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7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中挑选的一些句型,从比喻用语差异﹑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社会体制三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比喻用语 价值观 宗教信仰 社会体制

美国外语教育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文化列为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没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对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及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语言障碍,甚至产生误会。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是各自社会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影响不同语言的交际。我从新视野一到四册课文中节选了一些语言点,从比喻用语、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及社会体制三方面分析了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导入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一、比喻用语差异

比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喻体的选择差异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联想和感情评价引起的。

1.Like a shot,the music woke Sandy.(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2a “A Busy Weekday Morning”)

在该句中,作者用shot枪声比喻主人公Sandy喜爱的摇滚音乐的劲爆打破了早晨的宁静。而汉语中我们通常用雷声、洪钟、霹雳形容声音很大,让人警醒。究其原因,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让人们在远古就能善于对大自然进行观察,从自然界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不同的声响,容易将声音与自然想象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从莱克辛顿的枪声到华盛顿领导大陆军击败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再到美国枪支的合法化,让人们懂得枪支对于美国独立和美国历史的重要性,枪声继而是争取自由和民主及维护正义的象征,足够警醒和震撼。

2.His dark eyes shone like polished glass.(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Unit7a “Face to Face with Guns”文章中持枪抢劫的劫匪在夜幕之中的双眼被比喻成擦得锃亮的玻璃,而汉语里面我们会说目光如炬,形容人的怒视;星眸,形容美丽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秋水,尤指女性的眼睛明亮美丽,如同湖水般清澈;同样还用目若朗星、目若悬珠形容目光明亮有神。相比而言,汉语更加的细腻婉约,而英文则更趋向现实关注与日常生活。

3.Both male and female heroes smoked like chimneys.(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5a “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该句描述的是在烟草产业的广告攻势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一代俊男靓女们在吞云吐雾的场景,英文用烟囱这一喻体让读者能联想到那种烟雾缭绕的场面,英语直接准确的表达风格让人拍手叫好。古代也有诗歌描述过抽烟的洒脱,清代的陈元尤曾写道:“神农不及见,博物几曾闻。似吐仙翁火,出疑异草熏。充肠无渣浊,出口有香馨。妙趣偏相忆,萦喉一朵云。”其中关于香烟袅袅的状态被比喻为仙翁火﹑草熏﹑香馨和一朵云。汉语的比喻重形神意向的表达而英语更为直接,这与中国人的谦逊内敛和西方人的直接开朗的民族个性不无关系。

二、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

1.For example,I didn’t economize on words. I even wrote about my four dogs, and said I went to church every Sunday.She hit the target. Americans are quite religious (the majority being Christian) and have a special place in their hearts for pets.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 Unit5a “Studying Abroad”) 该段讲述了出国留学的学生在申请接待家庭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地让对方全面了解自己的喜好,也为了自己能成功申请到合适的接待家庭,他们会在申请表上写自己家里养了四只狗,而且自己每个周日会去教堂做礼拜。该句提到了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都是基督徒。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向学生解释宗教在美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圣经》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中国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在美国,85%以上私立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而像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样的名校也由教会创办,无论是总统就职时的手持圣经还是美元上印有的In God We Trust,我们都不难看出宗教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和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狗在美国家庭的重要性。狗的形象在汉语中很多是贬义的讽刺的,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而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英文中的狗的形象是崇高的。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和比对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极为重要。

2.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This attitude results in a nation of people committed to researching,experimenting and exploring. Time is one of the two elements that Americans save carefully, the other being labor.(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1a “Time Conscious Americans”)这段话讲的是美国人认为没有什么事物是静止的。人不进则退。这种态度成就了美国人热衷于研究、试验和探索的民族个性。美国人最用心算计的东西只有两个。一是时间,二是劳动力。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设法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在美国人看来,守时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外人看来,美国人似乎很看重时间;其他文化背景出身的人则看重人际关系。在那些社会形态中,人们不会设法去控制时间,而是去经历、享受它。举例来说,东方文化中人们把时间视为一个周期。从季节的更替到每个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这些大自然的节奏塑造了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人们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他们比美国人更容易视情境而作弹性的应变;而美国人则喜欢将计划固定,不能更改。“我们只做时间的奴隶,除此以外,谁的账也不买”。这句话简直成了美国人的口头禅,他们差不多把时间看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了。让我们看看一些常与“时间”搭配的词汇吧:预算时间,节约时间,浪费时间,争取时间,缩短时间,计算时间。因此时间成了一种最为宝贵的商品。许多美国人都有一种“人生短暂”的敏锐感觉,好像人生“沙漏”中的沙子一旦流失就再也无法弥补,非得分分秒秒地算计着才行。

3.The Hyde School assumes“every human being has a unique potential”that is based on character,not intelligence or wealth. Conscience and hard work are valued. Success is measured by growth,not academic achievement.(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3a “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该小段讲述了海德高中的办学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这是基于一个人的性格而不是智力和财富。良知和勤勉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人成功的衡量标准不是他的学习成绩,而应当是他的进步成长。该小段中所谓的hard work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敬业进取,多数美国人都会把“敬业、进取”当做自己获得财富和保持财富的手段。大部分美国人已经把工作当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在竞争面前,只有敬业并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败。在美国人心中,进步成长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成长被看做是与发展、改善、进步和扩展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认识和挖掘自己的潜力,保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心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最终靠努力和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社会体制上的差异

1.In my heart as well as in the mirror,I became a permanent brown-like the best shoe polish,guaranteed not to rub nor run.Someone is always at my elbow reminding me that I am the granddaughter of slaves.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Unit8a“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在镜中,在内心深处,我变成永远不黑不白的棕色人──就像最好的鞋油,抹不掉,不褪色。身边总有人提醒我自己是奴隶的后代,但这并没有使我沮丧。这段文字沉重地描述了美国历史上的黑奴制和现今依然存在的种族歧视是美国黑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种族主义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便致力于黑人权利立法,到约翰逊总统执政时期,最终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主义。然而在今天的美国,虽然种族歧视与隔离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却丝毫未减。绝大多数黑人因肤色被剥夺了享有与白人同等待遇的权利。时至今日,“黑人应在社会底层”一类思想并非没有市场。决策者们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定位于改变广大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穷困窘境的本身。

2.They tell the government that they are getting two hundred dollars less than their real pension,so they can get a little extra welfare money.Or, they tell the caseworker that the landlord raised the rent by a hundred dollars.(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 Unit3a “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他们告诉政府说,他们实际上少拿了200美元的养老金,或告诉社会工作者,说房东又将房租涨了100 美元。这段文字提到了美国的社会福利体质。对于穷人和没有收入的人,联邦和州政府协同设立医疗补助计划,由政府出钱资助这些人的医疗和看护费用。儿童医疗保险是政府设立的,为那些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医疗保险福利的项目,以保证低收入家庭儿童也能获得医疗保险。2010年通过的医保改革法则是对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最大一项改革,政府出资为数千万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提供医疗保险,这是美国迈向全民医保走出的最关键一步。

四、结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英语使用密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充分掌握和了解。为此 ,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减少或排除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障碍,适时地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在今后实际的多语言多文化工作环境中得心应手,真正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孙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原则和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

[4]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1982(2).

