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论文范文

2023-03-17

青少年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下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生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中的,他们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父母有一定经济能力支撑他们消费,没有生存压力。相比较80、90年代出生的高中学生,无论是出于爱美、炫酷还是其他心理,网络的普及和当下诸多家庭的经济实力增长促使他们的消费水平日益增长,成为新生代的消费主力。新型购物方式和移动式的费用结算形式普及,很多学生在享受购物的过程中忽略了消费安全问题。

关键词:高中学生;消费安全;防范意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有了一定改变,在日益便捷和丰富多元的消费形式创新中,人们的消费安全问题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当下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有了一定消费意识,但在购物过程中由于年龄和阅历认知等,对消费安全问题不甚重视,甚至形成不正的消费观念驱使消费行为,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笔者另辟蹊径从学生消费安全防范意识切入探析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形成正确消费行为。

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态度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受到网络影响很大,多数学生因家庭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并未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消费观念,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低下,容易盲目跟风购买一些不实用的商品,或在爱豆的影响力中购买各种代言产品等,很多学生甚至并非在家庭承受范围内去接触网络贷款购买奢侈品,超出了自己及家庭能够承担的消费水平。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教师理应重视,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盲目消费带来的浪费和危害,结合学科育人渗透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通过了解观察学生的消费行为,评估其是否存在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的问题,平时可以通过结合负面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当消费带来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记账的良好消费习惯,通过记录和客观分析一个周期自己的消费量,统计消费与生活费之间的比例,在对比中判断是否超出计划,下一个阶段如何调整消费结构,量力而行,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适度地消费。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传授知识之外,与学生分享消费观念,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延迟满足,引导学生重视理财,为其后续学习成长和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

二、传递网络购物信息安全防范观念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很多学生都已经很熟悉网络购物,但他们由于防范意识薄弱,经常误点各种广告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教师在引导学生网络购物时要注重引导他们认真了解基本的电商网络支付安全知识,在网络购物时要能够应用权威的合法的大型购物网站,不要贪图便宜访问小的可疑的网站,通过增强网络消费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信息及账户隐私信息。在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认知过程中,具备一定网络购物安全防范意识后,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知识培训中,掌握一些较新的防护技术,通过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获得技能,在最大程度保护自己计算机网络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针对手机与平板电脑上接收的陌生邮件及非法程序做到不打开不运行,避免黑客病毒侵入导致信息外泄。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购物后,收到的包裹软件上的地址信息、聯系方式要能够及时清除,控制信息流失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三、开展主题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得到信息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舆论,其中很多价值舆论的宣传风向较为偏颇,学生没有一定辨别力很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看待消费时会产生攀比心理,跟风现象,针对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正确引导,以免学生消费观及价值观走向歧途。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在班级开展组织主题班会,通过确定班会主题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讨论中,在分享观点和思维碰撞中获得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树立。以当下很火的“校园贷”真实案例现象为例,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现象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方向,了解金融风险,把握其中存在的利弊,懂得保护自己的消费安全隐私。又如,教师还可以关注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攀比消费观和虚荣价值观,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并懂得保护自己的消费安全。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实际高中生活中常常会有各种消费金融方面的安全问题存在,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稍有不慎对后续整个人生价值观树立也有消极影响。本文笔者针对高中生消费安全问题,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态度;传递网络购物信息安全防范观念;开展主题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切入探析了相关的教学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煊.消费安全文化:概念与内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01):118-122.

[2] 李庭春.网络消费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消费经济,2009,25(05):80-83.

