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17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体育游戏是集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运动,它包括促进身体发展的活动性游戏和与各项运动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及其结构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完成课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有效结合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体育锻炼方法。它具有锻炼身体,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通过游戏教学渗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常有人讲现在的学生上体育课是“身顺而心违”。其实,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那么如何使体育课吸引学生呢?而游戏就是最好的良药。我们又该如何将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有效的结合呢?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既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更容易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

2、游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体育游戏的教学除了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培养活动能力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知识和技能传输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消化。例如在游戏“打龙尾”中,学生在开展游戏之前,必须先学会控制球和传球、接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很容易就会学会怎样控制球和传球、接球,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兴趣也很浓烈,学起来当然得心应手。

3、体育游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

学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学习和与人交往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较强,但是如果教育引导不当,养成了不良习性,则很难改正,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集体主义教育。课堂教学游戏中大多以集体性游戏为主,集体性游戏多属于竞赛性或对抗性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主要是通过在游戏的过程中来培养的。例如在“穿城门”游戏中,教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游戏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说,体育游戏是一种加速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中的运用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正确运用,应紧紧围绕其目的,有选择地穿插运用。掌握游戏运用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在运用游戏时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兴奋适当,又不能活动过度使身体机能下降产生疲劳,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进行基本部分的学习。

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中的运用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基本部分运用体育游戏时,选择合理的游戏形式,既能改变单调枯燥的练习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还可以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并提高教学的效果。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体育游戏在这一环节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3、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尽快消除运动疲劳,使学生上课时高度兴奋的情绪平静下来,并将身体各组织器官由紧张运动状态逐渐过度到相对静止状态。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能转移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兴奋,使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

体育课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体育游戏的运用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掌握。我坚信把体育游戏正确、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只要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一定能运用成功。

参考文献:

[1]孙卫星 《谈提高小学体育课的吸引力》[J],《新课程》期刊 2009,(5)

[2]魏钱兵 《小学体育课堂因游戏而精彩》[J],《新课程》期刊 2009,(5)

[3]《课堂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廖春梅. [J].体育教学 2006(4)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我国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对城乡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并对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协调发展;城乡;中小学体育;内涵;建议

Key words: coordinate development; P.E in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nnotation; suggestion

城乡中小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力军和代表层次,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高校输送健康大学生、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工作。1996年,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其中提出了“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方案。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部署了大约70项具体工作,如配备充足的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等,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区间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公共政策价值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差距越拉越大,出现了严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也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推进。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理应成为学校体育研究的关键词。

1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1.1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是描述事物间良性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1]。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2]。城市中小学体育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就是针对城乡对立提出的一种城乡中小学体育发展的思想或理念。因此可以认为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体育各自内部协调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的发展和变化以不牺牲对方或给对方发展造成障碍为前提,任何一方的发展为对方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基础,并且使过去的失调情况得以纠正或缓解。

1.2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外延

1.2.1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是整体化的要求

以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两者大多时间呈现出不同步、孤立、割裂、缺少联系的发展局面,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中小学体育的快速发展,但也相应地抑制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一系列的矛盾逐渐呈现出来,阻碍了中国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文化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体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实行城乡整体化发展,这需要把城乡中小学体育作为一个统一系统来对待,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考虑城市与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问题,城、乡学校体育两个部分的关系问题,以及二者之间双向互动、优化配置的问题,尽最大努力避免二者片面、孤立地发展。

1.2.2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化发展,是有差异、多样性的发展

平均化发展是一种呆板的、单一的、狭隘的发展模式,形式上的平均最终会导致实际上的不平均。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太大的差距,而不是要平均化。毋庸置疑,现实中国环境下,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组织形式,即便都是城市,大城市和中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也是不一样的,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学校,体育状况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地方的城乡中小学体育是多样性、差异性的。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体育有了最广阔的不竭之源,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能够有效避免学校体育单一、守旧、呆板的发展模式,从而有力地推动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发展。

