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3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尤其是初中英语,可以说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小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起点和基础,中学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发展和延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不衔接现象,了解小学和中学英语衔接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虽相对独立但紧密联系。为了确保小学英语向中学英语顺利而平稳的过渡,必须首先了解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说,不衔接的问题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心理情感方面。小学生年龄小,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具有好奇好动、喜欢表现、乐于模仿、不怕害羞、不怕出错、敢于开口等特点。他们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强,善于形象思维。这种心理状态对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十分有利。但进入中学后,随着身心的自然发展,加上课业负担加重,彼此间竞争加剧,心理压力也逐渐加重,学生逐渐就会出现不怎么好奇、不怎么好动、比较沉默、羞于表现、担心出错、不敢开口等特点,面子感、害羞感、荣誉感、尊严感等增强,有的学生甚至还可能出现学习的焦虑心理,导致紧张、害怕和担忧。这些心理特点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兴趣指的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生性好奇,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他们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大胆发言,积极主动,有较强的自信心。遇到问题时,他们一般会主动向老师请教,也乐意与同学互相交流。这种比较浓厚的兴趣在低年级时表现尤为明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的学生发现英语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变得越来越难,因而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没有得到巩固和加强,反而可能有所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丧失殆尽,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抵触和厌倦感。

3.教学内容方面。小学英语教材相对简单易学。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并且要求掌握的主要还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尽管如此,相当多的小学毕业生仍未能掌握好这些基本的语音规则和拼读规律,语音语调不过关。所以,当小学生升入初中,面对大量的单词、长篇的课文、复杂的语法、较多的信息量、繁重的作业等时,他们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和接受,感到教学内容复杂而难学(耿在军2010)。

4.教学方法方面。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在小学阶段,老师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唱歌热身→游戏引入→学习新知→边玩边练→角色表演→竞赛巩固。这种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太强的特点而设计,符合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但是,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拓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學要求从小学阶段的以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老师的讲课方式多以互动式为主,强调课上和课外的学习交流,课堂教学多采用“生词学习→情景导入→知识新授→情景操练→情景回归”的模式(农红宇 2009:40)。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无形的压力,中学英语教学模式依然较为传统,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非常紧凑,较多地强调知识的讲授和掌握,课堂气氛相对小学来说较为沉闷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没有相当英语基础和比较坚强意志力的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

5.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主要通过直观感知、机械记忆、反复练习、不断重复等手段来进行学习。老师很少会从元认知(metacognition)(陈平文 2005:64)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小学生进入中学之后,英语教师往往不重视与小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忽视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味地要求学生马上进入角色以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无疑会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必然会影响到英语的学习效果。

三、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实现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的自然过渡,是巩固六年小学英语教学成果、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英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上存在的一些衔接问题,按照中小学英语教学规律,切实搞好相关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

1.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间的交流。中小学老师应多多交流,加强沟通和了解,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英语教师间更是应该如此。通过交流,广大教师可以更直观地、更透彻地了解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等,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小学英语教学自然而平稳地过渡到中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老师间彼此交流和沟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由市、县教育局牵头进行全市性的、各县性的中小学间的互相观摩、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和学术探讨等。(王颖 2010)。

2.进行难易适中的摸底测试。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基础。新生进校后,学校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对学生进行具有诊断性质的摸底测试。测试应包括听力、词汇、基本语法、阅读理解、交际用语等,要尽量沿用小学时期学生所熟知的题型。测试一定要把握好试题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不然题目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目太容易,学生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通过测试,教师就可以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

3.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好教材,二是熟悉教学内容。现阶段,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英语课本比较多,给选择课本提供了灵活性,但也增加了教材衔接上的风险。这样,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英语教研员,要深入研究和比较各种教材,为各区各校选择教学理念比较先进、教学内容比较好、编写系统性比较强的教材。学生升入初中后,老师通常应当将小学英语各册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语言项目,首先快速而系统地浏览一遍,包括单词拼读、句子朗读、句型转换、会话交际、语法运用等,以便达到巩固、记忆、活用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让新生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和新鲜感,为过渡到初中的英语学习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中的难易程度,避免因内容重复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损的现象。

