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范文

2023-09-16

计算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手工审计的特点及计算机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含义,然后对两者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审计;传统手工审计

[作者简介]刘蓉,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审计教研室讲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广西 南宁 5300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金审工程”的实施,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利器”。但不少人经常混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概念,并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两者的巨大区别,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将引发一场审计革命。为了促进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必须澄清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的概念以及其区别。

一、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传统的会计、统计和计划等管理数据的处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审计也是以手工的会计资料处理系统为特征的。随着审计事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复杂,传统手工审计的取证模式也逐渐从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发展到风险基础审计,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从反映经济业务的纸质账目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再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因素,审计对象从纸质账目系统一个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纸质账目系统两个,审计的核心方法也从详查法发展为测试法;而测试法的大量运用,使审计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使审计逐步脱离审计就是查账的概念。

在纸质环境下,审计实务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相应的审计模式,既可以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模式,也可以采取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或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

计算机审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审计学科。计算机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二、计算机审计和传统手工审计比较

(一)相同之处

从根本上说,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其职能都表现为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必须以《审计法》或《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的审计准则作为执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以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的标准。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不同之处

1.审计环境不同。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审计的思维方式不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3.审计线索不同。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4.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同。在会计电算

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与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为了控制数据风险,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计算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测试,这是手工审计所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账套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从而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丰富了审计人员的可用信息。此外,由于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审计可以非常快速和非常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5.审计技术方法不同。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 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6.审计流程不同。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通知书,审前调查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实施方案。

7.审计风险不同。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而实施计算机审计,必须先利用审计软件等工具采集审计对象的电子数据,然后进行转换、清理和验证,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审计中间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数据采集方式,未能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可能由于对审计数据的错误分析,不能识别源数据,未采集到被审计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还可能由于系统设计中对数据备份方案设计不全面,数据格式转换的不恰当,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或前后不一致或由于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导致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发生转换错误或重复录入数据失误,从而造成原始数据发生失真、毁损以及审计方法利用不当,形成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因此,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中,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除了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还增加了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控制不当或缺乏控制该风险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会大大提高。

8.审计方式不同。传统手工审计是通过翻阅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和有关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某一阶段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事后审计监督,是一种静态审计。但计算机审计打破了事后的、静态的手工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在被审计单位现场或者通过远程网络,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包括现场审计和网上审计,以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9.质量控制实现方式。计算机的运用对审计来说不仅是技术与方法的革新,也是管理的革新。就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而言,某些手工审计环境下作为重点与难点的控制点,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会变得相对容易实现。如我们可以通过审计软件对审计流程进行控制,也可以对审计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具体审计事项的审计目标及审计实施步骤与方法进行控制等。

[责任编辑:清 泉]

计算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主要对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开展分析,明确其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开展探究,如开设第二课堂、注重科学思维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创新教学方式等,以期凸显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特色,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思维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良好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应该优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度,使其科学使用计算机,将其作用发挥至最大,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日后岗位中提高工作质量,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和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开展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科技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适应岗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贡献[1]。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很多新挑战,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需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在过去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中,通常只是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操作。此种技术水平逐渐呈现了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现象,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工作岗位,而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是不占优势的。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成效加强,需要积极更新过去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将科学思维渗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并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新颖性,促进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增强。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育中的立足点,提升其实践技能,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计算机人才,推动计算机领域进步,使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一)改善教学方法

在以往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由于教育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不利于良好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思维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2]。在此方面,应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自身在课堂中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散其思维,激发其学习欲望,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新时期,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逐渐应用在教学领域,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增强教学效果,有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主要因为该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呈现了独特的优势,集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可对学生的各个感官进行刺激,集中其注意力,还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为学生呈现直观的画面,对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其主动对问题答案进行探索。如,某企业针对某工程项目,要求学生通过Excel对相关材料信息进行统计,并借助PPT进行讲解。以此情景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3]。通过情景的创设,不仅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软件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其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视度,还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相应的情景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进而逐渐提升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与日常生活结合,还可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其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会更加感兴趣,对学生思维的扩散是有帮助的。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最好不要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扮演好指导者角色,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其从中能够受到启发,并积极处理,对学生自我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既可让其获得成就感,又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为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还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地应用在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例如,可采取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某项目版面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并开展评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在新时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现代素质教育相适应。因此,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勇于突破以往教育思维的局限性,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为计算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更具特色,为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展示提供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5]。第二课堂的设置,有效延长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为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需要对第二课堂進行合理利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例如,针对第二课堂,在设计计算机基础教育时,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软件编写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进行软件编写,对其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进行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可设置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方向,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选择,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为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采用相互协作的方式进行编写,提升编写效率,在互相协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使其发散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促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同时培养其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软件编写第二课堂的开设,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拓展其知识面,开阔其眼界,促使其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创造了机会,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以后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奠定基础。[6]

