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论文范文

2023-03-17

体育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发展策略

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据报道,我国人均活动的体育场地还未达到1.5m2。社会体育融合了娱乐、健身队等多样化活动,涵盖多个领域。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发展较好,不仅有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格局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必要使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彼此的优点,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脑力劳动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亟须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如今,我国民众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由以往的物质投资逐渐转为人力投资。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所以,各国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将其列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投资形式[1]。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多需求。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居民缺乏体育运动意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偏低,城市居民受到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和运动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许多居民在公园或广场锻炼,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能,主要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课程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均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各个高校配置的运动设施和专业教师可以为体育运动提供支持。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民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场地不足、群众运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能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推动高校与社会接轨

对于学生而言,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不仅可以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運动机会。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师资浪费,教师可以对其他民众进行指导,发挥其专业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2]。

(三)促进群众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而存在,若想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高运动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培养全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结合,可以以点带面,有效影响学校周围的居民,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和其他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单薄,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社会体育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不同维度选择运动项目,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效改善当下传统体育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多元化[3]。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此问题虽然较为重要,但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举行比赛、艺术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需求,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多样性特点符合该教育目标,可以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足体育考试需求,其实,体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受教育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不能将体育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如果长时间将应对考试作为重点,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偏离本质,最终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体育锻炼队伍。

(二)高校与社会体育场馆缺乏互补利用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充分,不能满足民众的运动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这些设施在没有课程时,并不向社会全面开放,导致高校内部运动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阻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如果不能予以解决,会限制体育结构长效化发展[4]。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构内容差异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内容不同步、目标不一致,导致二者出现结构性差异。一方面,高校体育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强化运动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来说,其主要通过体育互动的形式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情况。两者目标的不同使二者衔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时间较短,力求通过多元化教育体系在短期内获得最好的教育成果;社会体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四)开放校内场地会干扰高校体育教学

为了减轻社会健身资源紧张的问题,许多居民希望各个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但是若完全开放体育场馆,会影响到校园体育教学的正常工作。现下可行的方案是联合高校组织体育活动。但是社会体育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使二者有机结合出现困难[5]。

(五)向社会过度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社会人员具有复杂性,过度开放校园内部场地,可能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高校出于确保学生安全、维护设施等目的,必然会考虑开放体育设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开放足球场后,若在球场出现矛盾冲突,校方缺少对社会人员的处置能力,没有对社会人员处置的权限;还会造成设施损坏,提高了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

(六)高校体育資源有限

高校一旦实行全面开放,其资源会受到影响。所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不能仅靠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还应进行额外开发。但高校宣传和推广能力有限,仅仅由高校师生对社会人员进行指导不够现实。

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分析

(一)增强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高校可以运用兴趣教育的手段展开教育。高校体育应更新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创建出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优质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将轮滑、瑜伽等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以丰富当下教育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社会体育的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合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6]。

(二)建立并完善体育实践互通机制

为有效发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优势,可以建立并完善互通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体育结构。互通机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习,进而获得社会体育的实践机会;对民众来说,其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锻炼能力,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模式

商业合作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往的高校教育往往基于政府经济扶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合作模式,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还可以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锻炼自我,为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基础[7]。

(四)适度开放高校场地

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和学生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高校室外场地可在确保学生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免费开放,足球场等比较紧缺的资源可通过租赁的形式对外开放,同时,高校应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组建体育管理部门

高校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共同组建体育管理部门,包括体育指导站、运动损伤恢复室等。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担任组织者职责,双方共同协调体育活动。此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开放应遵循相关规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解决高校无法处理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高校可以将校级活动拓展到周围的社区,比如,高校举办羽毛球联赛,周围社区也可以举办羽毛球联赛。高校羽毛球队可以与社区羽毛球队展开比赛,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体育实践的影响,还可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应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拔河、马拉松等比赛,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通过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在活动中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8]。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肩负着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二者接轨是一个双赢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长效化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全民健身”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116-118.

