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

2024-01-26

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

摘 要:高中物理是高中刚开始学习的必学科目之一,这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的教學方式也应得到一定改变。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师的协助、学校的支持。就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阐明教学模式现状并提出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物理;自主学习;对策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即学生凭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指导下,自主习得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自主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活力。对于高中物理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两方面来促进高中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和原理,并能够理解,保证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能够进行一些物理实验操作,增强对物理实验的理解。

一、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力

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高中生学习物理的一个条件。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部分高中生认为物理学习枯燥无趣,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弊端,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发挥的地方,致使他们缺乏学习乐趣,从而降低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二,部分高中生由于自控能力差,难以进行自主学习,这时需要教师的监督引导。

2.教师缺乏引导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要起引导作用。倘若一个教师没有引导好学生,学生的能力就难以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一味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上课模式单一。比如,在讲解质点的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只讲解书本上的公式,没有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学生对这节内容就缺乏认识。

二、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对策

1.坚持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高中物理的自主学习有利于高中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模式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原则。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促进教学的开展,明确高中物理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效率。比如,在教学力学这一章节时,明确哪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哪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等,提出对应的教学目标,开展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第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原则。高中物理如果只是将书本知识按部就班传授给高中生,部分学生会缺乏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习热情;第三,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原则。学习是个人的,但同学之间是可以共同进步的,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这样不仅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帮助了其他同学对知识的接受。比如,在进行小车实验时,将实验工作进行分工,一位同学准备实验工具,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位同学负责实验,互相帮助完成实验目标。

2.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有益于学习的开展。高中物理知识繁多,在开展自主学习时难免存在一些自己无法理解消化的知识,这时同学之间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小组的开设能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物理实验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开展。比如,在课堂做实验时,同学们只有互相交流,才能将实验做得优秀,将实验完成得更加精准。同学之间的合作,互相学习,是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一个方面,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3.教师加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下,需要营造良好的轻松学习氛围,将师生关系拉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在教学动力学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增加一些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准备一个装有东西的箱子,让两个同学在对立面互相推箱子,看谁能推过谁,娱乐的同时,体现出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力学知识,就可以将牛顿定律展现给大家。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教师对于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加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但这也需要学校的协助。学校也要加强对高中物理教师的培训,促使高中物理教師熟悉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力。

高中物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新课改的成果之一。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仅仅是教师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需要改变课堂模式、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效率,有利于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拉近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高中物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校需要注重的教学方式了。当然,对于其他科目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也需要不断开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杨锐.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浅谈[J].读写算,2015(50).

编辑 孙玲娟

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发展性教学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标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其个性也得到了良好发展。然而,那天看到的一幕,却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天,一个学生削铅笔时不小心割破了手,鲜血直流,当我发现时,地上已有好几个被染得鲜红的纸团,而他还在一个劲地甩着手,意图甩落掉手上的血,血便不会再流。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不用压迫止血?”他“哦”了一声,赶紧用右手压住伤口,不一会儿,血止住了。他松了一口气。而我却陷入了沉思:他还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呢,为什么就不能学以致用?我想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记、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知识,却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诚然,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强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这对提高学习质量确实起到过一定作用。所以,我们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将教案变成了学案。如:《大雁归来》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第二个学习过程):

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写了大雁的哪些特点?(10分)

(2)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文用( )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含蓄谴责了( )的伤害,呼吁人类( )。(9分)

(3)人们是怎样对待大雁的?请联系文中具体语句回答。(3分)

(4)你知道作者对大雁的思想感情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2.知识点演练

本文细致地描写介绍了哪些说明事物的特点?(4分)

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第四个过程:学以致用

1.举一反三

(1)积累有关“雁”的诗句。

(2)用拟人手法口头作文:介绍一种小动物。300字左右。(10分)

2.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10分)

生活中遇到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你准备怎么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将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教师不要再一味地逞“口舌之能”,真正的君子,应“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在学习目标制订时,可尝试着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实践“我要学”。分值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衡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坚信“我能学”。

其实,自主学习,古已有之。只是没有明确这个概念罢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提倡的便是“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作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便是自主学习的雏形了。为什么我们农村中小学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还在牵着学生走?这与我们的思想僵化有必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学校教师平均年龄是46岁,不愿接受新事物。我们的观念要更新了。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

那次,我们参加岳麓区教育局组织的师生同台经典诗文朗诵比褰,我们的台词中有这么几句:“是列强瓜分的铁蹄践踏神圣的土地,是割地求和给万里河山留下伤害几许,是破碎的卢沟晓月、八年风霜、山河失色。中国,中国,屈辱的中国!我的心同你一样啊,痛到了极致!”有位普通话比较标准、音色比较好的男生被选中参加比赛,但他一贯难得集中注意力,连走舞台都总出错,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总是把握不好感情,后来,我坚持要他作领诵,告诉他成败都在他身上,他先是死活不干,后见已成定局,没得商量,他便硬着头皮将诗中涉及的相关历史重新温习。慢慢领悟到了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正式登台表演时,其表现相当出色,我们的节目也获得了区特等奖。我们的成功,让他获得了极大的快感,成就了他“我善学”的信心,也成了他以后的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外延和整个生活相等,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引导,又何愁学生的能力不会提高?

