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

2023-09-19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第1篇

对体育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考试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应建立在改革传统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的基础上, 强调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功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的管理功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 并使其达到充分的和谐的激励功能。

对“体育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考试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应以专业技能教学体系、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材内容) 为依据,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相关实例的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 提出建立体育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考试与评价标准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为体育艺术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1 制定专业技能课评价体系依据

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指不同的专业课程共处于同一整体时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关系。它是落实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专业特色”的集中显现部分, 体育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情况 (见图1) 。

图1说明:课程的设置是指制定者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需要, 对不同课程进行选择和组合的过程。既反映出各门课程的特点, 又反映出各门课程之间、教材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并形成其特定的内部结构。因此, 依据其课程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结构特点构建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级评价指标, 即专业技能课程总体评价指标, 专业课程评价指标和教材内容评价指标。

2 制定专业技能课总体评价指标的原则

专业技能课总体评价指标的确定, 应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向学生群体, 通过评价对学生学习观、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和导向作用;教育功能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全过程, 并把评价标准作为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加以运用, 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从而增强自信心, 不断地为自己设立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树立敬业、报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丑”培养学生的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高尚情操的不断追求。

应以专业技能课的培养过程、形式、方法手段、培养成果 (包括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 和专业特色为评价对象的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是指向教学过程与结果, 通过评价鉴定教学质量、区别优劣, 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循环调控的过程, 以保证各项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平时检测、阶段测试、期中考试 (考查) 等, 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客观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进行调控。正确的运用这种调控功能不仅能及时纠正教、学两方面存在的不足, 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而且, 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实现管理功能的活动中, 体现着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水平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应发挥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作用。激励功能指向教师和学生群体, 对教学活动起着“酶”的激活作用, 通过教学评价, 激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挖掘自身潜力、主动地协作与配合以及开展创造性的学习与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行为、效果的肯定与否定, 将引起“关注程度”的增加或转移, 如:语言评价是日常教学中, 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 适时的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 群体间更为团结合作, 其实, 这种评价就是运用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它使学生对正在从事的活动投以更大的关注和热情, 反之, 将会导致热情的降低甚至转移。

3 专业技能课总体评价指标的制定

专业技能课评价指标是一定的课程评价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基本的必要的活动要素, 然后把这些活动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 它包括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显性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各门专业课程所含盖的具体教材内容及综合性教学目标而提出的,通过对专业课程及所含盖的教学内容及综合性教学目标的归纳梳理形成的六个显性评价指标。即健康水平、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出六个显性评价指标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与学习的阶段性、即同类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构成的横向的联系, 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 初级指标主要针对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水平、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水平和掌握专业基本技术的水平进行评价;中级指标是在初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和对其实际操作水平进行评价;高级评价指标也是终结性评价指标, 它在延续中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强调了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主要指创新意识) 的评价。

专业技能评价体系中还包括“隐性”评价指标, 其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现教育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主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先进的思想、健康的理念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爱国敬业和勇于奉献为“主体特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各项实践活动。

4 专业技能课评价方式的分析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显性和隐性评价指标构成了专业技能总体评价体系, 它依赖于课程评价指标和阶段性评价指标的支撑, 并由此构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改革以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行政型”评价方式, 建立包括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等多样性的评价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这样的评价形式才具有代表性, 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形成, 对学生养成良好地自我评估和自我检测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实行定量与定性相互补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专业技能课是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等, 未来体育课程的目标将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仅仅采用定量的技能评价显然是不能反映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因此, 从课程目标出发, 应制定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以衡量学生“进步”水平为主的评价体系, 应包括对个体学生的体能、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

4.3 改革“统一化”评价标准, 探索“多级化”评价方法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身体形态、生理和心理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决定其发展也是不同步的, “统一化”的评价标准是“精英”教育的做法, 在很大程度上否定着人的个体差异。因此, 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多级化”评价标准与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注重学习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进步幅度多角度地进行评价的方式等, 通过拓宽评价空间使处于各个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才能收到预期的评价效果。

