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

2024-02-07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计算机在人们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作为中职教育中重要的技术教育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更不能一味的采用填鸭式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应该发挥中职教育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强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的实训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现状,简要论述了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实训教学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并针对性的提出实训教学的有效展开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组装与维护;现存问题;实训作用

1.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1.1 实训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我国教育中实行应试教育模式时间较长,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对于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来说就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的实训教学则不够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这就造成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学校的专业技能考试,获得了上岗资格证书,但是实际应用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岗位的需求,不能很好的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局限。

1.2 专业师资职业实践经验不足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都存在着师资紧张的现状,许多学校的师资力量只能满足日常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师的师资队伍则处于不足状态。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实训教师又不愿意直接进入学校进行实训教学,一般的教师都能够进行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但是由于缺乏职业实践经验,因此不能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中缺乏实训能力的教师是阻碍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计算机技术不同于其他理论知识,计算机技术有着更新换代快的特点,这就会造成技术更新换代与教材更新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直接造成学校教材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的最新技术。教学内容的落后也导致计算机实训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要,无法实现与社会实际需要的无缝接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过时,计算机实际应用技能的更新升级的滞后,造成许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难就业的现状。

1.4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弱

由于目前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实训教学不能进行有效开展,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现阶段职场实际需求。许多学校只能拿已经淘汰或损坏的计算机设备供学生实训,更不能为学生们提供全系统的实训环境,造成学生只能学习组装与维修的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实际操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经不起职场的考验,学生进入职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的工作。

2.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实训教学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

2.1 实训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开展实训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需要。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动手能力是学生展开职业生涯的关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入社会更加自信。实训教学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超过两年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一定时间的具体操作才能真正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训教学能够实现中职教育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牵引学生追逐更广更深更新的知识,达到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的目的。

2.2 实训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化技能水平

实训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符合新课标对中职教育提出的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强化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也就是在提高其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通过将为学生提供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能完成学生职业化的初级阶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职场的能力。

2.3 新课标对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的新要求

实训教学是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新课标改革的突破点和实施点,实训教学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思想的进一步落实,中职计算机教学势必要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实训教学环节,能够将中职教育的特点体现出来,并且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职教育向着新课标方向进行改革的步伐。实训教学能够丰富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实训教学的展开策略

3.1 进行入门指导

实训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既然是实训课程就要充分发挥实训课程的优势,教师要实现对实训地点、实训环境以及实训内容进行详细的计划,保证学生的实训效率。实训课程是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的,不能完全脱离开理论知识。因此在展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良性的引导作用,要将与实训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然后根据实训安排向学生介绍一下可能用到的工具(包括工具软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训效率,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3.2 教师进行简单有效的示范

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有效的示范操作,教师的示范对于学生的实训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的示范能够从直观上为学生建立一个标准或者是模板,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时更能放开拘束,大胆的进行实际操作。并且教师规范的操作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际操作习惯,对于重点环节的操作,教师要特别注意,可以采用分布讲解来降低内容的难度。

3.3 安排短期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模式实行的都是两年理论教学加上一年的实践,如果学生对第三年的实践机会没有把握住的话,就会对整个中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除了安排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短期的社会实践机会,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来选择实践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了解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好的指导以后阶段的学习。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到专业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企业进行实习,尤其是学校附近电脑城的维修门店,这种门店一般需求量很大,并且能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

4.总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教学地位。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的人才需求都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加之新课标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势必要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教师要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手段,注意吸取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其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真正发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乔淑云.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3):99-101.

[2]李宁宁,邓丽.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项目实训[J].计算机教育,2010(10):143-14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第2篇

1 目前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应用电脑的人多, 熟悉电脑维护及维修的人少。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机房上课时, 经常强行关机或带电拔插USB设备, 这就容易造成设备损坏或电脑故障, 出现故障后又不知怎样解决。而在大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中,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设备的限制, 学生缺乏真正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面对电脑仅局限于一些应用操作, 一旦出现故障, 就无从下手解决。

所以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应加大电脑维护与维修的内容, 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2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

