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2023-09-23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 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管理的理念相对滞后

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尚不够强, 管理手段比较陈旧, 大多沿用原来的行政命令方式进行科研管理, 缺乏对科研成果的有效管理, 不重视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比较薄弱。

1.2 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不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

目前, 高校科研基本实行校院 (系) 二级管理组织形式, 由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直接对院 (系) 、中心、教研室进行管理, 实现了适当分权又相对集中的管理体系。但从整个体系的运行情况来看, 工作效率不是很高, 工作思路依然多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且重视项目申请, 轻视项目管理。重视项目验收形式, 轻视绩效管理, 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和应用型技术成果较少。

1.3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现在通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 一般以发表论文、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 不能充分体现科研创新的目标, 反而助长了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 对科研工作形成不良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 缺乏对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的科学评价。对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过于片面化, 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1.4 科研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意识。另一方面, 对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理念和能力的培训和再教育不足, 相关的业务考核、激励机制也不健全, 容易造成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低下。

2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2.1 建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质在于为作为创新主体的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机制。因此, 要做好科研管理工作,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尽心尽责地为科研人员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服务, 建设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同时, 科研管理人员也应强化市场意识, 探索科研产品商品化、产业化道路,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2 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 合理选取考核指标。制定均衡的量化计算原则, 加强科研绩效管理,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应注意保持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相对稳定性, 进而保证科研活动合理有序的进行。

2.3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入职教育、岗位培训 (可采取讲座、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举办研讨会等形式) 及团队内部的交流等工作, 使之掌握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 熟悉和了解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令、规范和条例, 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同时, 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针对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评价和激励、竞争机制, 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不断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

2.4 建立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充分利用基于现代技术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有效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节省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 进而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2.5 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因此, 高校必须保证高质量的教学。但一般来说, 越是研究型的大学, 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负荷应越低。因此, 作为高校管理者, 应针对不同岗位细化不同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教师本人, 应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比重, 以科研带动教学, 以教学促进科研。

摘要:高校的科研活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滞后于科研活动的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观念, 采取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俊峰, 牛志敏, 刘颖, 等.国外高校科研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8) .

[2] 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3) .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 其以“精、准、细、严”为最基本的管理原则, 对企业的进行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创新, 并在确保其执行与控制的规范化的基础上, 进而实现企业发展效益最优的系统实践过程。对于科研结构而言, 进行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具有以下必要:

其一, 精细化管理为科研项目的编制与实施确定了目标, 其避免了科研经费申请, 科研过程执行、以及科研市场发展的盲目性。对科研机械而言, 科研是其运作效益提升的基础, 而市场发展则是其研究、控制与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精细化管理体制下, 其实现了两者关系的系统协调, 从而对精细化执行效果的把控具有重大影响。其二, 就精细化管理过程而言, 其对科研经费、基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渠道资源等内容的应用更加规范, 有效地保证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合理、合规和有效, 进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其三, 精细化管理是科研机构发展目标全面实现的有效保证。其能有效地缩小科研结构预算与执行之间的差距, 进而实现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确立, 实现自身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

宁夏林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的现代企业;新经济形态下, 要促进其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保证企业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全面获得, 在运行管理过程中, 其就必须注重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策略的充分应用。

二、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一) 注重科研基础保证

科研基础环境是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应用的基础。传统科研机构项目管理中, 经费利用和科研项目内容研究是其把控的重要内容, 而科研基础环境的创新与管理被边缘化, 由此导致了科研企业科研项目研究进展缓慢, 科研经费应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新时期, 要实现科研机构基础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其就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把控:其一, 注重科技创新平台的不断完善与优化。科技平台是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研究与市场利用的前提, 只有确保科研平台的系统化、充分化和现代化, 才能为其相关研究及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二, 实现管理原则的充分把控, 在实践过程中, 科研机构只有在技术先进、产业规范、效益良好的原则下进行创新管理, 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效果的高效、有序, 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二) 实现科研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与科研企业而言, 这种人才竞争的趋势更加明显。实践过程中, 科研企业要实现科研项目的精细化创新管理, 首先就必须加大科研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力度, 在保证科研队伍专业化的同时, 实现其人员基数的不断增长。具体而言, 其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为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源源不断的引入高素质人才, 确保现有科研项目专业性的不断提升。此外,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科研机构应加大行业之间、国际之间的技术交流, 从而确保科研人员专业理念的不断更新, 从而促进企业项目研究技术发展的先进化。

