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功能性社会学论文

2022-04-16

小编精心整理了《体育健身功能性社会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新时期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与推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对体育景观要求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场地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分析现有体育中心景观设计特点,总结景观特征和基本原则,结合常德市体育中心更新改造景观设计实践,探讨包括功能定位、公共开放空间、交通组织、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转变。

体育健身功能性社会学论文 篇1:

符号消费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研究

摘 要 在符号消费的视角下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分析居民在体育消费内容、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符号化表现,总结体育消费中产生符号消费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开发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符号消费 居民 体育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民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过程中,已经不仅限关注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其符号价值因其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要求和对自身地位、品位的炫耀感,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因此,讨论体育消费的符号化,分析体育消费中产生符号消费的原因,为体育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符号消费与体育消费

清华大学孙凤曾指出“符号消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区隔’。在社会分层不断细化的今天,正是消费逐渐将具有不同经济实力、身份地位、审美品位、教育水平的人区隔开了。”

符号消费从社会学理论角度来看,实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流的表现,在交流过程中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所具有的一种社会价值属性,即身份、地位、生活品位、价值观、信仰等。人们对于消费的诉求,已经由商品的功能性需求向符号性转变,通过符号消费求得身份认同,获得一种地位的象征[1]。

体育消费作为消费的一种,人们对它的理解有多种看法:钟天朗在其《体育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所谓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所谓体育消费就是指居民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购买、使用体育用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狭义的体育消费仅指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而广义的体育消费则包括了一切与体育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2]。本文中的体育消费主要是关于狭义体育消费的定义。

二、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和符号消费研究

(一)体育消费内容研究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些人开始选择一些付费的、能提供优质场地、健身指导及服务的健身场所进行健身,他们在进行健身时,不仅仅关注于自身身体素质及技能的提高,也享受到运动环境带来的舒适服务、专业指导,自身身份地位、生活品位以及其他一些心理体验的因素也会随之提高。体育消费最初的锻炼项目是比较单一、投入较低、灵巧、对环境要求不高的跑步、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而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高,高尔夫、保龄球、网球等对环境要求较高且会消耗一定物质资料、服务的项目开始受到社会上层、社会中上层的青睐。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避免了过于单一化的锻炼模式,也增加了人们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使得多种项目在人民群众中慢慢普及开来,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消费结构研究

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健身休闲消费增长幅度已经高于有形体育产品的消费,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据统计,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服务性消费约占体育消费总额的40%,实物性消费占60%,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服务性消费仅占20%,实物消费却高达80%[3]。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具体消费内容及消费特点,其中参与型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加强居民体育消费教育,引导居民形成通过运动投资来增强健康的观念,倡导健康体育消费观,是体育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体育消费观念研究

体育消费态度是消费者从事体育消费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居民的消费行为,为居民的消费提供动力。早期居民不消费的态度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举国体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国家政府兴办体育,使得居民形成了自己不掏腰包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生活上有了更多的追求,消费逐渐代替生产成为时代的主流。体育领域消费以其独有的健康、文明、休闲特点开始被人们关注,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开始转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被消费者所接受。

(四)体育消费行为研究

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4]。感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商品的选择时不考虑商品的真实的价值而偏重与自己的爱好、时尚与否[5]。伴随着体育消费中符号消费的出现,居民消费的动机由最初满足健身和娱乐需要,向消费品的象征性、符号性意义转变,对消费的狂热与盲目追求,使得消费行为由理性滑向感性的层面。

(五)体育消费符号化研究

体育商品的符号价值具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它的独特性,即通过参与体育健身锻炼、观赏体育赛事等来显示它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第二是体育商品本身的象征性,如进入档次高的体育健身锻炼场所,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生活品位、社会认同等[6]。对于体育消费,消费者最初的理念是重视它的使用价值,即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身体机能水平和健康。但随着社会流动和社会化程度的增加,人们开始把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确定自己身份和地位、品位的识别方式,消费开始向符号意义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开始向符号转变。今后在体育强国号召下,要想实现这一强国梦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参与型体育消费必将代替实物型体育消费成为体育产业的支柱。

