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支撑范文

2023-09-19

运营支撑范文第1篇

2018年2月06日 20:49 作者:刘旭颖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内容:

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解读:

人才培养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科研到推广、从生产到经营、从管理到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来引领和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指出,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进城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仍具有“精英移民”的特征。应注重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

如何优化农村从业者结构?叶兴庆认为,这需要加快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既要重视从目前仍在农村的人中发现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要重视引导部分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中成长的各类人才下乡,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农村。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国家公务员、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等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巡视员胡永万强调,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人才管理、支持、服务的体制机制,调动广大农业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脱贫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撑

内容: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解读:

脱贫攻坚重在“扶智”和“扶技”。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人。

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认为,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来看,实现产业兴旺、做大做强,迫切需要科技支撑,保障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走科技兴农之路;实现生态宜居、清新清净,也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样需要加强农村政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巡视员胡永万指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量大面广,既有农业科研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又有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还有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才,不同类型农业农村人才要各尽其能、各展其长。

此外,胡永万指出,还应该着力培育农技推广人才,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渠道,解决好知识更新跟不上需要的难题;完善基层农技服务政策,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院校、农业示范园区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推进农技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向基层一线倾斜等。

推动教育为人才“造血”

内容:

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解读:

“人才是脱贫的基础。”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贫困地区想要长远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基础中的基础。

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就实施互联网+乡村公益教育计划,以及乡村好校长计划。孙利军说,国家非常重视教育,而阿里作为企业,也有责任尽一份力,特别是在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方。

“在上千万的贫困家庭中,大学生的比例只有千分之几。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阿里希望从教育入手,更好地完善农村基础教学,解决贫困最根本的问题。”孙利军说。此外,阿里还计划推出保障计划,建卡立户家庭中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领取能够满足学费需求的保障基金。

“可以看到的是,平均一个大学生的诞生,至少能够带动三户家庭脱贫。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价值的。”孙利军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但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更应该有规划,坚持做。”

汇聚社会力量孵化“新农人”

内容: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

解读:

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概念并不陌生。早在几年前,一批有技术、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农人”就已经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随着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三农格局正在发生积极的变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

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郭光东对记者说,他们不仅志在解决全国各地农货滞销,还希望能够扶持新农人闯出品牌,实现了应急扶贫与长效造血的融合发展。

“以果感恩”创始人张银杰就是在拼多多平台孵化出的一名新农人。此前,通过拼多多,他还帮助乡亲解决了库尔勒香梨的销售难题。此后,张银杰频繁参与到拼多多扶贫助农项目,并且带动乡亲们走起了公司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拼多多扶贫助农年报》显示,拼多多带动回乡创业青年5万多人,80后、90后的比例达到96.11%。

郭光东说,拼多多今后将加快农业供应链建设,培育青年农人返乡创业,孵化农货品牌溢价增收,并以“新农人”为抓手,辐射更广贫困地区,帮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拼多多等社交电商通过扶持新农人,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成农业产业链的„造血‟,抓住了精准扶贫的核心。”中国社科院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

运营支撑范文第2篇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简述当前我国县域发展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

人才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我国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状况而言,其本身还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比重偏低。

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各县域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依然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比重偏低的问题。

以湖南省某县为例,近年来该县人才队伍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在数量上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就人才总量而言,还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才总量的短缺成了制约该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到2009年底,该县每万人中拥有人才220人,人才资源仅占全县人力资源总量的

2.2%。此外,该县二三产业人才、乡镇人才占人才总量还很低,虽然农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有一定比例,但农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不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员还比较少,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

2.4%。

第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县域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不合理,县域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人才分布不合理。一方面是指城乡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城区集中了城乡的绝大多数人才,乡镇特别是偏远落后的乡镇,人才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经济发达的县域地区人才比较集中,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才相当匮乏,以湖南省为例,仅长株潭三市就集中了全省人才总数的1/3,而湘西地区人才总量不足全省的1/8。其次,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人才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稀少,人才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发展后劲不足。最后,行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很小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就县域地区而言,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不强,更缺乏科研成果。县域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普通的一般人才较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高级人才稀少,因此,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引进和留用;另一方面,我国县域地区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传统型人才多,而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产业化人才缺乏,这与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第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县域流失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多为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外流的方式主要有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人才流失导致县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更大压力。湖南省某县,仅2008年至2009年底,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流出就有200多人。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批工程技术适用性人才纷纷走出企业外出打工,人才大量外流。

二、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人才观念尚未建立。

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淡薄,一些地方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县域地区对于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学的人才观念还没有确立。淡薄的人才观念,不仅不利于县域地区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更加不利于引进和吸收外来人才。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落后,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后思想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大多数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创新意识缺乏,忽视了创新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

第二,职业培训水平低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人才进行再培训是进行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资金投入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县域地区人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大部分县域地区财力拮据,再加上县域地区对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县域地区对人才培养往往不够深入,短期强化式培训是主要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的培养方式很少,缺乏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这就导致了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业务水平也难有提高。此外,县域地区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投入也不足,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就业环境不优,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县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企业不景气,对人才的吸引和容纳力不够,再加上县域地区与周边城市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县域地区很难满足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大批年轻的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纷纷背井离乡,在经济发达城市谋求生计。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的分配激励机制并不健全,在人才的激励上,并没有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尤其对创新型人才以及他们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重视程度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做出的突出贡献缺乏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奖励,大大挫伤了各类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政策不完善,人才机制不健全。