2.1 明确学习目的与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 刚开始可以简单的介绍电脑的发展史, 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以此让学生逐渐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刚上本课时, 从就业、日常电脑的使用和维护等提高学习本课的兴趣。结合学生在上机实际操做时遇到的故障, 告诉其故障的处理方法;只有掌握了电脑维修知识, 才能更好地使用电脑。在授课时, 要重点讲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如电脑的组装、如何进CMOS设置、操作系统及软件的安装等, 并在以后的实践中让学生多加练习,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理论教学中, 为避免枯燥的技术内容使学生失去兴趣, 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电脑设计之美, 从操作系统的界面、资源的共享、接口的防反插与颜色的设计、键盘与鼠标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到处都可以体会到电脑技术的人性化。

学校每年招募一批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 参与电脑机房的管理和维护, 并在学生中扩大影响, 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 形成氛围, 促进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技术、练技能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参与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

在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时, 应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电脑硬件的简单知识即可, 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组装实践中。在实践中力求把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及电脑维护与维修经验体现出来,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了解和掌握电脑组装与维护知识。

对于学生层次不同的问题, 可让学得较快的学生参与机房的管理与维护, 在管理与维护中慢慢的体会、理解、掌握电脑的维修知识, 这就解决了学生遇到电脑故障无从下手不知如何维修的问题。而对大部分女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 在动手能力上和男生相差较大的问题, 可在上实验课时将男女生搭配成一个小组, 让学得较快的男生辅导掌握较慢的女生, 可使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 在组装实践中互相启发、帮助、提高,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

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 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时效性的教材。其次, 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 内容最前沿的教材。另外, 最好的方法是授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和组织授课教材, 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时效性。

2.4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 把各个时期的硬件产品给学生展示出来。电脑的发展频率快, 硬件产品种类繁多, 在淘汰更新电脑时, 可把旧电脑拆成散件作为教具或制作成图片;另外每年新购补充一些电脑部件充实教具;通过各种电脑报刊、网络搜集硬件图片, 使教学资料变得丰富起来;通过硬件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实际认识, 了解和熟悉电脑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把教案制成各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来教学, 把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 如CPU、主板、电源、光驱、声卡、显示卡、各种电缆线等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 并注明其功能与作用, 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部件的结构, 了解这些部件的功用。

另外, 要鼓励学生多去上网查阅硬件的有关资料 (如通过布置作业查找主板南北桥的资料) , 或者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电脑报刊或杂志, 以提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5 注重实验环节,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可用淘汰下来或每年适当购置的设备组建实验室。在进行电脑组装实验方面, 实行分组加电装机。为保障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安装要领而不损坏电脑部件, 学生的组装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面板控制线的连接是学生装机过程中易出错的一个环节, 虽然课堂上反复强调, 但由于学生听讲不专心或粗心大意, 对插针接口还是区分不清或经常接错。另外, 在组装好电脑后, 需加电进行试验, 新组装的电脑不是每一台都能正常运行, 这时要将电脑出现的故障、故障的分析、如何处理及正确的处理方法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电脑正常后, 可让学生进行CMOS参数的设置、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基本操作实验, 熟练后再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配置、各类应用程序的安装实验。在实验中, 肯定会遇到问题, 遇到问题时要冷静, 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反复实验,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电脑的认识, 逐渐了解和掌握了电脑的维修知识。

2.6 课堂总结, 及时改进教学

上完每堂课后, 及时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 把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可及时发现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 有效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实施补救。总结, 提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就会越来越完美的呈现给学生。另外, 学生在课堂内提出的一些问题, 若当时不能清楚解答的, 就如实告诉学生, 不能相当然。还需要把问题记录下来, 课后再去研究和查阅资料, 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然后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

3 结语

以上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实践等的改革探讨, 是笔者的一些浅见;尽量使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逐步进入电脑组装与维护的大门, 让学生逐步了解和熟悉电脑知识及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逐渐了解和掌握电脑的维修知识, 并不断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

摘要:总结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办法。探讨课程内容的设立、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何实践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第3篇

1 符合人才需求的课程理念与课程定位

现代教育的观点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定位于掌握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的概念及安装、维护的方法技巧。由于专业技术强的特点及所涵盖的内容, 掌握该门课程后, 学生可以面向计算机应用较为深人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既可以从事计算机单机安装、操作、管理和维护, 也可以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培训、推广、销售服务等技术工作。

