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12

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侦查与刑事法上的侦查行为不同,其具有寄生于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非确定性、行为边界模糊性等特征。而作为网络侦查的主要表现形式,“人肉搜索”在其进行的方式、目的上,则明显具有刑事法上的“追捕”、“侦查”的特征,也因此从一开始便遭受有关其正当性的质疑。鉴于此,有必要对人肉搜索进行定性,以此为视角分析网络侦查行为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规制措施。

关键词: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人肉搜索;规制

在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armation Infrastructure)出现之后,我们无可逃避地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在各个计算机终端,作为主体的、能动的个人、社区等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在时间、技术的累积之中,一个不同于现实关系的网络社会诞生了。在虚拟与实存之间,人们发布信息、表达己见、寻求沟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已成为网络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然而,网络总是由现实社会的诸主体组成,或者说网络社会中的网民总是来自于现实社会,这便使网络社会中的网民具有了社会人与网络人之间的身份交叉。这些主体在网络社会的表达与行为自然地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于网络社会兴起的“侦查行为”——“人肉搜索”便是网络与现实的联结之一。基于这种联结,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人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便与网络诸行为勾连起来。笔者试以“人肉搜索”定性为切入点,分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特质,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措施。

一、“人肉搜索”之性质分析

在一个越来越多社会个体高度依赖并融入互联网的时代,网民们甚至戏谑地发出感叹:三天不上网,不会“打酱油”,不会“俯卧撑”,更不会“躲猫猫”。网络社会不仅诞生了一批批网络语言,容纳了一个个江湖“儿女”,更催发了一桩桩广受关注的事件与行为。“人肉搜索”便是迅速引发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行动之一。对于“人肉搜索”这个产生于互联网、流行于互联网的新词,无论其词汇形成还是其具体行为,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新事物”[1]。有人将其等同于“网络暴力”,有人则视其游走于“正义与暴力之间”,甚至有人以其助长“网络暴民”予以对待。

从本质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从网域内外联动的信息搜索与发布行为,属于侦查的方式与手段之一,如果适用主体变为现实社会有侦查权的公权力机关,则属于“网络侦查”的方法之一。正因为适用的主体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有权机关,对其褒贬存废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既然“人肉搜索”不同于“网络侦查”,那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的性质当从它所仰赖甚至寄生于其中的“网络社会”中追寻。相对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曾一度被认为是“虚拟社会”,但它并非是一个“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实的、假设的”的世界,或许“虚拟世界,真实人生”这句标语对其虚拟与实存做出了形象的诠释。在关注网络社会的各式文章中,用词逐渐去“虚拟”化。不管观念如何转换,对网络社会存在之确认已为人们所共识。也因此,我们今天在讨论和检视“人肉搜索”现象时不能将它与它所置身的背景剥离开来。事实上,我们也只有将二者相连才可能适当地把握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边界。

在后现代社会,个人认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2]。事实上,正是个人认同、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地促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而在网络社会形成之后,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已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自然人、社会人之上“网络人”的身份。身份的重叠、空间的交错使自然人、网络人、社会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交织,使得人们在网域内外的思维与行为具有高度的同质同构性,与此同时,人们之间在网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间同样存在重叠与交叉。行为模式、文化精神、自治意识等等这些现象便自然地存在于网络社会之中。基于此,“人肉搜索”这一现象,便也同时具有网际社会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属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网络民主、网络自治的方式。

2008年年底,各大网媒上出现了对美国洛杉机时报的转载,原题是“网络侦查 中国进行中”。显然,该文所指称的网络侦查并非等同于我国法律意义上使用的意义,但究其本质,其所强调的“人肉搜索”进行的方式、目的却非常明显地带上了“追捕”、“侦查”的痕迹。文中甚至使用了“义务警员”的表达,这对我们理解“人肉搜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鉴于此,笔者将“人肉搜索”理解为网络社会的“侦查行为”。

二、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特质

基于以上关于“人肉搜索”(网络侦查或网络侦查的典型)性质的讨论,我们认为,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寄生于网络社会

不管是引起多方关注的“人肉搜索”,还是网域之内的信息追随,它的发生、信息交换、结果发布等等都与网络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人肉搜索”产生于网络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实际操作与运行也寄生于网络社会。甚至可以说,没有网络社会,没有便捷的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人肉搜索”的速度甚至其实现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行为主体的非确定性

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结成了某种联动与互助关系。这些在网域内共同行动的人,在网域之下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甚至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偏好。这种网域身份以及网下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正是促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对这类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与否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行为边界的模糊性

我国目前涉及计算机的相关法律中包括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但却没有直接针对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网络侦查行为的规定。从网络上“人肉搜索”过程发布清晰的事件来看,人肉搜索所赖以实现的方式与途径带上了很大的边界模糊性,即它们处在合法性的边缘,甚至一些行为在触及计算机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与被搜索对象的权利相冲突。尤其在涉及被搜索对象之权利方面,网络侦查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被搜索对象的隐私为代价的。

总之,对于这种网络中自发形成的新生事物,我们不难发现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区别于既有认识的特征,而且也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实际上,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人肉”过程等,使得网络侦查不具有“秘密性”,反而具有了公开性的特质。进而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类网络侦查往往并非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正如网络中对“人肉搜索”的自我界定那样,它依靠的是无数的无处不在的网民。从这个角度看,网域侦查颇有点“人民战争”的味道。

三、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规制

网络社会和其他社会一样,要维持其秩序,就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使网络社会难以持续发展。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4]。网域侦查便是自发地产生于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但这种自发行为从产生开始,便一直受到正当性追问,因为其涉及与社会公益、公民权利尤其是隐私权的冲突[5]。2009年1月1日,一些网站上同步出现的“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便可以被看作是对其正当性的一种网络式正面回应[6]。

对此,如果按照一贯的打击、压制模式欲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则是否真正有效不论,但就投入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说无疑将是天文数字。“这难以管理。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为此负责,而且速度也不会这么快。”[3] 那么,网络秩序如何有效维护,网络侦查行为如何规制,便是人们不得不审慎面对的问题。而提倡网络自治,即主张“公民在网络上结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共同体”则是最获得网民认同的声音[7]。对于网络自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似乎可以从美国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规则的通过与运行窥见端倪[8]。

