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1-25

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1《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概述

为满足当前社会炼焦化工人才的需求,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煤化工专业, 而《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则是煤化专业必修课程,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为保证课堂效率, 往往是将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 这不仅能够将炼焦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全部覆盖, 而且能够突出重点, 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主要是对以煤为原料进行高温蒸馏得到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的方法、原理、工艺以及岗位操作等知识的阐述, 还包括煤气的冷却与输送、粗粉及粗重吡啶的提取与制作等。该教材不仅可以用于高校煤化工专业的教学, 而且还能够为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针对当前炼焦化工企业的发展现状,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也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以适应现代炼焦化工产业的发展。

2《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改革策略

2.1 强化课程理论教学

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煤化工专业课程。《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属于炼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 为了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对该课程进行了压缩, 而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 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对这一现象进行改革。一般情况下, 教科书的编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 经过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材往往不能够满足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需求,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必须引入新的与炼焦产业相关的知识, 并与当前炼焦工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 为学生传输炼焦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信息,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渗入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的研究成果,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

2.2 强化课程实践教学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的理论教学是保障其实践应用的基础环节, 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的炼焦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中, 因此, 必须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这是煤化工专业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践以及毕业社会实践等方面。首先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炼焦化工厂进行参观学习, 在参观的过程中, 了解与炼焦生产相关的各类知识, 包括炼焦工艺、炼焦所使用的设备等, 熟悉炼焦生产的整个流程, 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在实地考察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与理解[1]。经过1~2年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炼焦生产理论知识,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实践的平台, 通过与校外企业的交流、合作, 建立实践基地, 增加实践投入, 为学生开辟一条有效的实践通道,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真正的生产实践中,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这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 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 调整教学方案。最后是毕业实习环节,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平台, 能够与论文选题相结合, 在实习过程中, 完成论文的撰写, 并且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为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

2.3 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反映, 通过毕业论文, 能够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对于《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这门课程来说, 它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 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因此, 要打破原有的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理论观点, 使毕业论文能够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论文导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加大炼焦化工专业的设计类论文的比重, 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 指导学生进行焦化炼焦车间的工艺设计、废水处理设计以及产品回收设计等,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设计中, 体现实践性原则。

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的课程教学要顺应炼焦化工产业的发展, 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 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为炼焦产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 促进我国煤工化工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炼焦化学产业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炼焦化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炼焦化学专业中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将着重对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进行深入分析, 并探究其改革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改革思路,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徐珍, 吕早生, 孙昱, 王世杰, 丛野.炼焦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3, (21) :195-196.

[2] 李健, 亢玉红, 闫龙, 王玉飞, 陈鲁园, 马亚军.《煤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广州化工, 2013, (24) :149-150+159.

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变革的时代,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的第四大行动就是实施“教育改革攻坚战”行动,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针对新时代高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服装工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服务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服装工艺;高职;教学改革

服装工艺课程是高职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服装设计到服装结构设计之后成衣实现的重要制作环节,是服装专业核心技术培养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下对服装工艺课程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改革创新思路,与产业接轨,使学生熟练掌握服装工艺设计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考,是服装工艺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与研究的内容。

一、高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不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高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生生源不同,专业基础差异大

高职服装专业生源分为普高生和中职生两大类,不同生源的学生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普高生没有学过专业技能,服装工艺基础为零;中职生总体来说有一定的服装专业技能,但由于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同,中职学生又分为工艺基础较扎实的和工艺基础差的不同技能层次的学生。学生掌握工艺基础的多层次情况,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普高生没有接触过服装工艺,需从最基础的工艺技能开始教学。由于教师有限,现在一般教學都是安排一个工艺课教师,教师采取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普高生适应教学方式,而对有工艺基础的中职生来说就显得枯燥无味,没有新鲜感,学生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安排针对多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达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需要探究创新的难点和重点。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大多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首先,很多学校仍保持着教师做示范,学生群围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的传统方式。由于缝纫机位空间的有限,教师在某台缝纫机做示范的时候,周围只能满足部分学生观看教师示范过程,而角度位置的不同,能看清楚工艺制作细节且掌握技能的就更少。由于一次示范可以学到的人数受限,同一内容教师需要多次示范,加大了教学工作和教学难度,教师辛苦教学却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其次,服装工艺课程是致力于为企业和市场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服装工艺课程更需要与企业生产相融合,而实际很多院校的教学是与企业脱轨的,仍保持传统的课堂教师教学模式。因此,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如何与产业接轨是新时代职业院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扎实整体工艺基础,注重个性化教学

