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2023-09-23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市场渐趋饱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对策

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事关贫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学生、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笔者通过对山东省某高校的部分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期望值偏高,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面对将来的就业形势,91.52%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甚至非常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贫困生就业取向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47.66%的贫困生认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会成为他们就业的第一选择,这也是家庭对学生的期望;二是面对就业竞争压力,41.25%的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或考研深造,以期在毕业后找到薪酬更高、发展空间更大的工作。(2)选择面向基层回农村就业的比例低,只占2.13%。68%的学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3)61.85%的贫困生对月薪期望值较高。对于刚刚就业的贫困生来说,一开始就想要就获得高薪酬的思想容易造成他们工作心态的不稳定,心理落差大,从而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和信心。(4)贫困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只有1.21%的困难生选择自主创业。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创业启动资金;二是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及行业人士指导,担心一旦创业失败,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存在创业恐惧心理,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贫困生比例不高。总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就业困难程度增高。

2.家庭经济困难,就业成本偏高,个人素质较低

调查发现,64.57%的贫困生会将大学期间通过参加校外兼职或勤工助学的收入作为生活费,而学费主要依靠助学贷款或亲朋借款。相对于贫困生而言,一是面对日趋增高的赴外地求职差旅费、参加面试的着装费、简历制作打印费、电话信息费等不能自足,减少了面试机会;二是没有充足的经济保障来参加各种培训班,获取行业执业资格,失去了一些就業机会;三是有42.64%的学生表示,因需要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打工或勤工助学,而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人际交往及协调能力培养方面不够,导致贫困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提高,影响了就业成功率。

3.帮扶效果不明显,经费支持有待增加,政策落实存在差距

政府、高校和社会为帮扶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行的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体系,解决了部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因地域差距明显,贫困生绝对人数增多等原因,对于贫困生就业方面帮助效果不明显。高校对贫困生贫困程度掌握不全面,评困机制不健全,很多资助工作不到位。经调查,88.51%的贫困生认为政府有必要建立贫困生精准就业扶持机制。

二、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帮扶对策

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

(1)引导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鼓励贫困生从基层做起,从小岗位做起,从小企业做起。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规划,从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职业道路。(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敬业、吃苦、协作和创新精神,掌握就业主动权。(3)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创新创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2.高校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针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措施

(1)高校要应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2)设立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健全评困机制,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加大推荐力度,增加创业培训与创新意识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积极开展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网络咨询,使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积极就业。(3)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达到入学即就业的效果。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施行更多的就业扶持政策

(1)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完善就业市场法规体系,逐步把贫困生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制定针对贫困生就业倾斜政策,减轻贫困生群体的就业负担。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赵建新.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6):255-257.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非专业化、脱离实践、忽视校园外部因素的效用等问题,提出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育人“共同体”、构建三级就业咨询服务机构等方面对策。

【关键词】高校  学生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变,亦使得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多数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逐步关注和强化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式存在以单纯就业率数据提升为重心,就业指导集中化、单一化的问题,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效用提升,从而导致毕业生无法实现优质就业,甚至是毕业即“失业”。为此,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策略,势在必行。高校只有结合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人才,逐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突出问题分析

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是高校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必须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积极制订就业规划,帮助学生实现合理、优质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意识模糊、就业观念陈旧,甚至是毕业之时的“主动失业”,无不折射出部分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存在非专业化现象。就业指导的“非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开展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性与个体化特征,开展常规化、千篇一律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无法对此类教育方式产生共鸣,无法借助高校就业指导真正实现个人规划,并产生就业迷茫、就业意识淡薄等现象,致使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无法发挥其原有的教育、引导效应。其次,“非专业化”也体现在部分高校存在着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以皖南地区高校为例,基本上均是在大一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从而导致就业指导的过程性间断。并且,许多高校未能专设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教師并由辅导员兼任班级就业指导教师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于辅导员知识差异与工作思维固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无法发挥应有效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就业指导过程“断层”与主体的脱离,从而导致高校无法实现精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实效等问题的显现。