政策的不完善是指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流动等地方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才培训资金投入政策的不合理,即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不通畅,行业间、城乡间存在政策壁垒,例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编制限制,引进人才时仍有户籍管理的限制。

人才机制不健全主要指缺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限制和影响了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导致了县域地区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县域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县域人才开发问题,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对于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早日进入创新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域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既要注意培养本地现有人才,又要注意吸收和引进外地人才;二是既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又要满足各类专门人才需求;三是既要做到用事业吸引人才,又要做到用待遇留住人才。具体应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树立正确的意识。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全新观念。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对实施人才战略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根据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有关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流动、使用以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要加快县域创新型人才开发步伐,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人才的价值,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机制,努力做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第二,调整人才队伍的结构。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搞好人才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善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县域地区可以以招商引资为契机,通过引进的项目课题来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引导并扶持各类人才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经济落后的县域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就业;建立健全非国有企业和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为各类人才到非国有企业和农村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力度选派城市专业人才到县域地区进行支农、支教等,同时根据县域地区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的自我价值提升需求,选拔县乡各类人才到大中城市学习和培训,为县乡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

第三,健全人才留住机制。

人才流失使得县域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的严重问题,在留住人才方面,县域地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价值观念,形成重能力、重业务、重职业信誉的新型人才评价观念,通过改革,尽快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

(2)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个好的分配激励机制,应该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要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还应该有利于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因此,要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岗位成效工资制,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对长期在县域地区工作的人员,要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大的福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县域工作的优越性。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善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用人环境,把凝聚人才的吸引力更高地定位在使人才成就事业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上,实现以事业留人。

第四,拓宽人才培养措施。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改进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培养和需求相适应。具体说来,对于县域领导干部,应着重于加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则应着重于增强技术开发、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培训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培训投入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科技人才的培训,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网络,举办知识讲座和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全面落实人才培训计划。

第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引进优秀人才是改善县域地区现有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需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具体来说,县域地区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网上人才市场,使人才流、知识流、信息流等方面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网上优势形成向外吸引人才的窗口。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特别注意引进县域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结语

运营支撑范文第3篇

xx位于xx平原西部、xx北麓,xx穿境而过,全县耕地面积xx.x万亩,其中猕猴桃种植面积xx.x万亩,年产量xx万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但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xx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xx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战略,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通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县校合作”、搭建平台载体等有效举措,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注入了新动能。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县政府成立xx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整合各镇街及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人社局、税务局、水利局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县镇两级联动,齐抓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政策支持,全力推进。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中高级职业农民和部分优秀初级职业农民进行信用度评估,开放职业农民创业贷款绿色通道,有效解决职业农民发展资金难题。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对新学员进行资格审核,确保学员符合项目要求,同时,组织学员开展入学考试,确保新学员有一定的农业从业经验和农业技能;

在培育过程中,为确保认定质量,实行学员淘汰制,坚持每期淘汰xx%考核排名靠后的学员,有效保障学员培育质量和水平。截止目前,xx先后培育认定思想先进、业务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级职业农民xx名,中级职业农民xxx名,初级职业农民xxx名。

(二)引进了一批“视野超前、师资雄厚、带动力强”的高校院所。

开展“一把手进高校院所”活动。在每年x份组织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和各镇街、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集中开展“一把手进高校院所”借智借力活动,通过刚性与柔性引才并举的措施引进大量专家教授和优秀博士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20xx年xx通过“一把手进高校”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xx名,合作项目xx个。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根据xx猕猴桃产业发展实际,xx大力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即与xx大学通过“x+x+x+n”(即xx大学x名专家教授培训带动x名农技干部,农技干部培训带动x户农村实用人才示范户,示范户培训带动n个果农和贫困群众,大规模开展基层人才培训)培育模式,先后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次。鼓励农民上大学。借助高校院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洽谈对接,签订农村高素质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鼓励xx名xx农民通过单招考试录取方式,进入xx学院上大学。同时,将录取学员作为村“两委”正副职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标兵、高级职业农民重点培养对象。截止目前,已有xx名学员进入村“两委”班子,xx名担任村级班子正职,真正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三)搭建了一批“形式多样、推广性强、富有成效”的平台载体。

建强建好人才工作站。以园区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县委组织部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按照“六有”(有专门机构、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科研人员、有科研设备、有创新项目、有专项经费)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人才工作站x个,配套出台《xx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不断吸引各类高等院校专家教授、高等学者人才集聚xx,共话xx跨越发展新篇章。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按照“六有”(即有良好的培训实践场所、有较强的培训师资力量、有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有灵活的培训教学模式、有较好的培训示范效果、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求建强建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截止目前,xx已建成xx猕猴桃示范园、xx示范园、xx樱桃示范园、xx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等xx多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建立互联网产业园区。顺应发展形势,建立xx互联网产业园,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培育孵化出xx商盟、xx农业、“xxx”果业等电商企业xxx多户,培训农村电商人才xxxxx多人次,实现20xx年xx农副产品网络销售xx亿的骄人成绩,涌现出了xxx、xxx、xxx等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村实用人才标兵,为xx乡村振兴提供了数量充足的人才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比乡村振兴新要求中人才振兴的工作标准,我县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尽管xx出台了《xx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xx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有关人才工作的相关制度办法,但是,在引进人才的关心关爱、待遇落实,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及平台提供,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配套奖补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总的来说就是“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招才引智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2.实用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不强。

