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

2024-02-11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2、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现状分析

3、我国人口转型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4、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初探

5、我国人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6、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7、人口自然结构变动对我国劳动经济参与的影响

8、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9、我国人口普查过程遇阻问题探析

10、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

11、超低生育率陷阱是“强国大患”

12、我国人口流动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13、喜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sFas、sFas—L的影响

14、关于职业学校管理制度的思考

15、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口状况分析

16、谈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7、我国人口发展步入低增长阶段

18、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护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9、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20、浅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21、浅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渠道

22、口腔修复66例临床分析

23、偃师市开展四项大型活动服务计生家庭

24、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新问题研究

25、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关系实例论证

26、新时代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现代化发展问题探讨

27、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下的财政支出的对策

28、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9、人口迷局:二胎政策呼之欲出?

30、论西方人口理论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启示

3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医疗保障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32、德阳市老年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33、预测:2029年将达到人口峰值

34、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名词

35、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建议

36、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多媒体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3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

38、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9、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

40、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41、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特征及解决对策浅析

42、浅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43、科学认识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

44、计划生育政策演变过程小卡片

45、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6、简答题的题型及其解题技巧

47、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妙用

48、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综合分析

49、“单独二孩”政策引发的思考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解放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过多的人口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率先提出一系列正确的人口控制思想,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当前,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口控制 思想 意义 周恩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一直比较快。庞大的人口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长期困扰中国的突出问题之一,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周恩来的贡献最大。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率先提出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思想,坚决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遏制住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当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进入历史新阶段,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必须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

建国初期,我国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实际上却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如当时就限制避孕,并对因多子女造成的家庭困难给予生活补贴。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特别是周恩来,在实践中更是直接感觉到实行计划生育的紧迫性。

首先,这是缓解生存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早在50年代中期,周恩来就感觉到越来越沉重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衣食住行,首先是食。我国人口现在平均每年增长2%左右,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一个客观的数字,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增长量不大。”[1]“这样一个农业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就有困难”。[2]直到现在,我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粮食。除了粮食,还有就业。新中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就业问题,但是妥善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是一个繁重的任务。由于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我国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每年需要增加的劳动力并不多。因此他一再提醒:“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短期内还不能使大家都就业,工资的增长也不可能使职工养活很多的家庭人口。”[3]虽然我国还有大量未开发土地,但是向那里大量移民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其中多数生存环境是比较差的,不适合大规模开发。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缓解生存压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其次,这是保护妇女儿童,实现中华民族健康繁荣的需要。妇女占人口半数,要充分发挥人的生产者作用,必须动员妇女参加生产。解放后,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但是由于孩子多,广大妇女仍主要忙于家庭事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妇女是社会产品的纯消费者和生儿育女的工具的不合理状况,难以发挥生产者作用,更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影响男女平等的切实实现。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彻底解放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同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国家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培养下一代,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掀起新科技革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发展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显然,实行计划生育不仅是少生孩子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1956年八大上,周恩来提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4]

再次,这是实现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既要求物质资料生产有计划发展,又要求人口有计划增长,“如果对计划生育不能主宰,这也是个无政府。”[5]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从1950-1957年,全国人口便从54167万增加到64653万,年均增加1311万,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人口迅速增加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1953年我国进入有计划经济建设后,人口发展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使得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周恩来对此表示极大的担忧,特别在1970年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们连人口增加都解决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6]周恩来的倡导下,60年代中期,我国在城市和部分农村推行计划生育。1970后,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人口增长指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大大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计划生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人类历史上,英国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率先提出系统的人口理论,特别是他认为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只有战争和瘟疫才能解决人口问题。正因为如此,人口控制理论被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人多好办事,人口迅速增加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人口增长规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许多人虽然看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但对其本质缺乏理解。

