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近年来,微课凭借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使用方便、互动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席卷全国,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各个学科都陆陆续续尝试将微课引入到学科教学中。从2011年国内第一篇关于微课的学术论文发表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有关微课的论文已达到了4313篇(CNKI数据,截至2016年6月),而从土豆、优酷等网络播放器中,搜索到的微课视频也不计其数。

然而,在众多微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研究却极少。以“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搜索,相关论文仅5篇(截至2016年6月),且仅限于高校研究。可见,尽管关于微课的研究探讨很多,但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微课研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将微课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符合教育理论

微课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地将一个小的知识点阐述清楚,达到教学目的。凭借其数字形式的存在方式,可通过网络传播,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多次重复利用,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无限放大,达到教学资源共用共享的理想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符合了教学最优化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中,可创设丰富的情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基于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可在课堂上统一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于微课的教学是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和多元化的,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也强调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将微课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有助于革新传统的教研与教学方式,进一步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发展。微课是课堂讲授法以外的一种大胆、新颖的知识传递方式,实现了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在这一方面上,微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致的。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中常常设置与主题相关的游戏和活动。由于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并未成熟,他们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将微课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后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按需与同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相互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少的缺陷和缺少个性化教育的不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同时,对学习主体“学生”而言,微课中积极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教育,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也是如此。将微课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无疑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要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掌握制作微课的相关技巧,并巧妙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成微课,形成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这个过程能促进心理教师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也能促进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思考,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另外,微课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促进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对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形式化

微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要使微课的效果得到保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两个环节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微课数量迅速上升,参与微课制作的队伍迅速壮大,在这些人或作品中,难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情况。原因包括:一方面,由于微课的制作技术是一个门槛,很多教师难以制作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微课;另一方面,某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拒绝学习更先进的多媒体新技术。这就使得在“微课热”的潮流中,微课被形式化了:其数量增长了,但质量却没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要使得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保证,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对相关作品进行评价和审核,使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质量得到保证,避免形式化。

(二)注重对优秀微课的推广

随着以后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逐渐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会越来越多,优秀的微课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些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将是资源的浪费。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生在学校中要接受的教育,也包含孩子在家庭中要得到的教育。如果能够在家长当中推广已开发出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微课,那么,家长也能够从中学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利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孩子。另外,学生在家庭中同样能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强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优质资源向家长推广,使更多的家长加入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三)建设微课评价体系

将微课引入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了实现该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就与其他常规课堂教学一样,都要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被评价的问题,包括: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恰当、实施后效果是否有效等。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建设、实施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有效杠杆,我们要重视对课程的评价。微课的评价原则包括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同时,可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形成一个全面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可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质量。

(四)加强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这几年间,微课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科范围越来越广,但其实际效果众说纷纭。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微课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为了保证中小学生能顺利掌握微课课堂中所传授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情绪疏导、人际交往等应对技巧并加以应用,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进行相应评价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考核,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实用性。只有其实际效果得到保证,才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一级目标的顺利实现,即真正做到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为主,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五)加强对中小学生微课学习的引导与监督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在家独立学习微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做与学习微课无关的事情,如上网、玩游戏等,这不仅偏离了微课本身的功能,还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教师可时常提醒学生微课学习时间不能太久,避免影响视力;学完微课后,不再利用电脑等电子设备玩游戏等。家长可对学生学习微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限定,并给予监督,必要时给予提醒,严格控制学生微课学习的时间。

总之,将微课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形式化,注重对优秀微课的推广,建设微课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加强微课对学习的引导与监督。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落实与推进。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着重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引  言

2006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针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意见》明确指出,大中城市及具备条件的中小学需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打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下面,笔者从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角度着重探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明确指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对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一些农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与实践经验,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其表现包括:(1)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存在严重的“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2)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殊不知,这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每一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需要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教师,为学生指点心理上的疑惑[1];(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为主,基于这一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存在严重的排斥心理;(4)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没有心理问题的。这一错误认识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的影响,必然会给一些学困生带来心理伤害。