(二)就业指导过程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教育引导是空洞无力的,就业指导也不例外。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以“第一课堂”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等活动,并主动推动相关竞赛,但依然存在学生受助面较小、活动体系混乱并流于形式、脱离企业发展等共性问题存在,从而致使学生求职能力薄弱,综合能力难以提升等现象的出现。当下大学生忽略专业与企业求职,盲目推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所谓“铁饭碗”岗位的原因也是因此而造成。许多在校学生无法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无法应对企业的专业性招聘,甚至是没有企业就业信心,均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与就业心态,这一问题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可以解决的。

(三)忽视校园外部因素的效用。高校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的职责,教育、指导学生就业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社会发展、家庭指导等校园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并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推动工作,但却鲜有高校采取“互联网+就业指导”的工作案例产生,多数高校只是将网络作为信息推送的媒体或者是比赛的形式。与此同时,高校也存在着无法与学生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主动”忽略家庭引导的重要作用,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对策分析

前文中已经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要实现高校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就必须结合当下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改善措施,拓展和完善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途径。

(一)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结合对在校学生的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就业理念需要引导。对此,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一是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招聘专业就业课程讲师,成立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结合学生专业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二是发挥就业相关部门效用。依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小规模的群体化咨询辅导,过程中做到分类型、分群体做实大学生生涯规划引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与就业规划,改变以往的就业指导“一把抓”现象。进而改变当下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规划比赛等宏观指导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窘境。

(二)强化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高校就业指导应注重就业指导的实践式与体验式开展,并在开展的过程中细分和缩小参与群体范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实践环节。结合目前高校的现状与调研,可确保实施的就业指导实践有如下几种方式:其一,发挥“第二课堂”效应。建构符合校园需求和专业需求的素质拓展活动体系,如开展师范生无生授课比赛、文科学生的模拟笔试与理工科学生的模拟实践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查找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个人就业规划。其二,强化校企合作。除开展高年就业实习工作,积极探索、实施低年级就业实习模式,结合社会实践、创业比赛等载体,让低年级学生走进企业、贴近就业,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就业实习中将就业指导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在实践中践行出符合自身的就业规划,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与就业理念。其三,设立企业家发展论坛。结合专业邀请对应的各行业从业人员到高校针对不同就业诉求的学生群体开展讲座与交流,拓展就业指导开展的途径,提升教育成效。

(三)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当今社会面临着各项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挑战,高校教育也不断面临着教育方式改革的冲击。传统的、单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形势。想开展个性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必须重视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因素的积极作用,主动利用新技术、新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开展网络就业指导,避免简单地将新技术作为转播途径的现象产生,如前文中提及的简单地将网络作为传播途径的现象。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制作就业指导APP、就业指导慕课等网络平台,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可以结合新技术为个性化的大学生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就业指导。这可以极大程度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教育实效。

(四)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育人“共同体”。就业指导“共同体”是为了增强、提升就业指导实效,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形成的协同育人体系,它不仅包括就业指导的实施主体高校,也包括就业指导的源头企业与学生所在家庭。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时,要联合企业与学生家庭,针对每个单一的学生个体,开展具有学生个性化就业方向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避免高校毕业生就业抵触心理与畏难情绪的出现。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教育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体征,从而导致了每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显性或者隐性问题出现。目前许多高校能积极重视这一现象的产生,但采取的方式多是依靠班级辅导员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谈话来解决。这样的方式,虽然属于个性化指导,但是缺乏实效。为此,如能积极构建就业指导育人“共同体”,邀请企业和学生家庭共同介入和關注学生个体的就业指导,那么将改变目前就业指导的辅导员单一教育局面,使得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得到有效的实现。具体的实施模式,可以根据各学校情况自定,主要方式为召开就业动员家长会、学院就业交流座谈、就业问题的网络疏导等。

(五)构建三级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有就业相关的问题,热切希望“过来人”能给予他们解答,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一般很难主动去咨询。鉴于此,高校需要构建针对就业的咨询服务三级机构。其中,一级机构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组成,成立专门的校级就业咨询服务部门,把学校的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起来,并指导二、三级网络开展工作。二级机构主要是以各个院系的就业老师为主,负责本院系的就业咨询有关任务,同时还要配合校级的相关工作。三级机构主要由班级的主要成员组成,每班可以推选两名学生来负责就业咨询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班级同学比较关注的就业问题,上报给院系就业指导老师,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地为之排忧解难。三级就业咨询服务机构的构建,可以使学校对就业咨询工作实现统一指挥、合理分工、层层负责的局面,使得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得以实现。