事实上,自治既是一种规范个体、共同体行为的手段,同时它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上的行为、表达等等最终都要还原为个体的行为,提倡网络自治究其实质便是提倡每个网民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边界。因此,以网络自治规范网域侦查行为,内在地包括了两重含义,即个体行为层面的“自治”以及共同体层面的网络自治。不可否认的是,网民首先是公民,公民社会个人的道德素养、伦理约束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存的必要条件。网民与公民的重叠性,使网民本身必须是公民。

中国要走向网络自治,第一,要遵循自主、自律的原则,公民在网上自主参与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等,自觉遵守网络文明的规则;第二,要遵循民主、公益的原则,民主地讨论国家、社区、个人的事务,同时又要弘扬公共的精神,弘扬一种正气、公益性的精神;第三,要遵循正义、扶弱的精神,宣传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提倡正义和真理,扶助被侮辱和欺负的公民。此外,国家还应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行为规则,对经由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并通过国家强力来实施,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将网络自治与法治联结起来,以自治为体,以法治为后盾,良性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9]。

无论采取哪种调控方式,关键在于把握互联网的技术和文化特征,遵循网络传播自由的规律,采取谨慎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好多数人的自由和少数人的自由的关系,处理好正当的网络传播自由和过分的网络传播自由的关系。避免因加强网络规制而损害网络传播自由的魅力,或放任无政府主义行为而影响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10]。

参考文献:

[1] 孙尚伟.人肉搜索的利与弊:助长参与者成为网络暴民.http://internet.weaseek.com,2010-05-10.

[2] 夏学銮.网络社会 虚拟社会. http://www.cycnet.com/.2010-05-10.

[3] 马克·马格尼尔中国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N/OL].伊文,译.洛杉矶时报,http://www.china.com.cn.2010-05-10.

[4] 于清颜.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质量第几?人民时评.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0-05-10.

[5] 王艳娟.林嘉祥事件网络传播行为解读[J].青年记者,2009,(6).

[6] 王琳.人肉搜索公约彰显网络自治精神.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10.

[7] 胡星斗.公民网络自治与现代政府治理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2010-05-10.

[8] 张慧霞.美国UGC规则探讨——兼论网络自治与法治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8,(5).

[9] 李国权,孙巾琳.论我国网络传播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电子知识产权,2010,(1).

[10] 李伦,李军.网络传播的自由及其规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3).

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现代技术条件的支撑下,我国网络文学在发展中产业化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成熟,为网络文学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文学在产业化发展当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网络文化整体产业化发展驱使下,加强对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于实现我国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产业化;机遇与挑战

网络文学是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的电子传播文学,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文学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文学的日渐兴盛,网络文学经济效益的日渐突出,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也日渐清晰。网络文学生产主要是依靠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这也为网络文学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我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推进网络文学产业化进行研究和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也更加明显,这为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使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市场。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这推动了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其逐步适应市场和时代的变化,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当中展现出了新的特點和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文学网站发展的商业化。网络文学网站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过程当中,网络文学网站的商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成熟。此外,各大综合网站,为了分一杯羹,在网络文学发展当中,纷纷开辟了专门的网络文学专区,这为网络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是,两相比较而言,综合网站所开辟的网络文学专区和专业的网络文学网站之间存在差距,这不仅表现在页面效果、阅读效果等物理技术层面,还表现在网络文学质量层面上。

2.网络文学的出版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网络文学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被发掘。当前,很多出版社已经开始进入网络文学领域,通过与专业的网络文学网站之间开展合作,能够使受读者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尽快地以纸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我国网络文学和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文学作为背景进行游戏开发,成为网络文学和游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此外,网络文学与影视等产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渠道。

3.在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网络文学创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网络文学受众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必须要有更高的质量,这就要求网络文学的创作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创作基本功之外,还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了保证网络文学的点击率,在进行创作时,创作者还必须保证每天的更新量。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创作者的待遇将会更好,网络文学创作工作也将变得更加规范。

网络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并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特征,网络文学在发展当中更加注重对个性的展现,并且在反思和深层次的思考等领域与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当然,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对网络文学而言,其价值的体现是通过网站中的点击量和浏览量实现的。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发展更加注重个性的表现,这样就使得个人话语权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充分挖掘。同时,在网络文学创作当中,创作主体和受众能够进行互相交流。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展现出来种种新特征,也预示着文学发展的新的方向。

二、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给网络文学发展带来的机遇。首先,产业化发展模式能够为网络文学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网络文学的兴起以及其快速发展与现代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为网络文学提供高质量的软硬件设备,促进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此外,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增强网络文学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力,进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的开放化和多元化。其次,提高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度。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网络文学的分类也会不断深入。这样网络文学创作者在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地选择素材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而不用局限在几个有限的范围内,为了生计而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如果最初的网络写手进行网络创作是在生计的驱使下进行的,那么随着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文学创作领域必将不断多样化,能够真正实现网络写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创作,这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平和网络文学质量。最后,推动网络文学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借助于网络文学发展推动文学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过程当中,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的产业化,能够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重要的素材,同时也能够带动影视、游戏等相关产业的进步。

2.网络文学产业化给网络文学发展带来的挑战。首先,我国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沿用了传统的文学制度。这样在网络文学的独立发展当中依旧会受到文学批评家、人文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限制,并最终会导致网络文学被纳入到制度性的管理之中。在这种管理模式当中,网络文学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被带上枷锁,从一个囚笼中想象广阔的天宇,影响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在制度的影响和限制之下,网络创作者的创造力被束缚,成为一个网络写作制度和协议的码字员,这就掐断了网络文学发展的命脉。其次,网络文学发展商业化严重,导致了网络文学发展的媚俗化和低俗化。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的产业化,势必离不开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网络文学在其本质上属于文学的一部分,承载有文学的使命和价值,也就是对社会的反思、批判和重建。但是,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发展,往往使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大众对所谓的爽文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文学原有价值的开发和挖掘。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的构成不利影响。最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网络文学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发展,但是,采用这种模式也影响了网络文学作品文学性和文学意义的发挥,并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学在创作上迎合网民的阅读心理,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消耗了网络文学发展的潜力和未来。

三、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文学是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发展起来,因此,也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来看,产业化发展模式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内在需求。网络文学发展和传统文学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因此,其对传统的编辑出版机构的依赖性很小,更多的是依靠网络空间进行。网络文学发展借助网络编辑能够对网络市场进行整体把握,并负责出版等业务。网络文学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要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这就要求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必须以市场作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创作。未来网络文学在发展中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改变,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要。由于消费者分属不同的阶层,审美标准、价值選择方面也各不相同,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必须能够提供多样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样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将更加全面。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会定期与读者进行互动,并就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这使网络文学交互性特征十分明显,并且消费者和读者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也在不断进行革新,现在网络、电视、影视和手机等媒介的广泛应用,为网络文学的快速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网络文学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传播媒介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体的灵活性以及主动性得到很大增强,这对于促进网络文学的快速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网络文学在发展中正在逐步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当中,电子传媒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会直接体现在电子文学方面。同时,电子文学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也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市场属性,在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当中,通过利用电子的出版机构等中介能够对网络文学的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革新,使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能够重新对网络文学的产业链进行创新,进而把文学经营成为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

四、结语

当前,我国网络文学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文学发展的产业化趋势也更加明显。从我国网络文学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实现网络文学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也面临着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丧失的挑战。这就要求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在实现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前提下,要注重挖掘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这样才能促进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网络文学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昕揆.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论析[J].出版科学,2015,(4).