青少年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校学生 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时期,此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但认识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方式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但不稳定,思维单纯,模仿性强,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常常会诱发学生的消极情绪,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容易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给学生素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为此,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观原因

在校学生虽未进入社会,但他们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态度,产生心理问题。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出现了生理发育加快,肌肉骨骼迅速增长,身高体重随之猛增,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的系统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发育,以甲状腺机能旺盛而刺激各级神经系统致使神经系统出现兴奋与抑制,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显露,随着机能本能量代谢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由于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着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上探索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但认识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上具有极大的冲动性,自我控制力不强,这些矛盾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旦心理教育不能及时跟上,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

在校学生由于心理诸因素发展尚未成熟,各心理因素之间尚不协调,使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突出。青春期情绪比较强烈,发展迅速,而认识能力的发展有限,认识与行为容易脱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难以统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而意志力一般比较薄弱,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又随着他们独立性意向的发展,拒绝他人的干涉,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感情疏远,摆脱他人控制的能力日益增强,但又希望在同龄人中寻找支持,又不能分辨好恶,加之自尊心很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情绪波动大,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向成人接近,然而离成人心理又有差距,造成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便产生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等级观念,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管理中,老师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认为高高在上,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而青少年正处于信息时代,在网络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使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纷然杂陈,不同观点相互激荡,不良的文化思想和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学生幼小心灵,使其思想、行为与老师的教育发生抵触、冲突,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受他们所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把人格金钱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上产生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赌博、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他们在求知探索欲望的趋使下,容易受暴力影视、黄色书籍等不良宣传品和腐败堕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重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物质生活强烈追求和向往,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强调自我的价值,但理想与现实相矛盾,出现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最低是4%,最高达64%①;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规,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②;青少年有抑郁障碍达44%,曾有过自伤行为,有自杀念头的比率是49.33%③。面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适应,据重庆市对综合、理工、文史、艺术、师范、医院校分类,抽取10所高校调查,虽然都有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但有专兼职人员400多名,其中约占9%,专兼职人员与学生总数之比为1:4000,有心理医生仅占4.2%④;浙江省对全省城镇和农村148所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有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并配备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仅占37.1%,从师资队伍建设看,39.2%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教师,兼职教师中,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只有4名⑤。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领导也不重视,极不适应当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本,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通知精神,将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按照要求各学校必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心理咨询室,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部门成立督导组,使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教育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既有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屋建瓴,统筹安排,成立组织机构,把这项工作列为学校日常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开展心理教育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同,要依托公共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放心理基础知识课,增加经费,购买心理健康书籍,以供学生阅读。还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器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反映出的带有共性的心理热点问题,开设系列心理讲座,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反映出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分别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等问题得以解决,要使心理咨询工作达到目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使咨询者讲心理话,教育、干预和治疗才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开设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康疾病、恋爱及性问题得到广泛和快速地帮助解决,使心理失衡者得以健康发展,要从个别辅导入手,逐步向团体辅导与训练,重点放在团体成员的互动中,通过开展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应性强的健康活动,在互动中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协调健康发展。

3.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普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干预和治疗,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对突出的心理问题,学校又无力解决的,学校应与卫生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变化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芽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档案随其升学进行移交,使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都能够掌握。按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化解心理健康问题。

4.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与有效监督机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机构不完备,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建立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行业标准,统一的评估体系,制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落实实施监督的长效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监督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落实的学校要追究责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除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外,还应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为此,要注意录用一批心理专业的毕业生,增强专门人才。学校还要积极鼓励支持和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或培训,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了解、掌握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以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构建多途径、多载体、多阵地、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针对当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各学校要利用网络技术,开设专门心理教育网站,明确专门教师负责,全国联网,利用网络和电话开展咨询,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建立全国性研究分析机构,形成完备的一体化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面临的突出心理问题,进行公布,提出预警,使预防、控制和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校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必须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此,心理专业的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心理知识的能力,使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都结合心理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教学,把心理健康教学自觉体现和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对学生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纳入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它们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心理教育是提高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关键。为此,要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通性、倾向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早恋、网恋、未婚先孕、明星自杀、毒品问题、艾滋病等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观点,老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矫正其心理问题,使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遵守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易产生失落感,对前途、命运缺乏信心,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做学生的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用爱心去感化、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从心理适应向潜能开发的转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心理健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通过学校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心理适应向潜能开发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心理健康自我的确立,提高自我评价和控制能力,减少心理压力,学习情绪稳定,能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控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梁宝勇.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②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③唐江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2005,19(8):536-538.

