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2023-09-16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等院校在实行绩效管理时,会整体提升院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要想使高等院校在今后的管理中不断创新突破,势必要将绩效管理工作作为重点。针对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高校实行绩效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问题;建议

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少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绩效管理作为高校绩效考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拥有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流程,有助于高校在未来发展中保持良性的循环。

一、绩效管理不等于绩效考核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绩效管理,它不仅用以激发员工的潜能,还能提升绩效,开发团队,将整个组织有序管理,提高成功率。因此,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一个组织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绩效管理是一个闭循环流程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计划、管理、考核、激励。在实施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绩效管理水平下降。特别是在高校中,高校的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绩效考核的方式评价员工的不足,对员工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有人认为,绩效管理实则是给员工设定目标任务,督促其按时完成,最终将考核结果与薪水挂钩,以奖金等方式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实际上,绩效管理不应当流于形式,仅限于对员工特定工作完成的量化打分等,而应当更多地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及文化背景,将绩效管理在高校中落实得更加具体化。

二、目前绩效管理在高校中的发展趋势

1.从目标导向到过程管理。在高等院校中,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通常是管理层单方面设置分解的工作目标。而今的绩效管理不仅注重了设置分解工作目标,更强调管理和监控整个绩效完成的全过程,特别是要突出高校管理层在沟通反馈辅导过程中,给员工带来的激励作用。

2.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过去高校将绩效管理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评判,并根据绩效最初设定的目标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但现在高校在绩效管理方面开始注重员工对待工作的投入程度及具体的行为表现,特别强调员工在整个工作期间的成长及发展程度。

3.从单向评价到系统评价。从绩效管理的评价来看,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过去只是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及领导层对员工开展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忽视员工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特征。之后,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评价时不断通过多个侧面了解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绩效和具体工作行为。

三、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正在不断完善和改革绩效管理体制,将过去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按照新形式的需要转变。但是,高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分析探讨。

1.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与高校发展目标脱节。高校实行绩效管理模式,是与员工的薪水挂钩的。因此,高校的绩效管理制度与财务收支预算息息相关,但高校的预算仅仅局限于一年内的高校收支情况,只是对高校中一年内涉及到的资金情况进行控制,该预算不能起到合理预测不同时段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情况,不能将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与绩效管理制度相结合,甚至个别高等院校出现了所制定的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与院校发展计划严重脱节的现象。通常情况下,高校在制定预算时,会根据上一年度的预算数量,并根据往年的数量增加数,最终确定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情况,但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导致最终的资金数量与当年高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编制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时过于死板,很多生成的预算数量一旦确定,不允许改变,这样的方式缺乏弹性,但不同的部门又没有自主权,薄弱的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效应。还有很多部门,还认为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其他职能部门及员工并不直接参与,这就直接导致其余部门的员工不会站在高校的角度认识问题,这一来不利于实现高校制定的战略目标实现。

2.绩效管理机制薄弱。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多数存在绩效管理机制方面相对薄弱的现象,特别是高校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用于科研方面,很少将精力倾注于绩效管理方面。因此,在执行绩效管理机制方面略显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执行绩效管理相關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涉及到绩效考核、预算编制等方面的内容不被重视,很容易导致教育经费方面支出盲目,很多预算已经花完,但使用效益却较低。加之各个高校不同部门间还存在争教育经费、争项目等情况,在科研项目过程中,如果缺乏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很容易使钱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影响整个学校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3.缺乏绩效理念及约束机制。高等院校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所有经营行为均属盈利的目的,特别是教育成本问题没有及时根据需求核算。不少高校对绩效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理念,特别是对于高校在投入和支出方面的预算和绩效情况重视程度不足,在绩效管理机制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很多高校虽然有绩效管理机制,但所做的绩效评价也仅限于评价高校完成预算的情况,具体在执行中有什么效果并未纳入绩效管理当中。如此一来,很容易导致资金使用情况不佳,有时在最需要资金的地方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这样绩效管理便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具体的效果。这也要求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将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相吻合,通过绩效管理不断约束员工的行为,为实现高校的工作效率,不断完善自我能力。与此同时,高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也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机制得到改善,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也可以得到有效分配,利于实现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有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高校实行绩效管理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运行,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实践新的绩效管理模式,例如,北京市开始进行探索,并建立了试点,之后于2013年颁布了相关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指导高校的绩效管理模式。但我国从国家层面还尚未正式出台过规范高校绩效管理的相关规范或办法。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实行的绩效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实行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处于被动状态。本文将针对现阶段高校实行绩效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设置合理的绩效目标。现阶段,不少高校实行的绩效管理模式未能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今后在制定绩效管理模式时,应当首先从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将该目标作为编制绩效管理模式的出发点,特别是实行预算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高校资金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和控制,将高校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让高校在使用资金时,能够充分体现在培养更多人才、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及社会效益方面,逐步将绩效管理模式中的事后评价转变成事前管理,发挥绩效管理模式的导向作用,分解高校的绩效管理总目标,并将具体目标具体到各部门,实现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统一,共同为高校发展出力。