[5]徐盛恒.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1).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它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内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是知识与价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话语与实践的统一体。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要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应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育才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出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建设路径。大学英语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承担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功能,理当践行思政理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是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亲和力和有效性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正如火如荼进行。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高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课程、内容、方式、载体、师资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推出了“大国方略”、“治国理政”、“中国智慧”、“大国工匠”、“大国安全”、“创新中国”等“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上述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双重目的。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建设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及其教育活动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它要求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相融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能力和道德品性,它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形式和重要保障。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体现在“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性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该文件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学英语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输出中国价值的重要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课程在提高国民英语语言文化素质、加速中国全球化进程、增强中国软实力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知识与价值的失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教轻育、重智轻德的倾向,育人与育才有效融通不够。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的纯粹知识化,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割裂了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削弱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中西文化内容失衡。这表现在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失踪”“失声”和“失语”,大学英语教学专注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大学英语的汉语文化主体意识不彰。三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不足。有教师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情,重智轻德,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育人,它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未能将显性的语言教学与隐性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与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相协同,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实践。

上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实践现状,既彰显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内涵和育人功能,也指明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它表明大学英语可以,也应该转向课程思政,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它是将思政因子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掘和激活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从而使得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制度安排和实践模式。当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提出既有其客观依据,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它有利于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是构建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3]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机制构建和实践协同,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核心价值观,助力大学生顺利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全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复杂交织,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趋频繁,大学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高校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遵循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而提出的新理念和制度安排,是新时代高校非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作为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人文习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联系紧密的大学英语课程,“要真正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回归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专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各专业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显然,这是大学英语课程践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根本任务的国家战略要求,也是全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规定。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

大学英语课程究其本质而言,内蕴着知识和价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话语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是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道,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化,也非大学英语与思政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和激活大学英语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促进思政之“盐”有机融入大学英语之“汤”的过程。

(一)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其实无论古希腊的“知识即美德”、中世纪的“因理性而信仰”,还是近代的“因科学而修养”[5],均说明知识与品德、知识与智慧、知识与教育的内在统一关系,即人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促进德性与智慧的生成。阿普尔在《意识形态与课程》中指出,“课程问题不仅是教育和技术问题,也不是一项中立的事业,它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问题”,它不仅是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更应是一个“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6]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在中国大学开设一门公共课程,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和立场,其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英语课程是知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知识传授需要价值引领,而课程育人需要知识承载价值。大学英语课程不单单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理智能力与人文情怀,更应首先满足学生“学以进德”、“学以成人”的需要与期待,促进学生的自我文化身份和国家主体意识建构。进言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具有服务于个体精神成长、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知识进阶功能,也表达出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等社会价值的引导。由是观之,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突出课程知识的主体性问题,内涵课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在课程资源上,关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心理等诸多领域,关涉生态自然、能源与食品危机、性别平等、战争和平、异国文化、领袖行为、爱情友谊、幸福快乐、临终关怀、海外留学、科技发明、企业家精神等主题,并挖掘整合课程的丰富知识资源和教化功能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着力点;在课程实施上,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促进大学英语课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

大学英语课程既承担显性的知识教育,也蕴涵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新形态”[7],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它是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课程的语言功能、话语价值、人文关怀、文化使命和中国立场等思政元素,将学科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价值相融合,以提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运用理论讲授、翻译辩论、拼读竞赛等显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与文化熏陶,以促进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效转化的润物无声过程。它是显性的英语知识能力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教育过程的“大水漫灌”与“滴水浇筑”的结合,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大學英语作为不同学科专业学习、建设与发展的专门用途英语,其本身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依靠结论性灌输、规范性训导和价值性体验来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的一体化互动生成。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贯通,不断挖掘大学英语课程及其教学方式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将政治认同、社会福祉和公共关怀融入教材、课程和教学,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亲近人民,走向实践,促进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促进爱国意识、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审美情操、个体成长等自然地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目标。

(三)话语与实践的融合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8]语言承载着人类的信息、意义、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理解的重要工具。作为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形式,话语作为纽带将不同的人连接起来,传递着社会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英语与其他语言一样,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符号,它是英美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符号权力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话语与实践的统一体,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场域的话语实践。本质上看,它是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导,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话语技能训练,以激活语言所内蕴的社会立场、价值原则、情感态度、政治文化等精神因子的社会实践。它是语言知识与话语实践,符号体系与人际交往实践的关系体,具有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属性,实现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双重目标。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英语教学聚焦中外话语交流,主动输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域文化和中国方案等,培养学生的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能力。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创新,深入宣传译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国话语,并将其转化学科话语、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由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以学生和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道理’,讲成‘小道理’,把一个个小道理说的‘有道理’”。 [9]三是它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通过党员宣传、“两会”翻译、外文短剧大赛等语言实践,构建和强化大学英语话语实践的学生主体身份,促进学生将知识、话语、价值和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协同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首先,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课程思政绝非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它需要高校党委、教学管理者和师生等多主体协同,将思政教育贯穿各门课程教学始终,与课程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大学各科教师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长各异,但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和价值追求,在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这便于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一致和实践的统一,便于大学英语教师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自觉,树立协同育人观念,纠正和克服“不懂思政”、“不会思政”和“不愿开展思政”的认识误区和实践难题。

其次,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和育人能力。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核心价值、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的理解把握,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教学团队,建立常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研讨平台和资源共享库,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人才储备、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和智库平台建设,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优势互补。