4.4 发挥评价方式的互动作用

互动作用体现在评价标准本身的科技含量, 主要表现在能否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保证作用, 同时能得到广大参与者的认可, 并在同一目标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过分的强调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的“绝对权威性”或“自由性”, 都将导致评价工作的失败, 要妥善的处理好管理功能与激励功能之间“度”的关系, 做到既能严格管理, 又能留有一定的空间, 使教学主体活动能够在“预定情境”下, 插上“自由”的翅膀, 创造出更多“出乎意料”的结果。

5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人才选用上也形成了新的标准, 特别是对体力非智力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运动体验中是否主动地积极参与, 与同伴的协作能力及自我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方面, 这些都属于非智力与非体力范畴, 是学习态度的外在表现, 从社会的发展实际需要出发, 必须加大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将有利于学生的非智力与非体力因素的发展;评价标准可根据具体专业情况逐步调整, 调整幅度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必须有利于“激活”教学主体, 才能体现评价工作的真正意义。

摘要:专业技能培养是专业计划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应建立在改革传统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的基础上, 强调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功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的管理功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 并使其达到充分的和谐的激励功能。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相关实例的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 提出建立体育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考试与评价标准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艺术,专业技能,创新人才,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岚清.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 1997-10-03.

[2] 吴志超, 刘绍曾, 曲宗糊.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3] 钟启泉, 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0.

[4] 毛振明.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对“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3) :8~9.

[5] 赵川平.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与认识[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6] 杨云琳.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评价的模式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2 (1) .

[7] 宁波.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3.

[8] 杨文超.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第2篇

1.1 本导则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6)国环字第003号】以及《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的。

1.2 本导则适用于一切电磁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特殊的电磁辐射项目,环境报告书的编写可以与本导则不用,但应加以说明。 1.3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分分为初步评价和最终评价。初步评价应在获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文件后进行。最终评价一般应于项目竣工验收前进行。属需填报环境影响该报告表的项目只需在运行前填报一次报告表。

1.4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须由持有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整数的单位和有资格人员编写。 1.5 本导则所称电磁辐射限于非电离辐射。 2 电离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章节和内容 2.1 评价依据

此部分要给出项目建议书,区域规划批准文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文件及评价标准等。 2.2 评价对象说明

说明项目的名称、性质、辐射频率、功率及性质、运行状态灯。 2.3 环境描述

描述项目所在位置(附图)及其周围居民分布、建筑分布、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发展规划、敏感对象分布和特征等。 2.4 电离辐射背景值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现有及计划建设的电磁辐射发射设备,也包括实际测量出的电磁辐射水平分布情况。 2.5 模拟类比测量

模拟本项目电磁设备的正常工作或利用类似本项目电磁设备规模、性质、功率、辐射频率、使用条件的其他已运营设备进行电磁环境放入社强度的实际测量,用于预测本项目建成后电磁环境变化的定量数据。 2.6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公众收到的电磁辐射的水平和家用电器及其他敏感设备收到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计算和分析。 2.7 防治措施描述

防治污染措施包括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上岗人员素质三个方面的描述。 2.8 代价利益分析

说明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述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所付出的代价。 2.9 结论

全面分析后,给出评价结论。结论部分可包括问题和对策。

3 评价范围和方法 3.1 评价范围

3.1.1 功率>200kw的发射设备

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为1km范围全面评价,如辐射场最大处的地点超过1km,则应在选定方向评价道最大场强处低于标准限值处。 3.1.2 其他陆地发射设备

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发射机功率P>100kW时,其半径为1km;发射机功率P≤100kW时,半径为0.5km。

对于有方向性天线,按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评价道0.5km,高层建筑的部分楼层进入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以内时,应选择不同高度对该楼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场强测量。

3.1.3 工业、科学研究、医疗电磁辐射设,如高频热合机、高频淬火炉、热疗机等评价范围为:以设备为中心的250m。

3.1.4 对高压输电线路和电气化铁道

评价范围以有代表性为准,对具体线路做具体分析而定。

3.1.5 对可移动式电磁辐射设备

一般按移动设备载体的移动范围确定评价范围。对于陆上可移动设备,如可能进入人口稠密区的,应考虑对载体外公众的影响。

3.2 评价方法

3.2.1 说明或描述

对于评价邮局,项目说明,环境描述,结论章节,可以采用说明或描述方式编制。

3.2.2 项目建设之前背景值以及建成后的实际影响应采用现在测量办法取得真实数据。现场测量,应按《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办法》(HJ/T 10.2——1996)推荐的方法进行。采用HJ/T 10.2——1996未提供的测量方法时,在报告书中应对所用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说明。