(三)强化计算机应用及科学思维能力的融入

为了实现理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将科学思维与计算机能力进行结合,并将其渗透在教学中,为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7]。要想将科学思维有效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明确科学思维所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计算机思维,还有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便在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促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够进行创新性的理解,早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总而言之,为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现代信息技术等合理运用,将其充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优化教学成果,还应该重视科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的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通过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性,进而可培养优质的计算机人才,使其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超高的应用水平,还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从而在计算机领域、行业做出卓越的成绩,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胡瑞杰.试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0,22(8):150.

[2]张焕俊,王自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136-137.

[3]田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4]徐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5]胡忠海,王莹.计算机基础教育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5):126-127.

[6]孙朝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实施方案[J].时代农机,2018,45(4):86,88.

[7]闫丽.关于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评《大学计算机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17(3):128.

编辑 马燕萍

计算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模仿和照搬教材参考书和一些优秀示范课内容,导致程式化教学风盛行,教学效率低下。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和进行的改革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程式化 课堂教学 原因 对策

大部分人对计算机课程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计算机课程缺乏可教性和可学性。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难以达到互相配合的默契,导致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进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老师辛苦准备的公开课,往往因为期望值过高而收效甚微,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反应平平,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公开课内容和形式都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而平时的计算机课堂甚至大多已经缩小简略到只剩下“任务驱动”一个步骤,返璞归真至最原始的“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练习”模式。计算机课堂教学似乎正卡在一个别人理解不了自己又突破不了的尴尬瓶颈期,即使面对中职教育改革大浪潮的冲击,也洗刷不了明显的传统教学印记。这种记忆式的、带有很强机械性的教学,由于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导致我们的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一、程式化教学的弊端

所谓程式化,就是刻板地按一套固定的框架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当成死板的程式。教材是死的,课堂是活的,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诠释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可是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信息单向传递,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长期形成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如“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阉割着课堂的鲜活的灵魂。

1.限制教师教学思维的发展

曾经有人把知识比喻成一个圆,圈内是已知的知識,圈外是未知的知识,以圆的面积为界,面积越大,意味着获得的知识越多,同时也意味着接触到的未知的世界越大。如果教师心甘情愿地借着学习、指导、借鉴的理由,为自己寻找、编织一个又一个的圈圈点点框架,就会将自己捆绑在里面,动弹不得,以致由此养成的依赖性、惰性,也渐渐膨胀,吞噬了创新性与积极性。

2.降低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不可否认学生是一堂课的主角,而教师就像是整堂课的导演。一名好的导演应该在把握大剧情和大方向的基础上能让主角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创造精彩。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上课时,只需要把握大方向,保证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向正确即可。

如果教师喜欢把操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好实际的课堂与设计的教案一样,每一个环节的落实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容不得半点差错,甚至包括学生的反应与操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究竟是分配给他们更多的模仿操作时间,还是交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探索、自我领悟时间?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但程式化的计算机教学用机械的模仿训练占据了学生想象空间,用固定的操作程序阻碍了学生直接的灵魂冲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渐渐失去。

3.阻挡学科的多向发展

教学活动,本来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的复杂的灵活的脑力劳动,由于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是无穷的。将一套固定不变的程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教学,无疑是行不通的。长时间以来,计算机教学跳不出抛出任务、教师示范、任务驱动、任务拓展、流于形式的小组协作、课堂评价等等框架。在频繁开展的各类计算机教研活动展示课中,都能找到上述框架的影子,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数学题目套用公式一样,因此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把计算机教学搞成僵死的东西。

二、造成教学程式化的主要原因

任何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肯定不是单一而是多方面的,在庞大又复杂的教育体系里尤为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出现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下面,笔者就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导致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原因。

1.貌合神离的知识生活化

所谓知识生活化,就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在计算机学科中尤为明显,教师所举的案例、学生练习的习题、小组协作的项目等几乎都与我们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这是所有教师都喜闻乐见且应大力提倡的。但是,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只是表面的形式主义而并没有深入到内涵使知识与生活完全融合,那么就变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经常会接到毕业或实习学生关于计算机问题的咨询,撇开电脑硬件故障这种复杂的问题不说,就连基础的word查找替换、Excel排序筛选,很多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重点强调的知识点,怎么会在短短的一年半年之内就被他们扔掉了,追问原因,都说,印象不深,考试一过基本就忘了,上课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模仿老师做题的步骤,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探寻题目的深层次意图。教师预设的课堂情境与任务驱动,似乎偏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了他们的真实困惑,缺乏深刻、到位的学情分析,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名义上来源于生活的知识,究竟有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最终服务了生活,或许可以从这个点窥见一斑。

