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5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注重对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的研究

叶谰教授提出:“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适切度和进步性直接关涉到受教育者个体的人生利益。”也就是说, 我们的研究目标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情感目标的达成。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的研究应从两方面进行:

(一)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

高中, 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学生将由此步入高等教育或社会就业。因此, 高中教学, 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更要丰富学生的情感, 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今的教育, 为了追求升学率, 往往就忽视了对这方面的探讨。所以, 我们在教研、备课时, 就必须把高中学生情感现状、情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情感教育的方法纳入教研、备课范畴, 使教师从宏观上把知识教育与人的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做到心中有底、运筹帷幄。

(二) 根据情感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是经过过滤、升华了的人类高级社会情感, 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首先把情感目标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精神、审美感四大类, 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 可视教学内容而定。再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的第三部分内容, 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例如, 在《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规定的情感目标是:“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我们可以把它列为四大类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再根据“爱国主义精神”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 既避免了大海捞针, 教师也能更好挖掘本课的情感内涵,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情感目标。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有其特有的特点, 过去的一切, 不可能重演, 后人也无法亲自体验,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 很多曾经感动一代人的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已变得非常遥远而陌生。那么, 怎样使他们真正理解、接受、领悟古人的情感和观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以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升华。例如, 在讲《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做:

1.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纪录片、图片和史实, 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自主学习)

2.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已知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信息, 营造一定的历史氛围, 接着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片段。 (情境教学)

3.学生讨论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你如何看待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讨论完毕, 学生阐述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引导, 使学生不但牢记了日本的侵华史, 更自觉把历史与现实联系, 增强他们关注祖国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为祖国发展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师生合作、情感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因此, 情感目标的实现, 需要三维教学目标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式的有机整合。

三、多样化的情感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提到了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问题。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室也不是唯一学习知识的地方。我们可以广泛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进行情感教育。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传统的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活动;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历史遗迹进行情感教育;制定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试题, 寓教育于试题等等。

总之, 教师的工作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心”教学生。首先, 要当好教学工作中的设计者, 认真备学生情感现状、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情感教育的方法。其次, 当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使学生学会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 分清历史上的真真假假, 从了解过去到了解今天, 从了解今天进而更好地把握明天。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前言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 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历史教育的情感培养功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本文以中学历史教育如何实施及开拓情感教育为论题, 从三方面做探讨, 认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有多方面价值, 尤其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方面。

关键词:情感教育,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情感是生命的依托,失去了情感,历史教学将永远失去生命。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前提——尊重、平等与自由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放弃权威观念,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释放出自己的个性,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例如,在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教学中,我课前让学生按照兴趣和特长组成“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下设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调查小组,并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法去调查,等下次上课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在关于此内容教学的课堂上,各组通过小品、歌曲、朗诵、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调查结果,其他同学则参与评说。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说起来了、唱起来了、画起来了。平等,会产生亲和力;尊重,能够激发出创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历史课堂成了师生自由放飞心灵、进行“幻想旅行”的场所。

二、关键——体验、认知和感悟

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关键途径,是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活生生的世界中积极地体验、认知和感悟。

1 开发课程资源,搭建体验、认知和感悟的平台。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图书等物质资源,又包括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传授课本知识。其实不然,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积极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各种资源,为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服务,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搭建平台。

(1)从人性的角度展示真实而鲜活的历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真实、有情感的历史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我们要把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认知和感悟历史,而不是用空泛的道德条目去说教、去灌输。

(2)营造特殊的情感教育环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生命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也一样要呈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引路人,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好表演的舞台、建好宣泄情感的驿站,“把真善美、假恶丑的原貌摆出来,让学生看个清楚”。

(3)开发、利用文学艺术作品传递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讲到文学艺术章节的内容往往只强调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忽视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其实,文学艺术展示了人类普遍的爱。一个感情麻木的人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在教学中理性地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观,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炽热的人文关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使其感知具体美的事物,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从而让他们有志于追求高尚与健康的生活情趣。

(4)挖掘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活性。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民族、外交、文化、宗教等关系盘根错节,可以在历史研究中找到其渊源、联系。但教材往往枯燥、没有情节,不能触动人的心灵。因此我们教师应精心组织内容,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比较、理解,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品德的人。

2 活动与交往——体验、认知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人的良好情感是在童年与少年时与自然、人们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心灵沟通与思想碰撞。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是学生体验、认知和感悟的有效途径。

