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1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從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不理想这一现状出发,从环境、教学、管理、服务四个层面剖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指出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以构建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为核心,同时在四个体系内部建立相关的制度,保证这四个体系的服务性能,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李娜(1979-),女,河南安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助教,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上海 201300)

虽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它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期间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只有正确发现这些问题、认识这些问题,才能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认识程度不够,普及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部分领导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缺乏紧迫性和自觉性。如,有些高校领导认为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就业困难的学校和专业不好找工作的学生的,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有些高校领导根本就不看好毕业生创业,认为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创业必将导致失败,故不鼓励学生创业,特别是在校生创业,所以也就不把创业教育引入其教学计划,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还有一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创业教育只需在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开展,而无须对整个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只是少数有创新头脑的学生的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无形中成为创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孤立,结构零散

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来实现的。从目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缺乏系统性。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却呈现出孤立、零散、破碎的特征,同其他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逻辑性。[1]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创业教育未普及到高校的各个专业,特别是在某些理工类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缺乏基本的了解;第二,在某些高校中,创业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是一个进步,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参与选修课的学生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对他们来说理论性太强。有的学校的选修课形同虚设,教师没有制定专门针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计划;第三,有些学校也意识到增加学生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重要性,在许多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却忽略了将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不利于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师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没有形成专家体系,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教师严重缺乏。现在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术专家,虽然知识比较丰富,绝大部分没有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普遍缺乏创业教育意识,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不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讲不清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和操作环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缺乏创业教育师资的有效积累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推进创业教育的“瓶颈”。[2]

4.创业教育配套教材匮乏,教法陈旧

教材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教材现在还很匮乏。教材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材大多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用教材,理论性较强,不太适合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对该门知识的学习;第二,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大多跟不上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第三,目前创业教育教学采用比较传统的教材,其联系我国创业实际的部分较少,缺乏专门的基于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教材。第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自编教材,粗制滥造,强制学生使用,严重打击了学生上创业课的积极性。如果始终没有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创业教材,那促进创业教育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

5.创业教育校园氛围不足,平台有限

创业实践活动以其自身具有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创业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能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虽然部分高校实施了创业教育,但由于现有的校内政策措施、教学管理制度等缺乏与创业教育实施的衔接和配套,创业教育不成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教育活动载体少,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时间短,参加学生少,“精英化”倾向严重,学生社团活动内容又很少涉及创业教育,学校在宣传毕业生典型时又大都把在工资性工作岗位中取得优异成绩者(比如优秀工作者、政府官员)作为典型,很少把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致使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环境层面——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在专门培养人才的高校里,环境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大部分高校的校园里还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如果置身于这样一种封闭的、静态的、循规蹈矩式的“弱势文化”氛围中,必将掩埋掉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斗志。[3]

2.教学层面——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明晰

从教学层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中虽然己经出现了一些创业教育的相关因素,如,相关讲座、选修课程等,但整个创业教育尚未纳入高校正规的教育学科体系,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课程性质的选择倾向上还是多以选修课为主。各个高校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创业学科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例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4]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校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规的学科体系。

3.管理层面——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管理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上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没有对专业队伍的培育作提前规划;对学生创业行为缺乏弹性管理等方面。我国除少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设立了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外,大多数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依托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缺少经常性的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使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

4.服务层面——创业教育缺乏服务支撑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良好的服务支撑体系。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同样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和场所,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的咨询,以及资金上的帮助。良好的创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保证。但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为学生搭建各种有效的创业实践平台,各种服务系统还不完善,[5]少数高校搭建了创业园和孵化基地,但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创业教育的开展大部分还只是书面知识的传授,这必将影响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真实去创业的能力。

三、我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教学评估改革、创业教育模型的建立、高校管理改革以及服务体系支撑等角度,来为创业教育的实施出谋划策。这些方法在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来说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还不够理想。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地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抑或是进行一下教学评估改革就可以实现的。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只有建立一套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载体发挥巨大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

