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

2024-04-14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第1篇

一、支持重点领域

围绕工业强省建设的产业高端发展、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速、信息化引领、国际化企业培育六大行动中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安排专项引导资金。常州上元会计培训,常州上元会计实务培训,常州上元会计上岗证培训,常州上元会计初级职称培训,常州上元报关员培训,常州上元会计证培训

(一)产业高端发展类项目。围绕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重点环节和产品质量提升,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技术新产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推广应用和企业技术进步新增长点培育项目。

(二)技术改造提升类项目。围绕创新成果转化、品种质量提升、工艺装备改造、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高成长型中小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项目。

(三)绿色发展推进类项目。围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重点支持节能和工业循环经济改造、清洁生产项目及支撑体系建设。

(四)生产性服务业提速类项目。围绕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完善产业体系、强化服务支撑能力,重点支持工业设计能力提升、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载体、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五)信息化引领类项目。围绕强化软件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社会信息消费水平,重点支持信息产业基础提升和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项目。

(六)国际化企业培育类项目。围绕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和打造国际化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企业人才培训和经贸交流合作项目

二、组织申报事项

1.申报项目按属地化原则上报。项目申报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市、县)经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项目申请,按要求提供项目申报材料。项目所在地经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联合行文报送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县(市)申报材料在报省的同时抄送省辖市经信委。省属企业须经其主管单位(省授权的资产经营公司)审核盖章后直接行文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报。

2.项目申报单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在江苏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且正常经营一年以上;(2)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3)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明确的《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附件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4)无严重失信和违法记录;(5)《项目指南》中明确的具体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及初审部门对申报材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与当地经信部门、财政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须按照苏财规〔2013〕 21号文件要求填写《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承诺责任书》(格式见附件5)。

3.申报单位须对照《项目指南》规定的项目类别进行申报,同一申报单位原则上选择一个项目类别进行申报,一经受理不再调整。2013已享受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的单位,原则上不得再申请本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以前已获得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支持的同一项目,本不得再申请支持;已承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但目前尚未竣工验收的企业,原则上本不得再申报本专项项目。常州上元会计培训,常州上元会计实务培训,常州上元会计上岗证培训,常州上元会计初级职称培训,常州上元报关员培训,常州上元会计证培训

4.申报材料必须以市、县为单位(省属单位除外)统一汇总报送至省经信委综合规划处与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条线或企业单个报送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申报材料包括:项目所在地经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联合行文的请示件(纸质10份,报省经信委9份、财政厅1份),资金项目申报汇总表(纸质10份、EXCEL表格1份,格式见附件4,报省经信委9份、财政厅1份),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承诺责任书(纸质2份,格式见附件5,报省经信委、财政厅各1份)、项目申报单位具体申报材料(纸质1份,按A4纸规格装订成册,仅报省经信委)。各类项目具体申报材料要求请在省经信委门户网站“公告公示”专栏下载。软件和云计算类项目须进行网上申报,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5.2013年参加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整合的试点市县,按本通知及《项目指南》要求自行组织申报及评审,并由当地经信、财政部门联合上报省经信委和财政厅备案后,下达专项项目资金计划。

6.专项引导资金的支持分为补助(含贴息)、奖励、资本金投入三种方式。根据项目技术装备投资额、研发投入额、中小企业发展目标、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节能效果、服务平台效能等分等级确定安排资金额度。

三、具体工作要求

1.优选重大项目。各地经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协调,进一步开拓视野,围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做强产业链重点环节、推动规模骨干企业升级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省市合作共同推进的重点产业等,优选推荐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对产业转型升级有支撑作用,对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有带动作用、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对这些项目,原则上不搞地区平衡,资金安排额度较往年将有较大提升。

2.严格规范程序。各地要完善和规范申报项目推荐程序,科学公正地组织本地区的项目申报。要充分发挥驻经信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作用,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对项目组织申报全过程的监察和监督,确保项目推荐程序的公正性和操作过程规范化。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第2篇