2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1=t而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大量的知识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的。我们深人分析了课程教学内容, 经过实践探索, 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加大了实验课课时, 适当缩短了理论课时, 实现课时比例为2=1。从教学方式来看, 先集中完成理论课后, 再集中课时完成实验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有足够的实验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2.1 明确理论课程内容

明确课程理念与课程定位的前提下, 要求理论课程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这其中包括“硬件知识”“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维护与故障检测”“软件安装与使用”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内容做到条理清晰、明确落实能力。即要掌握硬件设备的选购及维护、学会计算机组装的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工作环境及良好的操作习惯;硬件、软件系统的维护;计算机常见故障检修;故障的分类, 检修原则, 检修步骤, 检测方法;系统环境的优化;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防范、利用软件工具的使用进行系统维护, 增强计算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2 细化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课程我们给学生的任务要求是:能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 能进行常规的维护, 故障的判断和处理。就是让学生将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完成的工作从头到尾自己亲自做一遍。

我们按照实际中要完成的工作, 将工作内容分解成实验课程内容。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的认识与组装、CMOS参数与BIOS参数的设置、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安装设备驱动程序、计算机的维护与优化、常用软件工具的安装与使用、注册表的使用与维护、DOS命令的使用。每部分都有明确的工作要求。这样学生可以把各种概念、原理放在任务中去理解, 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3 教学方法独具特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

学习环境四大要素是: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景”是首先提出一个任务, 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完成提出的任务。“协作”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必要时, 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会话”是综合所有课程的知识点, 进行综合练习, 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同教师进行咨询和答疑。“意义建构”的教学效果, 就是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所学的知识, 解决有关的问题。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3.1“任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在课程开始时, 首先提出一个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 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爱好者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将知识点贯穿在实际应用中, 让学生直接与市场接触, 使课程适应根据新产品的发展, 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个任务进行设计的。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对任务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因此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目标, 我们注重优化教学内容, 注意引进新知识点和新的技术, 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特点, 并与原有的产品、技术进行横向比较, 了解其中的差异, 从而了解市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自己去了解市场, 这其中的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回来都说收获很大, 并且都交了一份非常好的作业, 他们感到课程内容并不是空洞的。而这个过程也锻炼了学生运用课堂知识、了解市场的能力。

3.2“模块”化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是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环节。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用技术, 加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以下安排。

1) 为了使学生真正拥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 我们建立了专用硬件实验室, 要求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每个实验, 每组配备有1台电脑的基本配件。

2)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将实验内容分解成模块, 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讲解, 这样可以用直观的图形来展示实验内容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按照实验图表首先完成硬件部分的实验, 再完成软件部分的实验。再细化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按照实验过程表完成实验后, 基本上可以掌握一台计算机的安装、维护过程。

3) 按照实验过程, 专门编写了实验指导书, 并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每次实验都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学生必须达到, 在每份实验报告最后, 还有相关的实验题需要完成,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 自己解决。

4) 在实验完成后, 教师要将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该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所有知识点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加深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印象。

4 改革课程考试和课程评价方式

4.1 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属于技能型考核, 因此我们采用操作性考试, 考试项目涵盖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的主要方面。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项目来建立操作考试的题库。这些项目包括:组装一台办公电脑, 配置CMOS、硬盘安装、安装操作系统、GHOST的使用、硬盘分区管理软件PQMAGIC的使用、注册表的使用、DOS命令的使用。课程考核以操作考试为主, 再结合口试进行。教师根据操作与口试结果, 按比例给学生判定本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过程评价, 使学生动手技能快速提高。从考核效果来看,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考试方式, 学生反映这远比笔试要好。

4.2 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是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学生整个课程学习的评价中占有绝对的比例, 这样容易使学生忽略平时的学习的过程, 课程的内容不能掌握得更全面、更扎实, 学习目的也不明确。因此我们将课程的评价方式改为:学习过程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考试。评价方式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 学习过程包括实验作业、实践技能操作等;而教师评价包括课后作业、考试、评语、成绩;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口试。

这样的课程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为仅凭一次考试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情况。新课程评价方式就避免了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问题。显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 强调了学生的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 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出发。对于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效果, 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善和研究的地方。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实用技术,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在设计课程教学时,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并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问题中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第4篇