(三) 确保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创新是科研企业科研项目转向市场经济效益和的重要途径。新经济形态下, 科研机构企业只有注重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变, 才能确保企业科研效益、产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 永久性产业研究示范基地的建设是确保科研机构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渠道。在产业研究示范基地支持下, 企业的资源收集与保存、开发与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科普教育培训、产业化示范推广、市场经济运行得以系统统筹, 从而在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规范执行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科研优势、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的全面体现。

(四) 紧密联系市场经济

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市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的根本目标。实践过程中, 科研机构只有在明确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进行科研项目的明确化探究, 并在完善产业基地建设、规范项目产品生产流程的同时, 进行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充分把控, 才能确保其科研项目市场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从实践过程来看, 依托科技创新, 进行科技集团化公司组建是科研机构进行市场经济联系的有效途径。

三、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应用

(一) 建设试验室进行科研基础改善

宁夏林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精细化管理过程中, 其注重科研基础环境下的改善。具体而言, 其在原有发展环境的基础上, 建设了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并且在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支持下, 实现了科研项目的有效研究与管理。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 宁夏林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对我国北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 搭建研究交流平台保证人才建设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宁夏林业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应用模式如下:一方面, 该企业与国内各大高校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 并且在“千人计划”等措施的保证下, 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团队建设的高效化。另一方面, 长期性国际合作研究关系的建设确保了其人才专业建设的先进化。就人才精细化管理过程而言, 其使得宁夏林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特色林木选育与应用人才的主要集中地。

(三) 以研究示范基地保证产业发展

为实现特色林木选育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宁夏林业研究院建成永久性科研科普和农业产业研究示范基地, 在该基地保证下, 宁夏银河杨、银新杨、河北杨和转基因毛白杨等资源被完整保存, 并且在科学技术研究, 科普教育培训, 产业化示范推广等形式的应用下, 其公益科研科普效益显著增强, 为宁夏乃至西北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组建科技集团实现市场链接

宁夏林业研究院注重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实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中, 该科研机构企业依托科技创新组建了森淼科技集团, 在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建立了特色林木种苗工厂化繁育、工艺流程及关键设施设备的工程化体系, 进而形成了特色种苗主导产业与葡萄、枸杞、森林康养等新型产业, 实现了企业每年3-4亿元的产值增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科研项目精细化创新管理对科研机构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新时期, 科研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项目精细化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并在掌握其创新发展策略的同时, 注重具体规范的实际应用, 才能确保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创新应用水平的提升, 进而实现科研机构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其发展效益提升的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宁夏林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在阐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市场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以期有利于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创新应用水平的提升, 进而实现科研机构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周成瑶.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7 (4) .

[2] 陈金宏.科研院所视域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 2016 (6) .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近年来,德州局党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纲要》和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努力提高“五种”能力,狠抓了党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党建活动,使党的基层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逐年提高,为确保市局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广大党员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足本职岗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榜样带头作用,为德州经济和质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规范党的工作

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近年来,质监局党组织按照上级党的要求,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完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一是基层党组织更加巩固。始终把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理顺党组织关系,适时做好党支部换届工作,配好党支部领导班子。总支原设有8个支部,随着监督职能的加强、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的划入,以及党员人数的增加,我们2001年10月成立了安检站党支部、2005年成立了信息所支部和机关老干部支部2个支部,并适时进行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今年7月1日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德州市质监局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机关党委和纪委。现质监机关党委共设11个党支部,支部成员均达到大学以上学历。经过调整和换届,质监局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基层党组织制度更加完善。科学的党建工作制度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贯彻执行的有效措施,我们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全面推进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总支先后建立了《会议制度》、《党总支委员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先创优表彰制度》、《请示报告