[2] 林丛,魏澄荣.浅论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利与弊[J].学术评论,2012,(3).

[3] 樊柯.网络小说产业化的流行模式及其影响[J].中州学刊,2012,(6).

[4] 罗炜.基于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2,(4).

[责任编辑 史丽丽]

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依靠上网者的自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在此背景下,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网络传播的发起者和管理者,还应当是其发展的促进者。政府有责任净化网络内容,保障网络安全,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因特网;社会管理;问题;对策

计算机网络出现之后,一些新的传播特点,使许多原有的法律失效。为此世界各国都开始立法管理网络传播中内容及其使用过程。尽管在早期对是否应该监控互联网的争论非常激烈,甚至还有人反对管制互联网,但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都对互联网都进行了或明或暗的监管,下面对互联网进行监管的一些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相关部门要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传播控制对策

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控制媒体的立场,保证其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但对于网络媒体,这种有形的控制手段就很难发挥作用,国家根本无法对网络传播实现全面监控。而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国家欲实施审批登记或经济控制的方法也不现实。目前对于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策略:

1.加强对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才起步不久,网络法律法规还缺乏经实践检验后修正完善的过程,而且立法的类型也不是很全面。立法只是形式上的问题,更大的难处在于执法的障碍。对网络传播的监控,对违法事实的调查、取证,与国际法律的协调等都是执法部门的面临的新问题。

2.加强对网络的道德规范

道德通过舆论、习俗、信念发挥作用。网络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也应有一套道德伦理体系。其实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与网络本身的内涵有着相似的地方。网络倡导平等,蔑视霸权,寻求互相合作,追求公开公正,这都为网络道德伦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制管理

网络传播中的有害信息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和破坏作用,危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所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网络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网络信息立法主要包括: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对计算机病毒传播者的处罚、非法利用他人私人信息和数据的法律责任、打击互联网上的淫秽网站,对网络盗版与正常网络信息合理私用的界定等。目前虽然已经有了相关方面的立法,但是总起来说,网络传播立法涵盖的范围还很小,甚至有的领域还是空白,对于已经发生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可以执行的法律措施。所以应该加快制定对于这些问题的法律措施。

我国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充分、快捷的新闻信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一些网站登载新闻不与新闻单位签订协议,不注明来源,擅自转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或冒用新闻单位名义发布新闻,侵犯了这些新闻单位的正当权益;一些互联网站将道听途说的消息发布,或引用有害新闻,误导公众,混淆视听,造成混乱,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依法规范互联网站新闻业务的行为,是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既是广大公众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针对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定的,主要是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或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我国还建立了网络警察队伍,是我国最年轻的警种。我国警方建立网络警察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各种网上犯罪行为,维护广大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网络警察按职责做出划分:有的负责打击辱骂、恐吓和垃圾邮件等行为;有的负责调查色情行为;有的负责计算机跟踪恐怖活动,寻找闯入和破坏计算机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负责调查经济诈骗等犯罪。为严防黑客、骇客,监控不良信息,公安部还建立了全国监控体系,对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需要过滤的国外信息站点,对于国内的不良信息内容,及时制止传播,并进行安全检查,对犯罪的行为现场勘查、取证和鉴定。我国在加强网络法制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全球覆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国界,使地域、民族的划分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重要。所以,仅仅由某几个国家、在某个区域内对网络传播进行规范是不够的,必须参与国际合作与协调,制订全球性的网络传播协议。全球性网络传播协议,首先,是建立在各国公认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如对各种国际惯例、公约的遵守,并确立制裁方式以保证协议的约束力;其次,协议应当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鼓励网络强国对网络弱国的援助,减弱网络霸权的扩张趋势;再次,协议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用以评价网络信息、网络秩序的好坏、优劣,并能根据网络的发展状况做出调整。

(2)网络传播虽然形成了网络社会,但网络又不是完全孤立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之外的,它与社会其他领域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趋势日益显著,这就要求在进行网络立法过程中,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总体的设计,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因此,网络立法还要解决与现行法律体系,保持良好的兼容性的问题。

(3)法律的制定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法制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由于网络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难以准确预测其社会后果,应该根据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网络发展状况,不断对网络法规进行评估、调整、修订,以切实合理高效地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如何将现有的传播规范延伸到网络空间,仍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网络法制建设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相关管理

除了加强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对网络传播进行法制管理、倡导文明的网络道德外,还有一个技术措施,即:用技术对抗技术,进一步加强技术控制。由于有害信息传播者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水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通过高新技术来实现。例如对于垃圾信息问题,可以通过开发垃圾信息过滤软件,采用反垃圾过滤器来解决;对于计算机病毒问题,可以培养专门的计算机安全专家,研制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增强反计算机病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于淫秽色情信息的监控,可以通过搜索、过滤软件和分级系统来实现。高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网络不良信息屏蔽在网络用户所能获取的范围之外。

世界各国开发的信息控污技术、反病毒技术,有效防范信息污染,主要有:(1)研究确保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控制技术,如使用口令、数字签名、身份认证以及在网络服务器上使用用户的标号,以预防信息的变形和失真。(2)对于网络上淫秽色情信息采用多重信息过滤保护措施来进行防控。(3)进一步研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检测、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预防等方面增强反病毒技术的开发,防止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的污染和破坏。