4.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在初中教学的起始阶段,老师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可继续把唱歌、朗读、表演、游戏、竞赛等小学生非常熟悉的英语教学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为此,教师要力争教学语言生动有趣、简短易懂,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讲课要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要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要设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设法使辅助教具形象直观,要能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中学英语教师应善于保留并鼓励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大声朗读、积极上台表演、学唱英语歌曲、参与做英语游戏、积极上台在黑板上做练习等习惯。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主要包括:提倡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敦促学生课内积极思考、认真听课做笔记;提醒学生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鼓励他们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督促他们相互学习、不耻下问、共同提高;等等。

6.营造良好学风,构建师生互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英语老师要善于班级管理,使课堂教学的秩序井井有条,要善于鼓励学生,使所有学生心仪英语,心里总是盼望上英语课。为实现这一目的,老师要妥善利用教师的威信,特别重视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认真上好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中,教师要作好自我介绍,阐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一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二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夏侯富生 2003:14)。当然,营造良好学风、构建师生互信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用高质量的教学使学生敬佩,用真诚的态度使学生感化,用自己的专业、激情、博学、多才和幽默使学生信赖,用对学生的严格而不是严厉使学生活而不乱,从而拉近自己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结语

加強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实际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兼顾,广大一线教师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学生从小学英语到中学英语顺利过渡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 香港和内地中小学英语教学比较分析

1997年以前, 香港的学校是全部为英语教育, 1997年后增加广东话教学, 因而政府把少数学校由英文教学改为广东话教学。香港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都以能进公立英文中学为骄傲, 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以后无论日常工作生活或出国, 都需要频繁使用英文。目前香港义务教学阶段将中小学11年的英语教学分为小学低年级阶段 (Lower Primary, 小学1~3年级) , 小学高年级阶段 (Upper Primary, 小学4~6年级) , 实中阶段 (Junior Secondary, 中1~中3) 和高中阶段 (Senior Secondary, 中4~中5) , 并对这四个阶段分别提出了由香港教育署颁布的教学要求使用的教学大纲, 通过大纲的统一指导, 形成了香港中小学英语教学整体系统。香港英语教学与大陆比较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香港英语教学同内地相比, 主要区别在: (1) 香港英语教学大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内地的英语教学大纲则仍限于“基础知识”。 (2) 内地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及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都低于香港英语教材的内容及要求。 (3) 与香港比较, 内地英语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显得参差不齐, 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学思想不够活跃, 整体水平低于香港。

2 香港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为深入分析香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 笔者根据对宣道会孙凯小学 (CHR&Missionary Alliante Sun Kei Primary School) 、仁济医院林百欣中学 (Yan Chai Hospital Lim Por Yen Secondary School) 、万坡小学 (Whampoa Primary school) 等香港多所知名中小学调查的基础上发现, 在香港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强调英语的运用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积极倡导自由宽松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语言的学习。较为通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情景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设置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浅而深, 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教学环境。英语情景教学模式是以设计教学情景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1) 情景导入。情景导入是学生接触新的语言材料的阶段,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幻灯等情景帮助学生感知新的词汇和句型, 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2) 情景操练。情景操练是学生对新的语言材料的练习阶段, 教师通过创设动态情景以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和知识;通过实际运用, 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 情景运用。情景运用是学生对新语言材料的活用阶段, 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性的情景, 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 香港中小学校在开展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条件的优势, 教学情景设计的主要方法为:

(1) 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在教学中, 可利用现成的实物创设情景, 为教学提供方便, 而且形象生动, 学生容易理解, 乐于接受。

(2) 借助肢体语言创设情景。在英语教学中, 借助动作、手势或表情等体态语创设情景, 启发学生理解用语的含义。

(3)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语言交际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3 香港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案的借鉴

实践告诉我们,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 为学习者创设纯粹的英语学习环境对学好英语至观重要。然而, 社会环境, 语言分为等决定了内地的孩子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外部环境, 所以英语课堂也就成为英语环境创设的主要“阵地”, 能让内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感受英语世界的语言环境成为内地教学和教学设计重要的目标。为实现以上目标。较为重要的几方面原因集中在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和提高,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融洽课堂心理氛围, 激发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要积极营造愉悦、热烈的学习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提高学生英文运用的创造性。

(2) 实施“运用实践型”学习方式。香港多所学校的教育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 关键是运用和实践”。在学习中, 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利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