我县现有的人才一般都是本地本村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能人,要让他们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和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号召力和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先富带后富。但由于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没有科学的实用人才认证体系,致使农村实用人才的劳动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权威认证和认可,导致实用人才在示范带动积极性不够、动力不强。

3.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受城乡发展格局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肩负使命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放下种田的手艺,流向城镇当起了“商品粮”,而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则主要是中老年和妇女。县、镇两级在组织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时,多以xx岁以上中老年和妇女群体为主,在全县范围内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太少,尤为严重的是在村组干部后备力量的培育上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发挥环境优势,提升人才培育支撑力。

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不断加强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依托扶眉战役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开展针对性的爱国爱党主题教育,引导各类专家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推荐优秀专家依法依规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切实提高专家“政治待遇”。不断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纸、新闻媒体刊发人才政策、人才工作宣传信息,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种“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浓厚氛围。营造拴心留才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才关爱服务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细化人才服务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深化“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效能,提供工商注册、医疗服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一站式服务”,简化人才入驻办事程序。积极帮助来眉人才申报“三秦学者”、“千人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落实相关配套奖补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打造区域化创新平台载体,要依托国家级(xx)猕猴桃产业园区管委会,打造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培养农业骨干技术人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建设“何积丰院士工作室xx科研基地”、“xx大学xx猕猴桃试验站”“xx互联网产业园区”等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人才平台,为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切实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

(二)要发挥组织优势,提升人才创新驱动力。

聚焦重点任务,汇集人才合力。充分发挥镇(街)党(工)委作用,深入辖区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等乡村振兴工作一线,摸排走访相关人才需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分领域分类别编制全县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目录,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再根据重点企业、人才市场、驻外人才工作站、高校院所等渠道中掌握的相关人才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生产一线调配人才资源、提供人才服务。特别是针对一些多学科、多领域的重点项目、复杂工程,发挥党管人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搭建活动载体,激发人才活力。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五个一”“三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人才活动,以“结对帮带”的形式,不断提升人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保持“请进来”的诚意,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组织专家教授xx行、乡村振兴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争取签订一批乡村振兴“县校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保持“走出去”的热情,建好用活建立的省外人才工作站,开展“招才引智走出去”等活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培训提升,确保持续发力。将乡村振兴中人才培训纳入全县培训的主题班次,充分运用农民田间课堂、集中培训、基地实习、现场教学等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农民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修编印发相关技术材料,开展课题研究试验等多种途径,培育数量充足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培育,通过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源动力。

(三)要发挥政策优势,提升人才聚集吸引力。

坚持顶层设计,构建配套政策体系。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地区,构建有足够区域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坚持县委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汇智圆梦.聚才兴xx计划”暂行办法》,实行“人才新政”,区分高层次人才、县管拔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不同领域,实施相关评审管理细则,设立xxxx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围绕强化人才支持和服务保障,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县校合作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xx人才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等人才政策,通过突破性优惠政策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坚持分类提升,放大重点领域政策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社会服务型人才和技能带动型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研究出台《xx“农业实用人才标兵”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乡村振兴所需研究生、本科及专科学历应用型人才的配套政策,拓宽人才政策覆盖面、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坚持结果导向,发挥考核政策督导作用。将招才引才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研究制定《xx人才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指标,做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落实;

组织开展镇街党(工)委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工作,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充分调动镇街、部门单位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全县人才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运营支撑范文第4篇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简述当前我国县域发展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

人才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我国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状况而言,其本身还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比重偏低。

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各县域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依然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比重偏低的问题。

以湖南省某县为例,近年来该县人才队伍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在数量上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就人才总量而言,还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才总量的短缺成了制约该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到2009年底,该县每万人中拥有人才220人,人才资源仅占全县人力资源总量的

2.2%。此外,该县二三产业人才、乡镇人才占人才总量还很低,虽然农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有一定比例,但农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不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员还比较少,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

2.4%。

第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县域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不合理,县域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人才分布不合理。一方面是指城乡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城区集中了城乡的绝大多数人才,乡镇特别是偏远落后的乡镇,人才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经济发达的县域地区人才比较集中,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才相当匮乏,以湖南省为例,仅长株潭三市就集中了全省人才总数的1/3,而湘西地区人才总量不足全省的1/8。其次,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人才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稀少,人才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发展后劲不足。最后,行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很小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就县域地区而言,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不强,更缺乏科研成果。县域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普通的一般人才较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高级人才稀少,因此,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引进和留用;另一方面,我国县域地区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传统型人才多,而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产业化人才缺乏,这与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第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县域流失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多为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外流的方式主要有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人才流失导致县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更大压力。湖南省某县,仅2008年至2009年底,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流出就有200多人。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批工程技术适用性人才纷纷走出企业外出打工,人才大量外流。

二、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人才观念尚未建立。

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淡薄,一些地方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县域地区对于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学的人才观念还没有确立。淡薄的人才观念,不仅不利于县域地区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更加不利于引进和吸收外来人才。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落后,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后思想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大多数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创新意识缺乏,忽视了创新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

第二,职业培训水平低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人才进行再培训是进行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资金投入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县域地区人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大部分县域地区财力拮据,再加上县域地区对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县域地区对人才培养往往不够深入,短期强化式培训是主要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的培养方式很少,缺乏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这就导致了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业务水平也难有提高。此外,县域地区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投入也不足,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就业环境不优,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县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企业不景气,对人才的吸引和容纳力不够,再加上县域地区与周边城市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县域地区很难满足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大批年轻的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纷纷背井离乡,在经济发达城市谋求生计。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的分配激励机制并不健全,在人才的激励上,并没有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尤其对创新型人才以及他们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重视程度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做出的突出贡献缺乏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奖励,大大挫伤了各类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政策不完善,人才机制不健全。