在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形成情感交流与对话,能增强师生对“历史”、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声传情、以情动情,让学生真切体验、认知和感悟历史的真谛。互动交流能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互动交流本身就是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合作精神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

3 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开放的世界意识——体验、认知和感悟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人生理想。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

三、归宿——思想情感升华并内化为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情感对意志产生激励作用,意志品质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并转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若能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历史情感教育的质量就提高了,目标也达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教育不是告诉,而是熏陶、感染、震撼和提升,在历史的价值观启迪中修正、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思想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只有和学生的人格成长、行为习惯相连接,才能够触动灵魂,逐渐内化并转化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才是历史教学思想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用心感悟和体验历史,使其思想情感升华、内化为信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作为社会公民的素养和内涵。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内容

结合目前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也可以把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分为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三个方面。

1.1 爱国情感

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 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 传统的爱国主义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初期, 形成于古代, 表现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优秀传统执著的爱, 近代的爱国主义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表现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这种精神的结晶。历史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 寓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1.2 审美情感

历史教育的过程, 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历史教学中的美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涵盖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形成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历史美。

历史的自然美, 能够使学生热爱大自然, 激发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灵感。而社会美是历史美的主体, 在历史长卷中, 各民族之间, 各国之间, 有时和睦相处, 互通有无, 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玄藏西行、鉴真东渡、“丝绸之路”, 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但有时却又是刀光剑影、兵戎相见。当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 正义战胜邪恶, 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时, 又会使一些历史实践和历史人物带上某些喜剧色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悲剧美和喜剧美, 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 也在创造艺术作品。这就是艺术美从战国的编钟、青铜器上的图案, 到《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到莫高窟的佛像……数不清的艺术作品, 构成了历史教育中的艺术美。

1.3 道德情感

历史教学中, 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到处都是。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如忠心报国, 勇赴国难的美德。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堪, 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 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林觉民“将爱你 (妻) 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 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 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 “情贵于真”。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 辅之于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2 以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为原则设计教学过程

2.1 以知识激起情——形成学生的外部情感体验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 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 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景, 从中受到感悟和启示, 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的感知, 或通过教师移情的感染, 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 表示认同, 愿意接受, 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 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 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例如, 在讲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可以通过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 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孔子、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 来培养学生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学习他们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 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讲述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象詹天佑、李四光等的爱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 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学生人文潜质的开发, 诱导, 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2.2 以情深化知识一一确立学生内部的情感态度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 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作出价值的判断, 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 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 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 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 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例如,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教学设计中, 从学生耳熟能唱的视频片《春天的故事》导入, 并结合深圳历史变迁的图片、香港回归的内容、北京大学学生拉起的“小平、您好”横幅图片等, 围绕歌词展开问题设计。

(1)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从而引入“波澜壮阔, 传奇色彩的一生”, 通过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身上的高贵品质。

(2) 这首歌记录了哪两件具体的事?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发展?

(3) 这首歌词的核心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此来作为歌词的题目?

(4) 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小平同志又做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5) 完成课后作业:“你眼中的邓小平?” (提供各国伟人和中国各阶段领导人对邓小平的评价。)

通过重组问题, 拓宽思路, 提升认识,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突出学习重点。在这思维的激荡过程中, 既让学生得到了美的感受, 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结语

学生性格化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对个别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对个别历史人物的渲染, 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 它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 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 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育智统一的过程。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人对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的内进行分析, 分别从拓宽历史教学的内容、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培养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主义,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4.

[2] 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9) .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此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情况,并研究了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理论;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英语教师也应当不断研究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应用情感教育理论,以此来保证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愿意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到课堂环境当中来,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沟通。学生们打牢英语基础的同时,自然会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

1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应用现状

1.1教学观念存在偏移问题

有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发展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传授过程中,未能认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难以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对全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应用。在教学模式确立与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还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重要引导者、参与者、辅助者,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1.2受到应试教育模式影响

应试教育活动开展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能稳定升学,参与到各类考试过程中。依照考试内容设定对应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应试能力之外的多项能力缺乏针对性培育。在此类固化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开展的各项教活动主要是突出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对于转变教师基本观念具有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型实践,将会对教师个人专业素质与知识体系产生较大影响。