(3) 提高英语测试的导向性。香港小学的英语测试由口试、听力和笔试三部分组成。笔试试题中很少纯词汇题和纯语法规则题。所以内地在英语测试上要彻底改变目前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降低英语考试主导地位, 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总之, 由于经济水平和国际交流的各方面限制, 在内地实施较为科学的语境教学还存在许多其他客观的制约因素, 如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性较大、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设备相当落后、教学体制的缺憾等。当然随着社会经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相信在即将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指引和推动下, 我国内地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望得以快速提升。

摘要:本文通过对香港和内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比较, 分析出两地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以此为基础, 重点研究了目前香港中小学普遍实行的英语教学模式, 为内地改进教学方式, 推进科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模式,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振江.早期中英接触沟通语言的变迁——从葡萄牙语基础语言到英语基础语言[J].语言研究, 2007 (1) .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突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对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接受质量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教师;主导作用

自2001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新理念”的音乐新课程改革,音乐新课改所获得的一个最重要成果是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十几年过去了,客观地讲,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新课标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主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这一理念的初衷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怕“讲”;教师不敢批判学生;教师不敢管学生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学生愿意唱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愿意听什么,就讲什么的自由倾向,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弱化的倾向。这些都是不利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的,为此,本文提出,在音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我国的音乐教育新课标规定,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视听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不难看出,我国音乐新课标中规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涵盖了与音乐相关的诸多内容,如兴趣、涵养、情操、人格、知识、技能、能力、审美、生活态度等等。而这些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的特殊性,决定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音乐

首先,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出来的有组织声音序列。这些声音是依据其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特殊的音乐语言要素,而要解读这些音乐语言,必须依靠音乐教师。

其次,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借助于听觉,必须了解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是从听觉的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过程。为此,要感受和理解音乐,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而这些听觉上的训练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指导。

第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音乐表达具体的概念、思想,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情节是比较困难的,而主要是通过情感进行表达。而如何去理解这些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解读。

2.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传授有关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训练能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有关感官和能力。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能做到的。倘若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音乐知识技能内容,忽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美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依靠音乐教师的指导,没有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对音乐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中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在其身心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1.想象、思维方面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中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情感方面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身心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成熟,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优良的教学艺术和手段,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在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都需要中学音乐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良好的音乐教育日益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各种观念逐渐发展并逐渐完善,同时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也逐渐完善。希望自己所需要的、所喜爱的,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开始强烈地追求自我的独立。中小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与他们的人生的追求、价值体系等相互融合的音乐文化。但也有部分学生则是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他们的“粉丝”,追赶他们所谓的音乐时尚潮流,最后的结果是不良的音乐充满他们有限的音乐空间,而真正的音乐殿堂并没有向他们开启大门。中学音乐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选取优秀、纯洁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引导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要求。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

(一)激发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国内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它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主要是靠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音乐课尚未列入升学考试课程范围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等。一些音乐教师发现音乐课与升学无直接关系,就觉得这门课缺少吸引力,自动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并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及音乐课的兴趣,努力强化这种内驱力,使之转化为教与学的动力,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不自觉的渴求知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向中小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学科的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等四个领域。虽然没有把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列在其中,但是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因此,我们对待“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放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不能完全按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来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把握好“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度”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中小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在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并引导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鼓励音乐创作”,这是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能提到学生的音乐创作的。今天,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要完成这新的教学任务,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关键。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打破音乐创作中的神秘感。实际上,中小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学习音乐创作和写作文有相通之处,有乐句、乐段、乐章。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写乐句,教师写上句,学生写下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音乐创作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学生自己的感受,是可以创作出好作品的。当然,学生创作什么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创作,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指导,热情鼓励,让学生提高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因为中小学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和少年,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等,还不能保证他们完全独立自主地从事音乐学习活动,所谓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乃至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等,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甚至取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中小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是以音乐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因为中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如果没有音乐教师的指导,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主导作用应该是引领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以实现,其主体作用也难以真正地奏效。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学科,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观念陈旧,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给出教学任务。本文以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案例

一、 引言

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案例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教学。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元素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二、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的教育意义

通过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的展开,除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拓展其思维模式,增强实践能力,从“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并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改变课堂氛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同时,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与式教学任务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字、词的不同意思。

而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会先对事物进行感知,然后在脑中形成表象,接着再由表象向抽象转变,形成抽象的概念。并且,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会把事物的形象作为自己理解的主要方式,从而模仿其动作和形态,形成自己的认知。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上加入生活中的游戏,引导学生完成初步的感知,不再被动接受知识。