再次,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必备专业基础。”[11]鉴于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近乎“失语”境地,学校应将中国文化素养作为评价大学英语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习得良好的语言文化修养,掌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只有具有强烈的汉语文化主体意识,怀有本国语言、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才会积极思考汉语文化对塑造人性、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整合校内外、课程内外各部门、各主体责任,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大学英语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课程协同,高校党委、教学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的主体协同,以及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的要素协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课程预警机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方法不科学、认识不到位和操作简单化等问题,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效果的根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教学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既要避免“唯分数”、“抬头率”、“过级率”的唯量化考核偏向,也要力戒大学英语课程知识化,割裂课程与意识形态、知识与价值内在关联的误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要由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转向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文素养、核心价值观、公共参与能力等多元维度,综合运用社会评价与个人评价、主观效度评价与客观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把相关评价结果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职称评审,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实践应用,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首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内容建设。一是加强课程建设。高校除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外,还可增设中国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等大学英语选修课或“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课程教材要充实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国智慧、中国外交、“一带一路”等,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和自觉,使学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开拓国际视野,坚定中国立场。三是加强内容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2]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既包括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英美文化,也包括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从多维视角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整合世界优质文化资源,开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英语语言宣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創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将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各阶段,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如微课、慕课)、示范中心建设。例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朗诵、小品、辩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通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线上“课堂思政”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精选议题,通过微信群、QQ群等自媒体推送给学生,并在线上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将形式多样的文化样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外语课程+模块化思政内容,拓宽思政教育,借助可可英语、慕课网、网易公开课等优质网络资源的模块化思政教育特色,精选中国经济、政治、科技发展、世界名校课程、文化艺术修养等模块语料,将模块化思政教育内容对接到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工作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再次,积极推进课程育人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全过程,构建立体化育人实践模式,将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嵌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活动、思政教育和语言学习同频共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协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主题实践教学,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的协同,鼓励学生开展多语言原创写作;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英语学习规律,深入分析校情、教情和學情,不断探索总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形成一套可复制能应用、系统完备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蔡基刚.对公共英语(大学英语)再认识:论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J].外语电化教学,2018(12):3.

伍醒,顾建明.“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6-57.

迈克尔.W.阿普尔,等.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叶方兴.社会之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59.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赵杰,刘歌红,杨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促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62.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从核心期刊上发文量、承担课题和学科建设情况等方面,对“C9联盟”大学体 育科研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发 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现状;发展对策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Sports Scientif ic Research of the “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ZHANG Jianxin1,SUN Qilin2,WU Lingmin1

(1.P.E.Dep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 104,Hunan China;

2.P.E.Dep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 i 200030,China)

Key words:“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985 工程”也就应运而生。[1]然而,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学 科建设方面还需经受诸多考验与挑战。体育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高等学校作 为人才荟萃之地,知识密集、学科齐全、设备集中,强大的科研队伍、广播的交叉学科知识 ,先进的科研设备等条件,对于开展体育科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体 育科研的开展现状,对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 以第一批启动的9所985大学体育部门公开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体育论文、承担的 国家级课题和学科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9所大学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且这9 所高校在2009年10月14日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组成类似于 美国“常春藤联盟”的“C9联盟”。以下简称“C9联盟”大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体相关论文,了解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的研究内 容、方法以及趋势;通过维普网、中国期刊网和CSSCI中心查询“C9联盟”大学的CSSCI和核 心期刊的体育论文发表数量;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网站收集“C9联盟”大学立项的国家级课题;通过访问9所大学官方网站了解学科建设情况 。

1.2.2 访谈法 通过访问和电话访谈获得文献资料法难以得到 的信息。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常规处理。

1.2.4 对比分析法 对所获得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爬 疏影响“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的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C9联盟”大学CSSCI、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比较

2.1.1 “C9联盟”大学CSSCI和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总体特点与分析 科研能力是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师资水平高低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目 前高校体育科研水平能力评价体系中,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是评判科研能力的重要 指标,图1和图2显示了9所大学13年间发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论文的情况,两类文章均呈 转念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巅峰。CSSCI期刊论文从1998年平均的0.22篇,到2008年达 到了8.11篇;而核心刊物论文则从1998年的平均0.44篇,到2005年的平均7篇,在2008年 更 是达到了12.89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才的竞争将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自中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声已成为国人的共识。“C9联盟”大学从自身发展出发,顺应时代要求, 注重师资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这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不过两类文章均在2008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或许与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有关。但无论何种缘故,这种现象都值得“C9联盟 ”警惕,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图1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CSSCI年发文均数

注:数据来源于维普网和中国期刊网图2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核心年发文均数

注:1)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2)核心文章数包含CSSC文章数。 2.1.2 “C9联盟”大学CSSCI和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对比分析 图3,图4反映了各所大学分别在过去的1998-2010年间发表CSSCI和核心论文情况。13年 间,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发表CSSCI文章分别为73篇和66篇,处于各高校的前列;在已发表 的核心论文中,浙江大学以159处于第一位,清华大学以122篇处于次席,而中国科技大学则 以4篇排在最后一位,其他几所大学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是随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浙江大学 是9所大学中唯一设立体育本科专业的大学,也是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大学 ,有多年专门从事体育研究的体育人才和各种研究条件,独树一帜的专业特色和多年的体育 文化积淀促进了体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清华大学作为我国大学的排头兵,学科门类齐全,师 资实力雄厚,硬件条件完备齐全,这对于体育科研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1.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发表CSSCI期刊比较与分析 在表1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在已经发表的313篇CSSCI刊物论文中,9所大学均有论 文发表的体育类刊物只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而集中发表论文刊物前3强的是体育与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文量均在30篇以上,分别为49篇、31篇和30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的发文量也在22篇以上。CSSCI刊物发文量较多的学校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 大学发表在各类期刊的论文比较平均。但其他学校则在刊物上有所偏颇:西安交通大学在西 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17篇,高达发文量的48.6%;复旦大学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 论 文13篇,占发文量的43.3%,如果去除非体育部门人员所发文章,比例则更高;上海交通 大 学在成都体育学报上发表论文14篇,也占已发表论文的41.2%。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论 文 性质可能符合了这类期刊的要求;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录用中的“关系”也可能存在 。

图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发表核心与CSSCI论文比较 图4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CSSCI论文发表情况折线 表1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CSSCI发表期刊

分布统计 体育与

科学上体

学报北体

学报武体

学报中国体

育 科技成体

学报天体

学报西体

学报体育

科学体育

学刊本 校

期刊其他清华大学1485382816434北京大学6111211232浙江大学53961577142410上海交大13641421111复旦大学6131118南京大学15317223214西安交大2531117213中国科大22哈工大3211112合计493130292928222214131036 注:一些刊物是后增补成CSSCI的,所以文章数是从其成为CSSCI之后统计的,如“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