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目前该课程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课程章节顺序为教学进度。学生开始还能耐住性子认真听讲, 随着课程不断深入, 学生越听越糊涂, 到后来是耐着性子也难以坚持下去, 课堂秩序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面对这种情况, 促使我们须在教学环境、实践环节上探出新路。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则是:“加强课程基础建设, 建立多元化教学环境,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学以致用”。

2 建立多元化教学环境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学习环境采用比较单一教学地点配以班级授课模式, 还是以灌输式、填鸭式被动地让学生接受, 导致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降低,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达不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2.1 项目加综合教学模式,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基本采用“理论+实验”形式, 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本人将其改变为“项目+综合”, 在制定授课计划时, 以若干个项目为导向, 结合理论进行教学。这样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 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分析能力, 最后配以综合实例, 拓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大化提升教学效果。

2.2 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共存,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目前教学地点一般选在教室, 或者在多媒体教室配以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形式单一,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到计算机某些部件、设备安装及其安装和设置时, 我们可以讲教学地点改为计算机的实训室进行, 以实际的实训为背景, 从规范操作入手, 用直观的教学设备边讲边演示, 可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实物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 优化教学资源

我们现在教学基本利用计算机旧设备 (部件) 进行实物展示教学, 而计算机硬件更新周期短, 实物教学在某种程序上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需要, 频繁新硬件新设备也不切实际。Internet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 我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 了解硬件发展趋势, 熟悉硬件主要技术指标, 扩大教学容量。另外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工具, 开发互动性课件, 模拟实验过程, 辅助实物教学。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是高职教育中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应贯彻“能力为本位, 就业为导向”的实践理念, 联系实际, 使学生学以致用。

3.1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只有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才能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 才能使学生掌握组装与维护的专业技能。原先的实践教学内容, 只是对应于课本上的实践教学, 没有考虑过多实际问题。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是与课堂教学相应的课程实践, 突出基本技能训练;第二, 是综合实训, 突出综合技能培养;第三, 是校外社会实践, 突出与社会接轨培养。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 我们还要增加网络计算机维护的实践能力, 还要增加外围设备的使用技能, 以满足社会需要。

3.2 构建满足实践的实验环境

实验教学条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好的实验环境可以加强渲染力, 强化学生实验意识。组建实验环境时, 应以“组装不安装, 安装不组装”为原则, 避免损坏好的设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实验环境:建立硬件系统建设方案包括硬件组装与硬件维护两部分, 利用已有的淘汰设备, 分别进行配置, 完成易损坏性和维修性实验;建立软件系统维护和维修方案, 利用较好的计算机进行组建, 实成系统安装, 软件维护性实验;利用新华海公司捐赠的组装生产流水线, 使学生看到实际装机过程, 可设计不同的装机方案和不同的工位互换, 完成流水线实践;联系新华海、宏图三胞等校外实训基地优势, 将校外参观、学习引入到实践中去。

3.2.1 强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在加强课内实践的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市场、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调查, 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行到实践中去, 完成配件真假识别实践,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同时也锻炼学生社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到珠江路模拟配机, 以购机者的身份去咨询, 通过和社会相关人员的接触、交流, 进一步学习, 巩固、深化理论, 可补充到新知识及新技术, 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后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设立计算机维护站, 对现有学校其他同学的计算机进行维护, 从而切实提升技术能力。

3.2.2 强化实践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水平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以问题的方式阐明课程内容, 组织学生自由练习, 互相交流方法, 相互启发思路, 以实现培养学习创新能力。在实践前, 应制定详细计划和编写实训指导书,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使学生明确实训目的, 具体任务和实践要求。在实践过程中, 发现疑难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及时进行指导, 并协调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践项目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践后, 严格进行实践考核, 全面检验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意见。

3.2.3 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

为使学生更好适应市场需要, 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 组织学生参加装机大赛、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ATA) 和计算机维修工职业工种鉴定,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结合, 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4 课程考核形式

在检验教学效果环节中, 应该传统的笔试, 转变为实践技能考核, 重点参照国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考核标准, 对学生的考核环境进行模拟, 重点加强学生故障判断与解决、软件维护与应用能力两方面考核;针对目前计算机常软硬件故障、网络病毒、数据保护等方面, 设置考核点, 形成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与评点, 通过考核, 提升学生解决故障能力。

5 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改革与探讨, 设计出多元化的课程学习环境, 增强实践教学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调试、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维护方法, 实现“学会应用”的教学目的。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课程。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 从教学环境、实践环节方面分析教学实施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 彭建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元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23) .