由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得知,创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内容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好坏则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是否能在高校有效实施。所以反过来,创业教育要想在高校得以有效实施,则必须找到最佳的实施途径,最佳的实施途径就是能高效完成创业教育内容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方法。经过上述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创业教育环境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证环境课程顺利实施;创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大大推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创业教育不论是课程还是实践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创业教育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构建,较为全面地保证了创业教育的实施,但要想确保“有效”,则还需建立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即在创业教育的每个体系中制定一系列制度,来确保创业教育的各体系的有效运作。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校建立创业教育的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四个基本体系,同时四个体系内部都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这四个体系的服务性能,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6]所以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系统可简单地用图2来表示。

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校建立创业教育的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四个基本体系,同时创业教育的这四个体系内部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新的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与上述四个体系共同构成合力,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东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53-55.

[2]吴言.政策:创业的“发芽生根剂”[J].高教观察,2007,(1):25-26.

[3]张玲.以创业带动就业,迎接创业的春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3-25.

[4]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43-45.

[5]周小燕.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科纵横,2005,(1):37-39.

[6]胡求光.创业教育——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J].经济师,2001,(6):8-9.

(责任编辑:张中)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促使着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提出改革的对策,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改革

体育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任。在体育事业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育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跟上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积极改革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道路来。

1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道德、意志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随着近年来学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其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资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大不足。

第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当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往往没有注意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只注重强化体育知识,忽略了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强调体育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二,教育指导思想落后。教育观念和方法折射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只追求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企图以高负荷的运动强度来来刺激学生的体质增长和体育能力的提高,没有遵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是授课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打击。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教育目标不一致。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体育大纲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但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大都是单纯的以技能为主的教学;二是教学内容庞杂,手段单一。目前一般高等学校都开设有“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众多的体育运动课,但是欠缺体育课良好的运行机制,秩序混乱,另外体育课的教授也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起不到指导和启发作用。另外,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往往大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也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师资力量的欠缺和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其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相对中小学来说还是比较丰厚的,但是有些学校却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并且存在着专业知识能力不足的局面,体育教师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知识教学,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多层复合结构。

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21世纪是高科技以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为了更好的应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以往的“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育观念,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提高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大学生既要进行体质、健康教育,又要进行思想、技能、生活以及娱乐等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时还要树立三维综合评价的体育教育观念。在对体育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时,不仅要以提高生理机能为标准,追求生物学改造的效果,还要从生理、心理和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体育教育的效果。三维综合评价体育教育观反映出体育教育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动态体系,它通过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交织在一起发挥其功效。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时,要本着全面育人的原则,对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体育教育目标、以及体育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使得体育教育取得全方位的教育效益,为我国培养大批体育高科技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2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健康第一”为首要目标。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终身体育是新世纪的体育思想,不仅社会如此,学校当中也应如此,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更新与改革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保持终身体育思想和教学思想的一致性,主动贯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质教育,而是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2.3 注重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是“重实践,轻理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践内容的重要性, 切不可将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的目标,适当增加理论知识课的时数,将理论知识的考核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理论考试来检验体育教学过程和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实践时,要进一步拓宽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简便易行,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将现代运动项目同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结合起来,教学方法要新颖、科学,鼓励、提倡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学习,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时,要采用将运动成绩、学习态度、体育能力等结合起来考察的综合评定方法。

2.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十分重视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高等学校也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将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思维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极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等。

2.5 重视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并创造有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环境

高校体育课毕竟有限,仅仅依靠体育课来对学生进行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花样众多,涉及面广,对大学生体质的增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体育课外活动作为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丰富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

3.1 体育教育的开放化

体育教育的开放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体育教育将自己的各个方面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指将社会力量施加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形成多种教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以往那种封闭式的体育教育系统难以承担起新时期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现代体育教育要求必须拆除封闭的围墙,与社会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将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课堂引入大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以帮助其更好、更快的了解和适应社会。

3.2 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也日益发达和先进,这为体育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使着体育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运行,促使全球教育信息网络趋于形成,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广泛的用于体育教育。这些必然会引起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3.3 体育教育的终身化

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社会体育来说,高校体育教育对其起着奠基功能的作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的终身化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高校的体育教育被看作是体育教育活动的终结,学生进入社会后,忽略或者杜绝了体育教育活动的发展,这无疑是对全民健身和终身健身不利的。因此,从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3.4 体育教育的超前性和素质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需要的就是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在教育观念上,体育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了解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向学生灌输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是体育教育超前性的表现。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就必须在宏观上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时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操作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创造出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环境,同时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还要具有前瞻性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为体育教育改革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清江.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的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1999,(2).