周恩来在实践中认为,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在分析人口规律上有一定客观性”,“人口增加是客观事实,不能因为马尔萨斯说了,我们就否定人口增殖力相当大”。[7]当然,他也提出:我们在理论上是不赞成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因为粮食的增长率完全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率。更不同意他的结论,即通过战争和瘟疫来解决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标志着几千年来把生育行为仅看成个人私事的旧观念,变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社会主义新观念,是人类生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1965年1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计划生育是进步的,是共产主义的。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计划生育,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是无产阶级的计划生育,和资产阶级为了个人享乐搞节制生育不同。”[8]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我们的人口控制与资本主义的人口控制之间的本质区别,为推行计划生育扫清了思想障碍。

正当我国开始大力提倡计划生育时,反“右”开始了。社会上一些人把人口控制理论当作右派进攻的口辞加以批判。特别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后,社会上一度掀起批判新人口论的思潮,有人甚至威胁要把马寅初划为右派,严重干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周恩来力挽狂澜,保护了马寅初。“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9]并一再指出马寅初的人口论与马尔萨斯人口论之间有原则区别:“人口多确实是个问题,马寅初、邵力子提出这个问题不能驳掉,说他是马尔萨斯思想。”[10]由于周恩来的努力,马寅初没被划成右派,并在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免受冲击;计划生育也得以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大力推行,为我国后来成功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实行计划生育必须采取多种手段

中国人口众多,增长迅速,而实行计划生育又面临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和现实利益的再分配,困难可想而知。周恩来克服重重困难,根据国情和政策,巧妙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手段,保障了计划生育的落实。

首先,开展计划生意宣传,提倡晚婚和节育。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深刻的思想革命。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周恩来号召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动员,而且本人在党和政府会议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遗余力地宣传计划生育,特别是对青年人。1962年春,在全国安置城市精简职工会上说:“要公开宣传节育,对年满18周岁的男女不管结婚未结婚,都可以讲给他们听。”[11]宣传的内容,主要是晚婚和节育。所谓晚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后结婚;所谓节育,指一对夫妇最多生两个孩子。同时大力宣传节育知识。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地区先搞试点,主要是抓城市,农村要结合医生下乡,有重点有步骤地搞;争取20-30年使人口增长率降到0.1%,避免过急和强迫命令。通过宣传教育,群众逐渐理解国家的政策和困难,就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为推行计划生育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从1970年后,我国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主要还是靠宣传工作”。[12]

其次,健全各项相关制度。计划生育既然是国家计划问题,就需要硬性的制度规范,实现“又要自愿又要有所约束”。[13]当时,受平均主义影响,我国在农村分配口粮、城市分配住房时,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并对因子女多而造成的家庭困难给予补助,客观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为避免因平均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提出“今后要有一些规定,如在工资、住房、供应等方面,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要给予优待。”[14]计划生育涉及医疗服务,在当时成本较高,普通群众难以承受。为减轻人民负担,在1965年最高国务会议上,他提出最好避孕器械、药品不收费。当时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他提出大幅度降低价格,其差额由财政补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1970年他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他提出避孕药品免费供应,节育手术也免费。[15]计划生育,特别是节育手术,要占用劳动时间。他提出:职工手术后休假按公假处理,工资照发,在农村给予适当的工分补贴。各项制度的健全大大规范了人们的生育行为,激发了群众的节育积极性。

