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

2023-09-21

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重要竞争力,进行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与管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提升都具有战略性意义。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在借鉴国外城市形象塑造与成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了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仍有许多城市对形象传播管理的认知偏差较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使城市形象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形象传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创建了一套新型的柔性城市形象传播管理机制,尝试为我国城市形象管理提供一种创新的思路。

城市形象(Urban image) 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21世纪是城市世纪,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城市竞争逐步升级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地方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是单个城市突出重围、彰显城市魅力的捷径。

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许多城市政府对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的意义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操作上目光短视,仍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事倍功半。以上突出问题可以简短概括为:散点连接、浅层弱势。

散点连接,即缺乏统管体系,任务指派式工作。整体看来,我国目前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以突击式、短期化为主,缺乏系统管理体系。虽然有个别城市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主管城市形象及其传播,例如,香港设立城市形象发展委员会、延安成立城市形象工程委員会、成都灾后成立了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等,但是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形象传播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来管理城市形象,多是顺应某一阶段城市建设或发展主题,临时由某一领导或者部门牵头,进行短期的突击式管理。城市形象传播缺乏统管体系,其结果是城市形象传播工作阶段分散、断层,缺少连贯性合力和冲击力,投入甚多但往往收效不大。

此外,现有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仍以传统的行政指令式为主,多是通过行政任务摊派的方式将城市形象传播及管理工作分派到各个相关部门或者机构,使得各部门的工作仅在各自领域内开展,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事倍功半。

浅层弱势,即浅层理解,表层增量。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理解上,对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城市政府将城市形象管理误认为是城市卫生、市容市貌、城市外观建设、城市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比拼,只注重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高,为此花费了巨大的资源投入却无益于城市形象的发展。还有些城市政府缺乏现代意识,在城市形象管理中急于求成,只顾短期的经济效益,无视城市形象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少数城市的城市形象管理没有明确的理念指导,追逐于“开拓、进取、奋斗”等空泛目标,或者只是为了赶潮流,挂着“城市形象工程”的名号,却没有城市形象之实,甚至有些城市政府完全曲解了城市形象管理的本意,出现鼓吹、伪饰的弄虚作假现象。浅层的认识与工作其直接后果就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

城市形象传播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形象传播是一项由政府引导、由城市社会整体共同参与实施的大型工程,其运作效果与政府的行为有极大的关联性。目前,城市形象传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散点连接、浅层弱势问题,主要是政府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出现角色偏差与工作方式偏差所导致的。

政府管理不力是城市形象传播问题的主要原因

政府角色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府“缺位”和利益导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为了鼓动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政府缺位”现象,即是:尽管政府还是存在,但它没有做作为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多的是别的事情。例如,在城市形象建设和传播中,现在很多城市不是把有限的财力和精力用在城市最急需的地方,如棚户区改造、污染治理、交通拥堵和生态环境的整治等,而是大搞唯美、唯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脱离了城市建设为人民、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而成了少数决策者急功近利,相互攀比和追求政绩的工具和手段。

政府工作方式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官僚作风和行为短视。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仍延续了不少以前的行政化、指令性的工作方式,在城市形象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大包大揽,缺乏对公众需求的充分理解,缺乏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对各个相关部门缺少协调管理,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忽视了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

城市管理体制弊端是城市形象传播问题的深层原因

在现有城市形象传播管理中出现的政府角色偏差与工作方式偏差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弊端造成的。城市管理体制是指城市政府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目前,我国的城市内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城市依然是传统粗放、部门分散、人治思维的管理,效率不高、内耗严重、运转不畅,与系统化、社会化、信息化、法治化的现代城市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政府管理职能分割造成传播工作协调难。

在我国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大量的城市管理子系统如卫生、水务、照明、防灾、文物保护、行政执法、能源交通、环保等,有的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有的分散在多个部门中。这种体制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把城市管理的有机整体人为分割,造成部门林立、协调难度加大、效率低下、城市管理机构重叠,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的现象;二是统管协调指导功能降低,资源浪费严重,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各相关部门在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工作中缺少协调一致的行动指挥。

其次,部门利益化造成传播工作行为短视。

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使得有机的城市管理系统被人为地分割为各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部门利益化,从而导致部门职能的“条块化”。在城市形象传播工作中,部门的“条块分割”使得各个部门的功能发挥不能有效整合起来为城市形象的总体建设目标服务,而仅从各自利益出发 “完成行政任务”,导致传播工作行为短视,缺乏对城市形象建设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撑。

