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范文

2023-09-08

体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发展策略

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据报道,我国人均活动的体育场地还未达到1.5m2。社会体育融合了娱乐、健身队等多样化活动,涵盖多个领域。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发展较好,不仅有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格局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必要使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彼此的优点,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脑力劳动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亟须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如今,我国民众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由以往的物质投资逐渐转为人力投资。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所以,各国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将其列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投资形式[1]。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多需求。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居民缺乏体育运动意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偏低,城市居民受到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和运动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许多居民在公园或广场锻炼,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能,主要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课程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均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各个高校配置的运动设施和专业教师可以为体育运动提供支持。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民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场地不足、群众运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能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推动高校与社会接轨

对于学生而言,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不仅可以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運动机会。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师资浪费,教师可以对其他民众进行指导,发挥其专业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2]。

(三)促进群众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而存在,若想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高运动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培养全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结合,可以以点带面,有效影响学校周围的居民,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和其他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单薄,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社会体育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不同维度选择运动项目,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效改善当下传统体育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多元化[3]。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此问题虽然较为重要,但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举行比赛、艺术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需求,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多样性特点符合该教育目标,可以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足体育考试需求,其实,体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受教育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不能将体育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如果长时间将应对考试作为重点,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偏离本质,最终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体育锻炼队伍。

(二)高校与社会体育场馆缺乏互补利用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充分,不能满足民众的运动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这些设施在没有课程时,并不向社会全面开放,导致高校内部运动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阻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如果不能予以解决,会限制体育结构长效化发展[4]。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构内容差异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内容不同步、目标不一致,导致二者出现结构性差异。一方面,高校体育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强化运动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来说,其主要通过体育互动的形式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情况。两者目标的不同使二者衔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时间较短,力求通过多元化教育体系在短期内获得最好的教育成果;社会体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四)开放校内场地会干扰高校体育教学

为了减轻社会健身资源紧张的问题,许多居民希望各个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但是若完全开放体育场馆,会影响到校园体育教学的正常工作。现下可行的方案是联合高校组织体育活动。但是社会体育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使二者有机结合出现困难[5]。

(五)向社会过度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社会人员具有复杂性,过度开放校园内部场地,可能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高校出于确保学生安全、维护设施等目的,必然会考虑开放体育设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开放足球场后,若在球场出现矛盾冲突,校方缺少对社会人员的处置能力,没有对社会人员处置的权限;还会造成设施损坏,提高了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

(六)高校体育資源有限

高校一旦实行全面开放,其资源会受到影响。所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不能仅靠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还应进行额外开发。但高校宣传和推广能力有限,仅仅由高校师生对社会人员进行指导不够现实。

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分析

(一)增强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高校可以运用兴趣教育的手段展开教育。高校体育应更新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创建出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优质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将轮滑、瑜伽等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以丰富当下教育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社会体育的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合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6]。

(二)建立并完善体育实践互通机制

为有效发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优势,可以建立并完善互通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体育结构。互通机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习,进而获得社会体育的实践机会;对民众来说,其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锻炼能力,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模式

商业合作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往的高校教育往往基于政府经济扶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合作模式,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还可以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锻炼自我,为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基础[7]。

(四)适度开放高校场地

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和学生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高校室外场地可在确保学生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免费开放,足球场等比较紧缺的资源可通过租赁的形式对外开放,同时,高校应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组建体育管理部门

高校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共同组建体育管理部门,包括体育指导站、运动损伤恢复室等。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担任组织者职责,双方共同协调体育活动。此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开放应遵循相关规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解决高校无法处理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高校可以将校级活动拓展到周围的社区,比如,高校举办羽毛球联赛,周围社区也可以举办羽毛球联赛。高校羽毛球队可以与社区羽毛球队展开比赛,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体育实践的影响,还可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应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拔河、马拉松等比赛,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通过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在活动中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8]。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肩负着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二者接轨是一个双赢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长效化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全民健身”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116-118.

[2] 郭玉.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 李鑫,王恩斌,胡彪,等. 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78-179.

[4] 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 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06):62-66.

[5] 蒋玲.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03):57-59.

[6] 袁红.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163-164.

[7] 王欣,尹斯年,陈杰,等. 加强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接轨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6):162-165.

[8] 卢伟基,卢澎涛.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9-122.