1.3教师知识水平存在制约性

在英语情感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现状与心理需求,能满足教育发展形势变化要求,促使学生自身英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这样能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传递更多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在情感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与扎实的知识。但是受到多项要素影响,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有诸多教师不满足教学要求的现状。其次,教育科研机构受到教育环境与教育观念影响,忽视了英语情感教育重要作用。在教學活动指导过程中未能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规范化引导,对英语情感教育全面发展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2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基于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强化师生交流,促使师生在情感交流过程中能增强彼此情谊。英语教师要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话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化角度完美切入,导入重点教学内容。课余时间中,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掌握学生内心世界的万千想法,给予学生深度关怀与帮助,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英语学习乐趣。在过去英语教学中,教师未能全面遵照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认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选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当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观念全面渗透,通过课余时间学习更多心理学、管理学、认知学方面的书籍,对理论知识进行积淀和转化,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成效全面提升,保障教学思想与科学性要求有效结合。从每个学生不同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现教学思维的有效过渡转化。

2.2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氛围,以情感为教学突破口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提升学生基本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促使学生在立体化、多维度教学环境中深刻感受英语学习趣味性。确立情感教学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能进行良性互动。借助生活化教学语境掌握教学重点内容。比如在“Happy birthday”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教学。再播放耳熟能详的Happy Birthday歌曲,逐步引入birthday与Happy birthday相关话题。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生日蛋糕制作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能提前对生日蛋糕相关的词汇进行猜测,之后再表达英语单词birthday cake。最后,教师再提出启发性问题,“Do you know whose birthday today?”引申出有关生日庆祝的相关话题,为学生播放和“birthday”相关的微视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使得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快乐中感悟。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在教学方式拟定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积极情感。在接受知识中,语言是重要的应用工具,语言和情感之间具有较大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选取的语言要更有情感,提升教学活动亲切度,这样更容易引导学生接受相应知识。

2.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前素质教育中,要更为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对学生个人专长进行培育,使得学生能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人才。所以当前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掌握每位学生发展优势,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能注重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情感教学模式。设定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面对每位学生个体。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情感认知进行培育,使得学生掌握情感控制与约束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生活与学习情感体验进行丰富。

3结束语

新时期小学英语教育开始转向个性化与全面发展趋势。在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起到良好引导作用,提升素质教育成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个人品德与情感进行塑造。在完整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激发更多非智力因素,保障教育活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慷.情感教育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教育观察,2018,7(19):93-95.

[2]刁品芳.情感教育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摭探[J].成才之路,2018(06):30.

[3]毛进林.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111.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同时, 这三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 也为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1) 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随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体验, 而教育者在编写教材体现其意志的过程中, 也必然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这都将导致某些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大量的情感因素。 (2) 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形成健康情感的影响。作为一个教师, 他的情绪和情感都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 教师要善于支配自己的情感活动, 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学生必须热爱语文, 热爱学习, 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材、通过老师的教学活动得到情感的陶冶。另外, 学生自己的情感积淀。学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积淀, 才能确保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一种新的情感世界。学生先期情感水平的高低, 主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丰富程度和人生经历的多少有关。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学生适当的深入社会实际参加社会实践, 获得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学好语文、落实好语文课的情感教育目标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2 加强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探析

2.1 教学内容要体现情感教育

首先,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课前, 教师要广采博览, 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思想历程, 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 进入角色, 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 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 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其次, 在教学中, 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寓情于“理”,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像喜亦喜, 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 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2.2 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

首先, 教师的语言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 而且也是长期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一方面, 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 切勿冷若冰霜, 板着面孔, 也不要凶神恶煞, 怒容满面, 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 或者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打击时, 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动情, 教师教学, 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 为自己的积极情感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情绪关。教师语言中亲切、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的乐观、惊奇、神秘等语感都表达着某种情绪美的信息。从而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方面的需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 创设某种情境, 做到“以境育情”。

2.3 教学过程要有层次性

在制定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时, 应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 使情感教育目标层次化、系列化。我们在引导学生情感, 提高思想时, 强调的多是具有群体性的标准, 如爱祖国, 爱集体, 爱劳动等, 这些情感的获得并不能仅从书本上抄背两个概念就让学生真正理解的, 教育应先从学生自身情感入手, 先教会他们什么是自尊、自爱、自信, 让他们先学会爱自己, 关心自己, 然后再由己推及他人, 如此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情感。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情感教育目标, 对情感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都有着重要意义。但以往的情感目标制定的情况对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的指导作用却不尽人意。我们应当针对以往的情感教育目标在内容表述和具体实施中的缺陷和不足, 进行修正和补充, 应正确处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归还情感教育应有的本质和地位。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目标, 力求指向于情感内容的情感目标与指向于情感特征的情感目标的并重, 并对情感目标采取有效的实施和评价方式。