[2] 郭玉.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 李鑫,王恩斌,胡彪,等. 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78-179.

[4] 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 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06):62-66.

[5] 蒋玲.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03):57-59.

[6] 袁红.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163-164.

[7] 王欣,尹斯年,陈杰,等. 加强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接轨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6):162-165.

[8] 卢伟基,卢澎涛.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9-122.

(荐稿人:钟晨,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体育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涵义

一般认为,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体系,它使组织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如果自己观察,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实际上是组织所重视的一系列关键特征。而体育文化就是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映射,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共同追求的信念,是一种影响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发展的范畴。笔者认为,体育文化应该包含下面六个方面的特征。

1 创新与冒险。应该鼓励成员创新和冒险,这是一个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核心,有了成员的创新与冒险精神,文化才可以紧跟时代,不断适应新的形式。

2 注意细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期望学生做事缜密、善于分析、注意小节。这种文化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有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否则有可能会出现身体受伤。

3 人际导向。结果对学生的人际影响,即一旦学生参与某项体育项目或者竞赛活动,其取得的结果,对学生和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有无影响,和教师的关系有无影响。因为,如果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便会得到周围同学的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但是怕的就是一旦学生在体育项目和竞赛中表现欠佳,是否周围的同学会疏远,轻视他,教师是否会不再那么尽心地指导。

4 团队定向。要让学生养成在体育活动中以团队为第一位置,而个人则放在次要位置。体育教学活动和其他的诸如语文、数学、历史等常规学科不同,体育教学很多时候更加侧重团队的合作精神,就好像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一样,寻求的是一种融合的境界。

5 进取心。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性的培养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进取心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体育教学活动是培养一个学生进取心的最好历练场所。汗水的洗涤、筋骨的劳累、意志的磨练,都会让学生逐渐地坚定自己的进取心。而体育文化应该包含这种让学生有增强进取心的氛围,身处其中,自然想和其他同学竞争,通过竞争逐步的增强进取心,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进取心,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6 稳定性。以维持组织成员的稳定现状为基础,在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稳定性是组织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文化—方面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激烈的体育活动会逐渐抹掉学生太多的棱角,使他们变得更加稳定、稳重。

二、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多种功能,具有分界作用、让学生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加强、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感等。

1 分界线的作用。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它会赋予一个组织群体一种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它使不同的组织相互区别开来。体育文化也同样如此,不同的体育文化也会把不同的体育群体区分开来。底蕴沉稳型的体育文化风格会造就组织的沉稳干练;开拓创新型的体育文化意味着这个体育组织的意气风发的冲劲。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体育文化的培养就非常重要,它是整个学生群体的导航标,引导这个学生群体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

2 成员的认同感。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于凝聚整个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成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会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逐渐地对组织产生一种认同感,让自己慢慢地变成这个组织的一份子,同时,这个认同的过程也包含对其他成员的认同,我们都知道每个成员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体育特长,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更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这些学生之间产生认同感,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显著的正面意义。当然,认同感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对于这个体育集体的认同感,让每个成员都对集体的形象、文化、风格产生了趋同作用,这样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增强了组织的稳定性。稳定性无疑是开展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师可以安心地教授体育技能和技巧,学生才能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无论是哪个体育教师,恐怕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每次上体育课,学生迟到或者缺席,这样会让教师有产生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为何这些学生会在体育课时经常性的迟到和缺席呢?笔者认为这和体育教学集体的不稳定有一定的关系,就是由于不稳定的缘故,从开始零星的几个学生迟到、缺席,到后来其他学生效仿,最终使组织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而体育文化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会让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而不会把上体育课当成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迟到和缺席率,维护了组织的稳定性。

4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这里的集体精神和认同感有相似之处,但是比之认同感又更进了一层,强大的体育文化能够起到凝结剂的作用,把学生紧紧地团结起来,让一些散漫的学生产生了集体精神,让集体精神不够强的学生增强了集体精神,集体有了强大的源动力,才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学生有了集体的荣誉感,才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让对集体的凝聚产生更多的贡献。