2.1.4 “C9联盟”大学体育部门与非体育部门人员在发文中对比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发表在CSSCI期刊的论文,复旦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发表 体育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是9所大学中最高的,共21篇,占其总数的70%;南京大学次之,为17 篇,占其总数的42.5%;清华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在论文发表数量上接近总数的1/6,为10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所发文章比例占50%;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非体育部门人 员发表体育论文;其他学校所占比例较低。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引进本校其它学科 的高水平人才加入体育部门的科研机构,提高本单位科研水平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本校在同等院校中的科研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水平人才可以带动本校 的科研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学在加大体育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与非体育部门的合作,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学校科研人员整体体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势在必行。不过,复 旦大学非体育部门CSSCI期刊体育类文章占据70%的比例也明显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 体育部门人员科研的不作为。

图5 “C9联盟”大学体育部与非体育部发表CSSCI论文对比 2.2 “C9联盟”大学承担三类体育学课题的分析与比较

2.2.1 立项课题的数量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共立项课题9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 课题体育学项目1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 学课题77项。“C9联盟”大学中有6所大学获得过这三类课题的立项,其中清华大学 以总数2 9项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以28项列第二,浙江大学以27项列第三,但仅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 题的北京大学,在国家级课题方面明显比清华大学的8项和浙江大学的6项偏少;而上 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以5项、4项和3项分列第4至第6位。截止到201 0年底,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仍未获得此三类课题的立项。表2 “C9联盟”大学三类体育学立项课题国家社 科基金

课题全国教育规划

课题国家体育总局

课题合计清华大学532129北京大学22628浙江大学62127上海交大1225复旦大学44西安交大33总计1457796 从表3可以看出,“C9 联盟”大学这三类课题的立项从2002年起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从2001年的3项,到2002年到 达9项;此后“C9联盟”大学这三类课题的立项保持在较高数目上,在2006年更是达到最高 点,获得16项课题立项。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家鼓励争创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的政策相关 ,“C9联盟”大学体育提升了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和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科研条件 是保障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支撑课题完成的重要基础。浙江大学和 清华大学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大学,其科研氛围、师资队伍、各种用于体育研 究的软硬件条件在9所大学中相对更好;北京大学位于我国首都,在我国教育史的地位首屈 一指,其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条件齐备,有较好的科研氛围和实力;上海 交通大学位于我国沿海城市上海,这里经济基础雄厚,其研究条件优越,确保了其较好的科 研条件;且上海交通大学是9所大学中最早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大学,这些都为就为 课题的申报和完成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与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体育社会 科学和软科学课题的立项数目,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关,国家体育总局对这类重点研究基地的大学在课题立项方面有 加大的倾斜度,三所学校在13年间,获得了68项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课题 。表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分年度立项课题情况19981999 200020012002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总计清华大学1241315233429北京大学12454243328浙江大学12123324322227上海交大415复旦大学11114西安交大1113合计1223981281610781096 注:表2、表3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 公室和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2.2 课题负责人的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到,在 立项的96项立项课题中,共涉及到62位项目负责人,其中,主持承担7项课题的1人、5项的1 人、4项的2人、3项的4人,2项的10人,1项的44人。的主持承担两项课题5人次,主持承担 三项课题的有1人次,主持承担4项课题有1人次。清华大学的仇军以承担7项课题位于榜首, 浙江大学的丛湖平以承担5项居第二位,北京大学的董进霞和调离浙江大学之前的凌平分别 承担了4项课题。课题项目负责人能力水平是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科带头人通常都 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能迅速的瞄准学科前沿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 ,因此能保证选题准确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学科带头人在高等学校科研工 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清华大学、北 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这一点较为成功;其二,科研团队也对课题的立项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不同专业的深入研究,分工也越来越精致,体育研究也已脱离了传统小 作坊的运作方式,单靠一人之力很难完成整个工作,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攻关成为当前科研 中的重要一环,一项课题从申请到立项再到最后的接结题,往往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才能顺 利完成,可以说,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于课题的完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科 研团队还给相关人员提供了提高的锻炼机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团队科研能力乃至一个 学校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表4 “C9联盟”大学主持国家级课题人员统计 人7项5项4 项3项2项1项清华大学1159北京大学11119浙江大学11139上海交通大学11复旦大学4西安交通大学3合计11241044 2.2.3 课题类型分布情况 表5反映了“C9联盟”大学立项课题内容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C9联盟 ”大学的立项课题在体育社会与文化领域最多,为34项,体育产业经济领域有25项,体育训 练与竞赛、学校体育领域也均有11项。清华大学出了体育心理领域外,其他6个领域均有立 项课题,多领域的研究除了说明学校本身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多样性以外,也跟学校所具备 的研究条件密切相关。清华大学具备和国内专职体育院校相媲美的研究条件和实力,有很多 国际上先进的运动训练、检测系统,这对于进行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而 还主持了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浙江大学在7个领域均有立项,主要集中在体育社会文 化、体育产业经济领域,分别有10项和8项。可以说,体育社会文化、体育产业经济是浙江 大学的研究特色所在。这可能与学科带头人的本身具备的优势有关。另外,王健教授主持的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未统计在此数据中。北京大学立项课题也涉及4个领域,这也跟北 京大学自身具备的条件有关:北京大学属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其文 科水平在国内排名第一。表5 “C9联盟”大学立项课题内容分布情况体育社

会 文化体育产

业经济体育训

练竞赛学校

体育体育

法学实验

研 究体育

心理清华大学866333北京大学14612311浙江大学10832211上海交通大学14复旦大学13西安交通大学12合计34251111852 2.3 学科建设情况

2.3.1 学位点建设 大学的学位授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学科建设的水平。“C9联盟”大学比较注 重学位点的建设,除了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外,其他大学具有至少1个体育学二级硕士 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单位。在博士点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也是成绩斐然:浙江大学在原有体育人文社 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于2010年获批了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不过,浙 江大学虽然在学位点建设方面有突出成绩,但其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却不是学校二级单位, 而是归属学校二级单位的教育学院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在浙江 大学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清华大学清在原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的基础上,于2009年 申请到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于2010年获批了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还与生物 医学工程研究所、人文学院等联合招收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虽 然没有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但通过与校内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合作,自2007年起开始招 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表6 “C9联盟”大学体育学学位点和研究基地情况 学校名称硕士点博士点研究基地国家级