三、体育消费中产生符号消费原因分析

(一)经济收入

影响居民符号消费最根本的原因是居民收入状况。研究者指出,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以及档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收入越高体育消费能力越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社会物质逐步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我国居民经历了由资源匮乏到物质资源高度发展的时代。社会各阶层经济收入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其各自的消费领域,经济收入是各阶层实现符号消费的最根本的基础。只有当经济收入达到某个程度,对于消费的需求才开始从生存型消费发展到享受型甚至发展型消费,并且从符号消费中去建构自己的身份,区分自己的社会阶层。

(二)受教育程度

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论述阶级与趣味区隔时提出,人们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程度可以作为区分个人品味的依据,他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在建构其社会阶层地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资本主要是教育的产物,特别强调其“教养和品味”的涵义及家庭背景对这种品味性的文化资本的形成所起的决定作用。通过接受教育,人们可以得到好的职业规划、高的经济收入,并且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培养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品位。高素质、高的文化程度的人,能够对体育运动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也就能很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由于对体育运动没有全面细致的认识,所以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较低。

(三)社会分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呈现出多样性,职业结构开始多元化,形成了多种新的职业群体,各个职业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新兴行业创造了众多的职业岗位,社会成员也开始向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流动,这大大充实了我国的职业种类和结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所带来的收入和社会声望也产生了差异,这对居民的社会分层,以及基于职业的社会分层的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符号消费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体育消费中产生符号消费的原因,我们应该采取辨证的态度。一方面应承认其存在的客观性,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成为体育消费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政府和民众应采取相应措施正面应对,政府应高度重视城市特别是农村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加大基础体育设施投资的力度,而民众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适度范围内消费相应的体育运动,淡化体育消费中符号消费,尽可能避免体育消费中社会资源的浪费,切忌体育消费中的非理性和炫耀性。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伊世杰.消费经济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89.

作者:王曙亚

体育健身功能性社会学论文 篇2:

从常德市体育中心更新改造看新时期中心城区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趋势

【摘要】新时期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与推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对体育景观要求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场地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分析现有体育中心景观设计特点,总结景观特征和基本原则,结合常德市体育中心更新改造景观设计实践,探讨包括功能定位、公共开放空间、交通组织、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转变。本文虽然不能全面涵盖新时期体育中心更新改造的所有内容,但希望能拓展对体育景观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更新改造;常德体育中心;中心城区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transformation and renovation  Changde Sports Center  central city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较大成绩。体育场馆的建设,特别是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办为契机的体育场馆建设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进入新时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又迎来第二个体育场馆建设高峰。经过两轮体育场馆的建设,现阶段体育场馆逐步迈向存量时代。

为了促进常德市体育事业发展编制了《常德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对总体目标、人均体育面积、结构框架做出明确要求,以提升常德整体体育事业建设水平,激活城市文体活力,因此高质量文体设施即是民生需要,也是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的载体,尤其是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更新改造现有场馆使其成为功能多元、空间开放、交通便利、文化传承、环境优美的高品质体育场地,民众更是翘首以待。

常德市体育中心改造工程是在市政府“三改四化”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即体育中心改造要完成体育场馆的美化、兴民街及体育中心内部交通道路的改造,完成体育中心场地内绿化景观、亮化及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内容。体育中心修建于1996年,位于常德市江北中心城区,北部紧邻穿紫河风光带,是目前常德市最大的市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总用地面积为12hm2,约180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迁已形成主体育场、室外游泳场、康乐园、网球场等体育项目为主的综合性体育场地。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体育用地景观设计发展趋势,以期能为其它城市的体育中心改造、新建提供经验借鉴。

1、新时期中心城区公共体育中心景观设计的新特征

1.1  从增量建设逐步转向存量改造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体育场馆建设也进入调整期。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截止2018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16.2万个,面积25.94亿平方米,但高速发展期已过,诸多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面临场馆功能转变、使用人群改变、设施老化、赛后运营困难等问题。特别是中心城区又因受到土地因素和成本因素的影响更新改造现有体育场馆将成为主流趋势。

1.2  功能复合多元、空间结构网络化

体育中心的建设往往是因为赛事而建,自然赋予代表城市形象作用。设计初期目标明确就是服务比赛作城市形象宣传,造成场馆比赛过后不能很好发挥作用,造成资源浪费。体育场馆建设是个复合多元的工程要适应需求端的变化和需求的多样性。能够满足比赛、全民健身、文化娱乐、复合性需求又能保障个人、团体、老幼等不同群体的多元性。空间开放与周边环境融合使体育中心嵌入城市空间的网络中,发挥公共功能以凝聚活力。开放临街公共界面,对接城市交通网络成为体育中心改造的新常态。