孙柏林最近在北京仪器仪表展会上表示,工业机器人成为先进制造业中重要的装备与手段,机器人工作站尤其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大幅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为用户带来明显的效益。如果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发展的好,那么将在2015年会有一到两家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企业成熟起来,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近些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需求量增长速度为30%,预计到2014年,我国将成为全世界第一大的机器人需求市场。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其发展方向将变得更加宽广,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它的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程度将更深,功能也将越来越强大,向着成套技术与装备的方向发展,它的发展方向必将是绿色化与智能化。

机器人产品的新发展趋势为:更加安全可靠、更加柔性自如、机器人具有灵敏视觉、更易操作使用、更快的反应速度、更高的精度、更小的体积、也更绿色与节能。工业机器人应用快速普及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市场发展情况。

1、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冲击劳动力市场

首先,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系统性影响。

第一,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在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加之劳资矛盾升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使得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作为对资本深化的回应,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逐渐符合中国新的比较优势。通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第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升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不同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工人)差别非常大。从国际经验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其次为电器电子产业。根据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调研经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生产车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大部分工序由成套的工业机器人完成,仅有少数工序有工人参与,机器人密度比较高;后者则保有大量的生产工人,工业机器人使用较少,机器人密度非常低。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性能呈正相关,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提高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以提高制成品的性价比,是提升支柱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第三,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本身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其自身成长就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创造出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自身产业的成长,推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中国特定的产业结构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结构,为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机遇。工业机器人还是典型的复杂性产品,集成了诸多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它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多项基础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

第四,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从自动化转变为数字化的变革,先进的制造技术将对大规模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对国家间竞争优势的重塑、二三产业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深远影响。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必然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强烈冲击。

第一,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因此,劳动力需求减少和就业创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中国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引入本身,就是企业对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失业。

第二,影响就业结构。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来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2、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第3篇

2015年3月14日-3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神南产业培训中心开展的“神南矿业公司管理干部转型升级理论学习培训”。此次培训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通过学习培训,我感觉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法律的统治,即法治。法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其重心在于发展经济,这就决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因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法制性,它是指社会经济运行必须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进行,健全的法律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否则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就会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难以健康有序地进行。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高度发展,越要求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依法治国。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是其区别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关键所在。自然经济是伦理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主要依靠宗法伦理和道德规范进行调整。计划经济是行政经济,政府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社会关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加以调整。正因为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才决定了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没有法治约束的市场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主体拥有较多的进行经济活动的财产及其权利(如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这些是他们进行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权利,但他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对此加以保护,只有依靠法律来保护,市场经济才能顺利运行。其次,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有限的个人生活需要或全社会的需要,而是为了营利。人们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既给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又带来了消极因素,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新一代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1、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充分体现。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单反映了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却日益加剧、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的增长,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度的内在要求;

2、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

3、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悄悄兴起。技术进步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4、制造业回归与全球经济再平衡。制造业回归将促进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国际分工体系,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三、勤政廉洁,履职尽责,从我做起

1、抓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学习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更是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学习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抵御花花世界的诱惑,一切从实际出发,做一名积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勤务员,以扎实的工作和过硬的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2、肃纪律,强化廉洁意识。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触碰必将身败名裂。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紧绷纪律之弦,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遵守纪律的意识和能力。要从自身做起,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纪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始终保持思想纯正、品行端正,处事公正,当好群众的表率。

3、正风气,强化创新意识。风气正方能言行正,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正风、扬正气,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处处要严于律已的生活作风,靠学习提升本领,靠凝聚智慧推进工作,靠强化管理提升水平,积极打造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自觉适应和主动引导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必然要求

1、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由于利益多元化和社会分层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日趋多元化。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再次强调指出: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包括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这些新的人群不仅有自身利益诉求,还有思想意识的诉求。

2、思想意识的多样化。这是由于职业多样化、阅读工具多样化以及意识形态变化带来的。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第4篇