政策的不完善是指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流动等地方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才培训资金投入政策的不合理,即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不通畅,行业间、城乡间存在政策壁垒,例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编制限制,引进人才时仍有户籍管理的限制。

人才机制不健全主要指缺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限制和影响了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导致了县域地区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县域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县域人才开发问题,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对于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早日进入创新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域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既要注意培养本地现有人才,又要注意吸收和引进外地人才;二是既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又要满足各类专门人才需求;三是既要做到用事业吸引人才,又要做到用待遇留住人才。具体应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树立正确的意识。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全新观念。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对实施人才战略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根据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有关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流动、使用以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要加快县域创新型人才开发步伐,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人才的价值,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机制,努力做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第二,调整人才队伍的结构。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搞好人才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善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县域地区可以以招商引资为契机,通过引进的项目课题来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引导并扶持各类人才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经济落后的县域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就业;建立健全非国有企业和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为各类人才到非国有企业和农村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力度选派城市专业人才到县域地区进行支农、支教等,同时根据县域地区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的自我价值提升需求,选拔县乡各类人才到大中城市学习和培训,为县乡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

第三,健全人才留住机制。

人才流失使得县域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的严重问题,在留住人才方面,县域地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价值观念,形成重能力、重业务、重职业信誉的新型人才评价观念,通过改革,尽快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

(2)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个好的分配激励机制,应该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要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还应该有利于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因此,要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岗位成效工资制,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对长期在县域地区工作的人员,要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大的福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县域工作的优越性。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善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用人环境,把凝聚人才的吸引力更高地定位在使人才成就事业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上,实现以事业留人。

第四,拓宽人才培养措施。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改进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培养和需求相适应。具体说来,对于县域领导干部,应着重于加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则应着重于增强技术开发、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培训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培训投入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科技人才的培训,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网络,举办知识讲座和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全面落实人才培训计划。

第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引进优秀人才是改善县域地区现有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需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具体来说,县域地区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网上人才市场,使人才流、知识流、信息流等方面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网上优势形成向外吸引人才的窗口。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特别注意引进县域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结语

运营支撑范文第5篇

摘要 简要论述了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功能,并以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分析了其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科技支撑体系缺乏顶层统筹谋划、短板明显、人才缺乏和主导产业需进一步凝练的现状,提出了构建结构合理、前后紧密关联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构建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ark;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System construction

实施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1],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了依托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中央就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2012年中央又提出了实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15年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2016年国务院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农业部明确要求,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

农业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建立起的农业生产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农业生产载体的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类园区,通过聚集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方式,在某空间形成产业群的集聚区[2];另一类是科技类园区,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农业区位优势和自然社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的集体投入和有效轉化为特征,以企业化管理为手段,进行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农业实验基地[3]。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农业产业园区还是科技园区,均代表了现阶段农业先进生产力,新技术、新装备、新农艺及企业化、规模化、融合化(三产融合)是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及装备,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注重科技创新是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探讨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持续应用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实现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技支撑体系构成及功能

查阅相关文献,通常认为科技支撑体系是指科技组织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投入的有效运作,形成符合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需要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4]。很显然该定义只是强调了“科技成果的供给”,而对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同等重要的 “生产示范”和“推广扩散”强调不够,不能够准确描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并不能完全反映农业园区“科技成果的产出—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成果的扩散”建设的初衷。对农业园区而言,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和“推广扩散”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科技支撑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组织运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5],该定义对农业园区来说较为准确。笔者认为,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是通过科技资源的有效投入,构建较完善的、相互关联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生产示范平台以及推广扩散平台体系,形成持续产出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和扩散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

1.1 研发创新平台及其功能

研发创新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科技产品供给的“源头”。农业园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主体一般由3部分组成: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园区业主。其主要功能是对影响园区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集成研究创新,引领产业科技发展。

对于不同类型或不同级别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园区来说,构成平台的主体是相同的,但要求有差异。对于科技类农业园区,必须要构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特别是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园区。而对于产业类园区,应有合作紧密的科技依托单位,保障为园区提供科技服务。

1.2 生产示范平台

生产示范平台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处于“展示传导”地位,是科技产品“源头”和广阔应用市场的“桥梁”。生产示范平台主体以农业园区“业主”为主,以研发创新科技成果提供者为技术依托。其主要功能是引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新尖”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集成及生产示范,检验该科技成果是否适宜在生产中应用、产出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另一功能是对现有的技术装备进行集成示范创新,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一个“眼见为实”的可供农民真实看到的实际生产样板。

生产示范功能是各类、各级园区均应具备的功能,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展示样板。示范科技成果的来源是研发创新平台提供的适宜园区主导产业后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创新成果。

1.3 推广扩散平台

推广扩散平台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吸收接纳”地位,是科技产品应用的“广阔天地”。科技推广扩散平台主体主要是农业园区的科技成果提供者、科技成果应用的“业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中介机构和农民。根据科技成果拥有主体,可以组成不同的推广扩散模式。其主要功能是对经过园区生产实践检验的。适宜当地生产条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大范围应用,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广扩散功能亦是各类、各级园区均应具备的功能,是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作用的体现。推广扩散的科技成果来源于经过园区生产示范验证适宜当地生产环境、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现代农业“高新尖”科技成果。