1.2.3 是要保证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均等地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学校体育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安心学习的有力保障。我国《体育法》第十七条明文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3]这对学生享有体育权利和机会奠定了法律基础。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要求政府和学校保证农村中小学体育的权利和机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在观念上也应对学校校长、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说服。

1.2.4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应关注体育经费、场馆等硬件资源的协调发展

现实调查表明,城乡中小学体育在硬件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市因为经济条件好、政府扶持力度大、社会赞助多等原因,学校体育硬件资源比较丰富。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体育硬件资源有着巨大的漏洞,一些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不仅是缺少体育硬件资源,而且是严重缺乏。当城市的学校生忙于参加跆拳道、乒乓球、网球等俱乐部,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时候,许多西部农村孩子,却在泥土地上踢着低廉的足球,或者在水泥砌的、砖头做球网的乒乓球案上练习。城乡地区学校体育硬件资源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整个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1.2.5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应关注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的协调发展

造成城乡中小学体育差距的最大难题是“软件资源的协调”。体育教师是中小学体育课的主导,也是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比赛重要的组织者,其数量和质量能够间接反映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然而,目前由于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待遇等原因,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不甚乐观。偏远山区、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还曾一度出现“体育教师荒”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2 我国城乡中小学体育发展状况比较

2.1 城市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地位的比较

我国的体育课程是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法定必修课。城乡中小学是否重视体育课程,是否按照教学大纲认真执行体育课程内容,决定了体育课程在中小学中的地位。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大都集中在城市阶层,同时这也潜在的使体育教育政策和体育主流话语更多的带有“城市价值取向”。在这种背景下,城市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良好,中小学校大都会按照教学大纲认真执行教学计划,体育“必修”课程的地位往往不会被“撼动”。有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县城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完全开课率分别占70%、100%、97.3%,不完全开课率分别占30%、0、2.7%,所有中小学未开课率都为0(见表1)。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体育地位令人担忧。2007年全国田野调研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农村小学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在77%左右,但是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 3%,村小学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并且依据教案教学率村小学和教学点也仅为50%左右[4]。这其中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师短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但是存在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占有的状况。以上表明,我国体育城乡中小学校的地位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的存在,阻碍着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协调发展。

2.3 城市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内容的比较

我国建国以来共进行了6次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在每一次的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都不大,以田径、球类和体操、武术等教学内容为主,简单的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为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但从历次出现的教学大纲中也出现了规定性教材逐渐减少,选择性教材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的省份、地区所使用的体育与健康教材不尽相同。很多情况下,体育与健康教材是由省里统一编制,统一发放,大城市里的专家、教师一般很少考虑农村中小学的特殊性,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强的城市偏向。所以,在许多省份,对于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来说,并没有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见表2)。但是,这种情况也极易造成一些问题的出现。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以球类、体操、游泳、舞蹈或健美操等为主,教材内容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悖离,体育项目中有许多农村少儿不熟悉的内容。这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脱离农村实际的状况与农村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2.3 城市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的比较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体育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保证,目前,城市中小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经费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的,国家一些关于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体育经费投入的规定也往往以城市中小学为参照。考察发现,城市中小学校大都达到了国家的有关规定,这与城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同时城市中小学与相关的监督部门距离近,容易受到检查、监督,形式需要学校按照规定建设体育场地。而以城市教育发展为基点的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会忽视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目前,农村学校经费普遍匮乏,一些学校连正常运转所需的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更别说拿出经费购买相关的体育器材了(见表3)。考察发现,“一堂课,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顺口溜绝非是空穴来风。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是苦不堪言。

体育教师是中小学体育资源的第一要素,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师队伍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8]。按规定,高中体育教师应具有体育专业本科毕业学历、初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专科毕业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具有中师业程度的合格学历的要求。我们考察南京市中小学发现,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普遍较高。这与南京市中小学老师进校的门槛较高有关。自2006年以来,南京六城区录用新教师的报名条件即为:“南京生源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南京生源学前教育师范类大专生,非南京生源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应是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或国家‘211工程’院校学生)、拟取得教师资格的硕士毕业生。”等。如此条件,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不足为怪。但在农村,体育教师情况不容乐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配备数量、学历等方面都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见表4)。考察了解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与地方人事制度的制约相关,许多地方农村中小学人员归县级教育部门管理,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各县财政支出,为紧缩人头费、减少开支,“宁缺”、“宁兼”而不进。此外,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的硕士,大学本科、专科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有的宁可改行也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想尽一切方法留在市区或县城中学任教。因此,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村级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再加之体育课不被重视、体育教师流失和转业现象严重等制约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提升。