2.照搬照抄的生硬模仿化

如果说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的模仿尚可以理解,那接受过高等教育与专业师范教育的成人教师的刻意模仿就显得相当不明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是以教材、教学参考书为蓝本组织教学的,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

教学参考,本意是让教师在讲课时用以借鉴或佐证的,可现在稍为留意便会发现,教学参考书已经泛滥成灾,逐步地从参考书发展到必参书。在计算机学科中,教材和教参已经演变为具体上课流程,细化到导入的情景、实施的任务、操作步骤的图解、拓展的技能操作练习等等的活体课堂书面版本,甚至还配备了包含有教学视频、案例源文件、操作样稿的教学光盘。自然而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完全依赖这些教材参考书。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调整与修改,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按照教材和教参照搬照抄,在经历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同系列同风格的计算机课之后,教师与学生都被“套”牢了。教师上课生硬缺乏感情,因为那些都不是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堂,学生上课麻木没兴趣,因为老师讲的内容、上课的流程在自己的书本里都有,毫无新意,甚至连下节课老师要举的例子都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

另一方面,一些刚上岗的年轻教师,会在学校指定的师傅带领下,把师傅讲的教学程序熟记,然后上课就一丝不苟地按程序去完成任务。一般来讲,师傅在传授教学技术的开始阶段,为了能让新教师尽快地走上教学的车道,是要讲一些框框套套及程序的,实际上,许多师傅在自己的课堂中没有一定的规矩和程序,越是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越是讲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但许多年轻教师往往只得皮毛而不得精髓。

此外,一些公开展示课和获得奖项的教学设计也经常成为被模仿的对象,被原封不动地套用在了各个不同专业性质、不同学生层次、不同教学需求的学校与班级中。

3.客观死板的考试标准化

标准化,顾名思义,答案只有一个。翻开中职计算机期末考、会考、中级工考证的试卷,理论卷的题型几乎都是选择、填空、判断,技能卷也是给出已经定好的格式、颜色、版面等操作内容,只需做出与样稿一模一样的东西便可得满分。标准化好不好,还不能一棒子打死,其客观、公正的对教育教学进行量化的测量功不可没,但其造成的一大批死读书的考试机器也是有目共睹的。

学习计算机究竟是为了模仿操作,能够做出与别人相同的作品,还是为了创新创造,利用计算机提高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效率,相信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学会跑步之前必须先学会走路,学会创作之前必须先学会基础的操作,这无可厚非,但到了最后依旧只是把走路与基础操作当做考核的目标,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让学生以为走路与基础操作就是他们的潜能能够开发的最大限度?很多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标准化,特别是考察学生的思维流程,心性、灵性的东西就更不应该用标准化。

三、改革程式化教学的对策

分析过后,不难看出,现行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是多方原因促成的结果,有些是教师个体可以解决的,有些是教师本人解决不了的,其中最关键、最灵魂的因素还是教师,尤其是教师观念的改变。要想改革程式化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更新了,就势必带来教育手段的改变,手段变了,教学第一线形势必然会万紫千红。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没有一个全能的模式能让所有的教师一学全好用。下面,笔者就当前亟待澄清、解决的问题做以下探讨。

1.更新教育观念,洗心革面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个答案呼之欲出的问题,实践起来却有重重困难。比起花费脑力劳动让那么多不同的学生个体掌握渔的方法与技巧,很多教师宁可倾向于花费体力劳动自己打渔,然后喂给学生现成的鱼。有人打了个精彩的比喻,说教师本应像足球教练,学生是队员,可现在教师却成了球员,学生则成观众了。教育如果偏重了教,结果只能复制,往往是师生都各自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任务,但双方都没有任何提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的讲,让学生跟着教师转,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于是,有教师提出,既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样的,教育如果偏重了学,结果只能是剪切,而不是裁剪。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放任自流,表面上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质上降低了课堂效率,不仅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而且学生的主体价值被扭曲。

所谓教学是指有教也有学,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努力挖掘师生双方的灵性,便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2.提高自身素质,以点带面

关于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的文章与观点数不胜数,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喜讯,因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尝试一下总归有利无害。结合本文观点,笔者给出以下三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二是优化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学识渊博与教师的现实表现,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设计、组织、协调等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资源。

三是增强创新能力,扔下拐杖独立行走。拐杖当然是指教材、教参等参照物,教师不扔掉拐杖,中职计算机教学程式化的弊病就没法突破没法治愈,教师的主动性就很难得以发挥。教师理性地借助教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解读教材同时点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3.多元评价方式,别开生面