四、结语

网络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谭希培,李仲陶.论我国网络社会信息管理制度创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宋悦,刘扬.网络社会与后区的消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理论基础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建构理据。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发展。本文在界定网络舆情管理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信息生态理论等基本思想及其与网络舆情管理关联性,阐述了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舆情理论体系,以期为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信息生态理论;理论基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互联网覆盖率与手机网民数量的激增,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三微一端”的移动舆论场成为网络舆论的新重心,这表征着我国正走向自媒体移动互联时代。同时,这些发展与变化也给我国政府、社会以及学术界在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人人皆媒体,连接无所不在”的网络空间,国内外关于网络舆情研究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目前国内舆情研究却表现出“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因此,对网络舆情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尤显必要与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科的科学化进程几乎必然伴随着对理论基础的寻求。于是,本文在界定网络舆情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来探讨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问题。

1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界定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实践表明,它具有自由随意性、实时交互性、聚合一扩散性以及传播跨时空性等特点。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可以分为国内热点和关系国家安全和国际形象的涉外舆情(见表1)。

按照事件性质不同,网络舆情管理可分为一般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依据管理主体不同,网络舆情管理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网络舆情管理即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特定职能部门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互联网上传播的带有某种利益诉求和意识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进行干预和调整的过程。其主要反映的是一种传统意义上政府管控行为。而广义上的网络舆情管理是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以及网民等参与主体对各种网络舆情的综合研判与合作共治过程。它实质是一种“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反映出国家网络治理体系和网络治理能力的水平和发展态势。就结构而言,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主体、内容、环境、技术、方式、策略等构成要素;从内容上讲,网络舆情管理主要涉及网络舆情监控、研判、预警、应对、评估等过程要素。由此看出,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多元素、全方位、全过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认识网络舆情事件的萌芽、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演化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监管网络舆情环境的状态和要素变化,以及可能出现次生、衍生事件;进而在从整体、系统和过程的角度来预防与应对舆情事件的潜在危机或现实威胁,并最大限度地消减其负面影响和损失。

2 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基础

学理上,有些理论不仅本身提供着对特定现象的解释,而且还能指导对其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这样的理论经常被一个甚至多个学科的研究者用作理论视角或研究框架,并被应用它的学科领域称作理论基础。实际中,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情报学等许多学科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丰实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选取利益相关者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信息生态理论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通过对它们理论内涵、思想、观点的阐释,可以认知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治理过程及舆情演化的周期规律以及舆情管理的生态策略等;另一方面,从应用角度分析这些理论与网络舆情管理的关联性,可以深刻揭示该理论基础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涵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mV)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组织各相关群体同组织战略与管理的关系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1963)从组织生存维度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有这样一些团体,如果缺少他们的支持,组织就不能生存。20世纪80年代,学者弗里曼从战略管理角度首次将该理论系统化,并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也有学者认为,“在利益相关的群体中,正如利益相关者可能被社会行为主体的行动、决策、政策或做法所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同样能够影响该组织的行动、决策、政策和做法。”更有学者指出,“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企业的全体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公司治理,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按照不同依据,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分类(如表2所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Mitchell等人的划分,他们通过评分法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3个属性角度,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3种属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拥有其中的2种属性)以及潜在利益相关者(只拥有3种属性当中的1种)。该分类在提高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推动了利益相关理论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综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交互影响的关系;利益相关者既作为组织的影响者,又是组织的参与者;组织应为利益相关者整体共有,在组织战略与管理中所有利益相关者应共同参与治理,利益相关者间博弈性与协同性并存;利益相关者识别和重要性次序,因参照标准多元,划分结果不同,具有一定相对性。

2.1.2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网絡舆情管理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网络舆情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引发公共话题,形成网络舆情,同时受到网络舆情发展和管理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网络舆情的特性决定着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且构成复杂。同时,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身份、情绪、意愿、态度倾向、影响力和行为方式影响着网络舆情发展,在不同的舆情发展阶段,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影响也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用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深化网络舆情治理理念。在管理理念上,该理论为网络舆情“管理”转向“治理”提供了关联性和整体性思维,强调网络空间治理的主体间性,推动了利益相关者间积极关系的形成,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合作的制度建设提供必要价值基础和理论依据。二是,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应对以及评估等管理过程的针对性和质效。在管理方式上,通过设定相关标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类属识别,以明確其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或舆情事件中的重要性序列和角色定位,诸如“哪些是核心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哪些是边缘的、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并准确认知其行为规律,把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其职责和行为方式的动态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监管与研判,以提高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而,我们要高度重视核心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决定网络舆情走向的主导力量;同时也要关注和积极引导边缘的、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使其成为管理的参与者和治理者,而不仅是旁观者或阻碍者,要避免其因关联角色的变化使事件进一步恶化。目前,许多学者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舆情管理进行尝试性研究,如学者任立肖等人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划分3大类9种对象,即核心利益相关者(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部门、网络舆情原创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检验机构、非政府组织、网络舆情转发者、网络舆情评论者),潜在利益相关者(旁观者),并提出从认知、目标和行动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此外,也有学者利用该理论对微博舆情管理中的用户进行分类研究和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也取得了有益成果。

2.2 生命周期理论

2.2.1 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

“生命周期”(Life Cycle)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描述的是生命体演化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形态和功能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是利用生物生命周期的思想,将对象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运动整体性);而对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其先后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运动阶段(运动阶段性);在不同的运动阶段中,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各自适宜的管理方式和应对措施(运动阶段内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的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生命周期理论被引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危机管理、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诸如,美国学者Mason Haire(1959)认为企业发展周期同生物学生命周期相符合,于是将该理论引入企业管理领域。随后,许多学者按照组织战略目标、规模、结构、管理风格等不同依据,将企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如学者Greiner (1972)把企业生命周期细分为创业、指导、授权、协调和合作五个阶段,并指出在不同阶段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学者伊查克·爱迪斯(1989)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并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贵族期、后贵族期、官僚期、死亡期10个阶段。学者LevirtT.(1965)创立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并将它运用到市场营销中,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市场发展、市场增长、市场成熟、市场衰退4个阶段。哈佛大学教授Raymond Vemon (1966)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从进入市场一直到退出市场同样要经历一个形成、成长、成熟到衰退这几个阶段周期变化,并指出因国情不同而使同一产品可能在不同国家经历的产品周期也是不一样的。此外,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中,如Fink、Charles等许多管理学者依据危机发展不同时期划分制定了不同危机管理阶段模型,以有效应对全过程的危机管理。美国信息学家F.W. Horton于1985年提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提出了两种信息生命周期:一种由收集、传递、处理、传播和利用等7个阶段所组成;另一种由创造、维护和恢复等10个阶段组成。于此,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信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价值是不一样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在信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根据信息价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策略,使信息能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均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信息的最大效益。

