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7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然而教育科研在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也未受到正确的对待。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科研的主体内容并非纯粹的书斋式理论研究,而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所进行的现实反思性探索。以教育行动研究思想为指导,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客体、重点、思路与目的,从而使高职教育研究与高职教育行动实现完美的结合,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品质。

[关键词]行动研究 高职院校 教育科研 品质提升

[作者简介]杨林生(1972- ),男,江西九江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科研管理研究;牟惠康(1967- ),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创业学研究。(浙江 台州 31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JA060010-2)和浙江省2008年度教科规划课题“以行动研究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品质”(项目编号:SCG23)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高职院校应以行动研究思想为指导,深入高职教育实际,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并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成果来解决或缓解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困难与问题。

一、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高职教育科学研究,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然而,教育科研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1.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科研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教育科研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社会认可度还不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同时,关于高职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因此,高职教育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高职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因此,以高职一线教师为主体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以教学科研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2)教育科研是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对高职教师弥补师范性缺失、提升职业素养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教育科研对弥补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的作用日益明显。非师范类毕业生已成为高职师资的重要来源,这些毕业生未接受师范教育训练即走上了高職教师工作岗位,导致高职教师的师范性普遍缺失。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他们的师范性,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广大高职院校必须面临的问题。”①而教育科研是解决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的有效方法。其次,教育科研对提升高职教师职业性素养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高职教师实施教学要由“理论传授型”向“技能传授型”转变,教学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进行选择。高职教师除应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素质外,还应具备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相关职业性素养,即使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和培养方法有较为准确的认知与把握。因此,高职教师应大力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3)教育科研在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能性。首先,教育科学研究一般对科研条件要求不高,基本不需要另外购置仪器设备,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其次,高职教育是高职教师最为熟悉的领域,他们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也最有发言权。最后,教育科研也不会与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大学教师的每周工作量,一般都在6~8节课之间,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要高出普通大学l/3以上,达到10~12节。”②因此,有人认为目前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开展教研工作,但事实上,尽管研究之初可能需要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当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和管理策略后,就能够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提高相对工作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2.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科研仍存在某些不良倾向。虽说教育科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高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研的认知还存在偏差。(1)忽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许多高职教育管理者还未根本改变办中职中专时期的办学理念,他们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搞科研是教师个人的兴趣,与学校发展关系不大。因此,目前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某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只是“重专业研究轻教育科研”。他们认为:教育科研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教育科研转化为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教师水平的提升是隐性的,不能像专业研究对教师职称晋升、专业水平提高那样“立竿见影”,从事高职教研被认为是高职教育专门研究人员的事,专业任课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被认为是“不务正业”。(2)形式主义地对待教育科研。高职教育科研应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实际,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获取教研课题立项和教研奖项、发表教研论文,热衷于申报各级各类教研课题,而不考虑课题组是否力所能及,也不管课题研究是否真正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的实效如何却无人问津。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来源与内涵解读

为克服高职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倾向,我们有必要引入“教育行动研究”理论。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其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积极开展应用性校本研究。应用性高职教育科研不是关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而应由高职教育工作者亲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高职教育科研这一研究理念正是“教育行动研究”理论精华所在。何谓“教育行动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来源。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行动”和“研究”,原本是用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活动的两个概念。前者主要是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则主要是指专业研究人员对实践活动及其规律的探索。在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寇勒(J.Coller)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结合起来,用以说明自己的研究行为。他在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时,提出了由研究人员与印第安人事务局实际工作者共同合作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路,并把这种印第安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活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的研究活动,称为“行动研究”。20世纪40年代,美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论断,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关系,并且认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式”就是行动研究。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Corry.S.M)将行动研究理念引入教育科研领域,称之为“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思想在美国一度中落,于20世纪70年代重新兴起,现已成为影响当今全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行动研究理论开始进入我国,首先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得到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实效。

