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

2024-05-09

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课件)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个别发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一)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1、我们先来做个摸球的游戏:(出示一个口盒都是粉色球)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摇一摇,不能偷看)(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给我点鼓励(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6)谁还想来试试?(7)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指名)想不想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拿)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2、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二)小组合作,体验“可能”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录象)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能偷看(一会儿在做游戏时,大家都来做监督员,互相监督,不能偷看。)结果怎么办?组长要做好记录。摸到红球就在红球那做个标记„„你们都等不急了吧,在组长的位子里也有这样的一个盒子,请静静的快把它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一中,初中数学教案《《可能性》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组活动)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按组说)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我们一起算一算。师:我们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次,摸到黄球才„„次,你想到了什么?师:盒子里两种颜色的球到底有几个,你想知道吗?请组长把球拿出来,数一数。(3粉1黄)把球收到盒子里总结:刚才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盒子里粉色球的个数多,我们摸到粉色球的次数就多,所以就说,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大(板书)相反:黄色球的个数少,摸到的次数就少,所以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板书)师:请你想一想,盒子里有10个粉色的球,1个黄色的球,摸到粉球的次数会怎样,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呢?如果有20个粉球黄球还是1个,这时怎么样?如果盒子了全是粉色的球,怎样呢?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师:你们猜的对吗?我们来验证验证请组长在盒子里放上同样多的粉色、黄色的球,可以是2粉2黄,也可以是1粉1黄。多余的球怎么办?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2(小组活动)师:观察每组摸球的次数,哪个组摸到球的次数比较相近,看着结果,你想说些什么?一起算出全班摸球的次数,全班摸出粉球„„次,黄球„„次,你想说什么?是不是像刚才记录的那样相差的很多?总结:当粉球、黄球个数同样多时,我们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非常相近,可能性也是相近的。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3、这节课每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学到了新知识,那谁最聪明,谁的反映最快呢?我想利用旗子做个小测试,谁愿意参加这个测试?请你快速快速的拿出旗子。小结:看来你们的反映的都很快,反映能力都很强。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通过摸球游戏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动脑勤思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联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试验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成败进行了反思:

1、我认为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小螃蟹赛跑、神秘的盒子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渗透了怎样计算更简便。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

2、板书可采用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具体形象地做到表达的有效性、条理性。充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和读懂板书,形成合理的质疑。

3、课上有些问题的思考价值不高,如“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依据的猜测,在提问时应少叫几个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发,如:“拿出来的球怎么办?”

4、应该增强个别环节的实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该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摘 要] 根据ERG理论,即生存、关系和发展理论,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需求出发,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策略的建议,旨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改善高校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ERG理论;激励策略;教师发展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地,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而高校各项工作顺利、高效运行离不开教学与管理有效配合、相辅相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简称《方案》),将“教学管理队伍”定义为,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院(系、部)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等[1]。作为占高校近1/3教职工数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高效与高质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方案》把“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点[2],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也应该被高等学校所重视。

目前,高校提高新聘管理人员学历及能力门槛,规范管理人员招聘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注入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局面,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倦怠、成长及晋升被动、职业生涯缺乏规划等问题仍然普遍[3]。根据ERG理论的基本内涵,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激励策略,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改善高校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 ERG理论概要

ERG理论是西方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教授提出。ERG理论指出人们的三个核心需要[4],“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 (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需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需要,是基于满足个体衣、食、住、行、工作环境等的一种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指个体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对信任、归属感、友爱的需要;成长发展需要指个体在工作中付出得到肯定,能力得到发挥,成果获得认可以及个人成长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ERG理论是对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修订和完善[5]。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由低至高的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只有当较低级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而ERG理论认为人们的三个核心需要具有可逆性,即个体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时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放大。这也是ERG理论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重要区别。

二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政策现状分析

1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缺乏认同感及成就感

目前,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全体教职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低,但当下高校依然是以教师及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二级学院或基层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重视不足。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在不少教师、学生的眼里依然被定位为“低技术含量”“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寻求尊重、寻求认同的精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目前,高校新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以硕士为主,部分高水平大学开始聘用博士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政策会造成“高配置低成就感”的矛盾,会让教学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工作迷茫和工作倦怠。

2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规划缺乏关注

目前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相当重视,并明确规定了教师职称晋升的建议年限,这一方面给专业教师的工作施加了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在给专业教师较为明确的职业晋升和职业发展建议。

