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

2023-09-28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一、 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分析

今后5~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承先启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使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特点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

(7)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

(8)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二)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大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结构;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小康(部分富裕)生活为中心;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竞争意识,加强现代管理,面向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逐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竞争的轨道。

2.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就农业而言,到2030年左右,我国农业整体上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当代科技、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农民合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力为主力,以农产品市场体系、支农工业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为支撑的,能够适应人口峰值期全国人口小康生活(部分中等富裕)需求的,能够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局面的,向着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总体来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四)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与对策

从“九五”情况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

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三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十五”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为前提,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农民增收和粮食与食物安全则是“十五”期间两件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

二、面向21世纪,调整我国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

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今后5~10年,是我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次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

技革命,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一)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要求,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1)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2)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

(3)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

(4)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5)深化农产品流通市场改革,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6)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广大农户。

(9)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

(二)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内涵

农业结构是农业各生产部门以及部门内各生产项目间的构成比例和组合,是农业资源的转换器。市场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益。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结构。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重心也会从低层次逐渐转向更高层次。同时,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需求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合理化、多样化和高级化。

1.结构转换是有序的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业知识技术传播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不断出现分化和综合,新市场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相应转换,这种转换是有序的:农业由传统单一的种养业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供应、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由自给自足的产品化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手工畜力、分散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等等。

2.结构调整是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

所谓广度,就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所谓深度,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值增收。

3.结构调整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

从根本上看,决定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原动力在于农业的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能否使农业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组织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培育出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新兴产业部门,导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和优化。

4.结构调整是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

通过调整结构,增加农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必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5.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四)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农产品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类直接需求的生活必需品;第二类是间接需求的生活必需品;第三类是用做工业原料的必需品。通过深层次加工增值,满足人们对日用品、工业品和增加收入的需求。

1.满足直接需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多品种、高质量、高效益为主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正由吃饱向吃好阶段发展,正在向吃的精、吃的科学的方向发展。总的来看,居民摄取的食物中,热量有余,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年缺口仍然很大。

2.满足间接需求,应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调整农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肉、蛋、奶产量成十几倍、几十倍增长,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饲料种植业,仍然沿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种植结构,以至粮饲不分、以粮代饲、以秸秆代饲草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浪费了粮食,增加了成本,降低了饲料报酬,降低了经济效益。为此,农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青贮玉米以及高蛋白、高产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等优质饲草,并将其纳入播种面积之中。在草原地区,完善草地围栏、划区轮牧,大力发展培植割草地和人工草地,尽快实现草地牲畜冬春以圈养舍饲为主的饲养方式,增加设施畜牧业比重。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国际先进经验证明,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也就没有经济的繁荣。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达到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40%左右,只相当于经济发达国家的1/4~1/6。因此要大力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提高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使食品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满足工业加工需求,要向区域化、专业化调整工业原料作物结构和布局为工业加工品生产农产品原料的农作物称为工业原料作物。狭义的、传统的概念,它包括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药材等经济作物;广义的、现代的概念,除上述经济作物外,还应包括主要是淀粉、酒精、医药、饲料等工业加工原料的甘薯、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国内各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蓬勃发展局面,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园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一种全新的建筑模式——PPP模式,以该模式参与园区的基础建设发展,重点讨论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分析PPP模式在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园区基础设施;积极作用;改善对策

Empirical Research of PPP Mode in Park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Xu Ruifang

(Carey University, School of Tourism, Carey Guizhou 556011,China)

引言

经历了半世纪的经济发展、升级,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能力迈向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随着经济全面发展的到来,我国各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化网络全球覆盖下的科技应用,实现了蓬勃的发展[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势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文明的发展程度,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与时代经济下的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绝对是可以代表经济发展、代表城市化先进水平与城市文明程度的时代标志[2,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水平在我国国家的经济收益、地域经济收益、环境收益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推进,经济发展要素也逐渐发生变化。

