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

2023-03-20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育实习模式的作用

教育实习模式的作用在于,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对于教育实习模式来说, 其包含着多个步骤, 如果能够合理对其进行应用, 无疑就可以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效率, 使其更好的就业。尤其是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来说, 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 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由此可见, 能否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教育实习模式, 不仅能够对学生实习的效率进行影响, 同时还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态度和就业信心。

教育实习模式能够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 避免学生离开校园就“肆意妄为”。很多学生认为实习过程中自己自由了, 不用再受学校的管理, 因此在实习岗位上几不认真对待, 也不负责守信, 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其实习效果。教育实习模式的存在能够让学生充分重视实习, 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当中[1]。

二、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

(一) 完善实习评价方式

在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中, 想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就必须要对实习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具体的说, 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来说, 其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中的实习目标明显不同。在现实情况下, 一些同学比较倾向于强度较大、具备刺激性的运动项目岗位, 如篮球、足球教师等等, 而一些同学则比较倾向于技术性的运动岗位, 如羽毛球教师等。而根据实习目标的不同, 教师对他们的实习评价标准也不能够完全相同。建议教师能够对不同目标学生的实习评价进行分别处理。可以说, 完善实习评价方式, 是促进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完善的重要一步[2]。

(二) 加强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个人观察、实践能力。对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来说, 其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由此可见,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是为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重视, 那么学生未来也就无法较好的得到发展。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完善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实习。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加强对体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对于教师来说, 其除了需要教会学生基础体育知识外, 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环境。此外, 体育教师还必须要给予更多探究时间和空间, 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 加强其身体素质, 在现实情况开展体育活动, 为其实习打下基础。由于课堂时间不过几十分钟, 所以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去对体育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这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缺失, 其忽视了学生的想法。所以, 体育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对观念进行转变, 尽量解放学生的头脑, 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观察、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的实习[3]。

(三) 树立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完善的意识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 想要完善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 就必须要在学校内树立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完善的意识, 只有树立意识, 才能够更好的对实习模式进行完善。具体的方法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 例如, 师范院校的教师可以深入对学生进行调查, 充分加强对学生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个人实习计划进行制定, 并督促其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这是一种无形但却并不严格的约束, 其整体约束的过程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对实习计划进度进行调整。这种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的计划可以在现实情况下较好的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提高, 从而对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进行激发, 间接完善实习模式[4]。

除了参与实习之外, 教师也应该让学生积极的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记录, 完成自我实习评价。当这一意识得以树立,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也基本能够得到完善。

(四) 处理好理论内容与教育实习模式的关系

处理好理论内容与教育实习模式的关系,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的完善来说, 十分必要。很多教师在现实情况中, 比较重视理论, 而还有一些教师主要让学生进行实践, 认为理论无用, 毫无疑问, 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基本的方法, 都存在一定的缺失。理论由实践而生, 实践则以理论为支撑, 在实习阶段及日后的就业阶段中, 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来说, 理论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就业行为, 而实践则决定着学生就业后的具体表现, 二者密不可分。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实习阶段必须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教育实习模式的关系,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师范院校想要合理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 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 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一部分, 实践也同样必要, 如果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那么后果也就不堪设想。在最开始进行实习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理论指导, 扩充学生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结构, 而实践指导则被安排在理论部分之后进行完成, 这种方法较为传统, 也培养了不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但不得不说, 这种教学方法以及无法满足体育教育专业的需求, 因为如今体育教育的工作难度越来越高, 如果先完善理论内容后进行实践, 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出现脱节的情况, 直接影响体育岗位工作效率。想要避免这样的问题, 教师就必须要将理论与教育实习模式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处理好理论内容与教育实习模式的关系。

(五) 通过市场需求调节教学目标

想要更好的达到目的, 师范院校有必要通过市场需求调节教学目标。其中, 可以运用“目标教学法”开展体育课程教学。随着体育养生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 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毫无疑问, 市场需求时刻都在变化, 这也就使得现实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且不同的人群对人才的需求不同, 所以, 对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来说, 其必须要结合市场变化、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情况等因素, 优化教学目标, 使目标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确保目标教学法的有效性[5]。

以体育养生岗位的实习为例, 在体育养生练习过程中, 对于社会群众来说, 其普遍能接受太极拳,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需要重点提高学生的运用太极拳的能力。而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对于易筋经和五禽戏等养生气功也能够接受, 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对五禽戏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太极拳, 此时, 教师就可以拓展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养生知识, 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更好的完成实习, 从而合理就业。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育实习模式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合理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完善, 能够较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这一过程也符合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背景。通过完善教育实习模式, 能够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更好的投入到实习的过程当中, 长此以往, 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行提升, 还可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其实习期过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市场需求时刻都在变化, 这也就使得现实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且不同的人群对人才的需求不同, 所以, 对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来说, 其必须要结合市场变化、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情况等因素, 优化教学目标, 使目标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摘要:对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模式来说, 其较为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对其认同感不高, 兴趣不浓。而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只有明确实习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善,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唤起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意识。因此, 本文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为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师范,体育,实习

参考文献

[1] PHAN BUU TU (潘宝秀) .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 余欣蔚.基于教师专业化培养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17.