④何敏,叶海燕,谢忠明.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3.

⑤高亚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44.

青少年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揪心。目前,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比如上段地区的北滨路沿线“夜跑”已成为青年时尚,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大爷、大妈,青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一)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首先,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决定了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广大基层群众往往把主要消费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宁可就医,也不愿健身,更多的人根本没把体育当做消费,以致体育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很少。其次,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体育既有的工作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据了解,政府所提供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两多、两少”的情况,即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多,“三大球”球场、网球场等适合青年运动的场地设施少;户内设施多,户外设施少。第三,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第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舆论媒体,对青少年社区体育在组织动员青少年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深。

(二)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大多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安排时间、场馆及实施内容,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社区中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因此,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开展。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有待优化。一方面,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质量、数量以及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居民整体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运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不足,无法有效弥补场地不够的困境。

(四)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团与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单位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的分内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有些则把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完全看成学校的任务,忽略了社区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区和街、镇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

(二)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都在持续变化,这就要求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是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和运作。规划过程既要由政府统筹,也要充分听取广大居民意见,将选择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各级政府应当对开放的设施配以一定的经费保障,用于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必要的维护、人员等费用。

(三)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既能将青少年的体育需求?c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较好结合,也能通过良性运作吸引来自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是一条广受认同的社区体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关键。要大力规范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技能培训。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引进符合青少年及其家庭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收取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持续开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应通过开展汇报演出、社区比赛、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

(四)大力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力量,比如,愿意资助比赛的企事业单位、乐于为社区运动服务的志愿者等,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进行有力补充。

(五)关注青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渐渐成为青年潮流,运动类的APP在青年体育爱好者中十分普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青年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青少年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生产生活施加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遇到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笔者试图就此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品德 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的互动性和全球性导致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出现极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缺少甄别力的青少年极易受到不良影响。“网瘾少年”、“网络暴力”等都是这些不良影响的体现。网络的发展已经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并且,作为对新兴媒体的控制和引导,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对网络进行调整。但是,网络报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向众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展示着新奇、诱人、甚至荒诞的信息。因网络的互动性和快速性,这些信息被快速而全面地传播开来,并与影视、广播、报纸等旧有的主流传媒争夺市场。对于在“应试”和“正面”的思想教育中长大、习惯于接受现成观点和结论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而且,这种网络传播因为具备更大的选择性和更强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网络的社会性和隐蔽性,导致人们难以察觉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导致其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难以显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观点比较敏感,并经常有意探索所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网上所充斥各种信息却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网络上真实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中的真实世界容易导致青少年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会对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及学业发展。

3.网络的直接性、效率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使人们方便从自身出发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生活的改进,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网络对青少年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它逐渐地占据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多阵地。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和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教育学生的效果比一般的道德教育方式效果要明显的多。

二、青少年加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网络的普及以及多种文化的冲击,当前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海量的网络信息获取容易,甄别困难,尤其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预防“网络毒品”危害,就必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内容庞杂,即使是成年人甄别起来仍显吃力,更何况经验阅历都尚未积累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众多的社会负面消息的传播,更容易使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不牢,甚至发生畸变。而且,网络上的众多色情信息以及新近发生的“艳照门”、“脱衣门”等事件,极易使青少年思想发生变动。

2.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为了尽量减小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网络游戏虽然对开发青少年智力有助力,但是,因为游戏的吸引力,又导致青少年容易深陷入其中,从而导致生活学习的节奏发生紊乱。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青少年的控制能力,减弱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扩大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从而使青少年能够控制网络游戏,而不再对网络游戏畏避如虎。

3.应对各种文化的侵袭,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最容易接受不同的思想流派,甚至是西方文化的糟粕,因为其的与众不同,更容易被喜欢特立独行的青少年所喜爱。只有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教授青少年去伪存真,辨别西方糟粕文化,才能有效避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偏移。