(二)师资培训存在缺陷和漏洞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有限。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是兼职,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规范的岗位培训,其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相对缺乏。这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若实践应用与理论指导相脱离,那么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然会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等情况。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表现包括:(1)重说教,轻实践。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很多心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是并不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给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学生的领悟效果甚微。(2)重成人心理需求,轻学生心理变化。根据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业务调查来看,一些心理指导教师往往会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学生,严重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同感”原则,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与改善并未发挥显著的效果。(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混淆。虽然这两门学科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需要培養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等,而前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对此,心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区别、对待与处理,否则会对其教育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2]。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不但需要专业的优秀人才,而且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确保其能够适应社会,最大化地发挥个人发展潜能,解决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此,在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一定要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唯有如此,心理教师才能够真正地抓住时机,提高教育效率,在面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过程中,真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最大化地呈现出来,力争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重视和支持,打造教育合力,为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3]。

(二)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

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中,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者还不及10%,具有心理辅导经验的还不及4%。由此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了解甚浅,缺乏实践经验。俗话说:“师者为人之表率也。”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此,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所以,积极提高农村中小学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心理教师一定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与考核。具体来说,心理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1)系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在心理咨询及辅导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便于对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把握与解决。(3)在心理测量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科学的阐释与说明。(4)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与品质素养。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全面融合

现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对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学校一定要将其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使其与各门学科教育全面融合,其目的是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等。对此,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农村中小学需要结合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每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行为规范意识,使其能全方位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对周围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确保自己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具备较强的抗压力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4]。

(四)实现家校共育的全面发展

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携手共进,为实现家校共育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心理教师需要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子女的性格发育、个性发展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此,家长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与道德,确保子女能够终身受益。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家长提高心理素质的前提下,还需要与家长多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和看法,共同督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做好铺垫。

其次,心理教师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谈话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带领学生更全面地领悟心理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  语

从整体来看,增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一个根本目標。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等,是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根本职责。所以,心理教师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创建一条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周后辉.论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教师,2010(07):10-12.

傅丽华,刘永红.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3):16.

王旭红.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当代家庭教育,2021(09):162-163.

罗占龙.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21(24):93-94.

作者简介:张杏花(1987.5-),女,甘肃天祝人, 二级教师,荣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任世栋(1986.2-),男,甘肃天祝人,二级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界定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的机制,脑结构与脑神经是基础心理学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对小学心理健康进行界定时,首先,要关注对象群体的脑发育水平是否正常,认知能力是否有障碍。稳定的情绪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尽管会受到挫败和伤心,但此类情绪不会存在很长时间,更加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其次,是否能够给予自己合理定位,是否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人格是否足够稳定和协调,是否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等,也会被视作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心理不健康界定

心理不健康与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存在本质不同,加之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大可塑造空间,即便在某个时间段内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或行为上的,或情绪上的,也不能盲目认定其心理不健康,而是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观察和试探。一般认为,长期出现以下几种特征,即可认为学生心理不健康:好动不安,焦虑多疑,害怕和失眠,故意攻击他人,不好的人际关系。

二、 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所提出的心理层次理论不止针对成年人,也包括处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基于不同年龄目标群体,以及综合各种客观影响因素,在研究需求是否被满足这一问题时,通常会侧重不同的方面。比如在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可以将其与城市小学生进行对比,因为他们的生活背景、出身均不相同。由此,在对应层级分析心理问题时,首先要读层级内容表现程度进行重新划定,比如生理需求,需要按照农村生活标准来划定,将“吃饱”定位需求被满足标准,而不是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丰富。同样,安全需求则需将目标锁定在学生生命安全、道德保障等方面,而非资源安全。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最早由埃里克森所提出,它将个体不同年龄段对应了不同时期,并认为,个体的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最主要的情绪或心理特征,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社会性心理矛盾和问题。比如,0~1.5岁为婴儿时期,主要社会性心理矛盾是“信任VS怀疑”;1.5~3岁为幼儿期,羞愧感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主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战胜羞愧感;3~6岁是学前期,愧疚感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心理特征,需要解决的社会性心理矛盾是“主动性VS愧疚感”。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这个时期会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称为学龄期。学龄期儿童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勤奋感和自卑感,显然,二者也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因此得到勤奋感和抵制自卑感便是这个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 心理健康問题危害