2 白马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状况

2.1 园区概况

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09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同年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江苏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翌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201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被批准备案第一批星创天地;2017年被评为苏南自创区优秀科技园区。目前,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农业产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积极升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1.1 园区功能区划分。

园区规划布局由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部分组成。核心区由科技创新区(21.79 km2)、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11.13 km2)、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4.07 km2)及综合配套服务区(11.80 km2)4个部分组成。

2.1.2 园区功能定位。

(1)园区定位。建设国内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观光旅游新景点,成为探索解决江苏、华东乃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三农”问题的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

(2)园区功能。农业科技创新功能、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成果展示与推广功能、培训与科普教育功能、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新农村建设带动功能。

2.2 园区科技支撑体系

江苏省是农业科技强省,特别是南京市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2家,科研人员超6 00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3 000多名,两院院士16名,博士生导师达400多名,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多达40余个。目前南京在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保技术等多个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较大优势[6]。这为白马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环境。

2.2.1 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从规划建设之初,园区就把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给予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入驻园区,已经建立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地、農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试验创新基地、江苏现代农机科技示范园等,并建立了中国科协海智基地。

园区内共建有各类科技平台80个,其中国家级35个、省级20个,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建立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7个研发平台,南京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国家梨产业工程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南京林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亚热带地区优质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等2个国家级平台[7],与日本签约成立了日中产学官研究所。园区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50项以上,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9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同时,园区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入园创新创业,引进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江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人才50余名,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创新类人才2名、创业类人才1名,创业南京高层次创业人才28名。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围绕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农业、农机装备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天津沃德绿集团、南京金万辰、黄教授食品、常力蜂业、泽朗生物、奥迈生物、正源搪瓷、蒙福液压、凯泉泵业等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底白马农业园区成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旨在整合园区科技、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发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深度推动园区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搭建了较好的研发创新平台,这将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施典型案例工程:海智计划(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讲比活动等。

2.2.2 生产示范平台建设。

无论是产业类园区还是科技类园区,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建设农业园区的目标之一就是产业化生产。白马园区规划建设之初确定的功能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建设的四大区域之一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就是对农业“高新尖”科技成果进行高效生态生产示范。目前,示范区内已集聚了南京白龙有机、绿自然、中山园林、河西园林等大型高效种植企业,建立了近1 333.33 hm2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可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转化,培植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业。园区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产示范平台基本满足了“高新尖”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需要。

实施典型案例工程:双百工程、金桥工程等。

2.2.3 推广扩散平台建设。

建设农业园区既是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也是向辐射区农民推广扩散经过园区生产验证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技术及装备的平台。白马园区中规划建设之初就明确了园区具有“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功能,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教育功能”。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松散型的以园区(园区科协、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业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框架结构的科技成果推广扩散平台。

实施典型案例工程:科协大讲堂、科普讲座、大型广场科普咨询服务活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科技培训等。

3 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目前,白马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基本成型,特别是研发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较强,但生产示范和推广扩散平台尚待进一步加强。园区科技支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缺乏顶层统筹谋划

虽然目前园区已经搭建了科技支撑体系,但顶层统筹运作明显不足,构成支撑体系的三大组成平台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存在着“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现象,尚未形成真正共同推进园区科技进步的合力。由于缺乏针对影响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及装备的瓶颈的梳理,导致研发创新的技术与装备同生产示范的技术与装备、以及推广扩散的技术与装备项目缺乏有效关联性,未能形成前后呼应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支撑体系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做好顶层统筹规划设计是园区支撑体系发挥整体效能迫切需要加強的环节。

3.2 支撑体系短板明显

从建成的科技支撑体系三大平台的构成主体看,研发创新平台组成的主体最为全面,基本囊括了南京市内涉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园区内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亦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无论是园区,还是平台建设主体,均对研发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生产示范平台的主要构成主体是园区的业主或农业合作社,生产示范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会非常谨慎地选择生产示范的科技成果,只有在完全了解了科技成果能够带来切实效益或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才会选择进行生产示范,生产示范的积极主动性尚显欠缺。此外,推广扩散平台亦需强化。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对科技成果的推广扩散重视并不够,还处在一种无序的状况中,缺乏专门负责科技成果推广扩散的主体,显然是很难适应“量大、面广、分散”的推广扩散的对象的状况。发挥生产示范平台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化推广扩散平台主体责任建设是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3.3 关键要素缺乏保障

人才和资金是科技支撑体系的两个关键要素。虽然目前园区已经建立80个科技平台,入驻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仍是园区面临的棘手问题。2018年园区集聚高端人才10名、高素质人口470人,园区产业人员1.99万,高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为0.05%,高素质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比例为2.37%。中组部会同人社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相比可见,园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仍显很低。2018年园区年度研发经费投入R&D为2.44亿元(园区企业投入),投入强度为3.16%,2017年为3.12%,同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为2.13%[8],而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9%(2015年)[9]、日本为3.42%(2016年)[10]。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中国知名企业百度、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研发经费投入别为15.3%、14.7%、12.9%、9.1%、7.3%[11]。可见,白马农业园区的科技投入已经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亦和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与国内知名公司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上述分析表明,影响白马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短缺,如何引进人才,并在园区安居乐业,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需要重视的问题。