再次,完善节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有效的节育技术直接关系到广大节育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关系到节育者对计划生育的支持。节制生育的办法有人工流产、避孕、绝育,周恩来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孕。在周恩来倡导下,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加强了避孕技术研究。到“文革“前夕,各项避孕技术都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应当指出,当时手术带来的痛苦还比较严重,还影响群众积极性。1965年8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提出:最好是口服药,省事。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推广避孕要考虑农村的特点。1970年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他提出:要做到完全没有副作用,要考虑农村使用,要方便农村。[16]在研制避孕药的同时,他也提出“最彻底的就是绝育”。关于绝育,他在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男同志应负主要责任,提倡男的结扎输精管。据日本朋友讲,男的结扎输精管没有后遗症,最好由男的动手术。”[17]与此同时,他号召计生医疗人员上门服务,方便群众。计划生育技术的广泛推广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节育要求,为计划生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四、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周恩来倡导下,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其人口控制思想也深深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国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从1998年开始,我国人口增长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转变,进入世界人口低增长国家行列,大大缓解了因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们面临的人口形势仍很严峻。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最佳人口规模为6亿人左右。实际上,大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13亿,远远超过最佳人口规模。而且,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基数庞大,就是以目前的速度,每年仍将增长800-1000万,绝对增长量并不小。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结婚年龄,我国将再进入一个生育高峰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再次面临较大压力。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大增,但是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仍很大,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也许有人担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会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世界发展证明,一个国家长期依赖劳动力低成本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必须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必须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没有过时。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人口控制政策正在受到挑战,我国的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风险,特别是一些名人富人超生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据社会普遍反映,目前发达地区及富裕阶层,两胎及多胎现象早已为人所知。按照有关规定,超生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可是那点抚养费对名人富人算不上什么,无法有效遏制他们的超生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名人富人虽只占少数,但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而且他们的生活在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力,容易对普通民众产生示范效应。长期这样,人口出生的“两极分化”必将严重,并形成局部一些不和谐因素。党和国家仍应该仔细研究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并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国策国法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231.

[2]周恩来经济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3.298.

[3]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231.

[4]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4.348.

[5]闻岩.周恩来大事本末[M].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8.444.

[6]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7]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4.349.

[8]许涤新.纪念毛泽东90诞辰为做好人口工作而努力[J].人口研究.1984.(1).

[9]朱正直.马寅初传[M].北京出版社:北京,1986.207.

[10]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4 .349.

[11]翟振武.错批一个与误增三亿质疑[J].纵横.2000.(7).

[12]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13]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445.

[14]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445.

[15]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16]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17]彭珮云.党和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论述[M].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1997.17-18.

责任编辑 梅 宏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2、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障问题

3、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名词

4、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对未来经济有何影响

5、测试卷8 《人口的变化》

6、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

7、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医疗服务带来的挑战1

8、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

9、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0、基于时间预测模型预测全面二胎政策下的我国人口数量

11、马寅初和周总理的情谊

12、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融

13、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14、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15、新时代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现代化发展问题探讨

16、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17、德阳市老年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18、新形势下乡镇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探究

19、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落实“鼓励三孩”政策之浅见

22、《计划生育是国策》(陕教版)

23、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4、浅析我国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25、人口政策需要科学调控

26、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对策

27、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问题分析

28、超低生育率陷阱是“强国大患”

29、基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下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分析

30、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

31、人口老龄化及居住问题——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

3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3、科学认识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

34、中央明确做好人口工作六大重点

35、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3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口状况分析

37、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探讨

38、计划生育政策演变过程小卡片

39、胜坨镇:人大代表助力夏粮保收

40、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41、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特征及解决对策浅析

42、人口政策目标不在于“最优人口规模”

43、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护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44、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

45、偃师市开展四项大型活动服务计生家庭

46、喜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sFas、sFas—L的影响

47、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关系实例论证

48、预测:2029年将达到人口峰值

49、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证研究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1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

1.1.1 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多

如表1所示, 2010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78千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13.32%;城市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4.63千万人, 占城市总人口的11.47%;乡村60岁以及以上人口有9.930万人, 占总人口的14.98%。2010年, 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近1.8亿人, 乡村老龄人口近1亿人, 约占全国总人数的55.56%。结合我国历年来的人口普查, 农村人口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现象, 预测未来20年, 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数量还会持续稳定增长。