1.3  景观改造设计突出人文关怀、生态修复、文化传承

进入21世纪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体育设施建设与生态和谐统一已成为主流思想。体育景观设计应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环境舒适度。体育中心的改造同样重塑城市形象,是所在城市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的物质载体,赋予新的文脉传承价值引起时代共鸣,还应以人为本适应不同人群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1.4  景观改造设计与异位视角融合

体育中心景观设计是建筑、景观、社会学、生态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应从不同视角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有利于扩展思维广度,提高景观方案可行性及可持续性。如体育社会学视角即讨论体育、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景观建设的内在发展需求,并将富强、民主、平等的本质精神融入在设计中。又如环境行为学视角主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和相互作用,其研究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强。

1.5  景观改造设计与后期运营、产业创新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过去的体育场馆设计针对正规赛事,现在应着眼于长期运营及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设计应符合定位需求,景观设计服从后期运营、创新体育产业模式,提出“体育+”模式,体育+互联网、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多种组合模式的创新发展。

2、新时期中心城区公共体育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

2.1景观性与功能性统一

体育公园景观设计当然要考虑城市形象、彰显体育精神,视觉效果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民众绿色休闲健身空间、改善交通才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以人为本原则

体育中心场地最终还是给人们使用的,体育景观设计一定要人性化。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环保无毒,并能提供运动保护作用,照顾残障人士做无障碍设计。

2.3生态优先原则

体育中心场地往往占地面积大,对环境、城市、社会影响都很大。景观设计初期就要尽可能保留现有的植被和景观资源,合理利用好這些本土资源有利于景观生态稳定性,降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施工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污染也是体现生态性的重要一环。景观设计不贪大求奇,减少材料用量控制后期运行能耗。合理利用水资源符合国家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要求。

3、案例实践

3.1项目概况

常德市体育中心改造项目是根据市政府对城市升级改造提出“三改四化”要求提出的。也是《常德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明确的重要体育健身用地。市体育中心因建设较早(1996年)随着城市发展扩建,市体育中心并入中心城区,现在已成为市区重要的市民健身场所,但同样也是因为建设时间早城市发展快受土地因素影响扩建已无可能,原规划设计主办大型赛事很难满足新时期的要求,现更新改造成全民健身为主兼顾中小赛事及健身活动的体育休闲场所。

市体育中心场地区位优势明显,东西两侧是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居民区,北侧紧邻穿紫河风光带是目前常德市最大的、最贴近市民生活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图一、二)。总用地面积约12hm2。现有主体育场馆一座能容纳1.8万人,内有标准400米跑道、标准足球场、跳远、铅球等体育比赛专用设施。外场配套有露天游泳池、网球场、健身舞场、门球场、乒乓球场等群众健身设施。

3.2现状问题与难点

3.2.1常德市体育中心最初是为主办湖南省八运会而修建,经过20多年修补扩建,现状破乱不堪、交通混乱、设施老旧、乱搭乱建,其中主体育场立面各种门头和广告自搭自建严重破坏城市形象。

3.2.2由于现状外部空间景观粗放单一,与周边环境联系差。道路、健身、停车区等区域划分不明确且统一为混凝土硬化地面,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较差。因此交通系统需满足防灾避险,形成分级的交通网络,分区的健身场地布置,打通与周边街区的联系,景观提质需突出体育文化。

3.2.3常德市体育中心的景观设计因强调生态性原则,对接好北面相邻的穿紫河风光带,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与运用。

3.2.4在更新改造体育中心过程中如何传承城市记忆、彰显城市形象、弘扬体育精神。

3.3项目定位

因常德市体育中心区位的限制因素,已失去承办大型国家赛事的基础条件,规划定性为“片区级、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四大功能:休闲健身、生态景观、防灾避险、城市形象。

3.4设计策略

3.4.1开放共享提升活力

图4      体育中心鸟瞰图

不同于新建项目,体育中心周边是未开发的新城,本案位于旧城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有发展成熟的居民区、商业、及沿河风光带。开放共享的体育设施,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基本设计要求。设计应与周边紧密衔接形成开敞空间,首先拆除体育中心四周围墙及门面,共享临街绿地与广场;其次增加步行入口增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再次临街植物设计采用通透式打开景观视觉通道共享景观资源。以多种方式吸引人流进入,提升活力。