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大数据信息网络实现了全球覆盖,科技的应用发展无处不在,在各个国家,每一刻每一秒,都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4,5]。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和势不容缓的。为了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更健康、更科学的发展环境,市场上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PPP模式[6]。PPP模式的独特创新性能,改善了原有建筑模式中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优越性能。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PPP模式一进入建筑市场,就因为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与强大的改善功能受到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的好评并迅速走进各行各业中[7]。根据市场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PPP模式的诞生,为目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清晰、科学可行的发展之路;PPP模式被各大经济企业高度重视,也是由于各企业经营管理者看到了该模式为自身建设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8]。所以,本文借由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用PPP模式产生的最终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我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研究新兴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后的成果。

1 论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1概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在迎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后,逐渐加大了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因为园区基础设施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最坚实必要的物质发展条件。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为处在发展阶段中的中国积累经济发展力量,做好夯实的经济发展冲刺准备。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筑落后、建设存在潜在风险的工程势必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与支持。本文以海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例,虽然沿海城市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绝对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推动作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经过了经济改革的30几年后,我国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发生了空前的惊人变化。可以看出,大规模先进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绝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核心力。

1.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我国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逐渐提升。日前,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式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的意见》,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就更加具有了深远的经济意义。园区基础设施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保障,想要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满足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结合环境创收合理经济效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支撑。考虑到园区基础设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出,良好、健康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如下。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基础条件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畅通的经济发展脉络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科学良好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畅通无阻的经济发展空间。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方方面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能量,交通、排水、电力、水利等等,无论哪一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纵观世界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发展实力强的国家相应的其国家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必定是非常完善、非常先进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基建的支持,所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现代化文明的经济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将经济资源合理分配的物质前提要素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想要富、先修路”,流传了了几十年的俗话俗语,却直白地表明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实现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提高经济增长的有利手段。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作为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对经济往来的相关产业起到了间接的经济带动作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对社会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

(5)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国防保护的基础构成

发达、便利的交通运输,港口,机场以及合理先进的建筑构架,时刻为国防安全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1.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研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对此,本文对我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如下。

(1)对于环保方面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发展

21世纪要求的是绿色环保、资源节能、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时代,尽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带动促进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象不容乐观。虽然国家政府一直在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工作进行投资以及一系列的整改工作,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资金投入量欠缺、以及技术上严重落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问题日渐凸显。

(2)供水能力上存在建设发展缺陷

水资源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我国在解决平均供水的能力方面显得尤为不足。最主要的还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供水技术上存在能力欠缺。水利工程的全面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的用水问题,但由于管道老化、覆盖率不全面,导致大部分地区饱受着用水问题的烦恼。

2 实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用全新发展模式——PPP模式发展

2.1概述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PPP模式是在长久经济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之下,为经济发展市场中的BOT模式进行的大量补充工作,经过长时期的大量弥补工作进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投资模式。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后被翻译成“公共私营合作制”,也就是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个体企业联合发展的模式。不同于市场中的其他金融投资模式,PPP模式是为了建设大型园区基础设施,亦或是为了合作建设发展其他类的公共型服务,在以协商特许权为基础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的合作关系,这无疑是一种让双方实现双赢的理想型现代科学融资发展模式。双方之间通过签订清晰、详细的合约书,平衡彼此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达成,让多方投资共同努力,实现比单独行动更为有效的发展结果。

PPP模式在我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展与应用才刚刚崭露头角,但是其早已在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了普遍的应用与发展。英国于1992年最早发现运用PPP模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实践,事实证明了在PPP模式下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其工程完成质量与成本控制造价都显现出了非常突出的完美表现。PPP模式内部的独特经济发展结构,确保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绩,PPP模式的典型发展结构,如图1所示。

PPP模式是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实现建设的顺利进行并确保满足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优化提升能力的新型发展模式。PPP模式成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新宠”,得力于其模式内部的经典结构组织:我国政府部门或是地方政府部门,借由政府招标采购形式,与中标的企业合作形成一个全新的特殊目的公司,并在此基础上签订特许权益书,再由特殊目的公司全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筹集和建设发展营运工作。