3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需要有理论的支撑,总的看来,其理论支撑主要有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系统科学协同学理论、生态科学共生理论等。

3.1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见诸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脑子中,如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傅立叶的“法郎吉”与“和谐社会”、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都体现了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考[9]。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得到空前扩张,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被逐步吞噬直至消失,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对于城乡发展之间差异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新世纪,在借鉴西方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基本国情,我国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该理论的精髓就是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对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该理论关于统筹城乡管理制度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由此可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筹城乡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应以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眼光来认识城乡中小学体育发展问题。站在构建城乡一体化这一全局的宏观高度,研究解决城乡中小学体育差距,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和谐共进的中小学体育发展新局面。

3.2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协同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10]。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跃迁,正是由于系统内部各组成之间由无协同向高度协同的转变所致。从协同学角度看,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城市、农村中小学两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

现实表明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体育这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呈现极不平衡的状况,特别是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师资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不同子系统非平衡态的发展格局是运用协同理论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由于城乡中小学体育系统的不断差距性演化,严重损害了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其结果是学生体育教育机会丧失、体育教育权利缺失,最终带来整个中小学体育的恶性发展。哈肯认为,竞争与协同的双重作用将导致系统发展的主导模式——序参量的出现,在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系统运动中的某些模式得到加强[1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系统产生序参量,从而能够主导各子系统发展的局面,扭转不良发展态势。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先后颁布了有利于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系统的序参量,从而促进城市与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协同发展。可以说,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与协同理论具有一定的切合性,该理论能够为我们制定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策略带来启示。

3.3 生态科学共生理论

生态科学中的共生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提出,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12]。一般来讲,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形式形成的关系。共生理论共包括四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内部条件,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而共生界面则是以上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共生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样的现象,在不同学科的分析视角中,将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学科也正是借助于这些特定的分析视角,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共生理论作为生态科学的重要理论,其丰富的原理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适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所以我们可以把共生理论作为分析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工具。

城乡中小学体育是个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动态系统,这符合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因而可以说城乡中小学体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体育作为两个生态有机种群,是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具有共生单元——城市中小学体育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具有共生模式——寄生模式、偏利模式以及互惠模式;具有共生环境——正向环境、中性环境以及反向环境;具有共生界面——政府、市场以及民间组织。共生理论能够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4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法规,制定政策,保障城乡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权利

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一个缺乏公平的社会是难以稳定发展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在社会伟大实践中探寻到的真理。这一真理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小学体育也不例外。城乡中小学体育的协调发展,要求政府和学校公平对待城乡中小学体育两个子系统,想方设法保障农村中小学生体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要进一步修订现行教育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删除对农村教育带有歧视性的条款。应该突破地域的限制,创造条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中小学生,使其能够学习阶段接受体育教育的熏陶,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从而增强体质,为日后发展奠定身体基础。还应加大宣传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政策,使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长)、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体育,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坚决杜绝占用体育课现象。

4.2 加大投入,发挥优势,保证城乡中小学体育硬件资源的协同配置

资源均衡是城乡中小学体育均衡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城乡中小学体育失衡发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村中小学体育硬件资源的严重缺乏,因而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投入。按照协同学理论的原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形成支配城乡中小学子系统发展的序参量,从而引导两者向有序化方向发展。通过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骤,科学、长期、有计划地额外补偿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使其能够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标准配备体育器材,修建体育场地设施。发挥农村体育资源自身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改编、创编既有简易运动项目、游戏和发展体能的教学内容,又有浓郁乡土气息、民族特色的教材,使教材与环境、硬件建设相适应,与教师专业整体水平相称,与学校的整体文化基础相匹配,构建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4.3 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共生机制