回顾一学期来的实验过程,我们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大胆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桐木中学)

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践证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从分析高等数学学习的主要特点入手,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大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五步法”教学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等数学 课堂教学 途径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对于教育实践而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研究了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个体自己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为:学习活动不应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设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数学学习首先应该是大学生的自主活动。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中心,重视自我的发展,主张有意义学习,提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创设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学生个人学习内容的选择,期望达到的目标,往往取决于他自己的看法,只有学生整个人自我发起的学习才能最持久,最深刻。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动力刺激可能来自于外部,但发现、获得、掌握、理解的意义来自于内部,同时,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教师应成为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促进者,也应是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实现学习目标,学会如何交往和生活的促进者。

二、高等数学学习的特点

高等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一个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高等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高等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它用完善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而它略去了它发现的曲折过程,因此给学生的“再创造”学习带来困难。高等数学教材大多是以演绎系统展开,学习它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大学生学习时要思考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推理论证方法等。高等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将知识不断条理化、系统化、形式化的过程,它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抽象、更概括,因此,高等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必然方式;大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形成主体意识,提升主体性,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建构学生主体,主要任务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条不紊、高质高效地展开。

三、大学数学课堂自主學习“五步法”教学的途径

1.激发大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关键步骤

激发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大学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要做的事情,因为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只有当大学生们认为他具备有学好数学的能力时,他才有可能排除一切困难学习数学。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种,如在新课学习时,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新知;通过直观的事物引入数学知识;做实验猜想出新知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设置竞争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与大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围绕目标自学——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基础步骤

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这是因为目标制定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来确定,同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所以,教学目标不能由单方面来确定。在这时,教师要照顾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同学,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础上,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始围绕编写的学习目标来学习,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

在自学过程中,围绕所学的知识做相应的自检题,自检题一般为课本后面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速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力。在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为了赶时间而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大学生高数的自学检查——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前提步骤

在学生的自学之后,教师可就教学目标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检查题,通过学生的做答情况,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做好准备。练习题可就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变式的方式给出,教师巡查,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掌握反馈信息。

4.高数教师重点讲解题型——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必备步骤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检查所列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对一些难点、重点提供解决的策略、方法,以及记忆的经验、技巧,以便学生学习运用时减少弯路,提高学习效益。此时的教师讲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而是高效率、高水平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精讲”。教师的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讲解要结合题目,侧重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重点讲解策略性的问题。

5.高数教师布置数学练习,巩固知识点——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保障步骤

实践表明,练习巩固环节有利于突出学生把习得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者把习得的技能进一步熟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同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把握好练习的难度,可以比前面的练习稍稍难一些,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环节过后,给出练习的正确解答,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主要内容为:对概念、定理是否能熟记、理解、掌握,对老师的讲解是否了解、掌握,以便在课后及时寻求帮助,解决遗留问题。同时,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结构图、表格、记忆术语等办法来小结。

参考文献:

[1]邓薇.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52-53.

[2]石循忠.谈学生数学知识的个人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04,(3):48-49.

[3]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一数学文化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刘严.浅谈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教文汇,2009,(10).

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一、明确目标,激趣导学 (5分钟)

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1)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根据课型特点,营造课堂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2)明确目标 教师把本节“训练重点”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明确揭示,为学生学习定向。

(3)提示学法 教给学生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5分钟)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结合“自学”阶段了解到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抛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各抒己见。小组一般由4-6人,程度(优、中、差)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可以有意识重组,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选一个得力的组长,起一个响亮的组名,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建立小组的互相监督机制等。在课堂中,各小组成员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展示交流,反馈矫正(10分钟)

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1)激情导入,提出疑问, 讨论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拓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老师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学生练习,小组互评,反馈矫正。

4、当堂检测,拓展巩固(7分钟)

在汇报总结后,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任务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习题的完成也可作为一种任务进行,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同时教师可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任务进行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5、学习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做简短的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包括:1)总结归纳所学的语言知识;2)强调用所学的语言完成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3)评价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实际效果。同时,肯定成绩,提出不足和改进的建议。(总结环节要起到一个归纳梳理短的作用,

不能流于形式。)

6、布置作业 (1分钟)

作业在当今新的课程理念下已不是“单一的抄写或默写(单词、句型、对话等)”任务了,它不能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口头与笔头的结合;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的结合;机械作业与开放作业的结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更要做到分层次布置作业。除复习作业外,可布置预习自学作业,如听录音跟读,根据上下文和插图猜测新词、新句含义等。

高桥小学英语“自主互助”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在学校教育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 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观的补充和发展。它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 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结论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大特征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便是质疑, 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产生新思想、 新观念, 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是方法和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发展能力是学习永恒的目标, 而方法的发展能促成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表现在语文活动中就是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新的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特征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开放性地吸收知识,以大语文视野及开放性的思维进行知识的多角度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达成探究能力培养这一目的。探究性学习还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的特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探究将显得苍白,没有一定的能力积累,探究将无法进行。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同时,探究来自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儿童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 1