由于学生生源和专业基础的不同引起的教学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思考得出:在服装工艺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整体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要使有基础的中职学生加强工艺基础技能,且创新工艺设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服装工艺基础是重要奠基石,学生都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技能。服装工艺课程仍由从基础工艺教学出发,普高生从零开始,通过基础实操练习掌握专业技能;中职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创新工艺设计,为以后制作出更独特的服装打下扎实的基础。整体扎实工艺基础的同时注重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他们可根据各自能力设计出不同款式成衣完成工艺制作,注重创新结构和工艺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避免了出现厌学情绪。通过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改革措施笔者应用在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打破传统,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时代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已经很常见了,传统手把手教学的模式已经落伍。服装工艺课程需打破传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学生在自己的机位上就能学习,而且教师在主机示范的内容视频录入系统,可以在学生机位的多媒体显示屏反复播放教学视频,教师再个别实操指导,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反复示范,部分学生围观教学且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难题,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市场在不断更新变化,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课程,该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是必要的。打破传统本本教学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努力实现学校与服装企业合作,达成“双主体”育人。邀请企业高级技师进入教学课堂或者学生到企业一线学习,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使命,高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肩负着为企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的艰巨使命,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坚持把“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革新改革理念,开拓教学新思路,为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宁.高职服装工艺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30):272-284.

[2]李同长.新形势下高职服装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7):52.

[3]张君浪.高职院校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2):88-89.

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PBL教学理念在高等医学类院校的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以实践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改革的现状和经验,探讨在实践性较强的发酵工程课程中引入PBL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PBL教学实施策略,为实现发酵工程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改革提出解决办法。

发酵工程PBL教学课程改革一、创新型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逐渐突出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既是他们的任务,又是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为此,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目前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已有很多教学研究方法和策略。如引导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均不同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但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引导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广泛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式学习常常会出现部分學生偷懒、抄袭现象;探究式学习中常常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因此,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时代要求。

二、PBL教学理念的应用现状

PBL (problem-base learning) 教学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现在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近年来 PBL教学理念在高等医学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的高等教育教学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经验。例如,张涛等,在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中实践了PBL 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在PBL教学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发酵工程课程引入PBL教学理念

发酵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菌种筛选、培养基制备、发酵过程控制以及各类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大量的工艺过程原理需通过实验、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理论课堂往往存在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

因此,笔者针对近年来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了“以实践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发酵工程课程PBL类教学改革。即在实践性强的发酵工程课程中引入PBL教学理念,模拟PBL教学实施策略,按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收集资料论证、总结评价等环节开展发酵工程PBL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发酵工程课程PBL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1.根据课程内容设计PBL类教学

首先,按照发酵工艺类型如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等分成多个PBL课程教学模块,模拟PBL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案。其次,设计基础性问题,如酒精、柠檬酸、抗生素等发酵机制类型及发酵工艺特点等;再次,设计开放性问题,如由酒精发酵延伸总结乳酸、甘油、丙酸丁酸等发酵工艺特点,由柠檬酸发酵延伸总结醋酸、衣康酸、葡糖糖酸等发酵工艺特点。

2.课堂教学实施

整个教学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分为5~6人一组。首先,各小组对基础性问题开展文献查阅、自主学习,选派代表从发酵类型机制原理,发酵条件等方面对每个问题进行汇报,各小组提问,汇报组成员补充说明和回答;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对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再次,各小组总结归纳,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总结,最终形成统一的方案;最后,各小组拿出最终方案,并通过实验课程验证方案是否可行。

3.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发酵工程教学评价上,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总体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实施情况和学生主观感受三个方面评价。教师课堂组织实施情况评价项目设置包括教学准备、时间安排、教学互动、多媒体手段应用四个方面,各项目评分采用10分制共计40分;学生主观感受评分项目包括学习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系统理解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展现个性等六个方面,各项目共计60分。总体教学效果分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五、结语

在实践性强的发酵工程课程中引入PBL教学理念,模拟PBL教学模式,学生对发酵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问题再给予指导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要求,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改进方法,达到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发酵工程课程中实施PBL教学策略,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2]刘占英,周文学,李利军.不同教学方法在生物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57):152-154.