精品课程清华大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大学体育浙江大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交大一级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大学 体育西安交大一级学科大学体育北京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体 育南京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哈工大体育教育训练学 2.3.2 基地建设 “基地根据其建设目标可分为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2 ]。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一流科研基地 可 以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推动了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造;上海交通大学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引进相关人才,并在体育文化研究 的课题和论文方面均有所突破。 大学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讲授方法,丰富学 科内部知识体系的、促进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学科体系的优化。“C9联盟”大学中,上海 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大学体育》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的教师梯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3 学科梯队建设 拥有一支研究方向稳定、学术底蕴深厚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队伍,以及结构合理、团结 协作的教学和科研梯队是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C9联盟”大学体育的学科梯队建设较为成 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体育系拥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和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80名教 师中有教授5人占6.3%、副教授31人占38.7%、讲师及以下职称44人占55%;教师学历结构 为博士学历3.75%,硕士学历23.75%,本科学历及其他72.5%;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4人 占17.5%,36~45岁29人占36.25%,46~55岁24人占30%,56岁以上13人占16.25%,其中 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6.8岁。如果说,“二级学科至少应有‘一正三副’,一级学科至少有 ‘三正高’及其梯队群体”[3],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科梯队建设方面还是比较成功 的,欠缺之处在于教授 平均年龄偏高、以及硕士和博士学历结构偏低。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其它大学在学历结构方 面都存在偏低现象,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甚至还没有体育博士;而且,清华大学和北京 大学的讲师职称结构过低,不利于梯队建设;另外,虽然9所大学都有体育学科或学术带头 人,但半数以上学校还是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表7 “C9联盟”大学学科梯队情况学校名 称领军人数与国家级

科研教学团队各级职称人数教授 副教授 讲师及以下博士学

位人数 清华大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11291812北京大学634107浙江大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1150339上海交大国家教学名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531443复旦大学324251南京大学421191西安交大736414哈工大636272中国科技大学41912

3 “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的发展策略

3.1 拓宽国际视野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带头人的重要途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研究型大学,参与国际 科技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C9联盟”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大学,也需顺应时代要求,加快国际化的进程。要根据实 际情况,在体育学科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首先要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概念,紧跟学科国际发展 的最新趋势,把握住各学科国际最新发展的脉搏;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 系,多“走出去”;以兼职、客座教授等灵活的形式邀请具有国际背景的海外优秀体育学者 讲学,加大与国外著名大学之间的体育人才交流;围绕国际上体育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问题,根据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和学校重点学科的优势,从中凝练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 的体育交叉学科方向,高标准地开展学科国际化建设;积极承办大型的国际性、全国性的体 育学术研讨会,设立国际体育学术沙龙,为国内外师生搭建体育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努 力提升在国内外的体育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3.2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具有校本专业特色的体育科研方向 与体育院系相比,研究型大学均有其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且拥有处于国际国内前沿的 研究成果、一流的学术团队和学科建设经验,有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9联盟”大学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条件完善的优势 ,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进行高学历的跨学科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育。应依托自身特色 和优势,从中凝练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的学科方向,高标准地开展体育科研,使之能够 尽快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兴的、边缘的 学科专业,从而构建出既符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又颇具本校特色的复合型体育学科体系。如 清华大学可大力培养体育建筑、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仿真、纳米陶瓷运动材料等方向的人才 ;北京大学可培养高级体育管理和运动医学方向的人才;复旦大学可培养体育新闻方向的人 才;上海交通大学可培养运动生物医学等方向的人才;等等。

3.3 加大学科梯队建设力度 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是衡量大学体育综合实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建设的核 心是队伍建设,其中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培养又是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具备一流的学 科带头人、一流的师资,才能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一流的成果,造就一流的人才。“C9联 盟”大学体育要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多种途径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学者以及有潜力的中青年 体育学者,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使师资队伍国际化、高层次化和多元化。并将学科带 头人、学术骨干及研究队伍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学术研究团体。要“改变‘单 打独斗’的科研方式,建设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形成‘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学科人才 结构”[4]。

3.4 搭建科研平台 科研经费、科研基地、科研资料等在内的科研硬件条件是搞好科研的必备条件,科研基 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C9联盟”大学体育应根据自身优势,遵循“借东风、 保重点”的原则,合理地配置现有人才、物力、财力资源,优化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科研机 构,并借助校内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建设若干个体育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科人员从事体育 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巩固现有研究基地外,“C9联盟”大学体育应从自身情 况出发,根据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建设本学校的优势研究方向;应主动联系学校 其他优势研究基地,借助物理学、医学、材料学等优势学科的资源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3.5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 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过来 也会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 展水平。[5]“产学研”结合正是实现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 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更直接地利用社会广泛的 各类资源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成果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并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9联盟”大学体育应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这一方 面是需要体育管理层更新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层和研究者通过各种模式和方式发挥自 身的服务作用,服务社会,引领体育学科、产业进步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 edoas/ website18/37/info3337.htm,2009-10-17.

[2] 龚月聪,王家平.加强基地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 3(3):60-63.

[3] 余国扬.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 48.

[4] 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5.

[5] 王新德,等. 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信息平台的构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 :110-113.

投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年度国家一般 项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校体育改革”(项目编号:BLA080062),主持人:孙麒麟;2 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大学职能视角的研究型大学体育发展研究”(项目编 号:B09006),主持人:张建新。

作者简介:张建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管理。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国际贸易逐步走向人才精英化、品质化、使命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跨文化的英语教学已成为时代必然。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融合情况不甚乐观,或停留在意识层面欠缺可行举措,或徘徊于文化鸿沟踌躇前行。文章从英语习得输入与输出的本质出发,剖析当下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输入与输出的现实情况,探讨融合过程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高职国贸专业转变传统英语教学思路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务文化;英语教学;文化输入;文化输出

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国际贸易环境对职业教育国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国贸从业人员需重新整合商务贸易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沟通交流技能三个维度的能力架构,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商务文化意识以应对更加复杂、更加细致的贸易业务流程。从语言习得的过程来看,语言技能的真正获得是以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活动为基本途径,浸润于异域民族文化而形成一整套目的语符号体系。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隐含表现和终极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不完善的传统体系造成学生在实际岗位的英语运用无法游刃有余。这种偏离商务文化的商务英语习得过程,从根本上背离了学习者跨文化的既定目标。