制度》和《党建工作机制》等八项制度;各支部也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和党课)》、《党组织任期目标承诺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先创优”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党员教育学习制度》等。制定了《新时期党政机关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新时期事业单位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和《新时期离退休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

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更好地履行党组织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提供了保障。

三是党员队伍日益壮大。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执行发展党员“两推一公示”制度,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吸收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突出新时期党员标准的时代特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共对53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培养教育,发展党员29人,局机关现有党员166人,其中预备党员9人,正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23人。

四是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更加科学。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按照党员标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强化党性、党纪和党风教育。采取党员评议、群众评议、民主测评、组织定格“三评一定”的方法开展评议党员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每个党员提出评议意见,评议意见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向。近年来,民主评议党员优秀率达到9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

五是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和党费收缴规范有序。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和党费收缴是党组织开展工作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党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质监工作重要作用的体现,人事变动频繁,党员流动性增大,共转入党员19人,转出党员8人。党费收缴工作规范有序,近年来收缴的党费全部上缴市直机关工委。

六是加强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工会、青年团和妇委会组织,充分发挥工青妇三家群众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他们积极为完成市局党组的中心工作做贡献。

二、强化党的思想建设,确保党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我们

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质监局党组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依法行政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利观、利益观,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牢了宗旨意识、端正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大局意识。在党员中大力弘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甘于吃苦、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形成了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教育,确保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制订学习计划,认真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机关学习制度》,坚持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党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会议精神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通过原文通读、报告会、党课教育、纪律教育月、党员政治生日、座谈讨论会、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组织知识竞赛和理论测试、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并做到了有组织领导、有计划安排、有措施落实、有检查考核,使党员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深刻领会并认真落实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理论精髓。提高了党员素质,加强了基层组织,促进质监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创新教育载体,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围绕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开展了“爱岗敬业,服务大局”、“德州发展我发展,我与德州共兴衰”、“局兴我荣,局衰我耻”大讨论;从提高质量意识和能力意识出发,组织了“能力建设年”、“三八节”文艺演出;立足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强身健体,举办了职工“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职工趣味运动会”;为丰富质监文化内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举办了“立足本职,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比赛,组织了摄影大赛、“七一”和“五四”征文比赛、“五四青年知识竞赛”,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创建机关服务品牌活动和全员唱响《八荣八耻人人须知》和《质量卫士之歌》活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开展了“情系三农、质监下乡”、“捐资助学、助贫、助困、助教”、“12365质监保安全”和“结穷亲、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爱心服务活动;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开展了批判陈水扁“台独”思想、关注台湾局势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出台了《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全系统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科室和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争创“五个好”党支部和“五个好”党员活动;为全面提升执政能力、执法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开展了基础建设年、行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和“五佳文明窗口”、“五佳规范化实验室”、“十佳模范公务员”、“十佳执法标兵”、“十佳技术标兵”等争创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质监工作实际、贴近质监党员队伍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实际,促进了质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机关党总支紧紧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着力打造“预防为主,惩防并举”的作风建设体系,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建立行风建设教育体系,筑牢思想防线。强化教育措施,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主题教育和实践等活动,并做到行风教育与目标管理考核、建章立制、事业发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相结合,保证了教育效果。

二是加强行风责任体系建设,构建有效运行机制。健全规范统

一、协调有序、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落实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和行风廉政建设“四责合一”的领导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一责双岗”工作机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管理重点,规范行政行为和职务行为。

三是完善行风监督体系,强化职责履行措施。建立廉政档案;进行明察暗访,对存在的问题登记造册;聘请行风监督员,公布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建设惩防体系,严惩违法违纪行为。制定并严格执行惩戒规定,认真治理商业贿赂,严肃处理各种违纪案件,杜绝恶性案件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作为政府综合管理标准化、计量、质量、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权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冲在最前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质监事业和德州经济的发展。

