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品读范文

2023-09-23

名著品读范文第1篇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 将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 处世之道 、 君子之道 、 交友之道 、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 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名著品读范文第2篇

——10热能与动力工程 .201041102106.朱泳 因为时间比较短,所以比较快的翻看完梁漱溟先生的朝话,发觉这是一本细读慢嚼的书,适合我们这些浮躁,没底蕴的大学生看一下,这虽是梁漱溟先生为乡村建设所说的话,但也是对我们这些年轻说的话,我觉得现在我们大学如果每天也有像朝会那样的讲座的话,会受益匪浅的,会变得比现在有底蕴多的,文中有很多知识恰好能解答我平时的疑惑,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梁漱溟先生对年轻人的建议还是适合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

朝话适合长期读,现在就摘录几段我比较有感触的段落,谈谈我的感受。 “一个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自觉真真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只有在我的心里清楚明白的时候,才是我超越对象、涵盖的时候;只有在超越涵盖对象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对自 己有办法。”

这一段话,让我们要看重自觉力,没有自觉力,真的难成一事,其实以前我们的学习成绩和自觉力有很大关系,有些人很聪明,但是成绩也不是很好,这就可以归结于他没有自觉力,懒惰,而懒于学习,在这个物质时代发达的社会,如果你没有自觉力,那就等于慢性自杀,沦为平庸。

“如果我们有意去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的在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坏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又真志趣的朋友;好的朋友越多,自然向上走了。如果在一块的人是不好的,那就是危险,不知不觉就日趋于下流。”“再则,朋友彼此帮忙时所应注意的,就是:以同情为本,以了解为前提。我们对朋友如果是爱护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处,而顶要紧的,还是要对他的毛病短处,须有一种原谅的意思。我们指点他的毛病短处的时候,应该是出于一种好的感情,应当是一个领导他帮助他的意思。是要给他以调理,不是只给他一个刺激就算完了。自然,要有一个严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既是说有时候给他一个痛责的必要。但大体上说,你不要只给他一个刺激算完,必须得给他一种调治。如果爱惜他的意思不够,说话就不会发生效力。”

这段话,提醒了我们交友的重要性和如何去调理自己的方法,回想自己的经历,发现这段话无比正确,就我而言,我高中交了几个好朋友,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我从小到大都没看到过的世界,他们告诉了我,人原来是可以这样活的,而不是那么平凡和波澜不惊的,精彩不是总是在别人的生活里,你也可以拥有。他们还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格魅力,而且现在出门在外身边的朋友就构成自己的周围的精神环境,如果交友不慎,那就等于把自己置于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所以要慎重交友,小心处理自己的社会交往。

没有志气的人,没有成败可说;有志气的人,没有经过二三十年奋斗不懈的阅历,也不会懂得成功与失败是怎么一回事,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是巧,是天, 不是我。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成功的事和失败的事相比较,其当事者内内里所有疏漏孰多孰少,亦许差不多;不过一则因其成功而见不出,一则因为失败而不可掩耳。古人云:“不可以成败论人”,旨哉言乎!其理盖如此

没有志气的人,没有成败可说,这句话说得很好,没有志气的人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常常有些人平时根本就没有努力奋斗,等结果出来,就在那哭天喊地,感叹生命不公,感叹自己失败的可悲,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连失败的滋味都未曾尝试过,当一个人连失败的滋味都没尝试过,又何谈成功呢,当一个人没全身心得付出过,又怎么知道失败的苦涩呢,又怎敢奢望成功的喜悦呢。

“我常说一个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时代,此即吾人的青年期。因青年比较有勇气,喜奔赴理想,天真未失,冲动颇强,煞是可爱也。然此不过以血气方盛,故暂得如此。及其血气渐衰,世故日深,惯于作伪,习于奸巧,则无复足取而大可哀已!往往青年时不大见锐气的,到后来亦不大变;愈是青年见英锐豪侠气的,到老来愈变化得厉害,前后可判若两人。我眼中所见的许多革命家都是如此。”

“往往青年时不大见锐气的,到后来亦不大变”,人不轻狂枉少年,这都在阐述着一个道理,青年时代是一个人最右经历的时代,这一时期如果不大胆的去拼,去闯,去创造,去见识一下世界,那么你就是白白浪费了这个美好的时代,这是个美好的时代,这是个糟糕的时代,用在每一个的青年时代都符合,我们的最大赌注就是青春,如果你不赌一把,你手中的赌注迟早有一天也会流失不复返,

“然则,吾人如何方能常保其可爱者而不落于可哀耶?此为可能否耶?依我说,是可能的。我们知道,每一生物,几乎是一副能自动转的机器。但按人类生命之本质言,他是能超过于此一步的机械性,因人有自觉,有反省,能了解自己——其他生物则不能。血气之勇的所以不可靠,正因其是机械的;这里的所谓机械,即指血气而言。说人能超机械,即谓其能超血气。所以人的神明意志不随血气之衰而衰,原有可能的:那就在增进自觉,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上求之。中国古人的学问,正是一种求能了解自己且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与西洋学问在求了解外界而对外界有办法者,其方向正好不同。程明道先生常说“不学便老而衰”。他这里之所谓学,很明白的是让人生命力高强活泼,让人在生活上能随时去真正了解自己;如此,人自己就有意志,亦就有办法。如果想免掉“初意不错,越做越错,青年时还不错,越老越衰越错”,就得留意于此,就得求学。近几十年来的青年,的确是有许多好的;只因不知在这种学问上体会、用工夫,以致卒不能保持其可爱的精神,而不免落于可哀也。惜哉!”