3.4 主导产业尚需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明确提出了建设园区应“一区一主导产业的定位”,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落实国务院意见,科技部随即印发的关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国科发农〔2018〕150号)进一步明确指出,示范区应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申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应符合“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2018年科技部等部委修订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要求,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条件之一就是“已正式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年以上”。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申报条件要求“园区须具有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农业科园区还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具有特色主导产业是园区的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白马农业园区规划定位了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科技服务业”,笔者认为,“四大产业”归根结底就是“生物农业”主导产业,而“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科技服务业”可以理解为是围绕着“生物农业”所需而集聚的“产业集群”,因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生物农业包括转基因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非化学害虫控制和生物农药几大领域,针对白马镇中国有机农业的发祥地,建有蓝莓、黑莓、茶叶、有机农业“四个万亩”特色农业基地之优势,应再进一步凝练“生物农业”应着重发展的“重点”,是主导产业范畴更加清晰。这样的话,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才能更有针对性,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促进示范区和扩散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园区的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

4 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南京白马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特别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较为扎实,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园区应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和夯实科技支撑体系。

4.1 统筹谋划园区科技支撑工作

园区科技管理机构应统筹谋划园区科技工作。针对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梳理需要突破的瓶颈难题,制定科技支撑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园区科技支撑短期或长期工作规划,从而保障园区科技支撑三大平台开展的工作具有紧密关联性,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推动园区科技进步,避免出现平台之间的“断链”现象,确保园区科技研发创新项目有的放矢,生产集成示范的技术与装备始终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推广扩散的科技成果适宜园区辐射区需要,从而显著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支撑效益。

4.2 补强支撑体系短板

强化园区科技支撑体系中生产示范平台和推广扩散平台的建设。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在生产实际中活生生地展示出科技成果的技术进步性,诸如产量提高、品质提升、生产简化、成本节约、市场需求、收益增加等,生产者才具有生产示范的积极主动性。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应扶持培育一定数量的管理规范、生产设备设施齐全、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园区企业示范点,由这些示范点承担园区拟推广的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针对科技支撑体系最薄弱的推广扩散平台,基于科技成果推广扩散具有公益性、经济性的双重性质,需要在大力发挥园区业主、入住科研院校基于自身利益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扩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成果成果扩散中的领导作用,并着力培育专业或兼业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经纪公司(人),专业从事技术成果转让工作,使科技成果推广扩散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实效,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4.3 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近几年的数据也说明了园区人才短缺问题,2016—2018年南京白马农业园区内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只增加了181人,而同期园区内工商注册企业数却增加了241个,科技人员增加数和企业增加数比为0.75∶1,新增的企业平均科技人员不到1人。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是解决人才问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是要在居住、医疗保障、子女入学、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等方面为科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以适宜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二是要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入园的科技人才有发挥用武之地,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三是应保障科技人员的收入,在薪酬方面应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同时建立报酬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并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以合理的收入吸引人才;四是在职称晋升方面应建立正常的晋升渠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正常的职称晋升吸引人才。只要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发挥作用就有了基本保障。

4.4 进一步凝练主导产业

针对目前白马园区的“四大主导产业”,本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进一步在“生物农业”领域凝练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主导产业。应围绕着主导产业的上中下游相关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凝心聚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培植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而在溧水区官方网站介绍白马镇“建有蓝莓、黑莓、茶叶、食用菌、有机农业、景观苗木等规模农业基地4 000 hm2,黑莓、蓝莓、绿茶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黑莓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2],应该说特色主导产业还是比较明确的。基于白马镇典型的低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以及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中心城市南京市的区域位置,笔者认为,白马农业园区主导产业“生物农业”应以“高效生态果品和蔬菜”为主要发展方向,科技支撑体系应紧紧围绕“生态果品和蔬菜种植、加工”构建,力争建成南方果品和蔬菜生产加工技术高地,真正成为国内果品和蔬菜高新技术及装备的硅谷。

5 结语

构建结构合理、前后紧密关联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农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白马农业园区建设以来,紧紧依托毗邻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着力打造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园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数达704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数578项。2018年全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 503元,高于所在地区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802元,高于南京市人均水平2 240元。园区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为促进园区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发挥其作用,对于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

[2] 穆文龙.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N].河南日报,2019-07-25(010).

[3]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3.

[4] 屈大磊.特色小镇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机制与发展策略[J].现代营销,2019(3):111-112.

[5] 周志田,杨多贵,康大臣.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J].科学学研究,2005,23(S1):78-80.

[6] 蒋萍.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7] 王武强.南京白马园区的农业“硅谷”之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6(11):50-51.

[8]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J].河南科技,2018(29):5.

[9] 张绘.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及战略调整的启示与借鉴[J].財会研究,2018(2):5-10.

[10] 日本发布2017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调查结果[J].石河子科技,2018(1):41.

[11] 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榜:中国仅华为上榜 BAT全军覆灭[EB/OL].(2019-01-02)[2019-06-08].http://www.zghxkb.com/news/43132.html.

[12] 白马镇[EB/OL].[2019-06-08].http://www.njls.gov.cn/zjs/jdgk/bmyq/.