一、北仑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建区以来,北仑工业经济基本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北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10年4月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据统计,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14.10亿元,与2005年相比,实现翻番增长,年均增速达20.1%。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942.76亿元,同比增长25%,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二,实现工业增加值184.13亿元,占全区GDP的61.5%。2010年,临港大工业生产和效益逐渐恢复并达到历史高位,骨干企业强势上升,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74家,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其带动下,全区工业产值持续放大、利润稳步提升,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二是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企业完成了资本、技术、品牌的阶段性积累。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0亿元,是上年的1.6倍,占全市总额的1/4。新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41家、超10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台塑台化产值达230亿元。至今年6月底,全区产值上10亿元企业达18家,上亿元企业达96家,上5000万元企业达178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至今年6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共有14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6%。实施品牌战略卓有成效,至2010年底,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938件,年均增速达42.6%,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27家企业参与了93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修订。

三是工业经济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目前北仑已初步形成了以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为主导,以钢铁、造纸、传统能源企业、模具、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文具制造和食品制造业八大优化提升产业为依托,大进大出和便捷高效的港口物流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格局。这些产业对推动北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较高程度的关联,也呈现出一定的工业经济的集群性和集聚效应。从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基于北仑当前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工业制造能力,北仑的几大主导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化工等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关联产业拓展的空间较大。以装备制造为例,海天在塑机行业的龙头地位带动整个行业实力巨大提升,在海天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为其配套生产的企业。同时,海天生产的提高,就必然要求配套企业也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围绕吉利汽车生产新基地建设,逐步规范整合全区汽车配套产业,加快建立汽车及零配件工业园区,也将进一步完善北仑汽车工业产业链。

四是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九大产业功能区规划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项目引进和建设全面推进。以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滨海新城为依托的梅山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4个产业集聚大平台之一,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论证。中心城区泰山路南侧商务楼宇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门户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西片区重点地块开发扎实起步。白峰峙南峙北隧道实现贯通,围涂工程、重点港口设施等项目加快建设。这些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承载平台。另外通过全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腾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北仑以创新型城区建

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已经整合成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入驻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浙大技术转移中心、谭建荣院士北仑工作站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8家;积极引导企业独立创办研发机构或与浙大、宁大等高校共建实验室等。2010年北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8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立项10家;通过举办高端论坛、国际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引进高端智力,邀请专家院士为企业转型升级问诊把脉。

二、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工业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一是产业集中度还偏低,产业发展层次不是很高。在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中,北仑占28个,产业战线过于分散。当然,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产业战线长不一定就是坏事,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业发育不成熟,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对企业的效益、规模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企业依然过于依赖传统粗放增长的路径,产出低,附加值不高。二是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关联度不是很强,集群效应还不凸现。目前,北仑除化工、装备产业有向集群化发展趋势外,包括纺织服装、文体用品制造、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和造纸、能源、钢铁等临港产业在内的多数行业,主要是靠少数单体骨干企业的支撑,一枝独秀现象较为突出。就一个产业而言,如果只有个别企业的发展,其整体规模必然是很有限的。三是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产业发展优势也不十分突出。尽管北仑紧紧抓住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并形成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但尚未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缺少对经济发展全局与未来有重大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使得主导产业难以有效形成,经济规模难以迅速扩大。无论是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产业的发展属性来看,现有临港产业的发展优势均不明显,难以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有待完善。目前,北仑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有些领域还处于空白。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自主创新投入还不够。据统计,上半年,北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7.8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42.76亿元的0.83%,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北仑实行的“一企一策”、“二免三减半”等财政优惠政策看,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主要用于税收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强。二是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撑。北仑高校和科研院所匮乏,科研实力比较薄弱也是制约北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与上海等大城市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企业家自身素质、理念限制以及创新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产生的畏难、怕烦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

(三)要素制约突出

一是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北仑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的问题已十分突出,土地供应紧张成为常态,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调研中,各部门、各地以及企业均反映用地困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用电紧张状况加剧。今年上半年北仑区用电缺口在20万千瓦以上。预计夏、冬两季全区用电缺口将会达到25万千瓦以上。而这部分缺口的很大一部分通常需要工业企业承担,势必会对工业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能人员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人才资源总量不大,高端人才严重匮乏,有技能的劳动者严重供应不足,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够,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缓慢。四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加大。

(四)城区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

北仑城区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于高端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区功

能还不健全。城区的集聚作用还不突出、各区块联系还不紧密、资源共享度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转型升级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人才难引进。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北仑与上海、宁波相比,城区档次还有一定差距,交通不是很便利,引进人才政策不是十分优惠,人才集聚和交流缺乏必要的平台和环境,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二是城区服务功能尚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要求。从当前北仑的城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来看,同周边城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给产业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制约。

