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

2023-09-16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第1篇

一、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

二、无锡新区《关于成立无锡新区吴文化博览园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三、关于同意建设无锡梁鸿湿地公园的批复

四、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五、梁鸿湿地公园景区管理处营业执照

六、梁鸿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

七、梁鸿湿地公园相关图片资料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情况报告

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梁鸿湿地公园管理处

2011年4月5日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1

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1.1 河流湿地

1.2 沼泽湿地

1.3 人工湿地

2

生物多样性特征

2.1 植物多样性

2.2 植被多样性

2.3 3 动物多样性

湿地保育区现状

3.1 湿地生态水系现状

3.2 保育区林地现状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1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情况

1.1 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1.2 森林湿地保护与恢复

1.3 湖荡湿地保护与恢复

1.4 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1.5 2 健康水生生态系统重建

湿地用水与水质情况

三、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情况及能力建设情况1

湿地边界与土地所有权情况

1.1 土地权属

1.2 2 土地利用基本要求

湿地管理机构与制度情况

1 1 2 3

3 3 4 6

8 8

10 10 12 15 16 18

20 21

21 21 21 2

22.1 湿地管理机构 2.2 运营制度

2.3 部门工作职责及员工岗位职责 2.4 3 管理规范

湿地保护管理设施

1

湿地生态监测情况

1.1 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

1.2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2

科普宣教情况

2.1 科教宣传中心

2.2 湿地生物互动多媒体展示馆

2.3 参与式宣传

2.4 科普教育活动

3

湿地保护管理科研情况

3.1 太湖办专项科研资金项目

3.2 生态调查科研项目

3.3 中水补水与净化工程项目

五、湿地合理利用及与社区关系协调情况

1

生态旅游

1.1 旅游景区

1.2 游览路线设计

1.3 游客容量控制

1.4 2 游客来源分析

湿地农业

2.1 湿地农业的概念

2.2 梁鸿湿地公园建成前农业状况

2.3 湿地农业大地艺术设计

2.4 空间设计

22 24 24 25

31 32

32 32 33

34 34 35 35 36

39 39 45 46 58

58 58 61 62 63

64 65 66 66 66

四、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情况

2.5 四维规划

3

湿地农业典型模式构建

3.1 稻—苇种植模式 3.2 稻—蟹种养模式 3.3 4 果基鱼塘种养模式 社区参与情况 4.1 义务植树暨“企业林”建设活动 4.2 索尼公司湿地徒步走活动 4.3 泰伯治水节 4.4 梁鸿相亲节

六、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

接待设施建设

1.1 接待设施规模和接待能力

1.2 停车场和码头

1.3 旅游车辆和船只

1.4 2 卫生环保设施

基础设施

2.1 道路及交通设施

2.2 水上交通规划

2.3 供水供电通讯

七、整体建设水平及示范作用情况

八、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

1

梁鸿湿地公园的人文历史特色

1.1 历史文化

1.2 人文景点

1.3 民俗传统2

梁鸿湿地公园湿地的代表性3

梁鸿湿地公园建设与太湖综合治理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0 71

71 71 71 72 72

72 72 72 72 74 75

75 76 76 76

77 78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自 2010 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 园试点单位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坚持国家林 业局倡导的“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遵照南 京大学编制的《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当年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考察 评估意见,经各有关单位与园区的共同努力,立足于园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初 步打造了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旅游与湿地科普宣教的湿地公园。现将建设情况 汇报如下: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1 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的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内,距无锡市

区 22 km,苏州市区 23 km。临近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 国道以及无锡 硕放机场,交通十分便捷。我园依傍伯渎河,东邻漕湖、鹅真荡,西望太湖,南 傍望虞河。

梁鸿湿地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整个太湖流域的河网密度为 3.24 km/km2,河流总长 120,000 km,梁鸿湿地区内河流总长 10.167 km,河网密度达 4.4 km/km2,河流湿地是区内典型的湿地类型;区内湿地类型还包括,由低洼地 和废弃的鱼塘经自然演替形成草本沼泽湿地。

总体上湿地公园内涵盖了三大类的湿地,即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 (库塘与稻田),占总类型的 3/5;包括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水产池塘、水 塘、灌溉地共 5 个小类。

1.1 河流湿地

无锡新区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区内河网纵横交错,规划区域内河流湿

地分布在两条横贯的河流(东新桥港、九曲河),以及各分支河流的周围,大部

-1-

分河道都保持着原始风貌,立地条件异质性较高,形成了空间结构复杂、植被组 成丰富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水生植被类型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并有少量人工种植的浮叶植物和 挺水植物;在河流滩地低水位和浅水区常见芦苇、蒲草、菰、席草等挺水植物和 野菱、莲等浮水植物及金鱼藻、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滨岸带植被覆盖度高, 生物多样性较高,基本形成乔灌草的复合群落,常见杨树、柳树、水杉等土著耐 湿树种。随着一年四季河床水位的自然涨落,在岸滩湿地上还广泛生长着水蓼、 旱苗蓼、荭草、水花生、水齿苋、三白草、合萌、水芹、水竹叶草、凤眼莲、雨 久花、石龙尾、慈姑、牛毛毡、水车前、鸭舌草、荸荠等湿生物种。河流生态系 统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个体很小的各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合成的食物几乎全部 被浮游动物所消费,周转速度很快。河流生态系统的大型消费者,除了草食性浮 游动物外,还包括其他食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处于 食物链(网)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各个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质和能量 的循环系统。

湿地分布图

1.2 沼泽湿地

区内的天然湿地,除了河流湿地外,还有少量零散分布的草本沼泽湿地,主 要分布在规划区东侧,靠近伯渎港的区域。现有的沼泽湿地几乎都由低洼塘地演

-2-

变而成,部分属原生的沼泽湿地,部分由废弃的鱼塘经自然演替形成的沼泽。植 物群落由沼生植物(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组成,以苔草及禾本 科植物占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根状茎,常交织成厚的草根层 或浮毡层,主要的植物种类有香蒲、芦苇、槐叶萍、菰、莲、荷、李氏禾、荻、 漂佛草、稗、水葱、荆三棱、早苗蓼、长圆叶水苏、合子草、看麦娘、细灯心草、 水蓼、藨草、水芹、慈菇和红草等。主要的植物群落有:芦苇群落、香蒲群落、 香蒲-芦苇-槐叶萍群落、菰群落、荷群落。

尽管区内沼泽湿地面积较小,但其丰富的沼生植被是次级消费者包括浮游动 物、底栖动物、鸟类等的重要食源和栖息地,包括鸳鸯、白鹭、灰雁、鹌鹑、黑 嘴鸥、喜鹊、黑水鸡等;沼生生态系统具有水陆两重性的特征及其丰富的水草资 源同样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场所,包括中华大蟾蜍、中国雨 蛙、金线蛙、黑斑蛙、泽蛙、饰纹姬蛙、中华鳌、乌龟、黄缘闭壳龟、黄喉水龟、 中国石龙子和北条草蜥等多以此为栖息场所。

1.3 人工湿地

区内的人工湿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水产池塘,即鱼塘,主要分布在伯渎 港沿岸,共有大小鱼塘 21 个。二是水塘,村庄周围和伯渎港沿岸都有少量分布,

2 布范围广,面积较大,是区内最重要的一种人工湿地;现有人工湿地可统称为库 塘湿地和稻田湿地。

2 生物多样性特征

2.1 植物多样性

梁鸿湿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区内湿地类 型多样,分布较广,湿地植物资源丰富。

区内浮游植物共有 8 门 157 种,其中,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硅藻门 分布范围大,数量多;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的藻类也有分布。各种