(荐稿人:钟晨,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体育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育人为目标,深化素质教育。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认真组织开展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拼搏向上、公平竞争、追求发展的精神,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推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领导

为全面有序地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使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有部署且落到实处地展开,学校成立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脚踏实地地开展活动,争取学生喜欢积极参加。

组 长: 曹正(校长) 副组长:代朝生(分管副校长)

成 员: 陈焕明、李朝忠、涂云峰、张宗友 职责和分工:

校长:组织制定计划和工作指导。定期召开工作研究。 副校长:组织具体实施、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 成员:

1、后勤保障

2、教导处和大队部,带领班主任和相关老师,开展 “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三、活动主题: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每一天

四、活动目标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含义,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和运动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确保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从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着手,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到100%的学生能每天锻炼一小时,95%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及以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3、学校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每月一次“小小运动会”,以小型多样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吸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并在体育教师、相关老师的指导协助下,认真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努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浓厚班级集体的意识。

4、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图贴、广播、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益处,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给予表彰,以唤起全体老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5、建立学校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氛围,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学校有效的体育活动,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活动措施

1、开足体育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各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或一节体育活动课。体育课由专职的体育教师授课;体育活动课由体育教师制定活动内容并进行巡视指导,班主任老师组织协助;领导小组不定期的听课和学生座谈。

2、确保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两操活动由体育老师,班主任老师全面参与组织和管理。领导小组检查指导。

3、课间为学生提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器具,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固定的地方拿取和放回,并督促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70分钟。

4、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性的阳光体育运动会,让学生展示班级风貌,展示运动才华。并积极选拔和参加区、市级的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

5、建立健全评比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小小运动会”,以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体育,参与运动,提高运动技能。

六、活动保障

1、进一步明确校长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负全责,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阳光体育活动。学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实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立足校园,深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

2、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经费按一定比例投放于学校体育专项项目。

3、按规定配足配齐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后勤部门要随时注意器材的良好和维护,充分利用场地及器材,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学生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4、为了使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学校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方案,就具体时间、活动项目、活动次序、安全防范等事宜做出周密的安排。领导小组每学期都要和体育老师一起制订学校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对活动有要求,有记录,有检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把握发展方向,年末进行总结,保证阳光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有组织、有目标、高效率地实施。

5、严格考核评比,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情况纳入学生体育课程、综合素质多元评价的重要内容,把班级组织体育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把上好体育课,指导学生科学锻炼作为体育教师工作实绩的重要考核内容。以此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深入发展。

中峰小学

体育范文第3篇

摘  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积极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总要求,需要从“教、练、赛”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本文以小学中高年级篮球教学为例,阐述了在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融入“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实施策略,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篮球教学;实践探究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1]同时,《纲要》还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改革目标。这是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基于此,笔者从“教会、勤练、常赛”核心内涵出发,通过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小学篮球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实施策略,以切实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教会、勤练、常赛”内涵解析

(一)“教会”是基础

“教会”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掌握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要点、突破动作难点,从而习得运动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它是一节体育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只有教会了学生掌握相应的身心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才有可能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掌握的运动技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竞赛。相反,如果学生不能了解相应的身心健康知识,学会一些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那么勤练和常赛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教学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勤练”是手段

“勤练”是指通过适宜的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的刺激,将新学的运动技术转化为个人运动技能的过程[2]。任何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勤奋刻苦练习的成果。一个技术动作从生疏到熟练、从卡顿到连贯,都必须经过大量反复的动作练习,才能让身体形成一定的动作记忆。只有通过不断刻苦的练习,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巩固和提高运动效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勤练”是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

(三)“常赛”是拓展

“常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紧张刺激的比赛,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实战技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后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常赛”也承载着体育特殊的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和责任担当、团结协作的个人品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会、勤练、常赛”的内在联系

“教会、勤练、常赛”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3]。“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教会”的主要手段和“常赛”的必经之路,“常赛”是“教会”和“勤练”的延伸拓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构建了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共同推动形成体育改革实效。

二、“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优化内容,“教会”关键在课堂

1.知识与技能并重

在传统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篮球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对篮球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篮球的技术动作,却不了解实际的篮球比赛规则和技术动作的应用场景,从而不能将学到的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比赛当中。因此,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同时还要将如何运用篮球技能、篮球比赛的规则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等传授给学生。