5 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从虚幻到实质的转变。体育文化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如何能把无形的精神动力转变到学生的实际行为上来,才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最实际的表现。让本来不喜欢体育或者对体育课产生胆怯心理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且愿意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让本来体育动作不规范的学生,逐渐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让一些依靠体育能力’强而骄傲自满或者欺负其他学生的学生变得谦虚和愿意帮助他人,这些才是体育文化的积极表现。

三、关于体育文化的几点建议

1 强文化与弱文化。体育文化的强弱关系到文化氛围对学生行为影响的大小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稳定性情况。在较强的体育文化中,体育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学生强烈的认可和广泛的认同。接受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学生越多,他们对这种价值观的信仰越坚定,体育组织文化就越强。相应地,体育文化越强,就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越大的影响,因为高度的共享和强度在学生群体内部创造了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氛围。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文化氛围浓的学生群体,学生的耐力和集体价值观都更强,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训练还是体育技能的练习,都要比那些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的学生群体更加刻苦和勤奋,且良好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建立集体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一些需要群体配合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譬如篮球、足球、团体操等,更加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强大作用。

较强的体育文化的一个特定效果就是降低学生的缺席率和迟到率。在较强的体育文化中,学生群体成员对于组织的立场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这种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而这些特征反过来又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缺勤率和迟到率大大降低。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有的班集体体

育活动很轻松,学生不会有压力,只是把体育课当成是第二个课余活动场所,避免了学生由于担心完成不了特定的体育项目而产生的焦虑感和恐慌,那么,在这样的轻松愉快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生当然乐意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没有压力反而可以很好地放松,那肯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然而,大多数的体育课堂充满了竞争、压力、嘲讽甚至是训斥,学生看到体育老师好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胆怯得很。倘若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更怕上体育课了,因为生,怕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成为别人讽刺的笑柄,甚至会被体育教师训斥。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生当然是能迟到就迟到,能早退就想方设法早退,甚至是干脆体育课时直接逃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对体育文化的培育,尤其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体育文化,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2 文化与正规化。这里是谈较强的体育文化会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沿着正规化的方向前进。现在体育教学活动虽然也有教学计划,但是多数都是体育老师一人说的算,可以说金口玉言。一个人的决策很容易受到个人的情绪、性格、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难免会使体育课偏离正规化的道路,走向偏颇。而如果有了较强的体育文化,则会引导整个班集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走向正规的方向。

强劲的体育文化会提高学生的行为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较强的体育文化是正规化的触发剂和替代物。而体育文化较强的班集体可以带来预测性、秩序性和行为的一致性,当体育文化越强时,班集体学生的行为会逐渐地正规化,因为无形的体育文化会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在内心形成一种约束机制,是一种随时可以提醒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的规范机制。这将会给体育教师管理学生群体带来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文显新,人本管理,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

[2]蒋家平,论文化创新与大学管理,清华管理评论,2001(6)

[3]冯旭,浅谈体育教学的教书育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

[4]王庆龙,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5]张宏,赵洪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科技信息,2008(3)

(责任编辑 陈国庆)

体育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体育绘图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喜爱。田径运动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跑跳投都是人的基本运动技能,并在此上演化了众多的运动项目。体育绘图与田径相结合,对于提高田径教学及训练的质量,开展科研创新,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把田径教学与体育绘图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体育绘图;田径教学

体育绘图即古老又现代,我国的体育绘图最早可以追溯至《八段锦》等,而它在现代的运用的也很多。田径是在各个学校开展最多的体育活动,而随着“全民健身”的口号而来的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压力,田径活动也是最便捷有效的检测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而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动作的难点,这时我们就把体育绘图引入到田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掌握田径动作,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考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都体育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学生。成都体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田径专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校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上查阅图书资料,收集、整理、筛选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设计《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辅助研究问卷》,该问卷共发放200份学生调查问卷,回收172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95%。

3.数据统计法。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常规的归类统计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必要程度调查分析。