2.4 教学评价体系要正确合理

在情感教育的评价标准方面, 应摈弃传统的无标准的主观标准的弊病, 找到真正能体现情感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 (1)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 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 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 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 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 不应像过去那样, 只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4)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教师一人说了算的评价方式, 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 另一方面要鼓励家长、同伴都参与到评价之中, 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3 结语

目前,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法仍根深蒂固, 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 教师与学生之间, 思想感情没有相互交流, 缺乏理解, 没有民主平等。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人文性, 着眼于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讲究教育的“以人为本”, 语文情感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和全面发展的个性, 在当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 情感教学尤其值得推广。

摘要: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 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学习过程是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 情感与认知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 并行不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 大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使学生在富于情感的状态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 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对中学语文开展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工具性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 2005, 5.

[2] 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了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 忽略情感, 强调科学, 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理性上来。于是不少国家如:美国、英国及欧洲的十多年国家纷纷开始实施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 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 只注重科学知识、理论的系统传授, 而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成了附属品, 甚至被抛弃。教学方法上“强灌、硬填”成为教师的“法宝”,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组织形式上, 仍是以课堂教学这种重集体的形式成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甚至被看成唯一的形式。教学评价上以分数高低论好坏。这样教学的结果培养了一大批只有知识而缺乏社会性情感、审美感、理智感的学生。一些学生厌学、不想学、逃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当前我国教育界提出的素质教育就包括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提高学生的情感。

生物学教学同样面临这样的境界, 生物学本应该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 学生应该十分喜爱地课程。笔者所就职的是一所职业卫生学校,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讲授, 没有注意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将情感与教学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的学习。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没有用的学科。”这就是我们失去情感教学而带来的结果, 因此作者提出生物教学的情感教育。意在呼吁将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学生形成高级情感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内在因素,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发展的能力。

2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的以积极地情感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从心理产生积极肯定地反应,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情感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起“桥梁”的作用。情感教育是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并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情感具有疏导功能, 即情感具有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的言行地接受程度的效能。一个人接受他人言行的情绪状态如何、他人言行时的情感表现如何, 以及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如何, 都会影响一个人对他人言行地接受程度。这一功能一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就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认知内容的内化, 亲其师, 信其道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情施教, 达到以情促育、情育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 尽量以积极、饱满、快乐、振奋的状态来施教。教师的这种好的情绪状态也能感染学生, 使学生以积极、快乐的心境投入学习中。有研究表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因此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学习中能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生物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多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年幼时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生物学的兴趣, 而是利用教堂后的一块田地种植豌豆, 用了八年的时间来研究植物的杂交, 最终研究出遗传学的规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从孟德尔身上学到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这些品德正是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在学习《人类的生存与环境》这一章时, 通过讲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和人类、热爱生物科学, 关心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能够体验生物界的自然美、生物的和谐美,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生物教学中的一个情感教育内容就是关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态度是指面对实际问题能够尊重事实和服从真理的精神倾向。主要包括:根据事实判断事物的本质;根据新证据或新理论及时修正自己的意见的态度;不盲从、不迷信、不偏见、不固执, 尊重别人的意见, 追求真理和服从真理的态度;对待课外观察、实习、实验报告、课后练习等作业, 谨慎细致和力求精确的态度。科学精神是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体现为:通过观察、实验探索事实客观规律, 讲实情、讲真话、不弄虚作假;为了共同的信念, 善于与观点相同的或不同的他人团结合作;无私无畏地把自己的发现贡献给社会和人类。简而言之即“求实、协作、创新、献身”。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 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3 结语

情感教育对于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以上只是简单的谈了笔者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对情感教育的一些看法。无论是哪一种学科的教育都需要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去影响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以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认知任务的完成, 即达到知 (知识) 、能 (能力) 、情 (情感) 、思 (思想道德品质) 的统一, 培养2 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建立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上一篇:问题情景化初中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