3.2.3 模式计算

对公众和仪器设备的影响需要了解电磁辐射场的分布。

对电磁辐射场的分布可以采用经过考证过的数学模式进行计算。对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和参数要在报告书中给出。

3.2.4 模拟类比测量

应说明模拟或类比的电磁辐射设备概况,测量地点和条件、测点分布、使用仪表、测量方法、数量处理和统计、测量结果及分析。

3.2.5 公众受照评估

对于公众受照评估分受照个体剂量估算和群体剂量评估。 对于公众个人剂量估算,要给出最大的受照个体剂量。

对于群体受照剂量评估要给出人口与受照射剂量的分布关系。

3.2.6 对一起设备影响评价

对一起设备收到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根据计算分析和实际调查。评价要给出受影响设备种类、严重程度和距离范围。

4 评价标准

4.1 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

公众总的手照射剂量包括各种电磁辐射对其影响的综合,即包括拟建设施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影响,还要包括已有背景电磁辐射的影响。总的受照射剂量限值不应大于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要求。 4.2 单个项目的影响

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GB 8702——88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值在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 8702——88中场强限值的1/√2。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取场强限值1/√5,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做为评价标准。 4.3行业标准的考虑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第3篇

一、评价类别: 个人评价、集体评价

二、评价主体:

以任课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共评。

三、评价范围:

课堂表现、课后表现、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

四、评价标准:

为了避免组内优秀学生经常回答问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分标准,1号学生回答问题奖励组内1分,2号学生回答问题奖励组内2分,3号学生回答问题奖励组内3分,4号学生回答对问题奖励组内4分。从而起到鼓励后进生在课堂内多发言、多参与的作用。当然,教师课堂运用评分系统时,要因题而定,简单的题可以分值少些,难的题可以分值多些。

五、赋分细则

1、课堂表现

(1)预习检测环节中,错一个词减1分,全对加1分,搜集到相关资料的加1分。

(2)合作探究环节中,组织有力,讨论积极,然后到报到站报名,第一名加5分,第二名加4分,第三名加3分,第四名加2分,第五名加1分,第六名不加分。没讨论出结果的不加分。

(3)交流展示环节中,主动积极回答问题,1号回答一次加1分,2号回答一次加2分,依此类推,回答的好、对加分,错不加分。

(4)当堂检测环节中,组内全对加1分,1人有错减一分,2人有错减2分,依此类推。

2、课后表现

(1)课内作业:写字、大楷、练习、练习册,连得五次甲加1分,每次作文80分以上加1分,90分以上加2分,70分以下减1分。

(2)家庭作业:一次未完成减1分。

3、卫生:得到值周老师表扬加分,值周扣分减1分;平时检查保持,发现一次减1分;周一检查个人卫生,都干净组内加1分,1人不干净减1分。

4、纪律:包括三操、课间、中午、课外活动、放学等方面,根据值周老师的反馈,班干部反馈,平时检查,依据情况加减分。

5、礼仪:见到老师不问好减1分,不戴红领巾减1分,说脏话减1分。

六、统计办法: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第4篇

【摘 要】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文总结了我国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从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四个方面对美国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改进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 问题 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角色。因此,在新一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中,必须建立一套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教师评价的内涵

教师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指导能力以及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指通过对教师素质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进行测量,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1]。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教师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教师的评价制度也在不断改进。教师评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对教师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师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奖惩性评价为主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的目的偏重于奖惩性评价,即通过对教师以往工作的总结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进而做出相应的晋级、加薪、降级或解聘等决定。终结性评价,就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是否具备奖励和惩罚的条件,并把对教师的奖励与惩罚、鉴定优劣作为教师评价最主要的目的。这是一种单纯运用利益驱动机制的自上而下的评价,难以得到所有教师的认可和积极的反应,更难以从根本上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