1.1.2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当中, 有且只有上海市 (8.18%) 和北京市 (7.02%) 的农村人口超过了全国平均老龄化数值 (见图1) 。然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 在全国老龄化水平值之上的有上海 (10.13%) 、广西 (9.24%) 、江苏 (10.88%) 、湖北 (9.09%) 、浙江 (9.34%) 、重庆 (11.72%) 、辽宁 (10.31%) 、山东 (9.84%) 、四川 (10.95%) 、湖南 (9.77%) 和安徽 (10.23%) 等11个省市。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趋势相对广泛, 且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与此同时, 从1982年第三次普查到2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持续上升趋势, 由1982年占全国老龄化总人数的5%, 递增到了2010占全国老龄化总人数的10.06%, 增长幅度较大 (见表2) 。同时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老龄化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199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系数5.74, 比1982年增长了0.74%;2000年老龄化系数为7.5, 比1990年增长了1.76%;2010农村老龄化系数10.06, 比2000年增长了2.56%。尽管城市与城镇的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增长, 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约增长了3%, 但与农村相比增长仍然较慢。

1.1.3 农村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衡。

基于全国普遍老龄化的情势, 各地区的老龄化发展状况也不大一样。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 乡村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较大的地方有辽宁 (10.33%) 、上海 (12.14%) 、江苏 (13.58) 、浙江 (12.97%) 、安徽 (11.51%) 、重庆 (14.51%) 、四川 (12.26%) 等11省市, 从全国版图上看, 农村人口老龄化较快的三个区域构成了一条老龄化带:一是安徽、江浙沪地区、山东等, 这是一条构筑于我国东部的老龄化带;二是由辽宁为主构成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地区, 绵亘在中国的北部;三是由四川、重庆、湖南和广西组成。。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1.2.1 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我国在1973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明显下降。在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里, 1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为40.4%。到1990年下降到27.6%。在第五次普查, 这一比重变成了22.89%。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锐减到16.61%。几十年之间我国青少年人口比重有23%的下降。相伴着青少年人口比重, 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由5.5%提升到了8.92%。老年人口比重增长了4个百分点。从此可以得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低生育率导致, 其主要原因是源于计生政策的实施。

生育率的下降对于世界各个国家都有比较大的作用, 但此比率下降对于我国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而计划生育国策制定下的三十年来, 生育率快速下降, 少儿及其所占比重直线下降。从这个角度看, 计划生育加速了老龄化进程。

1.2.2 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农村未经工业污染的秀美自然环境, 辅以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良生活质量, 加之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条件, 都有助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生育率在下降, 但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延长, 2010年农村80岁以上老人都已达到1 195万人。生育率与长寿的此消彼长, 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1.2.3 人口迁移率影响。

中国农村人口总数在增长, 但乡村人口却在减少, 这是由于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因素有:

(1) 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于大多城市或者城镇对之前的户籍制度做出调整, 较多数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 加剧了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客观讲, 这种迁徙也加快了人口老龄化。

(2)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因为农村人口基数大, 而城市承载力达不到的缘故, 在改革开放前城市对户籍的管控是绝对严格的, 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经济高速进步、社会结构加快转变, 这都势必会形成一股由农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农村人口牵出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就会出现“留守老人”的问题, 还存在一定情况的“空心村”问题, 这都加剧着农村老龄化水平。

(3) 文化程度影响。

在农村青年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 文化知识水平差异又影响着老龄化区域差异。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农村朋友的思想眼见都得以开阔。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愿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统统进城打工做买卖, 农村中青壮劳动力从此流向城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农村劳动力素质愈高就愈容易向外流动, 该地区的老龄化就更严重。