-3-

共有大小水塘 12 个,面积均不超过 2130 m 。三是灌溉地,主要为水稻田,分

藻类植物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高等植物共有 53 科 119 种, 其中双子叶植物 35 科 74 种,单子叶植物 14 科 41 种,蕨类植物 4 科 4 种。 并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 种,为银缕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3 种,为秤锤 树、香果树、野菱。芦苇、菰、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聚草、 荇菜和菱等为优势种。

2.2 植被多样性

区内植被主要分为陆生植被、水陆过渡植被/沼生植被,和水生植被。其中 陆生植被指分布在永久性露出水面的滩地和陆地,如河岸、塘梗等区域的植物群 落;水陆过渡植被/沼生植被指分布在河流、鱼塘、池塘的滨岸浅水区中的植物 群落,或分布在浅水沼泽中的植物群落;水生植被指分布在河流、鱼塘、水塘等 水体中的植物群落。

(1)陆生植被

区内大部分的河岸陆生植被为乔—草—藤本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种类除了人 工栽培的意杨、水杉、白杨、李、梨和桃等外,还有国槐、刺槐、苦楝、臭椿、 杞柳、桑、榆、毛白杨、构树、合欢等树种;草本植物有狗牙根、鸭趾草、蒌蒿、 牛鞭草、水芹、水蓼、马唐、莎草和灯芯草等;藤本植物常见有野豌豆、蛇莓、 拉拉藤等,还有人工种植的南瓜等。

分布在塘梗上的陆生植被主要为蒿草群落优势种黄花蒿,覆盖度 70~90%。 伴生种有一年蓬、小飞蓬、齿果酸模、益母草、白花败酱、车前、猪殃殃、狗尾 草、马兰头、刺儿菜等。

(2)水陆过渡植被/沼生植被

水陆交错带和沼泽湿地均具有常年积水,但水深较浅的生境特征,主要的植 物种类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伴生有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藻类。其中挺 水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菰、荷、水葱、水蓼、慈姑等,浮叶植物主要有睡莲、 野菱、芡实、荇菜、水鳖等。

这些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不同种类和组成的群落,主要

的植物群落有:

芦苇群落

-4-

芦苇群落分布比较广泛,是区内河流湿地、沼泽湿地、鱼塘和池塘中常见的 湿地植被类型。芦苇群落建群种芦苇覆盖度 60~90%,有时混生香蒲和菰;伴生 种有萎蒿、水蓼、苔草、稗、苦草、黑藻、水车前,槐叶萍和莕菜等;层外植物 多为缠绕在植株茎杆上的攀援植物,如鸡矢藤和盒子草等。

香蒲群落

香蒲群落主要分布在鱼塘和水塘中,香蒲高出水面 1.5m ~ 2.0m,盖度 95% 左右,基本为单优群落;伴生种有芦苇、水蓼、泽泻、灯芯草、苔草等,偶见菰、 稗草、菖蒲;四周围有一些中层植物如灯心草、水葱、蓼科等,下层植物主要有 浮萍、莕菜、黑藻、菹草、苦草、眼子菜等。

荷群落

区内的荷主要由人工种植,荷群落中建群种盖度高达 90%以上,伴生种有慈 姑、水田碎米荠、鸭舌草、水蓼等,下层植物有浮萍、金鱼藻、狐尾藻、满江红、 槐叶萍等,外层植物有芦苇、牛鞭草、猪秧秧、繁缕、灯芯草等。

菰-水鳖群落

由菰、水鳖形成的共优群落,菰高出水面 1m 左右,菰-水鳖盖度达 80%, 伴生种有芦苇、香蒲,下层植物有浮萍、满江红、黑藻、苦草、眼子菜、狐尾藻、 槐叶萍等。

野菱-睡莲群落

由野菱、睡莲形成的共优群落,野菱-睡莲群落覆盖度 80%以上。混生少量 的芡实、莕菜、眼子菜,伴生种有黑藻、金鱼藻、菹草、狐尾草、浮萍、紫萍和 槐叶萍等。

苔草群落

苔草群落分布广泛,是梁鸿湿地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以灰化苔草、单性苔 草、短尖苔草、红穗苔草等为优势种,未淹水前覆盖度可达 90%,常呈单种群落, 有时与水蓼、蒌蒿、萎陵菜、泥湖菜、酸膜叶蓼等形成共优种群落。

(3)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包括漂浮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 漂浮植物群落

漂浮植物是一类植物体浮生在水面,根悬于水中,可以随水流或风吹而漂浮

-5-

的植物。区内漂浮植物群落组成情况往往不是固定的,且植株密度和群落的盖度 很大,其群落常漂浮到其它生活型的植物群落内成为其组成成分。建群种有浮萍、 紫萍、满江红和槐叶萍。常见伴生种有野菱、菹草、金鱼藻和黑藻等。建群种常 形成单种或单优势种群落,覆盖度可达 95%以上。

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是一类植物体(茎、叶)全部沉没水中,多数根扎生于底泥中,而 花序伸出水面之外的植物群落,但也有部分植物由表皮细胞逐步取代了根的功 能,因此根逐步退化甚至消失。区内沉水植物群落建群种有马来眼子菜、黑藻、 菹草和金鱼藻,常形成单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常见伴生种有莕菜、野菱、芡实、 莲、菱、狐尾藻、水车前等。

浮游植物群落

区内浮游植物主要有 160 种,含(变形、变种)。其中蓝藻门有 35 种,占 种数的 21.87%;隐藻门 3 种,占种数的 1.8%;甲藻门 2 种,占 1.25%;金 藻门 3 种,占种数的 1.8%;黄藻门 2 种,占种数的 1.25%;硅藻门 31 种, 占种数的 19.37%;裸藻门 16 种,占种数的 10%;绿藻门 67 种,占种数的 41.8 %。

2.3 动物多样性

梁鸿湿地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 系统联系起来,是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这种独特生境使 它具有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濒 危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区内分布有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浮 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共 7 大动物类型,总种数 300 多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16 种, 包括鸳鸯、白鹭等。

(1) 鱼类

梁鸿湿地鱼类共有 9 目 16 科 50 属 68 种(和亚种),以鲤科为主,另有 鳅科、鮨科、鮠科、塘鳢科、鱵科等多种名贵鱼类。鲤科共有 41 种,鳅科鱼类 5 种,其余各科皆不超过 4 种。梁鸿湿地鱼类在中国淡水鱼类分布中属华东区 (或江河平原区),其中鲢鱼、鳙鱼、长春鳊、翘嘴红鲌、三角鲂、蒙古红鲌、

-6-

戴氏红鲌、银飘鱼、似鲛、鲹鲦、贝氏鲹鲦、青鱼、草鱼、鳡鱼、银鲴等是我国 特产的江河平原鱼类。

区内鱼类垂直分布情况为:

上层鱼类:两种飘鱼,两种鲹鲦,鲢鱼、青鱼;

中上层鱼类:四种银鱼,鳙鱼、似鲛、赤眼鳟、圆尾斗鱼;短颌、鰟鮍

亚科;

中下层鱼类:两种鲂鱼,青鱼、草鱼、鳊鱼、银色颌须鲴、麦穗鱼; 底层鱼类:鲤亚科,鲴亚科,鮠科,黑鳍鰁、华鰁、棒花鱼; 底栖鱼类:花鱼骨、刺鳅、黄鳝、鳗鲡、吻鰕虎鱼,鳅科,塘鳢科,鮨

科。

(2) 鸟类

梁鸿湿地鸟类是最有保护价值的生物资源,共有 168 种,隶属 14 目 40 科 76 属。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 16.3%。其中侯鸟 100 种(其中夏侯鸟 41 种,冬 候鸟 59 种),旅鸟 51,留鸟 43 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额雁、鸳鸯、疣鼻 天鹅、白鹭等。省级保护的鸟类有鸿雁、灰雁、鹌鹑、黑嘴鸥、鹰头、杜鹃、回 声杜鹃、大杜鹃、戴胜、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喜鹊、大山雀、银 喉长尾山雀、灰喜鹊、画眉等。列入中日侯鸟保护协定的有 105 种,列入中澳 侯鸟保护协定的有 24 种。