创新型城市形象传播管理体制的创新构想

城市形象传播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日常相关管理工作的整合提升,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其进行专门的定义与工作的梳理。分散式、表面化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方式阻碍了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归根结底,这是由城市管理体制弊端造成的。

政府是城市形象管理的发起人、组织人和执行人,是城市形象管理的主体。政府既作为城市形象建设和提升的主导力量,又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城市形象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行为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好坏,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长期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充分实现。

政府在城市形象传播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引导城市形象定位。政府发挥总揽全局的主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集合人力、物力、财力,协调各方意见,把握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第二,政府保障城市形象优化发展。政府能够为城市形象优化聚集各类资源、提供有利素材,保障城市形象优化的科学性方向。第三,政府提高城市形象传播有效性。政府是城市形象管理的主体,政府本身的行为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内容之一,只有在政府有组织的领导下,加上市民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障。

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政府管理职能分隔、部门利益化,从而导致城市形象传播工作缺乏战略引导、分散无序。因此,城市形象传播管理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指令与管制工作,而更应是柔性的协调与服务工作,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政府应建立起一套新的协调机制,使得相关部门在一个有序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各展其长,才能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为城市形象传播服务。

建立系统协调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组织架构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架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成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之一。

城市形象传播管理是一项需要调动全市资源,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全市各级政府相互配合支持的大工程。因此,需由相关主管部门和核心单位组成城市形象传播管理领导小组,可由市委、市政府核心领导牵头,下设其核心办事机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办公室进行系统协调管理。该办公室可设于市委宣传部,主要办事人员为宣传部的相关人员。同时,组织与城市形象传播密切相关的局级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召开联席會议,包括规划局、园林局、文物局、招商局、旅游局、文化局、公安局等其他相关单位及其下属机构的新闻主管人;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组成智囊团,为城市形象传播管理领导小组出谋划策。

在这个组织架构中,各机构均有相应的职能设置:

城市形象传播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委、市府主管领导出任组长,组员包括与城市形象传播有关的主管部门和核心单位。领导小组以维护和改善城市形象为宗旨,在城市形象的整体策划以及形象传播的规划、管理和组织协调中起核心领导作用。

城市形象传播协调联席会议:由城市形象传播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及其附属机构成员构成。其主要职能是,以有效贯彻传播城市形象为宗旨,对传播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合作的活动,通过联席会议有效协调、落实到位。

城市形象传播咨询专家团:成员覆盖经济、传播、社会公益、公共事务、营销等各大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媒体人士。咨询专家团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管理领导小组的智囊机构,为城市形象传播出谋划策。

建构城市形象传播柔性管理机制

城市管理、城市竞争升级换代,城市形象传播必须具备新城市形象观:城市形象宣传是系统工作,必须有组织、有管理、有计划、多部门协同运作。因此,城市形象传播应该体系化,建构柔性管理机制(如图2所示)。

柔性管理机制与新型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组织架构相辅相成。即是,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政府不再是传统的包揽式、指令式管理,而是建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城市形象传播所需的各类资源,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优势、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包含“规划—赋能—沟通—评估—传播”在内的一体化系统性职能。

规划:战略引导,胸中有数。城市形象传播应有一个整体战略引导,设定好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预期效果等核心工作要素。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首先制订一个操作性强的城市形象传播管理文件,它同时也应是一部可直接运用于城市形象传播的工作指导性手册。这个手册搭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整体架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的目标、原则及部门职责,城市形象传播主题活动及活动实施路线图。

赋能:能力升级,事半功倍。城市形象传播工作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人力组织与运用、知识激荡、能力展现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素养、见识,对整个工作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应组织城市形象传播领导小组及其成员机构的相关人员参加城市形象传播及管理的相关理论学习、能力培训以及经验交流活动,提升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沟通:协同交流,广纳善见。城市形象传播工作不是“闭关造船工程”,需要充分地进行内部、外部的沟通与合作,才能知己知彼。城市形象传播领导小组内部要充分沟通,定期总结工作得失,同时,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与其他国内、国外城市交流城市形象建设和传播经验,博采众长。

