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

2024-03-12

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大多都是来自技校、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的毕业生, 学生的总体英语基础都较差。而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 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因此,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解决当前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下面就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大规模的扩大招生资源, 大多都是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 还有的一部分是来自技校或职业高中等, 这些生源整体水平都较低。因此, 生源来源的差异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甚至认为在高职院校来学习, 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 对于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 由于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热情, 使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 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 不参加任何有关英语教学的活动。

(二) 缺乏合理的英语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很多种, 大多数学校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参照普通高校的教材标准, 内容设置都比较全面,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每个院校设置的专业不同, 学校的生源来源也不同, 高职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内容繁多, 既没有突出院校的专业性, 也没有考虑到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师资力量。在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内容难度较大, 直接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因此, 没有一套合理的英语教材, 大大的降低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

(三)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仍旧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靠老师讲授教材上的内容, 尽管老师分析的很详细, 解释的很清楚,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变得很被动, 无法专心致志的坐在那50分钟听老师讲课。因此,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的教学模式, 减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限制了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无法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会将学习英语当做一种任务和沉重的负担, 导致学生一提到学习英语就会紧张, 从而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降低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高职院校的日益扩招, 学校生源逐年增长, 导致专职英语教师任务繁重及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的英语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教学培训就参加了这样超负荷的工作量, 导致教学质量逐渐下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高级人才, 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 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应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具备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然而,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配备不协调, 教师自身素质水平较低, 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学习、去进修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进而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不佳。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院校外聘一些学历层次较低的教师, 这些外聘教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十分的了解, 同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十分的熟悉, 因此, 他们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的保证。

二、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是为了社会培养出实用性的高级人才, 文中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都将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同时也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因此,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 精选英语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纲领性材料, 教材选择的是否合理, 对教学质量的产生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 都是参照普通高校的教材标准,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不用特点, 传统的英语教材内容单一, 凸显不出高职院校的专业性与特殊性, 削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严重影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因此,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精选合理的英语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根据专业内容,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在教学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都缺乏兴趣,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不仅要提高英语基础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 重视英语教学的地位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来源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都较差, 所以, 高职院校给英语教学的定位较低, 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就可以了, 导致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 降低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英语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学地位, 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加强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重视, 在实践教学中, 出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技能, 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的不断改革, 多媒体技术在已经应用到高校课堂中来。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视图片及视频, 让英语教学变得直观生动, 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学习英语的美妙,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强化师资力量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扩招, 造成我国英语教师师资不足, 同时每个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修, 导致我国高职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专职教师, 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定期的组织英语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强化师资力量,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 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促进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持续发展。

摘要:英语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英语教学。我国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能人才输出的场所, 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教育质量。因此, 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质量, 文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 促进我国高职英语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 顾瑛.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和思考: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 .

[2] 燕静君.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3] 雷兵, 张江梅.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9 (6) :75-80.

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這个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环境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使社会对会计专业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人才职业技能日益提高。针对这一现象,全国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教学进行了相关浅析。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1

1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纵观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部分明显缺乏实用性,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在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布置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研,这就使得其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时长设计也不够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革新,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前瞻性,过多的理论教学掩盖了相关教学的补给,缺乏实践性,其严重地忽略了高职院校本身的职业教育特点。但与此同时,作为新生代的学生,他们具有一些新时代特有的特征,比如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熟悉计算机操作,善于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发布信息等。[1]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12教学内容不够健全和完整

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则和制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调整。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想有效地保证质量,那么就需要对其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的模式给予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枯燥乏味,课程设置不合理,并且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能力培训。而且相应的教材创新性也不够强,各种会计材料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出现了同质性问题,而且还有一些教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错误知识点。

13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其仅仅是采用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进行课后练习题的方式来强化教学内容的掌握。这样也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对于相关的会计知识掌握的唯一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教学任务和授课压力,为此,其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授课效率,而很少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给予创新,并且从业教师多与实际会计工作脱节多年,自身知识系统更新也相对滞后,可提供的案例范围有限,能够采用的案例也相对比较简单。