图1 PPP模式的典型发展结构

PPP模式的发展核心其实就是政府在实施我国公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时,改变了传统的过度依赖国家政府的发展形势,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形成,而逐渐转变为通过政府放手、放权,给予私营公司更多的长期政府特许权力,使其在国家公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行使经营权和经济收益权,这样做既解决了政府过大的财政压力,又能满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营运目的。

2.2PPP模式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优势分析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高度依赖着国家政府的支持与投资,在政府财政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漏出了诸多发展问题。因此,大力结合民营企业携手共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用PPP模式,成为当下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随着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出的重大经济性能,国家政府也相继为PPP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以及经济保护。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用PPP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部门与民营公司企业各自间的利益优势,民营资本能力日益壮大,并借由PPP模式登上了政治经济发展的舞台,至此,原本压力过大的政府部门找到了经济实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共同携手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发展。PPP模式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如下的几点优势:

①PPP模式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工程成本造价,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设投资费用,发挥出了更高的经济价值。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联合形成的特殊目的公司,会在工程建设前期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识别与可行性技术分析,为后期建设过程做好充分的经济投资准备。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限定了私人民营企业只得在工程项目竣工后才能参与公共建设的经济收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结合PPP模式后,大大提高了建设工作效率,并在原有经济基础上节约了相当可观的投资成本,大规模地降低了建设施工风险。

②PPP模式为园区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建设减少了财政压力。PPP模式的创新应用为民间资本提供了更宽、更广的经济发展空间。一直以来政府单挑大梁,使其在财政、精力上都对自身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压力与负担。私人企业的加入管理,分担了政府的工作职能,让政府从过去的工程实施者角色转向工程建设管理的宏观调控角色。PPP模式在建设中的实施应用,为政府投资工作带来了得力的帮手,并建立起双重的经济发展动力与加倍的监管能力。

③PPP模式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投入能力。民间企业拥有更灵活的市场发展能力,可以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广的服务,更能使投资能力有相当程度上的改善与提升。

④PPP模式的应用,使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在共同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双方各自发挥自身的经济优势,二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为更好地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而努力。

2.3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以及科学发展力的同时,PPP模式在建设实际发展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这从一定程度上,为PPP模式的未来发展道路带来了诸多的潜在风险。

首先,PPP模式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体系没有跟上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时刻产生着大量的未知变动因素。多变性的政治法律体系,让原计划实施的建设项目失去合理性,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其次,政府上级审批、审判决策能力不足,周期长。PPP模式发展时间尚短,配套的管理审核制度还尚未完善、成熟,这造成了建设过程中工作环节杂乱,审核周期过长,获批后的政策调整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变化速度。

3 PPP模式未来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大力发展PPP模式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只要把控好PPP模式中的绝对优势,对PPP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加以调整,势必会对我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

考虑到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发挥的经济重要性,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实时掌握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展情势,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健全、合理的法律对PPP模式的发展加以监管,并保障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其次,对于风险责任制度的划分要明确,制定合理的适应市场机制的风险分配体系。最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财富,在双方共同享受经济收益时,一定要协调好双方利益的划分,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基于上述观点,PPP模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利用,是当下时代的必然发展形势,因此要大力发展PPP模式,不断完善改进PPP模式,使其更好地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邓小鹏, 申立银, 李启明. PPP模式在香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及其启示[J]. 建筑经济, 2006, (9):14-18.

[2] 曾洁.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探讨[J]. 山西建筑, 2009, 35(16):220-221.

[3] 高鹏程. PPP模式:背景、问题及推广途径[J]. 地方财政研究, 2014, (9):18-22.

[4] 刘继才, 王颖林, 唐丝丝. 我国PPP项目关键风险实证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3, (4):93-96.