(五)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调查中了解到,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要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地”,如北仑出台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政策制定已有一年,但没有明确牵头部门和出台相关的操作程序,推进速度缓慢。一些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成效也不甚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转贷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二是要求政府部门在产业对接、科技对接以及银企、校企对接等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希望政府部门大力营造转型升级舆论氛围,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好工业行业协会作用。四是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能力。

三、对加快推进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转型升级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攻坚课题,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结合北仑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产业集聚拉动

——推进工业产业的进一步集聚。突出抓好“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等九大功能区块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不断优化北仑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通过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构筑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汽配、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高技术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优化提升钢铁、造纸、传统能源、模具、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文具、食品等八大产业;突破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高度重视以新平台培育新产业。一要发挥市场在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二要严格把握产业准入条件,积极引进适应北仑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和八大优化提升产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对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大力加强招商选资工作。三要扶优扶强,进一步实施工业企业“122”工程,积极培育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四要加强对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引导和转型升级指导。制定符合北仑实际的扶持科技创新苗子企业的管理实施办法,壮大科技新苗子企业的群体规模。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推动科技创新。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引进高端智力,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产品,加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发明创造,完善技术中介市场,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帮助企业提高品牌创建和经营能力。鼓励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和资本对接。

——推动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要积极促进企业家理念的转变,摒弃

畏难求稳心态和家族化管理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完善产权制度、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大力推动产业整合,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精心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引入风险和创投基金等资本,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制向职业化管理制转变。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研究制定有力的引才、留才政策措施,在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构筑“人才洼地”;加快区域性与产业基地配套的“人才公寓”建设,满足企业引进人才的居住需求。

(三)强化城区发展带动

——着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改造提升等基础保障性项目建设;以凸显核心区、打造门户区、带动老城区为主线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有序推进西部城区建设,优化提升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认真做好南片区规划对接和调整,主动承接宁波东部新城的空间延伸和功能拓展,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优质的发展环境。——提高城区综合配套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三高四横八纵”交通工程建设,打造高效区域交通网络。大力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和“森林北仑”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改变“脏、乱、差”现象,打造美好家园,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完善通讯、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城区商务楼宇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退二进三”的步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增强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努力把城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产业人才的聚居区、企业总部的办公区、商务活动的核心区。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

——制定完善转型升级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重视基础性工作,尽快摸清北仑各个产业的第一手资料,科学编制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和八大优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产业规划及实施方案。

——推进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为方向,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重大工业项目的用地保障力度,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或帮助争取列入上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建立健全区政府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部门现有工业类、科技类财政性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企业实施转型升级予以贴息、奖励,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引进培育人才等。认真宣传贯彻并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运行办法,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鼓励民间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国有资本要引导和开展对北仑企业转型升级的投资。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第5篇

摘 要:今年,是我县实施“十二五” 规划承上启下重要之年,又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推进“组织五大会战、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要想在竞相发展的江苏“沿海大开发”格局中推进滨海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滨海面临的重大考验。对此,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工作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方位推进农业、工业、城镇建设转型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谋跨越,为滨海经济强劲崛起增添后劲。

关键词:滨海经济;转型升级;探索思考

今年,是我县实施“十二五” 规划承上启下重要之年,又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推进“组织五大会战、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要想在竞相发展的江苏“沿海大开发”格局中推进滨海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滨海面临的重大考验。对此,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工作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方位推进农业、工业、城镇建设转型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谋跨越,为滨海经济强劲崛起增添后劲。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推进观念转型,提升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新视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滨海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就必须立足滨海实际,着眼未来发展,增加新动力,激发创新力,释放新活力,推动滨海经济快速转型升级。