2.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想使高校顺利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要求高校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高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中,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此做过诸多研究,大致都从评价标准、指标选择或权重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一套统一的高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因此,高校在制定高校绩效管理指标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利于高校实行绩效管理模式。因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联合相关专家学者按照我国高校的具体需求,制定了一套更加科学、相近的高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高校今后评价的参考,用于提高高校绩效管理的成效。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高校中,绩效评价不同部门的结果可以做一个比对,然后将最终结果反馈给管理层,将这些作为下一年度制定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因此,要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对于绩效评价中结果优秀的部门可以给予充裕预算等方面的奖励;相反,对于评价结果差的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采取减少预算等方面的惩罚。这样可以实现高校资源的整体优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4.设置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高校的绩效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要求涉及整个高校,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因此,在高校应当专门成立绩效管理机构,保证績效管理与高校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设置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可以设置三个层面,包括决策层、支持层和执行层。决策层可以又高校的领导或各部门领导组成,支持层可设置绩效管理办公室,支持各项工作,及时督促沟通高校整体绩效管理的执行情况。具体的执行层可由人力资源部门或财务部门承担。这三个层面应当相互协调,互相扶持,共同组成高校绩效管理机构。

5.建立绩效信息公开机制。为了便于实现高校绩效管理的透明化,便于全员监督,高校有必要建立绩效信息的公开机制,对于各阶段的绩效管理结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出来,对绩效信息适度公开,让员工明白绩效考核的缘由,也便于接受高校相关利益人员的监督,例如便于接受政府、内部教职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的监督。建立高校的绩效信息公开机制,有助于相关高校绩效管理部门增加工作透明度,可以在员工中树立威信,增强信服力。员工通过绩效信息公开机制,也可以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今后完善和提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娟.湖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7,(1).

[2] 陈杰斌,李泽.关于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动态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14,(10).

[3] 谢莉.刍议绩效管理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创新[J].时代金融,2015,(27).

[4] 华晔.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民办高校绩效管理与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

[5] 李春燕,康雯雯.如何有效实施高校绩效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28).

[责任编辑 刘 瑶]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第2篇

一、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难点

(一)项目预算项目预算一般由项目(课题)负责人与单位财务人员共同编制,预算应根据单位的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配置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按照经费支出科目,在科学的预测、估算基础上编制。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难题,其主要原因:

一是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强,难以象工程和产品一样比较准确地预测其进度、制定预算;二是国家财政在核拨的科研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中没有核定足够的人员经费,留有较大的缺口;三是国家核拨的人员经费预算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不同地区等之间的差别,也很难准确量化其差别,并判断这个差额的合理性;四是现行的工资制度及标准严重脱离人才市场行情,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五是科研单位的管理费核算的内容多,不确定因素大,很难准确控制;六是各单位具体情况不一样,管理水平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加上不确定突发事情等都会增加管理费用支出。