标准化的考试体系,单一的教师评价,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学生缺乏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意识。因此,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口头语言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也是避免课堂教学程式化的重要方面。

一是口头语言评价应真切、多用感叹句。如把略显客套的“做得不错”或“做得真好”换成“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的作品吸引了!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么?”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创作,从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学科性质,制作课堂评价网站,进行自评、他评。学生可以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也可以对某个课堂环节或某个知识点进行感想留言,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如此,有利于教师多方位地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三是多开放课堂,让更多的同行和专家走进自己的课堂,并及时进行客观有效的评课活动,相互交流,结合他人的评价进行反思与归纳,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一起创造别开生面的计算机课堂教学。

计算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的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现状,总结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对计算机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参与式会计学习和管理给出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校学生 自主参与式 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 教学研究

如今的会计教学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高校应该认识到学生自主参与式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本文简称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和推广的意义,扎实推进会计专业的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就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 目前高校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投入相比多年之前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在机房数量、硬件设备、上课环境等方面都达到了会计教学的标准。但推进学生自主参与式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学校自身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学生自主参与式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1)计算机实验课程紧、场地少。许多高校在平日上课时并不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课程,只在期末或毕业时组织学生进行为期数天的教学实训,几天的实训所教的知识也非常有限,灌输式教学比比皆是,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中的软件利用度偏低。这样“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不但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的目的,设置会因临时安排上机课程打乱学生复习中的学习计划。学校为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所提供的场地有限也限制了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满足多班级同时上课的需要,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计划。

(2)会计教师专业技能欠缺,指导能力有限。多数高校的授课教师常年精于理论教学工作,对书本吃得很透,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在进行利用软件授课的时候,备课不足,对软件掌握不扎实,导致其教学质量引人怀疑。同时,部分教师长期授课,缺少了对当今会计业最新发展的知识更新,缺少企业实战经验,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脱节,给学生就业造成阻力。

(3)教学内容枯燥单一。不少教师以为只按照书本要求来讲,机械地完成课时就算大功告成。忽视了计算机实验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实验过程多年一直沿用一个案例,不断分析讲解,这种实验案例没有更新,反复讲授过时、老旧的会计知识的问题不但教学质量极差,更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带着自认为掌握的“专业技能”到了社会上,发现不但用不上,还常被企业说成是“眼高手低”。

(4)学生专业不精,对多款软件使用不熟。很多学生对于ERP、SaaS等专业软件掌握不熟练,在工作中无法正常进行账目核算等工作,驾驭多款软件的能力有待提升,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目前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需求。

2 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概述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我们首先要探究自主参与式学习的特性,这一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所要学生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运用科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现对学生会计学习中合作精神与研究态度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或这样一种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实践能力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会计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参与式教学有以下特点:(1)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继承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参与到学习之中,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2)拓展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亲自探究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用实验来验证理论。(3)知识构建。灌输式教学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只有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来实现理论在脑海中的重新构建,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 参与式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的现实优势

如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比较扎实,这就为学校在校内推广学生自主参与式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具有自身的经济优势,学校机房收费要比社会上的价格低很多,还有很多计算机教室是免费提供学习,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也促使自己更快捷便利地参与进计算机会计教学实验之中。因此,学校创造了这样一种自主式学习的环境,学生便可利用课余时间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缓解高校会计实验的教学压力,由此可见,自主参与式会计实验教学在现实应用中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

(1)没有时间局限。这一教学模式让会计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禁锢,学生不必非要在固定的时间完成学习,利用校园内的互联网络可以实现时间上的自由支配,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自主进行实验学习。

(2)避免了场地限制。强化学生在计算机会计实验学习中的自主参与性,可以有效解决因实验场地的限制而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只能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学习的束缚,实现学生在教学期间自主地决定参与会计实验学习。

(3)提升实验导师授课质量。借助于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从网络环境中搜集会计课程的实验资料,依靠包括文字与视频等教学手段来大幅提升学生在会计学习中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将学生常见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交流工具在网络上与教师交流,这样一名教师可以实现对多名学生的有序辅导,而避免了课堂交流中混乱嘈杂的授课环境。

(4)节约学校实验成本。如今学生基本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要求,这就为学校减轻了许多维护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费用,这部分节省出来的资金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学校参与式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当中。

4 结语

推进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式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符合当今网络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实践表明,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多优势,其实现了上课时间更自由,上课地点也跟灵活,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会计实验学习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参与式计算机会计教学实验可以有效解决各大高校在会计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促进高校在会计教学的广度、深度中不断探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新玲,汪刚.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ERP-U8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叶思宏.借助SaaS平台探索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2):62,71.