评估:多方验证,扬长避短。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多方受众需求、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品牌。城市形象传播管理工作需要阶段性地总结和经验提炼,应定期进行内部的管理效果评估。城市形象传播管理还应重视公众的感知与认识,采取公众调研、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通过公众视角来检验传播效果。

传播:主动出击,赢占先机。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创新年代,城市应该主动展示特色与闪光点,积极参与交流、吸引资源、扩大影响。城市形象传播需有计划地参加跨地区的城市营销活动,参与国际城市交流活动,在推广城市的同时,将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的经验对外宣传介绍。

(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资深分析师)

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1.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对新闻与宣传差别的描述?( ABD)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D.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2.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ABCD)A.群众路线B.媒体职能C.党报理论D.新闻真实

3.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论述中?(ABC)A.出版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B.政治家办报C.强调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

4.下列领导人及其观点之间对应关系无误的选项有哪些?(ABCD)A.邓小平——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B.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C.胡锦涛——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D.习近平——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5.《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以下哪些要求决定是否报道?(ABD)A.新闻价值B.工作需要D.社会效果

6.下列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哪些没有做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则与工作方法的统一?(ACD)A.追寻事件真相时主要运用网络和电话等便捷式采访C.带着主题去采访,应付交差了事D.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

7.党报的党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哪些要点?(ABCD)A.党报党刊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B.党报党刊应是党的工作机构,应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C.党报党刊应成为党的事业D.只有真正按照党性原则工作的报刊才是真正的党的报刊

8.在新闻工作中实现群众路线的方法有哪些?(ABCD)A.为人民群众服务B.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并开发群众资源C.怀有群众意识,尊重并了解群众D.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使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

9.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群众联系的新渠道有哪些?( BCD ) B.互联网C.手机等移动媒体D.微博平台

10.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有哪些?(ABCD)A.坚持党性原则B.坚持以人为本C.不断改革创新D.加强人才建设

11.关于新闻价值这一理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BCD)B.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C.许多新闻事实被报道,并非只具备了一种新闻价值的要素,而是往往具备了多个要素D.新闻价值的高低大小并非绝对,尤其是多个事实的对比中,新闻价值显示出不同的层次

12.马克思所说“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现前提是什么?( ABCD )A.铁路、蒸汽汽船等的发现与应用B.电报等技术的出现C.物质生产以交流价值为基本D.交通运输手段对生产来说变得重要

13.马克思所说“用时间消灭空间”带来的新情形有哪些重要的意义?(ABCD)A.空间距离在交往中不再具有抉择性意义B.使经济交换本身发生重要转变C.大大刺激了精神交往的成长D.用时间消灭空间呈现着一种无限成长的趋向

14.“有机的报刊运动”是马克思对报刊报道新闻特点的概括,其观点成立的原因有哪些?( ABC )A.历史的真实存在于事物前后的连续(联系)与统一整体之中B.人的智能不能查验得出各种现象的纷繁情形C.新闻真实的获得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不可能苛求一次性完成

15.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主要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创新?(BCD)B.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C.实践“群众办报”的路线D.秉承“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原则

16.“三贴近”继承了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说“走转改”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ABD)A.因为“走转改”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要求B.因为“走转改”指明了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有效途径D.因为“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17.在传统媒体对待网络民意或网络舆情的以下做法中,正确的做法有哪些?(ABC)A.进行热点问题的网络调查,了解网民观点B.集纳网民的言论和意见,作为报道素材C.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或评论,回应网民问题

18.根据谣言传播公式的内容,以下传媒的做法中能够有效阻击谣言传播的有哪些?(AB)A.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B.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识力

19.以下强调“按传播规律办事”要求的文章或文件有哪些?( BC )B.《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2003年中央文件)C.《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中央文件)

20.以下有关“走转改”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有哪些?( AD )A.“走转改”只是运动式的一阵风,估计成效不大D.“走转改”是一次基层宣传部门向中央媒体宣传的好机会

21.下列表现中,反映了新闻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的选项有哪些?(ABC)A.电视时政报道以各类会议为主,用长时段进行播报B.新闻头版的版面严格按照报道对象的职务高低顺序进行编排C.新闻报道的谋篇布局遵循特定的结构和讨论