图5    体育中心交通组织平面图

3.4.2交通联动构架多维

一改原体育中心交通混乱的情况,合理布置交通骨架。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相协调,增加机动车出入口,数量由原2个增加到4个,且进口和出口分开设置,做到人车分流。主要道路两侧增设人行道,停车场布置临近入口,限制车辆在场地内穿行。连通原有的断头路使其成为环形交通,解决“肠梗阻”的问题。布置5处非机动车停车区,鼓励健康出行。加强与穿紫河风光带紧密联系增设人行通道。

3.4.3结合景观突出体育功能

梳理现状体育设施,完善体育功能。现状门球场、网球场、露天游泳场、乒乓球场设施良好可以保留。增加篮球场、健身舞场、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械区、七人制足球场等。无论是增加还是翻新改造都考虑多层次的人群需求。与时俱进改造主体育场功能适应片区级、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特点。如内场取消群众使用少的、撑杆跳、标枪等田径项目设施,增加群众活动广场,东西入口各设置一处。景观设计融于体育设施通过体育图案特殊铺装凸显体育精神与文化。入口广场选用色叶乔木烘托体育中心的标志性。植物景观采用简洁通透设计手法,强调现代感,突出主体建筑。临风光带景观设计做好内外融合、功能衔接互补。

3.4.4生态优先海绵城市是抓手

生态性在新时代越来越得到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又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所以运用好海绵城市理念是做好低影响开发,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本案首先破除现有大面积硬化铺装,改为透水混凝土路面。运用海绵城市设计手法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生态草溝、雨水模块。体育中心有大面积的运动场地、铺装广场,运用雨水模块收集雨水再通过给水管道为绿化浇灌、路面清洗做到雨水综合利用。充分保护现有乔木,确实需要移植的,在场地内部移植。

3.4.5传承城市记忆弘扬体育精神

体育中心改造不应大拆大建,保留原体育中心体育场馆,仅对立面进行修复,更换破损门窗,拆除私搭乱建的门头等,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语言。在立面增加体育文化符号展示城市形象突出体育精神。东西两侧主入口广场以及环路铺装都利用体育健身图案来体现体育文化。

小结:

随着新时期新常态的到来,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在这时代背景下体育中心改造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交通方便、开放共享、设施齐全、景观优美的综合体育场馆将不断发展。常德市体育中心更新改造结合周边情况和现实条件合理定位,从而完善体育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城市记忆,弘扬体育精神。本案在更新改造中做出的实践与探索望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郑轶楠.从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更新改造看新时期公共体育中心规划设计趋势[J].上海城市规划,2018(02):57-62.

[2]刘佳娟.基于全民健身视角的城市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郴州仙岭湖体育休闲公园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26):282-285.

[3]黄烨勍,杨定.基于街区化的体育中心规划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07):154-155.

[4]黄璐.现代体育中心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陈晓民,陆诗亮,彭维勇,谭泽阳,杨嘉丽,陈靖远,石少峰,耿健,罗鹏,霍建新,邓志伟.“体育建筑的新常态”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6(28):6-15.

[6]白宏舟.体育景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94-197.于博.基于价值提升的体育场更新改造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7]商昭诚.体育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吕群峰(1987-),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

作者:吕群峰

体育健身功能性社会学论文 篇3:

社交因素对老年人户外健身设施设计的影响

摘要:探索适用于老年人的户外健身设施的设计原则。表述社交活动对于老年人的意义,结合老年人社交活动的特点以及健身设施固有的使用原则,探索户外健身设施新的发展方向。总结出适用于老年人的户外健身设施的新设计原则。遵循新原则的户外健身设施能够提供更优质的使用体验。

关键词:社交 老年人 健身设施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现状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经济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社交因素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心理方面。健身活动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依托这个平台扩大社交因素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给老年人提高优质的生活体验,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探索的。