计算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得到飞速发展,为机械设计和过程装备制造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和强大的保障。文章主要阐述了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概述,分析了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并探讨其应用优势。

【关键词】辅助机械设计;AutoCAD;Pro/E;应用

1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含义和功能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Computer Aided Machine Design)是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人的创造性思维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功能相结合,完成对产品或工程的设计、绘图、工程分析和文档制作等,并达到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目的的设计方法,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计算机辅助机械软件不仅有机械设计,还包括辅助工程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和机械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任务是开发集设计计算、资料处理、数据管理及自动绘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机械的初步设计。机械的初步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

在机械设计中,机械零件会失效。此时就有机械设计计算准则,如强度准则、刚度准则、耐磨性准则和可靠性准则等,都涉及大量的数值计算。对于这些常规性、重复性的设计计算工作,由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可使设计人员从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在机械设计优化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给定的设计条件和功能,从不同的数值选择机械零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直接对机械零件各种参数进行变更,以满足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设计者可将具体的机械问题模型化,建立和优化数学模型后保存,也可在今后遇到相同问题时调出模型,便可直接得出结果。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引用和查询大量的标准、规范性基础数据或模块(如标准的螺钉螺母)。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将这些标准、规范性的基础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内,在需要使用时可直接调用。在设计过程中使用检索功能,能让设计更加简便与省时。

(2)对机械的性能分析和模拟仿真。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CAE。

机械设计要求实用性,且生产出来后能提高生产效率,那么机械设计的运动仿真,需要机械设计者在结构或零部件设计完成后进行模拟,其间涉及大量的运动计算与运动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CAE,便可以使设计者清楚地了解到机械运动的各个瞬间,包括姿态、轨迹、受力情况等。

说到CAE,不得不说有限元分析。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几何和载荷工况)进行模拟。简单地说,它是通过将整个机械结构划分成有限元网格,通过数值计算可以精确地分析机械结构中任意点的应力和位移等数值,被广泛应用在机械与结构分析、热力学分析、电磁学分析和耦合场分析等。

机械结构是否合理,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进行可靠性分析。外观设计的真实感,通常由三维软件造型来完成,可以直观地获得产品的最终视觉效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机械产品的外观进行气体動力学、液体动力学等分析。这些过程体现了CAD与CAE和设计者之间的交互。

(3)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自动绘图。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机械辅助制造CAM。

机械的产品(结构)设计出来后,主要是用于生产制造。计算机辅助绘图利用交互型CAD系统将零部件从三维软件中制作出二维的工程图,并添加尺寸标注、名称、工艺、材料、编号等,供生产制造部门按图纸加工、焊接并装配。

图样的生成由三维软件自动生成,这一过程也体现了CAD、CAM与设计者之间的交互。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过程中,无不体现了CAD、CAE与CAM的相互应用和计算机的智能,极大地便利设计者的工作。

2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特点

自计算机被应用到机械工业后,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就贯穿于整个机械设计。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利用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完全根据设计者的思维来进行设计。②设计者直接在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软件上进行机械结构优化、材质更改等。③机械模型可以直观地在计算机三维辅助软件上展示,不用文字描述。④机械模型可以直接储存在计算机里,以便下次调用。⑤三维软件可以对机械模型进行机械性能分析和有限元分析,使设计者能清楚地知道机械结构的姿态、轨迹、外观和造型等。⑥可由三维模型直接生成二维工程图,以便今后的制造加工、焊接和装配。

3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具体应用

整个机械设计过程很繁杂,包括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内容与步骤、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等。

(1)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机械产品设计一般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实现预定功能,并且在规定的工况下正常运行。②满足可靠性要求。由于机械系统是由许多零部件组成,其可靠程度取决于零部件的可靠度(例如精度要求、载荷、材料及热处理等),因此在设计机械产品时,尽量减少零部件数目。③满足经济性要求,使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本低、耗能少等。④操作方便,工作安全,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发生人身及设备事故。⑤造型完美,减少污染,使产品外观富有时代特征(例如流线型),尽量降低噪音,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阶段。产品设计内容有产品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及实验等阶段。设计机械零件的一般步骤:①根据产品的具体运作情况进行简单的计算,以确定零件载荷。②根据零件工作情况,分析判断其失效形式,进而确定计算准则。③对零件主要参数选择(例如根据零件尺寸选定材料,并考虑热处理及结构工艺性要求等)。④进行结构设计(要求形状不能过于复杂,以致无法加工或者不能达到其工艺要求)。⑤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利用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图,制定技术要求,编写计算说明书及相关制造的技术文件。