总体说来大部分学生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还是认为很有必要的,仅仅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二)学生对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开展的喜爱程度。

据表二的数据显示,体育系学生对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开展的喜爱程度还是很高的,也就说明他们对于体育绘图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并且认为体育绘图对于他们的田径动作的掌握还是有帮助。

三、体育绘图在田径教学中的辅助研究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兴趣的主要功能就是引起思维的活动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活动都是积极主动的,而田径运动作为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但反复大量的练习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而体育绘图里面流畅的线条;优美的绘图;完整的构图,在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就很能激发他们对田径技术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动作在跃然于纸上,他们就会感到很有趣,从而积极的加入到技术练习之中,量的积累最终都会导致质的变化,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动作的水平。

(二)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掌握的动作要领不正确时,一般都是采用讲解法以及示范法来纠正。但这讲解法不够直观,需要学生在文字和具体的动作之间转换,且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精炼的话往往会给学生错误的指导。示范法观察细节,教师做示范的时候不可能就某一个细节停在哪儿演示,往往技术动作的难点都并不是由一个难得技术动作构成的,需要很多之前和之后的细节才能把动作做好。这时教师就可以画出正确的动作图来与之错误的来做对比,加之以教师的讲解法辅助给予学生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冲击,通过两种图的对比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并给与修正。体育绘图能够给学生直观,全面的动作要领,帮组他们正确的掌握一些技术动作。

(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田径教学中中,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但往往受到示范场地,天气和示范者的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有些田径动作转瞬即逝也不好专门示范中间的某一环节。这样就可能使学生对动作的概念模糊,难以体会动作中的细节。而体育绘图并配合讲解,就可以弥补示范讲解的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点和掌握技术难点。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体会内化为自己的动作定型。

(四)帮助学生对体育美学的理解。

体育绘图构图简洁明了,线条优美流畅,是人体美和运动美的结合。首先田径运动优美的动作作为体育绘图的素材很广泛,既有相对静止的姿态,如起跑的技术,又有腾空翻越的空中造型,如跳高及撑杆跳;其次通过美妙的绘图技术,让学生感觉到形态美、运动美、姿态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力”与“美”中的和谐;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最后通过自己绘图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更使学生不拘泥于田径方面的美的追求,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五)便于教师编写教案。

教案对于教师是备课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份成功的教案应简明扼要。而体育教案因其特殊的性质而应该减少繁杂的文字叙述来表述动作。同样的动作文字要写一大段,这就导致教师不容易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容易看花,这就让学生难以在理解与熟记。绘图就是简单的图形就勾画出来一个或几个;分解或完整;集体或个人;技术动作或动作轨迹。这即减少了教师编写的时间,并且让重难点一目了然,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六)有助于个别辅导。

“对的动作都是一样的,而错的确有各自错的不同”人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标准动作的时候会犯不一样的错误,以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为例:一是要犯含胸错误;二是没有挺髋,三是收腿迟缓。这三个错误最常见,但是每个学生的具体错误总也有各自的特征,比如含胸的程度,挺髋的幅度,收腿的快慢等都是具体的错误,而体育绘图就可以在一个大图上找出各自的不足的点,每个人在给予单独的讲解,或者是单独给学生绘制一幅他们各自的技术动作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体育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学调查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探讨四川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战略,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现状 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四川12所高等院校。依次为成都体育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

二、讨论与分析

1.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机遇的背景分析。为实施高等教育大开发策略,教育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使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给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带来了全方位的机遇。

(1)社会因素。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和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宏观战略决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把体育作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列入第三产业的范畴。党中央“十五”规划又进一步强调“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国家领导在最近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要把体育产业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这一系列指示,为体育产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2)地域因素。四川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省,处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中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域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加快实施,在未来10年~15年,四川要建设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3)消费者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和休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向于体育消费,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防御疾病。随着“全民健身计划”,“阳光体育”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大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的体育人口将不断壮大,社会对体育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体育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目的是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体育市场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四川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发展模式较封闭,形不成规模效益。高校体育市场的组织形式大多仅限于本校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甚至学校体育场馆根本就不对社会开放,因此其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体育要有市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投入,二是效益。这也是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化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不能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而四川高校体育只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跨世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职能,以教育、培养和发展身体为总目标。其实施的过程也是仅限于本校师生员工这一狭小的领域而不是全社会,对外联系几乎为零。这些因素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的市场窄、效益低,外界投资少等特点,这就限制了高校体育全面走向市场。