(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单位的选择,调整的是科研活动的组织单位及科研人员的经济分配关系,对科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影响。探索适合科研单位需要的合适的成本核算单位,是建立研究机构成本核算模式的首要任务。以中科院所属的半导体所、空间中心、计算机所、理论物理所等不同类型研究单位成本核算单位需求情况看,不同类型的单位在成本核算对象的资金、人员规模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的科学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开支分为三个部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费用构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本,而期间费用,不再参与成本计算,直接转入当期结余。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即使是直接成本,如原材料的领用,有的就难以在不同科研项目之间划分,直接工资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就难以确定。

(三)项目经费这一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政出多门,没有统一规定。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由多个部门安排,各部门分别对自己安排的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即使同一部门也会因科研项目的类型不同,制定出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经费来源渠道多元,核算要求不一,相互之间调账,人为选择制度就难以避免。

二是部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内容不完善。如设备购置费,虽然各项规定均明确允许列支设备费,但是科研设备价值高、使用周期长,设备购置费应如何在不同项目中分摊等现行制度中没有明确。中科院某研究所有一个140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仪器设备费预算100万元,该课题尚未完成,设备购置支出已达752.30万元。再比如招待费、礼品费等能否在课题经费中列支?比例多大?有些法规虽然对支出做出了规定,但规定之间不一致,容易引起混乱。

三是一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脱离实际。如人员支出方面,一般制度规定只能列支5%~10%,最高的也只有15%,而中科院各单位基本事业费严重不足,控制人员经费支出比例的规定形同虚设。中科院某研究所2006年底在职人员273人,离退休人员280人,近3年财政安排的基本事业费分别只相当于当年离退休费用和基本人员支出的53.46%、51.26%、61.05%,在优先保证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的情况下,科研人员70%的工资和部分津补贴只能由课题组承担。据对2006年50个课题的支出情况统计,人员支出占项目支出比例普遍大大超过规定的5%~15%的比例,其中10个课题超过50%,最高的达到88.16%。

二、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与核算完善对策

(一)编制和执行科研项目预算第一,在继续按照现行方式及标准核定项目预算的前提下,允许科研单位在人员经费和管理费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如实核算项目收支;第二,在控制科研单位人员费用总额的前提下,明确在科研项目成本项目中分摊的人员经费和管理费必须是扣除基本支出预算后的余额;第三,预算项目管理和合同制管理并行并逐步向合同制管理转变。依法签订合同,项目立项单位按预算标准项目预算,按合同拨付预算资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按照合同完成科研任务,立项单位的检查控制以是否达到科研目标和关键指标检查为主,项目经费由预算单位按照基本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安排使用,改变目前过分强调收支检查、忽视科研目标完成情况的状况。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规范预算编制行为;第四,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科研项目申请论证前,财务人员应协助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或思路,及完成课题费用支出科目,编制科学、合理的课题预算。

(二)探索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办法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制度,需要明确划分必须由基本事业费开支,不得分摊进入成本项目的成本费用范围界限。二是按照相关性原则合理分摊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分摊一般按照相关性原则,首先确定间接费用的受益单位,再根据受益科研项目的经费收入、直接支出、房屋面积等进行分摊。例如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间接费用具体分摊方法有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为全所服务的间接费用,按照科研收入分摊法和二次分摊法进行分摊。如集成技术中心为全所科研提供测试、加工服务的大型科研平台,由于集成技术中心需要在超净环境下运行,其运行费用较高,每年在350万元以上。对中心的费用独立核算,并按照科研经费的收入分摊集成技术中心的费用。除了收入分摊法外,还有二次分摊法。如管理费用采用先按课题经费收入或支出的比例进行一次分摊,对超过计提标准的管理费进行第二次补贴,即将分摊的管理费用超出国家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部分,使用研究所事业经费进行补贴的做法。第二类是只有部分项目受益的费用按照受益对象核算。如水分析、环保处理费用等服务的对象是研究所的一部分课题,而不是全部课题,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对这部分间接费用进行管理与核算。第三类是既有整体受益也有部分项目受益的费用分摊。如房屋维修费用,采取两种核算方法,一种方法是研究所计提了房屋修购基金的,由修购基金支付,不再进行分摊。另一种方法,为简化核算程序,对费用按照预计的工作量进行划分,对属于房屋设施的维修费用并入房屋维修费用统一核算;对科研条件保障的维修保养费用并入空调运行按照超净用房的面积确定分摊的比例统一核算。