[3]张国伟.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研究的经验与总结[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11-113.

[4]王艳,张明辉.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J].医药前沿,2012,(12):54-56.

[5]张涛,陈艺林,徐萍萍.PBL 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1):3-5.

[6]任晓莉,赵润柱,梁保红.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1):127-130.

[7]朱超,王凯,孙汉文.《发酵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2012,(08):167-168.

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总结近三年化学制药工艺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经验,提出了完善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新方法。

关键词:化学制药工艺学;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经验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在化学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过程中,设计和研究经济、安全、高效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的一门科学;也是研究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制订生产工艺规程,实现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最优化的一门科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既要为新研发的药物品种积极研究和开发易于组织生产、成本低廉、操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又要为已投产的药物不断改进工艺,特别是对于产量大、应用面广的品种,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新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为沈阳药科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药学类课程,为制药工程专业(编号081302)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历经创建—发展—完善的艰辛历程,逐步成长为国内药学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特色课程。该课程于2008年入选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大加快了课程建设速度。“化学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国同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国唯一一门“化学制药工艺学”精品课程,已成为全国200多个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示范课程。2012年成功转型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近三年,我们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大力发展创新药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形势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主要内容

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内容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构成。总论是课程的基本内容,由绪论、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中试放大与生产工艺规程和化学制药企业污染物的防治与清洁化生产等章节组成,深入浅出地阐述化学制药工艺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本着兼顾药物类别、具体品种的合成工艺特点以及作用地位的原则,选取奥美拉唑、塞来克西、α-生育酚、芦氟沙星、萘普生、卡托普利、氢化可的松和氯霉素等8个典型药物作为实例,进行具体剖析,前后呼应,完成从一般到个别的过渡,重点在于应用基本理论知识,深入探讨药物合成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具体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制药工业的现状和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掌握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评价及选择方法;熟练掌握化学合成药物工艺研究技术;了解手性药物的发展动向,掌握其制备技术;掌握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生产工艺规程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化学制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三废”处理方法。对典型药物的合成工艺路线的比较与选择,工艺原理和影响因素,原料、中间体、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三废”综合治理等有系统的认识。

二、总论中引入的新概念和新进展

总论系统阐述化学制药工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力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绪论和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中引入清洁化生产、绿色度和原子经济性等新概念,在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增加实验设计和工艺过程控制等新进展,在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中介绍动力学拆分、手性合成子与手性辅剂的新进展和新范例,使学生能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并跟上制药工艺的前沿发展。

1.清洁化生产。清洁技术(clean technology)是从产品的源头削减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清洁技术的目标是分离和再利用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利用策略。清洁技术是一种预防性的环境战略,也称为“绿色工艺”(green process)或“环境友好的工艺”(echo-friendly或environmentally benign process),属于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的范畴。清洁技术可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进,也可以在现有工艺中引进,使产品生产工艺发生根本改变。

化学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設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以及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2.绿色度。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传统的化学制药工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虽经无害化处理,但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解决化学制药工业污染问题的关键,是采用绿色工艺,使其对环境的影响趋于最小化,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评价合成工艺路线的绿色度(greenness),也就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环境友好程度,需要从整个路线的原子经济性、各步反应的效率和所用试剂的安全性等方面来考虑。