(3) 两栖类

梁鸿湿地两栖类组成中,古北种 2 种,占总数的 33%;东洋种 1 种,占总 数的 16.7%;广布种 3 种,占总数的 50%。古北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古北界的 特点明显增强。区内共有两栖类 2 科 4 属 6 种,占到全国总数 284 种的 2.1%, 均为无尾目种类。蟾蜍科 1 种为中华大蟾蜍,蛙科 5 种分别为中国雨蛙、金线 蛙、黑斑蛙、泽蛙、饰纹姬蛙。其中省级保护的有金线蛙和黑斑蛙。

(4) 爬行类

梁鸿湿地共有爬行类动物 2 目 6 科 13 属 17 种。具体有中华鳌、乌龟、黄 缘闭壳龟、黄喉水龟、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北条草蜥、水赤链、大王锦蛇、 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玉斑锦蛇、棕黑锦蛇、虎斑游蛇、乌梢蛇、蝮蛇、翠青蛇 等 17 种,占全国总数 396 种的 4.3%,其中龟鳖类 4 种,蜥蜴类 3 种,蛇类 2 科

5 属 10 种。其中乌龟、黄喉水龟、黄缘闭壳龟以及赤链蛇、王锦蛇、黑幕锦蛇、

-7-

翠青蛇、乌梢蛇、和短尾蝮蛇等属于江苏省重点保护物种。

(5) 兽类

梁鸿湿地分布有兽类动物 12 种,分别隶属于 5 目 8 科 12 属,啮齿目 3 种, 食肉目 4 种,食虫目 3 种,翼手目和兔形目各 1 种。主要有黄鼬、猪獾、刺猬、 小灵猫和草兔等,其中省级保护动物有黄鼬、猪獾、小灵猫。

(6) 浮游动物

梁鸿湿地水中浮游动物共有 4 类 93 种。以轮虫为优势种群,年平均每升水 体含 225 个,1.52 毫克。其中四类主要是原生动物类,主要有辐射变形虫、梨 形砂壳虫和有棘鳞壳虫等;轮虫类主要有橘色轮虫、盘状鞍甲轮虫和方块鬼轮虫 等;枝角类主要有矩尾秀体蚤、晶莹仙达蚤和大型蚤等;跷足类主要汤匙华哲水 蚤、指状许水蚤和右突新镖水蚤等。

(7) 底栖动物

梁鸿湿地水体中共有底栖动物 8 纲 39 科 57 属 76 种,其中环节动物 3 纲 6 科 7 属 7 种,软体动物 2 纲 11 科 25 属 43 种;节肢动物 3 纲 22 科 25 属 25 种。优势种有环节动物的苏氏尾鳃蚓,软体动物的河蚬、圆顶鳞皮蚌、背角 无齿蚌,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底栖动物平均密度 138.7 ind/m2,生物量 91.8 g/m2,其中河蚬占总数量的 80%以上,占总生物量 90%以上。

3 湿地保育区现状

根据《梁鸿湿地公园总规》,我园对保育区做了一系列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措 施。

3.1 湿地生态水系现状

(1)河道现状

湿地保育区外围的河流将其与外界自然分隔,减少人为活动对保育区湿地生 态的干扰,促进区内自然生态过程逐步恢复,成为保育区的一道天然保护线和缓 冲带。同时,这些河流还是保育区与湿地公园其它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的中介, 健康的河滨带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促进河道功能

-8-

正向演替。因此,我们对湿地保育区外围的河道恢复了河漫滩,增加河道的缓冲 能力和植被多样性。

坡岸采用了缓坡+斜坡的方式,依据水位线进行设计,区内常水位 1.68 m, 最高水位 3.18m,最低水位 0.98 m。在常水位以上采用缓坡,坡降比 1:5,恢复 湿生乔灌草群落;常水位至枯水位,恢复挺水植物植被;枯水位以下接 1:3 的斜 坡,营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

生态驳岸示意图

(2)塑造浅滩地形

为保障湿地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提高生境多样性,我园将各鱼塘间塘梗打 断,并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 高程有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 两侧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保留的塘梗总长度为 572m, 宽度约为5~6m。高水位以下部分则按照 1:2.5 的坡降比进行水下塑形, 由于原有鱼塘的坡降比在1:2-1:3 之间,因此本区域水下部分未作太多改变, 在陆地上则按一定的密度比率配置不同的植被带。

3.2 保育区林地现状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桥头巷和吴家浜两处村庄沿河分布,村庄之间有香樟、广 玉兰等苗圃,村庄内也有许多乡土树种,多样性较高,有水杉、香樟、构树、苦 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我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林内土 壤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常在夏天雨季时处于水淹状态。杨树具有很强的耐湿、 耐淹能力,为恢复森林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植被基础,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

-9-

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可能是缺乏土壤种子 库等原因所致,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在上述两片林地的基础上,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建立群落的垂直结构,适当 扩大群落面积,柔化群落边界,延长群落交错带,恢复森林湿地。

在恢复森林湿地的过程中,考虑到物种的生长模式、相对耐荫程度和竞争能 力,参考自然林分组成,探索了物种间混种的最佳搭配方法及物种之间的兼容性, 尽量避免了在林分发展的自疏过程中出现过度的死亡率。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

1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情况

在江苏省发改委太湖治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梁鸿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保护

恢复工程;投资800万元对约800亩湿地进行必要的恢复,其中江苏省政府投资约 30%,地方配套70%。具体设计原则和内容如下:

工程遵循“重点保护,全面恢复”的原则,力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获 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合理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 施,扩大自然湿地面积,增加栖息地适宜性,改善生境质量,提高湿地生物多样; 通过恢复自然湿地和构造人工湿地,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 着眼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兼顾水利防汛、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和生态 旅游的需求,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本着“全面恢复”的原则,按照各区功能的需求,针对区内的湖泊、河流、沼 泽、水田等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采取因地制宜的湿地恢复措施,提高湿地生物 多样性,丰富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科教宣传 等活动打造良好的湿地生态基底。

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1.1

- 10 -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大小鱼塘共21个,面积共80亩,集中分布在保育区的东北 区域,与伯渎港相邻,北面为东新桥港闸口,南面、及西面均为河流。塘梗总长 1400m,淤泥淤泥深度在20cm左右,区内部分鱼塘废弃后经自然恢复成沼泽湿地, 有众多鸟类栖息,但部分在养鱼塘存在水质污染状况。

(1)塑造浅滩地形

为保障湿地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提高生境多样性,打断各鱼塘间塘梗,并 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高程有 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两侧 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保留的塘梗总长度为572m, 宽度约为5~6m。高水位以下部分则按照 1:2.5 的坡降比进行水下塑形,由于 原有鱼塘的坡降比在1:2-1:3 之间,因此本区域水下部分不需作太多改变,在 陆地上则按一定的密度比率配置不同的植被带。

(2)恢复近自然沼泽湿地

芦苇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最常见且广为应用的工具种,芦苇湿地能通过 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净化水体内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和 根际微生物截留SS,吸收有机污染物,去除氮、磷。另外芦苇还具有种植简单、 抗水性强、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长、管理要求粗放,经济价值高(是优良的造 纸原料,建筑材料)等优点。因此,在上述缓坡、塘梗等浅水区域放置芦苇植了 块,经过芦苇自身的分蘖和根状茎的繁殖,恢复以芦苇为建群种的沼泽湿地。