一是质监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了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局把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1000多平方米的食品通用实验室,综合考评进入全省前三名,得到了世界44个国际检验联盟协议签署机构的互认,提升了检验检测能力和检验市场上的竞争力。260余平方米的国家一级恒温恒湿棉花实验室建设,适应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需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了美国农业部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适应德州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建成了山东省玻璃钢及制品检验中心,并申报成功了国家检测中心,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增强高校教师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设立科研创新项目。为规范和加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重点关注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鼓励教师自由探索,培育教师承担更高层次的项目。

第三条 项目类别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分别设立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项目完成期限为36个月。

第二章 申请与评审

第四条 项目申请人为本市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附属医院)在编在岗教职工。

第五条 项目采取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申报的方式申报。各申请人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审核后,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报送市教委,逾期报送不再受理。

第六条 项目申请人条件: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

(二)有独立组织及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身体健康,能作为项目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三)已承担的项目总数尚未超过两项,并且同一年度只能申报一项。

第七条 市教委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一般由5位以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一般项目采用书面评审方式,重点项目采用会议评审方式。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由市教委审核后公布。

第三章 评议与结项

第八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须提交项目总结报告、项目经费决算表和相关成果,经学校审核后,报送市教委。

第九条 与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版或发表时须注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Innovation Program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第十条 市教委将组织专家组对相关成果进行评议。专家组为5人以上。一般项目采用书面评议,重点项目采用会议评议。

第十一条 项目评议分通过、不通过2个等级。评议等级为“通过”的项目,办理结项手续后,下拨预留经费。评议等级为“不通过”的项目,则不予结项,并扣留该项目研究经费,且项目负责人3年内不得再申请本项目,同时将酌情减少相关学校的申报限额。

第四章 管理与经费

第十二条 学校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涵盖校、院(系)、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体制,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实施负有直接责任,要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项目计划任务一经批复应认真履行,任务目标原则上不予调整。对于涉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进度和执行期、项目负责人等重大事项确需调整的,由学校组织专家论证,严格审核把关,报市教委审核备案。

第十五条 学校应组织校内相关部门、咨询专家或中介机构对本校申报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提出预算审核建议。项目负责人应当依据预算审核建议调整预算编制。

第十六条 项目预算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由学校组织专家论证,由学校报市教委审核备案。

第十七条 对研究计划执行不力、违反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项目,学校应提出撤销申请;因其他情况导致研究计划难于完成的项目,学校应提出终止申请,经市教委审核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学校应跟踪检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保质完成研究工作,每年将项目年度工作报告报送市教委。

第十九条 项目由市教委专项资金予以资助。项目经费按相关财务制度专款专用,并采取“一次核定,分期到位,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各高校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

第二十条 项目立项当年下拨核定经费的80%左右,其余经费为预留经费。预留经费在项目结项后下拨,未通过结项的,不予下达。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

(一)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

1.会议费: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

2.差旅费: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差旅费、交通费等。

3.小型仪器设备费:项目所需小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租赁、使用等相关费用。

4.材料费:项目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等费用。

5.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等费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6.劳务费:直接参加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务性费用及研究生助研津贴。劳务性费用应控制在专项经费资助总额的10%以内,研究生助研津贴应控制在专项经费资助总额的50%以内。

7.专家咨询费: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

8.其他支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详细列示具体用途及预算依据。

(二)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学校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包括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管理费用的支出。间接费用为专项经费资助总额的5%以内。

间接费用按项目统一核定,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第二十二条 项目结束之后应进行结题结账。项目办理结项手续后,应于预留经费到账后6个月内办完结账手续,最多不超过1年。

第二十三条 因故撤销或终止的项目,除停止拨款以外,项目所在学校视情节追回已拨经费的全部或剩余部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项目的日常管理部门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受市教委委托负责部分项目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工科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程,是作为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和后续实验课、理论课的基础。本文作者所在的学校结合学校信息学科实际,在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了信息学科基础。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由于目前中学物理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严重脱节。“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工科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程,是作为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和后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基础。如何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物理实验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通信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学校,学校大部分专业是围绕信息学科开设的,在这样的大信息学科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去适应专业的需要,如何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这是我们物理实验教学的中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中心问题,我们尝试做了如下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基础