(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因为还未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课上或日常交流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教师要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增加课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相互沟通。

小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说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多听是指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会倾听他人说话的方式和使用的技巧,而多说则是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经过思考后表达出来,准确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以任务为媒介,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换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而做到表达的语言和意思相符。

三、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案例研究

(一)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的步骤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共有三个步骤,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1. 教学前

教师正式开始教学前,要预先给出导入任务,并把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导入任务是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因为小学生仍处于一个好动的年纪,很难长时间保持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通过任务导入的方式,激发出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像是“动物王国下了一场大雪,在地面生积下了厚厚的白雪,很多小动物纷纷在上面作画,是动物王国的小画家。现在,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都有哪些小画家在上面作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呈现任务要求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给出示范,而高年级的学生用书面呈现即可。

2. 教学中

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把已经给出的任务变为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的优势,合理划分扮演的角色。比如,教师会把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组内分工,用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参与小组活动,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适当给以指导。

3. 教学后

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会把任务达到的效果和预定的效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任务进行适当地调整,完善课堂教学。教师设置任务的本质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任务,而是通过任务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

(二)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的案例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识字3》为例。

教师会根据这一教学内容,给出六个学习任务:按照班级内学生的人数,分成数个小组,运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其依次朗读生字。随后,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编号,随机抽出一个编号,让这个编号的小组来到台前演示,如果小组演示出现错误,则不参与最后的评比;引导班内的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让部分学生扮演教师,另一部分的学生扮演幼儿园的学生,由“教师”带领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发现文中对子和其他词语的联系,让学生举手发言;接着,让几名学生来到讲台上,写下自己发现的词语;再次,引导学生以学会词语为基础,尝试理解对子,加深学生对对子的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对对子游戏。

小学语文教师以任务为前提,层层递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结语

参与式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巧妙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给出任务,层层递进,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陶剑灵.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西部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经验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03):105-106.

[2]鲁子问,张荣干.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11(16):78-79.

[3]皮連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18):102-103.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1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文文化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语文课本内容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对语文文化知识的积累。而网络的出现,使得语文教学资源拥有了极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网络上具有极大的资源共享性,所以语文教师可以从网络上选择符合语文教学目标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另一方面,多媒体等工具的使用,可以将网络上的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得以在课堂上展现。所以,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来说,他们要做好丰富教学资源的工作,进而为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供途径。首先,教师要围绕着语文课本讲诉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课的教学时,由于对鲁迅和鲁迅所处的时代不熟悉,学生们恐怕很难理解文章的内涵[1]。所以 ,教师就应该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生平和当时时代背景介绍的资料, 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鲁迅先生有所了解。而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就能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其次,为了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有关语文课本内容的影视短片的收集, 并利用多媒体放映出来。比如在讲述语文课本中的《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放映三国演义中该段故事的部分,从而使学生对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心理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更好的进行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再者,教师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利用网络进行学生思维的拓展。比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故事都是作者从单一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而语文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同一故事的其他版本,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2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现代的语文教育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学生对学习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完成对语文教学内容自主学习。首先,教师通过网络收集一些与语文教学内容有关,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就可以提出这些话题, 从而使学生自愿完成对这些话题的资料的收集,进而促进学生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进行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影片的放映。而在影片放映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教学内容的讨论,从而使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自主完成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2]。再者 ,在寒暑假期间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从而取代硬性的寒暑假作业的规定。比如在放假之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假期结束后上交有关的学习心得, 从而使学生有兴趣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在开学以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得,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3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

中小学生仍处于思想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年龄阶段,所以他们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所以,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3]。一方面 ,学校应该建设网络学习室 ,从而方便教师展开语文教学。而与此同时, 这些网络学习室也应该向学生开放,从而为学生提供利用健康的网络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学校网络资源的维护,从而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资源。再者,学校应该进行校园网站的建设, 从而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路径,进而减少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的接触。

4结论

总而言之, 为了发挥网络对中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影响, 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网络文化进行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还要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另外,为了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学校要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而网络也给现代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方面,教育者也应该积极的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丰富教学资源、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等几个方面对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通过第一手资料,总结了河北省新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危机,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危机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中小学;危机;对策

新农村中小学即指县城以外的地区中小学,即镇和乡村的中小学。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这是不容忽视的危机问题。我们根据对问题情况分析,提出解决危机的策略。