高校就业指导肩负着帮助毕业生走好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重任,是大学教育的社会验证环节,因此进一步做好高校就业指导,不但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帮助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也可以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只要能根据社会发展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途径与机制,借助合理设置就业指导类课程,联动企业、学生家庭开展联动育人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就业理念、打牢就业基础、提升就业综合素质,就能帮助大学生实现合理、优质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徐德斌.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2]郭捍华.高校就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J].就业,2010(35)

【作者简介】许晓峰,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辅导员;梁 倩,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辅导员,讲师。

(责编 苏 洋)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高校辅导员是农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集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从分析辅导员队伍在农业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指出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思考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当中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对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本文在分析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寻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路径,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农业高校育人工程中的重大作用。

一、辅导员队伍在农业高校工作中的作用

辅导员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辅导员制度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建立的,他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辅导学生,用人格力量感悟学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高强,具有奉献精神和富于战斗力的优秀队伍。学校有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全体辅导员在一线的辛勤工作、拼搏奉献。而且有很多工作的进步与成绩,直接来自辅导员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近年来,学校很多工作上了层次、上了水平,取得了一流的业绩:一是长期保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形势,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甲流”,“反日游行”、“茉莉花革命”等事件中,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二是学风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两次本科教学评估、每年的行风评议以及上级开展的调查、检查中得到专家和上级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三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绩显著,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获得全国就业50强单位;四是“绿色通道”成效显著,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多次表彰和奖励;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各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教学院部的党政班子,特别是在一线的辅导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辅导员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一线积极有效的努力工作,上述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不可以想象的。当前,学校正在全力以赴地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学生工作也是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重要内容。一流的学风建设等工作,也离不开一支一流的辅导员队伍。

二、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高校辅导员任务较重

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必然与辅导员有关。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上虽然投入很多精力,但工作成效往往不显著,不仅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提升自己,也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调研和系统分析,更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辅导员工作面对学校多个部门领导,多头管理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日常工作频于应付,效率不高。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辅导员队伍虽然随着扩招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辅导导员队伍的增加力度不够。就形成了任务和力量的不均衡发展,难以保证农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行政事务性工作高质有效的运转。

(二)多校区办学增加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难度

随着农业高校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农业高校实行多个校区办学。校区与校区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有实行按院系分布,有实行按年级分布,或者两者兼有。农业高校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有统一的领导架构,这就存在着条、块管理并存的要求。与单一校区办学的学校相比,学生工作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要大得多,管理的难度也大得多。这种情形和要求与当前高校压缩机关编制,精简人员的改革形成一定的矛盾。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按比例定编,显得比较紧,使多校区的学生工作面临人手不足的困难。有的新建校区,由于没有教师职工居住,放学下班后,校园就剩下少量的值班教职工,这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三)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中24—30岁的人数成为队伍的主要力量。在职时间超过五年的辅导员人数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比例不大。且多数的辅导员是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辅导员的。经验不足,工作时间较短,阅历较浅,实践经验不足,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多数的辅导员只有初、中级职称,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只有一部分的辅导员具有“思政、教育类”相关专业背景,而“农学、理工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大部分。受专业背景的影响,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难以发挥自身的特长。

三、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考

(一)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

1.全方位、多渠道,择优选拔配备农业高校专职辅导员

专职辅导员的优进高配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对农业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选配除明确要求学历外,应注重政治素质、理论修养、道德品质、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和创新精神。还应从知识结构上考虑专职辅导员的配备,要从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优秀研究生中选拔配备专职辅导员,还要做好专职辅导员的交流工作,确保农业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的来源,保证农业高校辅导员数量

(1)选聘农业高校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

首先,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专业知识优势巨大。在工作中,可有效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对农业高校学生进行长期密切的专业指导和引导,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积极性。其次,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可有效利用专业教师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更方便地将学生纳入科研团队中;可以更有效“阻止”学生利用过多空闲时间娱乐玩耍,在校园树立起良好的学习风气。最后,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对学生完成职业规划,顺利就业有很强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2)选聘农业高校优秀机关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