南京邮电大学物理实验课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了“重基础、重素质、重能力、重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淘汰落后、改进技术、充实现代”的原则,准确定位和合理规划,中心下设大学物理实验室、应用物理实验室、开放性演示实验室和课外创新实践性实验室(大学生物理创新基地)等实验室。

构建完善的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在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及专业实际,我们构建了三级实验教学体系:一级物理实验面向各专业所有学生,教学内容以演示实验和基础物理实验为主;二级物理实验面向理工科学生,教学内容以大学物理实验为主;三级物理实验面向应用物理专业和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年级信息各专业工科学生,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设置丰富的实验课程内容。在三级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具体开设了演示实验、基础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开放物理实验等,使课程体系系列化,形成通信信息的特色。实验项目多达百余个,尤其紧扣信息学科的特色发展了电学、光学与通信信息相关的实验项目。我们打破了物理实验传统的力、热、电、磁、光等分类组织的框架,取而代之的是以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测量仪器与技术为线索组织安排实验内容,从力、热、电、磁、光的结合上下工夫,形成了从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到科研小实验,通过经典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前沿科技创新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的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实验项目有: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用电位差计测电动势、双臂电桥测量低电阻、分光计的调节和棱镜顶角及棱镜折射率测定、声速的测量、利用等厚干涉测相关物体的几何尺寸、用衍射光栅测入射光波长、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用霍尔效应测量亥姆霍兹线圈的磁场、观察白光干涉测薄片厚度、光的偏振实验、晶体电光调制、金属中电子的逸出功测定、声光效应、法拉第效应、塞曼效应、高温超导、磁控溅射镀膜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新特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实验、实验演示、开放性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同时,还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强化物理学文化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在教学手段上,大学物理实验实行30个人的小班教学,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人手一套实验设备,课程组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使用幻灯、投影和计算机模拟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③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完美组合。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和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坚持研究型、探讨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协作学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讲引导,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理解,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分析计算、发散思维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④对物理实验有特别兴趣和想法的学生,依托大学生物理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拓展性研究课题,实验室安排老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设计的研究性课题,提交规范性论文或作品,实验中心组织专家进行答辩或成果鉴定完成实验研究课题。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成效显著,每年有多名学生参加省物理创新大赛,成绩斐然。⑤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大学物理实验室建立了物理演示实验室,面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良好的预习、自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培养,为我校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实验室每周开放六天,提供数十个实验项目让学生选择。让学生选择完成3~4个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研究课题、选择实验仪器平台,进行相关实验研究。⑥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室,由学生科协组织人员自己管理,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实验课程老师参与指导和讨论。⑦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实验操作。采取平时实验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60%、期终考核占40%。平时考核由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学习讨论、自主创新课题及实验报告等多部分组成,期终考核以笔试和操作相结合。

三、全面实施开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全面实施了实验开放,从时间上、项目上到网络上都对学生开放,健全了实验室开放制度,以保证实验开放的顺利实施。①在时间上开放,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室开放方案,自2004年开始实行实验室开放以来,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全天所有实验室开放,周末创新基地还增加开放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时间,给学生学习以充分自主权,加大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②在项目上开放,多种形式的创新实验项目和实验环节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省、校、院三级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自主选题设计创新实验,各类学科创新竞赛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培养创新能力。我们适当增加了实验数量,增加了不同类型的选做实验,增加扩展性实验内容。学生除完成规定的必做实验,同时又提供相当数量的选做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志趣自由选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开放实验项目的完成,还可获得不同数量的自主个性化学分,这些学分计入学生毕业要求的学业总学分中。③在网络上开放,我们不断完善了物理实验教学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站实现三大功能:网上选课、预约;网上实验预习、学习;网上互动答疑等。④在制度上保障开放,为强化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和保障实验室开放的顺利进行,学校及实验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开放的规章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开放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教学管理,实现管理信息化