2完善和提升我国会计教育教学的研究策略

21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地保证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那么首先应该对其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应该充分地对会计的教学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众所周知,高职会计教育主要是为了使其能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能够有效地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不能够将会计教育的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仅仅在理论和概念上,对其进行培养。最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高职会计教学的教学应该能够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强对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建设,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创新。[2]

22加强对高职会计课程的合理设置

我们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够首先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能够充分地掌握社会的需求,将其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课程进行科学和合理化的设置。高职院校在针对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参考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除此之外,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能够添加一些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23对传统的教育方法给予创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突破,避免“满堂灌”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教育的发展情况,将一些新的教学法引入和应用,例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法等。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更为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而且,在这样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能够便于提出一些有技术性的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规律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技能。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模拟操作中,更好地完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整个工作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掌握,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24加强实训教学

首先,应该合理地安排实训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都会有一定的限制,为了有效地强化实训教学的作用,需要对实训教学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在每学期的期末安排一些基础会计的实训课,循序渐进,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供便利的条件。其次,还要针对这种实训教学,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实训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偏低,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还浪费了教学资源。再次,还要加强对相应的实训设备和教材的完善和优化,保证实训教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应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来对相关的工作环境进行方针,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赢得有效的实习机会。

25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我们要想保证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相关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充分地做到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地对相关的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加大对教师内外实务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重视力度。

26加强对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灵活地应用一些多媒体设备,通过这些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音乐形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给予有效的展现,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完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职会计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相关的人员在实际的研究和践行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化和完善,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促进我国会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玲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5.

[2]赵菁,党永龙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6,36:210-211

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普及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充分认识到高职体育教育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分析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之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重要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大众普遍认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健身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实现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普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担负着打好学生身体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终身意识的重要责任。

本文以终身体育思想为视角,试图通过总结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而探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举措,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上的培养,从而推动终身体育思想在全社会的普及和落实。

二、什么是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的概念最早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保尔·朗格朗说过:“必须抛弃那种认为体育只是在一生的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进行的观点”。“应当更好地使体育和整个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从它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交的和公民的生活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简而言之,终身体育就是指人在一生的时间内都有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将体育当作是自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校期间培养出高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其毕业之后步入社会的工作、生活、社交等都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健康体质的保持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是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提出了体育教育与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进过体育学习之后,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以及独立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课以及职业技能教学,将成绩和职业需求作为唯一指标,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上不明确、不科学。教学内容也多是从考试层面出发,这就导致了学生兴趣缺乏、丧失主动性,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之后技术技能也随之消失。这样的学生很难在课后自主参加体育运动,更不用说毕业之后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了。

第二,教学条件滞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难以达到现阶段的要求,教学内容无法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实施,可能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第三,教师能力有限。相较于本科院校来说,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受教育程度不高,同时由于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观念难以得到更新和进步。很多教师还是认为体育课教会学生几项运动技能就可以,只要学生通过考试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对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以及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等并没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的路径探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学的基本目标,要将这个理念贯彻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学校体育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只有把握这种内在联系的实质,才能使得两者得到有机融合与和谐发展。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观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语言,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而这也是体育的根本目的——保持身体、精神、社交等各方面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学生在校学习时,尚有老师引领、督促着进行体育运动,而一旦走入社会,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很有可能便懈怠,因此树立一个科学的体育观是十分重要的。体育运动不是跑跑跳跳的小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贯穿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终身教育的精神,才可以使身心保持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状态。

(二)培育学生体育精神,重视体育文化的传递

终身教育观的内涵很丰富,既然为“终身”,必然有足以支撑学生长足发展、终身受益的东西,体育精神正是这样的存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在体育竞技、运动中领悟学习到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这将成为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使其在面对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时,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的精神风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

和梦想。

(三)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更进一步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也才能够使终身体育的理念得以真正得到落实。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还是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方法上,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培育学生体育精神,重視体育文化的传递。

参考文献:

[1]李华.基于终身体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6).