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展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对研究策略一无所知,不宜在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 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利,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 “探究性学习”。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我国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语文学习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有些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彻底摒弃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它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习目的是应试。其优点是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少人认为,探究性学习观是与传统的学习观根本对立的,应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学习的真正含义是不仅要“学而习得”,还要“得而发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继承”,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发展,从而得到新的结果。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以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的获得是传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而传统学习是以知识的获得为终极目标。探究性学习重意识、 精神和能力的“习得”,不单纯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决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接收性学习。

误区之四:“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教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性教学方式。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 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学习中,一方面我们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行为,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引导, 决不能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的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但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 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探究的内容和频率。

误区之五: “解放思想”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它讲究一定的学习形式。但在一些教学中, 有的人追求时尚,搞花架子,什么马蹄形、丁字形的座次排列,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 使探究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生无所得”。有的观摩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美其名曰“解放思想”。我们知道,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

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选取合适的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还要确保合作小组工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

误区之六:重“程”轻“果”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道德要解决价值标准问题。由于其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 结果无关紧要。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 不是结果”等类似言论的影响,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 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则变得无关紧要了。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程只是比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探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 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不能忽略认知的结果。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如上面所述,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传统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见探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 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 用相关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 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课始,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 随之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 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 围绕以上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

3、生成问题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 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

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

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点、惑点”, 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回答;二是不要过多地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三是教会学生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实行纵横对比,假想出各种答案;四是让学生大胆地毫无拘束地互问互答,通过辩论、演讲来提升问题档次。

4、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 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 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 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 增加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 精心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 “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 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 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 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 展开研究, 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明确方向, 自主探究 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 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诗的大致背景有了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单元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 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一单元,可围绕“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课文的相同点,进而与前面的《月光曲》等课文联系起来,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想象作文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收集“长城”的有关资料,或查图书,或上网,或请教历史老师,假想当时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搬上陡峭的山岭的,最后写成“科普论文”。

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完全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的课程软化学科边缘,实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渗透,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应反映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开展信息的整理、分析、概括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科综合探究模式是语文学科与其他条件的协同研究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寻找关联,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配任务 综合实践,积累信息 分析归纳,形成报告。操作特征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发散性、综合性和主体性。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的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收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最后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探究活动, 历时五周,将调查、数据处理、 制表能力、现场观察、论文写作等方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 进行体验性探究活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途径很多,任何一种模式的本身只提供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教师应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结合实际,组合安排,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效仿。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2]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A].优异网 ,2002-02-03.

[3]郑晓萍.从“问题”到“课题” [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4]刘成坤,钱相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谈研究性学习进课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Z]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

[6]宋国庆 ,罗万春. 创新学习误区析[J] .人民教育 ,2002

[7]黄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 .中小学数学 ,2002

体育课堂自主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1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特有的心理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它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与思考。 所以,我们就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使得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做详尽的解释。 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但探究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因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促使学生去发展思维,这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必须把好这一关。 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新课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大家齐读课题。 之后提出如下的问题: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2他,是谁? 3这是他什么时候的请求? 4为什么他有这样的? 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民主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2创设探究情境,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强调学生以主体方式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兴趣。 为此,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并创设问题的情境, 利用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事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快速达到一种对知识好奇并渴望获得知识的理想境界, 在脑海中提出诸多问题,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比如:在教学 《 孔子游春 》 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 并结合动画中涉及到的人物进行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并充分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探究的目标与方向。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针对画面中问题情境展开大胆的想象与猜测,画面要有引起学生产生丰富想象的空间,并能促使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探究性的学习,着眼点就在如何提高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高判断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

在小语教学中,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是高层次的,应该进一步鼓励学生跳出书本,而不被教师的观点所束缚,就必然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更深刻的见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不断进行探究质疑和联想质疑。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林肯的演说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充满感情,学生通过朗读,运用角色体验,已经觉得自己就是林肯, 并在自己的心里诉说着。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但这时作为教师, 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展开大胆想象:当时在场的参议员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态度是怎样变化的?林肯是如何应对对手的歧视、批评、羞辱的?又是如何赢得大家的赞叹的? 假如有学生提出更深的质疑,教师就应该立刻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并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在质疑和解疑中学习新知、发散思维。

4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阐述:“培养学生智能, 不仅仅需要强调传授知识与形成技能, 而且还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 形成技能”。 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强调学习过程,要以学生的自行探究问题作为主旨,教师只是旁敲侧击。 探究性教学过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从无疑到生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比如:《爱之链》一文,主要描写了乔依、老妇人以及乔依妻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可以让人们受到爱的感染。 很有可能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文章内容的表面,简单理解为付出就会得到回报。 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表面认识上,达不到真正理解的实效。 这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课题上展开联想,去印证“爱之链”的主题,更深刻地理解“爱之链”作题的道理。 这就是探究性的教学,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现代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运用。

总之,在小语教学中去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显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创造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展望未来,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必将为语文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必将给语文教改带来更为广阔空间,洒满无限生机,也必将给教学一线教师的课堂教研带来新的春天。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努力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效地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努力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模式,让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觉行为。

上一篇:初中物理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名著审美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