22.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中有关改进新闻报道的要求,以下建议中值得媒体采纳的有哪些?( ABCD )A.中央级媒体应当走在传媒业前列,带头执行规定要求B.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关于新闻报道的文件,便于更好的落实C.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优势,改进原先传统媒体的新闻文风D.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自觉摆脱行政化思维

23.新闻报道方法的单一和简单化是我们现在新闻工作遭到公众批评的方面之一。胡锦涛指出需要从以下哪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ACD )A.善于用事实说话C.提高新闻的感召力D.注重改进文风

24.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舆论监督是报刊的职责或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BD ) B.监督社会状况D.监督公权力和政府官员

25.马克思对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下列哪些著作中?(AC)A.《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C.《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26.恩格斯对新闻出版自由提出的缺一不可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ABD )A.发表意见前不必得到许可B.发表的途径通畅D.发表的是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言不由衷

27.下列关于现代报刊与隐私权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哪些?(ABC)A.报刊不能揭露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和活动等B.如果个人活动对社会造成祸害,则其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可以成为报刊的报道对象C.当处于公开的政治、社会活动之中,个人活动就不属于个人私事

28.下列做法中,符合新闻客观的理念的选项有哪些?( ABCD )A.报道中要做到将事实与观点分离B.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或倾向的词汇C.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D给予受批评者答辩的机会,做到形式上的客观

29.下面做法符合马克思所提的“一般的公正”原则的有哪些?( BC)B.呈现事件所涉各方的事实和观点C.报纸给予某事件争议双方发言和答辩的机会

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我国的新闻传播新变化, 带来了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新闻传媒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社会对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从新闻传媒的功能性来说, 过去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新闻宣传, 现在是既有新闻宣传报道又有信息服务的多项动能, 在现在对新闻宣传的功能性追求的同时也注重它的社会效益, 更强调其商业方面的功能和产生的经济效益, 这个功能性方面的重大转变, 使得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变成了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媒体经营及管理人员。从新闻传媒的体制及结构上来看, 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一种包办的形式, 现在走向了市场, 由媒体自负盈亏。再从媒体运作的机制方面来看, 大部分的新闻媒体都是采编、经营、管理三者相互共存, 互相推进的局面, 并有着一整套的内部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 同时从媒体的形态类型来看, 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 媒体的形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不管是新闻的生产制作还是传输和接收都有着新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对网络新闻人才的要求除了醉基本的传统新闻媒体所需要的新闻专业素养以外, 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2]。

二、艺术类院校对学生的新闻传播观培养的新要求

面对新闻传媒的巨大变化, 艺术类院校怎样才能克服当前的困难, 找寻出培养新闻传播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的道路。

1、将新闻传播的现实状况及发展变化作为艺术类院校学生培养新闻传媒观的导向

要想打破新闻传媒界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排斥态度, 需要艺术类院校明确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具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的素养、能力等, 如新闻的敏感、新闻的视觉、新闻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要善于使用新闻传播的手段来进行服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 根据当前的不同的新闻传播类型、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运作机制等, 利用分类等形式来进行培养人才, 进行以材施教、因需施教。

2、将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学生新闻传媒观的导向

将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作为培养学生新闻传媒观的导向, 进行合理的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 并编写出和当前新闻传播现实要求相符的教材。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在增强原来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再根据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需求, 在开设一些其他的实用课程, 如新兴媒介、媒介经营、互联网、新媒介等等, 将现在的一些因人开课的现象予以杜绝, 同时还需要根据当前的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3]。

3、从教学方法上注重市场需求, 将其做为导向对学生的新闻

传媒观进行引导从教学方式上来看, 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的方式方法。将过去的单向授课向主动授课转变。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要善于质疑, 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育, 但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和专业性不相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从当前新闻传媒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实际的案例, 让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分析等进行互动来对问题进行讨论, 这样丰富了课堂的教学, 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能、分析、理解、表达、交流能力, 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而不是仅仅上了学就学会了一点点的概念和观点[4]。