(一)学生自身层面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出现问题,首先受影响的便是他们自己,最直接表现就是难以融入社会。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者未给予足够重视,心理问题将会逐步转变成心理疾病,不仅无法使自己感到快乐,甚至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威胁和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陷入消极情绪不能自拔,将严重阻碍智力发育,这对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会毁掉他们的前途。

(二)家庭层面

孩子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孩子来进行的,准确地说,是围绕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进行的,他们是父母希望的寄托者。农民深知生活不易,以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他们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这样的生活,因此会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对农村小学生来说,若因心理问题导致自己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他们的父母定会无比伤心,破坏原本和谐的家庭。

(三)社会层面

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且未能给予及时治疗,有极大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安宁。近年来,中国农村儿童犯罪案例数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总体国民素质。当然,他们并不同于成人罪犯,犯罪动机基本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非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结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只有满足了最低级需求后,才会向高一级需求努力。若想使农村小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甚至比肩大城市小学生,就必须解决好温饱问题,否则他们只能通过非正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四、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同龄人不良示范。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很多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行为虽然受他们主观意识控制,但若要求他们来承担后果未免牵强,因为他们并没有能力解决该时期下的社会性心理特征冲突问题。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某些举动却会对同伴、身边的同龄人,以及同学造成不良影响,无形中,自己便成为“不良行为之源”。

第二,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叛逆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极易沾染不良恶习。由于未曾了解法律常识,在校时也未接受过相关内容教育,因此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二)学校方面

第一,教育定位不准。当前部分农村小学并未将育人列为第一教育目标,而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提升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情绪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他们人格的塑造。

第二,缺乏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但部分学校并未针对这一问题增设专业辅导项目,更未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治疗,加之过分关注学习教育和成绩管理,致使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三)家庭方面

第一,对孩子关心不够。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家庭生活条件,家长每日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照看和管教孩子,对他们的需求更加一无所知。孩子很多诉求未能得到父母回应,导致很多问题和情绪被闷在心里,一旦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范围,心理问题便会产生。

第二,家庭教育能力缺失。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给予孩子更多帮助。而另一方面,对专注于农活的家长们来说,他们只能要求孩子与自己一起务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交流时间。但这样的交流氛围并不利于诉说和倾听情感,因此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四)社会方面

第一,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来自多方面,客观因素占主要方面,特别是来自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对待,比如戴著有色眼镜看人。因此,政府有责任出台一些政策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二,资源分配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比如学校师资力量对比悬殊,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同时在救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五、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一)增强学校责任感

第一,建立心理问题测查档案。这是一种有效避免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好办法,无论学生心理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定期对他们进行测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降低风险。具体实施时,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应有一份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或每个季度测查一次,或每个学期测查一次。而对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相关辅导人员应该多建立一份治疗档案,找到心理健康成因的同时,探寻多样化解决办法。

第二,加强心理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培训。显然,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校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无论办学条件如何,都应建立心理咨询师,组建心理督导小组,其任务是关注所有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以及制订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而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升心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或资助他们继续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治疗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家庭教育意识

对学生父母来说,若要他们做到养家、育儿两不误,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但以下两点基本要求必须要做到,这也是避免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有效方式。首先是营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比如不吵架、不打架、与孩子沟通时和颜悦色、有耐心等;然后是多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比如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它,抑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它,孩子患有心理问题会有哪些表现,如何应对等。

(三)动员“社会”力量

第一,加强社区乡风乡情建设。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对那些长期外出打工,或者忙于农活无时间看管和教育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可以寻求邻居或好友帮助,请他们帮忙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便不会使孩子沾染上恶习惯;同时,孩子内心的需求和诉求能够及时得到释放,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得到积极回应。而对村委会及其他村机构来说,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提倡、宣传、鼓励和支持这种做法,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教育氛围和生活氛围。

第二,要求企业和社会性组织参与其中。要求当期企业和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性组织给予农村小学生,特别是患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小学生足够关注。尽其所能地提供物资,比如建立村心理辅导站,或者提供资金支持,要求学校增设心理辅导项目。

六、 结语

对任何一个受教育群体,心理问题都是教育者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加,与他们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有直接关系,但并不是好的生活环境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关于这一点,马斯洛在阐述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时已经给出具体解释。心理问题成因有很多,程度也很复杂,文章更多基于现象表面来进行阐述,希望所提出观点能够得到认同,对策能够带给大家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亚丽.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1(15):87-88.