(3)机械零件常见失效形式。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时,必须考虑零件的失效形式。零件的失效形式一般包括应力超过零件的极限強度(强度极限和疲劳强度)、塑性变形、表面磨损腐蚀、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等。根据零件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设计的计算准则。计算准则包括强度准则、刚度准则、耐磨性准则、散热性准则和可靠性准则。

4 使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优势

机械设计过程不仅是对机械结构(零部件)的设计(优化),更涉及大量的计算、参数选择、可靠性分析等。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无法每次对实际的机械加工、热处理等进行试验,这样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时,如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来进行机械产品设计,一方面可以让设计者直观地看到机械产品的现状并发现其不足,实时优化结构和参数,使设计出的产品能够进行机械加工制造;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参数等可以直接为今后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大大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5 典型软件介绍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机械类公司均应用了计算机三维辅助机械设计软件。以下对典型的CAD/CAM软件进行介绍。

(1)AutoCAD软件。提及二维平面图,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AutoCAD软件绘制。AutoCAD系列软件是Autodesk公司的产品,也是最早进入国内市场的二维平面软件。AutoCAD软件最早是针对二维设计绘图而开发,随着其产品日益成熟,如今正朝着三维产品设计发展,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三维设计中实体造型能力不足。总的来说,其操作较为简单,对计算机要求较低,作为一套二维软件来说,还是非常好用的,其应用范围涉及各个领域(如机械制造、室内设计、路桥设计等)。

(2)Pro/Engineer软件。Pro/Engineer简称Pro/E,相较于其他三维软件其优势是参数化、基于特征、全相关等。该软件主要是对产品进行三维实体建模、三维实体零件加工及对产品进行有限元分析。该软件的参数化特征造型是其主要功能,它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包括特征、曲面及线框模型等。系统经过多年努力,把参数化应用到工程设计的各个模块(如三维绘图、工程图、工程分析、数控编程、布线、计算等)。由于系统不断更新,近年来Pro/E出了5.0版本后就没有再更新,而更名为Creo。两者最大的不同点:①特点不同。Creo具备互操作性、开放、操作简单三大特点,而且Creo消除了CAD行业中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②模块的组成不同。

(3)SolidWorks软件。SolidWorks软件是功能强大的三维造型软件,该软件窗口界面操作简单,支持各种运算功能,可以实时进行相关性的参数尺寸驱动。例如:当修改某零件外形尺寸,就会使装配图、工程图的外形尺寸等发生相应改变;另外,该软件使用全中文窗口式菜单操作,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便利。该软件具有智能装配、动态运动模拟、直观干涉检查、产品外观效果处理等功能,还能快速将设计好的产品转换为能够进行数控加工的二维平面工程图,使CAD与其有机结合。

6 结语

本文不仅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含义、作用和特点,还阐述了常用的三维软件使用范围。学习软件不仅是学会简单操作,还要了解更多机构结构,从而学好并运用机械设计。软件学习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坚持学习并加以实践。关于软件的配置文件,还需要学习者根据自身习惯进行定义。

参 考 文 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02.

[2]CAD/CAM/CAE.ANSYS 15.0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付建军.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计算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飞控计算机是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数据处理、控制和综合的核心,其可靠性对飞机的飞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常采用余度设计提升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余度设计的关键技术就是余度管理策略和方法,系统的故障容错能力主要是通过余度管理功能来实现的。针对本文提出的双双余度飞控计算机架构,详细描述了其余度管理算法的设计流程,采用这样的设计模式使得系统软件架构清晰,结构明确,大大提高了飞控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关键词:双双余度;飞控计算机;余度管理;容错性

飞控计算机是面向飞行控制系统应用的计算机,主要任务是完成控制率计算、余度管理和机内自检测[ 1 ]。

飞行控制系统是安全关键系统,为此,对飞控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军用飞机飞控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为1.0×10-7/飞行小时以上(民机为10-9/飞行小时)[ 2 ],同时还必须满足一次故障工作、二次故障安全的安全等级。因此,飞控计算机通常采用余度技术以满足上述要求。

本文提出的飞控计算机采用了双双余度架构,其容错系统的关键技术就是余度管理,余度管理是决定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容错管理的主要功能。系统的故障容错能力主要是通过系统的余度管理来实现的。

本文概要介绍了双双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架构设计,并对余度管理算法做出了详细的描述,该设计方法很好的应用于飞控系统软件的开发中,大大提高了飞控系统的容错性和可靠性。

