题。

三、机缘生成:以政治认同为诉求培育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冲突在消解着政治认同的同时,又折射出政治认同的契机。我们需要以政治认同为诉求来培育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信念的价值规范,也为个体提供了以真善美为基本符号的基本行为准则。

1.利益调节: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利益是社会一切活动的现实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5]187价值观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价值共同性以利益共同性为基础。人们认同这种价值观而不认同那种价值观往往都是基于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利益追求是隐藏在人们价值观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重要衡量标准以及人们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利益和价值观之间内在的契合客观上决定了利益调节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机制。当下,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机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多元的利益冲突使社会原有的主导价值观日益衰微,在整合多元利益和价值观中的作用和功能逐步弱化,进而会导致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价值冲突是深层次利益关系在价值层面的表现。多元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的消解需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利益调节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为此,首先要有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要使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意愿、维护自己的利益。充分的利益表达有助于提升对人们对共同价值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自我价值观,以指导其具体的行为。其次,要健全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要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在全社会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夯实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以不断提升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度。再次,要建立利益心理调控机制。具有意识活动的人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化、矛盾化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与利益相关的失衡心理、病态心理等不断出现。利益心理调控机制有助于调节利益主体的失衡心理、理顺利益关系,营造健康的客观环境。

2.制度建设: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保证。现代社会的政治认同问题与现代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在社会转型期,契约认同逐步代替了传统简单的认同,也使由契约而形成的制度在政治认同的养成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正如梅因所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6]97任何制度本身就是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诉求特别是公共价值观的承载是制度建构的客观要求。制度对价值观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价值观的引领和保证作用,影响公众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公共价值观的确立又引导着制度的公正与创新。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适应的制度载体。制度建设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保证。

为此,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托,使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下,成为凝聚全党和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制度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政治保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据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规范对个体价值观予以引导和约束,对与制度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念予以约束与排除。通过这一过程,社会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社会成员逐步达成价值共识。为此,要不断遵循价值观的内在规律、立足客观实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要不断强化制度公正。公正是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7]3不管是制度在制定时的本身的公正还是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公正都有助于克服和规范现实中道德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的行为。此外,作为制度不断发展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推动人们价值观的更新,调动主体的积极性。

3.榜样文化指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向路。核心价值观由一些价值规范构成,这些价值规范根据对未来的想象、对现实的解释、对过去的记忆从思想上诠释政治体系统治的合法性。个人需要或个人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对接是人们认同并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规范的前提。榜样是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范例,是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现实化。榜样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主体性要求。榜样文化通过一系列榜样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规范,使人们的价值规范与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规范具有一致性,凝聚成政治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榜样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榜样文化形成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榜样的选拔、宣传、推广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严格要求榜样,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榜样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榜样文化体现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契合,是诱导和激发个体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动力。榜样以其自身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神实质等的理解。榜样具有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营造积极健康上进的氛围,通过精神激励,提高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榜样形象的人性化和易于学习、模仿的性质使得榜样具有极大的群体模仿效应,能够推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因此,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榜样文化建设;运用榜样文化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

结语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与社会成员遵从信任的双重过程。价值观作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深层次基础,能够为认同主体提供精神支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整合、统领多元社会价值取向,消解价值观冲突背景下政治认同问题,是有效达成价值共识的基础,有助于促成价值塑造与政治认同的统一,从而在政治行为与心理体验的良性互动中使政治认同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2] [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M]. 林荣远,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3]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黎峰】

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第5篇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哲学上的价值

3、 社会形态

4、 资本积累

二、论述题

1、试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及其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简答题

1、 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是什么?

2、 简述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原则和具体方法。

3、 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简述价值观教育要点。

4、 什么是主体性与自我教育?简述在自我教育中如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二、论述题

1、 什么是个性教育?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2、 什么是教育对话?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开展平等的师生间、生生间对话?