[2]李改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6):95-96.

作者简介:

魏钰源,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周家地小学。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类型: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号:BY[2019]G214号。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

在小学教育中,老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老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想办法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学习,让学生不再讨厌和害怕学习,让学生将学习这件事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去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

例如:在教授学生《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老师应该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并想象到故事的发展,体会到孩子和巨人的心理活动。下课以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在这堂课上学到的心得,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也可以让学生们来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由此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这样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然后让学生爱上学习,并将学习这件事情从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自己的爱好和习惯。

二、建立和谐的关系

在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关系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把孩子比作树苗,那学生们小学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就是老师施给他们的肥料,这些肥料决定着他们是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或者变成歪瓜裂枣。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并且容易犯错。如果老师总是面无表情,没有笑脸,喜欢批评学生并且不认可学生,很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留下阴影,让学生害怕老师,从而疏远老师,并且厌烦学习。相反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肯定的眼神和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并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老师应该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学会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样孩子们就能充满自信,昂首挺胸。老师需要经常和学生谈心,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和谐的关系。而且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并能主动拉近和学生的关系,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以谈心的真朋友。这样的关系才是师生之间应该有的和谐关系。

例如:老师在教授学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生可能不会理解老师讲的东西,不能完全明白课文里面的思想感情。当课文讲述完毕需要有人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学生想要举手来回答问题,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因为这个孩子是勇敢的。回答对了要表扬学生、认可学生,因为他是聪明机智的。就算回答错了也不应该批评或者嘲笑学生,因为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老师要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要学会去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然后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塑造美好的心灵

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们知识,也应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典故和例子,老师应该形象生动地利用这些例子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做法是错的,为什么错了,并让他们注意不要犯相同的错误,同时也应该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并鼓励学生这样去做。而且老师应该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来给学生树立榜样和目标,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老师不能仅仅教授给学生们知识,还可以在讲完课文后给学生们讲一讲雷锋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雷锋同志这个人,并倡导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此来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教授《争吵》一课时,老师除了要让学生们学会朗读课文,还要教会学生们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要把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教给学生们和别人针锋相对是错误的,因为一点小矛盾就与别人争吵也是不对的,要教给学生们在与人争吵时只有多想对方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真正和谐融洽的友谊的道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具备一个良好的身心尤为重要。学生智力的开发,行为的养成,要抓紧这个关键时期,不能放过各种教育契机,需要对学生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老师可以多多尝试进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更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和信心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心理素质教育上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且这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自身性情上得到陶冶,在理智上能夠心悦诚服,这样不但能对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算得上是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刘利锋.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J].教师,2014(28).

[2]姜翠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7).

[3]白文立.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编辑 温雪莲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可确保学生逐渐形成较为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文章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对个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进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德育教学;融合措施

在学生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学有着重要地位,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当前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解决。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心理健康教学与小学德育教学的关联

所谓德育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引导与完善,而思想道德主要可分为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时,也可确保小学生形成的社会观、价值观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学生具有积极性向上、热情、阳光等性格与态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使得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有着积极向上特征[1]。从教学方面进行分析,虽然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差异,但是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针对学生健康思想道德进行培养的内容,因此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在促进小学教育快速发展时,就需要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这不仅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强度,还可为提高小学教学效率提供有力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学德育教学结合方法

(一)实践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进行融合,与教学可持续发展有着极高契合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都不可仅仅落实在理论层面,还需通过实践确保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保证学生逐渐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相互融合时,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状态制定完善的教学活动[2]。当实现这一目标时,教师就可真正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成长氛围与性格特征,而这也可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持。另外,从实践角度出发,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机整合时,需要教师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而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长汀红色旧址群、敬老院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下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进而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生活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