[3] 王婧.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7.

[4] 董志艳.扬州高师院校体育师范生在中学教育实习中的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 2016.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对策

[作者简介]哈增红(1973-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体育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41)梁勇(1970-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张雷(1981-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河北石家庄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04035)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并行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在整体“就业难”的背景下也同样出现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各体育院系的在校生人数大增。近几年来,体育专业毕业生传统社会需求岗位减少,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各地及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具备的就业竞争优势。锐意进取、勇于开拓、追求竞争、顽强拼搏、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深植于体育毕业生的意识和行动之中。相比其他专业毕业生,体育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耐挫力强,更具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健康阳光的外形、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容易融入团队并激活团队。体育专业毕业生更适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主动出击,以赢得先机。

2.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的劣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劣势较为明显,人文素质的缺乏、浮躁的个性和不善于总结、学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体育专业毕业生如何抓住机遇,更有效地占领体育产业和大众健身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是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3.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第一,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岗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体育的经济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大量投资和体育俱乐部的大量兴起,群众的健身意识逐年升温。

第二,社会对体育人的认识更加深刻。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人对体育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概念取得新突破,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4.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伴随着体育事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体育院校应坚持大体育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占领健身市场,服务大众体育。应不断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路,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建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培养大批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具备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抓住社会体育对保健康复、健身指导、体育舞蹈、体育英语、网球、高尔夫、体育赛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市场。

二、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轨阶段,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近些年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缩编等使主渠道吸纳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有限。随着形势发展,非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参与体育相关单位部门竞聘,岗位竞争更加激烈。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体育毕业生就业。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别很大,选择城市并投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成为目前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要想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郊乡村的文化体育产业,这也将是我们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潜力市场。

3.学校因素。第一,体育院校教学体制改革速度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体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体育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体育院系培养人才不对应,现在体育专业重复设置明显且专业设置较细,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任重而道远。

第二,职业指导不规范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指导课程不被重视,师资多为兼职,且结构和比例不够合理。学校对就业工作认识不到位,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向面临毕业的学生单纯传授应聘技巧的“包装工程”倾向,这与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学生因素。第一,职业观念有偏差。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缺乏正确职业观念,使得毕业生常常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行为中走弯路。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毕业生难以抓住就业机会,更不必说创造机会。

第二,毕业生角色转化不充分。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不能正视“给”与“要”之间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讲主要的经历就是学习,家长“给”出学费“要”学校的服务,学生完成学业后开始接受单位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单位“给”即出钱,“要”毕业生(职员)的智慧和服务,这种角色职能的转变使得阅历尚浅的毕业生不能够及时转变观念,从而影响到就业行为和就业质量。

第三,独生子女意识较重。近几年的毕业生生于80年代,且独生子女偏多,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偏弱,对家庭的依赖感较强。体育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因而部分毕业生变成“啃老族”,成为毕业生中“主动性失业”群体。他们并非没有就业机会,而是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的落差让他们不愿屈就。

第四,运动经历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因体育成绩优秀和在运动会上的不凡身手而备受瞩目,但体育特长生往往文化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同等学习水平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通常在高考中被淘汰,没有进入大学深造,这都将会导致体育生自我认知偏差。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比赛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体育生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少年时期参加比赛经历过的假队员、假年龄、兴奋剂等现象也会诱导个别体育生认为投机取巧属正常现象,不重视夯实自己的实力根基。

第五,家庭期望值太高致使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较高,体育生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械、实验设备要求高,所以学费相对较高。教育投入大导致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升高,急于回报家庭和物质世界的诱惑都导致毕业生更重视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空间。家长不了解就业环境,容易给毕业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错误的导向。

第六,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知识储备有限。学习经历和学习精力的缺乏是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没养成良好学习基础和习惯的原因,从而导致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缺乏。体育特长生头脑灵活,反应灵敏,但学习时间往往被体育训练占用,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训练当中常会被安排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课,体育生往往因为过于疲劳导致体力和精力透支而影响文化课学习。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掌握社会所急需的技术和能力,缺乏对职业和自我合理的认知和定位。

三、解决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体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用工制度、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和户籍制度;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抓好各地区对政策的落实工作。在市场配置方面,加大用工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放开用人单位的自主权,防止劳动力市场人为分割,保障人才自由流动不畅;由政府统筹,各相关部委协调,加强下基层毕业生的权益保障。加大对体育院校的投资力度,保证教学需求并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

2.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育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培养的学生要想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宽专业,夯实基础。专业不等同于职业,可以考虑在招生条件上,宽进严出,实行弹性学分制。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可以尝试学生自选专业,尝试采用“2+1+1”的课程模式,新生入学两年是通识教育,三年级进行专业学习,四年级进行社会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较宽厚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来做出更理想的学业选择。

在课堂教学环节,专门设置 “创新与技能系列课程”,通过专门的训练,侧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在课下,高校的社团活动可以与“第二课堂”对接,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尊重、团队、服从等意志品质。针对社会需求和体育生的素质缺口全面开设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营销学、职业指导、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社科应该有所调整,技术课教学目标不再是竞技成绩而应为具备标准规范的专业技术示范能力,懂得力学、生理学原理,具备品评比赛、解读和撰写体育科研论文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比赛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

3.体育专业学生要及早树立职业观念,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要像对待职业一样对待大学生角色,客观地做出自我评价和对所学专业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早建立大学阶段乃至长期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和市场接轨。

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诚信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对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积淀,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产业及人才结构完善而缓解,而体育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相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体育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体育类毕业生会站稳体育市场并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唐晓辉.山东省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L].http://www.

lw23.com/lunwen_204688492/,2004-03-01.