一、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输入与输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Krashen 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言输入理论,强调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也是唯一途径[1]。该假说提出后,即在教学理论方面引发热烈讨论。斯温·梅里尔(Merrill S)对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提出质疑,认为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并非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條件,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该语言,即语言输出,才能达到习得效果。基于语言教学实践,语言输入与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备环节,没有输入,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讲输出,犹如纸上谈兵,做无用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阶段,实现大量目的语内容输入,以学习者被动接受为主;中级阶段,学习者获得目的语内容的理解后,引导其主动发掘目的语语言及其背后文化,萌生输出需求;高级阶段,推动学习者将目的语作为表达工具,实现输出,达到习得效果。根据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特性,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从根本上启示了外语教学的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只有融入文化的语言教学,才能扩大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一方面文化的输入帮助学习者解读语言交际行为,并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文化的输出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检视文化差异,在比较中吸取先进的文化,同时又保留本土文化的底线。

商务文化输入,主要通过听和读来实现。听力能力培养主要依托听力素材训练和听力技能指导。听力材料的筛选在内容上文化指向性不足,多以对话、独白类的日常商务话题为主,缺少商务文化介绍类的素材;来源上多为教材或实训软件的匹配录音、英语类学习网站的片段截取,较少涉及系统的商务类学术资源。教师和学生紧跟任务导向,关注点集中于素材本身含义理解和听力技巧的运用,忽视了素材背后的商务文化积累。阅读材料多局限于教材,对英美报刊、英美剧、商务类网站的利用未能形成常态化,师生花费大量精力积累商务词汇和掌握阅读技巧,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缺乏读后反思与联想,未能形成语言输入向文化输入的迁移。

商务文化输出,主要依托口语、写作、翻译来实现。口语教学中,基本达成了摒弃“哑巴英语”的共识,教师设计角色对话、话题展示、情景表演、演讲、辩论、报道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商务口语训练,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活跃,但评价指标仍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衡量,判定语音、语调、流畅度、连贯性、词汇呈现及语法运用情况,没有太多关注口语表达的文化属性,缺乏英语表达习惯的指导。写作教学中,侧重商务信函的格式和文体语言的指导,学生则形成框架式的写作思路,缺乏对写作意图、写作内容的商务文化思考。翻译训练中,强调扩充学生词汇、巩固语法基础、介绍翻译技巧,却较少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启发学生注意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从而导致译文出现了很多文化误读现象,影响商务交际的效果。

二、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鉴于当前英语教学的商务文化输入数量不足、输出质量不高的现状,分析制约商务文化融入的因素是改革传统教学思路的前提,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入途径必须统筹各项因素。

(一)认知习得方面

商务文化知识储备和商务文化意识制约了商务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融入。国贸专业英语教学是典型的ESP教学模式,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内容贴近所属行业,培养学生熟悉行业的英语表达规律。教师自身是否拥有清晰的专业英语教学目标认知,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充足的商务专业背景、商务文化知识储备,从教学过程发端影响着商务文化嵌入的可能性和效果,其主观的文化意识强弱更决定了教师能否有充足的能动性并在教学中嵌入商务文化。学生职业需求的把握、语言基础的积累、学习的兴趣、文化的敏感度、商务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的区分能力则从教学过程终端产生制约。

(二)交际测试方面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测试的实践是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原始动力和更新导向。通过真实的商务交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彼此的地理环境、历史沿袭、政治制度、法律规则、经营理念、人文风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形成了文化导入的原始驱动。通过文化嵌入式的英语教学成果,在每一次文化冲突和碰撞中得到测试,这种检验成为融入式教学的更新导向。

(三)交流反思方面

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交流反思为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提供思想支持。教师群体内部对教学过程中输入与输出商务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整体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建设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教师与学生就文化导入教学进行交流,前者可以得到文化误读的直接案例,丰富日后教学内容,后者增加了学习驱动,提升了商务文化意识;学生自身的反思、互相之间的交流从根本上推动了学生重视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使其真正参与其中,并乐于体验。

三、商务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途径探究

培养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高精尖人才,跨文化教育是必由之路,而“跨越”的前导则是文化哺育。专业的培养不仅仅是输送能满足商务交际会话需求的语言沟通者,更是深具商务文化意识,在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里运筹帷幄的精神对话者和文化传播者。这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经历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协作[2]。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商务文化,应从教学本身、文化输入与输出、情感体验三方面共同入手。

(一)构建以商务文化为框架的系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应以商务文化为框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各个方面进行渗透熏陶。第一,可设置单独的商务文化类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基础结构,同时在语言教学、专业教学中多穿插文化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联想商务实践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注重文化对语言、对行为的制约作用。第二,可在充分调研职业需求、实际案例、学生语言情况的基础上改革专业英语类教材和专业知识教材,将商务文化知识贯穿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发挥教材建设项目的杠杆作用,鼓励一线教师更多参与;开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英汉对照的双语类分阶教材,扩大文化素材的来源,精细素材质量的筛选。第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思考分析、师生反馈评价的时间,打造轻松的研讨式课堂;多以商务环境的真实案例导入,配合文化背景的分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沉浸于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加强文化敏感度和课堂趣味性。第四,充分发挥先进教育技术优势,改善硬件设施,多渠道拓展学习资源。学校可以设立语音教室、录播室、英语角、话剧舞台等场所,改善图书馆、校园网等基础设施,为教师备课科研、学生文化活动提供开放交互的平台;教师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入文化内容丰富的慕课平台、语言学习网站、能力提升类APP等,轻松地融商务文化教学于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知识内化和产出。

(二)平衡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

科技的发展缩短了空间距离,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但文化距离并不能瞬时缩短,而是在隔阂碰撞中不断变化[3]。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时代的使命,而英语教学是这项使命的排头兵。英语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坚定文化立场,充分理解文化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的本质特征[4]。跨文化英语教学里,要平衡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既重视目的语文化的习得、理解,又强调目的语文化指引下的分析与运用;其二是外延到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上,既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的尊重,对优秀部分的吸收,又不能忽视其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对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置若罔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外贸易交际中需要利用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性输入,规避文化冲突,减少文化误读,同时也需展现文化自信,平等沟通,输出优秀本土文化,实现贸易与文化的“双赢”。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播放音频、视频,鼓励学生阅读等途径将典型的展现英语国家商务文化的材料输入学生语言学习过程,观察吸收理解情况,随后也要鼓励学生在口语表达、交互传译、信函往来中输出这些文化,由此学以致用,展现专业的商务素养,推进整个交际过程。此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异域文化的比较去整合、去重构[5],帮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进而思辨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