2.2.2 生命周期理论与网络舆情管理

综上,生命周期理论在网络舆情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l)它强调网络舆情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整体视角下网络舆情管理主要涉及舆情信息需求生命周期管理、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网络舆情管理过程生命周期管理。具言之,①利益相关者的舆情信息需求是有生命周期的,舆情信息需求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萌芽期、加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个阶段。②就某一事件或话题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是由萌芽走向消亡,其发展或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质,因而可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依据质性特征,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大体可划分:萌芽期、扩散期、成熟期和消退期4个阶段。③舆情管理本身具有生命周期性,网络舆情管理过程生命周期一般包括监测期、研判与预警期、应对期、评估与恢复期4个阶段。此外,这种阶段划分方法为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舆情演化理论的内容。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网络舆情演化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起主导作用的演变机制不同。

(2)它增强了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和战略的前瞻性

不同的舆情信息生命周期和不同的信息传播发展阶段会产生出不同类型的舆情信息和需要引起舆情监测、监管重视的要素和信号。正是基于各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选择。在舆情监测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获取舆情信息、輿情发布者以及舆情参与者自身的特征和要素,同时需要分阶段、分周期的对于各类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根据不同层面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和控制。申言之,该理论强调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网络舆情生命周期演化规律,以提高全过程、全时空舆情监管策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网络舆情管理战略层面,要根据网络舆情所处阶段特点、变动、演变规律及异化情况调整管理战略,从而使网络舆情管理战略更具前瞻性、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2.3 信息生态理论

2.2.1 信息生态理沦的主要观点

信息生态理论(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是信息利.学、生态学与社会学等多元理论建构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从整体——系统视角研究人、信息及信息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由它们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的一种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信息生态”作为学术概念被国外学者提出。起初,德国学者Rafael Capurro(1989)用它来研究信息污染、信息平衡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随后,美国学者T.H.Davenport等人(1997)系统提出信息生态理论,并结合信息管理思想分析了信息环境中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对组织内部信息利用方式产生影响的各个复杂问题采取整体的观点,显示在许多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时必须利用系统观来分析问题。B.A.Nardi等人(1999)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并指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学者张曙(1995)将信息生态解释为信息——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靖继鹏教授认为信息生态理论是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因子、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传递以及系统的合理构建和优化等问题,并指出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环境组成,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学者张福学(2002)认为信息生态是一个部分及其之间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协同演化、存在关键性“物种”以及地域性等特点。学者李凤石(2005)认为,信息生态理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其目的性在于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信息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信息生态理论也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它能够认识到各种联系、信息形式和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团体中心在处理信息时的重要性”,其更注重对信息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考量和系统性分析,并通过增强人的主体性、优化配置资源以及信息政策调控等手段,以实现信息生态良性有序与和谐发展。

2.3.2 信息生态理论与网络舆情管理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舆情管理的系统性使其同信息生态理论的目标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趋向系统的平衡与价值的和谐。申言之,信息生态视野下的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网络舆情生态和谐发展,推进网络生态文明建设。于是,运用信息生态理论研究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强调在信息生态观下对网络舆情生态要素及其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既有助于建构和谐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又能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给予方法指导。具言之,其在网络舆情管理领域中应用主要体现以F方面:(1)网络舆情生态的基础理论研究。根据信息生态理论,网络舆情生态是舆情信息、人、网络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网络舆情生态是从整体视角研究舆情信息、人、网络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由它们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它强调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舆情信息与网络环境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三者的关系是网络舆情生态问题的核心。三者间的非均衡状态即为“网络舆情生态失衡”。如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等属于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生态系统失衡。通过对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个体或群体同网络环境的关系,剖析网络舆情生态失衡现象,以维护网络舆情生态平衡。(2)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研究。它主要研究各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探究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形成条件、构建机理、结构模式等问题。(3)网络舆情牛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是在揭示网络舆情生态失衡成因的基础上,对该系统各要素的运作规律和过程进行分析,以研究舆情信息流和能量流在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中流转规律与运行方式。(4)网络舆情信息生态位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生态位的动态性研究。网络舆情信息生态位测度的研究以及网络舆情信息生态位理论的应用研究。(5)信息生态观指导下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与策略研究。它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的分析以及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节点触发网络舆情生态失衡的认识,对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原则、策略进行新的探索,以促进各种网络舆情群落的生态平衡为目的,研究网络舆情生态治理模式的功能、理想条件和实施策略。(6)构建和谐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是研究实现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平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措施等。(7)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讨论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问题。由此看出,信息生态理论不仅丰富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内容,而且还为网络舆情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整体的分析网络舆情形成、演化、管控和治理的研究框架。

3 结语

诚然,理论基础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建陶理据。上述,利益相关者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信息生态怎理论等构成了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治理理论、数学建模理论、熵理论、信息异化理论、信息伦理、信息公开与信息公平理论等许多思想学说也为网络舆情的科学和有效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指导。例如,“信息异化理论是网络衍生舆情管理研究的学理基础”,“信息公开与信息公平理论为网络舆情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等等。因而,在今后的网络舆情管理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理论视野,汲取有益“养料”,以深化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

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报告变为以互联网作为新型传播媒介;由定期发布变为及时实时发布。由此可见,网络财务报告的方式和模式日益多样化,网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今后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具体探讨了网络财务报告的优劣势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决策有用性;网络会计;网络财务报告;SWOT分析法;XBRL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迈进数字化时代,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会计环境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信息使用群体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通常称为决策有用性。因此,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当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传统财务报告在应对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以及资金的高速流动性方面都存在缺陷,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财务报告模式来弥补传统的不足。在信息用户需求和网络经济环境的推动下,计算机、Internet、信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企业会计产生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网络会计。在这一新趋势下,人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方式开始转为网络财务报告,对于网络财务报告有助于增强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本文将对网络财务报告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最终得出,网络财务报告带来的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及其网络会计的兴起,使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行成为必然和可能。

一、网络财务报告兴起的背景

信息使用者获取企业相关的财务会计新信息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在网络会计出现以前,企业几乎都是以纸质的财务报告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相关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趋成熟,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电子货币和支付工具诞生……这些使得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上。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在新环境下已显不足,缺陷越来越明显,不论是信息提供者还是使用者都希望报告模式得到改进和完善,加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网络会计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网络会计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关键问题。网络会计的产生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为财务报告的呈报方式和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契机。