一、社交对于老年人的意义

人类是社会性生物,人和人的生存以及发展都离不开这个社会。一个人想获得关怀、成就感等社会性需求,那么社交是必经之路。

罗伯特.哈威格斯提出的活动理论中指出,无论一个人处以何种状态,处在社会生活最底层的任务必然是社会活动,人漫长的一生中可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个体所扮演的角色数量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并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失去了一些社会角色以后,仍能保持一个相对活跃的社会活动状态,那老年人的幸福感也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范围划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无病”的范围,增添了社会健康的内容,而在新的范围中,“幸福”被重点突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人的健康状态中,幸福是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状态,在这种幸福包括者身体、情感、智力和社会的健康等五种要素。由于人存在着个体差异行,所处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幸福很难有一个定义,但是公认的是,幸福更多是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根据自身的标准(包括身体状态、生活状态等)对生活的评价,评价的结果简单的体现就是满意或者不满意,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或者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度高的人往往对生活评价也高。自我认知越清晰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是很高的,而自我认知是需要在社交活动中不断地完善、实现的。

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帮助不仅仅是自我感知层次上的,同时也会反映在生理层次上,研究表明,缺乏设计活动的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会更高一些,是因为社交活动多的老年人同样获得了更多的认知储备,而认知储备的增加会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率,大脑功能的锻炼有助于维持大脑活动。

二、老年人社交现状

(一)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社交情况

1.居住在单位小区的老年人的社交情况:居住在单位小区的老年人一般社交情况良好,因为居住在自己身边的人大多数在人生阶段中有过接触,因此经常有一些结伴而行的日常活动,譬如一起去超市、健身等活动,同时,小区内的集体氛围也比较良好,因为曾经同处一个单位,就存在了许多共同话题的可能性,即便是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警惕心都会降低许多,因此,新的社交关系建立的难易度也降低了许多。此类社区一般因为建立时间较为久远,所以现存的公共设施基本上较为陈旧,而且社区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帮助。

2.居住在新建小区的老年人的社交情况:居住在新建小区的老年人社交状况一般,首先此类小区人口年龄分布比较均匀,老年人人口数量并不会很多,其次,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等因素,使这些老年人找到共同话题的可能性降低,增加了社交的难度,同时即便社区中存在一个热闹的老年人团体,圈子外的老年人也很难融入其中,但相对而言,此类社区环境良好,设施比较健全。

3.异地养老的老年人的社交情况:此类老年人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因为第三代儿童无人照看,所以搬迁到子女所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此类老年人的社交情况整体上是最差的,首先,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老年人想融入这个环境就存在一定的障碍,更不必说融入到一些小集体当中了,其次,当子女上班、适龄儿童上学,家中就只剩下老年人了(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一般是一人来到子女的城市,配偶留在家中),延长了老年人的孤独时间。

(二)整体概述:老年人在社交网络缺失的情况下是有很强的社交愿望的,希望能够填补自己空缺的社交圈子,但是与较强愿望所抵触的就是并不是很强的社交主动性。

虽然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但是老年人对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已有的社交圈子。退休老年人的生活圈子以小区为主要范围,时间长,活动频率高,如何在社区中创建更多的机会,让老年人相互接触,开展社交活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导致了社区生活模式较为封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降低,但是人作为社会性生物,交流是必需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生理机制上开始走下坡路,也引发了心理层次的变化。生理上的衰退以及心理情感的變化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表现为“孤独感和失落感”,生活圈子缩小,相应的社交圈也缩小了,这种心理又加速了身体机能和心理衰老的过程。

三、户外健身活动对社交的影响

体育社会学最早在19世纪由英国著名学者H·斯宾塞提出。在这门理论中指出,体育活动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拉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媒介。人与人的交往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建立一种联系,其后是在这种联系下开始沟通。而户外健身活动使老年人具备了这种特定背景下的联系,相对于借助于通讯工具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往方式,户外加深活动具备的一个优势体现在空间距离方面,空间距离于人与人的人际交往的产生是成正相关的,即空间距离越近,人际交往的产生就越容易,同时过程也会相对顺利。

户外健身活动会往往是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的若干种行为,行为过程中需要老年人的配合与协助,而这些都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机,以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改善老年人的社交现状。

四、社区健身设施的发展现状以及老年人的健身情况

(一)老年人对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居家养老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社区内的公共健身设施在的区域因其开放性、聚集性以及健身性,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虽然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健身设施并不是针对对老年^设计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是社区健身设施的主要使用者。

近年以来,全民健身热情高涨,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不例外,2017年全国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次达到6820万,约占当年是老年人口总数的30%以上。以上海市为例,高昌英的《上海市老年^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分析》显示,上海市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每周参与3次以上健身活动的比例为54.62%和62.18%,男性老年人健身活动时长在30分钟~60分钟的占比达到45.09%,女性老年人健身时长在60分钟以上的占比达到50%。老年人在参与户外健身活动的这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和其他参与者产生交流的机会,但是机会的多少以及机会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特点。