如在室内体育课教学时,组织学生观看各类篮球赛事视频,使学生对篮球比赛规则有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慢镜头播放,介绍篮球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应用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技术动作应用的作用和目的。对于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拓展讲解篮球技战术相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篮球实战能力。在进行室外体育课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带领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并组织小范围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充当“小小裁判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篮球知识与篮球技能。

2.基础与个性并举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一般目标。在保证全体学生掌握篮球基础技术动作的前提下,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向更高水平发起挑战。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为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都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如在进行《左右手交替运球》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建立左右手交替运球的运动表象,了解动作构成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力,然后通过动作分解、完整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左右手交替运球的动作要领,明确运球时的击球部位、手脚之间的配合以及身体重心的轉换,最后通过练习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左右手交替进行运球。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在原地进行左右手交替运球;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左右手交替进行直线运球;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左右手交替运球通过障碍物。

(二)创新设计,“勤练”实施在日常

1.巧设练习内容

“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设置不同密度和强度的练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但枯燥的练习内容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练习的参与度不够、练习质量不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练习环节,由难度较低、容易完成的单项练习入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组合练习,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同步提升。

如在进行《行进间三步上篮》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在篮下找好打板位置,进行打板投篮单项练习,以便帮助学生养成找到三步上篮的起跳位置、合球后顺势起球的动作以及单手高手上篮的习惯。然后利用标志盘做好迈步、起跳点标记,引导学生从原地进行三步上篮,此时需强调出脚的顺序和起跳的时机。再将原地运球与三步上篮进行结合,在篮框两侧交替进行原地运球三次后三步上篮组合动作练习。最后进行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组合动作练习,突出动作的实用性。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动作练习再到组合动作练习,三个练习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学会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

2.丰富练习形式

在体育课堂练习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以“教师教、学生学”的集体练习方式为主,练习形式较为单一;且只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交流合作、共促学习的情感需求,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学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因此,在设计练习环节时,教师要在精选练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练习方式进行教学练习,既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练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营造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时,教师首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明确传接球时手部技术动作、身体发力顺序、重心转换等动作要点,学生根据教师口令分步骤进行集体动作练习。接下来组织学生利用墙面进行自主传接球练习,体会传球时蹬地发力、重心前移、伸臂拨指的动作。然后两人一组进行原地传接球、单次运球接传接球练习,待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之后,增加更高难度的练习,由两人侧向滑步走传接球练习,再过渡到双人行进间跑动传接球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其他有效传接球的方式方法,并进行自主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需密切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保护。该练习环节的设计运用了集体练习、自主练习、合作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实现了这节课的目标。

3.拓展练习场景

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对于实现当前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勤练”理念必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开展阳光大课间、体育社团活动、体育家庭作业等。因此,除了对体育课堂练习的把控之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大课间、体育社团和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视,不断拓展体育练习的场景,积极探索家校联动的体育教学模式,补充课堂练习的不足,真正实现发展技能、增强体能的目的。

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在课堂上主要进行传接球、运球、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动作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创编篮球操,与班主任、体育委员协同组织在大课间进行跑步+创意篮球操的组合练习,在增强篮球练习的趣味性的同时,加大体能训练的强度。在体育社团训练时,增加体前变向运球、击地传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等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在每天体育课后布置体育作业,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篮球技能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更多的篮球实战技巧和锻炼方法,并进行居家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有效实施,“常赛”核心在全员

1.体育课堂课课赛

体育课堂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参与体育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地做出所教学的技术动作之后,教师要结合课堂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巩固且提高学生在学练环节的成果。同时,在比赛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在技术动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后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

如在进行《行进间运球》一课的教学中,设计“阵地争夺战”个人游戏竞赛。学生两两之间进行比拼,每两名学生各持一球,间隔一个大标志桶、两个小标志桶,面对面进行运球准备,听到教师口令后拿起小标志桶后退运球,踩到边线后加速运球到中间位置,率先将小标志桶扣在大标志桶上即为获胜。这种比赛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加速运球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此外,也可设计“种树砍树”小组游戏竞赛,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围绕若干个标志桶进行高低运球接力。听到教师口令后,第一名学生运球从起点出发,将标志桶原地放倒视为“砍树”,踩到对面边线后转身,将标志桶原地立起视为“种树”,返回与下一名学生击掌,下一名学生出发,小组四人率先完成接力并返回起点即为获胜。该比赛将行进间运球与高低运球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运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相互激励、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2.精品社团周周赛