机关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自身优势明显。一是接触面宽,熟悉学校综合情况。二是来自不同学校,受不同学校文化传统、学术风格、办学传统等的影响,具有多学科特色的优势。三是政治上、工作上比较成熟,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兼职人员专业精、富于工作经验、生活阅历足的。五是青年机关工作人员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易于相互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六是机关青年干部受原有工作条条框框限制和束缚相对较少,工作的创造性相对更大,有利于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选聘离退休干部、教师担任农业高校学生兼职辅导员

在农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离退休干部、教师有着独特的优势。离退休教职工大都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他们都能从历史到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比较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能够准确地做到抓中心、抓关键、抓本质、抓主流,使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工作方法上有着经验丰富、稳重老练的优势。他们有治校治教的丰富经验,能自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剖析不同层次学生思想上的复杂性、多样性,采取切合实际而又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

(4)在农业高校新校区构建“朋辈辅导员制”

所谓朋辈是指包括“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近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对于学生,“入住新校区的新生,缺乏对学校原有文化的承袭,他们在远离主校区或原文教区域的状况下,急需文化的指引与人文的关怀”。而“朋辈辅导员”都是曾经的新生,有过相似经历的他们更能理解新生的无所适从感,他们的“传、帮、带”可以使新生少走弯路,弥补不足,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专职学生管理人员来说,尽管新校区情况较主校区更加复杂,但目前很多学校新校区学生管理人员的配备基本与主校区一样。由于新校区的教师大部分都住在市区或主校区,空间上无法克服的障碍,以及缺乏必要的时间,使他们在面对突发或者繁琐事情时,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朋辈辅导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二)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

河南农业大学在广泛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思路,确定了“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培养原则,规范了辅导员的定位与职责、配备与选聘、管理与考核、培养和奖励,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津贴待遇等方面明确了相关政策规定。

2.构建“1+X”的培养模式,突出农业高校辅导员发展导向

农业高校在辅导员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1+X”的培养模式。“1”即依托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强专业化培训,强化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X”即结合辅导员的个人特点和职业倾向,突出个性、强化机能,全面整合资源,帮助辅导员着重掌握一至几门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凝练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方向,在每个方向上建立一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学术梯队,由一名德育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开拓新的方向。学校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证件者报销全部学费。

3.加强专业化的培训进修,提高农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农业高校可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紧密结合,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抓好辅导员职业化培训工作。农业高校每年可安排新选聘的辅导员参加由学校举办的新进教师培训班,参加学校学工部和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举办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管理等培训。农业高校还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学位教育,创造条件积极鼓励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努力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创造条件。

4.开展教育技能大赛,带动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进步

农业高校可尝试举行辅导员教育技能大赛。以辅导员教育技能大赛为抓手,一是可以为辅导员做好工作确立一个科学的标准,突出辅导员工作的导向;二是可以从侧面测评学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考核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发挥大赛的评估功能;三是可以为平时各自忙碌的辅导员能够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四是可以促进辅导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5.落实待遇,搭建平台,保障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农业高校为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首先应提供政策支持,在辅导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职员职级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每年每月按一定的标准发放辅导员津贴,确保辅导员的收入不低于专业教师的平均收入。其次应进行严格考评,将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指标,将学生事务公开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基本要求,将与学生的民主沟通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达到“以考促建”的目的。再次是评优激励,学校在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每年可评选若干名优秀政工干部,单列指标评选学校先进个人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第四是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应鼓励辅导员申报课题,单列课题资助辅导员科研,拿出专项资金资助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对辅导员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奖励。

总之,农业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选拔培养优秀的辅导员,要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的来源,努力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从而建设和培养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2006.

[2]刘如.浅谈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创新(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3]张敏,李海洋,郭娜,谢辉.“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J].才智,2009(24).

[4]申国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大一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9).