考研世界经济与政治范文第6篇

报告

来源:万学教育发布时间:2013-01-06 10:40:07

【阅读:469次】

2013年的考研政治已落下帷幕,纵观今年的考研政治试题,其突出特点就是时政性较强,尤其是十八大报告的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毛中特分析题的知识点就涉及到了十八大的内容,下面对此内容做一解析: 毛中特的分析题35题考的是有关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问题。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讲的是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有关财务方面的制度创新,实现了透明化,解决了很多问题。由此材料,本题设置了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后陈村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保证权利是在阳光下运行的。第二个题目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本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涉及到了第九章的一点儿内容。但是,从此题目回答的具体内容来看,应该说和我们教材中的相关考点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它比较直接联系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

那么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七项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强调要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所以说这道题目主要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一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来命题的。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后陈村如何通过制度的创新来保障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后陈村的这个制度创新其实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材料里边首先体现的就是信息公开,在后期讨论的比如说垃圾清运招标会上所采取的这个决策的过程,其实就体现了参与的特点。那么十八大体现了强调对权利进行监督,后陈村之所以能够解决一些长期以来的棘手问题,那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专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使得权利从产生,决策,运行到最后的结果,都始终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来实现的。从而能够使得权利真正的为当地的村民造福,为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服

务。所以,后陈村他们所实现的这个制度的创新,就是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可见,第一问主要是扣着十八大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来出的问题。如果考生能够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比较熟悉。特别是对怎样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比较熟悉的话,此题的答案就容易写出来。

第二个题目问的是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推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当然我们首先从材料当中可以看到,它的这种做法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确保了基层的权利是在阳光下运行的,那么他们的启示应该怎么把握,对于我们完善基层制度有什么意义,这就要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十八大报告指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需要确定四个重点,即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这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浙江武义县后陈村通过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我国建立乡村“阳光权力体系”共建和谐社会带来重要启迪,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制度创新已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全国推行。这说明需要我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对于本题来说,它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今年毛中特的分析题,对我们2014年考生来说有极其重要的启示,这门课的分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特体系,而中特体系的分析题,往往是和最新的中央精神紧密相关的,时政性的特点较强。从以上对此题的解析中可以看到,十八大的精神在今年概论的分析题当中得到了直接的贯彻,本题涉及到教材知识点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只有把十八大报告相关的内容掌握好了,那么这道题也才能做出准确回答。所以,以后在复习毛中特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教材理论考点,而且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中央的会议精神,使得考研取得成功。

最后祝愿2013年考生金榜题名!

2013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民族复兴

来源:万学教育发布时间:2013-01-06 10:40:34

【阅读:440次】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2013年研究生考试围绕“民族复兴”设计题目。

在人们广泛讨论中国梦时,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深思,就是究竟哪一个梦想能够影响民族命运、体现中国自信、坚定国人信心?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

来最伟大的梦想”。很显然,习总书记从千万个中国梦中点出一个最明确的中国梦,并为其加注了一个前缀——“最伟大”,蕴含了深刻涵意。

伟大,意味着高尚、伟岸和强大;中国梦体现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动力。当把伟大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就意味着这个“梦”非同寻常,意义深远。“实现民族复兴” 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普遍期盼和最终梦想;“最伟大”体现出这个“梦”是经过实践证明,取得了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最为明显的成效,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近代以来”体现出这个“梦”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最高尚、最突出、最重要的梦想。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常委们参观中国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复兴之路时强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中国梦”,其实不单单是对参观活动的感慨,更是宣告天下: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将做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奋斗者,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传承革命先辈的意志,接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力量,为之不懈奋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有梦想没有行动就是空想,只说不做就是空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有赖于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因此,作为共产党人,乃至所有中国人,应当勇于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立足国情,立足当前,立足本职,以积极实干的热情,勤奋务实忘我地工作;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奋勇前进。

上一篇:考研英语作文小作文范文下一篇: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