相比较而言,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这一方面有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原因,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职业规划缺乏关注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辅助性”“服务性”依然是教学管理人员身上最显著的标签,现有的激励政策无法满足教学管理人员职业晋升与职业发展的需求。

3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梯度不够、精细化不足

目前,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通过填写年度“德”“能”“勤”“绩”考核表并配合述职的方式进行。对于工作内容相对零散、繁琐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这种考核制度,无法全面体现其在问题处理能力、管理工作创新、工作量核定、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成绩。此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考核一般设定各等级比例,优秀和不合格的人数比较少,考核结果为“合格”的人数最多,即每年基本都维持“两头极尖,中间队伍庞大”的状态。这种结果也体现出当前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区分度及方向性欠缺,考核结果梯度性不明显,会进一步加深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倦怠。

4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薪酬福利及奖惩制度区分度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梯度不明显、区分度不高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行政管理人员薪酬福利无明显区分度,加上行政管理人员申报项目、参与评奖的机会也较少,這就很容易在薪酬奖惩方面使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甘于中间最庞大队伍一员的想法,而不是积极进取、创新争先。

总的来说,在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政策下,结合ERG理论会发现:在生存需求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薪酬和奖惩诉求无法充分得到满足,从相互关系角度来看,认可度和成就感不足;从成长发展角度,职业规划缺乏关注,晋升成长被动。

三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策略建议

1 提高对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

为消除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工作倦怠,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目标和发展的渴望,高校应提高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在专业教师及学生中间普及教学与管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理念,宣传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事实,进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他人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

此外,在高校各级领导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在管理工作当中,倾听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心声及建议,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自主权及能动性,对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成果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寻求认同感、成就感的相互关系需求。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采用QQ群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及时获取基层反馈,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团队也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排课、考试、成绩、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和教学研究经费管理等工作,保障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对教学管理人员表现出了充足的敬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也能够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做好日常的管理、交流和解释等工作,使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当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教育形式,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类型更加繁多,需要处理的任务量也逐步庞大。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的繁琐性和重要性,与学校教务部门和学院教学科积极配合,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全校的协同发展。

2 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

目前,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各高校不定期开展针对管理人员的课程或培训,但培训的频率及辐射范围远远不够,在部分高校甚至可以说教学管理人员的常态化培训机制缺失。教学管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当中,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局限于工作中的自我锻炼、自我总结,职业眼界和工作格局受到一定限制。

建议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业务内容,还应包括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管理水平培训、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交流,以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诉求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应该广泛地辐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让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快速成长、主动成长,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对成长发展的需要。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经常选派骨干教学管理人员,赴杭州等城市参加某网络化教学管理软件系统的培训班;同时,学校定期派出教学管理人员到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和管理素质。

3 明确教学管理人员晋升机制,拓展教学管理人员发展渠道

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 Vroom)提出调动个体积极性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该理论以公式:激动力量 = 期望值×效价为核心,指出目标对于个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目标价值大小的估计及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6]。即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目标的价值越大,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应给教学管理人员足够的晋升道路及晋升空间,即明确的目标以及多维的发展渠道,同时目标价值设立梯度,以此很大程度地調动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长,让教学管理人员的成长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中国矿业大学设置六级职员制度,对工作时间长、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使他们具有能够晋升为六级职员的可能性。同时,学校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申报,按照江苏省教育厅标准,允许教学管理人员积极申报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等职称,提高了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现在逐步考虑兑现教学管理人员职称的校内聘任的可行性、策略和相关制度。

4 建立科学严谨的薪酬制度、考评及奖惩制度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薪酬及考评、奖惩制度应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区分度、建立明显梯度,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晋升的渴望和积极性。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考评及奖惩制度应进一步细化,除年度“德”“能”“勤”“绩”述职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岗位特征,进行多阶段、多维度的综合考察。同时,对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突出的教学管理人员,应提供更多的项目申报、基金支持,让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薪酬、项目、考评及奖励方面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以满足教学管理人员的生存及成长发展需要。

普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难以量化的特征,中国矿业大学尝试了采用年度先进评选、优秀管理干部评选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形式,选拔出工作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并进行表彰。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申报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校级教学改革等项目,从经费、时间和硬件等角度为负责人完成好项目提供条件;允许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来激发他们努力工作、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积极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其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直接关系高校教学目标及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充分调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意义重大。ERG理论提供了通过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来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人员才能的理论依据,促进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积极政策。

参考文献

[1]柳亮.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0(2): 11-12.

[2]李东.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 20(5): 103-106.

[3]王丽.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6(6): 65-66.