(一)必须在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上解放思想。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大势,继续解放思想,尽快形成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新理念,不断创新发展举措,为经济快速转型升级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二)必须在科学分析县情实际上解放思想。在后金融危机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时刻,面对江苏省委提出 “六个注重、八项工程” 的要求,需要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经过近2年的奋斗和发展,滨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县域实力实现了较大跨越。尽管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要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为正确决策、科学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坚定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三)必须在正确看待发展机遇上解放思想。在国家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滨海县被列入同等享受实施长江三角洲、江苏沿海开发有关政策的县份之一,这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的奋斗和发展,使滨海的综合实力实现了大幅跃升,为新一轮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以超常规的角度谋划发展,做到把有利的政策与自身的定位相对接,把有利的环境与自身的优势相对接,走出一条有政策、有优势、有特色、有成长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以“优化结构”为核心,全面推进产业转型,构建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新体系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贸易集中区转型升级,带动农业综合效益快速提升,确保“十二五”时期年全县高效农业比重达50%以上。

1、大力发展项目农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规划建设S327沿线5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S327县城绕城段北侧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项目,新建高标准粮田4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建设设施蔬菜、特经作物、林桑果品、优质畜禽和特色水产等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产业群,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设施农业面积达25万亩以上,高效渔业面积达12万亩;着力建设“四青”蔬菜、优质生猪、生态白鹅、林木板材等四大农产品基地,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新创农产品品牌60个,农产品品牌覆盖率达80%,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型升级。我县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战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增进农民福祉为目标,加快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新型城乡产业关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安全与总量平衡、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靠天吃饭向科技引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五大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推进农业结构调整。(4)发展现代设施农业。(5)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3、切实强化服务提升,推进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始终把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专业组织为纽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加强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和专人辅导推进制度,着力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化解资金、人才和品牌培育等难题,支持企业完善产业链。加强与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等建立起稳定的链接关系,积极探索资金、技术等合作新方式。加大对农产品基地和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引导其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强对以营销为主的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壮大经纪人队伍。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培大育强规模经济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持续加大有效投入进程,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千亿、百亿企业为龙头、十亿企业为支撑、亿元企业为依托、规模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格局

1、加速改造传统产业,为工业转型升级增添后劲。围绕纺织、机械、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积极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与全国著名的纺织大企业合作,下大力气解决纺织产品单一、花色品种单一和生产规模不大、技术落后的问题,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纺织企业整体升级。二是要引进高新技术,推进泵阀企业现有生产线技改,重点引进精加工、阀门配套部件项目,挖掘现有产业优势,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着力突破机械整机制造;化工产业鼓励企业由中间体向下游终端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招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2、加大引进来步伐,为工业转型升级聚合动力。始终把项目和人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双翼,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先导作用,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法”。在项目招引上,在坚持三次产业招商并举的同时,切实加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招商力度,努力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人才招引上,把人才工作作为前瞻性的战略工程来抓,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创新团队,为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3、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工业转型升级筑优载体。始终把工业园、沿海工业园基础功能配套建设和服务软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大力推动园区建设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变,着力完善园区综合配套功能。进一步提高园区政务、商务、生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工业园重点加快产品检测、科技服务、用工服务、企业担保四大平台建设;沿海工业园尽快完成仓储物流中心、盐化工产业园公共管廊、污水处理厂三期扩能等配套设施。大力推动园区建设由初级开发向一级开发转变,以资本运营盘活土地资源,以资源盘活积累建设资金,实施滚动开发建设;更加注重提升园区承载能级水平,大力发展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等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不断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扎实提升园区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城镇转型升级

积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强化县城整体功能,致力塑造水绿县城新形象。按照“扩张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创塑特色、片区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知名水绿县城,以城镇建设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环境综合竞争力。

1、以高起点科学规划引领城镇转型升级。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化城镇发展规划体系,坚持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增强规划的指导性。进一步加强对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城镇组团定位、城镇交通体系、城镇重要节点设计等一系列重点问题研究,形成城镇建设发展的一整套思路。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加快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重点地区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镇设计,建立和完善城镇规划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积极实施规划招商,加大规划招商建城、建镇、建区力度,拓宽城镇建设的资本平台,为城镇建设转型升级增添全新动力。

2、以高标准拆迁建设驱动城镇转型升级。坚持遵循“先拆迁后出让、先完善功能做优环境后开发建设”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推进土地一级开发、收储报批、挂牌出让等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开放市场,吸引实力强、品位高、信誉好的投资商参加建设标准化、功能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充分竞争、健康运行的房地产市场;大力推进商品房、农民安居房、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的一体化建设。