[2]王彦庆.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

[3]于洋,沙登阁.试论高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才智,2013(04).

[4]张宏波,陈雪峰.终身体育观下高职体育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4(3).

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行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迅速的增加,高职院校对于酒店管理人培的模式正在向着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培模式和洛桑模式的对比,从而获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模式的启发和经验,以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洛桑模式实践

经济全球化发展愈演愈烈,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世界上第一所以培养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的学校是早期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它给现代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效的管理经验,促进酒店行业的高速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洛桑模式的对比

洛桑模式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一种先进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培模式模式与其相比,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如下:

1.1课程设置不同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了早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酒店管理知识,失去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缺乏对酒店管理的真正理解,失去学习兴趣。而洛桑模式教学的课程设置为理论、实践和语言三部分。洛桑模式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酒店管理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实践课程是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练习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酒店各个岗位有充分的理解;语言课程是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酒店语言运用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1.2实践时间和方式上的差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习安排很少,主要集中在就学的最后一年。其他时间均以课堂教学为主,人培模式显得较为单一。另外,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在实践过程中,酒店管理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因而达不到教学中实习的真正目的。洛桑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管是入学前、入学中和入学后,都会安排相应的实践练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酒店管理和经营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培养高水平的酒店管理人才的教学目的。

1.3教学师资的不同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是通过应试教育,毕业后通过考试的形式被高职院校应聘而来的,在酒店管理方面缺少真正实践的经验,对酒店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不了解,在教学方面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提升酒店管理的综合能力。洛桑模式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学校和酒店之间来回的循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都要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对酒店的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已经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洛桑模式教学的先进性。

1.4 教学资源的差异

我国酒店行业起步较晚,现有教学资源无法有效的进行教学,从而无法真正为学生未来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是多功能大楼,包括图书馆、酒店大堂、宴会厅等,非常专业的体现酒店管理的模式,学生可以感受高水平酒店管理带来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满足酒店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洛桑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培模式的借鉴

我国高职院校想要更好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需要借鑒洛桑模式教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洛桑模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酒店管理的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酒店管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开阔思维,不局限于眼前的酒店经营模式和运作形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真正了解酒店行业发展的历史、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2提升教学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酒店中去体验和实践,注重教师质量的审核,从而提升教学师资力量。在教学实践中,吸取洛桑模式教学的优秀经验,增强教师素质修养,以更好的促进学生酒店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在日常实践上提升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未来在酒店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学师资力量,促进教师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酒店管理综合能力。

2.3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我国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在日常实践上提升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未来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习经验的增强,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与此同时,在校外修建实习基地,是学校的酒店管理人培真正形成规模,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酒店需求的高级酒店经营管理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人培的时候,要注重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借鉴洛桑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真正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培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08:78-80.

[2]韩芳.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3]牛阮霞,佟立洲,李青.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洛桑模式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2:143.

[4]梁瑜.基于就业岗位群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共治单位,文章从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内涵界定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理论与内涵分析入手,梳理高职院校治理理论与治理文化、内部治理顶层设计与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完善与改革思路,对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及高职院校内部政治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学术权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

作者简介:母中旭(1970-),男,四川苍溪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院校人事管理、职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委托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编号:GZY13A01),主持人:周红;四川省教育厅立项资助课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多方投入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编号:15SB0431),主持人:母中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从完善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三个方面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治理结构改革,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高职院校运行机制。可见加快治理结构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以及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基本沿袭普通本科高校模式,还未形成与其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办学特性相匹配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制度。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共治单位,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对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制度设计,在改革中不断厘清高职院校内部政治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学术权以及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职责权限,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内涵界定