4、从实践教学方面来看

当前的教育在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是严重缺失的。但是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这点基本上是被教育界所公认了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这点认识是被大家认识了的, 但是没有真正的落到做的方面。就像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实习方面来看, 某些艺术类院校学生与新闻传播没有紧密的联系, 一些学校有或者根本没有每天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来进行实习, 在大学四年级前基本上没有真正专门的实习的时间, 但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里, 这个时间本来是专门的实习时间, 但是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 如毕业论文写作、找工作、提升学历等等, 使得没有真正的进行实习。虽然有部分学生通过校内的媒体进行了一些实践工作, 但这仅仅是少数, 同时学校媒体和真实的社会媒体的运转情况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所以需要和新闻传媒建立密切的联系, 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是当前的艺术类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的问题, 还是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一个统一的组织安排。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时间在四年中, 进行分时间的安排。在做好时间安排的同时, 还要建立机制来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针对当前新闻媒介现状和变化来进行讨论和模拟教学[5]。

5、从学生新闻传播观的源头抓起,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不管是什么专业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艺术类院校, 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新闻传媒观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因此, 打造一支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能够从自身做起, 能够较为全面的对新闻媒介的状态、运行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这样在教育中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当然我们的有一些新闻传播院系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讲授新闻传媒的, 但是最近几年来高学历的教师进入了这个圈子, 还有不少具有丰富新闻传媒经验的教师被引进, 是的艺术类院校新闻传媒师资的水平不断的提高, 对促进艺术类院校学生新闻传媒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了一个空前高速发展的阶段, 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新闻传媒教育业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 要想艺术类院校学生新闻传媒观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以新闻传播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导向。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学生,新闻,传媒

参考文献

[1] 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的道德教育思考2008曾志东, 夏莉, 施式亮-《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高校艺术类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2008叶刚, 戴兆骏, 徐磊-《成功:教育》.

[3] 对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2011周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4] 加强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2009张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这一概念的提出, 内在机理正是来自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即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舆论生态重构带来的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贯通。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一项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体系架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想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旦没有创新, 没有新理念、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如一潭死水, 毫无声息。其优势地位就会逐步丧失, 更不能产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理论贡献和时代贡献。

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又是一项实践创新, 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针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创新, 具体表现为实践过程、实践手段、实践目标的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遇到新的挑战时, 特别是当原有理论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依据时代需求作出突破, 这是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这种突破取得的经验和实践论证, 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是此前在人类传播史、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物。“数与网”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技术与信息内容实现了充分的结合, 大大颠覆了以传统媒体及其内容生产的新闻传播格局, 同时, 互联网的媒体化、社交化、现实化等日益明显的特点, 增进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日常生活中涉及到互联网的方面越来越多, 重构了新闻舆论的生态环境, 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结构, 改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这种立体化的挑战, 注定了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也注定了我们要结合实际, 总结国内成功经验, 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 要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的科学性, 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的提出, 以实践创新促理论创新, 要符合理论创新本身的内在规律。换言之,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闻理论为基础, 符合时代新需求的理论成果, 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 也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基本立场、科学方法。

2.提出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 不能因理论限制实践创新的推进, 需符合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理论总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无须讳言, 理论制度滞后于实践是一种常态。对于一项创新的工作来说, 决不能拘泥于上级的指示, 而忽略现实发展需要的迫切性, 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3.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要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必须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一个理论新学说, 指导的却是实践性很强的新闻舆论工作, 因此要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 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推进工作中密切配合, 在发展中确立共同目标, 共同致力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 发挥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指导实践的作用;

4.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要想被人们接受, 必须能够彻底地说服人, 让人心悦诚服。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到人民的立场上, 坚持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 顺应人类传播文明健康发展的要求,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和实践创新相辅相成。

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点与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开放性理论体系, 在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努力下, 对媒体新闻行业的引导能力不断增强。

(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点

1. 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应该反映政党的执政方针与人民的利益诉求, 揭露公权力的腐败现象, 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新闻是革命斗争的重要工具, 也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新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新闻具有阶级性, 是阶级意识形态的直观体现。不存在剥离政治属性的新闻, 所有的新闻都在其阶级意识形态下对客观事实进行各种立场的解读。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新闻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 而我国的新闻媒体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1]。

3. 新闻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

新闻能通过各种介质以最直观的样貌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能在最短时间内展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纲领。是塑造社会文化风气的重要手段。所以新闻不仅是客观事实的陈述工具, 同时也是思想舆论的宣传武器。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就曾提出:“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国家之福, 反之则为国家之祸。”

(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同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21世纪的伟大传承者与开拓者, 自2013年以来, 习近平同志在多次重要会议和谈话上强调并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其讲话内容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