1 河北省新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危机

1.1 教学存在的危机

1.1.1 “二课”严重缺失

学校为了能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会重视语数外三大科,而忽视音体美等科目。所以有些学校的音体美课程是虚设的,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此类课程,有音乐课的学校,很多音乐老师上课时不再弹琴领唱,而是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歌曲,让学生跟着电脑学。体育课集合跑两圈以后就自由活动,只要学生不受伤,体育老师就算完成了任务。音体美课所体现的“无用性”,越来越多的其他科任老师占用其时间,很多学校音体美课成了自习课。另外,很多学校没有阅读课,更没有心理咨询等内容。由于农村中小学的“二课”缺失,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1.2 摧残学生的教学方法

(1)抓两头放中间,忽视业务不育人。

有些学校的老师教学中采取“抓两头放中间”的教学方法。即教学中只管优等生和差等生,教学中抓好优等生,能保证中考时更多的学生考入一中。严抓差等生,不是抓学习而是抓纪律,只要他们不捣乱,学不学不管。不抓中等生,是因为老师认为抓他们也没有考入一中的希望,白浪费时间。其结果是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懒惰行为普遍;学生基础偏差,不学习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老师教学态度很不严谨,课件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不充分重视本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因为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小科的教师富余时间多,所以,这些教师在办公室上网购物、看电视剧,聊天现象极为严重。

(2)惩罚式教学,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

在农村中小学,打学生的现象很严重。个别学校的一些办公室里,都能见到老师拿着戒尺(长约半米,宽约七八公分,厚约两厘米的木板)打学生的现象,打手心或者打屁股,有的老师甚至用巴掌抽学生耳光。课间时很多学生就会被传到办公室挨打。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实施体罚,在全班人的注视下直接用脚踢。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严重的会使学生的尊严、身心健康等受到侵害。

1.1.3 先进的教学理念,低劣的教学效果

(1)“生本教育”理念及弊端。

“生本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倡导“阳光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被编号;二是学生面对面。当把课堂交给学生时,学生会把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也拿来讨论,一旦课堂成了开放式的,学生们的提问五花八门,老师依次解决这些问题,时间不够用,倘若有选择的解决,那就会打击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另外,好多老教师教学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体制,难以改变,也不愿改变。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被听课的情况下才会以“阳光课堂”作秀,“阳光课堂”只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换汤不换药。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方面不认真,不规范,效果不佳。其结果,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到了期末,许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创建高效课堂”理念及弊端。

有些学校以“创建高效课堂”为理念,推行“三讲、三不讲、三不布置、三布置”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的应用初衷是好的,可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首先,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老师,这方面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其次,在“三不讲”这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首先在其基础方面,学生们的基础良莠不齐,讲与不讲就存在矛盾。对于“三布置”因每个学生不可能大跨步一齐向前走,所以总有些掉队的同学。

1.2 管理存在的危机

1.2.1 考核方向单一,打击教师积极性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考核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危机,如不及时解决,将会成为学校发展的严重桎梏。学校的教师考核主要集中在學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排名上,对期末成绩有进步的教师进行大幅度的加分奖励,而对教师出勤、工作量、教师的教案检查以及学生的作业检查等其他方面考察很少涉及。这样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学生的成绩,使用很多不正当的手段:有的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压一次,然后等考核的时候再提一次,这样,既保证了成绩,又有了进步加分;有的老师阅卷时肆意提高自己学生的成绩;有的老师甚至上课的时候交给学生作弊的方法。农村学校基本上是都处于单向、单方面的运作中,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可能对学校管理进行建议,只是被动的接受。即使存在职工代表大会,学校也明确指出:大意见不许提,小意见提了办不了。

1.2.2 一刀切的减负政策,有悖于农村现实

全国都在为学生减负的情况下,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在学校的时间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他们一天中学习的时间,但是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性和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出现更大的问题。课后作业的减少和孩子自制力不够,再加上家长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意识督促孩子学习,我们会发现,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对学习兴趣减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对农村学生的减负政策绝不能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一刀切,应该区别对待,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没有减负的必要。