[5]徐峰,唐寅,吕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现有就业指导体系的弊端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在教育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其他非专业能力,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职业教育, 但尽管如此, 我国大学生就业仍是社会一大难题。就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来看, 民办高校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实践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早年间, 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低, 大学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大学生缺乏而就业岗位充盈的年代, 大学生就业往往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 这样既弥补了岗位专业人才的缺陷, 又实现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我国大学教育发展极其迅速, 就业岗位与大学生人数的比例随之增大, 但在此种情况下, 部分家长和学生仍坚持老一辈的统包统分思想, 从而导致大学生行事懒散、学习懈怠。同时民办高校和老师因学校性质特殊导致部分渠道受限, 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先进的就业信息和变革, 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 其整体思想认识与公立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 这是导致其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组织机构不完善

民办高校是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不同于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资助创立维持的普通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的资源相对缺乏, 能够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公立大学的高度, 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之一。尽管学生有想法, 却缺乏相应的平台, 就算有创新创业基地、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实训中心、SYB培训课程等的设立, 却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不能较好的发挥出它的作用, 起不到为学生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初衷。

(三) 运行机制不健全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相辅相成, 可以说组织机构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现在许多民办高校逐渐发展起来, 部分甚至可以与公立学校媲美, 但同时就业教育跟不上其发展速度, 导致教育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学校多采取教师直接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运行机制忽略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学校的改革寸步难行。学校运行机制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和学习, 导致学生仅学习专业知识, 逃避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对其职业生涯的思考, 从而致使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难以运行发展。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的趋势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机制的缺陷, 当今大学生就业愈发呈现出供过于求和专业结构性的趋势, 因此就业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民办高校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体系与实际就业市场脱轨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之我国民办高校对专业的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明确, 学生从业受到专业的限制, 往往出现抢人或无业的极端现象。大学生就业力是个人因素、实践因素和外部支持三方交互作用的结果, 促进就业力提升需要加强自我支持、教育支持和社会支持,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 针对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就业力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力的基础性教育, 其内容呈现出完整、全面且系统的特点, 涵盖了个人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当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后,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 只有具有忧患意识, 对自己的未来做合理的规划, 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采取措施, 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发展和成功, 真正达到社会求才、高校育才、大学生成才的高度统一。民办高校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应与当今大学生就业趋势保持高度一致, 走科学化、信息化道路, 与时代接轨, 为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和社会就业市场助力。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变革

(一) 社会间接助力

社会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教育、消费娱乐等的群体结构, 就业是民生之本, 既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 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往往体现了其经济实力和生活质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它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基础上, 还要紧密结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和职业发展, 适当的引进社会资源, 着力组建一支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在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中, 社会作为最有“资历”的老师, 往往发挥着其强大服务性功能, 间接助力大学生以提升就业力, 加速大学生社会化发展, 改善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二) 学校直接引导

民办高校作为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之一, 承担着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从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待就业人员的重担。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体系, 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 也是就业指导工作获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教育是一个较为抽象且系统的学科, 它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个方面,

学校在学生就业中主要作为理论参考和就业引导, 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遵循大学生行动原则, 做到一般性与个性化的指导结合, 同时做好专业与非专业教育之间的权衡, 建立起考核机制, 加强实践环节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通用性、全能型、专业化的要求[3]。

(三) 学生自我提升

学校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都只是引导作用, 就业还需学生自身去学习、提升和突破。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方向受限、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今后从业还处于懵懂时期, 没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 他们介于专科与重本之间, 综合能力不及重本学生, 技术能力又比不上专科学生, 其就业前景堪忧。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专业能力、自我提升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社会融入能力和通用性能力五个维度的有效结合, 现实就业中往往缺乏同时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 而职业岗位对其要求较高, 因此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就业信息, 学生要做的就是不负众望, 升华自我, 为学校、为社会建设尽一份力, 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奋斗终生。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国家和社会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找出对策和解决的办法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深刻的影响和作用[4]。积极、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 努力培养创业型人才, 顺应当前国情和时代潮流, 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强校之策、社会和谐之基, 也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要求逐步提高, 加之民办高校自身对于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实践落实还未到位,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困难日益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具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未来性的集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文章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 就当今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做出探讨, 浅析民办高校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趋势, 同时展望未来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率

参考文献

[1] 赵淑芳.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8.