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才可确保德育教学的价值与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学生形成的道德思想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另外想要确保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时不仅需要依靠教师,也需要学生家长给予相应的认可与帮助。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习惯、兴趣、爱好、特征等内容,当出现错误行为时需及时解决,并表扬与奖励正确的行为,这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理念与行为提供良好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3]。教师则应不断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生活保证学生接受的道德教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例如: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小交警”、“绿化环保”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与日常生活情境实现有机融合,这时学生可了解工作的不容易,也可保证其思想、道德、理念、行为等能够得到改变。而这种方法也可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完善,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三)结合学校与家庭

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家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属于学生最初的学习场所,同时其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以及思想道德的形成都与家庭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时,也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家庭教育经常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即学生家长的工作较为繁忙,多数学生都是由老人教育,而老人对于小学生都较为溺爱,并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也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知,使得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存在缺失现象。另外,由于在小学生成长期间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极为重要,因此若缺少陪伴就会导致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成长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4]。所以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提高交流与沟通强度,使其了解与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而保证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同时学校可定期开展各种家长会与亲子活动,使其真正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状况,进而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当提高学校与家庭沟通力度时,教师也可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这可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

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人才较为缺失,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缺少相应的关注与重视。这就使得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融合质量时,学校需要不断聘请与培养专业人才,而这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其一,转变学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使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掌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可为强化两者的融合力度提供良好保障。其二,不断聘请与培养专业人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专业人才也需要拥有相关资质证书,这才可保证在教学与引导符合社会核心主要价值观。当学校聘请专业人才缺少资金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培训,并让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快速提升,使其真正了解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同时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这时其教学质量也会出现质的飞跃[5]。其三,各个学校之间也应提高交流力度,不断针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契合度,这可确保两者的融合效率快速提升,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从培养专业人才、结合学校与家庭以及在生活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等方面出发,为两者的有机整合提供有力支持,进而确保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胜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50.

[2]  李桂源.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0-71.

[3]  马丽,马云飞.谈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才智,2018(04):63.

[4]  王彩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3):206.

[5]  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78-79.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现代教育中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教育过程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目标,那就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们应该重视起来。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素质。数学往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科目,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繁重学业造成的压力,很多小学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但是学生们就是“不领情”。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要改善这样的状况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一、教师如何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把控好课堂情绪: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的情绪是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的。可想而知,一个无精打采,授课枯燥无味的教师给学生们无形之中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也容易心不在焉,走神开小差。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声音要铿锵有力,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适当地开开玩笑调节课堂的气氛,把我好授课的节奏,让学生能够适应并跟上教师的步伐,这种授课模式下的学生才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要始终保持学生课堂学习情绪的高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学生竞猜环节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竞猜环节,竞猜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持好课堂纪律,保持学生的竞猜环节有秩序地进行。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有限,因此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面前就退缩了。当学生遇到实在不会解的题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路,共同探索解题过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合作解题的过程中实现双向进步。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总结自身所犯的错误,不断地赶紧自己,实现突破。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釆用以下几种方式。

1.学生的发问后自评

数学学科需要学生不停地产生疑问,疑问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这种学生发问自评的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身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避免了不良情绪的干扰。

2.学生的创造后自评

创新是所有课堂教学的精髓,数学也不例外。教师不仅要主要创新性教学,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题目的解题方法往往都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全面地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力求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进行自我评价。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

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们能够享受顺境的同时,也应当拥有强大的心理适应逆境。很多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都会表现出一种挫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因此教師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如此,在遇到困难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教师可以从一下几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1.设计学习障碍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障碍来“为难”学生,使学生陷入困境。这样做是为了有效抑制学生过于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体会到失败的滋味,并告诉他们并不是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是成功的,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也经历过无数次科研的失败,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才能成就更优秀的自我。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困境中成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迎战挫败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时候就应该适当地鼓励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表现出对他们的信赖,并激励他们敢于挑战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直面困难、敢于挑战的积极情绪。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积极的响应。我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全面的剖析,也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一条道路。

上一篇:医学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