3.原子经济性。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是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由著名化学家B.M. Trost于1991年提出的。原子经济性被定义为出现在最终产物中的原子质量和参与反应的所有起始物的原子质量的比值。原子经济性好的反应应该使尽量多的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出现在产物分子中,其比值应趋近于100%。传统的有机合成化学主要关注反应产物的收率,而忽视了副产物或废弃物的生成。例如,制备伯胺的Gabriel反应和构建C=C双键的Wittig反应均为常用化学反应,其产物的收率并不低;但从绿色化学角度来看,它们伴随较多的副产物的生成,原子经济性很差。按照原子经济性的尺度来衡量,加成反应最为可取,取代反应尚可接受,而消除反应需尽量避免;催化反应是最佳选择,催化剂的用量低于化学计量,且反应过程中不消耗;保护基的使用,在保护—脱保护的过程中,注定要产生大量废弃物。各步反应的效率包括产物的收率和反应的选择性两个方面,其中,选择性包括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含对映选择性)。此处的反应效率主要用以标度主原料转化为目标产物的情况,只有提高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才有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用试剂的安全性主要是强调合成路线中所涉及的各种试剂、溶剂都应该是毒性小、易回收的绿色化学物质,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强生物活性(细胞毒性、致癌、致突变等)的化学品。

4.实验设计。大多数反应的工艺过程非常复杂,配料比、加料顺序与投料方法、溶剂和助溶剂、反应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及其配体、搅拌速度与搅拌方式、反应压力和反应试剂等影响因素众多,传统的工艺优化方法每次实验只改变1个影响因素,可能导致工艺优化的结果具有局限性。对某个反应而言,若主要影响因素有3个,每个影响因素设5个水平,即3个因素、5个水平的反应,若开展全面实验,也就是每一个因素的每一个水平彼此都进行组合,这样共需做53=125次实验。全面实验的优点是全面、结论精确,其缺点是实验次数太多。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地安排实验的一项技术。DOE对包含多影响因素和水平的反应的工艺优化是非常实用的,通常用于优化应用简单方法未获得理想结果的反应,也用于只要收率和生产效率稍微变动,就会对生产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中试放大工艺的优化。实验设计方法包括正交设计法(orthogonal design)、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等。计算机程序有助于处理数据,优化参数,广泛应用于DOE中。

5.工艺过程控制。工艺过程控制(in-process controls,IPCs)是指在工艺研究和生产过程中采用分析技术,对反应进行适时监控,确保工艺过程达到预期目标。若分析数据提示工艺不能按计划完成,那么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促使反应工艺达到预期目标。

IPCs用来核查工艺的所有阶段是否能够按照预期完成,对底物、反应试剂和产物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后处理及产物纯化过程进行监控,是保证反应完成预期工艺过程的关键。

在工艺优化的早期阶段,薄层色谱(TLC)是非常有用的IPCs方法,TLC的优点在于可以跟踪从基线到溶剂前沿间任何杂质,理论上能够检测到所有反应杂质。TLC还可以对已知浓度产物中杂质的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初步判断杂质的含量低于某一浓度或高于某一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进行定量分析比TLC更容易些,但很难保证所有组分都能从HPLC或GC柱洗脱出来,使用HPLC要考虑检测器是否适用于所有组分,使用GC往往还需注意样品组分的热稳定性,是否发生热分解反应。

6.动力学拆分。手性药物的化学控制技术可分为普通化学合成、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 synthesis)和手性源合成(chirality pool synthesis)三类。以前手性化合物为原料,经普通化学合成可得到外消旋体,再将外消旋体拆分制备手性药物,这是工业采用的主要方法。

动力学拆分(kinetic resolution)利用两个对映异构体在手性试剂或手性催化剂作用下反应速度不同的性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动力学拆分法作为外消旋体拆分方法,与直接结晶拆分法(direct crystallization resolution)、非对映异构体盐结晶拆分法(diastereomer crystallization resolution)和色谱分离法一起推动了普通化学合成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动力学拆分的根本点在于两个对映体与手性实体以不同的反应速度反应,如果手性实体为催化剂,则更为实用,成为催化的动力学拆分。根据手性催化剂的来源不同,催化的动力学拆分又分为生物催化和化学催化两类,生物催化的动力学拆分以酶或微生物为催化剂,而化学催化的动力学拆分以手性酸、碱或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