这段话紧接着就告诉我们人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保持血性,所以一个人要读书,有学问,那样才可能永葆血性和冲劲,还要经常地自觉,反省,而中国古人的学问,正好可以帮助人做到这一点,“中国古人的学问,正是一种求能了解自己且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在当今这个物质无比丰富的世界里,又有谁还会喜欢看那《老子》,《论语》呢,现在的年轻人只会追着好莱坞,什么选秀节目,什么偶像剧,什么明星,还有什么NBA,所以这就是人为什么越来越浮躁的原因吗?现在的年轻人大都给人一种浅薄,可笑,傲慢的原因吗?那种带着淡淡地书香气息,淡定悠闲的年轻人已经难得一见了,只有一群将欲望写满在脸上的年轻人,大学生。现在读大学和不读大学的,只是不沦为流氓的区别。

“朋友相信到什么程度,关系的深浅便到什么程度。不做朋友则已,做了朋友,就得彼此负责。交情到什么程度,就负责到什么程度。朋友不终,是很大的憾事;如同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处不好是一样的缺憾。交朋友时,要从彼此心性认识,做到深刻透达的地方才成。若相信的程度不到,不要关系过密

切了。朋友之道,在中国从来就是以听到朋友便说“信”字。但普通之所谓信,多半是言而有信的意思,就是要有信用。这样讲法固然不错,但照我的经验,我觉得与朋友往返,另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信,但讲法且不同,不是信实的意思,而是说朋友之间要信得及,信得过。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清楚了解这人后,心里便有把握,知道他到家。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相知着,彼此都有了解之谓也。片面的关系不是朋友,必须是两面的关系,才能发生好的感情。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既成朋友,则无论在空间上隔多远,在时间上隔多久,可是我准知道他不致背离;此方可谓之为信”

名著品读范文第3篇

小时候,我常常趴在外婆腿上,听她讲一些游击队、红军、八路军战士的故事;那时候,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外婆讲的那些故事,我一直记在心里,老人见过游击队员爬火车、红军战士万里长征、埋地雷等等的故事,故事中有许多人物:毛主席、小萝卜头、江姐、刘胡兰„„他们的事迹在小小的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婆还教我唱她小时候在学校里学的红歌。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到处都在宣传这风风雨雨的90年。许多流传下来的红色故事被编成了电影,在电视上播出。每个频道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在播出红歌。

从儿时到现在,看过不少红色的书。

雷锋叔叔,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一位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的妇女都是雷锋叔叔帮助过的人。可惜的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叔叔在倒车的时候,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结果因抢救无效,牺牲了。 毛主席为雷锋叔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语文课上,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萦绕我们的耳畔。这首诗歌写出了红军战士在万里长征中不怕困难、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名著品读范文第4篇

品读就是对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三国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细细品味,才解其意味。才发觉历史之妙处,风云人物之睿智,从而有所领悟,从中借鉴人生智慧。

古人读书前必须净手焚香,以示恭敬。以至于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理解书之所以被神化完全是因为书中有智慧,尤其是充满了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智慧。

一生从事读书研究的学问家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赞成。我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不久前聚会,席间一位长者谈到自己在看新《三国演义》电视剧,进而饶有兴致的谈了些许心得,对几个人物也进行了点评,聆听之下,顿然勾起我对再读《三国演义》的热忱,回家后把《三国演义》、《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甚至女儿读的少年版《三国》也拿出来放到枕边,进行了一番细读。对于《三国演义》我从很小就听过几遍评书联播。人物及章节故事也算了然于心,这次再读,倒也有了点滴思索。

《三国演义》的品读价值在此我不做累述,因为站在这里的目的在于交流个人的读书所得,那么我要阐述的自己的观点:

一、试以国家民族大义来品三国人物

说道三国演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为人处事的谋略,对于不同人物的喜好争议。我这次读三国觉得人们不妨把它放到国家民族大义来读,得到的结论就会有不同。眼界也就开阔许多。