(2)目标单一,缺乏组织。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模式单一,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划主要靠“筹、要、靠”依附了上级或学校有限的财政拨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没有把自身体育市场的开发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挫伤了体育教师开发体育市场的积极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所组织的一些有偿健身锻炼和培训班,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规模小,短期行为成分大。

(3)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开发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

(4)缺乏先进的体育教育观念及长远的发展目标。目前的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大多是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给四川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繁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注入更新的教育理念。而在相当一部分办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对教育基本理论知之甚少,不熟悉教育规律,对车内外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在办学思想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5)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但目前四川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主要还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另外高校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资金流向缺少透明度,明晰赞助行为,是校园体育赞助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学校领导者的素质也是影响体育商业机构是否赞助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者不仅要懂得体育知识,还有拥有企业、市场、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高校体育赞助要扎根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合理、有序地发展校园体育产业。

(6)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有待进一步开发。四川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有着业余经营的特点,有偿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方能创收,即使开展了有偿经营的高校,经营的理念也不是很强,很少利用营销手段和策略去扩大影响,去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仅仅是坐等上门。而且能够进行创收活动的大都只有羽毛球馆、游泳场馆、网球场馆、足球场等,大部分室外体育设施和场地,如跑道、篮球、排球场等无法进行收费,能够创收的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创收微利阶段或无利阶段。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院校外消费群体参与率不高,四川城乡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主要还是以公园、街头巷尾等非正式体育场所为主。

2.发展四川高校体育产业的策略。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四川高校体育市场亟待开发。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四川高校在搞好“体教结合”的同时,应把握其发展的机遇,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地发展健康的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过程中,不但要优化高校体育市场的环境,建立适宜的动作管理机制,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向高校体育产业化迈进的进程中,有关部门及教育机构需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多年以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福利性的教育事业支出不得不让位于生产性支出。体育教育的组织者也仅把体育教育看作是社会的一种浪费,并不追求经济效益,体育教育的规模、数量以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都受到财政拨款或福利基金的限制。显而易见把体育教育限定于事业型之中。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在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的过程中,让学校体育产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育体制。

(2)多渠道开展高校体育市场,实现“多赢”。世界各国为争办各种大型运动会的主权展开激烈的竞争。运动比赛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特点,通过现代化传媒的传播,成为一种共识,承办大型运动会比赛所获得各方面收益是无法估量的。1984年美国人尤伯罗斯首开私人承办奥运会的先例,他通过29个大企业公司资助、门票、广告、转播等商业动作,成功地举办了络杉机第23届奥运会。没花美国政府1分钱,反面获得空前的利益,光ABC放手公司约赚了35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在北京高校新建和改扩建不少运动场馆,使这些高校获得空前的利益。高校体育市场应主动寻找机会,获得运动比赛的主办权。利用承办运动比赛的机遇,精神运筹获取广告、捐赠、上级机关投入资金和物质来建设现代化的运动设施。通过承办各种大型比赛,高校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网络。依据高校人才、物质等优势,在确保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周边事业单位、社会的街道连成一体的全民健身网络;高校体育场馆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使高校体育市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吸引众多的团体及个人,步入高校进行有偿健身与体育培训活动。

(4)加强体育科研的实用性。使体育科技成果得到及时开发利用,以拓展高校体育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允许社会各界人士把体育当作产业,当作“无烟工厂”,从事体育劳务的生产和经营,在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取得合法利益。