在保护原有原生植被的前提下,以恢复生态学的自我设计理论和演替理论为 指导,根据太湖流域湿地自然演替规律,对区内乡土植物、动物与水禽进行原生 恢复,适当进行引种和放养,增加湿地生物及生境多样性,根据自然选择形成典 型的乔木、灌木、花草、水禽等乡土动植物群落,构建和恢复合理的乡土植物- 动物(水禽)生态链,形成了一个完全原生态且具有良好自我维持功能的湿地生 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营造鸟类、渔类理想栖息地,恢复湿地植被, 丰富植被类型,为湿地动物提供良好生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 稳定性和自维持能力。

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工程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 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林内土 壤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常在夏天雨季时处于水淹状态。杨树具有很强的耐湿、 耐淹能力,为恢复森林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植被基础,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 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可能是缺乏土壤种子 库等原因所致,因此,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在上述两片林地的基础上,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建立群落的垂直结构,适当 扩大群落面积,柔化群落边界,延长群落交错带,恢复森林湿地。

(1)适生树种的筛选

淡水森林湿地恢复地一般都是退化的低湿地,土壤中的氧气已被呼吸作用所 消耗,土壤孔隙中充满了二氧化碳,并且堆积了大量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因 此,种植在这些土壤上的苗木必须要能耐受在生长季节经常性的洪水和水涝条 件。恢复通常优先选择适宜的本土树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采用一些外来树种。 目前有关淡水森林湿地恢复应用较广的适生树种有水紫树、落羽杉、池杉 、黑 柳、榆、北美枫香、橡木、朴树、桤木、杨、柏木等;本土树种枫香、 垂柳、 金 丝垂柳、中山杉、乌桕、水杉、江南桤木和枫杨等,均具有较强的耐湿能力,应 重点选用;其它如美洲黑杨、池杉、彩叶杞柳、日本甜柿、落羽杉、美国山核桃 和水紫树等引进树种,都是常见的湿地树种,可以适当的选用。

通常在淡水森林湿地恢复过程中,树种 3~4年后的生存率就已经表明了它 们今后的生存率,但有些树种的生存率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降低。研究表 明枫香、垂柳、金丝垂柳、美洲黑杨和池杉这5个树种的存活率和耐淹性较高, 我园根据现场立地条件进行了合理配置。

(2)群落结构设计

在恢复森林湿地的过程中,考虑物种的生长模式、相对耐荫程度和竞争能力, 参考自然林分组成,探索物种间混种的最佳搭配方法及物种之间的兼容性,要避 免在林分发展的自疏过程中出现过度的死亡率。

基于杨树林的森林湿地

乔木树种的配置是根据土壤类型决定的,在每种土壤类型上混合种植

2~3

种乔木,可以是随机或按一定规律种植,对苗木的生存力及生长率几乎没有影响。

- 13

利用塘梗土和塘底淤泥在大湖中堆积形成一个岛屿,岛屿结构形状是根据不 同的风向、水流、土壤分布条件进行施工的。岛屿为生态排桩结构,在岛屿周围 打上两层木质防护桩,可防止因水流冲刷引起的岛屿塌方,有效替代硬质护坡, 防护桩顶端固定生长基质,恢复睡莲、芡实、荇菜、水鳖等浮叶植物群落。

(3)湖滨带挺水植被恢复

以湖滨带斜坡上和构筑的水下暗堤为生境,构建挺水植被带,重点选取观赏 价值高的挺水植物,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季相变化,构建单种群或共生群落,如 恢复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再力花‐花叶水葱群落、黄菖蒲‐慈姑群落等。水面 以上构建灌丛湿地带,主要包括蔷薇、金钟花、三棱草等。

1.4 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河流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中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健康的河滨带湿地可 以有效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完善河流自净能力。因此,通过植 被重建恢复河滨带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河道沿岸河滩、湿地、林带等组成的复 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逐步恢复成为自然的 河流湿地,从而最终改善水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河流驳岸类型分布

区内河流的驳岸类型原可分为三种,及自然驳岸(N 型)、砌石驳岸(H 型), 大部分的河流为自然驳岸,砌石驳岸和水泥驳岸基本上分布在村庄内的河道中, 属于硬质驳岸。

工程中新增的河道均采用自然驳岸(N 型),工程中设计了 A、B、C、D 四 种生态驳岸类型,A+B 型生态驳岸分布在分割保育区和展示区的河道上,C+D 型 生态驳岸分布在展示区中间的河道上,D 型生态驳岸还分布在湿地休闲区中九曲 河上。工程后,区内共有驳岸类型 7 种,其中自然驳岸(N 型)总长度 2190m, A+B 型生态驳岸总长度 540m,C+D 型生态驳岸总长度 460m,D 型生态驳岸总长 度 1650m,砌石驳岸(H 型)总长度 210m。

(2)自然驳岸植被修复

对于区内其它没有泄洪压力的河道尽量保留天然的泥质护坡,恢复岸线的自 然曲线,采用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防止水土流失,也为水生

- 16 -

植物的生长、

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工程保护和适当增加自然护坡植被多样性,保护原有土著植物群落,如构树、 野蔷薇等,种植柳树、杨树、乌桕等耐湿树种,林下营建灌木草本,形成乔灌草 复层群落结构;保护原有的芦苇、香蒲、菰等乡土植物群落,适当进行补植,形 成结构上以芦苇、香蒲为优势种的水生植物群落,布局上以多个小群落间断式分 布为特色的挺水植被带。

通过上述植被恢复措施,恢复河流滨岸自然湿地,一方面可减少由地表径流 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作用,水体 SS 去除率可达 60%,TN、TP 去除率可达 80%,同时还起到稳定河岸,给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作用。

(3)生态驳岸植被修复

在上述 4 种生态型护岸上恢复湿生植被,按照水位由水中向陆地依次配置沉 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基本保持自然岸线的通透性 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陆上可种植河柳、水杉等,挺水植物如千屈菜、花叶水 葱、香蒲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直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通过舒 展而庞大的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及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为鱼类、昆 虫、鸟类等觅食繁衍提供场所。

(4)石砌驳岸植被修复

区内石砌驳岸多分布在民宅附近,对于区内居住安全及宅基地的稳固有重要 作用,不可随意拆除,工程采用绿化手段来软化驳。在堤下放置抛石,抛石间放 置生态袋,既可固堤,又为挺水植被恢复提供基质,恢复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 在驳岸侧面挂设渔网、麻绳等,供藤本植物攀援,从而达到立体绿化的效果,藤 本植物可选花叶蔓长春、牵牛花、常春藤等;陆上种植垂柳、合欢、拐枣等乔木, 沿岸种植蔷薇、云南黄馨等灌木,也可起到遮盖驳岸的作用。

(5)水生植被恢复

适当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水生植物种类、完善水生植物群落。在浅水区营建 浮叶、沉水植物群落,在深水区营建漂浮植物群落,其中浮叶植物为芡实、荇菜 等,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狐尾藻等,漂浮植物为浮萍、槐叶萍等。利用各种 植物的净污能力,降低河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有效控

制和消除。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堤岸陆生植被→水陆过渡植被→水生植被”合理

- 17

游游动物,罗非鱼、黄鳍鲷、黄颡鱼、鲤鱼和鲫鱼则以昆虫幼虫、水生高等植物 碎片、杂物碎屑及藻类等杂食性食物为主,而鱤鱼等属于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 根据以上鱼类不同的食性特点,促使这些鱼类在养殖过程中相互利用。如草鱼吃 草,其粪便可以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生长,供给鲢鱼和鳙鱼食用,而鲢鱼和 鳙鱼吃掉了浮游生物,减低了水的肥度,又有利于草鱼的生长;肉食性鱼类则可 以减少野生杂鱼的繁衍。因此生态养殖不同品种的野生鱼类,恢复与合理构建水 生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生态位空间和资源,提高湖体水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出率, 既达到湿地恢复和水污染治理的预期,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补偿“退渔还湿”所造成 的经济损失。