1. 意识形态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

习近平同志结合历史经验与当前国家发展形势,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党建工作应以经济建设的和思想建设双向同步推进, 而意识形态工作则是现阶段凝聚民族向心力, 培植民族自信心的关键。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着力创建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2]。

2. 宣传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面对不同时代发展特点与不同的宣传媒介和对象时, 其思想宣传的根本任务不应改变, 甚至还要针对性的予以强化。在新时期面对网络舆情在引导与监管上的困境, 应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 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

3. 保持党性与人民性的协调一致

坚持党性的本质是为坚持人民性提供政治保障。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党性与人民性的本质是统一的”, 不能因时代发展和宣传方式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保持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从而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保障民众的根本利益[3]。

4. 党管媒体是构建舆论文化的重要措施

新媒体时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多元意见参与的舆论格局, 而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构建的党管媒体体系却局限在传统的新闻媒介中无法发挥有效、及时的引导作用。所以应扩大党管媒体的范围, 坚持从政治层面对各类报刊、网站和网络论坛社区进行规范。

5. 正面宣传是稳定社会团结民众的根本措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辩证的看待新闻事实, 从多反面、多角度全面的解读客观事件。而在宣传领域则应该以主旋律、正能量为主, 只有坚持正面宣传才能在新的历史斗争中团结社会力量, 构筑良性的、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 达到激励、鼓励的宣传目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政治原则, 在舆论宣传过程中要强化主动性。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行业的传播模式, 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和传播优势, 信息由“点对面”的单向辐射传播逐渐过渡到“点对点”的网络状交互传播, 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4]。而从新闻管理和文化宣传的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网络文化环境尚有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 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意识形态淡化

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商业逻辑之上, 资本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基于资本逐利的特性和商业文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消解, 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特征的交相作用, 导致网络文化成为人性负面的宣泄场, 致使网络文化种充斥着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观念, 是非观念和意识形态都逐渐的淡化模糊。

2. 低俗信息遍布

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容易受利益驱动而盲目追求点击量, 所以各种低端、猎奇的信息充斥于网络, 花边新闻之类的低俗信息更充当了网络新闻的重要内容, 长期侵染下导致网络新闻呈现畸形化的态势。情色、淫秽、暴力等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充斥遍布, 极容易瓦解人的意志、残害身心。

3. 虚假信息泛滥

新闻类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所应具有的基本属性, 而在片面追求点击量的网络环境中, 平淡真实的新闻不具有传播性, 中正客观的意见难以发挥影响, 新闻标题大都惊世骇俗, 意见观点通常偏颇极端。谣言纷纷难以止消, 这些虚假与片面的信息和观念裹挟着缺少思辨能力的民众形成力量巨大而方向有失的舆论风暴, 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 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及内外因统一原理, 结合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 可知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党性原则体现的不够鲜明

新闻媒体应旗帜鲜明的体现党性原则, 应坚守阶级立场, 把握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而导致现如今网络文化的消极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对党性原则的坚持, 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真正重视起来[5]。片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主导而忽略了网络文化中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价值观念模糊, 造成网络文化的颓化。

2. 党管媒体执行的不够充分

党管媒体体制在传统的新闻传播领域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舆情调控和舆论引导功能, 在提升民众凝聚力、增强民众自信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兴媒体所削弱, 而党管媒体的方针却迟迟没有向网络环境推行, 从而导致传统媒体中代表党的宣传被淹没和阻隔在网络新闻环境之外, 引导力和指导性功能都无法确切发挥作用。

3. 境外文化的强势渗透影响

当前的国际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军事、经济等领域, 更体现在文化层面上。网络联通世界各国、各地区, 成为新时期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始终致力于倾销资本主义民主文化, 利用网络工具做政治宣传。而普通民众缺少政治经验和思辨能力, 不足以抵御境外势力有意识的“和平演变”, 从而产生对政府和执政党埋怨甚至抵制的情绪。导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秩序造成冲击。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网络文化构建策略

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思想要从大局着眼, 要顺势应时的找准切入点。”因此, 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加强网络文化的内容监管