[4]司丽静, 杜凤鸣. 动机理论的运用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探讨[J]. 高教高职研究, 2009(6): 164-165.

[5]张燕. ERG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9): 70-71.

[6]吴铁坚.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探究—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视审[J]. 宜春学院学报, 2011, (10): 156-157.

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4页主题图及第105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统计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及初步判断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盒子、棋子、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知

今天来到第一实验小学,见到同学们这么精神,老师真高兴,相信在今天的游戏课堂上,你们一定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探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合作研究,探索新知

活动一:摸棋子游戏 1.体验确定性:一定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盒子和两个袋子,看看第一个袋子里装了

什么?(黄色的棋子)我把它倒在一号盒子里,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从一号盒子里任意拿出一颗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老师拿一颗试一试,再找一名同学来试一试。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从一号盒子里摸出一颗棋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吗? 得出:从一号盒子里拿出一颗棋子,一定是黄色的。(板书:一定)

2.体验不确定性:可能

接下来,看一看二号袋子里装了什么?(黄色、绿色和橙色的棋子)我把它倒在二号盒子里,老师从二号盒子里任意拿出一颗棋子,同学们还能确定它是什么颜色的吗?那你们猜一猜,会是什么颜色?

老师摸一个试试,再找两个同学试试,每摸一次让同学用一句话描述从二号盒子里摸一颗棋子所出现的情况。通过反复摸棋子,让学生体验到:从二号盒子里摸出的棋子,可能是黄色、可能是绿色、还可能是橙色的。(板书:可能)

3.体验确定性:不可能

那么,老师想摸出黑色的棋子,应该从哪个盒子里摸呢?

学生会发现,一号盒子里没有黑色棋子,二号盒子里也没有黑色的棋子,所以从一号盒子和二号盒子都不可能摸出黑色的棋子。(板书:不可能)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用“一定”来描述,什么情况用“可能”来描述,什么情况用“不可能”来描述。(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活动二:摸球游戏

接下来看一看,大屏幕上也有两个盒子,一号盒子里放的全是红色的球,二号盒子里放着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的球,聪明的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分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呢?

活动三: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同桌为一组玩一玩吧!想一想,谁会赢?有几种可能出现?

三、活用知识,点拨深化

想一想,同学们能用刚才学的几个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回答时,请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说出这种现象是“可能”、“一定”还是“不可能”,并简单说出你的理由。

第一组: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我从出生没吃过一点东西。 三天后下雨。 第二组: 太阳从西边升起。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第三组: 花是香的。 月亮绕着地球转。 石狮子在天上飞。

以上各题,有的同学们能轻松解决,有必要时老师要稍做解释。比如:“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可以让学生读小资料:中国每天大约有48000个新生婴儿出生。世界上每天有大约360000个婴儿出生。“花是香的”可以让学生读小资料:有一种花叫大王花 ,这种花散发着一种臭味。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动手操作,灵活运用

刚才同学们动脑、动口,表现的都很棒,下面该你们大展身手了。 1.请同学们读清要求,在你手中的袋子里装上合适的棋子。使得: 从1号袋子里一定能摸出绿色的棋子。 从2号袋子里可能摸出红色的棋子。 从3号袋子里不可能摸出黄色的棋子。

2.老师发到每个同学手里一张题卡,请同学们认真读清要求,在后面的三个盒子里涂上你认为合适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全班交流,并说明理由。

五、知识应用,故事激趣

阿凡提的故事: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一定要想一个办法让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他对阿凡提说:“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

箱子的金币,你把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个个都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走了。”

师提问;财主要求阿凡提把一箱子的金币抛起来落下后个个都正面朝上,这可能吗?你能帮阿凡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生讨论,再集体交流)

他把每两个金币的背面都粘在一起,那么„„结果同学们就可想而知了。

六、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一)生活中的这些现象,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填一填。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爸爸的年龄( )比我小。 4.王阿姨生了小宝宝,( )是女孩。

(二)联系生活,你还会列举“一定”、“可能”、“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吗?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吧!

七、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生谈一谈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二)师总结全课重点。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鼓励一下自己吧!