网络财务报告是伴随着网络会计的诞生而出现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Eliott(1992,1994)和Wallman(1995,1997)最早研究了网络等新技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Eliott认为信息技术改变了商业交易运作的方式,这种变化也要求外部报告也有所变革。在网络环境下,通过INTERNET与数据库和报告分析技术的结合和相互的支持,公开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各项经营情况,信息更为丰富和及时,满足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和要求。从此,传播和获取财务报告的媒介从纸质开始走向互联网,财务报告制度也从传统的定期发布到现在的及时发布。这种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时效性和智能性的网络财务报告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和会计界关注的热点。

二、对网络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

从国内外各类文献、书刊及网络可以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对网络财务报告的优越性和存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把目光集中在了网络财务报告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的优越性和它所面临的机遇方面。但是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双面性,外部环境在提供给网络财务报告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并存着一些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网络财务报告将在优劣势伴生、机遇和威胁共存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

下面,笔者将用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对网络财务报告进行探讨。将网络财务报告自身具有的特点和会计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用来确定网络财务报告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明确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财务报告自身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网络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是指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信息更为及时、实时,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时效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资本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这使得企业财务信息使用群体更加重视所获得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而传统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和静态性的纸质报告,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

相比之下,网络财务报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一方面,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角度看, 网络财务报告具有实时跟踪功能,用网络技术能实时采集、加工会计信息,实现了业务和财务处理的一体化,缩短了会计财务信息的生成、传输、获取的时间,从而在财务报告的最终编制和发布时间上优于传统报告;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看,网络财务报告具有实时跨越时空传输的功能。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进入企业网站点击相关的网点,获取财务报告的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及时作出预测和决策。

2.网络财务报告的动态性和低成本性:这是指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方式和模式动态化,报告的呈报更加方便灵活,而且也降低了报告的编制成本和呈报成本。

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财务报告呈报模式的动态性和呈报方式的动态性。网络财务报告改变了传统财务报告呈报的模式和方式,从定期发布模式到及时发布模式,从纸质呈报到电子网络呈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走上了无纸化阶段,超越传统方式,企业将会计报告相关数据信息存储在企业的数据库和相关网站上,通过互联网发布财务报告无需印制成册和刊登公布。这是从传统的静态化模式向动态化模式的转变。动态化传递信息模式更加方便快捷,使用也更灵活,这都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从而降低了成本。网络财务报告使得“成本效益原则”得到了最优体现。

3.网络财务报告的针对性和互动性:INTERNET 实现了人机对话交流,提供了多种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性是网络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可以更为直接地交流,充分了解到供需信息。双方的互动性增强了信息的针对性。信息提供者一方不再传统地编制和提供统一固定的财务报告格式,在传统报告模式的通用性基础上更加具有针对性。网络财务报告使企业更好地满足了日益个性化,为特殊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了技术保证。信息使用者一方则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和要求、决策模型等来重新组合企业提供在网络上的数据,然后对其筛选加工处理,这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使用者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局面。网络财务报告的这个特点提升了信息使用者的反馈价值。

4.网络财务报告的全面性和广泛性:这是指网络会计在线数据库包括了企业的所有财务及其非财务信息,突破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种种约束。传统财务报告无法反映非数字化的信息,无法反映报告的生成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信息。网络会计下,企业实时输入与经济业务相关的所有数据源,存入企业专用数据库,生成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揭示了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预测信息,管理信息,资金筹备信息等。这都弥补了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和空缺,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和辅助信息含量,提供更加丰富完整,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使用者。

5.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之一。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财务会计的优势(葛家澍,2003)。

葛家澍和杜兴强在《当代会计的发展趋势》一书中写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单个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一系列会计数据经过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后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单一、仿佛十分精确的项目的可靠性。

传统上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时,人工参与的更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估计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传统会计信息生成中涉及到的处理程序和编制方法受到技术和专业水平限制,其推导出的财务报告数据真实性、精确性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使得最终获得的信息可靠性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决策有用性。随着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升级以及相关系统分析性工具或财务软件的开发更新,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过程更多地由计算机、网络、软件分析工具来完成,这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操纵。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程序,使得最终的会计信息更为准确、真实、可验,增强了可靠性。

6.网络财务报告的开放性和公允性:以往传统财务报告仅局限于把企业财务信息通过财务报告方式提供给当前的利益相关群体如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债权人,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对企业有投资意向和合作意向的潜在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这不利于企业业务的拓展和资本的壮大。相比之下,在网络财务报告形式下,自愿披露的企业将财务信息的公开发布在可供众多人群获取、使用的互联网上。广阔的信息披露平台——企业网站,让更多人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使企业在完成应有的披露任务之时,也附带地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增强了竞争优势,将会赢得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供应商的支持。

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开性赋予了更强的公允性,报告的公开发布让其使用群体更为广泛,不仅有来自于股东、投资者、债权人的关注,而且有来自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和其他行业(如同类行业企业、政府、银行、供应商、证券、审计、外汇、财税等部门)的关注。在关注的同时也起到了一种监督的作用。信息关注人数的增加,使监督企业财务报告人数增加,则企业提供不可靠性信息就更可能受到指责、批评和攻击。绝对没有一个企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在网络财务报告形式下,企业会更加诚实地反映企业信息,通常会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来反映经济事项,这充分体现出网络财务报告比传统财务报告更具有公允性。

(二)网络财务报告自身的劣势分析(weakness)

虽然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更多地呈现了它众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它也具有两面性,其劣势与优势是共同存在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自身的劣势进行分析了解,绝不能忽略。笔者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网络财务报告使企业在竞争者面前更多地暴露了自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张运来,2007)。网络财务报告体系下,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使企业的透明度得到提高。从企业立场上考虑,这种透明度的提高也使得企业受到了更多同业竞争者的“跟踪监视”,面临了更多的竞争压力和风险。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盛行的当今市场上,各类企业的竞争是来自多方面的,有来自生产技术、资源获取、资本积累、知识水平、员工素质、管理结构更改方面的,也有来自对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的竞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及时、准确、全面地获悉竞争者的情况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被看作是企业核心的财务会计信息更是竞争者之间最想获取的信息。而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平台——互联网,具有公开性、广泛性、便捷性和快速性等特征,这让竞争对手获得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等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企业的竞争对手,通过网络财务报告获得了诸如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之类的数量化信息和非数量化信息(管理会计信息、预测信息、前瞻性信息和盈利构成信息等),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当期状况,可以预测出企业在未来将采取的行动,以此制定相应竞争策略,减少不确定性。这对企业本身来讲,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开性、透明性对自身也是一种风险。所以,企业从自身利益和立场考虑,应该对网络财务报告公开性和透明性的两面性进行权衡。