除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开设的各类体育社团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体育教师也需要将“常赛”这一理念落实到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当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与体育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不同,体育社团的主要活动对象是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有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体育社团比赛时,更加注重该环节的灵活性与实战性,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和实战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如在进行篮球社团训练时,教师应每周组织至少一次篮球比赛。在社团训练初期以个人对抗和小团体比赛为主,比赛形式多为1v1篮球挑战赛、2v2趣味篮球赛等,通过修改比赛规则、限制某一項篮球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如在进行1v1篮球挑战赛时,两人在直径2米的圈内各持一球,听到教师口令后各自开始在圈内运球,在保证自己不间断运球的同时,试图让对方运球出界或抢走对方手中的球,任何一方运球中断、出界或者球被抢走即判定为输。这种比赛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与人对抗中的运球控球能力,促进篮球竞技意识的培养。随着篮球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训练中后期应将非正式比赛逐渐过渡为正式比赛,每周组织1~2次的3v3篮球赛或5v5篮球赛,通过团队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培养学生对于各项篮球技术的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篮球实战水平。

3.竞技选拔年年赛

近年来,随着篮球特色学校等的兴起和实施,各类校园篮球、校际篮球比赛也逐渐丰富起来。因此,为了满足特色学校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交流提升,学校需建立良好的选拔和竞争机制,面向全体学生选拔出一批优秀运动员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各类比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实战中突破自我、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形成“人人争先、为校争光”的良好氛围。

如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内年级篮球比赛,为有篮球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篮球水平,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篮球竞技能力与团队配合能力。除了校内篮球赛之外,体育教师也要组织一批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成立学校代表队,积极参与校际篮球联赛,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竞技交流,以点带面、校际联动,促进整体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会、勤练、常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过程,深刻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构建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S],2021.

[2]梁龙旭.体育课“学、练、赛、评”的有效设计[J].体育教学,2021,41(04).

[3]段瑞莉.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J].体育教学,2021,41(02).

体育范文第4篇

摘要:体育绘图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喜爱。田径运动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跑跳投都是人的基本运动技能,并在此上演化了众多的运动项目。体育绘图与田径相结合,对于提高田径教学及训练的质量,开展科研创新,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把田径教学与体育绘图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体育绘图;田径教学

体育绘图即古老又现代,我国的体育绘图最早可以追溯至《八段锦》等,而它在现代的运用的也很多。田径是在各个学校开展最多的体育活动,而随着“全民健身”的口号而来的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压力,田径活动也是最便捷有效的检测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而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动作的难点,这时我们就把体育绘图引入到田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掌握田径动作,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考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都体育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学生。成都体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田径专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校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上查阅图书资料,收集、整理、筛选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设计《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辅助研究问卷》,该问卷共发放200份学生调查问卷,回收172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95%。

3.数据统计法。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常规的归类统计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必要程度调查分析。

总体说来大部分学生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还是认为很有必要的,仅仅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二)学生对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开展的喜爱程度。

据表二的数据显示,体育系学生对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开展的喜爱程度还是很高的,也就说明他们对于体育绘图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并且认为体育绘图对于他们的田径动作的掌握还是有帮助。

三、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辅助研究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兴趣的主要功能就是引起思维的活动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活动都是积极主动的,而田径运动作为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但反复大量的练习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而体育绘图里面流畅的线条;优美的绘图;完整的构图,在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就很能激发他们对田径技术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动作在跃然于纸上,他们就会感到很有趣,从而积极的加入到技术练习之中,量的积累最终都会导致质的变化,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动作的水平。

(二)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掌握的动作要领不正确时,一般都是采用讲解法以及示范法来纠正。但这讲解法不够直观,需要学生在文字和具体的动作之间转换,且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精炼的话往往会给学生错误的指导。示范法观察细节,教师做示范的时候不可能就某一个细节停在哪儿演示,往往技术动作的难点都并不是由一个难得技术动作构成的,需要很多之前和之后的细节才能把动作做好。这时教师就可以画出正确的动作图来与之错误的来做对比,加之以教师的讲解法辅助给予学生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冲击,通过两种图的对比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并给与修正。体育绘图能够给学生直观,全面的动作要领,帮组他们正确的掌握一些技术动作。