板书设计:

可能性

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

理论突破

制度创新

结合可能性

企业改制

正文: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1】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在过去,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国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实践和检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到一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道路,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政治制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性质与形式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公有制采取的经济形式,公有制是市场经济依存的经济制度。

(二)、理论突破与制度创新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辞典和教科书,普遍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也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属性的概念。“自由市场经济,严格的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独立决定的,尽管在所有国家中市场自由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常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3】《现代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

1992年10月, 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认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之上的。长期以来,在理论认识上一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来看,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对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计划和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 它们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因而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其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不涉及到社会经济性质的改变。这就明确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前提。

第二, 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这一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显著的优势,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效率。从总体上说,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比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

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不具有制度属性的,但是, 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并不等于搞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特点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对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存在条件和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一点意见也是一致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尽管公有制集中表现了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但在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其中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以及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利益差别。所以,要实现这种经济利益联系,必须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来体现既是一致又有差别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二)、公有制是商品这一天然平等派的最好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商品买卖中存在着形式上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所以,尽管资本主义把商品经济推向最高峰,但尚未完全体现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受剥削的对象时,才能真正体现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等价交换,才完全实现了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要求。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商品自由贸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生产社会化,而且生产资料的占有也是社会化的,这就打破了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私人利害关系相互隔绝和相互封锁的经济界限,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自由和广泛地进行商品贸易活动,使市场经济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价值规律的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达到生产和需要相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可能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计划,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巨大浪费。当这种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时,价值规律就会强制性地使之达到一定的比例平衡,这不仅不是价值规律的破坏作用,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它说明生产和消费失调的根基不在价值规律本身,恰恰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可以有条件也更有效地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活动自觉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为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四)、由公有制决定的按劳分配原则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所谓按劳分配,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劳动者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只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获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符合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因为这不仅无偿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而且侵犯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又如,在经济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也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因为它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也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其实质是无偿侵占别人劳动的剥削行为。以上只是浅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至于如何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五大有关经济改革方面的论述给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还需要通过今后的几年甚至更长的实践作出回答。【5】

(五)、市场经济的运行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性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通过市场联系建立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反映着资本家的利益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6】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从事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形成多元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而使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

3、在宏观调控上,兼顾群众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才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六)、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利用市场经济关系,并把市场引入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1、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作用的加强,表明市场不是制度因素

2、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高度集中的、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求公有制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也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基础。

(八)客观必然性

1、计划经济已不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从粗放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过渡,集中地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1)社会的主要任务从阶级斗争转到了经济建设,个人利益代替政治热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经济反战才能够外延式为主转变为内含式为主,技术的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

(1)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公有制的程度低,其内部存在利益差别全社会还不能完全直接统一地安排生产和分配,这就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及其市场机制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因此,商品经济形式就不能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中消亡。

(2)社会主义的这种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小商品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作为自然经济形态补充的经济形式,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作为资源配置基本形式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五、二者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思想更新

建国初期,我国一度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之时,中共领导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突破性的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变革,它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有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

邓小平的这些经济理论,从根本意义上说明了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存在兼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我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企业改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要想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就应该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对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制度性改造,使它符合公有制的本质要求。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基本制度,没有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方面的有效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

对原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原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此外,内资公司改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改为内资企业是比较特殊的形式。

1999年8月12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讲话,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保持和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8】

结语: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至今的成果可以看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合理科学的框架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料所有权和商品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差别,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完全直接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实现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点的存在决定了现实的公有制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必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适应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它不仅包含了市场的一般共性,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有效地宏观调控之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前提之下,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

一、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它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生活形式和社会制度最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生活意义/好生活/幸福是三位一体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这一点本来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构成某种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但是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尤其是现代的生产、分配和传播制造了大量的表面目标和利益而掩盖了生活的真实意义,各种体制和标准把生活规划为盲目的机械行为,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这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在面对生活事实时使用社会观点而不是使用生活观点去进行最后解释。当然,伦理学无论如何不是为了反对规范和社会,问题仅仅在于,任何规范和社会安排都必须以生活的理由去解释,而不能以规范和制度自身的程序合理性去辩护。以程序合理性(形式)去回避或掩盖实质合理性(内容)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从各种学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动物权利

在支持动物权利理论的支撑中,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比如, 辛格的观点是动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感受能力, 人类应当承认动物的内在价值, 维护动物平等的权益 (3) , 即将道德中的价值主体界限从人类扩展到的动物, 笔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 因为辛格只是从自然法的角度, 从道德层面来看待这一问题, 且动物的感知能力有强有弱, 比如猩猩和扇贝, 因此一律平等反而是一种不平等。所以, 与人类有相似感受能力并不能当做赋予动物权利的唯一标准。汤姆·雷根的观点是, 动物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个体 (4) , 与人一样, 都是生命的主体, 是有思维, 由于求, 有意识, 有记忆的生命, 都应该享有被尊敬与不被伤害的权利 (5) , 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有些许可取之处, 但是从这一角度出发, 老虎熊猫和蚊子老鼠都不应被伤害似乎也可取, 即其没有说明哪些动物应该拥有权利, 应该拥有哪些权利, 所以这一观点仍有些许不足。从上面的简要介绍与评析来看, 动物权利理论的实现可能性并不大。