特别强调的是,师生均需重新审视“中国式英语”这一语料,不应全盘否定: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汉语对外输出的层次和广度都在深化,“中国式英语”的不规范性需要再次商榷。这种不规范性由语言习得或使用过程中杂糅中国文化导致,由起初不被英语母语者理解甚至排斥,渐渐过渡到被理解、被认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被收录入权威词典,纳入英语语言体系。教师应当对“中国式英语”格外敏感,引导学生分析其来源和与目的语语言体系的接受情况,理性处理商务交际中的语用问题。面对热爱中国文化、对汉语有兴趣的客户或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场合,可适当采用广为认可的中式表达或引入一些中国文化的话题,活跃谈判气氛,增进人际关系,传播中国声音;与缺乏中国文化知识的客户交际时,则应注意语言、礼仪的规范性,多输出贴近英语商务文化的表达,以此规避文化误解,促进谈判成功,展示开放包容。“中国式英语”表达了国人与汉语文化的紧密联结,语言教学应努力推动其运用过程中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的平衡。

(三)营造师生共建的文化体验氛围

情感因素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者的情绪、动机、状态会影响其对“输入”的理解过程。因此,营造开放、自由、有趣的文化体验氛围降低了消极情感的负面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潜力,可以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氛围必须调动“教”与“学”的双方都广泛参与进来,所以师生共建是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多注重经贸领域时事热点话题的引入。教师要充分把握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热点话题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而这本质上离不开对现象背后的商务文化进行分析解读。由此,英语教学的文化诉求便得以实现。第二,实践教学多设计商务文化类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作用。将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进互动交流:校内可建设学术社团并指派专业课教师定期指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讲座,组织商务文化知识竞赛、商务演讲比赛、商务词汇比拼、配音秀大赛等校园活动;校外可搭建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平台,组织学生真实参与到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等场景中。第三,正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学习功能,利用网络媒体,寓“商务文化教学”于“学生乐趣”。可通过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网络媒体,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于碎片时间中轻松提升语言技能,感知商务文化。譬如PeopleDaily、沪江商务英语、TED博物馆、经济学人等公众号呈现了大量商务英语素材,部分还接受学生投稿,这样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成就感,给学生亲切自然的学习体验。

国贸人才培养之初,英语教学便是重中之重,国贸专业从设立到如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颇多。然而,新的形势背后也隐藏着国贸人深深的忧虑:为何空有满腹熟练的英语技能,却依旧难以自如地沟通?这种商务文化意识的缺失引发英语教学的理论思考。跨文化的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了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要尊重吸收,也要重构利用,更要打好中国底色,厚植民族基因,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学者、外贸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尝试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玲.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3-84.

[4]黄岚.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输出策略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9):74.

[5]刘玲.跨文化外語教学: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18(1):89-92.

编辑∕丁俊玲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文化教学的内容,并提出文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跨文化交际内容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在国家级教学纲领中,表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播,更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虽然将来他们涉外的机会也许较少,但他们人数众多、专业各异、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任职。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他们将来必定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使学生了解并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1.1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显示:语言学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Lado指出:“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70年代初,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外语教学中“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引进,使得人们愈来愈意识到了文化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Seely也认为文化必须像语言形式一样系统地教授,仅仅了解语言形式不能深刻理解目标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其根植的文化,了解一种文化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更准确地运用语言。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从文化视角进行语言教学,使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提高文化敏感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1.2文化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导入与目的语文化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一种共识,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用状况却不乐观。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往往成为语言知识的附庸。受结构主义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其突出特征是强调词汇、语法学习,很少考虑词义、语用文化、社会习惯等问题,注重读、写、译,但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加之四、六级的考试压力,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片面注重语言技能,而把文化学习放到了无足轻重的位置。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也可能在各类测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但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高分低能”仍是我国外语教学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教授内容重视文化形式,忽略文化内涵。当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内容的设计,很多教师仍旧拘泥于节日、习俗等具体内容的讲授,内容老套,形式死板。而对于文化现象所反映的内涵,以及这些内涵如何投射到英语语言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提及甚少。最后,文化导入内容常限于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而在詞汇、语法、修辞、语篇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容提及甚少。这一误区使跨文化交际、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促进语言学习的功效。

2.文化教学的内容

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中所体现或蕴含的文化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系统自身,更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运用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

英语教学应该导入哪些文化?Chastain认为,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应从狭义的文化入手,逐步扩大到广义的文化。为此他提出了44个主题作为讲授狭义的文化的纲要。在我国,张占一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化划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赵贤州则进一步将交际文化概括为12个方面的内容;陈光磊则提倡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考虑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导入的问题。综合上述中外学者的见解,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下述内容:1)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特别是那些与汉语无法对译的词汇、与汉语在意义上有分歧的词汇、与汉语使用场合不同的词汇、与汉语语体色彩上有差异的词汇、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2)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地名、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格言,等等;3)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用语,主要包括: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敬语和谦辞、告别语、褒奖和辞让、忌讳与委婉语;4)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包括:语篇结构、语用规则,表达顺序、逻辑思维,等等;5)存在中西差异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包括:时间、空间、体态、服饰、音量、微笑、沉默、手势、眼神,等等;6)其他存在较大中西分歧的文化领域,包括:教育、饮食、宗教、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等。

3.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知识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懂英语文化、语用不当而有可能引起的一些尴尬乃至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环境,把文化导入渗透到词汇、语法、听、说、读、写教学中,要求他们在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3.1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在词汇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许多词放入更大的文学文化情景中去讲解。例如:在学到religion一词时,老师向学生提供以下一系列词:Christianity,Protestantism,Catholicism,Judaism,能使学生了解并能区分英美国家的宗教信仰。通过这种方式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该词的理解与记忆,又无形中扩充了他们的词汇量。

3.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大学英语教材的主体课文通常为完整的语篇,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如适当补充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即可增加课堂的文化信息量,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如在讲解“Winston Churchill——His Other Life”一文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了解英国政治局势、两次世界大战的始末、丘吉尔的生平和功绩等,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3.3文化教学与听力教学相结合

听力课上,在学生实践之前,教师如果先引导学生就相关的主题、背景展开讨论或补充一些文化背景材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得深入、听懂更多内容,而且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听《新视野视听说教程》中“Does your best friend have four legs”相关材料前,给学生补充宠物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文化背景,就能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文化语境,从而理解并认同西方人的宠物观。

3.4文化教学与口语教学相结合

口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与英美人士成功地用英语交流。但实际生活中,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受到限制,甚至没有机会。所以,英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习惯。比如为学生播放英美人日常生活的视频,供学生模仿;或提供特定主题的一些表达句式,让学生编排短剧并课堂表演,然后教师做出点评,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语用失误。

3.5文化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受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盲文字等方式的综合影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东西方的思维模式的比较和转换应当成为写作教学的关注点。西方人是直线性思维,在语言的表达上,表现为开门见山,实话实说,直抒胸意;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为螺旋式,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含蓄、委婉的特点,即迂回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写作将大有助益,能够大大减少中国式英语表达模式导致的语篇失误。

3.6重视中英文化的对比

中西文化比较法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两国文化现象的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了解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将这种差异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能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在讲解“The ABCs of the USA”一文时,教师可以将中美两种文化中的家庭观、时间观、价值观、职业观、生活方式等加以对比,让学生对美国文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我国著名的英语文体学家王佐良教授曾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教师应将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转变为对学生的文化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提高上。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對异域文明的把握中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2]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3]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略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4]Chastain,K.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 [M].CPU. 1975.