[5] 连红军. 中小企业参与PPP模式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1, 27(5):155-157.

[6] 蔡亮.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1):60-62.

[7] 王周喜, 张勇. PPP融资模式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2):106-110.

[8] 张桂玲. PPP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会计, 2014, (8):8-9.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经济关系中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如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具有中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是充分发挥出了传统竞争优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传统竞争优势处于弱势状态,不仅不能维护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从大到强的转变,也无法为我国成为贸易大国打下基础。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外经济关系中贸易摩擦的逐渐增多,如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常常通过贸易结构表现出来。合理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当是数量与质量相结合,进口与出口相平衡,引进技术设备与消化创新相互促进。而我国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则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出口轻进口

根据“两缺口模型”,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外汇短缺,通常都会扩大出口以筹措资金。从国际贸易实践看,长时期单纯强调出口的作用,并推动出口过快发展,不仅会导致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而且也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出口轻进口”的不平衡发展,突出体现在贸易顺差的增长上。

(二)重数量轻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各级政府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筹措资金:一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外资,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引进外资的速度、规模一时难尽人意;二是想方设法增加出口创汇,“创汇”作为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创汇的手段是出口贸易,但我国当时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较弱,扩大出口很自然地采用了“三来一补”的方式,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来料加工又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伴随着世界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梯次配备,发达国家逐步将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另外,在我国对外贸易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出口商品的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区和企业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仍然存在,并已成为外贸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三)进口结构中重产品、设备的引进,轻技术消化、创新

在进出口贸易结构失衡的同时,我国的进口结构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即重产品、设备的引进,轻技术消化、创新。我国进口的重点,一方面是以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等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大宗商品。这是因为,一旦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费总量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的30%~60%。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 直接投资问题

我国吸引国外投资的优势就在于廉价的劳动生产力和土地,这种情况下引起的投资容易造成我国土里以及人力资源的逐渐流失,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借助于廉价的劳动力来发展我国的制造行业,这种情况下的对外经济发展产生的利益较小,对于人民币升值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还借助于各种优惠措施,不仅造成了外商的高能源消耗,同时还为我国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 对外贸易问题

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结构目前正在从劳工密集型转型为资本密集型,同时资本密集型也积极主动的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但是不管是从国际的分工还是产业价值链来看,我国都是处于最底层位置。我国的对外出口主要是在外伤的控制下,在较高加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设计加工,收取一定的加工费,但是本分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意识都相对薄弱,这在一定情况下也制约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

(三) 对外金融问题

我国目前的竞争力在国际上还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金融往来中,国际金融机构人民币的位置也相对较低,容易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找到积极发展的合适状态也是影响我国对外金融的因素之一。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劳动力还有资源资源的因素影响,对外投资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都有很大的波动幅度,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也会容易出现比较大的动荡幅度,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服务业具有战略意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主要依靠服务业带动,并且创造出比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高得多的国民收入,就是因为服务业特别是信息、研发、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業分工体系有重大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经济现代化水平。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同国内庞大的工业规模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这是制约我国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 对出口、外资和投资的过分依赖。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和就业遭受重创,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根本弱点显著化。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内投资品市场的拉动,这既决定了我国工业的结构特点,也是国内分配格局失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一增长格局,不仅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表现,也是影响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任务的系统性消极因素。

(三) 独特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这一阶段有两大鲜明特征:一为长期性。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中国现代化进程所涉及的人口规模、地域规模以及社会转型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以往200年工业化的时代。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它的人口才2000多万。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人均生活费低于一天1美元的贫困线,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相当于5个澳大利亚。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任务相当艰巨。另一个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时候,才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200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刚达到45%,还有25个百分点的差距;按每年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来估算,我们至少还有25年的城市化加速期。还要看到,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它的特点是资本、技术加速替代劳动,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不宜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和超常规发展。同时也必须反思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样的发展道路是高难度的。