斯坦福研究所在1963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学者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是指既受高职院校发展影响,又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群体、个人或组织。不同学者对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表述,美国学者罗索夫斯基认为,大学相关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校友、捐赠者、政府、公众、社区等与学校有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张燚认为,高校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行政管理、后勤人员等)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公众、政府有关部门、中学、校友、相关高校、合作单位、媒体、社区等)[2]。李福华依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的密切程度,把大学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校友和财政拨款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3]。国内学者们都有一个共同观点,高职院校的责任就是要维护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也就是应当把利益相关者纳入高职院校共治管理范畴,这将是高职院校理论创新与治理结构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罗索夫斯认为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是:教师是通过教学和研究影响大学及其利益相关者;行政主管是大学运行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他们控制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会枯萎;校友和捐赠者在学校主要政策上影响很大;科研经费提供者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的科研人员,学校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密切相关[4];高校通过自身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社区公众生活的多个方面[5]。从全国10所高职高专院校341份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中,与中心工作最为紧密、影响力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是教师和学生,就高职院校与学生、教师、行政主管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言,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和期望,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热情,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政府通过制定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政策,影响和促进高职院校发展。

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内涵梳理

高职院校治理是作为高等院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高校管理”不同,更强调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划分,也更为注重权力运行中的监督与制约关系,不仅包含自上而下的管理,而且更强调方方面面的“共治”。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载体,构建权力运行科学、组织架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职教育善治的基础[6]。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可理解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方式、制度和机制等的总称。

对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周衍安认为,高职治理结构包含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外部治理结构是高职院校举办者对其办学者的日常管理活动和办学绩效进行监督与控制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影响力配置[7]。董仁忠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在办学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权力配置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8]。曹雪明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其内部权力关系结构的集合[9]。陈根寿、刘涛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实现高职院校有效治理的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权力运行准则,不仅包含保障高职院校办学和管理活动的正式制度,也包含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文化[10]。林春明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各项分配[11]。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说法,但大家一致认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就是学校内部权力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与协调这一结论。

根据高职院校治理运行机制和治理对象的不同,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其中,外部治理结构是指主要指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和其它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等;内部治理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权责分配与权力关系和内部制度设计,即一所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就是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的权责分配以及制度优化设计,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范围和关系,寻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公平与效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要分为管理权与监督权(或参与管理权)两个方面。其中,管理权主要是指以高职院校党委为代表的政治权、以校长为主导的行政权和以专家、教授为核心的学术权构成;监督权(或参与管理权)主要指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合作办学者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制度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对办学者的管理行为进行合法监督的一种权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由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四大权力共同构筑而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就是在教师、学生、行政管理、后勤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对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进行科学分配,实现内部权力的合理运行。

三、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多元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

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院校治理能力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与治理理念

高职院校治理与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制度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治理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高职院校管理始于治理之先,治理是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提高管理效益的产物,也就是说有高职院校必要有管理,但不一定要有治理,高职院校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搞好管理,到了一定规模、管理相对成熟阶段则首先要搞好治理。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传统追求增长的速度转到追求质量的“新常态”,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快进步,特别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式与市场的结合日趋密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在这一阶段,高职教育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改革取向、模式选择、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压力增大;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需重大突破,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需要重大创新;三是需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四是高职院校急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为中心,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教育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如何把握新常态、新阶段下高职教育的特征,提高认识,强化内部治理理念,开展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培育具有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内部治理文化,发挥高职院校文化对于利益主体的凝聚、导向、激励、调适等功能,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高职院校良性的办学生态。