如曹操其人。

《三国演义》作品中,由于作者罗贯中写作理念推刘反曹,曹操便以奸雄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很多善良的人们恨之入骨。从将错就错,梦中杀人,恩将仇报、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我们来看看《三国志》对曹操其人较客观的评价: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迎接蔡文姬归汉,修复《汉书》,功在千秋。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法令严明,身先士卒。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前进。曹操的功业远不是那些谩骂他的人所能理解的。我佩服曹操。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人物出来指手画脚的三分天下,曹操的统一祖国大业做成,当时社会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也就不会三国争战;由此推论,诸葛亮为了显示其个人才华,为了打败对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上方谷,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命,遍野白骨,黎民涂炭。要不是他帮助周瑜,就没有赤壁之战,也就是说从很多章节来看,如果没有他到处捣乱,人民会早一天安定幸福,因此,我不再盲目的崇拜诸葛亮。而且还有些不喜欢他了。

二、不以完美之心来评三国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时间多少豪杰!合上书,一个个鲜活面容就活跃在我们读者眼前。我们喜欢这样说人物,刘备很敦厚,但是太软弱,关羽讲义气,但是太狂傲,吕布武艺高超,但是毫无谋略。周瑜足智多谋,但是心胸狭窄,忌才妒能。我们可以试想,这些人是多么风云一时的人物,有的人也就是《三国》中的士兵甲或士兵乙,再或者平凡到没出现在书里。他们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丰满的个性特点。如果关羽像刘备一样礼贤下士,不说出“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话语,孙权也不会在暴怒之下斩其首级。关羽也不会身首异处。

我在易中天《品三国》里看到对关羽这样的评价:

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

我的意见是人们只管来尊敬爱戴关羽的正直义气。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义重如山,柔情 ,侠肝义胆。我们要学关羽的交友之道,为人准则,也希望大家拥有的朋友兄弟都是关羽这样的!

三、以善意之心来解读三国人性

人们有时争议到最后会认为三国人物都不是好东西,互相利用,各有所图,居心叵测,阴险毒辣,我建议大家以善意之心来读三国。别有一番景象。

在一个乱世之秋,群雄并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角色,寻找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他们斗争了一生,善良的人读到最后都会落泪。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赵云的完美绝伦,孙策的少年有为,曹操的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不甘。似乎苍凉的乐曲响彻耳旁。任何人事都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徐徐向前。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是这些英雄创造了那个时代和那段光辉不可磨灭的历史。以及这部不朽的作品!

读书,贵在“读进去,出的来”。

今天的我们从书中品读百味人生,珍惜幸福与美好,拥有达观向上的志趣。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从名著中感悟到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名著品读范文第5篇

小时候,我常常趴在外婆腿上,听她讲一些游击队、红军、八路军战士的故事;那时候,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外婆讲的那些故事,我一直记在心里,老人见过游击队员爬火车、红军战士万里长征、埋地雷等等的故事,故事中有许多人物:毛主席、小萝卜头、江姐、刘胡兰„„他们的事迹在小小的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婆还教我唱她小时候在学校里学的红歌。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到处都在宣传这风风雨雨的90年。许多流传下来的红色故事被编成了电影,在电视上播出。每个频道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在播出红歌。

从儿时到现在,看过不少红色的书。

雷锋叔叔,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一位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的妇女都是雷锋叔叔帮助过的人。可惜的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叔叔在倒车的时候,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结果因抢救无效,牺牲了。 毛主席为雷锋叔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语文课上,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萦绕我们的耳畔。这首诗歌写出了红军战士在万里长征中不怕困难、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名著品读范文第6篇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往往,经典的作品,犹如和熙的春风,能拂醒人的信念;犹如清幽的山泉,能纯洁人的心灵;犹如朝阳的光芒,能唤醒人的灵魂。而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影响了许多代中国人民之后,而在至今仍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如果你不能理解论语的一些基础含义,那么当你去读中国古文言文的时候,一定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在我看来,《论语》在古代的地位犹如“圣经”在西方宗教中的作用,它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的“圣经”。它联系着古代人民生活得方方面面,而如今我们中国人民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是受它的影响的。虽然有些理论在如今已不符合当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论语》,而且其中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助于我们思想境界以及人格修养提高的。

从最初我们开始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如今我们深刻理解论语的“仁”“理”“中”“庸”,《论语》对我们的学习,人际交往等都产生影响。如今,学习《论语》的风潮又一次兴起,而我们也应该从中学习得到一些关于自己人生的建议。

我们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论语》给我们另一个影响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了。不得不说,论语的魅力是极其巨大的。中国人两千年的人际交往准则,伦理道德,很多都是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过来的。它成了我们衡量道德水平的天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可以是我们青年人在生活上的行为准则。在我们如何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所以我们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另外又特别强调“仁”。这是孔子在做人方面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认为,只有仁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颂。要达到“仁”的境界,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还有,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语言也提了很多。它认为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正所谓是“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里高频率提及的有一个是“君子”,孔子对君子应该是极其推崇的,里面好多关于君子的篇幅。“君子”在《论语》里就是一个完美人格的化身。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

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虽然我们做不到成为这么完美的人,但这却可以是我们在日常行为准则中的一个遵循原则。对我们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情操也是有着巨大的作用的。

上一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范文下一篇:肺炎出院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