1.2.3 寄宿制学校徒有“家”管理理念,学生缺少温暖

很多学校提倡“家”的管理理念,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温暖。农村的大部分学校用水、用厕问题严重。另外,有的学生还不具备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打开水时,出现“暖壶比学生高”这样让人心酸的场景。寄宿制学校本着学生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千分竞赛”制度,对学生制定了很多限制正常自由的规矩,违规者扣分。被扣分学生的处理结果大致为:写检查、做值日、写保证书当全班同学面表决心、回家反省一星期、停宿等。学校德育处领导在教育学生方面,采取惩治为主方式,惩罚以后,并没有采取任何补救的正确的教育措施。这些制度和规矩束缚着压制了孩子们的天性。

1.2.4 师生流失,师生结构严重失衡

农村中小学校园“决口”的表现:一是家长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农村学校,到县城以上更好的学校就读;二是农村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地调往县城等更好的学校。其结果是,农村中小学在读数量急剧减少,剩下的多少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另外,农村教师大量流失,催生了三方面危机:一是农村师资匮乏;二是滋生腐败,加重教师负担;三是学生家长怀疑剩下的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流失的原因:家庭问题、学校的师源问题、轻视教育问题。教师流失的原因:一是农村待遇低、条件差;二是教师跨学科教学一身兼多职,自己的专业特长可能无处施展,这些是学校留不住老师的主要原因。

2 危机解决的策略

2.1 解决教学危机的策略

除了用“顶岗实习”弥补农村中小学“二课”教师的缺失,学校还可以每周拿出两节课的时间设立“活动课”如(科技制作、舞蹈课、诵读展示、足球、篮球、简笔画、素描、书法、手工制作等),学生可以自由进行选修。任课的教师可以是音体美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语数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课。如果各个学校能够落实这项策略。也是对二课堂的拓展,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1.1 用“顶岗实习”弥补农村中小学“二课”教师的缺失

“二课”关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农村“二课”缺失的局面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授课老师造成的,深层原因是学校对“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要想改善这种局面,校领导应该首先在认知上树立个正确的态度,意识到“二课”的重要性。另外,用“顶岗实习”弥补农村中小学“二课”教师的缺失,高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行不间断顶岗,并且把音体美等有“二课”特长的顶岗生全部分配到缺少“二课”教师的农村中小学。

2.1.2 用严厉的监督机制改变摧残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惩罚机制,让学生和家长监督,如果出现:抓两头放中间的教学方法;惩罚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不严谨等。学生和家长可以向教委举报,情况属实后,对该校的领导和教师施行调离原学校到偏远学校任教的惩罚。

除了进行监督和惩罚之外,学校教务处还可以制定“三生建设”,的相关规定。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录,对于每个月或者每学期有进步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相关教师奖励。教务处还可以进行“高效学习班级”“自主学习班级”的评选,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平行班级之间在竞争中前进。

2.1.3 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将“生本教育”、“阳光阅读卡”、“三讲三不讲”、“三布置、三不布置”等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到实处。制定严格的管理体制,安排老師参与其中,全过程进行指导,鼓励多方参与。如开设阅读课,每周制定一节课作为“班级阅读展示课”。建立流动书站:由学生提供书源,书籍共享。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汇报。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弊端,解决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倾听,培养倾听能力,静静地思考。别人组内汇报的时候,做简单的记录。以便以针对性的交流。

2.2 解决管理危机的策略

2.2.1 规范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

健全教师考核制度,不以单一的学生成绩作为考核唯一目标。要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生成绩、出勤、工作量、责任心等作为奖励的标准,将其与教师培训、晋级、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挂钩。

2.2.2 落实“家”的管理理念,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

要给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部管理提供规范要求。可以建立门卫、值班制度,学校应该重视学校的管理事情,对于门卫,要选拔合格的管理人才,必须要有责任心,保证学生和学校的安全。对于宿舍管理这点,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并明确安全职责,昼夜巡逻值班,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2.2.3 减少农村师生流失的策略

农村师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同县城学校无法相比,因此家长千方百计地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就读,农村教师因为待遇、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与县城教师的滞后性,他们也使出浑身解数脱离农村学校调往县城。要想堵住农村“决口”的校园,首先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一律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如果县城学校违反这一原则,教育主管领导和校长将被调往农村服务三年。另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其各方面待遇高于城市,把这些定为一项制度严格执行,农村师生就不会流失。

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关乎全省教育成败,决定新农村的健康发展。而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就必须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危机,只有解决了这些危机,农村中小学教育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伟.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师,2007.

上一篇:教师与家长交流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主义与创新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