(四)浪费型污染型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支撑粗放增长的生产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依靠的是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又高强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有25%-35%的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这实际上是资源的一种浪费。支撑传统粗放增长的消费模式的典型状态是奢侈浪费,不讲科学,不讲环保。在财富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俘虏之下,把高消费当成幸福,把享乐无度当成时尚, 把消费纯粹看成个人的私事,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实际上消耗的是社会的资源,污染的是社会的风气。这种消费模式一旦形成,具有极强的运动惯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阻力。

(五)生产要素与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比价关系不合理。从生产要素看,我国商品市场已经很发达,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但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尤其突出的是,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价格杠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能源、资源看,我国是能源和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但由于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不到位,导致电力、煤炭、成品油、水的价格普遍地低于发达国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只有在中国的特有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样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关键因素与路径研究[D].江苏大学,2016.

[2]杨代婷.安徽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李福柱,赵长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2:152-162.

[4]葛立志.独联体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D].外交学院,2016.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农业经济是衡量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重要部分之一。以全面促进农民的收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首要目标,在加强和巩固农业地位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方农村经济进行综合治理和改善成为重中之重。文章以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为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从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背景出发,总结了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一个地区或国家整体经济情况的重要前提,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村经济成为各地方面临的严峻课题。河北省作为北方的一个农业大省,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具有代表性。

一、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河北省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独特的资源条件在我国具有显著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河北省农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农业产业经营结构和方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但河北省农村经济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产业机构束缚、人力资源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河北省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河北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持续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河北省是我国北方农业大省之一,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占主导优势地位。同时,乡镇私营企业的不断兴起使得河北省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农村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实力也在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河北省农村内部潜在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这些有利资源优势不能够充分发挥实力和效率,很多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成为河北省农村市场范围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的问题

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阻碍了其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对于河北省很多农村来说,道路交通的不方便和网络通讯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河北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平原较多,但是不免还有一些农村出现道路不健全和通讯设备落后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实现乡村交通网。这些基础设备的不便使得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影响到人们对外来经济和外界信息的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河北省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也是使得其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河北省农村整体的结构比较单一化,没有形成特色多样化体系构成,使得生产力和农村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同时,河北省农村有些地方的保障制度不完善,比如社保、养老保险等,这样就无法调动农民自主加入到经济投资中去,严重阻碍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保障问题上进行系统改革,对于增加农业产量、乡镇农民的收入以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都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

再次,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推进农村经济战略向前迈进的重要保证。为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科技型知识农业人才。但是,当前河北省农村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还不够足以重视和改善,农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得河北省有些农村的劳动者整体意识比较薄弱,自身素质较低,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制约和停滞作用。此外,河北省农村有些地方的基层管理者思维过于封闭,农村落后观念仍在,使得基层管理者职权受限,不能发挥自身能动性领导和引导村镇居民的积极意识。

最后,制约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不健全的农村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动农村居民积极性和竞争力的作用。目前来说,河北省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还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大范围体制下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合理正确地运用激励政策改善农村经济。不健全的农村激励机制使得基层管理者没有较高的执行力度,从而上行下效,村镇居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这样,无法调动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趋势,导致河北省农村经济一直没有较快、较好的变化。

三、改善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因素和基础保证,应大力加强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工作,完善农村交通和网络设施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以保证此项问题的顺利解决。此外,要提高河北省农村居民用水质量,完善通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价,比如村民用电价格等,使得农村企业和工程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还要注意对村镇居民的农村信息化教育和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河北省整体农村经济的发展。

2.在经济结构改革问题上,应对原有的河北省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市场要求和管理,使其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制度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根据河北省自身特点建立因地制宜的各种产业链接,比如农、林、牧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建立立体化的农业结构新布局;另一方面,要增强技术含量,使河北省支柱产业具有更高技术能力,促进各产业的集聚性。此外,还要重视对农村保障的落实和推广,特别是对河北省一些边远地区来说,应注意改善农村居民的保障制度,使得其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去。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河北省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河北省由于农村资源相对丰富充盈,应利用这一特点大力开发农村资源的优势潜力,促进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定期组织特定人员开展农村经济教育培训,建立农村学习型机构或组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善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人力资源价值。