2.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解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托斯顿·胡森(T.Husen)教授和德国汉堡大学纳维尔(T.Neville)教授共同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给“行动研究”下的定义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④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作为被研究者的教师、教辅人员等已不再仅仅是研究的对象,他们也变成了研究的参与者。通过对过去教育行动的反思研究和新的“行动”,研究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教学、学习、管理、指导、监督等教育活动中,以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效率及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就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类型的活动。”⑤从“研究”与“行动”关系的视角看,教育行动研究具有如下关键特征:第一,由行动者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集行动者、研究者、应用者三者为一体。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 L.)在60年代末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s as Researchers)的口号,积极倡导作为教育行动者的教师要亲自参与教育科研。如果一项教育科研仅仅由教育研究专家来进行而没有教育实践者的参与,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行动研究。第二,对行动的研究。将教育行动作为研究对象,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为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所关注和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行动”问题,也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关“行动”,因此,教育行动研究带有明显的实践性,是对教育实践行动进行反思性研究。第三,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只是一种进行研究工作的方式,而非一种方法。”⑥行动研究是一种非书斋式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要求研究者不能仅仅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开展研究,而应该在现实的教育工作实践的自然场合里进行调研、访谈、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第四,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的创始人约翰·寇勒最初即将行动研究称为“行动导向的研究”(Action-oriented Research),后来斯腾豪斯又倡导“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教育行动研究不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假设,而是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的研究,它必须对研究者的教育实践有所帮助,其最终目的应体现在“反思性教育行动”上。

三、行动研究: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行动研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高职教育科研,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形式主义地对待教育科研,而且还可以使高职教师在研究中改进职业素养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可以说,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1.研究主体:高职教育工作者成为研究者。高职教育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有时不一定为高职教育教学实际所需要,或者不一定符合某一所特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形,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高职教育实践上的创新。正如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朱慕菊主任所说:“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专家的指导与扶持固然是必要的,但却不能过于依赖。”“学校发展的动力来自本校的工作团队,来自于(本校工作团队)对学生发展、教育科学规律的不懈研究和执著追求。”⑦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不能被动地等待着高职教育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高职教师应以一个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积极参与高职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所有高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应是高职教育行动研究的参与者,而其中一线教师与管理人员则是高职院校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力量。

2.研究客体:侧重于高职中观和微观问题的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针对教育实际情境而进行的研究,是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因此,它适用于对那些实际教育问题而非理论问题的研究。高职教育行动研究应侧重于高职教育的中观、微观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中小规模的研究,而非前瞻性、战略性的宏观教育理论研究。就当前我国现状而言,高职教育科研的中观问题主要包括:(1)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等办学思想问题;(2)管理體制、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办学水平评估、办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学制改革等教育管理问题;(3)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调整、中高职衔接、办学成本控制等教育运行问题。高职教育科研的微观问题主要包括:(1)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问题;(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技术、考核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毕业设计、学习动力等教学改革问题;(3)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4)教师专业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5)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校办产业管理等具体业务管理问题;(6)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问题;(7)就业与创业教育;(8)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都是值得高职教育行动研究者深入反思与细化研究的实际问题。

3.研究重点:基于高职院校的校本行动研究。高职教育行动研究要重点研究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研究者本校发展关系密切的校本问题。校本问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其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调研、分析、交流、讨论,形成某一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校本教育科研选题库或选题群,然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课题招标;其二,也可以由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行政工作人员、教辅人员甚至学校领导在自己的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行动中寻找选题。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校本教育行动研究不仅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作为“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进行”的研究⑧,是针对本校面临种种教育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与策略的研究。高职校本教育行动研究使教师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有助于培养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情感,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4.研究思路:对高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性合作研究。依据行动研究的“凯米斯(Kemmis,S.)程序”,教育行动研究大致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四个环节,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但就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现状而言,其核心的思路应是问题式研究、反思性研究与合作型研究。首先,在进行高职教育行动研究时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行动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提示,即“行动研究总是起始于某种‘问题’与‘障碍’”。⑨高职教育行动研究应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以对高职现实“问题”的探究为核心,通过对各种“问题”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研究方向。问题的获得有赖于对高职教育实践的经常性的仔细观察、客观分析、潜心思考,从发现的疑问和困惑中,鉴别、筛选和确定具有一定价值的、适合研究者能力水平的教育科研课题。具体地说,“研究中的问题可能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某个教育事件,也可能源于教师在阅读教育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同事之间的讨论中或参加某次教育研讨会的活动中获得的某种‘启示’‘醒悟’”。⑩其次,要对高职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研究。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形成对教育现象与规律的独立见解,作为制订新的教育实践行动方案的依据,借以改进教育技能,形成自我风格,提高教育质量和效能。再次,注意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及成果应用者的合作,使研究成果的应用落到实处。高职教育行动研究虽然也可以由某个教师单独开展,但大多情况下,还应由若干教师、教辅人员、学生等组成研究小组来实施,甚至可以由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者等组成规模较大且分工更细的研究群体来共同推进。在进行合作研究时要特别注意合作者之间的分工与交流。