3、以提升城市品位拉动城镇转型升级。全面加快“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打造建筑精品。实行组团式开发建设,在设计用材、建筑风格、整体色调上实现整体和单体有机统一,对每一个项目都坚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注重构画高低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加快城市向高层发展,全年新建高层、小高层100幢。丰富人文内涵。积极开展老城改造工作,着力打造明达路明清风情一条街,体现古老的海盐文化和古黄河文化韵味;在广场建设、城市节点打造中,体现书法、诗词、楹联之乡的人文底蕴。塑造城市特色。着力完善提升四大主题公园,完成滨海公园、人民广场、省道327绕城段绿化带改造,全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积极推行城市管理执法权集中试点,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全力整治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违章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整洁、规范有序的市容环境。

4、以高水平长效管理促进城镇转型升级。始终坚持以阶段性综合整治提升城镇形象,以常态化的高水平管理加快城镇转型升级。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紧紧抓住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部位和违章建设、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重点治理内容,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推进。强化长效机制落实,以全天候监督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手段,以强化责任追究为保障,切实将长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激发联动管理热情,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民代表监督城镇管理制度,加强举报监督,推动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推进政府转型,打造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一)要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求突破。按照打造服务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自觉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提高政府科学理政的能力。抓住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契机,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力争优先成为全省的“示范区”、“先导区”。要高度重视建设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体系,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二)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求突破。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发展的理念,大力弘扬“豪爽大气、海纳百川、合作共赢”的开放精神,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走开放型、外向型发展的路子。要敢于善于合作,依靠招商引进技术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呆滞资产,勇于挂大靠强,尽快打造一大批支柱企业,挺起滨海经济的脊梁。要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对外来投资者始终保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诚意,真正创建起“零障碍”的绿色通道,形成“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通过环境的大改善,产生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洼地效应”,让滨海大地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三)要在激活民间资本上求突破。正确处理“管”与“放”的关系,在“放开、放宽、搞活”上下工夫,让位于市场,让位于民间,放手让一切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激活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在政策上放活,思想上放开,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必须突破。要尊重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理顺全民创业的发展思路,鼓励社会各界大胆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真正让民营经济成为全社会经济的主流。从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实现跨越。(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共滨海县委党校教研室)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范文第6篇

2010年,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 慈溪工业经济实现产值2502.8亿元, 同比增长24.4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26.01亿元, 同比增长44.6%, 完成出口交货值分别为424亿元, 同比增长29.7%。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慈溪工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明显。

1.1 加工制造能力非常强大但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工业经济以年均26%的速度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积累了强大的生产能力, 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到2010年底, 全市共有工商登记的各类工业企业三万余家, 在家电、轴承、轻纺化纤等产业领域形成了日益巩固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但相对与发达的加工制造环节, 慈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该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科研院所资源稀缺, 技术研发、人才获取基本依托外部资源;金融资源结构性短缺,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风投基金、跨国银行等类型金融资源有待引进。从整体上看, 慈溪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等要素组成并不完善, 人才、信息、资金等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1.2 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产业层次整体水平偏低

慈溪工业经济在家电、轴承、轻纺化纤、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不断优化提升的同时,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产品结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但从整体上看, 慈溪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偏低。工业产品中, 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多, 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零配件产品多, 整机产品少;贴牌产品多, 品牌产品少。

1.3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但综合创新实力有待增强

慈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多元化投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并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服务支撑。到2010年年底, 全市工业经济领域拥有宁波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研发中心) 47家, 其中国家级2家;中国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慈溪虚拟科学院、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等一大批服务平台相继搭建运作并取得积极成果。但慈溪的综合创新实力同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真正发挥作用、对工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不多。同时高端人才资源集聚方面处于劣势, 技术创新能力的智力支撑尚显不足, 企业经营管理者自主创新意识淡薄, 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足。