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无着落

家庭养老指的是家庭青壮年保障年老成员的生活。它包含了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现今我国的农村养老方式很分散也很单一。农村家庭养老有三种形式。一是父母与某一户子女生活在一起, 其他子女分担赡养费用。二是“游离式共居”即父母轮流在各子女家中吃住。三是父母独自居住生活, 子女提供一系列保障。大多数老人均属于上述的某种养老方式, 当然也有一部分住进了养老院。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现在农村的家庭养老有了弊端,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逐渐地减弱。其主要原因有:传统养老与现代家庭结构矛盾。传统大家庭的互帮互助关系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小型及核心化, 这也就使得家庭养老的活力丧失, 经济窘迫导致其陷入了困境;人口流动影响老人的照顾。伴随市场经济的推进, 第三产业高速成长, 外出务工做买卖的青壮年劳力不停增加, 人口流动性变大。由于老年人不具有劳动能力与城市用工原则相背离, 留守的老人却又很难得到生活保障。由于城乡经济程度的不同, 空巢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 不能像城市老人一样凭借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等进行自我帮助和照料。敬老爱老观念的消弱, 老人的思想需要照顾。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 从古至今都稳固着家庭之中的关系。但在经济发展与思想教育的落差, 使人们的家庭观念丧失, 使传统孝道逐步失去其影响力。这也就很难避免会有着一批不情愿赡养老人的“不肖子孙”。

2.2 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土地就成了农民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零八年经济危机之后通货膨胀影响, 土地的经济产出已经难以保证农民的生活, 更不用谈及养老。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土地根本无法对农民提供有效养老保障。

2.3 社会养老作用不显著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一定地位, 它关系到占我国总人口约70%的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是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它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处理“三农”问题, 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政策。由于现今农村养老基金找不到很好的增值渠道, 以及保障水平低, 覆盖面小, 实施对象范围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和城市的医疗保险发展依然具有不小差距,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程迟缓。

2.4 农村老龄人口缺乏精神慰藉

中华传统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尊老敬老。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醒悟, 纵然我国是一个尊老的社会, 不能否认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思想冲击正在撞击这我们本认为根深蒂固的美德。这主要包括: (1) 由于社会发展变化, 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思想文化差距拉大, 二者缺乏有效交流。 (2) 农业大国向工大国的转变, 让老人的话语权减弱。 (3) 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的核心家庭方式转变, 家庭侧重点由尊老改换为抚幼。 (4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被加剧的人流动冲跨。 (5) 农村老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对儿女赡养提出较高要求, 这也动摇着养老道德观念。

3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加速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出路势必在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也是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青壮劳力的减少, 正是在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呼唤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技术与农业资本都需要加大投入。第一, 要对农村的基建设施加强资金补贴, 致力于改变农村风貌, 妥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通过对于交通、饮水等方面的投资, 使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满足, 加速农村社会事业进步, 完备各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渐渐向城市看齐, 使农村老龄化得到相适应生产生活条件。第二, 要通过解决供需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平衡问题。在供给方面, 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保障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在需求方面, 要为土地流转等土地改革方式扫清障碍,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减轻劳动力向农业的投入, 缓解劳动力不足对农业的打击。最后, 要大力扶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业, 尤其是事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村服务业等, 使这类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3.2 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助力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距。目前在就业领域城乡二元结构分割比较良好, 所以人口就业流动较为容易;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 举家迁徙较少, 老年人的流动更少, 从而导致农村较城市老龄化程度高。尽管我国户籍制度也在不断改革, 一些地区也取得良好成果, 但城乡福利等多方面的差距依然影响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根据国务院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意见, 建立城乡共通的户口登记制度, 力促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落户安家, 有效建设城镇化。这样就有助于举家迁徙的人口流动, 使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为均衡, 进而一步一步使农村“青壮年进城、老少留守”的现状改善, 这将有利于减缓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3.3 建立建设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就现状来讲, 覆盖面逐渐增大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合作医疗都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保状况得以改善。但在总体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还要对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尤其是对农村老人加大补贴, 例如通过阶梯制补贴、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等方式, 向农村老人养老进行政策倾斜。其次, 要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完善, 不仅要达到惠及全民, 还要参照经济发展速度来提升养老金数额。再次, 要积极完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补贴、个人缴费等都能够跟上经济增速的步伐, 还要向贫困、高龄等老人倾斜。