社会老年人的健身方式不断多样化,包括且不限于散步、器材健身、竞赛运动、广场舞、太极拳/剑等活动,同时,老年人健身方式也呈现系统化、团体化、专业化的趋势,以广场舞为例,许多老年人自发地组织成为团体,有统一的着装,还会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这代表着中国老年人对健身生活的一个更高品质的追求。

对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的时间长度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因此户外健身活动也间接促进了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其次,居室到活动空间的距离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距离越小,对老年人社交活动的正影响力越大,从这一个方面看社区内的户外健身器材具有明显的优势性。

(二)国内外社区健身器材发展现状:与之相对的是国内社区户外健身实施较为落后的现状,目前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设施更新换代缓慢,从现有的图书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今的社区健身设施与若干年前的健身设施并无太大的区别。工业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群众的需求必然也是在发展、变化的。2.设施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的社区健身设施是在社区建成之初就配备的,但是后期缺乏相应的管理以及维护,在人为以及天然因素的影响下,设备难免老化。3.形式单一,现有的社区健身设施更多的是作为单体存在,没有设施之间的联动性,同时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具体的环境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户外健身设施因其功能性和开放性,吸引了许多老年人的参与,成为老年人的一个日常活动的重要平台,如何依托这个平台,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世界范围内一些地区和国家的老龄化出现得较早,发展得较为成熟,以丹麦为例,丹麦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4.5%,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十七位。在丹麦出现一种新型的户外健身设施系统,在一个区域中包合多种器械,器械包含了不同的难易程度,适合不同身体条件的人群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群体),降低了活动参与的门槛,同时激发了老年人的探索欲望以及活动积极性,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多活动之中,增加了社交的机会。

五、基于社交因素的户外健身设施设计原则

(一)相似性:人际交往中的相似性定律明确指出,每个人都倾向于和自己契合度高的人交往,这种相似性包括了人的信仰、兴趣、爱好等因素,每一种相似性都会产生一种吸引力。促进老年人的社交,首先就是唤起老年人参与社交的意愿,而户外健身设施具备了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老年人对健康渴望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赋予户外健身器材更多具备老年人相似性特点的因素,能够引起老年人的兴趣,刺激他们参与的热情。

(二)以社交网络为中心: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户外健身器材,应以维持、增强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为中心,加强参与过程中的开放性,以此增加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老年人的参与感。除此之外,加强老年人的社交不仅仅是强调老人之间的社交往来,最终目的应该是加强老年人与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的社交关系,尤其是与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在与年轻人的社交互动过程中,老年人因其人生阅历和经验,往往能获得尊重,同时能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认知,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三)系统性: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户外健身设施作为一个要素,与使用者以及环境组成一个大的系统,要做到与环境保持一致性,譬如在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因其地貌特征和空气原因,在防腐蚀性和色彩等方面就要区分对待。

第二个方面,户外健身设施自身要保持系统性,首先在功能上不仅仅局限于体能活动,也可以增加部分有益于智力活动的功能,除此之外,户外健身设施在功能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器材与器材之间有衔接性,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功能,同时是有利于老年人社交活动的新方式。

(四)多種互动可能性:社区内的户外建设设施因其自身的开放性决定了参与的多样性以及人群多样化的两个特点,在这个生活场景中包合了多种的互动可能性。多种互动形式的体验能够达到身心脑力锻炼体验相结合的效果,提升了锻炼的成果和效率,同时也增强了社交活动。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娱乐活动包括棋牌类游戏广场舞等,具有陶冶性情、增进交流、锻炼思维的益处,借鉴其中的互动方式,为发展针对老年人的户外健身设施提供新的思路。

总结

户外健身设施的设计研究,目的不仅仅是让老年人获得一个健康的生理状态,更是希望以户外健身设施为平台,从老年人行为需求探索出发,重心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日本著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曾经说过“以舞台剧来说,有后台作为舞台上演出的支援,同样的,住宅中也有着‘舞台’和‘后台’”。针对于老年人的户外健身设施也应该具备着“舞台”和“后台”,基础的健身功能是“舞台”,为老年人带来的社交上的拓展是“后台”,两者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李浩 朱立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论文下一篇:音乐表演人才教学刍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