1 系统概述

1.1 体系结构设计

双双余度飞控计算机采用2×2相似余度构型,系统包含2台相同构型的飞控计算机,每台飞控计算机机箱内包含命令通道(A通道)和监控通道(B通道)两个通道。2台飞控计算机间可互换,计算机内命令通道和监控通道具有相同的硬件设计,运行相同软件。两台计算机之间采用松耦合的交联方式,不设置同步总线。单台飞控计算机内的命令通道和监控通道采用同步工作方式,命令通道和监控通道分别独立接受总线信息,两通道之间通过交叉传输链路实现数据分享,数据经过交叉表决后进行控制律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交叉表决后将表决值发送给伺服器。单个通道内的各个模块之间通过局部总线互相访问。

1.2 软件组成

飞控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根据系统需求完成自动驾驶、飞行指引、自动油门及调效机构配平系统功能。飞控计算机软件由地面支持部件、操作系统部件、飞行操作部件、自测试部件四部分组成。

1.3 软件控制流程

飞控计算机加电进入正常工作后,根据不同速率组周期采集相关部件的离散量、模拟量、数字量信号,交叉传输后进行数据表决,表决后的值进行控制律计算,将控制律计算的结果通过429总线传输给伺服放大器计算机和油门杆伺服放大器,分别完成自动驾驶及自动油门的功能,同时实现系统测试及信息监控。

2 软件设计

2.1 操作系统软件

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的核心程序,由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Vxworks和设备驱动程序功能模块组成,负责整机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包括处理器、内外存、中断、接口和任务管理等,使全系统可靠运行,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运行提供支持,并为计算机提供软件开发及系统维护平台。

2.2 飞行操作软件

飞行操作软件分为自动驾驶仪飞行操作软件和自动油门飞行操作软件。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飞行操作软件利用系统软件提供的支持,根据自动驾驶仪的状态、飞行员操纵信号和传感器测量到的飞机运动状态进行控制律计算,以完成对控制舵机的控制。自动油门控制系统飞行操作软件利用系统软件提供的支持,根据自动油门控制系统的状态、传感器测量到的飞机速度、姿态信号以及发动机状态的进行控制律计算,以完成对油门杆的控制。

2.3 自测试软件

自测试软件驻留在飞控计算机中,按不同阶段将自测试软件分为四种:上电BIT(PUBIT)、飞行前BIT(PBIT)、飞行中BIT(IFBIT)、维护BIT(MBIT),每一个模式有不同的启动方式,每一个模式测试不同的设备和资源。

1)上电BIT是计算机在上电启动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皆在检测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完好成程度的机内自检侧模态。

2)飞行前BIT是飞机处于地面,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下,飞行员扳动系统自测开关,计算机在地面所做的一系列自动或半自动的检测。

3)IFBIT由两部分组成,即系统的余度管理和系统的在线自监控,两种功能的结合,构成了系统飞行中对故障的检测与监控。

4)MBIT是一个人机交互过程,用来协助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故障进行检测、定位与故障显示。在MBIT的执行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模式、测试项目。

2.4 地面支持软件

地面支持软件包括Tornado开发环境及在线编程。Tornado开发环境支持用户开发程序,并支持完成程序的编译、连接、加载、运行以及符号调试。在线编程用于在开发状态将软件固化在flash中。

3 余度管理算法具体设计

余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故障检测和对故障部件的隔离,另外还应负责故障的记录、申报和处理。余度管理软件管理着驾驶仪系统有余度配置的信号源、计算机和伺服机构等部件。

3.1 同步设计

同步算法采用软件控制为主,硬件链路为辅的设计策略,利用双握手同步算法实现通道间的同步。同步过程主要分为初始同步和周期同步。

初始同步:系统完成初始化、PUBIT后,在进入周期任务之前,飞控计算机的两通道间首次握手同步,初始同步的两次握手最大等待时限为1秒。该过程要清看门狗计时器。当初始同步失败后,软件不再执行周期任务,在NVM中记录初始同步故障,此台飞控计算机失去接通控制的权限。

周期同步:在每个小帧周期任务执行之前,飞控计算机的两通道间要进行周期同步。周期同步的最大允许等待时间为240微秒。该过程不清看门狗计时器。如果本地通道与另一个通道同步失败,在NVM中记录周期同步故障,继续执行周期任务,若连续超过故障门限均同步失败将不再执行周期任务,此台飞控计算机失去接通控制的权限。

3.2 交叉传输(CCDL)设计

飞控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内部通道之间采用CCDL通讯链路实现数据共享,实现输入信号进行交叉表决和输出指令信号进行交叉表决。通道间的通讯链路CCDL采用串行2M bit/s,曼彻斯特编码格式,串行差分传输的形式,具有CCDL数据包校验测试功能。