[2] 武军、杨海林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

[3] 王艳云,等.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2001(5).

[4] 麻春雁,崔建强.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的不断更新,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己深入管理者的心中.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重视人本主义原则,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管理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水电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发展,对后勤水电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水电管理;改革

一、概述

水电作为能源和资源的两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所必须的特殊商品,是保证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水电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后勤管理中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加强学校水电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后勤水电运行和保障工作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供配电与供水基础条件、软硬件管理水平均有显著提高,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但随着高校水电事业的总体不断建设和发展,一些新问题日渐显露,原本故有存在的矛盾也日趋严重。

二、高校水电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力量管理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被逐渐应用到日常管理当中。水电设施和设备逐漸向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这就对水电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观察现行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中水电工作队伍的主要构成,多为安置家属和学校当年征地安置的农民。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近几年新进的年轻职工,多为接收的转业复员军人。另一方面,受到大多数学校现行招聘政策的限制,出现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也形成了现行水电工作队伍人员不少,但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状况。

2.水电需求量迅猛增加对供水供电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进,大量大功率的教学、科研用电设备投入使用,不断加高的用电负荷,庞大的水电需求量,给学校水电设施运转和安全形成巨大的压力,各种缺陷与问题也随之显现。

3.节能改造工作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造成投入不少、收效甚微。近年来各高校水、电用量增大,既是必然趋势,又有管理上的原因。水、电需求量较以前有所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水电总用量必然增加。随着管理的加强,很有可能增幅减少,这就需要高校在节能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方面做出有效的工作。根据很多学校目前已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来看,由于缺乏全面统一的组织和规划,改造多为零星开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节电节水效果,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缺少亮点工程。

三、新时期高校水电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1.科学发展规划,优化供水供电质量。在新一阶段的水电管理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建设坚强供水供电网络为目标,以创新引领水电管理科学发展,不断满足学校发展对水电供应和保障的需求。(1)科学统一规划。水电管理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严密设计,突出抓好统一规划,积极优化电网结构。管理部门要全校一盘棋,掌握情况,突出重点,确保生活和教学科研用水用电,合理分配电容量,调峰调度用电,减少设备闲置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率。(2)加快基础建设。逐步改造老化陈旧的供水供电基础设施,淘汰更换高能耗设备,提高供水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3)推进智能化建设。积极构建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推动智能化供电所、用户远程集抄系统的建设。

2.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运行安全稳定。(1)明确管理权责。学校水电工程的设计审核、施工和验收,水电管理中心应有权参与。(2)加强计划检修和可靠性管理。建立统一独立的供水供电设施台账,实行“年度计划、学期控制、月份检查与跟踪”的过程控制模式,统筹开展计划检修,安排各单位配合作业,加强供配电和供水设施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用水用电和保障工作。(3)突出制度管理和施工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学校现行水电管理和收费制度,为用水用电安全稽查和收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规范计量表计的采购、新装程序,建立表计出入库登记档案,加强对校内水电维修和改造工程的审核结算与管理。(4)建立用水用电核算分析制度。做好基础工作细化核算分析,并确保各类统计资料、台账、记录、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学校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经济实体,必须深入调查,根据文、理、工科的用水用电不同核算出基本用量,测算出合理比例,使核算分析能真正反映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实际运行偏差,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提升服务水平,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实施和谐供水供电工程。通过规范服务管理,创新服务手段,着力解决广大师生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建立用户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处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服务承诺,在办理业务和进行工程维修时,严格执行限时考核。