三、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1.以心理诱导为中介,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网络的交流方式已经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认可,有数据显示,青少年是上网时间最长的人群之一。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起到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涉世不深、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特点,但同时他们还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旺盛的特征。如果从心理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的信息平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筛选出网络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及时将最新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故事发到交流平台上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要开发多种渠道。博客、论坛等互动空间,QQ、MSN等即时交流,都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工具和方式。尤其是博客和论坛,更是因为方便学生隐秘地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并且这种解决方式可以被其他师生借鉴而备受学校师生们喜爱。学校可以组织力量形成自己的博客、论坛圈子,互相研讨,共同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2.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学校是关键。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获取知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目前,学校大多已经建立起了校际局域网、开放网络教室等网络硬件,可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天地,并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师生共同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结合教育教学积极上网、文明上网。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很多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的直接影响者。父母对网络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有些家长盲目抵制网络,强制孩子不要接触网络,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家长联系制度,教师作为中间人,多和家长进行沟通改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莫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

总之,基础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能够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地处理好上网与学习、上网与生活的关系。学校要趋利避害,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校园网,要经受住网络时代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

参考文献:

1.曾保春.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2.山西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调查协作组.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J].山西教育科研通讯,2005,(11).

3.赵锦权.体验性教育理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青少年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加强青少年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提高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加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联系,利用终身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艺术教育成为重要课题。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利用自有场地、优质师资、免费艺术培训等终身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了艺术教育进校园、学生课余进社区中心学艺术等活动,对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免费提供指导和培训。如此一来,在高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利用终身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艺术教育要挖掘艺术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创建学习品牌。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夏庄街道传统民乐艺人演奏的崂山道乐由于缺少组织和经费等诸多原因,逐渐淡出舞台,面临失传的窘境。为了传承民乐艺术,创建一种有效的终身学习形式,夏庄街道决定创建“乐润学堂”,开展民族器乐培训活动,发挥老艺术家们的传、帮、带作用,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免费开展民乐培训。为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特聘请多位传统音乐专家和学者任教指导。学堂利用节假日时间,开设了二胡、笛子、扬琴、琵琶、葫芦丝等10个面向青少年的培训班,3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近几年,学堂又增加了古筝、扬琴、三弦、古琴、大提琴等培训班,现面向青少年的培训班达到20个,学员增加到400余名。

随着乐润学堂不断发展壮大,青少年学员演奏水平不断提升,艺术团逐渐活跃起来,各种演出比赛和社会公益活动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多元的学习内容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艺术学习,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开展青少年艺术教育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学生参与不足、街道发展不均及教育项目较少等。虽然近几年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艺术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当下争升优质初中、优质高中、理想大学的背景下,学生升学压力依然很大,“不管学什么都不能耽误学习成绩”的思想挤压了青少年发展艺术爱好、投身艺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发展水平不一,侧重点不同,使社区教育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青少年艺术教育水平;而且目前社区教育中心对青少年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等少数几个方面,项目较少,满足不了青少年艺术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整合、拓展终身教育资源,制定适合青少年发展的艺术学习策略。一要整合终身学习资源,培养艺术学习兴趣,大力宣传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艺术教育的文化环境,为热爱艺术的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区和学校可利用百姓乐园、国学公园、区图书馆等终身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艺术学习。二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推行在青少年艺术教育方面成功的做法。例如:指导各社区教育中心开展青少年艺术学习进校园活动,为青少年艺术学习提供上门服务,节省学生宝贵时间;开辟专门学习室,为青少年提供艺术学习场地;挖掘当地音乐、书法、繪画等方面的优秀艺术人才和百姓学习之星,为青少年艺术学习提供优质师资;积极创建青少年艺术学习品牌,形成艺术学习团队,提高艺术学习覆盖面和艺术教育水平。三要拓展终身学习资源,促进艺术学习多元化发展,鼓励培训机构举办艺术类公益课堂活动。教育机构可充分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课程特色,与学校、社区协同合作,开展艺术课程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弥补社区艺术教育课程单一的不足,满足青少年艺术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培训机构、学校、社区三方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培训。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编辑:曹霁

上一篇:小学生体育论文下一篇:体育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