(三)建立与固定资产耗费相适应的折旧制度在固定资产标准方面,可采用一般设备500元,专用设备800元现行标准,或直接采用企业固定资产2000元/台件的标准;在折旧方法上,可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计提折旧;在折旧年限方面,可按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年限执行,或根据科研单位使用特点掌握的仪器设备使用寿命计提折旧。此外,对已经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比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样不计提折旧。折旧费用应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计人有关项目成本,无人使用的,由资产部门及时处置变现。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由原使用人和项目承担。

按照规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单位和单位内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研究室、业务部、生产经营部门以及单项科研项目、课题和产品,其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部分,对在用的仪器设备(已经一次计入成本的专用设备,在本科研项目、课题结束前,不计提修购基金,更换课题后计提)每年按原值的3%-5%计提修购基金(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按照企业计算折旧的方法,计提修购基金),在设备购置费中列支;对在用的房屋建筑物每年按原值的1%~2%计提修购基金,在修缮费中列支。

(四)制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办法财政部、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应对目前国家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清理,结合国家预算体制改革的情况,共同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国家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建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一套针对横向课题的管理办法,以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ISO质量管理体系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代科技计划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要求,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必须要遵循专业原则,基于新形势发展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应用方向与方法,确保可以充分发挥出其所具有的优势。本文对ISO质量管理体系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应用要点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科研项目;ISO;质量管理

科研项目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为保证产品的高质量,需要对整个项目实施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将ISO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科研项目特点与要求,确定实施方向与要点,总结以往经验,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确保各项步骤实施实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争取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综合效率。

1 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原则

1.1 领导原则

基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领导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保证组织目标与方向的一致性,保证员工高效参与,并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保证整个项目有效贯彻落实。科研项目管理中专业结构领导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占据到核心位置,领导者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承担单位实际需求,以满足最大化需求,必须要建立有效措施。首先需要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然后对项目进行分段分解,落实各级任务,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进行细化,在保证每个步骤有效实施的同时,提高各环节间的有效结合,贯彻落实最终目标[1]。同时,领导者还需要制定各项措施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力,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听取并采纳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制定奖惩制度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同时促使其不断学习前进,在内部凝聚实力,从整体上来提高工作水平。

1.2 优化原则

以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为目的,在项目开发阶段,通过质量管理发现所存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和优化,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阶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2]。遵循优化原则,可以在不断发现并处理问题过程中,提高单位内部和外部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科研项目中,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总体目标,管理机构需要基于所有层级来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依次对每个层次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来提高其综合能力,切实满足项目研发需求,保证每个阶段目标得以实现,最终达到最终目标。

1.3 参与原则

想要切实达到科研项目最终目标,仅仅依靠领导层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要落实全员参与原则,有效组织各层级员工全部参与进去,保证管理组织的高效性。要求任何层级每位员工职责与工作内容,均可以促进阶段目标以及总体目标的实现,最大程度上来发挥其所具有的作用。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完整且有效的制度,促使员工可以主动参与到工作内。为促使各岗位人员相互协作,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对单位的认同度与归属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工作内,消除人为因素对整个项目目标的影响。

2 基于ISO质量管理体系科研项目管理要点

2.1 立项阶段

科研项目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以常规量化方法来进行质量管理,而是选择用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法。将管理过程作为质量控制的基础,将科研项目控制在合理工期内,以最少的成本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质量,并保证整个过程中管理与质量间的平衡性。在立项阶段申报人需要结合当前研究热点,综合自身专业特长,来合理确定项目研究方向,并确定拟申报项目名称与关键词。然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判断该项目是否已经有人开展了相应工作以及研究深度。将填写完整的申报书提交审核,并对反馈的意见进行合理采纳与采用。项目评审合格后,经过批准后签订合同,最后将合同评审记录与质量记录一起归档保存。