4.加强队伍建设,实行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改革用人管理制度,通过外引内培,着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满足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的水电技术和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对于水电管理单位和用户单位,应明确责任目标,并通过分解量化,指标到人,强化责任,严格考核,有效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对于防治高校腐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当前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背景,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问题的治理框架,并从统一平台和通用标准、内容体系、绩效评价、激励约束、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校; 财务信息公开; 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逐渐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形势下,加强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对于防治高校腐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当前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背景下,研究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等文件,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系列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同时新《高校财务制度》和《高校会计制度》也在近两年颁布和实施,至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2014〕23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建立了一套囊括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时间、公开主体以及公开信息编制办法等在内的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如表1所示),为有效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发布实施至今已4年多,期间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也不断完善,但是,实际执行或落实情况如何呢?截至2014年上半年,通过笔者网上调查以及结合有关学者对部分高校或省市地区的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更多是为了应付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去学习制度文件精神并贯彻执行。

笔者通过登录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在财务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建设方面,目前仅教育部及少数个别省份教育主管部门完成了官网中有关信息公开的统一链接平台,大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建立统一的链接平台。如教育部官网中“信息公开专栏——部属高校信息公开”这一统一的链接平台,链接了69所部属高校的信息公开专栏,且财务信息公开专栏绝大部分在比较醒目和显眼的位置,相比之下,少数省份尽管建立了专门的链接平台,但实际效果却较差。如湖北省教育厅官网“信息公开专栏”的统一链接平台上,有的链接的是学校“信息公开专栏”,有的则是学校的官网。公开,无论在公开形式的规范性和及时性、公开内容的完整性和透明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根据学者陈盈等(2014)对京、津、沪、鲁、冀、辽六省市共521所高等本专科院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调查结果发现:仅有188所高校在校园网络平台开辟信息公开专栏,占比为36.08%;按照宽松口径统计(包括在信息公开专栏或财务处网站,内容包括文件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财务信息内容)的公开财务信息的高校,仅有87所,占比为16.7%。根据孙颖颖(2014)对陕西省109所高校的调查结果发现: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公开专栏的比例仅为33%左右,其中在门户网站建立了相关财务信息公开专栏的占比仅为11.93%,完全按照办法和通知规定内容公开的学校仅占1.83%。另外,根据杜俊萍(2014)对山西省21所建立信息公开专栏的本科院校的财务信息公开调查情况发现:按照办法和通知规定的大部分内容进行公开的高校占比仅有42.59%。

二、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及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到目前相对完善的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的建立,但从制度落实和执行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问题之一就在于高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够重视。一方面,尽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度上已经明确了对不依法履行财务信息公开义务问题的问责和追究机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极少有高校及责任人因上述问题而受到问责和追究;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对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仅仅满足于完成教育部和省市布置的规定动作,没有将财务信息公开提升到高校治理体系建设、依法治校和提升财务治理能力的高度上来理解和开展工作。

(二)缺乏财务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和通用标准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平台和标准的统一和规范是提高财务信息公开质量的重要渠道。例如,尽管目前教育部在其官网的“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专栏”建立了“部属院校信息公开专栏”,可以链接到部属院校官网的信息公开栏目,但是在点击链接后,要找到相关的财务信息公开内容相当费劲甚至找不到,而大多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建立类似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另外,就高校公开财务信息的现状来看,也缺乏规范标准以及通用模板,大多高校都是依据自身情况、按照各自的理解各自为战,五花八门:有的设置在学校官网主页,有的则在财务处部门主页;有的位置显著,有的则要找半天;有的叫信息公开或校务公开,有的叫信息公告。

(三)财务信息公开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披露及时、充分、完整的学校,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做得好与差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客观上使得高校对财务信息公开的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完善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也使得财务信息公开在高校依法治校和办学中的政策引导作用不够明显。

另外,在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有关办法和通知中,对于财务信息公开不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情况的问责规定比较笼统,使得高校办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约束作用发挥有限。一方面,对于怎样界定和衡量“情节严重”,缺乏明确规定和尺度,使得问责机制可能成为空谈;另一方面,由于责任追究的主体是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导致这种问责机制的弹性和空间很大,由此导致实践中存在大量对不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职责的高校及相关责任人不做任何处理的“护短”现象。