7.手性合成子与手性辅剂。手性源合成指的是以价格低廉、易得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例如糖类、氨基酸、乳酸等手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转化为手性产物。产物构型既可能保持,也可能发生翻转,或手性转移。手性源合成中,手性起始原料可能是手性合成子(chiral synthon)也可能是手性辅剂(chiral auxiliary)。如果手性起始原料的大部分結构在产物结构中出现,那么这个手性起始原料是手性合成子;手性辅剂在新的手性中心形成中发挥不对称诱导作用,最终产物结构中没有手性辅剂的结构。例如在(S)-萘普生的合成过程中,L-酒石酸用作手性辅剂,可以回收和循环使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手性辅剂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是手性源合成的关键问题,与经典拆分过程中拆分剂的回收利用相似,此外手性辅剂的分子量越小越经济。

三、各论中的新概念和新进展

根据生产工艺繁简,又兼顾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完整性,选择的典型药物各有侧重并各具特色。奥美拉唑和塞来克西分别是质子泵抑制剂和II型环氧化酶抑制剂,为合成路线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了实例。α-生育酚的生产工艺原理中重点介绍超临界萃取及其精制工艺中液固制备色谱体系。芦氟沙星的生产工艺原理中介绍了设备流程图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萘普生的生产工艺原理中选择葡辛胺为拆分剂的合成工艺,说明结晶法拆分非对映异构体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作用。卡托普利的生产工艺原理着眼于合成路线选择和手性分子的合成工艺研究。氢化可的松的工艺路线是一条半合成工艺路线,是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相结合的一个范例。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积累了我国化学制药工业60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的生产工艺、中间体控制、诱导拆分、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凝集着我国制药工业界的智慧与创新思想。

紧密结合国内外制药工业的发展现状,增加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和2011年1月17日卫生部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等法律法规,有关新药注册方面的要点,如晶型研究、杂质研究、溶剂残留,GMP厂房设计要点等,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岗位实际。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449]

作者简介:赵临襄(1964-),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与制药工程研究工作。

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 更新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过程

新的人才质量观更加重视素质教育, 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2]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我们教师必须抛弃旧的教育观念, 致力改革, 优化教学过程。我在“食品工艺学”的教学中, 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过程改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现代教学过程。例如在“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这节内容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自学辅导式教学并让学生走上讲台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4步进行: (1) 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给每个小组学生布置不同的饮料产品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相关的材料, 使阅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2) 同一个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本小组同学收集完资料后, 对思考题有了自己的见解, 这时他们之间议论, 交流个人学习所得, 然后总结出本小组的综合结论。 (3) 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与大家讨论发言。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并把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 (4) 总结提高。讨论结束后, 老师纠正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 并对各个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台上台下的学生都热情高涨, 不时响起响亮的掌声, 自觉展开对专业知识的热烈讨论。让学生走上讲台这种教学模式,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真正起到了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 增加实践教学, 提高生产技能

黄伟华[3]认为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食品工艺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 其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4], 《食品工艺学》课程就是理论联系实践, 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类食品生产技能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动手操作, 我们采取3~4人一个小组, 他们主要是协助任课教师上好实验课、组织原料采购、安排每组实验生产时间、根据原料用量、核定产量、确定销售价格、回收销售收入、统一管理和支配实验经费。但是因为该门课程涉及的实验比较多, 尤其是进行肉品加工、乳品加工和果蔬类加工时, 为了解决实验原料成本问题, 我们将原料投放扩大一些, 形成一定产量后先是在本系老师内部作为商品进行销售;由于学生加工的产品价廉物美深受全院师生的欢迎, 产品供不应求, 这样不但可以回收实验成本, 还可为全院师生提供食品, 这样可以使实验与生产相结合, 让实验产品走向市场, 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便可圆满解决,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机会, 由于有了实验经费, 学生动手机会多了, 生产技能提高很快, 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产品, 同学们都特别珍惜, 特别有成就感。由于实验次数多、开出实验多,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技巧。使学生都学会和掌握了各类食品生产中的配方、制作工艺, 产品质量等方面要求, 并且能独立设计和研制新产品。

3 让学生走进企业, 理论联系实践

为促进学生对食品加工工艺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深化和巩固, 提高学生对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过程及企业生产设备的感性认识与了解, 笔者组织学生分批参观了相关的食品企业。企业里现代化的设备, 先进的生产流程及严谨的质检过程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进企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 体验专业学习的成就感,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强化职业意识, 还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及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 在参观企业前, 应向学生说明参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结合参观单位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及设备, 明确提出要学习的问题,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复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进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学习, 帮助学生在参观时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我们认为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首先使学生学到了教学大纲中没有要求的, 例如食品企业生产中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使学生积累了生产实践经验。并且学生在生产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设备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还学会了维修和保养知识。因此通过教学改革使《食品工艺学》课堂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呈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摘要:《食品工艺学》是关于食品加工工艺实用性的技术课程, 本文作者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更新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过程, 并增加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让学生走进企业, 理论联系实践,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模式, 使《食品工艺学》课堂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呈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食品工艺,教学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晋府.食品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许祥云, 梁红.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质量观[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7:32~34.