[2] 吕正荣.《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实施模式探讨[J].福建电脑, 2006 (9)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 我院的计算机计算机硬件与外设、多媒体设计专业等专业都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但长期以来, 原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如教材内容滞后, 教学形式单一, 理论脱离实际, 实践环节薄弱, 考核方式难体现实践能力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不能将其照搬到将来的高职教育中, 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改善教学效果, 怎样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取实用技能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课程改革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 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 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团队, 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参照系是工作过程, 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一条可选择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路线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得到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 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归纳, 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

我国教育部姜大源研究员把工作过程归纳为在控制与反思基础上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程序, 准确地描述了工作过程的轨迹, 科学地演绎了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工作过程“六步骤”为导向, 为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

1.1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采用情境和项目进行教学时, 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课程分为6个教学情境, 共计40课时。

学习情境一:学习办公用计算机的选购 (6课时) 。

学习情境二:家庭娱乐及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的选购 (8课时) 。

学习情境三:家庭影院个人电脑 (HTPC) 的选购 (6课时) 。

学习情境四:高端发烧级计算机的选购 (6课时) 。

学习情境五:整机的组装及系统安装 (8课时) 。

学习情境六:系统调试及故障排除 (6课时) 。

下面我们以“学习情境2:家庭娱乐及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的选购”为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进行课程设计。

(1) 资讯。

工作任务:提出客户需求。教师首先根据计划提出工作任务:选购一台应用于家庭娱乐及多媒体设计的计算机。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 选出一名学生作为项目小组负责人, 其负责总体策划、协调、人员调度工作。其他组员完成技术资料查询、品牌价格查询、文档制作等工作。教师提出资讯建议, 向学生提供获取资讯的方法与途径 (网络化教学资源的引入) 。

(2) 决策。

工作任务:针对客户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工作任务进行需求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成本分析、合理性分析等。项目小组开会讨论确定各部件的品牌、型号及价格, 教师需定时检查进度提出合理性等方面的质疑并及时从旁指导, 帮助纠正不完善的需求分析结论。

(3) 计划。

工作任务:准备导购报告需要的材料, 并确定技术方案。当各项目小组需求分析完成后, 教师听取学生的技术方案, 对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 最终审定需求分析计划,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其中, 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进度、质量等进行评估打分。

(4) 实施。

工作任务:针对前述决策、计划的结果, 完成产品导购报告PPT的制作。学生通过已学知识, 针对自己的工作计划, 讨论设计完成自己的导购PPT制作, 教师从旁适当指导。

(5) 检查。

工作任务:根据完成的产品, 项目小组负责人进行最后的审查、验收。在此阶段, 教师可对学生制作的报告进行点评, 并组织开展学生互评。

(6) 评估。

工作任务:客户对产品进行评估。最后, 各项目小组完成导购报告PPT的制作, 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讲演。其他各项目小组给予评价, 最终由教师对配置方案的准确性、合理性给予点评和评估并完成打分。评分标准拟定为:根据学生制作导购报告PPT的合理性标准性评定成绩, 占比70%;根据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态度、协作精神、敬业勤业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给出评价, 占比30%。

1.2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这种模式进行课程设计, 任务突出, 主次分明, 学生至始至终带着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来学习, 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其次, 学生自我学习知识的能力, 动手能力, 文案制作能力, 演讲表达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外, 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实用技能, 即使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相似的任务, 也能自信面对, 轻松完成。

2结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后,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首先, 学生带着一个明确的中心任务来学习, 每步有收获,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前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求知。其次, 真正实现了看、听、做、思、练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表达等综合职业素质也带来一定提高。再者, 采用全程化、立体化的评估模式, 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考核方式单一而又无法客观反应学生实际能力这一缺点。

然而, 基于工作过程模式项目式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对课程所属职业体系具有较全面的了解, 驾驭课堂能力强, 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

摘要: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以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重理论更重实践, 以职业为导向,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作过程,项目驱动,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乡村旅游发展论文下一篇:选修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