2.网络财务报告使企业在信息使用者面前容易粉饰和伪装。在先前罗列的网络财务报告优势中有提到: 网络会计出现后,会计核算工作走上了无纸化的道路。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多交给计算机系统和分析软件,最终信息使用者也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筛选及控制信息的获取。总体上讲,这使得会计信息更为真实、精确、可靠。但如果企业对所披露的原始数据源加以修改,对其数据库中数据的实时输入和储存环节做手脚,或是更改信息系统的处理程序,以此出具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网络财务报告,则这样的“粉饰手段”在网络财务报告中是很难被使用者发现的。因为企业的交易业务从发生时就开始录入到数据库中,接下来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最终生成报表都是由网络一手操办的,这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其数据库中实时录入和保存,还有信息处理系统的科学性、标准性、严密性。而企业内部人员篡改伪造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是及其容易且隐蔽的,并且鉴于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本质上也是人为设计开发的,对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更改是很容易的。不像传统财务报告,更改、伪造、涂改的迹象很明显,并且更容易受到原始凭证单据这些实物证据的验证核查。

对于外部审计工作而言:会计网络化后,手工明细账、日记账不存在了,记账凭证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传统审计线索变化了,而且计算过程也不直观了。财务处理过程在计算机内自动完成,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过去证账、账账核对的办法现在不方便使用了,这无疑给审计工作者带来了困难。

(三)网络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在信息用户需求和网络经济推动下,计算机、互联网及其各类分析工具和财务软件都被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会计环境的改变给网络财务报告的诞生和实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它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1.计算机、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联网)和Intranet(企业内联网)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使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企业信息网络采集数据,实现了财务与业务协同,而且会计数据处理呈现集成化趋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成财务报告并发布在企业网络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的效率。同时,各类财务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快速和实时升级更新,符合当今各类企业的不同业务需要和信息用户要求,更好地减少了企业随时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各部门可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器和财务软件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化使用效率,实现会计业务的分布式处理,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XBRL技术的成功开发和普及。企业财务报告是商业社会受数字时代影响的最后领域之一。传统收集、整理和编制企业所需的信息既耗费时间,缺乏及时性,又收集不全面且容易出错,成本费用高昂。最主要的问题是,各企业系统使用的报告语言也有差异,也造成了语言转换的额外负担。为此,一种新的语言工具——XBRL被开发出来。XBRL是可扩展性商业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它是一种可免费获取的用于财务报告的商业语言,为财务机构准备、公布各种格式的财务报表、可靠地抽取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提供标准化方法,用以整合不同来源企业数据的方法,使得数据可以在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公司内外使用。采用XBRL可以让原先分析软件需要几小时才能整理完整的报告在几秒内便可完成,它让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和管理所披露的数据,而且信息用户只要付出更少的额外成本就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XBRL的开发和普及是存取网络财务报告的一大创新,为网络财务报告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虚拟性信息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交易的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支付工具和方式的改变都要求会计领域适应这些变化,这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四)网络财务报告所面临的威胁(threat)

网络经济的到来、会计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的提高在给网络财务报告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潜在的威胁将与其共存,并向它提出了挑战。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信息用户要想更好地利用网络财务报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作出有用决策,在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优势之时,必须意识到所潜在的威胁并加以防范,这对于风险的降低更为必要和重要。

1.来自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各类财务分析软件科学性的威胁。网络会计下,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网络财务报告的生成披露流程都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网络系统和财务软件平台上的。基础平台的安全性和科学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报告的质量。从现实状况看,外部风险主要包括黑客的袭击、高破坏性的病毒到处施虐、不安全媒体的拦截、潜在不道德事件、客户欺诈风险等。加之企业使用的各类财务软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漏洞不可避免,缺乏严密性,这些都给网络财务报告构成了威胁,带来了高风险性,可能会严重影响甚至破坏最终网络财务报告中的数据。特别是对于那些交易业务网络化、会计业务处理自动化的金融行业(银行,证券,股票,外汇……)而言,其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2.网络财务报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现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规范对网络财务报告这一块还相对缺乏。网络会计还是一个新事物,会计准则和规范中还没对其出台具体的相关标准。因此,在实务中,各企业在具体的会计程序、方法操作不一,可能会出具不同模式的网络财务报告,不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间信息的比较分析,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同时,与之相关的如《电子商务法》、《网络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也都不完善,宏观上缺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以及对网络经济业务的监督,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对网络会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造成了威胁,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利益受损,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三、对网络财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迎合网络经济中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各种需求,体现网络会计的作用,确保网络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增强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对于其自身劣势和面临的威胁应综合治理。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网络会计的出现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掌握专业财务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知识和网络知识及其对各类软件的操作运用。企业应该对他们定期进行网络操作和网络安全业务培训,以使会计人员能适应虚拟办公条件下的特定会计方法、程序及控制和评价措施。

(二)加强对网络设备、软件系统的开发使用和安全管理

在开发使用上,寻找技术合作伙伴,根据企业自身具备的条件开发个性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使最终的网络财务报告更具参考价值。 在安全管理上,应该多从技术上和制度上考虑到其安全措施,防范网络风险。充分利用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机制,加强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同时,要加强内联网与互联网连接的管理,防止病毒从外部网络侵入内联网,要经常进行检查,定期对重要文件和数据进行备份。使用先进的防杀毒软件,及时进行软件升级。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都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实施。网络会计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适时的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部门也要作出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而不要等到网络会计实践成熟后才开始制定,这样才能指导网络会计的发展,企业公布披露的网络财务报告才能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四、结论

随着网络会计的应运而生,会计角色受到信息技术演进的极大影响,网络财务报告逐步成为人们提供和获取相关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从SWOT分析中可以看到,网络财务报告优劣势并存,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并存,总体上是优势多于劣势。这使得传统财务报告走向网络财务报告成为必然。外部环境带来的众多机遇也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行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显现出的及时性、相关性、针对性等优势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使得网络财务会计的发展成为必然和可行。网络财务报告的运用给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一场革命,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网络财务报告面临着网络技术安全性、相关复合人才的缺乏以及法律和会计法规不健全带来的道德风险等方面的挑战。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其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具体的对策,使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更强,迎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以便决策者们获取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布莱恩·伯杰伦(Bryan Bergeron):XBRL 语言精要——21世纪的财务报告. 廉晓红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2] 葛家澍,陈少华. 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3] 葛家澍. 现行财务会计与报告的缺陷及改进. 财会通讯,2004,(5).