1.4 行业品牌族群初步形成但品牌的市场美誉度不高

全市工业的品牌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10年底, 慈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只、浙江名牌53只, 宁波名牌91只,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1件, 浙江省著名商标58件, 宁波市知名商标135件。但慈溪的品牌含金量相对较低, 品牌经济远未形成。慈溪的品牌以家电产业领域为主, 除方太等一批品牌之外, 其他多数属三线乃至四线品牌, 品牌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都不高, 甚至是一些假冒低劣产品严重毁损慈溪家电的整体形象。更为重要的是, 大多数企业把品牌成果的取得作为终端行为, 而不是作为发展品牌经济的起点。

2 慈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1 充分发挥三种力量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力。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通过价格杠杆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生产部门和环节中去,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力。突出企业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地位,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经营, 把企业当前生存与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化为提升活力的自觉行为,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力。政府要从“顺势有为”向“逆势有为”转变, 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 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 促使生产要素更为合理、有效地流动, 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2.2 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知识产权提升到企业生命线的高度,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 推进慈溪工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环节延伸。二是实施品牌经济战略。把品牌经济提升到市场准入权的高度, 创新培育方式, 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开拓市场, 创建一批含金量较高的市场认可品牌, 并高度重视区域品牌的打造与维护。三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充分发挥慈溪的产业链优势和区位提升机遇, 针对慈溪工业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引进市外优质资本和优势企业,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2.3 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传统产业向加快构筑先进特色制造业体系转变, 提升产业层次;二是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不断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市场品牌环节延伸, 提升企业活力;三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向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强化内外销并举转变, 提升产业发展稳定性。

3 慈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3.1 抓统筹规划引导

做好工业转型升级的统筹规划。按照“保稳促调育新”的总体要求, 行业管理部门牵头, 工业工业经济规划研究所和相关协会配合, 排出一批重点行业, 逐个制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 目标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根据工业及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组织一批国家级 (省级) 行业协会、两院院士、各方面资深专家等组成指导和支撑力量, 参与全市工业各行业转型升级。

3.2 抓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技术 (研发) 中心, 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深入推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探索建立企业间联合研发中心, 特别是推动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推动创业园区建设, 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 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针对慈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 适度降低奖励门槛, 扩大企业技改投资受惠面。提高奖励比例和封顶上限, 切实提高企业技改投资的积极性。聚焦技改方向, 完善重大技改项目专家评审制度, 奖励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的技改项目。

3.3 抓两大市场拓展

坚持外向带动发展。在积极组团参展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加强展览效果研究, 推出一批与慈溪产业接轨的各国有效展会, 强势组团参加新兴市场相关展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积极推动企业与国家、省重大项目主动对接, 抢占国内市场份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 采取联合、委托加工、控股多种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鼓励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或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3.4 抓高端要素保障

探索构建区域融资体系, 积极引进国内产业类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进入, 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镇街企业流转资金和企业互助共济组织, 帮助一批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度过难关。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安家补助、配偶就业、子女就读集成化绿色通道, 切实解决高端人才引进慈溪的后顾之忧。设立创业资金, 整合社会资源, 制定创业扶持政策, 构建创业辅导体系, 培育新兴创业群体, 鼓励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 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

3.5 抓资源集约利用

创新工业用地利用机制, 积极推行工业用地供地模式和用地方式的转变, 规范和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 探索建立存量用地特别是熟地市场的土地流动机制。在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同时, 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大幅提高企业入驻率。大力倡导和推进“亩产论英雄”的理念, 建立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实现“零土地技术改造”, 切实用好土地杠杆, 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构建节能降耗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对于经政府认可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 政府给予扶持。

3.6 抓政府服务改进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慈溪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优化政策扶持, 进一步明确扶持方向, 聚焦扶持要点, 加大扶持力度, 创新扶持方式, 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结构,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 加大对中心窗口的授权力度, 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 简化审批流程, 构建覆盖全市的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督促各职能部门服从大局, 打破权力本位观念, 规范涉企检查、评比、收费等政策, 推行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改革始点, 切实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慈溪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工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慈溪工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还相当严重, 相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今后一定时期内, 慈溪工业经济将面临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工业化发展阶段新要求和内在素质相对低下的双重压力。想要解决当前慈溪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必须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上一篇:文化产业消费行为范文下一篇:武汉纺织大学宿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