网络文化虽处于虚拟空间, 但其客观真实的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 并以指数级增长速度裹挟民众的价值观形成舆论和思想风暴。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和思考的独立性都很难保持, 所以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来看, 一方面要强化网络新闻行业的监管, 另一方面要创造丰富、有趣而且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内容。从而确保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属性, 能够真实的反映民众的诉求, 同时也能发挥舆论监督的正向职能。因此, 首先要推行新闻发布的追责制, 在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能充当信息源头, 而为了避免谣言、不实信息和错谬观念的传播, 不给这些负面信息产生更大负面影响的机会, 所以需要强化监管, 追讨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此外针对网络新闻的发布内容也应有相应的机构进行审核, 对查实为虚假或具有不当引导性质的信息, 应采取行政及技术手段阻遏其继续传播。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已经逐步完善, 实名制也已经在网络上普及, 这对新闻内容的监管有着很大的助益。其次, 在监管、限制的同时还应该丰富主流文化产品, 加强正能量的新闻宣传, 选择形式有趣、内容有益的新闻事实加以详细报道, 鼓励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

(二) 创新主流文化的宣传形式

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管理的重要方针, 也是习近平同志在历次讲话中所坚持的新闻管理原则。而当前党管媒体却只局限在传统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之中, 在网络这一开放性新闻信息平台上尚未占据有力的主导性地位, 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甚至于公信力都相对较弱。针对这一问题, 应积极探索党管媒体创新形式, 强化互联网环境下党媒的宣传力度。在自媒体时代繁杂的信息、观念影响之下坚守舆论阵地。而当前网络文化的参与者、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一方面倾向于娱乐化和猎奇的信息, 同时也开始反感虚假信息、错谬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党媒则应该趁此趋势, 逐渐深入网络之中, 寻求新的新闻宣传方式, 建构更加符合新时期群众接受特点的宣传话语体系。从而拉近主流媒体与网络新闻受众之间的联系。此外, 也要加大辟谣力度, 针对虚假不实信息要及时的辟谣, 并对谣言的传播机制和深层原理进行剖析, 提高民众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针对错谬观念也要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内容加以针对性的剖析和批判。最后,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发布和文化宣传, 可适当改变过去那种生硬的政治话语而代之以事实判断引导价值判断的宣传方式, 避免民众反感。

(三) 注重网络事件的对外宣传

境外文化的渗透影响是导致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境外文化的影响途径大多是通过一些突发事件的网络宣传来实现的。因此,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是宣传武器的认识, 有必要强化对外宣传, 提升对外来不利信息的反传播能力。新闻媒体应发挥其监督功能, 对一些有争议、容易引发大规模讨论的事件进行针对性的甄别研究, 在事件影响扩大之前掌握事件的有效证据, 从而在后续抵制谣传和国际间的舆论战中占据优势。如2017年著名的“辱母案”, 因网络讨论规模过大、时间过长而招致本国民众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工作的质疑, 同时也为西方国家的人权批判提供了理由。为避免此类事件继续发生, 所以应抢占新闻话语权, 对于争议事件的真实面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的方式, 消除境外他国和本国民众对不实信息的盲从和对政府工作的不理解, 树立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四) 把握网络文化的建设规律

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所酿生的舆论文化之间有着显著不同, 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网络宣传的规律, 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宣传效果。首先, 要确保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人民性与党性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所报道的内容既要对人民负责, 同时也要对当负责。其次, 要充分重视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党的宣传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中能够发挥其作用, 但在网络文化下其宣传效果很容易被消解甚至引发反效果。这是由于网络文化娱乐性、商业性的特点所导致的, 因此在强化党管媒体的过程中, 要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探索一条高效的宣传路径。最后, 网络文化环境下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功能被大大提高, 而过当的监管势必会削弱社会监督效果。所以既要坚持正面宣传, 同时也要在信息真实的前提下, 鼓励舆论斗争。

四、总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属于党和人民, 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与政治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思想要从大局着眼, 要顺势应时的找准切入点。”所以只有坚持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 创新主流文化的宣传形式, 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摘要:网络文化具有双重的价值属性, 在发挥正向作用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加之网络作为新时期新闻事件、观念舆论的主要聚集地, 如何抑制其负向影响, 发挥其正向社会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理论并结合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从新闻传播视角针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指出现阶段应加强网络文化的内容监管, 创新主流文化的宣传形式, 注重网络事件的对外宣传, 把握网络文化的建设规律, 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 李霓.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究——评《网络境遇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J].新闻与写作, 2017 (2) :116

[2] 南长森, 白霞.融合发展、综合创新: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9 (1) :106-124.