2 湿地用水与水质情况

梁鸿湿地公园东邻漕湖,东南傍蠡河(望虞河)、北接泰伯渎、东北依鹅湖; 该区域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为典型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建设公园前,区域 内水质为Ⅳ类水域功能标准。

位于湿地公园东侧的伯渎港,古称泰伯渎,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江南最古 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伯渎港流经规划区的河段长 2.6 km,平均高程‐1.3 m,最高 水位 3.08 m,最低水位 1.0 m,常水位 1.5 m(黄海标高),最大洪水量 40‐50 m3/s。 按无锡市河道分级标准,泰伯渎属二级河道,河道编号 2N002,为七级航道。

区内主要的河流还有东新桥河与九曲河,东新桥河属无锡市四级河道,河道 编号 4N010,全长 5.5 km,河底平均高程 0.5 m,河床平均宽度 10 m,河道最小 宽度 20 m,流经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河道长 2.1 km;九曲河属无锡市五级河道, 河道编号 5N052,长 1.3 km,河底平均高程 2.6 m,河床平均宽度 9 m,河道最 小宽度 20 m。

区内常年平均水位,吴淞标高 3.3‐3.5 m,现受望虞河引江济太影响,水位波 动较大;最低水位吴淞标高 2.6‐2.8 m,最高水位吴淞标高 4.8 m。河道河底高程 吴淞标高 0‐0.5 m。

通过一系列保护与恢复措施,使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 善,湿地用水也得到充分保障,公园内水质已达到 III 级。

此外,湿地公园正筹划建设“再生水(中水)回用示范工程”,通过完善再

- 20 -

生水(中水)回用规划,加大湿地内污水、雨水等的收集处理和循环使用力度, 逐步提高再生水(中水)回用比例。从而,进一步保护及恢复公园内及其周边地 区水体以及生态环境。

三、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情况及能力建设情况

1 1.1 湿地边界与土地所有权情况 土地权属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 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 多项权利。土地权属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 是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规划区内无土地权属争议,梁鸿湿地公园建 设单位和经营机构为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无锡梁鸿 湿地公园区域内土地使用经营权(附件1)。该附件表明:

(1) 租赁范围:

北起泰伯渎瞻桥,南至自然村落桥头巷的北端,南北涉及泰伯渎流域约2km, 东西宽200-800m不等。涉及瞻桥、吕家湾、水北、水东、袁家湾、桥头巷、渔业 村等九个自然村落。承包经营面积3465亩。

(2) 租赁期限:

五十年,自2008年11月1日起到2058年10月31日止。

1.2 土地利用基本要求

(1)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根据梁鸿湿 地公园的特点,合理规划各项土地规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突出梁鸿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保护风景

游赏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

(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梁鸿湿地公园特征的土地利 用方式与结构。

(4)在区内现有的土地类型基础上,合理调配各类用地比例,如风景游赏 用地、游览设施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水域等占用面积。

2 2.1 湿地管理机构与制度情况

湿地管理机构

梁鸿湿地公园行政区划属无锡市新区,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正式实施,涉及 经济利益和土地使用问题,势必会出现一些管理经营上的矛盾。要较好的实现公 园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建立合理、完善、健全、协调统一的高效管 理体制。为此,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梁鸿湿地公园景 区管理处(附件 2)。

(1)组织机构

完善而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湿地公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根 据建设的需要,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职责为负责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恢复、 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按照现代理要求,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行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公园内设综合办公室、计划财务科、安全保卫科、旅游开发接待 科、基础工程建设科、湿地资源环境管理科六个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负责公园的综合材料及有关文件,政策研究、信息交流、文件 管理、后勤服务,上下联络等工作。

计划财务科:负责制定公园财务管理和核算审计办法,制定公园计划, 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审定投资计划,监督投资使用情况,负责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安全保卫科:负责公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保障游客在公园内的人身及财产安 全。

旅游开发接待科:负责制定公园市场开发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组 织实施;开发及管理公园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策划、招商引资和

宣传促销等工作。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第2篇

1.1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 具有一定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 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 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地域。它在改善生态状况, 为人们提供游憩、康乐的场所, 涵养城市水源, 维持区域水平衡, 调节区域气候, 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 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是伴随着人类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思潮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 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 可通过人为措施, 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 岸栖生物丰富, 景观较自然, 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2]。

目前使用较多的生态驳岸有三种做法: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和多种人工自然驳岸[3]。

2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总体规划

2.1 规划区概况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望城县格塘乡, 属长沙市管辖, 距长沙市区40公里, 距望城县城12公里。公园规划区总面积13800亩 (含千龙湖度假村10000亩) 。在国内许多大小河流及湖泊的驳岸主要以硬质直立驳岸为主, 这种驳岸破坏了原生态斜坡驳岸的生态群落结构, 只有合理加以修正才能满足不同工程实际的需要[4]。因此,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的设计应尽量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加以人工改造, 采取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生态驳岸建设模式。

2.2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建设的全局, 以国家关于湿地保护、湿地合理利用、生态旅游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总方针, 充分保留千龙湖湿地的原有自然风貌,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同时积极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湖湘湿地的人文资源, 使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景观成为公众领略湖泊湿地风光、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教育窗口。

2.3 规划原则

(1) 生态保护优先,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湿地资源, 是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建设中必须予以优先考虑的。这包括保护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连贯性;保护千龙湖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以及保护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2) 保护千龙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在千龙湖湿地驳岸景观建设中, 有计划的引进外来物种, 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3) 与周边环境融洽, 与整体景观协调;在进行千龙湖驳岸带设计时, 应该倡导“原生态、纯自然”的规划理念, 在保护并美化原有环境的同时, 也让人们感受到和谐的自然气息。 (4) 突出地域特色, 注重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驳岸建设突出湖泊湿地的生态特征, 尤其是湘江下游的独特湖湘地域景观特色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 让游客在领略湖泊湿地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 了解湖湘文化、民俗及其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景观设计

3.1 千龙湖生态驳岸宽度研究

千龙湖生态驳岸宽度的确定遵循了3个步骤: (1) 弄清千龙湖生态驳岸廊道的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 (2) 基于现有驳岸的空间结构, 将河流从千龙湖水库到团头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3) 将最敏感的生态过程与空间结构相联系, 确定每种河流类型所需的廊道宽度。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m时, 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当宽度大于80m~100m时, 能较好地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根据千龙湖湿地公园驳岸的现状和不同地段的功能要求, 从而确定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的宽度为10m~100m不等。

3.2 千龙湖湿地公园水岸带类型

(1) 大湖区驳岸类。

(1) 自然溪沟驳岸:主要位于团头湖区该区由于人为活动较少, 人为活动对湿地破坏程度较轻, 在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中作为湿地景观恢复和野生鸟类救护中心的主要区域。该湖岸带岸边侧较为平缓, 全靠植物根系稳固岸堤, 驳岸不需要人为改造即可达到抗洪功能, 这样的湖岸称为自然溪沟河岸。 (2) 自然山石湖岸:位于千龙湖与团头湖相连的区域, 水流湍急, 对湖岸的冲刷较为严重, 地形也较其他地段徒陡。

(2) 小湖区湖岸带类型。

(1) 垂直型湖岸:垂直型湖岸对缓冲带可以进行保护, 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是千龙湖渡假村小湖区最主要的驳岸形式。 (2) 滩涂型湖岸:千龙湖渡假村湖区部分地段经改造后较为平缓, 浅水区为斜坡地形, 并且设置了种植池, 增加了水生植物种植范围, 增宽了湖岸消落带。