(二)过于注重量化的教师评价方法

现阶段,在教师评价的方式上多以定量评价方法为主,忽略了定性评价。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化或片面追求量化,倾向于用某种僵硬、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各异的人。评价标准大体统一,致使全校教师评价采用同一标准。教师评价方式,要采用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并注重把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2]。尽管定量评价能够大大降低教师评价的模糊性,增大评价结果的区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可想而知,依据这样的教师评价方法,不能保证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缺乏多元性的评价主体

目前,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多以他人评价为主,主要是领导评价,而对于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都不重视,甚至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教师评价中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同行评价和专业性评价机构还没有发挥作用。另外,由于他评更多地依据对被评教师工作结果的考察而忽略了教师的工作过程,更注重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略了教师的隐性工作,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进行恰当公正的判断,结果是必然打击被评价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

现行教师评价指标过于狭窄,主要针对“德能勤绩”或“备教批辅考”进行评价,侧重于教师素质评价和教学输出性效能评价[3]。当前,学校普遍将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评价中最关键的指标。就目前评价内容来看,对同事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爱心等方面的评价较少[4]。我国教师评价内容还存在“一刀切”、单一化的评价,对不同的教师没有形成区分性的评价。

三、美国教师评价体系

(一)发展性的评价目的

教师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评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技能,进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发展性评价体系逐步成为教师评价的中心体系,最终的目标是提高整个教育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重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师的素质,凸显出以发展性为特征的评价理念。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的形成,要求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把评价作为单纯监督教师教学成败和判断教师工作好坏的工具,走向教师评价双重目的的统一,即教师素质养成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统一[5]。美国评价的重心放在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增强责任心和发挥主体性上,放在评价双方的对话和沟通上,放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上。

(二)多样性的评价方法

美国在教师评价研究中创新出多种不同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有增值性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个别化督导等。增值性评价方式是追踪学生每年获得的学业成就,由于是一种累计性的得分方式,更能精确地衡量学校或教师对于学生形成影响的程度[6]。档案袋评价,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教师通过反思与合作,建构和丰富起来的有关师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收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进步[7]。档案袋是由教师本人创建的,每个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建立不同的档案袋,它描述了教师的责任、专业和教学方面的成长。个别化督导与评价是运用个别差异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师群体通过不同的活动、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评价和指导[6]。个别化督导和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区分性的评价,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情况,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进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美国的教师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内部评价就是由学校自己掌握主动权来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外部评价就是由学校以外的人员来评价教师的行为,如政府、民间组织机构等。美国学校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其内部评价能为学校管理人员诊断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校际比较提供参考信息,有利于学校提高创造力,使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迅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外部评价方面,美国教师评价是通过民间机构进行的[8]。在美国,拥有许多权威的评价机构和专家,因此,美国的外部评价对教师评价具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师评价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具有完整的评价方案及明确的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奖励方法。

(四)全面的评价内容

美国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学效果、专业水平和个人品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内容明确而细致。如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需要和进步的信息并用于改进教学;帮助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向专家请教;掌握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并加以改进;与学生交流信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对所教学科的理解程度;对时间、空间与设备的运用与组织;对教学与所教学科具有的热情;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认识;课堂内学生的相互作用;履行专业职责;参与专业发展等[8]。 从美国教师的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其内容比较科学合理,实用性和操作性强,注重把教师评价内容和教师的身心发展及专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评价内容更全面、更系统。

四、美国教师评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教师评价要以教师的发展为目的

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中,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注重长期的发展目标[9]。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满足学校的需要,而被评者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10]。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在评价过程中尊重教师的存在价值,尊重教师的独立性、能动性的评价。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价应以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在教师评价方法和手段方面,注重科学性和多样性

教师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课堂观察、课堂绩效评定、学生学业成就、成长档案袋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同行评议/协助、教师自评/行动研究、纸笔测验/测试及问卷与面谈等[11]。教师评价方法要建立科学和多样性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手段,使不同教师的个体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避免采用单一模式对所有教师进行评价,做到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要使教师评价达到客观和合理,必须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三)在评价主体方面,进行多元主体的合理搭配

要实现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体,综合同行、行政人员、学生、家长、专家以及他人评价,依据多方面信息,对教师的教学与发展形成全面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真实有效的价值判断[12]。在不同的教師评价方法与多元评价主体间进行合理搭配,为教师评价方法选择最适切的评价主体,就成了增强教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升其应用价值的关键。我国要充分发挥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导向功能,形成推动教师自我评价的有效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评价内容要合理全面

教师评价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考试成绩的考评。既考评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也考评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法;既考评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考评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评价内容除了具有全面性,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用不同的准则、程序和时间来进行评价和指导。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正是整合了保证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学习的要求双重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此,建构一个全面合理、灵活宽松、具有区分性的评价标准体系,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6-374.