(四)缺乏财务信息公开的监督考评机制

监督考评机制作为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推进的重要措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有关办法和通知规定了高校主管部门应当将相关财务信息公开作为信息公开工作情况之一纳入高校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但是由于财务信息公开质量的度量标准没有统一,使得这一考核规定并未落到实处。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也只将其纳入到高校信息公开范畴并作为主管部门业务工作汇总上报的基础,并没有针对财务信息公开建立专门的监督考评体系。同时,在当前社会公众对高校办学监督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也没有打通相应的监督渠道,缺乏社会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的评价报告。

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治理框架

在当前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趋势下,高校多方利益相关者复合共治成为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完善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可以满足当前高校利益相关者不同层次的治理需求:对于高校内部而言,可以满足管理者依法治校和办学的决策和管理需求,满足师生员工相关的利益和监督需求;对于高校外部而言,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需求。总之,高质量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为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工作要上升到现代大学治理的地位和高度,嵌入到高校治理结构建设和优化中,建立科学的财务信息公开治理框架,如图1所示。

总体思路是: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驱动路径和目标导向角度出发,围绕高校主要财务管理业务,通过基础保障(包括财务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制度体系)、技术保障(包括统一平台、通用标准和内容体系)和机制保障(包括监督考核、绩效评价、激励约束等),将财务信息公开嵌入到高校治理结构中,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过程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进而实现财务信息公开质量的目标(充分性、明晰性、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等),最终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治理的实施策略

1.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和通用标准建设

在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平台和标准的规范化建设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首先,在统一平台建设上,应当借鉴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官方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下设“省属或市属高校信息公开专栏”,链接到各高校官网的“信息公开专栏”;其次,在通用标准上,各高校应当在“信息公开专栏”再开辟“财务信息公开”专栏,规范学校的栏目建设。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公开的效率,提高学校教职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又有利于以后财务信息公开评价工作的开展。

2.优化和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结构体系

从近年来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规定的公开内容来看,基本涵盖了当前高校财务信息的所有领域。但是,对于这么多内容及规定,信息的明晰性、相关性以及系统性有所欠缺,不同程度上导致披露信息的冗余和无效,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或非专业人士的曲解和误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当就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及其说明等要素围绕相关性进行系统化、明晰化,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规范的结构体系,避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带来的“噪声”。例如,可以利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结合高校财务软件,开发XBRL财务报告披露系统,形成专项的财务信息公开报告,在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同时,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透明性、明晰性等。

3.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围绕质量和绩效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首先,根据财务信息公开的整个流程及要素,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充分性以及披露工作的及时性、规范性,甚至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其次,定期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进行绩效评价;最后,及时将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和应用(为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依据)。

4.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实质就是财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一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高校及其领导和相关部门及领导工作考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责任追究的依据;另一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绩效拨款以及部门预决算考核表彰甚至是高校招生指标相挂钩,作为其中的评价指标或衡量因素。比如,当前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的分配模式就是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高校进行评价并依据结果进行资金分配。其中,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财务相关的一级指标是“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包括“资源统筹力度及合理配置”、“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及绩效”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执行”三个二级指标,而二级指标“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执行”又包括“学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健全”、“经济责任制度健全”和“财务检查及审计评价结果”三个三级指标。因此,可以将“财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到二级指标“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执行”的三级指标体系中,并赋予相应的权重。

5.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监督检查机制

在当前政府、高校和社会复合共治的高校治理结构改革趋势下,构建以政府监督和高校内部监督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激发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切实落实问责问效机制,对于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质量和效果、提升高校财务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监督方面:组织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同行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力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高校内部监督方面,以审计、纪检、教代会为主要力量,联合师生代表进行监督检查;社会监督方面,主要依托社会公众或媒体以及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质询、查询以及求证等。●

【参考文献】

[1] 韦德贞.基于XBRL技术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J].会计之友,2014(12):108-109.

[2] 陈盈,李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探讨——基于高校预决算报表信息公开数据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14(6):45-49.

[3] 孙颖颖.陕西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109所高校为样本[J].教育财会研究,2014(4):54-58.