(5)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推行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或俱乐部教学或体育社团制也可吸收社会人员参加并收取适当费用,实行有偿服务。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机构,对校内学生适当或优惠收费标准,敞开对社会开放,对体育劳力商品交换提供政策支持。

(6)努力将高校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推向市场。每年高校体育竞赛接连不断,从经济效益上讲,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许多高校因经费欠缺,只能放弃参赛。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是值得尝试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有以下4个条件:提高高校竞技运动水平;依靠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成立竞赛管理机构;通过体育广告经纪公司或体育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努力拉赞助,使高校体育竞赛走向市场,体育赞助是高校体育市场运作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于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各运动的市场经营有巨大的资金保障作用。

体育场馆的租赁与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培训是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体育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四川高校要改变过去等“米”下锅的传统经营模式,积极主动与上级体育部门、文化部门联系,力争将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文艺表演等引入校园,这既可以丰富校园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校内精神文明建设,又可以依托完整进行市场筹划与运作,走商业化道路,获取广告费、赞助费与门票费等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校的体育培训业,面向社会举办各种体育班,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指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产业化为方向,改革高校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四川高校开发体育产业是学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一个的突破口,体育的产业化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四川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全面开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自身人才培养,走社会化的道路来实现四川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启明: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马 挣: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

[3]蒋 玲: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

[5]武 斌:论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实施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

[6]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7]李红岩 任保国:关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化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4

[8]张玉芬:对体育院校场馆的经营性管理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1

[9]蒋 玲:高校体育市场的策略与管理[J].中处教育科学,2003,12

[10]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05,26(1):1~6

[11]鲍明晓:我国体育市场投资前景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1~5

体育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看到,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人们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理解,并没有因为自上而下的培训塑造而达成一致,而仍然处在模糊甚至混乱之中。因此,进一步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形式。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比较稳定的静态形式。而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可见,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课程计划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提出了一些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相互适应与沟通

依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琳和扎姆沃特的理论,“课程实施有3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互相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体育课程以《体育教学大纲》形式出现,在《体育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是忠实课程实施取向,全国“一盘棋”。而新课程的理论和理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设计者与教学主体之间应该是相互适应、不断沟通的新型关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甚至是课程的编织者。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体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为了使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特点,课程专家也应该十分了解体育教学及其规律。这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课程编织者”和“专家型体育教师”是我们对体育课程改革所寄予的希望结果之一。教学型课程编制者是指体育课程编制者不仅具备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技能,还应该十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最好有体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并能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进行示范性教学。而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体育教师不但具有教学专长,还必须具备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具有体育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从而形成课程和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关系,二者便于更好沟通和相互渗透。以促使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

二、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完全“创生”,与课程目标毫不相干。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地方进行课程编制的依据,各地应该在这个“标准”的约束下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因此,省、地,甚至县都应建立起长期的课程咨询机构和课程实施的检测机构,为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所产生的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检测以发现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者出现的问题。使这种机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编制者之间的“桥梁”。课程咨询机构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计各水平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开发为教学内容帮助教师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单元体育课程设计。各级体育课程咨询的常设机构,成员可包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深刻理解的体育教研人员、课程和体育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主管体育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所在地区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地、县一级可以聘用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专家长期合作,使这一机构成为一种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的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通过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教学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究造成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混淆的局面,与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理论不甚了解有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形式,几十年来我们更多研究教学理论,而课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近10年新课程改革中才被人们重视,其研究的时间很短,还没被广大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多地认识和熟练掌握。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使体育课程改革更富有成效:一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体育课程论》及相关课程,这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长久之计;二是在各级、各地的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体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的今天,其重点不应再是课程标准的解读或只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这样才能使在职的体育教师在中观和操作层面更好的理解新课程和使用新课程。

四、小结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思想的约束下的教学,相反,研究体育课程也一定是考虑到如何进行教学的课程。我们应该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搭建二者之间沟通和相互适应的桥梁,使课程与教学“各尽其责”又相互联系,实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水乳交融”,以指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正确使用课程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上一篇:青少年体育论文下一篇: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