2.2 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点,一方面需要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确定并提出合同书内对该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准确计算项目以及子项目成本,对所需各项成本支出进行监督,并对协作费用支出、仪器设备支出等进行审批[3]。另一方面,对课题研究内容以及进度进行检查监督与控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检查体制,对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所存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保证项目可以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各阶段目标可以有效落实。

2.3 审核阶段

即科研项目的总结评价阶段,针对项目投入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综合绩效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研究报告编制后,针对项目完整程度进行审核,作为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以对实施阶段进行策划,发挥项目负责人具有的作用,采用分阶段控制方法,对整个项目科研过程进行控制,更有效的掌握并控制科研进度,并及时落实各项问题解决方法,保证项目可以顺利进行。

2.4 验收阶段

在进入到验收阶段后,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面审查,包括对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以及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的检查验收,并根据任务书来对研究目标、内容、成果、技术以及文件等进行对比检查,确认核算财务决算报告与审计报告是否一致,为项目顺利验收打好基础。成果鉴定是决定预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在鑒定时需要最大程度上来收集可证明研究成果水平的客观资料,包括达标档次、数量、查新报告、成果反向以及应用效果等。

3 结语

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的适应科研项目特点,以提高科研产品质量为目的,遵循专业管理原则,确定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方向与要点,从不同阶段入手,采取措施对整个过程以及各阶段工作进行管理和优化,及时消除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健.ISO质量管理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212.

[2]徐长春,郑戈,熊炜,等.ISO质量管理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6,(1):32-35.

[3]王光煦.IS09001在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第4篇

六西格玛管理 (6σ) 由摩托罗拉公司最先倡导,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套卓有成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进和优化的管理模式。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也加入到六西格玛管理实践者的行列中。实施六西格玛已经成为客户创造最优价值的必要战略和标志之一。

六西格玛在企业界业已成功运行多年, 国内外也有不少针对企业导入六西格玛的研究, 但将六西格玛用于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则较少。因此, 本研究从六西格玛的管理理念出发, 探讨如何以六西格玛的DMAIC模型来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进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1 DMAIC模型简介

六西格玛管理的实现手段是持续的过程改进, DMAIC模型是六西格玛管理的过程改进模式, 通过持续运行的DMAIC流程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DMAIC模型由界定、量测、分析、改进、控制等五个步骤组成。

1.1 界定阶段

确定顾客的关键需求并识别需要改进的过程。需要以顾客为导向, 以现有资源为依据, 组建一个6σ团队, 利用顾客反馈信息及一线员工处获得的资料确定改进目标, 规划项目资源。

在界定阶段可供使用的管理工具很多, 例如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法全面列举出影响顾客满意的可能因素, 然后使用亲和图和树图等工具确定出影响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流程, 用因果图为关键质量评估、关键流程变量建立联系。

1.2 量测阶段

量测的目的是识别并量化那些影响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 确定过程参数, 收集有关的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归组, 以便分析使用。

一旦决定该量测什么, 团队成员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数据收集计划, 并计算和量化实际业务中的各种因素。首先由量测系统分析确定量测系统的有效性, 然后用调查表、直方图、散布图、趋势图等工具来整理数据, 为下一步的分析阶段做准备。

1.3 分析阶段

对量测阶段收集的数据做统计分析, 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所在。

在分析阶段, 6σ团队要分析过去及当前的业绩数据并明确将来应该取得的业绩方向, 通过分析来回答量测阶段的问题所在。包括: (1) 用排列图找出关键的质量问题; (2) 用因果图寻找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 作为待查原因; (3) 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判断待查原因中哪些是产生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

用回归分析建立输入 (指前面查出的真正原因) 与输出变量 (指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 的数学模型, 以判断错误的输入将出现什么样的错误输出, 并对其错误趋势加以预防。

1.4 改进阶段

改进阶段是DMAIC流程的核心阶段, 6σ团队工作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改进的效果。在分析出质量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后, 就要针对关键因素确立最佳改进方案。这个阶段所使用的主要统计方法是试验设计以及对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1.5 控制阶段