3.3 表决监控设计

3.3.1 表决管理

系统表决管理是余度管理的核心,绝大多数的故障均是由多数表决发现的。主要分为信号源的表决管理、飞控计算机的表决管理、伺服器的表决管理。

1)信号源的表决管理。信号源包括单余度信号源和双余度信号源。对于单余度信号源,两通道进行交叉传输后获得的值进行比较,如果正常,则取A通道的值作为表决值,否则取故障安全值。单套信号源在故障标定后不允许故障恢复。对于双余度信号源根据余度表决原则取值,三余度排序取中值,两余度取均值,允许故障恢复。信号源表决根据信号源自监控、互比监控的结果选取有效的信号源。

2)飞控计算机表决管理。计算机内运行相同的软件,采用相同的工作程序,采集来自系统的信号(离散量、模拟量和数字量)、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计算,输出相同的指令。

飞控计算机的表决管理主要监控系统采集处理过程和计算输出过程中的故障。采集处理过程总是对应具体的硬件接口,永久故障将被标定在相应的接口上,称为接口余度管理。计算结果的余度管理主要标定的是核心处理资源的故障如CPU、RAM等。

3)伺服器表决管理。伺服器是控制指令的执行单元,提供舵机位置反馈信号,接受舵面控制信号。伺服器的表决管理主要采用多数表决舵机位置反馈信号的策略。

3.3.2 监控管理

监控管理实现对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舵机指令进行故障的监控、隔离和抑制。系统的监控管理采用多种监控手段,主要分为:信号源监控、计算机监控、伺服回路监控。

1)信号源监控。当前小帧的监控结果应对下一小帧的表决产生影响,信号源的监控分配到多个小帧共同完成(基于不同的判定条件及时限),每帧形成信号源监控离散量LIM,下一帧表决取值时通过读取该离散量决定信号源是否参加表决任务。

监控还将生成监控数据结构体,故障处理任务将对该数据分析并且进行相应处理。如果信号源故障,故障信息还应记录在NVRAM中,同时上报告警系统。

信号源的监控策略主要有以下组成:通讯故障判断、数据有效位监控、数据监控(信号源的互比监控)、信号源性能监控、信号源设备有效信号判断。

2)计算机监控。计算机监控包括模拟量互比监控、离散量互比监控、数字量互比监控、在线监控。

在线监控主要是建立在系统硬件的平台上的监控,包括故障逻辑监控、指令输出回绕监控、软件控制流监控、主帧同步监控、CCDL监控、二次电源精度监控、通道自监控(IFBIT)。

3)伺服回路监控。伺服回路监控包括:伺服放大器AB通道互比监控、离合器电源的监控。

伺服放大器AB通道互比监控:对伺服回路的反馈信号进行门限设置监控。

离合器电源的监控:对舵机离合器接通和释放电压进行监控。

3.4 故障

按照故障特性可以将飞控系统故障分为瞬时故障和永久故障。瞬时故障是在系统能够容忍的时间内出现的故障,并能在容忍时间内恢复正常,瞬时故障出现时仅作故障记录。当瞬时故障超过系统容忍时间时转为永久性故障,永久性故障出现时要作故障记录,并根据故障等级做相应的处理。

1)故障等级分类。飞控系统故障状态按其对飞行安全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类:

Ⅰ类故障:危及飞行安全的不可控故障以及导致系统工作无法进行的故障;

Ⅱ类故障:危及飞行安全的可控故障;

Ⅲ类故障:影响系统功能完整而不会危及飞行安全的可控故障,此类故障发生飞控计算机可禁止某些功能或模态的使用。

2)故障处理流程。故障处理流程有如下几部分:故障检测、故障申报、故障计数、故障等级判定、故障隔离、故障恢复、故障告警及故障记录。以上各处理环节均在动态速率组任务中执行。图1为故障处理流程示意图。

4 结论

飞行操作软件是飞控计算机软件的核心程序,完成对自动驾驶子系统、飞行指引子系统和自动油门子系统的控制。其中的余度管理模块软件提供对主/从飞控计算机和单机双通道的管理,是容错飞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针对本文特定的双双余度飞控计算机架构,为了增强系统的配置、调度性能,同时使控制系统具备机内自检测功能,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减少维护时间,特设计了此余度的飞控计算机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架构清晰,结构明确,减少了开发成本和时间,并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为飞机的再次出动率和生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牛文生.机载计算机技术[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道彬,陈怀民,康芳,吴成富.三余度飞控系统余度管理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11):1621-1623.

基金项目:

本课题由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资助,得到航空科学基金:基于BIP的机载多级安全形式化证明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资助。

作者简介:

马超,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机载计算机嵌入式航空软件。

上一篇:家电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妇科护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