5.研究目的:为改进高职教育教学行动而研究。正如前文所说,目前高职教育科研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11]的教育行动研究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不良倾向。高职教育行动研究是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是基于现实需要而开展的研究,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要求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将研究成果付诸于高职教育实践行动,从而通过研究解决问题或完善行动。通过积极开展高职教育行动研究,有效地推動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圆满进行,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育行动研究着眼于高职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者既是研究活动的开展者,又是研究成果的实践者。

四、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期,应构建质量型发展模式,尽可能在形成自身特色和提高办学效益上做文章。教育行动研究因其选题来自高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情境,而非出自专家的理论设计,对高职院校的校本特色发展显示出高度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将教育行动研究理念引入高职院校教育科研领域,不仅可以克服高职教育科研工作中的虚无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大大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品质、层次与效益,而且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还对高职院校办学及其教师个体发展都将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从而积极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注释]

①何杨勇.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及其根源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2.

②童富勇.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4(3):48.

③K.Lewin.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6(2):34-46.

④T.Husen,T.Nevill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1)[M].Oxford:Pergamon Press,1985:35.

⑤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教育研究,2000(7):43.

⑥王建政.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的应用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2002(5):41.

⑦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总序)[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

⑧王文静.校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6(7):70.

⑨⑩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71.

[11]郑金洲.行动研究: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J].人民教育,2004(3):57.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基于石油高职学生工作过程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石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组织观看《铁人》等影片和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方法对学生进行继承和弘扬石油精神教育。

【关键词】石油高职;职业道德;石油精神;弘扬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是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石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针对学生就业工作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石油高职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长期从事野外作业,安全风险大,工作条件艰苦,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艰苦创业的拼博精神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在石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开展石油精神教育,继承、践行和弘扬石油精神十分必要。

一、深刻领会石油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石油精神包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是老一辈石油工人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开发大庆油田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中国石油企业精神。它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核心内容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

铁人精神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是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石油行业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为油拼搏、无私奉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鼓舞百万石油职工奋勇前进、不断胜利、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柱。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石油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课堂讲授法,阐述石油精神产生的背景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通过高职“两课”课改,将石油专题纳入大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详细讲解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油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深刻领会这一发展过程的精神动力就是石油精神。

伟大的实践诞生伟大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激发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我国石油工人火热的爱国激情。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钻井队搬迁,没有汽车、吊车,就人拉肩扛;打井没有水,就破冰取水;施工缺器具,就土法上马,修旧利废;没有房子,就挖“地窝子”,建“干打垒”;粮食短缺,就挖野菜充饥,开荒种地。

面对缺乏开发和管理大油田的经验,广大职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丝不苟地严格管理,使大庆石油职工形成了“三老四严”的优良作风。

大庆石油职工胸怀全局,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大庆石油职工提出:“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并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主义气概,苦战3年,一举摘掉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贫油帽子。大庆石油会战,不仅为国家创造丁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锻炼了一支铁人式的石油职工队伍。

2.组织观看《铁人》影片,畅谈石油精神

列宁说:“在一切艺术中最教育人的是电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可比拟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充满激情。”

《铁人》采用时空转换的手法,通过讲述两代劳模为祖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创业拼搏的故事,歌颂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展现了一代劳模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光的爱国情怀。