(二)加强内部治理顶层设计

高职教育治理的核心是建立现代高职院校章程[12]。高职院校章程是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现代大学顶层制度设计,也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要素[13]。作为规范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和运行的总纲领,章程可以理解为高职院校的内部“宪法”[14]。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必须充分保障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权益,必须从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加强章程建设。章程建设必须遵循合法、民主原则,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彰显章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内外部发展要求,科学分配内部治理结构和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的边界,保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的合理运行,构建利益相关者多元内部治理结构体系,但从全国10所高职高专院校341份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有55.6%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章程没有起到实际作用,这也凸现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章程建设必须充分征求院校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从学校内部顶层制度设计出发,着力厘清高职院校内部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四大权力的范围与边界。章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强化学术自治权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运行机制,理顺行政权与学术权之间的关系,确保专家教授学术自治。第二,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及诉求,打通师生参与高职院校治理通道,保障师生对学校重大管理工作的参与和监管,彰显师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第三,科学分配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职责权限,实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的职责清晰和分权制衡,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学术自治、师生民主参与和监督的内部治理结构[15]。第四,科学界定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外部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协调处理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升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参与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体系普遍沿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这种严重的行政化治理制度党政不分、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行政对学术过度干预,不仅抑制了内部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外部市场力量排除在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之外。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的联系紧密直接,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社会多方主体力量参与。但从全国10所高职高专院校341份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有70%的教师认为,作为重要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度较低。因此,要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切实打破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封闭式治理结构。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应充分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走开放治理之路,在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套由行业、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团体、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友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多元治理结构体系,尤其要强化行业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在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倡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学校治理。其次要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政府加快完善行业指导规章和政策,并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行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第三,制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教师、学生等共同组建治理共同体的支持政策,积极构建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内部治理结构体系。

(三)优化内部治理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组织机构和职能往往相互交叉,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普遍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进行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存在臃肿、庞杂,部门设置过多过细,通过全国10所高职高专院校341份调查数据分析,有25.8%的教师认为学校以行政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和教师主体被边缘化,有65.6%的教师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教代会和学代会的作用,有29.6%的教师认为应突出学术自由,有29.7%的教师认为应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建立精减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组织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调行政权力架构的学术规律性,按照精简高效和集中优质资源办学的原则,对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常规管理事务进行整合,突破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按扁平化的组织模式来设置内部管理运行组织机构。二是简政放权下移管理,集中整合优质资源完善院系二级管理体系建设。集中整合优质资源,全面推行院系二级管理,转变管理职能,下移管理重心,简政放权、适度分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6]。三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协调处理好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力关系。要制定好制定校长办公会、党委会和学术委员会、职代会等议事规则,修订和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党政机构、学术委员会、教育教学委员会、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的职能边界,不断强化各个主体的责任,理顺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行保障制度。四是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的内部治理闭环机制[17],推进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体系建设。在决策环节,建立由专家教授或专业化组织为主导的咨询论证机制、行业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决策机制和广大师生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在执行环节,党委对学校的重大决策执行进行监督和把控。在监督环节,逐步建立由专业第三方组织所主导的评价机制,对于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探索成立由政府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社会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主要利益相关主体组成的高职院校监督机构,负责对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和各项事务的监督评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的推进,利益相关者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强,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利,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改善高职院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国内职业教育问题专家开始关注高职院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及其组织创新问题,并作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部分研究只关注到了主要利益相关者,但缺乏对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和系统研究;二是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和期望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较少,对高职院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不够深入;三是从宏观角度对高校利益相关者研究较多,但从微观角度对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内部治理研究较少;四是综合应用管理与组织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极少[18]。

高职教育治理结构是构建高职教育的血脉和灵魂,是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脊梁。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推动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拓展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抓好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各项工作,探索提升职业教育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ublishing,1984.

[2]张燚,张锐.高校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个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6(3):129-131.

[3]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4]享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56-83.

[5]李福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大学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3.

[6]杨进,刘立新,李进.治理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5.

[7]周衍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02.

[8]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36.

[9]曹雪明.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88.

[10]陈寿根,刘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9.

[11]林春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与改革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4):9.

[12]翟帆.职业院校治理:规范与活力如何两全[N].中国教育报,2016-01-05.

[13]雷世平,姜群英.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5(22):2.

[14][15]赵晓妮.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实践迷思及变革趋向[J].教育与职业,2016(12):13-15.

[16]周萍,宋建军.高职院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6.

[17]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3.

[18]张燚,张锐,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26.