3.4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立, 加速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也必将趋于社会化。加快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才能更加良好的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 推动城镇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 让社会服务一体化伴随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首先, 政府出面倡导并鼓励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 给与政策, 资金上的帮助,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购买服务等方法以达成老年人免费或者较少费用的享受一些基础服务。其次, 推动农村养老机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机构极少, 目前除了扶贫工作所推动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很少有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以及税收等方式鼓励社会养老机构的创办。同时,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附近乡镇卫生院规划建立集中照料失能老人的机构。最后, 指导家庭继续发挥养老功能。探索家庭养老的新形式, 寻找可以是家庭继续发挥养老功能的新政策, 例如对于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予以补贴等, 进而提高其履行养老职责的积极性。

3.5 加强敬老爱老教育, 充分利用宣传手段

尊老爱幼从古至今都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敬老爱老教育, 征选全国敬老爱老模范等方式, 有效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正面风气。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在我国占绝大多数。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重, 农村经济受到了影响, 这不仅限制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同时也拖累着我国整体发展, 因此, 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要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共同入手, 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国家和社会才更应该清晰的认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农村现行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性, 并积极采取相关解决措施,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进而解决由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中国人口数量虽然较以前相比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仍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同时老年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影响。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并从农业现代化、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00[M].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编.中国人口年鉴[G].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4] 郑晓幸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 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国情研究, 2015.3

[6]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 2011, (1) .

[7] 李中秋.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 2013.

[8] 薛晓华.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 2010.

[9] 胥英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养老对策田[J].改革与发展, 2013, (5) .

[10] 张丹, 张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分析[J].西北人口, 2012, (4)

[11] 李文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难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9.

[12] 郭亚南.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6) .

[13] 彭希哲, 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3) 124.

[14] 张俊良, 曾祥旭.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以市场人口学为分析视角[J].人口学刊, 2010, (3) .

[15]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 [D]2011.

[16] 郭亚南.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6) .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我国网络格式条款的立法现状的不足

(一) 消费者只享有有限的选择追偿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责任, 这一条确定在Cto C的情形下, 发生争议时, 网络平台服务者若知道销售者有通过格式条款侵权的行为的话, 首先它本身就承担一个先赔付的责任或连带责任, 加重了它的责任, 督促加强自身行业监管。

这一条带来另一个难题, 如何认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应知销售者的侵权行为。按一般逻辑理解, 每一笔交易都是在这个平台发生, 那么每一单是否侵权网络平台提供者都应当知道, 但这一条明显不是表述这个意思, “明知或应知”其实是给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连带责任限制了一个范围, 而且这个范围没有实际的认定标准, 消费者在实践中很难确定。

(二) 消费者诉讼维权困难

《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84条规定了公益诉讼, 在民诉提出这条后, 消费者维权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情境, 个人维权进度缓慢并且难度太大, 而利用半官方性质的消费者协会维权, 但只有侵权人数过多或事件严重时才能提出公益诉讼, 对于一般的消费者, 他的维权诉讼途径还是依旧狭窄, 成功率低。

通过以上的立法现状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对于网络交易格式条款纠纷的解决还是依照传统基本法, 例如《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并没有根据其特性做出合宜的规定, 网络购物合同条款繁杂、易变性极强, 消费者难以辨认、并且及时辨认, 传统方式面对这种新型交易方式存在很多漏洞, 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所以网络交易格式条款相关立法急需完善, 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交易格式条款的完善措施

(一) 扩大网络格式条款的维权主体

一方面, 落实公益诉讼中消费者团体诉讼。《民诉法解释》第284条新增规定了消费者保护法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但这一条只是概括性规定, 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只有消费者协会的诉讼主体地位被确定, 但正式实施至今, 实务中未出现真正的消协代表诉讼, 本身还有很多的局限性。对比美国的集体诉讼, 其诉讼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为消费者讨回经济损失, 而在于使得经营者吐出自己因这一行为而获得的全部非法收入, 所以这对经营者有非常大的震慑力。对比分析各国立法模式, 笔者认为首先我国应该扩大诉讼主体资格, 除了半官方性质的消费者协会, 还应承认一些民间消费者团体, 同时扩大诉权范围, 除了以团体名义, 还应该接受消费者委托, 利用自己的专业保障帮助消费者。