3.3 千龙湖区生态驳岸建设模式

(1) 码头驳岸;采用了浆砌石立式驳岸, 与台阶式驳岸的结合, 方便游船靠岸停泊, 增加亲水性。码头驳岸也成为小湖区的主景。 (2) 退式台阶驳岸;退式台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具有浓厚的时代艺术气息, 虽然它不具生态驳岸的诸多优点, 但它可以很好地体现园林造景的效果。 (3) 缓坡型湖岸;千龙湖区与团头湖之间的部分驳岸带, 周边有较多区域为缓坡型地形, 在这些区域构建梯田式湿地, 增大湖水水质净化效果。 (4) 树桩驳岸;对于土堤容易塌滑的沙土型驳岸, 为达到防洪抗洪要求, 在湖岸边用防腐树桩做驳岸处理。 (5) 垂直型驳岸;垂直型湖岸对缓冲带可以进行保护, 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是千龙湖渡假村小湖区最主要的驳岸建设模式。

4 结语

驳岸在湿地公园中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典型的生态过渡带, 是湿地公园中展现湿地风貌、体现湿地文化的重要窗口。驳岸带的建设理应与人们当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思潮紧密结合起来, 即驳岸带在结构和功能上不仅要达到固岸的作用, 还应具有相应的生态净化功能, 可以兼顾自然和人类的共同需求, 使人类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摘要:在湿地公园中, 驳岸环境作为一种独特的线性空间, 是湿地系统与其它环境的过渡地带, 由于“边缘效应”其生物种类异常丰富。本文以湖南望城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设计为例, 阐述了结合实际提出生态、新颖的城郊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的设计理念和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景观设计的方案, 希望能为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城郊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驳岸,湿地公园,千龙湖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13~16.

[2] 汤学虎, 赵小艳.香港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J].2008, 3.

[3] (英) 西蒙·贝尔[著], 王文彤[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第3篇

相思湖湿地公园位于相思湖新区、邕江上游,包括相思湖、可利湖、可心江、明月湖以及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等水系湿地,向南整合相思湖新区石埠片区水域,向北囊括龙门水库、天雹水库、罗文水库和金沙湖水库,往东拓展至高新区明月湖上游,往西北沿外环高速路两侧300m绿化带。相思湖、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自北向南注入蜿蜒而过的邕江,天雹水库、罗文水库、金沙湖点缀其中,总面积约2万亩,超出南宁“中国水城”规划水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相思湖湿地公园近期建设主要包括相思湖、可利湖、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可利湖—明月湖连通运河等项目,内容涉及河道整治、生态恢复、雨污管网、生态补水、景观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目前可利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设已进入后期阶段,相思湖公园河道主体工程及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核心区全面达到“湖清、岸绿、水畅、景美”的“中国水城”建设要求。公园景观面貌焕然一新,行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修复,配套项目逐步建设,成为市民观赏游玩的一大生态景观园区。可利湖—明月湖连通运河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桥梁灯光亮化和景观绿化提升方案已通过规划审批。可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景观工程、石埠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西明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石灵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正有序开展。

三、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建设相思湖湿地公园有利于提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南宁现代宜居城市品质,加快推动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是还景于民的为民公益项目。通过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使环相思湖水系成为畅通的行洪道,使相思湖湿地公园成为以生态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人文公园,使公园成为融湿地保护、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全区乃至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中国绿城”、“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水城”的最佳展示窗口。

四、相思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主体及组织结构图

相思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统一在相思湖新区管委会的指导下,由相思湖投资建设发展公司作为建设平台,湿地公园建成后,采取分段分步的方式移交给其子公司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

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四库”、“三湖”、“两河”、“两江”、“一岭”,下设1个湿地公园管理机构,1个水库森林管理机构、1个河道管理机构及1个旅游开发管理机构(暂定)。

五、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时序

相思湖湿地的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移交的模式。 建设时序如下:

一期:2011年—2013年,以相思湖、可利湖为重点,向东西两侧用地拓展。完成可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一、二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完成主题公园、相思湖红豆酒吧街以及比干祠堂、乌龙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要素提升。建成相思湖湿地公园核心区,争创国家4A级甚至5A级旅游胜地。

二期:2013年—2014年,以相思湖、可利湖为核心,沿连通暗渠和外环高速公路(预计变成城市快速环道)两侧300米绿化带,将相思湖湿地公园进一步延伸至西明江、石埠河和石灵河以及天雹水库、罗文水库和金沙湖、龙门水库、明月湖上游等水域,延伸拉长滨水旅游观光产业和共生产业。

三期:2013年—2015年,全面完成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明月湖上游湿地公园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以及金沙湖、明月湖的景观改造。打造南宁市旅游新亮点,形成南宁市“东部游山、西部戏水”新品牌,成为南宁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胜地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期:2015年以后,完善罗文森林公园、罗文水库、天雹水库、龙门水库和相思湖新区石埠南区4000公顷森林公园水库涵养地,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旅游及相应配套设施维护以及相关后续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完善南宁市北部山脉水源涵养地,注重湿地公园长效管理,巩固湿地旅游业优势。

六、湿地公园整体规划设想

为满足生态多样性的要求,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公众开放区和旅游服务区等。 生态保护区包括天雹水库、金沙湖水库、龙门水库等水库,以及外环高速300m绿化带等水源地、生物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只允许开展各项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公众开放区包括可利湖、相思湖等湿地敏感程度较低的区域,严格控制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旅游服务区以河流、湖泊绿化带外侧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相思湖新区的石埠南区,作为湿地公园的预留发展区。

(一)相思湖公园(上游定位为半开放区,下游为开发区,以可利大桥为界)

相思湖公园北起天雹水库大坝坝脚,南临邕江,东西介于相思湖东路与西路之间,是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的标志性项目。分为相思花园(爱情区)、东盟花园(友情区)、田园牧歌(乡情区)、林源野趣(怡情区)四大区,分别代表相思文化、民族文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化主题园。

1、相思花园(爱情区)

相思花园位于大学路与江北大道之间,紧临邕江,是以爱情为主题的特色人文风情园。以“红豆”、“相思”为主题,通过对“红豆风情环”、“红豆心愿”等硬环境景观的塑造,对“南国七夕”、“三月三情歌节”、“心愿广场树”等爱情文化软景观的筹划,打造一个具有浓厚南国民族风情的“爱情相思湖”圣地,充实相思湖公园的游览内容,提升“相思湖”品牌。

2、东盟花园(友情区) 从相思湖西路北上,位于相思湖北路与大学路之间是东盟花园。东盟花园是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热带风情园,园内种植代表东盟各国特色的棕榈科大型植物、宿根地被植物,淙淙的流水和沿岸青山、绿树交相辉映。广西民族大学等学府均坐落于其旁边,使东盟花园充满浓浓的书香味。

3、田源牧歌(乡情区)

位于可利大道与相思湖北路之间的田源牧歌是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乡情区。区内芦苇在水边茂密地生长着,茵茵草地上种有棕榈树、榕树还有不少芒果树等热带果树,观赏石错落有致地遍布在区域中。相思湖红豆风情酒吧街位于此区的可利大道以南,相思湖东路以西,可以江以北,相思湖东岸,将打造一处集大学生活交流、年轻人浪漫娱乐、文化人静思创意、多民族民俗风情互动演绎、以桂北民居风格建筑为载体和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红豆风情特色酒吧街区。整体布局体现了四个主题思想,即民俗风情酒吧街区、大学生活动街区、浪漫爱情酒吧街区、文化创意酒吧街区。建筑形态采用桂北民居干阑式木结构,形成以桂北民居建筑风格为主体的风貌特征。

4、林源野趣(怡情区)