城乡中小学体育软件资源的协调发展必须克服农村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不利的因素,通过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设立专项津贴,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从而吸引优秀的大学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农村体育教师还应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开阔他们的教学视野,提高思想素质、体育教学技能等,从而为提高体育课质量奠定基础。遵循生态科学共生理论的相关原理,建立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共生机制,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定期交流、学习,定期轮流交换上课等,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

4.4 转变观念,利用市场,扩大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来源

毋庸置疑,国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学体育的扶持力度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城乡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多元需求,因而还需要城乡中小学体育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扩大体育教育资源的来源,尤其是优质的体育资源来源。如农村学校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与企业、公司互动,争得其捐赠和赞助,从而获得学校体育硬件资源(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鼓励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

简、修旧利废,自制各种简易器材[13];学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方面的优惠政策,主动地向市场找优秀的软件资源,吸引更多优秀体育教师到农村就业,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3(2): 177-17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http://www.sport.gov.cn/fagui/fg001.htm

[4] 张世威,魏银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下重庆县域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4):92-97.

[5] 曾全红,曾祥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90-93.

[6] 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68-73.

[7] 王凌飞. 山东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不公平归因及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6):125-127.

[8] 王晏,郭瑞,魏涛.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88-90.

[9] 柳思维.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6):35-38.

[10]张艳玲,张爱丽.从自组织理论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学刊,2006(5):90-93.

[11]刘红建,成卫民.NBA自组织特性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2009(3):91-96.

[12]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9):371-373.

[13]吴昊,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53-55.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下的体育教育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由于疲劳而降低了课堂参与的热情,而应试教育中对文化教学的过分重视使体育教育变得简单化,没有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策略;模式探究

小学阶段下,教师需要能够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创新体育课程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指导小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并敢于尝试各种体育活动。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变化,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提高基础体育教育水平。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常常有一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体育方面的锻炼只需要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坚毅的心态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由于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和时间上的紧迫,小学阶段下的学生就算有意识地进行锻炼,但是体育活動引起的体力消耗导致体育锻炼难以受到实际上的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现有的教学思路,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以提高体育教学的绩效。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在现阶段下的能力水平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促进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当天气恶劣且无法进行户外运动课时,体育老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观看有关体育方面的动画片或电影,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体育运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由于天气原因体育课程在室内开展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学生的情绪也是非常低落的。因此,教师可以挑选了一个有关篮球主题《热血篮球》的动画片,并与学生们一起观看。令人兴奋的比赛过程非常有趣。学生在小学阶段下的理解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可以时常停下来向学生解释与漫画有关的各种情况。专业的篮球知识使学生可以边观看动漫知识边学习,并且使用多媒体信息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育效率。

二、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和谐舒适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执行教育任务,让学生能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在发布正式的教育内容之前,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体育热身游戏,有效地调节体育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兴趣,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小学生处于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年龄,课前游戏非常适合他们的现阶段下的发展,使他们更愿意接受体育教育。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小学阶段下的体育课程时,教师需要能够针对学生自身在现阶段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量,为学生构建出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体育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趣味传球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于体育知识进行学习,并进行相关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实现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且模仿这个动物的叫声,每当学生模仿的动物叫时,就把球传给这个学生,这样趣味化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学习当中,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发掘学生潜力

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受众,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并根据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身体状况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感兴趣。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受专业运动训练,所以在身体健康方面具有很多挖掘潜力。许多的学生在课程开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学习跑步时并没有调整自己的姿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久之后学生跑步速度又快又稳定。因此,体育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他们的潜能,在遇到不熟悉的运动时耐心地指导学生,并鼓励学生,以便他们对自己的运动建立信心。同时教师必须能够深入到体育课程的本质当中,在体育课程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各种运动技能,还通过探索自己的技能并发现了他们最初并不了解的项目,对体育活动产生了热情。

例如,学生每一个个体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在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爱好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教师在课程的开展中,需要教师能够尊重这些差异,以此对学生开展全面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实现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下,教师需要能够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创新体育课程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成周.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新课程·小学,2016,(3):349.