[4] 杜俊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中的问题及对策——山西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调研[J].财会月刊,2014(9):14-17.

[5] 商兰芳.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信息公开质量视角[J].会计之友,2013(12):106-108.

[6] 孙颖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4(23):112-115.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加强高校资金管理功能,实现高校资金有效科学管理,有利于高校重点核心项目和工作的开展。

【关健词】高校资金;管理;建议

资金是组织的血液,是组织的生命线。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充分的资金予以支持。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资金的作用越发显得凸出。有限稀缺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业务目标之间的配置矛盾是经常存在的。因此,为了较好完成组织经营发展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各大企业集团采取的重要举措。相应的,资金集中管理也是各组织管理的目标,随之相关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机构应运而生。特别对于一些超大规模、跨地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采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通过网银和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实行资金的定时上划归集,实行统一管理,对集团进行统筹管理和安排,一方面“雪中送炭”,扶持集团下属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开展重要目标和工作的开展。各大企业对于资金集中管理已经开展的比较成熟,并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模式。而对于一些资金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特别对于学校和医院,资金管理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挖掘。

一、大学资金管理的必要性和现状

(一)必要性

一方面前些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进行了安排和要求,即需要达到GDP的4%。同时,加之各高校对于开拓校友资源的重视,参照国外高校兴起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开办,各知名校友对于大学的捐赠资金也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特别在1999年大学实行扩招以来,“新校区”建设,校舍、实验室等基本设施更新改造和建设任务日益繁重,需要巨额的专项资金予以保障,而同时国家对于大学的相对财政支持而相对有限。两相比较,资金管理对于大学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若通过自身的统筹功能,对于本学校的相关资金和账户实行统筹管理,可以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有重点的对资金支出进行安排,便于一些较大项目的安排与应用。

(二)现状

其实,在这个世纪初,在浙江大学等较大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引领下,教育部的组织下,各大高校纷纷兴办资金结算中心,对高校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对于集中管理的沉淀资金有规划的安排购买股票、基金等金融投资产品,获得投资收益。后由于天津大学购买股票等投资工具时,对于投资风险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导致投资失败,从此教育部明令各高校不得再从事股票、基金等风险投资工具的购买。对于沉淀资金,高校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和存款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运作收益。

由于大学机制和体制等原因,一方面对于大学资金,并没有完全实现集中管理,特别对于一些学校校办企业,其自身资金仍然自行安排和处理,没有由学校统一进行管理,对于资金资源未形成较好的配置利用。另外一方面,对于集中而来的沉淀资金,主要还是用于定期存款,获得较低的存款利息。同时,由于高校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欠缺,并没有与银行网银平台等功能进行有效地整合,较多高校资金管理业务只是财务报销信息系统的一个模块,没有使用专门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资金的调配和运用,发生量和存量的测算都没有相应的信息手段进行控制,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也对资金管理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综上所述,大学的资金管理效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二、对于大学资金管理模式的设想

对于高校,除了校本部外,还存在体量较大、资金量较大的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产业,如清华大学下属有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北京大学下属有北大方正科技、北大医药等知名上市公司。同时还存在一定关联方关系的附属学校和地方研究院等机构。主要机构图如图1所示:

通过资金归集,大学除了可以统筹本部资金外,还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下,统筹一定的大学控股企业,创造客观的资金管理效益。

(一)具体模式

1.单一资金结算中心统筹模式

该种模式下,大学本部和校办产业资金由学校设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实行集中管理。即学校本部相关有关独立核算单位和校办产业,在学校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资金结算账户,各单位资金进出统一通过学校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完成。如图2所示:

该种模式下,由于校办产业所属地区可能与学校本部不在同一地区,需要各开户单位向学校资金结算提供资金计划和预算。学校资金结算中心每天根据各单位资金计划和预算情况,对各单位资金实行归集管理,实现资金集中管理。

在该种模式下,实现了大学的资金集中,学校及校办产业等其他单位的资金都统一上划到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进行管理,并通过借助开户银行网银和相关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资金实时管理。与此同时,通过资金预算和计划安排管理,大学则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沉淀资金。

但是,在该种模式下,资金调配的计划性较强,对于资金预算编制的计划合理要求较高,当出现意外事项时,灵活变通机制还有待加强,影响了效率。

2.多级资金结算中心模式.