[3] 黄伟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试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9) :12~13.

炼焦工艺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口腔教研室根据高职三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利用先进教学理念,加强实习实训前操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和改善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 教学探索与研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新兴发展的医学类专业,被学界赞誉为朝阳专业。①毕业生从事各种口腔修复体制作的工作,各级大医院的技工室和义齿加工厂是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口腔修复临床提供优良的修复体。我院从2007年开始建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以来,针对口腔修复工技能标准以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循序渐进地对《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以前的教材就是精简版的本科教材,没有突出体现口腔技师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因为课时的不足,部分章节只能选择性放弃,而且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在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时也会有部分内容重复。而课程目标部分陈旧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不着,而加工厂中广泛开展的内容,学生却知之甚少。②

(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传授知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的目标,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次要地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一味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其结果就是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就无法转变为能力。③

(3)“两段式”教学模式。传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虽然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但这种枯燥抽象的纯理论教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实验开始之前还需要再次讲授理论知识,占用了实验课学时,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内容

2.1 “尝试实验错误”教学法

采用尝试实验错误教学法,④当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并不急于纠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这个错误引起的后果,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烤瓷全冠堆瓷时,有的同学瓷层堆筑完后气泡未排尽,水分未完全吸干或是烤瓷炉操作不当,教师让学生完成的操作步骤而不介入使其纠正,最终导致烤瓷失败,这时教师可以针对每种问题分析原因并集中讨论,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牢记操作要点。这种教学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实验教学更接近于临床,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⑤

2.2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等。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法是将本课程中的部分章节设计为PBL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个典型的案例并提出问题,比如烤瓷全冠崩瓷的预防和处理,然后学生分为l0~l5人的学习小组。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烤瓷修复体相关的基础知识并提出金瓷的结合机制、崩瓷的原因等若干问题,小组中的各位成员都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寻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集中小组讨论,直至达成共识,问题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做过多的介入,仅起一个引导作用。PBL教学法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求知欲、领导能力、与人交流以及团队精神方面优于多媒体教学法。⑥

2.3 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时,我们不再区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做合一 。所有课程授课地点均在技工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序化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有机地将教、学、做结合在一起,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鲜明了职业特色。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在一体化教学中得到了合理性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是备受瞩目的,它强有力地支撑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⑦

2.4 新考核的方法与标准

摈弃传统的考核方式 ,减少了理论考试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课程卷面考试成绩占40%。侧重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评定 ,加大技能考试成绩的权重,占总成绩的60%,其中包括平时实验作品(产品)评价、期末技能考核和职业素养。期末技能考核标准引入按义齿加工企业的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每个制作步骤的考核成绩,确保考核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3 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

历经5年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我院教学督导处专家及来自武汉美观义齿的行业专家评估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日常讲学多达二十余次,评估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多媒体资料、考核体系以及教学质量等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本课程的改革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义齿加工企业对我院历届学生的工作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在目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CAD/CAM的推广普及,行业岗位设置和需求也在改变,对于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课程改革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

注释

①②倪成励,罗晓南,唐勇.《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索.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92-192.

③ 步怀恩,王泓午,赵铁牛等.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南方医学教育,2010.2:10-11.

④ 贾天法.“尝试实验错误”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学,2000.22(7):4.

⑤ 翟晓棠,李月,何勇,牛茂.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卫生职业教育,2010.28:7-8.

⑥ 冯青,毛艳,李幸红等.PBL教学法在口腔修复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8.12(7):1291-1292.

⑦ 王嫒.论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17.

上一篇:服装品牌广告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CORS系统电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