位于可利大道以北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怡情区——林源野趣。区域内可以看到许多植物,有芦苇、花叶芦竹、睡莲等水生植物,岸边、岛上种有秋风、香樟、菩提榕等陆地植物。无论景区岸边还是湖中小岛,都蜿蜒着3—4米宽的闲情小道。泥土清新的气息,水鸟在湖面尽情飞翔,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位于此区的可利江大桥采用桂北传统木构风雨桥廊形式修建广西最大的风雨桥,与北侧的湿地公园相得益彰。

风雨桥东北面是占地200亩,可容纳3000人至5000人的大型水上乐园,可满足成人、儿童等所有年龄层的吃、喝、住、玩、乐等各种休闲活动。 随着可利江景观二期绿化提升工程的完工,相思湖公园水域面积可达3万平方公里,市民可以看到以灌木、片植灌木草本、棕榈科及竹类,垂叶榕、马占相思、凤凰木、朱槿、红花马缨丹、假槟榔等为代表的绿化,以及同时开展的水生植物等湿地建设。水美草绿、白鹭栖息,营造出岸青水绿的优美滨水生态环境,打造“一轮明月,两岸相思”的温情美景。

(二)明月湖(即心圩江)(上游为半开放区,下游为开放区,以高新大道为界)

可利江、明月湖将由可利江—心圩江连通运河串联起来。运河位于八桂田园上游,沿八桂田园北侧穿相思湖新区东路后,占用高新区创新路直至创新路滨江路口的心圩江湖,运河总长3.65公里。运河水面与绿地面积按照1:1比例控制。运河周边设置亲水步道,运河上建设9座跨河桥梁,形成一桥一景,成为南宁市城市西部的一条“绿色走廊”。

(三)西明江(开放区)

西明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加快打造“中国水城”的重大举措,贯穿相思湖新区高教职教基地,东濒相思湖,西临石埠河,南接邕江,北至罗文水库。 以人—与蓝色绿色共生,将南宁绿城的绿色理念与西明江碧绿的水环境作为设计理念,将西明江周边原生态与河道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相结合,景观控制节点和景观联系节点,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公园分为湖滨入口区、欢乐天地区、自然生态湿地区、滨江运动区、环湖水上运动区、滨江游憩功能区,各功能区由园路相通,即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

1、湖滨广场入口区:城市道路与滨江公园的相接处都设置有广场及主入口,便捷地将人流导入滨江公园。

2、欢乐天地区:在滨水公园从罗文大道至大学路东南面,以“简洁开朗”的树阵及疏林景观为主。相应布置停车场、公共汽车停靠站、厕所、公园管理用房、球场、儿童游乐场等景观服务设施。

3、自然生态湿地旅游区:位于主轴线南面、鸟语花香生态小岛,既临水又有两级缓坡草地相连配植水杉带,视野开阔,景色绝佳。属于安静的休息景区。

4、滨江运动区:滨江公园边界,为减少繁忙的城市道路给公园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设计了浓密的边界林带,使滨江公园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考虑到周边是高教区学生多的因素,设置了读书区、运动区,并在密林与环湖主路之间设置了一些小的休息广场空间以方便中老年人晨练等场地。

5、滨水游憩区:采用生物护堤措施,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营造安全而充满野趣的景观。同时,为各种鸟类和小动物提供繁衍栖息之地。

6、水上运动区:位于公园南部,适当布置游船码头,沟通东西南北各景点,宽阔水面,可组织具有民族的划龙船等水上运动。

(四)石埠河(开放区) 位于南宁市西部,包括大学西路延长线至金沙湖水库坝址,总体布局以石埠河流动的水系为纽带,将各具特色的几个景观段连成整体,从而构成“一带五段多节点”生态、娱乐、观赏的江滨绿化带。“一带”指一条河道流动的水系及两侧护岸绿化带;“五段”指五大功能区景观段,由北向南分别为:自然生态区景观段、湿地景观区段、科教活动区景观段、市民休闲活动区景观段和市民健身娱乐区景观段。各景观节点包括有调蓄湖湿地、藤绕奇石广场、紫藤广场、藤生植物园、七彩广场等。石埠河整治后将建成弯曲河道,成自然的蛇形。在河道较宽处设有河床沙洲,沙洲周围有浅滩与深潭,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形成“水清岸绿石埠河,青藤老树叶婆娑。四季花开蝶飞舞,风光独具凭观摩。”的生态、自然、优美的滨水环境景观。

(五)石灵河(开放区)

石灵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位于南宁市高速环道至邕江交叉处。根据南宁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对石灵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但使水变清,还要对河岸自然生态进行修复和保护,对河道两岸进行分步和动态园林绿化建设,打造园林精品,形成水系绿化带。突出亲水特征,配套建设观景廊桥、亲水平台、河滨散步道、休闲座椅等水岸服务设施,凸显滨水生态园林景观特色。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第4篇

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湿地公约》简介

《湿地公约》是全球性政府间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公约。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责无旁贷地要认真执行该公约的各项规定,履行缔约国的义务。保护好广州这块湿地不仅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

表面流人工湿地(FWS)

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时间,以蛇字型流向设置,以保证布水均匀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避免出现水流死区。通过植物来吸收大量的氨氮。此类型湿地对氨氮有良好的去处效果,去处率≥90%。

在该系统中,废水在湿地的土壤表层流动,水深较浅(一般在0.1-0.6m)。与SFS系统相比,其优点是投资省,缺点是负荷低。北方地区冬季表面会结冰,夏季会滋生蚊蝇、散发臭味,目前已较少采用。 潜流式生态床(SFS)。

填充炉渣等水力传导性能及吸附性能良好的填料,生态床上部种植常绿水生植物,通过介质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来强化系统的除磷脱氮效果。

床体规格 :长宽比影响BOD ,TSS和氨的去除 ,较大的长宽比较好 ,一般为 4∶1。

在SFS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且卫生条件较好,是目前国际上较多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湿地处理系统,但此系统的投资比FWS系统略高。该系统去处氮、磷和SS效果较好。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填充煤渣等吸附性强的填料,去除无机磷与总磷的效果较好。

综合生物塘

综合水生生物处理,对水体进行深度处理外,具有生态和景观效果。

编辑本段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编辑本段湿地公园管理分级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1)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2)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编辑本段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技术 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2.湿地护岸生态设计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编辑本段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其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几点。

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这样也才能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与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的配置设计,要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从植物特性上考虑,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地选择植物品种

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楸树、黄连木、乌桕、苦楝、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竹、水蓼、水葱、金鱼藻;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3] 编辑本段首家湿地公园介绍

广州万顷沙湿地的资源很丰富,而且是珠江三角洲的一块很重要的湿地,现在已建成广东省首家湿地公园。

公园离广州闹市区只有五六十公里,却是个“一川稻田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虾跳,万顷碧波流”的“世外桃源”。富饶美丽的万顷沙,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融入了大自然的韵律,心旷神恰。水网纵横交错,一块块碧绿方正的田园镶嵌在防护林带之间。万亩稻田、万亩蕉园、万亩葵花、万亩莲荷、万亩鱼塘、万亩果林,气势磅礴地构成了万顷沙南国水乡的田园风光。过了“百万葵园”,便转入“海景走廊”,就是“广州湿地公园”。各种草本、灌木、乔木植物,构成了一片绿洲,有浓绿、淡绿、黄绿、深绿、新绿。右边是浩瀚的大海,江海连天,千帆竞揖。