[4] 黎庆元. 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6).

[5] 何玉,张天西. 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公司的特征研究. 会计研究,2005,(12).

[6] 沈颖玲. 网络财务报告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7] 张运来. 会计发展新趋势——网络会计探析. 中国总会计师,2007,(8).

[8] 张天西. 网络财务报告:XBRL的理论基础研究. 会计研究,2006,(9).

[9] 郑庆良.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 财会通讯,2006,(12).

[10] 周仁俊.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3).

[11] Elliott.R.K..1992.The third wave breaks on the shores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Horizons,6(2).

[12] Elliott.R.K., Jucobson.P.D..1994. Costs and benefits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ccounting Horizons,8(4).

[13] Wallman.S.M.H..1995.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 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 Accounting Horizons,9(3).

网络传播知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构建网络文化与发展网络文化已然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文章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数次调研的基础上,以云南网络媒体为考察对象,在剖析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同时就云南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是当下云南省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力图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网络文化   网络媒体

前言

网络文化(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目前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包括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及文化观念等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冲击力。网络文化不仅改變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毫无疑问,构建网络文化、监管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所在。如何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命题。

云南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其网络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如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加快推进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辐射中心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是目前云南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正是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的数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西部非发达省份网络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持者与管理者,云南省委省政府能够从宏观上为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及政策性的支持,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打造。各市地州的网络媒体有效形成合力,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服务云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贯彻“互联网+”,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如云南省成立的“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共有共享的创新空间。其中,该众创园中的2-5号楼以网络安全、信息产业为主,重点引入如奇虎360集团、中航信息、启迪数字学院、美亚柏科等成熟企业入驻,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及入驻体验等方面,打造信息安全园区的典范,建立省级网络安全培训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云南省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此外,云南网络媒体有意识参与并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灵活运用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H5微刊、网络微电影、网络表情包、数据新闻等传播网络文化,强调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前沿技术的更新。总的来说,云南省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

二、云南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云南省在推动网络文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网络文化节大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

目前云南省已经成功举办过数次“昆明网络文化节”。该文化节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网络文化节以繁荣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举办一系列网络活动,对精品网络文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推行网络文学大赛,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前,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曾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而由掌上春城手机客户端承办的首届昆明网络文化节之“文明城市·我为昆明代言”活动,也曾获得“年度传播力奖”;第四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催生原创网络文学精品,打造具有昆滇特色的网络文学,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①。

第二,在网络文化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方面重点抓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网络媒体针对这一年轻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彩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甚至邀请网络红人现身说法,对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曾开展“网络游戏类”的“好网民”主题课堂宣讲活动。早几年“蓝鲸”(Blue Whale)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时候,云南有关部门就第一时间通过加强预警处置方案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均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化素养,从而推进整个网络文化空间的治理。

第三,把繁荣网络文化与城市信息交流等有机结合。

云南网络媒体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深挖云南自然秉赋、人文特色,聚集昆明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接地气、网民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网络品牌活动。而玉溪高古楼网站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专业、实用、真实、温暖”的网上玉溪城市信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高古楼网站还与玉溪红塔分局合作开设了“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高古楼网站警务室”。此外,还有“古楼交警”“古楼消防”等诸多合作板块,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2017年,为配合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城市形象宣传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系列活动,如举办了“爱我昆明,大家e起来”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针对“脱贫攻坚”工作组织策划了“互联网+扶贫”系列活动等。事实证明,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专业性、实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

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其发展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空间良莠不齐,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有待加强。

推动网络文化多元化是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的应有之义。互联网语境下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在带来多元化可能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云南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俗化现象,涉及色情、欺诈、暴力等不良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利益等产生消极影响。部分网络文化作品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待加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把好信息发布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事实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网络媒体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技术相对滞后。

尽管部分网络媒体具有差异化发展意识,如“无线昆明”专注走视频化直播道路。但总的来说,云南网络媒体同质化倾向仍比较严重。尽管有意识关注网络技术前沿,但受制于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当下云南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可视化技术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仍有待提高。仍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事违反法律及有悖道德的网络不法活动。

除却创新乏力外,部分网络媒体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更多止步于口头认识层面,互联网的实践应用技能仍有待提升;网络文化作品更多时候处于单向度传播状态,与网民互动意识不够,互动效果欠佳,互动技巧有待加强等。

三、云南网络文化发展路径探寻

不管是云南网络文化的发展,还是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乃至全国网络文化的发展,都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全民话题。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绝不可因噎废食、坐失良机。

第一,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

这首先涉及的是队伍建设问题。发展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文化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云南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人才引进问题尤为严峻。当下云南网络文化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既有创意、懂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优质团队的打造既要依靠引进人才,又要注重对原有从业者的培训与充电,强调从业者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网络人才,乐意投身并持之以恒地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

第二,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非政府性的行业组织,以便更好地落实行业规范、制定行业守则,引导各从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的运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网络文化建设力量和网络资源,繁荣网络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各级网络文化协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有待加强。

通过网络文化组织的桥梁作用,团结和组织在滇网络媒体、网络文化企业及网络知名人士,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有效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搭建会员间互惠共赢的平台,不断增强吸引力,拓展参与面,为全省网络文化凝聚正能量。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

建管并举是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央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四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方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还是商业网站、专业文化类网站等,都应该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使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云南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如云南网等的监管,加强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私营网络媒体公司如“猪八戒网”等的監管也不能松懈。协调中央驻滇媒体、省级媒体、城市新闻媒体网站联盟等众多资源,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传播语境和格局中,认真研究网络时代文化工作的新常态,做到坚守和创新并举。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借助互联网, 文化可以实现裂变式的高速传播, 极大地拓展影响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结语

网络文化在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给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我们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变革意识,还要调动和发挥互联网思维, 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通过打造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催生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正视民族地区当下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网民为中心,大力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让网络空间始终充满正能量。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身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各民族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其他省份,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省份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大力建设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了2019年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资助】

注释:

①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徐强.增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J].红旗文稿,2018(01):24-26.

[4]胡钰.提升网络文化品位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02):129-130.

[5]张泽一.低俗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1):96-102.

[6]丁柏铨.心态文化引导: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J].新闻与写作,2017(02):59-63.

[7]胡正荣.共享共责的网络传播:新时代、新格局、新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8(01):33-35.

[8]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本文的调研受到云南省委网信办社会工作处领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林进桃,博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上一篇: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