二、从人格的演变过程来看动物权利

要赋予动物权利,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什么是权利, 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既然是赋予人的, 那么这样推理下来, 动物也要具有相应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与人一样的主体。人格一词最早出现于罗马法中, 那时人与人格分裂, 生物上的人并不具有人格, 比如奴隶, 妇女, 孩子; 法律上的人才有人格, 比如家父, 即只有自由权, 市民权, 家长权三者全具备, 才具有完整的人格, 因此, 那时人格的主体范围很小 (6) 。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故《法国民法典》规定全体法国人均平等享有民事权利, 此时人格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人。一百多年后,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法人、团体组织开始介入社会组织, 因此在《德国民法典》中人格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人、法人, 这是一种立法技术上的处理。 (7) 从这个演变过程来看, 人格的范围不断地扩大, 那么动物是否也应该赋予人格, 笔者认为, 同法人也被纳入人格范围的方法一样, 主要看人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倘若这样的规定可以合理规避风险, 对人与社会有益,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 动物权利理论又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三、从自然法与实在法角度来看动物权利

既然动物权利是有一定可能的, 而权利又分为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 (8) , 从自然法的角度来看, 自然权利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生来就享有的自由、利益和对待, 这是一种先天的权利, 法律对其只能是一种承认。从实在法的角度来看, 法定权利就是法律所规定的一些权利, 这一种后天拥有的权利, 法律对其是一种赋予。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 接踵而来的是动物权利是一种自然权利还是一种法定权利, 拥有自然权利的法定范式是: 人具有一定的理性———人通过理性意识到自己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人具有这种自然的权利, 从这个推理来看, 动物不具有人的理性, 因此, 动物没有自然权利; 而拥有法定权利的法定范式是: 人是一种法律主体, 具有人格, 享有一定的法定权利———而一种权利为人们所发现与需要———这种权利被法律所赋予———通过法律的规定人享有了这样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 倘若将动物作为法律主体来对待, 可以通过立法技术来赋予其权利, 但是否要赋予其权利要看人类的需要。所以, 接上面人格范围的不断扩大, 倘若将动物划到法律主体的范围内时, 动物可以拥有一定的法定权利。

四、从德国民法典的变化来看动物权利

在大陆法系, 1990 年8 月20 日, 德国立法者在《德国民法典》第90 条项下增加了a款: “动物不是物, 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 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 对于动物适用物的相关规定”。 (9) 这一修改被学者分为两派来看待, 一部分学者认为, 这是立法对动物主体地位的承认, 因为动物既然不是客体的物, 根据主客二分法体系, 那么动物就应该是法律主体, 既然是法律主体, 就应该享有权利。而另一部分学者则引出《德国民法典》第903 条规定“动物所有权人在行使权利时, 应注意有关保护动物的特别规定”来反驳该观点, 因为前面规定了动物不是物, 后面又使用了动物所有权人一词, 其根本还是将动物定位为客体, 也就是说动物仍然是物, 认为90 条a主要是权力斗争的产物, 是向环保主义者让步的表现, 是受环境伦理学, 以及当代其他自然、人文、社会科学 ( 特别是生态学、环境学、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科学) 的影响, 因此在法律上作出的相应的立法技术处理。笔者认为, 德国民法典“动物不是物”这一观点的变化, 并没有在此法条的后面紧接着说动物就是法律主体, 在这样模棱两可的情况下, 我认为其是将动物作为了一种特殊的物来对待, 是一种立法技术上的处理而已。因此, 从我的观点来看, 德国民法典只是意识到动物权利的问题, 但并没有明确的赋予动物什么权利。

五、动物权利意义之所在

那么, 动物权利理论为什么会出现, 其根源在于动物要不要保护, 怎么保护这一问题不断被讨论扩展, 从而衍生出的一种观点。一般来说, 我们有两种保护方式, 一是动物福利理论, 其是指应该怎样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 使动物享有免受虐待和享有适当生活标准, 在动物的繁殖、饲养、陪伴、工作、治疗和扑杀过程中, 要尽可能减少其痛苦, 不得使其承担不必要的痛苦、伤害和忧伤。 (10) 二是动物权利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 立法主体不等于法律关系的主体, 立法主体必须是人, 而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是人, 也可以不是人。如对于动物, 其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其诉求, 作出像人一样的意思表示, 但是它的主人或者其他代表人、代理人, 可以基于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代表动物要求有关的人为或者不为某些行为。这样就可以赋予动物一些权利, 来更好地保护他们, 其实这种观点相当于把动物当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进行监护。1○1