建立健全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了实验教学管理,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我们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撰写教案,规范教学,基础课实验做到一人一组。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独立完成实验,做好记录;实验后应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文字通顺、表达清楚、字迹端正、图表规范。实验课严格进行考核,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通过建立物理实验教学网络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物理实验教学网络数字化平台功能包括实验教学排课、网上选课、师生交互、成绩管理、网上预习和物理实验内部管理系统。实验室工作档案资料管理规范,部分资料实现了网络管理。实验室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实验室工作档案,并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实验人员及时做好有关事项的记录,并将有关资料提供给档案管理人员。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符合时代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只有通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改革与有效实施,才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坚实的科学实验基础、扎实的科学实验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思维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极大地促进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做了一些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能适应时代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这样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操之过急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才可以做到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胡波.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初探[J].物理教育,2002,(9).

[2]姜琳.贯彻现代教学理念改革普通物理实验教学[J].煤炭高等教育,2004,(1).

[3]李晔.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J].教育经济研究,2008,(12).

[4]谢素艳.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又一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709JX47、JG00711JX41)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在无机、有机、物化、 高分子等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基本操作、仪器测试、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为一体的高层次的、独立的综合性的实验课[3]。该课程培养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理论和操作的基础上,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分析实验, 并能够适时面对和处理实验过程出现的新问题,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基本操作,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综合设计实验中, 重要的是设计过程, 但基本的是操作准确, 每一个综合设计实验都有可能涵盖多个甚至全部的基础实验操作, 如果在新物质制备研究过程中出现如温度失控、分离时离心机使用失误、重结晶操作不当等基本操作失误问题, 就可能得不到目标产物, 更不用谈其性能检测和应用推广了。 因此, 综合设计实验对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求至高, 通过它既夯实了基本功, 又避免了传统基础实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观看为辅的弊端, 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2掌握主动权力, 增强学生积极主观能力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 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以后的考研方向和就业取向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完成实验, 这是综合设计性实验较传统“照单抓药”式基础实验的最大优势。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所查文献或自己掌握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合理的实验路线, 真正做到“我的实验我做主”, 让自己在新事物的合成当中各抒己见, 真正感受到我是“小小化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 因此,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涉及到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也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掌握, 改变以往因理论课程的枯燥乏味, 而厌弃实验学习的态度, 反而使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3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是科研和生产, 这都不是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 无论是科研实践还是生产实践都是通过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来完成的, 在实际生产和研究中遇到的复杂的综合问题, 不仅需要实践技能, 还需要一个人道德的感染力和意志力、在团体中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恰当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多、步骤繁, 往往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 所以大多采用分组形式进行, 在同一小组内, 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根据各自分工, 统筹安排,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才能使整个实验如期完成, 一旦一人存有个人私利、偷懒行为或操作失误等, 就会影响整个实验进程, 甚至导致实验失败。

4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能力是一种高级素质能力, 是主动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完美结合, 要求具有者不但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还有处理比如技术、经济、社会、 心理等综合问题的能力[4]。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 除了具有大学生应有的专业、德育等知识和素质能力外, 还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收集、独立查阅学科前沿信息, 并将之融于实验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能够综合运用己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问题, 创新性的完成工作。综合设计实验将大学低年级分类进行的基本操作实验和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 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了同学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而且将各个单元操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综合性地考虑问题、发现问题, 并考虑全面地去解决问题, 进而使其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总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化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 是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体, 它不仅包含了化学各基础学科的内容, 更涵盖了化学与其它学科, 如生物、物理、信息等学科的交叉性, 在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摘要:在强调国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重视的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应用化学

参考文献

[1] 李利军, 兰辉.理工科专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5 (2) :107~110.

[2] 李文鑫, 陈学敏.立足实践着力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 :37~39.

[3] 刘利, 崔文权, 孙晓然.应用化学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化工, 2012, 40 (18) :156~158.

上一篇:自制主题范文下一篇:保险公司组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