[5]Lado, Robert. 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 [M]. MC Graw Hill, Inc.1964.

[6]Seelye,H.N. Teaching Culture: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73.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工作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背景,文章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形成过程与形成内容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了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明确了高校教学档案是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积累的重要资源、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依据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等四项功能。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大学文化;属性;功能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表明了大学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而高校教学档案作为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材料的汇总,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文化,生动再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教学档案是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其所承载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大学文化资源。在“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探究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及其功能,对于提高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性认识,推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升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利用价值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校教学档案的文化属性

档案是人类重要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性是其重要属性,“档案最重要的文化属性是其历史性,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它是构成文化产品的初级原始材料,也是最重要的初级原始材料之一”。[1]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其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和形成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一)形成主体的文化属性

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是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的真实材料,必然受到学校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特定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为了实现总体的办学目标,必然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无论是何种内容、何种形式、何种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的师生员工都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任何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義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教育效果,而在组织和参与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都会经过教学档案工作的审查和整理后归入学校教学档案,其档案内容的详与简、多与少都与受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关,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二)形成过程的文化属性

高校教学档案是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的真实记录,是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原始记载,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再现了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神文化风貌。高校教学档案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整体面貌的文件材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阶段逐步形成的教育教学实践记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决定了教学档案内容的连续性。大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与此相关的大学文化也在发展变化,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校的办学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大学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专业层次越来越提高。而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都将作为教学档案的一部分永久地保存于学校历史记忆里,后人完全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档案材料了解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具有文化属性。

(三)形成内容的文化属性

广义的高校教学档案是指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实物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教学综合材料、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材料、学校招生材料、学籍管理材料、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材料、学位材料、毕业材料及教材等(不同规模及类型的学校其教学类档案在二级类目的设置上有两种分类方案),[2]这些档案材料不仅包含了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全部活动,还将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真实记录了下来,成为永久备查的历史文化资源,离开了大学文化,教学档案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本身作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它经过档案人员的整理加工后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一份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本身就是存储大学文化的载体,[3]如教学档案工作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准则文化及服务文化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既体现了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也反映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二、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要求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构建和认知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生命力的核心和灵魂。“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积淀,从本质上来看是有其独特的精神”,[4]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中,特别是广大教职工肩负着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责任,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使命。因此,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必须服务于一流的大学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进而培养一流的人才。

因此,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必须从“双一流”建设这个大局出发,成为助力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因子,从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视域下,提升教学档案工作的创新与活力,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角度而言,教学档案不仅要记录和记载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规定性的内容,更要完整地记录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部过程;从保存和利用角度而言,高校教学档案不仅保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更多的是保护了学校的校园文化资源。对于教育者来说,可以充分汲取以往人们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量基础而详实的数据和材料必能为后来者进行真正客观的教育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三、高校教学档案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中的功能

(一)高校教学档案是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文化的内容博大宽泛,记录载体多种多样,既包括通过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及教学器物等物质形态来传递和表达的物质文化,更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法规制度、行为准则等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一直是记录和体现大学的文化最原始、最准确、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更具规范性、制度性和文化性,它所呈现出来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不仅是学校历史教学文化信息的载体,也体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真实地记录了各项活动的起始、过程和结果,内容涉及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因此,教学档案在承载教育教学信息的同时,还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没有教学档案,任何教育教学的文化信息都是残缺的。

(二)高校教学档案是大学文化积累的重要资源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曾经提出:“档案是文化的重要‘母资源’。”众所周知,文化是靠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积累和成长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涵盖了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是靠无数师生员工的思想、精神和教学科研成果等积累凝聚而成的,是历届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经营、积累与沉淀的总和,承载着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气质。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则是广大师生员工迎难而上、追求真理的缩影,是他们奋发图强、无私拼搏的写照。教学档案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及其所在高校的发展足迹,汇聚着学校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的成果,是高校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积累实质就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大学校园文化的星空才会璀璨夺目。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员工无论在任何方面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下所取得的,都是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都打上了校园文化的烙印。高校教学档案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从其信息反馈中我们就可了解到很多高校当年发展情况和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高校教學档案是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依据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除了应注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外,还应该注重文化自觉的培养。”[5]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反映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培养学校文化自觉和扩大大学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

档案借助于一定的记录符号将真实的人类活动记录于一定的载体之上,通过档案,人类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定并将各个时期的活动记录并传递下去。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录学校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及教学活动的历史记录,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发展的运行轨迹,能够真实、全面、历史地再现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透过档案我们能够了解大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发掘其背后蕴藏的大学文化发展规律和对规律特征的把握,我们能够预测大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大学文化的创新。因此,教学档案在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承载着大学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变迁和文化的繁盛,对学校后辈学人了解和传承大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四)高校教学档案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

高校教学档案是大学文化的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继承和发展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最宝贵、最生动、最详细的历史教科书之一,它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真实再现,更是对学校厚重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文精神情怀等方面的精彩展示。“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决定了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特殊属性”,[6]高校教学档案作为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大量丰富的教学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弘扬,有助于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凝练大学共同的群体意识,指导并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准则,也有助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学档案积淀着学校的文化元素,连接着学校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承载着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信息,反映着学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育教学发展历程,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它保存着学校大量专家学者和历史名人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所走过的辉煌足迹,展现着学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一所大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库。将这些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因此,积极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真实而丰富的档案资源就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

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一所大学固有的文化资本,其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和形成内容都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分析和把握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明确高校教学档案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中的功能与作用,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3).

[2]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教办[1993] 429号)[Z].1993-11-16.

[3]吴晓琴.高校教学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昌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4]张晓鹏.大学排名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一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5(4).

[5]刘承功.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6]贺志军,王明东,向禹.文化生产力发展视角下高校档案工作理念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上一篇:汽车经销企业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学生会计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