学生分组讨论,许多方面形成共识:《铁人》的确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影片,通过对铁人等老一辈石油人形象栩栩如生的重现,使人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净化了心灵;通过观看影片更深刻地领会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深刻内涵,与“铁人”时代的艰苦环境相比,今天的条件优越很多,但艰苦奋斗精神应该世代传承;我们这代石油人一定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积极倡导“铁人”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立足本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铁人精神”并不抽象,也不遥远,当下社会,我们尤其需要激发这样的精神,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踏实勤恳、多一些无私奉献;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工作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能源事业。

3.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石油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课”,是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宝贵时机,是最好的、最生动的教育媒介。利用社会实践环节,以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形式,组织石油高职学生走进石油石化企业,与石油工人一起下井队、上平台、到现场。使学生深入了解过去油田员工在艰苦条件下艰辛创业、忘我工作的情况,亲眼目睹伴随着石油石化行业快速发展,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现实状况,在现场学习和感悟石油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石油精神教育。

以内化石油精神为目的的社会实践课,形式不拘一格。如建设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组织英模报告团、优秀毕业生座谈、参观中国石油装备博览会、参观石油企业文化展馆等。直观的实物、场景凝结着石油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壮志豪情,朴实生动的话语饱含着石油人奋发向上、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不仅改变了政治理论课的单一的说教式状态,使石油职业道德教育变得具体生动,也使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刻的诠释。

可以坚信在石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石油精神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政治理论课的光荣使命,把石油精神渗入到学生灵魂深处,内化为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格,必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英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庄玉琳,林强,周学智[J].石油高校就业指导课中融入石油精种的探索与实战.石油教育,201.1.

作者简介

尚士敏(1965~),女,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思品教研室主任,讲师。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高职生的道德观念深受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为此,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突出高职特色。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林彰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高级政工师,湖南湘潭411103

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开办时间短、办学经验少,高职的德育教育起步也晚。而当前我国又处在转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模糊或消失瓦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使高职生的道德观念也深受影响。网络是高职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高职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是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另外,面对高职教育这样一种新兴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高职教育、看待高职生的问题,加强高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时效性,突出德育教育的高职特色。这就需要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创新,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当前,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转型期的变化。给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就业方式、交往方式、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高职生在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大量消极因素的影响,对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正面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以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高职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也赢得了高职生的认同。网络给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对高职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高职生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人世界一体化进程,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日益凸现。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生在大学生就业大军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强高职生就业谋生的竞争力,各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相对而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略松懈一些,有的院校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淡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这种“够用”原则,是建立在压缩基础课的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属基础课,自然也在压缩之列。由于这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生源上就是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一般而言,报考高职的学生,是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课较本科生要低一个档次,这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因此而自卑。而我们目前使用的德育课教材,是对整个大学生而言。没有顾及到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和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高职教师按本科教材圈定的内容灌输道德伦理理论,很少关注学生个人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尤其是缺乏实践性养成教育和训练,把本来生动、具体的道德养成教育变成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行为上,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意识和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也差了许多,使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其次,从高职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这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上看,高职教育一直排在低层次之列。一些人认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他们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这种偏见,给高职生造成心理上不小的压力。这些心理问题,使得高职生在处理问题时不冷静,有的甚至走极端,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道德“知”“行”分离。

最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对学生道德评价考核侧重于德育理论知识的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德育好坏的标准,这种重理论教育、轻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做法,导致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分离。在实践中,造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分裂,言行不一。一些本应在中学阶段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敬老爱幼、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等,到了高职院校。还得重新教育,这又使那些没有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高职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是大学生了,老师还把他们当中学生对待,心中不平,从而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实现创新,必须从高职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

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要从基础性环节人手,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 从发挥离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上创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做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提倡编写院本、校本教材,深化教学内容,或搞专题式教学,不要面面俱到,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如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新农村、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英雄劳模到校作报告等,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创新,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2 从教育内容上创新。不仅进行政治理论教育。还应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高职生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他人的不公正评价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走上犯罪的道路。几年前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报复杀人案,便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 从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大社会观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这是高职德育工作者的共识。事实上,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潜心钻研学问和专业。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学校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上来的,硬件不够,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得不到大的改善,校园占地面积少,人均建筑面积不达标,师资短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因为上高职之前,有的学生把高职院校设想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的高职院校没有他们设想的那么完美,因而产生失落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千方百计在硬环境上花些气力,引进人才,提高办学水平;美化校园,绿化环境,建设宽阔优美的校园。在软环境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各项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交流、演讲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大社会观念,就应以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把课堂空洞、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投放到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对工厂、农村的参观考察,感受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等。这些都在无形中让时代的主流精神和社会传统美德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荷 叶]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并具体分析了如何从哪些方面培养职业道德。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 培养策略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有意识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高职学生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职业道德,应做到以下几点。