责任编辑 宋庆梅

我国高职英语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卓著, 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极大的缓解了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但是从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 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经费发放混乱、设备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 严重削弱了高职教育效果, 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

为了转变这一现状, 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化革新, 致力于为高职教育的长效发展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 从而确保高职院校社会职能的完美展现。

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问题

要想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 就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析。首先, 从宏观方面来看, 负责管理我国高职院校的部门较多, 管理职责往往会发生交叉和遗漏,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沟通, 很难真正的协同起来。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其次, 从微观方面来看,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对教职工的激励不够, 无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而经费投入力度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科研工作效率低下, 成果不佳, 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使得高职教育陷入困境。

(二) 运行机制问题

其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生搬硬套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 反而忽视了自身的办学特点, 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生存日益艰难。其二, 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较差, 只有很少一部分高职院校能够跟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这一局面亟待得到打破。

其三, 高职院校在资金和资源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 给教师提供的薪资待遇也不高, 难以与普通高校相抗衡, 高职院校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创新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的招生门槛越来越低,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这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高职院校墨守陈规, 固步自封, 将会失去先机, 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命运。相对的, 通过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 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始终保有蓬勃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必然会愈发的广阔和光明。可以说,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高职院校长远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值得相关单位和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 切实做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工作, 以便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增添助力。

四、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 加大宏观协调力度

在以往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中行政干预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这就造成了多头管理现象屡见不鲜, 管理相对混乱, 因而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脚步。现如今高职教育处于改革的浪潮中, 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地方政府也要适时地转变态度, 尽可能的减少行政干预, 从宏观方面进行调控, 以便于给高职院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都能明确各自职责, 真正携起手来, 共同为人才培养而服务, 才能有效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价值也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具体而言, 政府起到的是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督, 高职院校则要处理好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的关系, 多管齐下, 方能取得卓越的效果。

(二) 加强政策支持

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有效落实,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出台地方性法规, 为那些与高职院校长期合作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创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局面,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除此之外,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强化对高职院校经费申请的审批, 加大经费划拨力度, 还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源, 对其进行合理配置, 以缓解高职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促使高职教育获得长效的发展。

(三) 打造办学品牌

增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力度, 打造良好的办学品牌, 就可以通过改革评价机制达到目的。比方说, 高职院校创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教研与水平, 以此给国家供给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实用性人才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改革学术管理模式, 例如合理处理行政、学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权衡行政与学术, 明确两者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达到学术资源的科学配置, 确保学术权拥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有效调动师生从事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后也就是突显特色品牌。高职院校应坚持特色办学, 以品牌立校, 有效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 提升专业的独特性, 也就需要坚持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以及获效益。实施名院名师品牌工程, 增强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以此才能给高职院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响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第一步, 能够给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严格控制教学和管理质量, 助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首先, 高职院校要从我国国情和市场机制着手, 建立与之相符的办学制度, 彰显高职院校的独特风格, 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 这是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高职院校要改进教师薪资制度, 给教师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以留住人才, 减少人才的流失。最后, 高职院校要创建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督促他们履行职责, 确保高职教育的贯彻落实。

(五) 拓宽经费来源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学生缴纳的学费是不足以支撑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工作的,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转变思路, 自立自强, 注重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以获取更多的资金。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 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来培养订单式人才, 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就业, 又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渴求。资金还可应用于科研方面, 研发出更多的先进科技, 促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革新, 这也不失为吸引企业合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办夜校, 让社会上有学习需求的人员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 有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保持了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

(六) 尊重人才发展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对于管理体制的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较大, 离职率较高, 之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 充分尊重优秀人才, 提高对科研创新的鼓励, 完善鼓励机制。树立人文观念, 在平时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关心老师生活与工作上的需求, 竭尽所能的满足教师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实际所需, 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 也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革新课堂与管理模式, 突显高职院系自身办学特色, 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提出的各种需求,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那么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具优势。

五、结语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校都能充分认识并主动履行各自职责, 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打造品牌效应, 尊重人才发展, 鼓励科研创新, 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必然会是一片坦途。

摘要: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 当前应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需求, 如不能正视这一问题, 积极实行改革和创新, 将会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造成阻碍。基于此, 本文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 以期能够大幅度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熊景强.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J].亚太教育, 2015 (06) :10.

[2] 李刚.高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5) :26.

上一篇:施工项目管理建筑施工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