[2] 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3] 郑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往往造成许多高校疲于应付而忽视其专业性、系统性的要求,从而对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白剑波(1965- ),男,河南辉县人,河南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河南新乡453003)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长了22.2%,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的1∶0.93下降到2006年的1∶0.83。2007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500万人,供需比例进一步下降。根据人事部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担忧。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上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现状,近些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工作队伍,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要加快建设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工作队伍,加快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但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尚未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早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就业指导工作在许多高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财、物配备不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就业指导课也并未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行政管理职能较为突出,而服务职能有所欠缺。有的甚至狭隘地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没有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来抓,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功能,低估了就业导向对高校专业设置等内部改革的重要影响,没有切实发挥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2.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没有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开展就业指导的随意性大、内容空洞、方法单一,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和收集需求信息等方面,关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较少。

3.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且多为从事学生工作兼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全校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培训,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成果的反映。高校在全面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面的指导。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就业指导工作常抓不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毕业生就业当做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把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大力气组织专门的队伍从事这项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此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

2.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就业工作观念。不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学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都是非行政化的工作,这些机构的性质类似于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完成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此,要淡化和祛除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行政色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风貌,不断增强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功能;承担起就业指导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程序、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通过快捷、可靠、优质的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

3.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化。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早已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手段也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迈进。由此,在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好时机和方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就业现实,注重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增进学生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使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网络化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紧紧跟上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启示的分析,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法规条例,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各高等院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集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独立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一个学校领导重视、主管部门支持、各个院(系)积极配合的就业工作新局面。最终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拥有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开展高水平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各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就业指导队伍。同时,他们还应该掌握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知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和就业教育方法,从而真正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3.建设优秀的兼职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在建设好专职就业指导队伍的基础上,可以培养一支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兼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可以分为校内兼职人员和校外兼职人员两类。校内兼职人员主要从事收集信息、发布信息、反馈信息等各种事务性的服务工作;校外兼职人员主要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等担任。聘请校外人员兼职,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社会信息,使在校学生更早地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弥补校内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和市场经验上的不足。

4.加强在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推动就业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学校应从多方面努力,制定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和教育规划。通过各种形式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为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进修,使他们通过在职业余学习、进修或短期脱产学习,或者到有关院校深造,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改进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不足。

5.强化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管理评价体系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在就业指导人员岗位职责范围内,根据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特点,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管理,对他们履行职责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应该研究制定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不称职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调离工作岗位。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严格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聘用机制。

6.解决好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出路问题。高校要对从事就业指导教师的长远发展做出统筹安排,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就业指导教师予以重点培养,条件成熟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有些教师可以作为骨干进一步加以培养,继续留在就业指导岗位,也可输送到教学科研工作或行政管理岗位。一般来说,凡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岗位上工作满三年者,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及本人的条件和志向,进行有计划的定向培养,以解除其工作的后顾之忧。总之,要在动态中不断优化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良好的选拔、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指导  高校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学生就业率低、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缺乏等,对学生的就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就业指导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是当前高校的重点工作。但是,对当今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分析发现,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多都推迟到学生实习前一年或半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学生就业发展的思想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

2.学生就业率低

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有很多高校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学生的就业率依然较低,也使得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失去了信心。而这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指导工作未能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

3.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缺乏

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非常重视,然而这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非常薄弱的环节,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

二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以上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了解到,由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不高,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发展,对此应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应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就业领导小组,针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并由院系领导人统一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组织、指导、规划,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其次,要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分别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等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组,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就业指导。再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应毕业前才施行,应从学生走进高校的第一天就要做好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规划,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就业。

2.加强市场调研,提升学生就业率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和掌握市场发展的情况,会导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偏离市场实际,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应加强市场调研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首先,要正确认识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本质上来分析,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就业发展。其次,要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被社会接受,就必须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其他素质的要求等。再次,结合市场调研的结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改进创新,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有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

3.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却找不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工作,甚至不如专业素质较差的学生发展得好。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对综合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这却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经常忽略的环节,对此,应强化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这都是当今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评定的重要指标。通过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这必须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提出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市场调研、提升学生就业率、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月华.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陈增寿、赵小萍.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4)

[3]刘世斌、米建军、张秋波.论制约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因素[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上一篇:宏观经济影响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金融土地流转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