1.锻炼职业道德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高职学生要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行为处世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管好自己。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学习和工作得更好,坚决杜绝外界的所有不良诱惑,坚决不做违背良心和原则的事。人要有自信,尤其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意志,不能因为暂时的挫折,觉得承受不起就放任自己,自信是长足发展的基础。

2.树立职业道德信念。

要树立勇于争先、开拓进取的信念;要树立敏而好学、精益求精的信念;要学业务、练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要树立勇于负责、刚正不阿的信念。

二、在专业实训中培养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

1.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实训过程中,实训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工厂的技术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对他们要进行特殊的管理,片面按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都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因为,要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让高职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如果这一点都不满足,则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而要让高职学生热爱上本职业,就必须使高职学生对目前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有好感,必须让高职学生觉得这份职业很适合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目前,很多学校在实训时,完全把高职学生当做工厂员工看待,管理完全按工厂模式进行。由于学校生活和企业生活相差很大,完全按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高职学生很难适应,如很多高职学生一到企业就实行白班和夜班制度,而且每天工作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会使学生吃不消,致使部分学生讨厌所从事的职业,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在实训这样一个过渡期中间,学校要对高职学生实行特殊管理方式。

2.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通过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到高职学生实训成绩评定中,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实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践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切实提升高职学生进入职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在顶岗实训中培养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主要途径。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途径。

1.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进而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熟悉职业、体验职业、陶冶职业情感。高职学生长大后要独立谋生、自食其力,如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那还谈什么成才呢?某些高职学生只将劳动看成负担,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让高职学生通过劳动有所得,不仅是报酬之类的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自己被认可的心理愉悦。当一件产品包含着高职学生的辛勤汗水诞生后,高职学生就看到了自己的才能和劳动成果,劳动也就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这样高职学生就有了劳动的动力,就会热爱劳动,自觉自愿地劳动,并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2.学做结合,培养高职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社会实践中,高职学生要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职业道德规范运用到实践中,落实到职业道德中,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竞争已不再是陌生的字眼,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应借鉴企业的竞争机制,努力为高职学生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意识,要鼓励高职学生敢于互相超越,培养高职学生自我超越的信心,即今日的我胜于昨日的我,明日的我胜于今日的我,不断否定自我,更塑造新我。

总之,职业道德的养成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在学习生涯中,高职学生要注重行为规范训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坚持参加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职业道德的内容因社会制度和行业背景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在高职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既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的内容, 又要把握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律性,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普遍原理教育, 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一) 职业观教育。

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 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 只要自己勤奋工作, 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 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 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要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此外, 要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要教育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把握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 尽职守责、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 法制教育。

法律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我们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必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只有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基础上, 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职业伦理精神。同时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强调职业纪律的要求。职业纪律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 并以规章制度等形式确定下来, 成为人们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 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认真负责, 这是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三) 职业规范教育。

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体现了职业道德对职业劳动者的具体要求。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这是对各行业的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除此之外, 还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 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 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四) 自省评价。

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自我评价观念。这是一种敬业的自省精神, 是从业者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 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意念。这种自我评价意念的确立, 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必须坚持以“两课”为主渠道,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加强实习、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的作用, 才能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一) 优化职业道德课程教学。

要将职业道德课程列入专业的教学计划, 组织编写合适的专门教材, 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熏陶,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并在专业课讲授内容中融进职业道德内容, 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职业道德课要与其他课程配合, 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调整教学时间的比例, 增加实践课时, 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 优化职业道德课教学。