[2]刘祖琼.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J].台声(新视角),2006(01).

[3]吴麟麟,周西安,符永宏,等.发展性教师评价探微[J].教育发展研究,2003(04):169-172.

[4]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闫兵,魏宏聚.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理解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8(03).

[6]蔡敏,李艳.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模式及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4):28-32.

[7]刘朋.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的基本理念及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4(Z1):18-21.

[8]徐绍琛,胡清祥.美国教师评价制度对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124-126.

[9]朱淑霞.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问题浅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50-51.

[10]张祥明.一种新的教师评价观:发展性教师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01):22-25.

[11]刘彬,马永军.构建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09):124-125.

[12]李润洲.发展性评价:教师评价的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6):53-55.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第5篇

(一)要素角度: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表象特征“要素”的汉语词义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产业要素构成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前提。虽然说一个要素齐备的产业不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但一个要素残缺的产业一定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金融产业也不例外。事实上,金融发展史中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各种金融要素构成的变化上,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抽象与概括世界金融发展中各种金融要素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以此作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判定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考察世界金融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金融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初始走向发达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样化与多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体系。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结构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条件与标志。一方面,功能不同、主营业务各异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种类更多、数量更大的金融商品与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对储蓄、投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类金融机构间业务交叉化的发展趋势加剧了彼此间的竞争,竞争是效率的催化剂,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由此提升。

金融市场体系则相对复杂。一个多样化与多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既增加了筹资者与投资者选择的余地,使他们很容易实现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顺畅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但同时也使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益虚拟化、脆弱化,容易导致金融泡沫、引发过度投机,增加金融运行的不稳定性。因此不能独断地将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层次越多作为结构越合理的标志,毕竟不同国家金融监管水平不同,金融运作的规范程度不同,不切实际地发展一些与经济实力和监管水平不符的市场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但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功能,能够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投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求,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看,多样化、多层化也是一个共同的发展取向,只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与多层化的进度与程度不一。鉴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

规律与要求,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宜盲目模仿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不宜超前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而首先应该扎实地构建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原生金融工具市场,并将此作为金融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表象特征。金融工具是所有金融交易的合法凭证。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越多,金融市场的交易类型越广,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丰富,因此,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既是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机构与市场功能和作用发挥的现实载体。这样,一个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体系便也合乎逻辑地成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过程中,金融工具价格的形成也逐渐走向市场化,并日益显现出稳定均衡的趋势。在金融发展的早期,金融工具种类单一,借贷资金供不应求,因此,在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资金供求及其定价过程中,商业银行处于强势地位。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纷纷设立和竞争的加剧,大量的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金融新业务的不断扩展,使资金和信用的供给能力日益增强,于是,金融机构与各类企业之间的定价博弈力量发生了变化,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工具的价格更多地取决于金融市场上资金双方供求的状况,逐渐走向市场化。并且,由于大量新工具的涌现提高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与投资收益,降低了投融资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不同目的、不同风险偏好的经济主体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增强了金

融工具定价过程中的制衡力量,进而使市场上各类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性大大降低,呈现出一种稳定均衡的发展趋势。由此,金融工具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和平稳化也可以作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种表现。

(二)功能角度:金融结构合理性的本质特征上述金融要素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实际上只是一个合理的金融结构所具有的表象特征,因为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而金融要素只是金融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现实中,许多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力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但五起五落的信托投资公司的治理整顿、327事件后的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以及刚刚面世的中小企业板显现的违规行为等都表明,没有制度与机制的根本转变,没有经济发展、信用秩序、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等基础条件,仅仅从要素入手来人为架构一个理想化的金融结构是难以达到最终目的的。因此,评价一个金融结构是否合理,更科学的角度是从功能入手,以金融功能的完善程度及发挥程度作为判断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定性标准。