(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田径教学中中,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但往往受到示范场地,天气和示范者的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有些田径动作转瞬即逝也不好专门示范中间的某一环节。这样就可能使学生对动作的概念模糊,难以体会动作中的细节。而体育绘图并配合讲解,就可以弥补示范讲解的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点和掌握技术难点。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体会内化为自己的动作定型。

(四)帮助学生对体育美学的理解。

体育绘图构图简洁明了,线条优美流畅,是人体美和运动美的结合。首先田径运动优美的动作作为体育绘图的素材很广泛,既有相对静止的姿态,如起跑的技术,又有腾空翻越的空中造型,如跳高及撑杆跳;其次通过美妙的绘图技术,让学生感觉到形态美、运动美、姿态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力”与“美”中的和谐;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最后通过自己绘图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更使学生不拘泥于田径方面的美的追求,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五)便于教师编写教案。

教案对于教师是备课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份成功的教案应简明扼要。而体育教案因其特殊的性质而应该减少繁杂的文字叙述来表述动作。同样的动作文字要写一大段,这就导致教师不容易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容易看花,这就让学生难以在理解与熟记。绘图就是简单的图形就勾画出来一个或几个;分解或完整;集体或个人;技术动作或动作轨迹。这即减少了教师编写的时间,并且让重难点一目了然,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六)有助于个别辅导。

“对的动作都是一样的,而错的确有各自错的不同”人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标准动作的时候会犯不一样的错误,以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为例:一是要犯含胸错误;二是没有挺髋,三是收腿迟缓。这三个错误最常见,但是每个学生的具体错误总也有各自的特征,比如含胸的程度,挺髋的幅度,收腿的快慢等都是具体的错误,而体育绘图就可以在一个大图上找出各自的不足的点,每个人在给予单独的讲解,或者是单独给学生绘制一幅他们各自的技术动作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体育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下的体育教育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由于疲劳而降低了课堂参与的热情,而应试教育中对文化教学的过分重视使体育教育变得简单化,没有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策略;模式探究

小学阶段下,教师需要能够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创新体育课程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指导小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并敢于尝试各种体育活动。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变化,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提高基础体育教育水平。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常常有一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体育方面的锻炼只需要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坚毅的心态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由于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和时间上的紧迫,小学阶段下的学生就算有意识地进行锻炼,但是体育活動引起的体力消耗导致体育锻炼难以受到实际上的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现有的教学思路,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以提高体育教学的绩效。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在现阶段下的能力水平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促进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当天气恶劣且无法进行户外运动课时,体育老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观看有关体育方面的动画片或电影,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体育运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由于天气原因体育课程在室内开展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学生的情绪也是非常低落的。因此,教师可以挑选了一个有关篮球主题《热血篮球》的动画片,并与学生们一起观看。令人兴奋的比赛过程非常有趣。学生在小学阶段下的理解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可以时常停下来向学生解释与漫画有关的各种情况。专业的篮球知识使学生可以边观看动漫知识边学习,并且使用多媒体信息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育效率。

二、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和谐舒适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执行教育任务,让学生能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在发布正式的教育内容之前,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体育热身游戏,有效地调节体育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兴趣,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小学生处于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年龄,课前游戏非常适合他们的现阶段下的发展,使他们更愿意接受体育教育。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小学阶段下的体育课程时,教师需要能够针对学生自身在现阶段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量,为学生构建出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体育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趣味传球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于体育知识进行学习,并进行相关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实现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且模仿这个动物的叫声,每当学生模仿的动物叫时,就把球传给这个学生,这样趣味化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学习当中,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发掘学生潜力

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受众,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并根据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身体状况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感兴趣。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受专业运动训练,所以在身体健康方面具有很多挖掘潜力。许多的学生在课程开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学习跑步时并没有调整自己的姿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久之后学生跑步速度又快又稳定。因此,体育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他们的潜能,在遇到不熟悉的运动时耐心地指导学生,并鼓励学生,以便他们对自己的运动建立信心。同时教师必须能够深入到体育课程的本质当中,在体育课程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各种运动技能,还通过探索自己的技能并发现了他们最初并不了解的项目,对体育活动产生了热情。

例如,学生每一个个体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在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爱好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教师在课程的开展中,需要教师能够尊重这些差异,以此对学生开展全面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实现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下,教师需要能够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创新体育课程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成周.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新课程·小学,2016,(3):349.

[2]陈飞.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202.

上一篇:中学物理下一篇:教育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