(二) 加强社会实践。

职业道德规范同职业技能一样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 感受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工作实践中感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 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 也能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并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 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三) 营造育人的文化氛围。

第二课堂营造的文化氛围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 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 同时也倡导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 培养了学生踏实认真、团结协作等职业品质, 促进了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 学校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生成。

(四) 建立和健全运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制度体系, 规范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 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规格, 使每个学生都懂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工具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 特别应注意利用先进榜样, 把职业道德人格化,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促使他们向往和追求理想的人格。

摘要: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必须提高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了解其重要性, 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寻求切实有效地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开拓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水成, 赵波.职业道德论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03.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更加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教师仍然是辛勤的园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所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积极应对时代的变迁,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师;学生;改变

1.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教师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多角度的心理取向、良好的自我形象、较强的心理平衡和适应能力。但是,现实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睡眠不足、脑体疲乏、心理紧张、竞争压力大、社交局限、职业疾病、经济刺激等,很大一部分教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为职业疲倦症、自我中心,反映在工作中就会出现教师情绪厌倦,在单位工作不积极,遇事往后躲,我行我素,不想上班的心理倾向严重;思想陈旧、观念僵化,不迎合时代的潮流,对新政策有着抵触或反感情绪,总是以固有的思想去看问题,反应迟钝、办事方法简单。

1.2 高职教师教育观念问题

现代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教育行为。比如固有的认识和想法自认为正确,而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主旨;因错误的人才观导致的对优生恩爱有加,对差生弃之任之;因师道尊严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中不认同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严厉整治等。

1.3 高职教师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愈加强烈

当整个社会成员不断走向富裕,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在一切由经济效益为决定因素的形势之下,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相对贫困的教师而言,付出与获得的不均衡,价值观的重新觉醒,使一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劳动与价值,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清晰且日渐强烈。于是,在工作中讲报酬的教师多了,兼职搞第二职业的多了,有报酬就工作,没有报酬就不做,报酬多就愿意做,报酬少就不愿意做,而讲奉献、讲无私的少了,甚至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懈怠不前。

1.4 高职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

当前有许多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干扰因素,尤其是舆论和司法环境有失偏颇,对教师的行为起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教师辛勤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却被人们说成是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又被说成管理松散。加之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压力大,学校内部考核评比方面也有偏失,致使部分高职教师的行为有时会出现自私自利的错误表现,不顾集体利益,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团结和形象,破坏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传承。

2.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爱岗敬业,转变观念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所有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教师更要以教学为本,善于从教,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彻底改变固步自封的思想,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转变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做一名开通、开明的教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通过对学生的爱来体现的,同时,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好教育工作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爱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教育工作的内动力。上好每节课,带好每个班,教好每个学生,联系好每个家长,组织好每次活动,处理好每一个问题,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是师德师爱的具体体现。

2.2 排除障碍,净化外部环境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除了教师自身在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学校环境。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想彻底改变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就要从整体社会氛围上改变对教师的种种看法。首先,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薪金待遇,让教师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教师搞第二职业的现象;其次,社会成员应该对教师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能过分的苛求教师任何事情都做到完美,教师也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间,如果压力过大就会使教师看不到希望而停滞不前;再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要多理解教师,多配合教师的工作,因为来自学生及家长的鼓励是教师最大的光荣。只有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教师才能够愉悦的、自觉的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2.3 明确目标,制度先行

高职院校要在师德建设上明确地倡导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教师;学校要使师德建设成为学校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促使师德建设收到实效,落到实处,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激励、考核、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

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制度的好坏,关键还要看是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发现有违反师德现象绝不姑息,按制度规定严格实行惩戒,发现表现突出的教师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相应的奖励,使教师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使制度不因流于形式而夭折。只有这样,做到奖惩分明、真抓实干,才能保证制度的切实落实,从而提高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要提到教学日程中来,无论是资深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应该查找自身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事事为学生着想。正确认识师德对于高职学生、对于社会的影响,使师德建设有现实针对性的进行,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来,科学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开展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林艺术系)

参考文献:

[1]王露璐.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 道德与文明 . 2006(01)

[2]安身健. 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9(01)

上一篇:猕猴桃育种生物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种子经营与市场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