[2]陈飞.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202.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课程的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及理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而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本文通过论述小学体育教学意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策略

一、 小学教学体育意义

小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因此小学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养成都会在这一阶段一一体现出来,而小学体育教学则是辅助其他教学,因此,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也同样具备重要的学习意义,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且还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举办一些体育竞技的运动会,从另外一方面延伸开阔学生的生活领域,使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主要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可以使教师引起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二、 小学体育教学特点

(一) 教学目标的双重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双重性,首先,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学习体育的重要性。其次,学生在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每天锻炼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健康认知的水平,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 教学具有针对性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展开教学,而且也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特点进行具体教学,以此来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 教学内容具有合理性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体育教学和文化课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教学具有實践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科学设置学生的运动量程度,根据不同体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适当地增加运动量,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素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作为主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指导与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有着很高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首先,小学体育老师要有强烈的学习进步意识,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要积极踊跃地参与,从而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其次,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理念,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在实际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各式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来共同商讨体育教学如何突破新模式。最后,针对自身在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做好基础。

(二) 创新体育合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目前,因为中国体育教学的理念仍然被传统教学思维模式所禁锢,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所展现的思维与方法依然比较传统、老套,其产生的问题造成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全面提高。因此,老师应该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上创新思路,创新方法,让学生增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首先,老师通过与学生的友好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娱乐生活,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需要来展开。其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国家体育的杂志、报刊、新闻,以及国家体育的发展状况,不断促进学生能更深层次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社会意义。

(三) 创新小学体育教材体系

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材仍然以书本文字教材为主流,而音像教材和网上视频学习教材依然处于辅助地位。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基本只注重书本文字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些文字内容太过基础、太过陈旧,不利于现在学生进行学习。另外,音像教材存在内容不全面、质量不达标等方面的问题,而网上视频学习教材则对网络设备硬件要求较高,因此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网上的学习。诸如此类这些问题的存在,便给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构建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时要着重于创新,教材内容应该新颖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内容也要体现出现代体育发展的新成果,结合现代体育发展实际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采取拓展和建立网上体育教学资源等措施,进一步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四、 结束语

总体而言,根据目前社会实际情况,因为新课程对小学体育教学这一方面出台了越来越高的任课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则需要适应新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评与技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要及时地改善,从而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以显著提高。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以小学体育教学为突破口,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希望能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实践策略,从而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取得质的飞跃,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既能快乐的学习又能收获到体育相关的技能与知识。

参考文献:

[1]许浩.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0):87-88.

[2]梁永森.创新角度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8(11):125.

[3]苏媛媛.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中国高新区,2018(7):115.

[4]林锦秀.新课标视角下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体育科技,2014,33(2):60-61.

[5]王森楠.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5(16):24-77.

作者简介:

李翔,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首先通过了解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关于体育设施的现状,然后逐步解决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达到和城镇学生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生; 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校本;行为

中小学生处于人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骨骼的钙化未完成,弹性大,硬度小等,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发展不平衡。身体的可塑性大,易变形,运动也易疲劳。所以在体育运动中是非常需要很多体育设施的帮助进行体育锻炼。借助体育器材更可以提高学生关节的灵活性、稳固性;培养学生坐、立、走、跑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全面发展身体。但是在我们中国现在的农村小学体育课中还是存在缺少体育器材的严重问题。

体育设施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的基本条件,而目前在新课标下的体育场设施现状已成为制约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体育设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参与现代体育运动的需要,与体育新课标的达成仍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问题和差距主要是:

一、体育设施拥有数量少、质量差

虽然学校现有体育设施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但是相对学校的学生数量和校园面积来讲,生均体育设施还远远达不上标准,特别是一些坐落在农村或者山区的学校,由于学校经费紧张,累计投入的建设资金少,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一直难以提高。