另一方面, 加强行业内社会团体的自我监管。

(二) 实现多元化网络格式条款纠纷解决的途径

对比欧美国家的ODR在线解决纠纷机制, 我国缺少专门为网络消费者提供的纠纷解决平台, 将压力都放在法院或投诉中心, 而这两个机构的案件量过大, 导致挤压, 消费者的权益很难有效、及时的保护到。笔者结合我国当下的立法现实, 认为可以专门设立营利性法律平台从事相关工作, 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 在网络仲裁平台中设立小额仲裁中心, 专门针对网络消费者的小额纠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2000年时就以网络形式开展了仲裁业务, 并在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网上仲裁规则》, 但这部法律并没有如公众所期待的发生较大的效力。主要问题在于该规则的受理范围局限于域名抢注纠纷、通用网址抢注纠纷等域名纠纷而非普通的网络销售纠纷, 且其最低的收费标准为4000元。网络交易额大多数少则几十元或几百元, 多则千、万元, 通过仲裁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成本过高, 阻断了消费者走仲裁解决纠纷的方式。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设立了消费仲裁中心, 如上海仲裁委员会小额消费争议仲裁中心, 专门针对争议额小的消费案件。故笔者认为应该在《网上仲裁规则》中增加小额消费仲裁条款, 提出适合小额争议的仲裁收费标准, 并且在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时向消费者建议优先选择仲裁方式, 缩短小额仲裁的期限, 规定在一个月内, 加快争议解决的效率, 更加有效及时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对于网络仲裁的执行, 可以与行业自律的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 拒不执行仲裁裁决的直接归入失信名单, 进行线上的统一规管。

其次, 增加第三方纠纷调解平台。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ODR在线解决纠纷机制中的在线调解部分, 在网络上设立一个公正的第三方平台, 来解决消费者与条款提供者的纠纷。通过这个平台解决纠纷的双方只需在启用这个平台时, 达成必须承诺接受调解协议的约束的合意即可。这个第三方平台有专业的服务团队, 为消费者提供全套的服务, 整个平台的服务项目包括投诉、公示以及小额网络调解。从一开始接受消费者的投诉, 帮助与平台服务者或经营者交涉沟通, 其次在平台提供基本的法律咨询和常见纠纷解答, 最后还要根据不同案件的负责程度, 来给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简单的案件通过电子邮件调解, 复杂的案件通过建立网络证据保证平台, 双方提供证据, 公示给双方, 然后利用电子技术的优越性, 对证据的来源性自动审查, 随后第三方专业人士通过群聊通话或视频方式同时开展双方的调解工作, 最后达成调解协议。这种方式成本低廉, 但处理快速有效, 减轻诉讼中的压力, 也方便了消费者的维权。

三、结语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网络交易, 但在享受简单、快捷的同时,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受到更大的威胁, 网络交易环境的鱼龙混杂, 导致网络交易格式条款比之一般格式条款更加隐蔽, 更加易变。这种特殊性使其不能再适用一般格式条款的规定, 但我国目前在网络交易格式条款纠纷解决机制还处于一片空白, 而实践中此类案件数量在逐年递增, 形势十分严峻, 网络交易格式条款的立法创新刻不容缓。

摘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格式条款在网络交易中已经普遍存在, 但我国相关立法进程缓慢, 在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一定差距。本文将从我国现行立法现状出发, 以比较分析法视角介绍国外立法规制的亮点, 最后对于目前的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试图对解决网络交易格式条款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交易,格式条款,比较分析,立法规制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 胡晓红, 梁琳, 王赫等.网络侵权与国际私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6.