运营支撑范文第6篇

摘    要:介绍了船舶吊舱式推进器的性能优点,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设计校核的难点,给出吊舱支撑结构设计和校核的指导思路。结合一艘4000t级船舶,提出吊舱支撑结构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设计的吊舱支撑结构结构进行校核,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为同类吊舱支撑结构的设计、校核及进一步优化提供指导。

关键词:船舶吊舱推进;支撑结构;有限元方法

Key words: Pod propeller of ship; Supporting structur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1     引言

船用吊舱式推进器突破了传统“柴油机加开放式传动轴系”的推进器设计形式[1],将推进电机和螺旋桨共轴制成独立的推进模块安装于船尾部,其推进电机和螺旋桨直接连接,组成独立的推进模块(见图1),并安装于船体底部的流线型吊舱器内[2]。该推进模块(吊舱)不仅可以行使推进功能,而且可以通过控制旋转角度实现对推进方向的控制,替代通常使用的舵和轴系,极大地提高了船舶设计、建造及操控使用的灵活性。基于上述优点,近年来吊舱式推进器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其支撑结构的设计成为影响其应用的重点问题。

船用吊舱式推进器一般安装于尾舱底板的两舷,由于其运转时受力较大且复杂,运行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对安装处的结构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及空间要求[5]。为此,安装区的支撑结构需作特殊加强,而尾舱两舷的空间一般较为狭小,故对支撑结构的型式有较高要求;此外,船用吊舱的支撑结构设计还需综合考虑结构施工的工艺性等问题。

如何结合吊舱受力特点,充分利用原有船体结构,设计出满足强度、刚度、使用要求、轻量、简洁的吊舱支撑结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2    船用吊舱支撑结构设计

船用吊舱支撑结构设计的目标是:满足吊舱推进器运转时的强度及刚度要求,满足施工及维护要求,尽可能减少占用空间、减轻结构重量、节约总体资源。为达到上述目标,采用能够有效的传递载荷、结构稳定简洁的辐射型支撑结构型式。具体设计思路为:根据船用吊舱式推进器的安装面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再结合吊舱式推进器所处舱室的实际空间和原船体构件分布情况,确定支撑结构加强范围;在吊舱式推进器上部设置环形基座,包括基座腹板、基座面板,将环形基座腹板牢固地焊接在船底板上;选取支撑结构加强范围内的吊舱式推进器环形基座外侧适当距离的原船体强构件,如龙骨、肋板或舱壁作为主框架,以环形基座中心为圆点向周围主框架设置辐射形肘板,以便基座上的受力向主框架上有效传递;辐射形肘板在主框架外与原船体构件形成连续结构,使应力分布更均匀;辐射肘板与环形基座面板采用圆弧过渡并牢固焊接,增加支撑结构的整体刚度。必要时对支撑结构加强范围内的原船体构件采取加厚及加固等措施予以加强;为满足施工及维护要求,应尽量均匀布置辐射肘板,合理选取肘板面板宽度,避免与原船体构件形成狭小空间。

现介绍一例4 000 t级船舶吊舱推进支撑结构的具体设计方法:目标船吊舱功率1600 kW、环形基座腹板直径2 060 mm、环形基座腹板板厚34 mm、环形基座面板板厚80 mm;原船船底結构为横骨架式,每600 mm设置实肋板、每2000 mm间距设置龙骨;根据吊舱安装位置,选取距中1500 mm纵舱壁、距中6000mm旁内龙骨、FR3、FR9实肋板作为吊舱支撑结构的主框架,左右舷的实肋板过渡加厚至30 mm与环形基座腹板连接兼做辐射支撑肘板,面板过渡加厚至32 mm与环形基座面板连接;由吊舱环形基座面板中心向船首及船尾方向设置30 mm的辐射支撑肘板及32 mm的面板,在主框架外设置短龙骨继续向首尾主横舱壁延伸;各支撑肘板及相应面板端部均设置圆弧过渡区;船体外板由原12 mm加厚至16 mm,加厚范围选取主框架以外200 mm范围。吊舱支撑结构形式,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吊舱支撑结构充分利用原有船舶构件,结构完整连续,构件分布均匀,可保证施工及维护空间要求,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3    船用吊舱支撑结构校核

由于吊舱支撑结构无统一标准化设计及校核方法,因此需采用直接计算方法校核其强度、刚度是否满足要求。下面结合上述4 000 t级船舶的吊舱支撑结构设计实例,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吊舱支撑结构进行强度及刚度校核。

3.1  有限元模型

参考CCS《钢制海船入级规范》第2篇第3章第7节甲板设备支撑结构直接计算的相关要求,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吊舱基座周围力的传递对基座的影响以及基座随船尾的整体变形情况,建模范围取整个吊舱舱段从主甲板至船底板所有结构[6]。

有限元模型采用右手坐标系:原点设于尾垂线和基线相交处;x轴为沿船长方向向船首方向为正;y轴为沿水平方向向左舷为正;z轴为垂向由原点向上为正。

根据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将吊舱各类结构用以下单元类型模拟[7]:

板壳元(四节点,shell181):甲板、外板、纵舱壁及横舱壁、基座及其面板、肋板、纵桁及强横梁腹板等;

梁元(三节点,beam 189):板材上的纵横骨材、肋板上的面板、纵横舱壁上扶强材、支柱等;

MPC单元:主从自由度用以加载集中外载,将法兰盘安装面上的各个节点耦合于法兰盘安装面的中心上。

模型的网格尺寸最大为300 mm,共包含19353个shell单元、6 906个beam单元及2个MPC单元。

根据所选材料:屈服极限为235 Mpa;材料参数为E=2.01×1 011 pa;μ=0.3;ρ=7 850 kg/m3。

吊艙舱段及支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如图3、图4所示。

3.2   边界条件

参考CCS《钢制海船入级规范》第2篇第3章第7节甲板设备支撑结构直接计算的边界条件相关要求,应在主要支撑结构处设置位移约束。因此将吊舱舱段首端的主横舱壁与外板及甲板相交处的节点做简支约束。