与TQM相比, 6σ管理更强调了控制的作用。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 辛辛苦苦取得的改进效果, 往往在一段时间后又回复到老样子了, 其原因就是没有强调对改进成果的控制。

控制阶段就是对关键因素进行长期控制并采取措施以维持改进成果。在此阶段, 要应用适当的质量原则和技术方法, 关注改进对象数据, 对关键变量进行控制, 制定过程控制计划, 修订标准操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建立测量体系, 监控工作流程, 并制定一些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2 DMAIC模型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六西格玛品质管理模式告诉我们, 通过控制流程, 扣住影响质量的关键点, 可以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我们也可以把它应用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

2.1 界定

在DMAIC模型中, 首要是界定, 旨在找出品质关键项目, 发掘出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此阶段, 可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 协同项目组、项目甲方共同开会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 确定可能影响该项目完成质量的关键因素。

可能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组现有基础、项目组人员投入、科技处过程管理、项目发表专利及论文数等。

2.2 量测

量测阶段主要是识别并量化那些影响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首先, 团队成员制定相应的数据收集计划, 主要采用调查表的形式对项目甲方、项目组进行调研, 明确顾客对项目取得成果、项目进度的要求, 项目组的现有技术基础、计划人员投入及项目预计发表专利、论文数等情况, 并对这些数据采用直方图、散布图、趋势图等工具进行整理和分类归组, 以备分析阶段使用。

2.3 分析

对量测阶段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明确将来应该取得的业绩方向, 采用正确的统计方法确定产生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在分析阶段,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度和顾客满意度, 找到那些权重度高而顾客满意度低的影响因素, 作为改进的对象。

2.4 改进

针对分析阶段得出的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及方案, 建立输入变量参数的最优配置。这一阶段, 可采用趋势图、排列图、直方图等简单图表法解决问题, 而无需采用复杂的统计方法和试验设计。

2.5 控制

控制阶段里, 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建立控制系统, 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 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1) 善用持续衡量的方法:以六西格玛绩效衡量方法作为项目完成质量的衡量方式, 学校可用此衡量作为改善管理流程的标准, 以符合客户需求。 (2) 形成程序文件:将取得良好效果的改进措施形成程序文件, 必要时修订标准项目管理流程, 以维持改进成果。 (3) 建立流程响应计划:一旦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变计划, 作紧急的修正, 以保证项目完成质量。

3 结语

六西格玛改进模式DMAIC是一套非常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 DMAIC的五个阶段是循环运用的, 每次循环都会使过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如一句质量名言所说:“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将DMAIC模型应用于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中, 并按照DMAIC模型的方式来控制项目管理的每个过程, 能够有效地提升组织的质量管理效率, 并能够促进体系的持续改进, 对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质量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 对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六西格玛管理中的DMAIC持续改进模型, 并结合实际工作论述了DMAIC模型在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水平,做好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对于加强高校人员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有重要意义。高校建设中,应该把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落实。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校实际,在高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完成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档案 信息化 建设

1 概述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做好高校人员的信息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建设,充分调配相关人力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以实现高校档案的电子化储存,以网络为基础,实现档案信息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加大高校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程度。在未来一个时期,高校档案信息化是高校档案建设的趋势,要把握好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高校档案信息化,是对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是一项耗时巨大、影响广泛的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再到保存,涉及人员数量多,信息易出错。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增加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掌控和调配,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的难度,同时,对于高校人才资源的科学调配,有着积极意义。高校档案的信息化,首先表现在档案载体的变化中,传统以纸质档为主要载体的档案,逐渐向数字化进行转移,档案的管理环境,也随着档案载体,进行着变化。通过计算机来辅助档案管理,降低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无缝对接。原有的档案资料采集、整理、归类和保存,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现,增加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档案管理中的错误几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校档案管理的质量,为高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3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强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进行妥善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3.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认识问题 高校档案一般具有数量大、内容丰富、价值高的特点,能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教学质量历史查询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在高校建设需要的时候,迅速提供准确资料。原有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因为管理介质、工作方法等,无法满足要求,鉴于此,必须对高校档案实行信息化的改革建设。但是,在部分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迟缓。