4.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农村激励手段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此,河北省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适应本地农村性质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成功企业或组织单位予以奖励,实施争创品牌战略等手段来带动和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调动村镇居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多样化和扩大农村市场的经营范围。除此之外,河北省在扩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一些农村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引进外界的知识型人才和先进技术,吸引外部资源企业和新的管理手段为农村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使得河北省农村新型行业得到宣传和扩大,提高资源的开发范围,使河北省农村资源逐步进入到外部市场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维护农村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水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保障。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具有现实作用。目前,虽然河北省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水平一直呈前进状态发展。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有效措施拉动农村消费供给,从而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转变产业结构,使农牧业等得到良好发展。因此,河北省有关部门在接下来的战略部署过程中,应努力解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使河北省农村经济向着更为成功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新情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2):23-25

【2】范金宝.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65-469

【3】高鸿宾.试论农村经济中联合的存在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5):33-37

【4】李彦玲,李延华.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5412-5413+5416

【5】宋根节.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10):570-574

【责任编辑:汤伟山】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 9 月 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 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 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论。 关键词:气象观测;发展趋势;现状 1 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概念是指借助仪器和目力对气象要素进行的测量和判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的扩充,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战略研究》对气象观测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其观测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 2 当前气象观测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2. 1 成绩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约46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 2. 2 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离现代气象观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台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被迫搬迁,破坏了观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有些观测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传输设备落后,能够获取的数据在时空分辨率、观测精度、观测项目及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系统监测与研究的需要。 3 我国气象观测趋势展望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先进成熟的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门类较齐全、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气象观测网。在未来系列卫星上合理搭载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结构等探测仪器;逐步构成极轨、静止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小卫星等天基对地气象观测体系,开展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实现对全球进行全天候的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综合监测。

3. 1天基观测系统

是由传感器在中层大气之上的以低轨(极轨)和高轨(静止)卫星为观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测平台和与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组成的天基遥感探测系统。卫星的遥感仪器向卫星探测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测量精度以及全球、全天候、多波段观测”发展。 3. 2空基观测系统

传感器在地球表面以上、中层大气以下,并以飞机、漂浮气球及系留气球、火箭为观测平台的称空基遥感探测系统,以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观测对象。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规范和常规高空观测规范要求,高空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00km;加快国内商业航空器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建设,开展航空器气象资料下传(AMDAR)的业务应用工作,开发气象火箭下投探空仪系统,建立火箭探测试验、开发和应用系统。 3. 3地基观测系统

地基气象观测是以地面为传感器设置平台,以整个大气圈和相关圈层为观测对象,采用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性观测系统,既是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气候系统观测的主要部分,是气象观测真实性检验和天基遥感探测校准的基础。地基观测系统可分为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 3. 3. 1地面常规观测系统

全部建成测量准确度高、运行可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建设内容是调整站网布局,完善“三站四网”,形成260个左右的国家气候观象台、2400个左右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一级站约900个,二级站含约1500个) 、30000个左右区域天气观测站,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逐步向多功能综合观测平台和多圈层观测系统转变;建设城市天气监测站网、高速公路监测网及气象资料空白区(沙漠、高原、深山、海洋、滩涂、冰川等)的无人自动气象站网,使地面常规观测系统中的基本地面天气站网密度不超过150 km,重点地区建成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站网密度达到10~15 km,形成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齐全、观测准确度高、时效性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2010年前建成S波段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全国天气雷达网, 2020年建成包括双线偏振和相控阵在内的天气雷达网,开展雷达综合探测业务。积极推进激光雷达的业务化应用,发展微波辐射计和毫米波雷达。 3. 3. 2地基高空观测系统

上一篇:外国浪漫短诗歌英文版范文下一篇:物流管理毕业实习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