这样来说, 提出动物权利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动物, 尤其是生活在人类圈子里的动物, 比如宠物, 供我们以食用的动物, 动物园的动物, 等等。我们可以用公法的方式直接规定禁止虐待动物, 也可以用私法的方式来确定动物的权利, 比如动物有什么权利, 人类不能如何做。本论文就在于讨论后者实现的可能性, 既然初衷是为了保护动物, 那么其实设定动物权利其实是为了限制人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给人类设定些义务, 不容许人类去做一些伤害动物的行为, 但是, 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点, 法人也是人, 从而将法人当做法律主体, 其根源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 而把动物作为法律主体只是一些激进的爱动物的学者部分的需求与观点, 当此种需求还没有达到人类迫切需求的程度的时候, 动物权利的观念就并不能全面的深入人心, 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因此, 赋予动物权利的可能性目前来说并不大。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后, 我们可以发现, 动物权利理论目前太过抽象, 其中心思想是强调人与动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禁止人类一切使用或利用动物的行为, 这一观点并不能被现在大多数人所接受, 且其实践操作上目前还有很多障碍。比如说, 哪些动物需要赋予权利, 哪些动物不需要赋予权利, 需要赋予权利的要赋予哪些权利, 其范围是多少, 目前尚无定论, 且增加了立法的繁复性, 同时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赋予权利的同时, 又应该给动物设定相应的义务, 但是有的动物不排除它懂, 有的动物就不一定能懂, 再者若动物是主体, 那那些由动物造成的侵权责任就应由动物自己承担, 而动物并没有理性, 它们又该如何承担? 同时, 非人类的动物, 有的生活在人类的圈子中, 被人类所圈养, 有的远离人类, 生活在深山老林中, 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有着自然法则让其生存死亡, 倘若赋予动物一律平等的自由的权利, 那么圈养的动物就应该全被放生, 离开人类的生活圈吗? 综上所述, 动物权利论在目前并不能很好的推行, 而其初衷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动物, 因此, 笔者认为, 还是将动物作为一种有别于无生命的物, 即一种特殊的物来对待, 用动物福利来进行救济与保护, 保护其不受虐待, 在此基础上定一些基本的准则与要求来约束人类, 并用一些特别法条对一些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受到伤害的行为来进行规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因此, 对其的保护是有必要的, 但是用什么方法保护, 取决于人类自己, 但在保护的法律方法上, 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 忽略最基本的法哲学基础, 而是应正确认识与找出化解之道。

摘要:近年来, 硫酸泼熊, 活猴取脑, 以及随处可见的虐待流浪猫、流浪狗的事件频发, 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愤怒与怜悯之情。一直以来, 我们都是将动物作为一种客体, 用一些动物保护法等法律, 从公法的角度来对动物进行总体概括的保护, 但是虐待动物之风仍屡禁不止。于是, 很多学者提出了将动物作为权利主体, 来赋予其相应权利以保护动物的观点, 这种方式是否科学, 能否实现, 笔者拟从这些社会现实出发, 从人格的演变过程, 自然法与实在法的角度等方面来对动物权利理论的可能性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用赋予动物权利的方式等同于更好的保护动物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应该将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客体抑或更好的办法来对动物加以保护。

关键词:动物权利,人格演变,德国民法典,自然法,实在法

参考文献

[1] 余冬梅.动物权利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4.

[2] 苏欣.动物权利之争——一个法哲学的梳理[D].吉林大学, 2011.

[3] 辛格.动物解放[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59.

[4] 崔拴林.理性的遮蔽与主体的迷失——对汤姆·雷根之动物权利论的再批判[J].江海学刊, 2011 (5) :228-229.

[5] 孙江, 何力, 黄玫.动物保护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46-47.

[6] 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23-25.

[7] 赵俊劳.自然人人格的伦理解读——兼论德国民法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起点[J].河北法学, 2009 (5) :30.

[8]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49-50.

[10] 蔡守秋.论动物福利法的基本概念[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28-29.

上一篇:课外阅读六年级范文下一篇:看图写话下雪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