3.3   载荷

根据设备资料,吊舱产生的载荷合成后为:重力342 kN、径向螺旋桨产生的拉力589 kN、倾斜力矩1456 kN·m、转舵时产生的水平力矩443 kN·m。由于吊舱可360 °旋转,因此选取0、±45°、±90°、±135°及180°方向推进共8种计算工况,各工况载荷换算值如表1所示。

在具体施加载荷时,在吊舱环形基座的安装面上建立刚性域,将环形基座上各个节点耦合于环形基座安装面中心的节点上,将载荷施加于中心节点上。载荷施加示意图,如图5所示。

3.4  校核衡准

由于吊舱推进器与船体外板间的距离、角度等对推进器周围流场有巨大影响,影响推进器的推进效率。若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在推进器运行过程中发生过大的相对变形,将导致推进器与船体外板间的距离、角度偏离设计值,从而降低推进效率甚至产生安全隐患。因此,不同于其他以强度校核为主要指标的支撑结构,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的主要设计指标还应满足严苛的刚度要求。参考CCS《钢制海船入级规范》第2篇第3章第7节甲板设备支撑结构直接计算的许用应力相关要求,吊舱支撑结构校核衡准取为:基座区域允许最大相对变形(即法兰盘安装面与相邻区域原船体外板间的相对变形)为1 mm;合成应力的许用值为235 Mpa。

3.5   计算结果

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可得到吊舱推进器各角度运转时支撑结构的合成应力结果、法兰盘安装面节点的位移及计算得出的最大相对位移数值,如表2所列。

由表2所列结果及位移云图(略)可知:吊舱在各工况推进时,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上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与吊舱推进器基座腹板相连的外板上;最大相对变形均出现在吊舱推进器基座的面板上;各工况下应力及变形数值均小于相应限值,即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的强度及刚度均满足相关校核衡准要求。

在满足强度及刚度要求基础上,为减轻重量进一步对支撑结构各构件的布置及尺寸选取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支撑结构各部件的合理布置范围及规格区间如下:吊舱支撑结构加强范围以距吊舱推进器环形基座中心2.5~3.0倍吊舱环形基座直径距离为宜;主框架选取在距吊舱式推进器环形基座中心2.0~2.5倍吊舱环形基座直径距离为宜;辐射肘板间距以1.0~1.5倍肋距为宜;肘板腹板板厚一般不小于环形基座腹板的0.8倍、面板板厚一般取腹板厚度加2 mm以上;支撑结构加强范围内的桁材、肋板等构件宜加厚至与辐射肘板等厚;基座附近的外板应较原外板增厚约0.4倍为宜;增厚范围以吊舱在外板开口直径的1.5~2.0倍为宜。以此形成一个满足船用吊舱安装和使用要求且轻量化的吊舱支撑结构。

4    结语

船用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设计是吊舱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设计出能满足设备强度及刚度要求,同时保证施工及维护空间要求及重量轻,结构简洁的吊舱支撑结构,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合理选取支撑结构加强范围,最大限度节省空间资源;(2)采取辐射型结构型式,加强构件布置应尽量均匀;(3)利用强构件形成主框架,增加支撑结构整体强度及刚度;(4)保证构件连续性,主要构件尽量向首尾主横舱壁处延伸;(5)所有构件应合理过渡,避免结构突变造成应力集中;(6)必要时对支撑结构加强范围内的原船体构件采取加厚及加固等措施予以加强;(7)合理选取支撑结构构件尺寸,尽量控制支撑结构重量;(8)合理选取构件面板宽度,避免形成狭小空间影响设备施工及维护;(9)充分利用原船体构件,节约总体资源。

由上述仿真计算校核结果可知,依据本文设计指导原则设计的吊舱式推进器支撑结构合理有效:辐射式支撑肘板能够有效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吊舱式推进器不同角度操纵时的受力;辐射肘板与基座间的圆弧过渡连接减小了局部应力集中;辐射肘板在主框架之外延续与原有船体主要构件连接,减小了结构突变,使得整个吊舱支撑结构范围内应力较小且分布较均匀;连续、封闭的主框架牢固而稳定,有效的限制了结构及设备变形,满足设备运行时严苛的刚度要求。

现行规范尚未有关于吊舱式推进器支撑结构的完整的校核方法及衡准。本文从设备使用要求出发,给出了吊舱支撑结构校核的思路,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直观的展示了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分布。本文提供的仿真模型模拟原则、计算工况的简化和选取、约束的选取、校核衡准的选取等,对同类船舶吊舱推进器支撑结构的校核及进一步优化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驰,张旭,钱正芳等. POD 推进器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J].船舶工程,2007(6):25-29.

[2] 咸屹,聂文天. 吊舱式全回转电力推进器的现状及展望[J].江苏船舶,2007(6):28-29.

[3]邵赟,黄磊.“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关键技术[J].船海工程,2015.

[4] 高海波,高孝洪,陈辉等. 吊舱式电力推进装置的发展及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77-79.

[5] 高宜朋,曾凡明,张晓峰. 吊舱推进器在舰船推进系统中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舰船研究,2011(1):90-96.

[6]中国船级社.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18.

[7]刘笑天. ANSYS Workbench结构工程高级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上一篇:内务管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激烈的运动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