[3] 孙愈中.对“无跟帖不新闻”现象的学理审视——兼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反馈与修正[J].新闻窗, 2017 (1) :77-79.

[4] 徐华东, 冯文华.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延展[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45 (1) :107-114.

新闻观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新闻事件的认知与传播

对于此次培训,感触最深刻的是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翟老师在给我们授课时讲到的,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与认知下的传播。翟老师的这句话,我理解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为一名网站编辑,目前大多数网站的考核是以每天新闻更新数量以及点击率为标准,在这个标准下,就造成许多编辑为追求数量及PV而忽略新闻事件真相的探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为一种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种对真相探索的欲望,但在网站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很少有领导或编辑会按这个要求去做,因此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许多错误,在舆论导向上就会出现偏差,媒体做为一个宣传口,如果自己都出现这种错误,网友看到后又会有何反映,可想而知。

新闻工作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与运用

周三下午魏正新老师在给我们讲依法办网的几个要求时,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授课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目前中央、地方以及商业网站的编辑有多少人知道《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知道的又有多少人真正的读过。如果我们的编辑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在工作中是否会规避一些错误的发生呢? 所以编辑通过考试持证上岗是检验是否为一名合格的网站编辑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网络互动环节的审核与管理

08年大学毕业刚来到网站时,参加过网站对新闻、论坛以及博客的跟贴审核工作,对这项工作有切身体会。当发现网友在网站的留言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时,自己许多时候的确认及删除两个按钮都会思考很长时间。也经历过藏头诗、虚假广告代码等一些反审核手段,概括起来就是“魔高一迟,道高一丈”。对审核的一些标准基本是通过实践积攒经验,也曾栽过跟头,水军、广告、淫秽信息层出不穷。刘正荣老师谈到互动跟贴的11条管理标准,这些标准应该传递到各个网站每一个管理互动人员的手中,让他们以此为参考。

各家媒体手机报及客户端现状分析 目前各家网站媒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先以客户端为例,商业媒体跟国家及地方新闻网站的区别有天壤之别,当商业媒体的客户端下载数量都以“亿”为统计单位时,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站还还在以“万”为统计单位,在讨论中,一些地方媒体甚至于以“千”为统计单位,这个差距是巨大的,原因囊括网站投入、研发技术、运营团队等多个方面。在手机报方面,近两年虽然已经属于“夕阳产业”,但三大运营商用户量已经达到千万级别,我们还在十万甚至于更少的级别是徘徊。地方媒体明显比中央媒体有优势,在柯飞宁老师给我们讲课时,简单统计一下。除去运营商及凤凰经营的手机报,其它大多数全是地方媒体,这两项对比很值得我们中央媒体检讨与思考。

以上为这次培训中印象最深的体会,这次培训结束后,会将一些学习心得传达给网站的编辑员工。

在这次培训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增加小组讨论环节

周二下午小组讨论环节个人感觉气氛很好,跟课堂上讲课提问形式还是有很大区别,课堂提问是单对单,小组讨论相对气氛更活跃一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目前手机报及客户端发展的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互交流经验,总结自己在客户端上存在哪些的不足,相互吸取经验。

定期举办针对手机报及客户端各大网站相关负责的培训及交流

目前客户端还属于一个新型事务,在新闻资讯方面,APP的发展趋势是不明朗的,未来是wap站点为王,还是APP占据主流都不好说。在新闻资讯方面, wap站点相对APP更适用于新闻资讯,APP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发展方向局限性太大。比如IOS系统,更新一般就需要苹果商店审核,如遇突发情况,在形式改动方面没有wap站点灵活度高。希望可以定期为举办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培训,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虽然每期培训都会建QQ之类的联系渠道,但效果有限。

对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

目前中央媒体跟商业媒体无论是在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都无任何可比性,我们内容再好,影响力有限。建议上级部门充当桥梁纽带作用,在推广方面给我们提供渠道上的帮助,尤其是近几年低端智能机的普及,里面很少内置中央媒体客户端,目前国产机智能机市场占有率很高,我们希望可以一些国内大的手机厂商合作,把客户端内置到手机系统中,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处于劣势;或者每年举办一个客户端评选等等,提高中央及地方媒体在手机用户的影响力及传播力。

中国经济网

冯虎

上一篇:读书格言大全范文下一篇: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