湿地公园的核心区,是一个3000亩的植物园,这里刚引进了30多种植物在盐碱地上种植,有东南亚的无瓣海桑,生长得特别嫩绿壮实,枝叶飘摇,种植不到两年时间已有五六米高;来自华北盐碱地上的怪柳开着粉红色米粒状的小花,地上也萌发出许多浓绿色的小苗;芦苇在不断地扩张地盘,一幅芦苇荡的美景正在孕育;有“海底森林”之称的木榄,正在海滩上布网;还有大叶紫薇、水蒲桃、水黄皮等树种都生长良好。公园正处在生态环境培育的初步阶段,开始把荒沙滩变成绿洲。

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湿地公园已发现的鸟类有22种,主要有黑翅长脚靓苍鹭、斑嘴鸭、白骨顶、燕鸥、花脸鸭、黑脸琵鹭、白琵鹭、鸽称鹭鸯等,是一个“鸟儿天堂”。深居朝鲜半岛“三八线”的黑脸琵鹭,全球目前仅存774只,比大熊猫还珍贵。黑脸琵鹭过去大多数在台湾省台南市的曾文溪口越冬,近年来已越来越少。由于珠江口的湿地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它们每年中秋时节,顺着北方的气流,带着刚刚长大的孩子经过数千公里长途跋涉,一路风尘,飞到这里来,开始一年中长达6个月的越冬生活。

为了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当地政府和森林公安分局以及围垦公司的工作人员日夜巡逻,宣传禁猎的法令。广州湿地公园位于新垦的十九涌,面积1.7万亩。为了不惊扰鸟儿,他们规定从十五涌开始,就不准燃放鞭炮,以保持么园的安静。

万顷沙是由珠江流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条支流出治口的泥沙天然淤积与人工围垦而成。这里每年有5000万吨泥沙丁泄。由于河水流速骤然减慢,加上南海潮流的顶托,以及咸淡水混和产生的化学凝聚作用,大量泥沙便在出海口滞留下来,积聚成海涂。近年来勘测的资料表明,这一带水面不到5米的海涂约有30多万亩,其中离水面不到2米的海涂就有20万亩。这些海涂,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100至200米,淤高5至10厘米。从十八世纪初这里出现沙洲起,经过人们一代接一代围垦,因而形成了大片湿地。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

梁鸿湿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旅游景区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境内,东与鸿山遗址公园农业生态展示区接壤,西边濒临泰伯渎,北起泰伯渎瞻桥,南至自然村落桥头巷,总规划面积1333亩,一期工程600亩,2009年4月10日开园。

梁鸿湿地以吴地文化为内涵,以江南农耕湿地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富有魅力的水文化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为一体,集聚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展示、艺术创意和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拟建成长三角都市圈中最知名的文化生态湿地。

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将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门票60元/人,不是吴中区胥口镇附近的太湖公园。

南沙湿地公园

南沙人工湿地游览区地处出海口珠江西岸。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放养鱼虾蟹,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碧水蓝天,满目青翠。在19东围约200公顷的游览核心区,种植有成片的10多个品种的红树林、芦苇,吸引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丝光掠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以吸引多品种和多数量的飞鸟在公园内觅食、栖息、繁衍,以种植红树林维护生态,以种植芦苇形成一个上千亩的芦苇荡,以大面积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壮观的荷景,以开挖约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宫。在这里游览,可享受 “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 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北京湿地公园

三里河湿地公园是北京市第一个湿地生态公园,位于延庆县城西北,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自然湿地林带公园。它途经三里河、上水磨、下水磨、北关、王庄、西关等镇、村,全长2000 余米,规划面积1200 亩,首期己完成 510亩河道、村庄、林地的改造与建设。

该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林地、植被,栽植各种乔灌木2.7万株,竹子 2000株,花卉草坪10000平米(主要为水生、陆生湿地植物)。园中建有叠水池一座, 混凝土园路四千米,木栈道一千米,石群两处,形态迥异、高低错落,参差彼伏。尤其是四座小木桥和一座茅草屋,更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园中有白马泉一处,位于三里河西侧,此泉四季常流,泉内水草一片碧绿,泉水清澈, 甘甜可饮,这是三旦河湿地公园的又一迷人景观。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

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宿州市湿地公园。石龙湖湿地地处泗县城南15公里处,湿地正常水面约1万多亩,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构画出秀丽的碧水清波,周围分布着明朝开国名将邓愈故里、西楚霸王项羽驻兵地等历史景观,极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汉石桥湿地公园

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野生动物17种,这里大面积生长的芦苇,在北京近郊地区更是绝无仅有的,成为汉石桥湿地的标志性特征,由此赢得了“京东大芦荡”、京郊“小白洋淀”的别称,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洪泽湖湿地公园

洪泽湖湿地生态水景苑位于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它是集生态游览、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内陆淡水湿地中排名第12位,华东第2位。2001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11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景区已建成湿地生态博物馆、洪泽湖鱼类水族馆、千荷园、鱼类繁育中心、垂钓中心、湿地芦苑区、精品荷花池、水上网球场、沙滩排球场、水上运动中心等旅游景点和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金水山庄度假村。景区外湖水浩淼,原野广袤,景区内荷苑飘香,曲桥蜿蜒,芦荡深深,百鸟齐鸣。游览景区,宛如走进一幅原始、自然、生态的旖旎画卷。

白洋淀自然湿地保护区:

白洋淀自然湿地保护区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京津腹地,以各种鱼类【54种】水鸟【197种】、湿地原貌、芦苇【约15万亩】、荷花【约12万亩,366种】、香蒲【9万亩】为主要景观。这里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天水相连,苇绿荷红,水草丰美,鱼鸟成群,是我国北方最典型和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型湿地,是华北最美的湿地、有日出斗金、北国江南之称。是白洋淀旅游必选之地。是唯一免费的景点。是纯原生态自然风光。

自然湿地保护区分为1:缓冲区【禁止机动船通行】2:核心区【禁止所有的捕鱼和捕猎活动】

[4]区内有鸟类1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颧),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灰鹤、大天鹅、鹰科、隼科等),有重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的158种,河北省有重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的52种,有野生两栖爬行动物3种,哺乳类14种,鱼类54种。自然湿地保护区,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品基地之一,鱼、虾、蟹 、鸭蛋类销往各省市,拓宽了养殖范围,丰富了百姓餐桌。

12个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

黑龙江省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江苏省

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浙江省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江西省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市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陕西省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第5篇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城市概况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

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

2、湿地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

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改变湿地周围的土坡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最后,在竖向设计时,根据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区域的地带,设置生态过滤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水系统的循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介质-微生物-植物系统。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整个水系内部的循环系统,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确定湿地水体功能系统的完整与可持续,能够促使整个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从而促使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环势必会带动周边湖泊及水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畅通,并对苏州的水质保护与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强的特征,它能够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国内外众多实例的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应该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建立在对规划区域现有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保护、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是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良好基础。所以,对于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营造、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依据保护原则、设计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营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前景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范文第6篇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旅游活动,地点是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一大早,我3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起了床,匆匆洗漱完毕,拎着大包的零食以及饮料,和同我一起走的同学,一起早早来到了学校。

我们在5时50分上了大巴,在客车中度过了3个半小时,终于在9时20分到达了4A级的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首先,我们参观了宣教馆,详细地了解了各种湿地动物,观看了动物标本。其次,我们来到了文博馆,参观了东北古代原始居民遗留的石器等物品,了解了东北的文化历史。随后,我们来到了鬼屋,我原来是开路先锋,可走着走着,便不敢向前了,最后,我是第4个冲出鬼屋的人。这时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我们来到了北大荒风情园,吃到了丰盛的午餐。我们享想用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品尝了鲜美的老头鱼以及绿色猪肉,真是一顿健康无公害大餐。饭后,我们玩了最有趣的cs野战,一阵“枪林弹雨”,同学们在草丛中你追我“打”,在欢笑中上了回程的大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

上一篇:给矿工的爸爸的一封信范文下一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