二、体育场地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长期建设规划,农村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中,几乎很少有室内场地,即便是有那设计也只是不合理的,本人工作的这个学校,乃至本人曾经去过的几个学校,即便是有了室内体育场地,也不尽人意。各类体育场地中,篮球、排球、足球场地占有比重远远大于其他的体育场地,这与体育项目的全面开展和学生对体育的多方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教学在场地器材的配置规格上,都是竞技化、成人化,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因而未受到学生的喜欢。

三、体育场地的发展不平衡

一些农村学校别说是塑胶跑道或者是煤渣跑道,只要有块水泥地上体育课的已经是很不错了。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一般不会在这方面投入,往往都是在其他方面投入比较大,再加上农村学校本身的学生数量也不是很庞大,所以上一级对学校的资金发放也是有限的。

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相比,器材不足,缺少场馆等是无法避免的问题,那么怎样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缩小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当然也是多年来农村体育教师一直所追求的。教育形势在迅猛地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的今天,我认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不能盲目追求赶超城镇学校,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联系实际,在挖掘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潜力,利用地方体育特色和传统体育优势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大胆树立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个性,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效地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有自己的特点

切实、合理、有效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下陈的跳绳,前所中学的篮球等。学校要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基础和热情等的情况,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切不可与当地实际脱轨。能否解放思想,大胆地树立、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是衡量农村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效果好或差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决不能以标新立异地,为目标、为个性而个性,应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从学习主体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制定具有农村学校鲜明个性的教学目标,而不能盲目追求和城镇学校等同。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个性化

在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欠缺的条件下体育课堂有个性化的内容的话就可以和城镇学校体育教学一样收到同样的效果。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但是形式不一样,如在跳绳的体育项目上,不一定只有单调的单次跳绳,可以是双摇,还可以集体跳绳等等。这样的项目有较高的锻炼价值,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增强。还有像学生喜爱的爬山,跳方格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按传统观念,似乎被看作体育教学内容的异类,不能登大雅之堂,被拒之于体育课堂之外。用之,有损于体育教学形象,其实不然,这样的体育项目比起其他的体育项目更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这样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使体育教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所以体育课的内容切忌教学内容枯燥单调还伴随呆板、苛刻而又细腻的技术要求,庄重严肃的而又沉闷的课堂气氛,困囿得学生体育课上盲目又机械。学生期盼上体育课的目光和心情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身顺心违,出勤不出力的残酷现实。农村学校由于场地、器材、升学压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农村体育教师成为无米的巧妇,进退两难,翻来覆去的一些内容,使学生丧失了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合理地选择一些学生喜欢,教学条件许可,教学效果好的内容。例如,适当增加传统项目的课时比重,让乡土项目走进课堂。这样的体育课才能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而学生的练习也会变得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师生关系也会变得和谐统一。

3.开发校本,注重特色

课程建设中,体育教师可开发那些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建立校本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如北京市羊坊店中心小学周晨光老师是一位对奥林匹克教育执着无比的人,是他首先模拟古代奥运游戏,开创了小学奥林匹克特色教育的先例。又是他,把奥教展板扛到了全国二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扛到了海宁会议(全国中小学创新观摩展示)上,之后,又在电讯博览会上展出,受到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先生的高度赞扬,中体报、中青网以及国外的众多媒体都作了报道。他亲自编写奥教校本课程教材,又组织了校园奥林匹克国际教育的系列活动,如:“校园里的联合国”等,开创了“奥林匹克与文化教育沙龙”,发明了欢乐纸球等十多种体育器材。近来,又成功策划了“爱心彩球行动”,吸引了全世界近八千万人的眼球。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当然校本特色的开发也不能盲目,要根据实际。

当然能否作好以上几点,还要看一个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也要培养好的学生干部,这样的话你上起课来就会如鱼得水了。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谈出.中国学校体育 ,1999;2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贾齐.“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学科教学论考察.体育与科学,2001,9

[4]贾齐,李捷.作为“关系”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与科学,2004,2

上一篇: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下一篇: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