[5] 钟瑞华.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6] 倪楠.网络交易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J].人文杂志, 2015 (9) .

[7] 崔吉子.消费者合同法的私法化趋势与我国的立法模式[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 (2) .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1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在征收个税的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费用扣除不合理

个税采用分类征收, 在这种模式下, 是采用总收入减去固定的费用扣除部分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再对应纳税所得额征税。但不同纳税人承担了不同的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必要的家庭开支, 另外不同区域纳税人承担的家庭支出也不尽相同, 这种方法对固定费用扣除规定过于单一, 未考虑不同纳税人实际的税负能力, 且未按照最低生活水平线开支进行费用扣除, 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使个税多得多征、公平税赋、调节收入的功能大打折扣。我国税收政策缺乏人性化的费用扣除规定, 也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 如个人纳税能力不足, 但仍需承担较高税负;收入家庭仍需缴个税等问题, 这些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2017年两会期间, 再次吸引了社会的目光。

1.2 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

个税是纳税人最多的一个税种, 目前我国个税征收实行的是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方式, 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 代扣代缴制度难以落到实处。一直以来, 主要靠工作单位对个税进行代扣代缴, 税务机关难以监督核实纳税人全部收入来源, 扣缴义务人不依法代扣代缴的情形也并不罕见, 公民主动申报个税的意识较淡薄, 税务机关处于被动的境地。同时, 税务部门普法不彻底, 导致公民普遍对个税缺乏重视, 未切实履行纳税义务。

1.3个人收入透明度低, 导致工薪阶层承担个税较重

改革开放后, 人们收入水平大幅增加, 高低收入人群差距也越来越大, 普通中低收入者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 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 而这部分收入收入单一、透明, 且工资薪金项目应交的个税一般都由单位代扣代缴了, 所以中低收入者逐渐成为了我国个税的纳税主体。但是高收入群体收入多元, 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 税务机关难以据实核查, 当纳税人以现金方式取得收入时, 并未与银行账户产生联系, 收入更加难以核实, 这造成税务机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核实, 加上公民并不重视个税缴纳, 结果是高收入人群所缴纳的个税占整体个税比重反而比中低收入人群要, 反映出个税大量流失的现状。

1.4 对偷逃个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小, 违法成本低

我国偷逃个税问题, 在个税刚刚在我国推行时就已曝光, 由于当时对各种偷逃税案件处罚不力, 负面影响深远, 纳税人在偷逃个税时更加肆无忌惮。目前我国个税的处罚大多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 缴纳罚款就能解决问题, 这显然没有使违法者伤筋动骨, 难以从源头治理偷税漏税的现象。

2 个人所得税对策分析

2.1 完善费用扣除方法

在收入扣除固定费用的基础上, 考虑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 将赡养、抚养老人子女等家庭必要开支一并扣除, 减少低收入家庭承担的税负, 另外也可以倡导家庭主动申报支出, 以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纳税申报。

2.2 加强对高收入群体收入来源的监督, 制订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制度

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及财产信息系统, 该系统不仅要求记录工资薪金收入, 还要能反映个人其他各项收入, 这样能有效减少高收入人群的税款流失。

2.3 加大对个税偷逃行为的惩罚力度

加强个税的征收管理, 打击偷逃税行为也是现阶段必不可少的手段。将行政处罚与刑罚两种惩罚手段结合使用, 不仅要使偷逃税者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还要依法对其进行刑罚, 这样能增加违法成本, 使违法者对偷逃税产生忌惮, 才能从源头解决偷逃税问题, 保障税收的完整性。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现行的个税政策与社会经济运行情况, 阐述了个税在我国征收以来产生的主要问题, 并从加强制度建设、改进惩罚手段等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法, 使个税征收更能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 保证个税在我国有效实施。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偷逃税

参考文献

[1] 苏瑞.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其改革[J].财政金融, 2015, 6.

上一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论文范文下一篇:室内设计原则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