在该种模式下,考虑到校办产业运作的灵活性,同时加之校办产业所处行业的多样性,可考虑设立多级结算中心的统筹管理模式。

如图3所示,大学资金结算中心主要集中管理学校本部相关独立核算单位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校办产业等二级单位则在此基础上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在校办产业的范畴内对其下属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该种模式相对单一资金结算中心统筹模式在运作模式上,充分考虑到了高校和校办产业在管理体制上的不同点,在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处理方式也较为灵活和变通。而缺点在于大学资金结算中心和校办产业资金结算中心之间的资金调配管理机制还有待理顺,以防造成两者缺乏相应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了资金管理的“孤岛效应”,即两级资金结算中心归集的资金未能形成统筹考虑和安排。

(二)大学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

上文所述提到大学通过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将相关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其相关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学校重点核心项目和工作的开展。

大学主要以教学科研为主要任务目标,为完成其主要事业发展目的。大学虽然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的“211专项”、“985专项”和修购基金等财政支持进行相应安排,但是由于相关投入的相对不足,在学校事业发展时还是存在相对资金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上涨,相应的教学实验设施、宿舍饭堂等后勤设施都亟待改善解决,部分先天规模面积较小的学校,则开始“新校区”建设,而由于大学没有相对的创收能力,新校区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了较多的高校借贷行为发生,高额的利息支出也造成了部分高校财务困难,如武汉理工大学等。同时高额的利息支出也像枷锁一样,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

而大学通过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可以重点的利用资金结算中心归集资金,有的放矢的完成教学科研等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宿舍、教学楼和实验室等的更新和建设,都可以尽量利用集中归集的沉淀资金解决,即可以有效地有效利用资金,尽量减少利息费用等财务费用成本,同时也是校办产业有效反哺股东方发展的新模式。

2.有利于促进校办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扶持重点项目领域。

校办产业承担着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一方面由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各相关产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各产业发展态势不尽相同;另外一方面,由于各校办产业的具体经营发展情况不同,因此造成各企业间的财务状况存在一定差别。对于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学校应给与一定的支持,扶持一批明星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即可能通过上缴收益等方式给与学校回报,此外也可以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将更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变成现实。

因此,对于校办企业,学校可以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未来走向给与安排。如近期国家在医疗健康产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扶持,各社会资金也加强了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力度,针对该态势,对于具有医疗健康产业的大学,可以通过增持股份等方式加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校办产业的支持,通过集中资金加大对于校办产业的扶持。对于一些资金暂时周转出现困难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给予一定帮助。

三、实现大学资金有效科学管理的建议

要达到资金管理模式的目的,将相关想法和思路付诸实施,需要相应的条件给予支持,具体如下:

(一)具有相应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对比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资金结算中心发展不一致,以及教育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各高校资金管理信息水平差异较大。有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利用EXCEL等进行记录;有的高校自制管理信息系统;有的高校只是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间的模块;有的高校如中山大学则是与拜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合作,采用该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从实施情况看,为了加强大学资金的统筹集中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教育部已经建设了大额资金使用监控系统,未来高校可考虑通过专门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与教育部资金监控、银行网银系统等实现实时对接,一方面符合相关上级部门监管要求,一方面有利于资金的专项管理和归集上划等管理。特别对于高校的资金量越来越大,专门配备专业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加强资金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大学资金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资金管理等相关金融、会计和法律法规知识,还应当了解大学和相关校办产业的发展宏观态势等情况,及时掌握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为了不断加强相关信息更新,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面授培训班学习、远程教育和课题研讨等方式加强资金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完善资金管理人员队伍结构,促进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2014).我国高校资金管理及风险控制 [J]. 江苏商论.12:58-59.

[2]刘一萱(2013).新时期我国高校资金管理的现状和方式探讨[J]. 中国外资.16:128.

[3]彭黛云(2013).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高校资金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597-598.

上一篇:医院政工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