3.2 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 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所高校,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涉及范围广,涵盖高校数量多。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还没有标准的规范制度,各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虽然信息化建设更加适合本校发展需要,但是,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没有把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发挥出来。

3.3 技术问题仍旧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高校档案信息建设,网络设备和电子计算机设备作为基础设备,通过各种网络、数据储存和分析等高新技术的支持发展起来,当前一个时期,高新技术仍旧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高校中,因为对信息化档案建设不够重视,符合要求的硬件设备难以满足,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困难。此外,软件技术也给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问题。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多种软件的有效支撑,保障网络技术的通畅、数据安全存储和分析、信息检索的有效性和多平台互访等需求的实现。

3.4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除了要保证客观条件的满足,还需要在建设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需求,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所依靠的中流砥柱,大多数是高校传统档案的管理者,落实高校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档案管理者的观念,非常重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少部分管理者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排斥,对于引进的先进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其效果,而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引进的技术类人才,又缺乏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技能。所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综合人员的素质提高,非常必要。

4 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点问题

4.1 加强思想认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进行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两部分的建设。购买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基础设施硬件,在此基础上,搭建好软件运行环境,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好基础保障。

4.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改变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存储设备,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好信息建设规则,做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4.3 应用系统的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数据能更便捷地使用,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目标。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给档案管理者提供管理便利,另一方面,为档案的使用,提供良好的接口,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4.4 制定合理制度,加强人员建设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确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制定好建设规范,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好技术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传统观念,利用现代科技,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人员综合素质是关键,时代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扎实的档案学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加强计算机业务知识和操作方法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同时,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夫也是从事档案信息工作和编制规范信息的必要条件。总之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拓宽视野,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要与时俱进。

5 结束语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大,要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完成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齐玉民.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J].学园,2013(10).

[2]刘林青.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领导,2012(9).

[3]智通海.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盐城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刘林青.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9).

科研项目:

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QN055。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研项目 项目管理 对策

近年来, 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推动下, 高学科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活动的全过程, 渗透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鉴定每一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1]。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未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数量,争取科研奖励上[2]。基于此,我们就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整个过程可分为申报立项、执行控制、结题验收三个重要环节。由于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管理机制陈旧,管理理念落后,长官意志严重,违反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3]。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陈旧理念,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鉴定到申报奖励等,科研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各期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作用不同, 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重前期项目申请而轻中后期管理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科研评审体系在公开性和透明度方面存在一些弊端,项目评审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受高校自身体制的影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对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对于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另外,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 一些应用研究课题,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2]。

3.对科研项目重考核而轻监督。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实行量化考核管理,以发表论文、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造成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科研倾向[3]。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搞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经费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导致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对项目实施是否有效监管, 是项目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 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环节。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科研人员日常任务比较重, 如果没有定期检查, 有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出现拖拉的情况。同时,项目检查之后的通报工作也是项目检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报结果能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 利于大家监督。

二、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工作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加强科研工作,还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的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重要的一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在平时多了解项目的运行和经费的运用,强化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消除科研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

2.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4 ]。学校在激励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在竞争机制上实行绩效考评,优胜劣汰;在监督机制上完善审批程序和经费使用审计;在项目类型上强调纵向横向均衡发展[5]。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科研政策, 尽可能地满足科研所需的条件,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从而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6]。还应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人员按任务书要求实施科研项目, 按时、高质完成项目。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 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对项目实施定期检查,有利于项目更好的完成。对项目经费的使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 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主权,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从而保证经费使用合理。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切实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保证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义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09(12): 229.

[2]袁坤. 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若干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4): 11.

[3]徐德永.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 经济师, 2011(5): 112.

[4]边颉等. 实施项目管理改革带动科研管理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 17): 17- 18.

[5]耿丹.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5): 105.

[6]谭琍. 科研管理如何为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申报质量服务探析[J]. 科技和产业, 2009(12):114.

上一篇:货币需求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态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