考虑金融各个要素及其组合后所提供的功能以及研究的便利,我们将金融功能大致概括为三个,即投融资功能、金融服务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功能。现实经济中,资金供需双方在融资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匹配增加了资金融通的困难,降低了投融资的效率。金融机构通过负债业务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聚少为多、续短为长,通过资产业务满足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筹资者的资金需求;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集中交易机制,同时满足各种投资者和筹资者在时间、空间、数量、品质、风险、价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仅便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利了资金融通,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促使储蓄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投资。因此,评判一个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应该看金融的投融资功能是否具备、是否强大。

金融服务功能是金融业最早具备的功能,也是金融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简单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狭窄,金融服务局限于简单的投融资和支付结算。伴随着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不仅传统的支付清算服务越来越重要,许多复杂的金融新需求也相应而生,金融业通过机构

创新、业务创新、市场创新、工具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途径向社会提供各种所需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所以,金融业能否提供便利的支付清算、能否提供各种代理 (代收代付、代客买卖)、信托、现金管理、保管箱、信息、咨询、理财、代理融通、银行卡等业务满足社会各种金融需求,能否提高经济生活的质量并增加社会总福利,也成为评判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标准。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第6篇

一、整改目标

紧抓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不动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切实抓好问题整改,着力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持续提升我镇营商环境,努力实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镇,打造一流生态乡镇”的奋斗目标,为我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二、主要问题

1.为群众服务方面总体工作满意度低。

整改措施:

(1)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贴近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镇村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多和群众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冷暖,让他们把我们当朋友。二是服务群众,做群众的暖心人。镇村干部要热情接待群众,当好“服务员”,特别是困难群众,要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到党的温暖。三是加强便民中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2)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加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力度,做到日产日清。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道路大中修、通户工程、公厕、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让城乡环境整治成为群众满意、人民受益的“民心工程”。三是丰富日常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百姓大讲堂活动,大力建设农家书屋,不断更新书籍和完善配套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完善健身设施,实现体育器材镇村全覆盖。做好现有健身器材管护工作,对损坏的健身器材及时维修,确保正常使用和无安全隐患。

(3)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整治“四凤”问题,加大干部作风督查力度,规范窗口工作人员工作纪律,坚决惩处服务群众工作中的作风问题。

责任领导:

责任站所:镇纪委、镇清洁办、镇宣传线、镇文化站、镇新村办、镇便民服务中心。

2.落实上级政策(惠农、惠民等政策)方面总体工作满意度。

(1)加强政策学习。组织镇村干部学习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让镇村干部成为政策的“明白人”。

(2)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村村响广播、条幅标语、微信群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惠民惠农等政策的宣传,由各村(居)挂点领导带领蹲点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面对面向群众解读政策,答疑解惑。

(3)规范政策落实。规范各项惠民惠农等政策的办理程序,将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批、建档等每一环节严格按照要求实施。

(4)公开政策享受。及时公开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保障群众的政策享受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责任领导:

责任站所:镇农业服务站、镇民政所、镇农医所、镇宣传线、镇便民服务中心。

3.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满意度低。

(1)严格工作纪律。做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定岗定人,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换,做好日常值班安排,按时上下班,加强错时延时服务,镇纪委不定期进行督查。

(2)优化服务态度。服务热情诚恳,做到“微笑服务”,严格按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办事,严禁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坚持以人为本,设置接待室、指示牌、文件袋、便民眼镜、雨伞等物品,营造温馨办事环境。

(3)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对办事群众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当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及时转办上报,实行群众问题台账管理,落实解决问题销号机制。

(4)建立评价机制。在每项便民事项办理结束后,由办事群众对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评价,并将评价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责任领导:

责任站所:镇纪委、镇便民服务中心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分管领导和站所负责人务必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对照评价分项指标,认真梳理第三方评价和收集的意见建议,深入剖析自身不足,举一反三,进行整改,确保我镇营商环境2021年得到跨越式提升,在市组织的营商环境测评中排名前列。

(二)抓好整改落实。

各站所分管领导要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部署,要亲自过问,抓好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各站所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上一篇:高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