[2]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3]高雪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体制变革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4]蒋琴雅,胡玉东.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5]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社会体育;培养模式;就业;培养方案

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在即,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究竟区别在哪里?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如何将《意见》融于修订之中?本研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后,进而对新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设定等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对2012届至2015届的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角度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1.1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活动等工作。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休闲业、休闲体育服务业和休闲、娱乐、健身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管理与指导、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_2],体育学院也不例外。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2.1.2课程设置

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部分(见表1、表2、表3和表4)。在选修课部分设计采用了比较流行的模块理念,共4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通识理论;模块二,运动技术;模块三和四为2个专业方向,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社会体育专业方向是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运动。

1)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全国高校几乎都一致,首都体育学院在该部分加入了“体育概论”这一课程以体现体育专业院校特征。在公共必修課程部分,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上没有差别。

2)专业必修课。比较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发现,二者区别依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19门专业必修课,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20门专业必修课,其中有17门课程在内容和学时上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可以看出,上述不同课程也就是这2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此分出了2个不同的专业。

3)专业选修课模块一(通识理论)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中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分别开设了10门课程,其中只有一门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康乐体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这2门课的设置原本是希望2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了解一下对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为是选修部分,所以每名学生可在共计19学分的课程中选修至少13学分完成学业;若是2个专业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述这2门课程的话,则这一模块恐怕会再次出现课程、学时完全一样的局面。

4)专业选修课模块(运动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2个专业的运动技术模块选修课设置完全一样。在通识理论模块差别不大的前提下,运动技术模块又完全一样。在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是一致的。此外,可供选择的运动专项过少(羽毛球、网球、健美、瑜伽、游泳),导致学生不得不学毫无兴趣的项目。

5)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四(专业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模块三、四的设计初衷是与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指导;休闲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

①社区体育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目前虽然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获得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但目前参加这一培训的主体普遍是进修的公职人员。若想从事这一领域工作,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获得社区工作的岗位。

②健身房指导。这一岗位要求较高,中国唯一的健身教练认证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中国健美協会颁发的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是世界健美健身联合会对私人教练水平进行认证考核后颁发的专业证书。专业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初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中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高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国家级)、国际私人健身教练(IFBB)。目前,课程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培训和输送渠道。

③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我们培养的是导游、中介组织者或参与其中的管理者。这个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课程的内容以领队、导游为主。导游必须持证上岗,目前对于户外领队还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全民进入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前景较好,但需要从业者抛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和收入,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生存风险。

④高尔夫球。高尔夫教练,同健身教练、导游一样都必须持证上岗。通过中国高尔夫协会相关资质考试获得CGA认证,即可成为职业教练。学生仅仅依靠简陋的挥杆练习场,几乎是不可能从事这一领域教练工作的。除此外,高尔夫俱乐部的前台接待、球童、场地养护等工作似乎又不需要大学本科学历,且收入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其毕业生真正在高尔夫领域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1.3专业实习

目前2个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6个学期实施,共计18周。在具体实习的单位上,2个专业并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实习基地有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区体育局、区体育科研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培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实习岗位有前台接待、会籍销售、幼儿健身、场区维护。街道社区的实习工作以协助办事人员日常工作、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以前台接待、球童、场地维护等为主。网球培训俱乐部实习点以协助俱乐部日常运行、协助主教练进行青少年启蒙训练为主。实习基地围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领域经营管理场所选择和设置。在经营性场所实习,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存在问题:健身房实习生无法进入健身指导领域,只能做外围服务性工作。社区实习与将来就业无法挂钩。体育局、体科所实习领域与本专业比较接近,但目前这些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也是让学生做些外围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帮助有限。网球俱乐部实习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专项学生技术指导能力有提高。街道社区和留在本校各科室实习基本与专业无关。

2.2近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

2.2.1就业现状

本研究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获得近4年(2012届至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其中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9人,社会体育专业192人,涵盖这2个专业的近4年的所有毕业生。

根据对就业数据统计,每年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都高达96%以上。其中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学校体育教育、国企、文化体育、部队、公司、村官、行政机关、待业和灵活就业。升学是指考取研究生,休闲体育专业有3人考研,社会体育专业有7人考研。部队主要是考取特警和警备局武警,2个专业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3人入警。社会体育专业4年累计有7人选拔任北京村官。入职体育文化公司的人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机关主要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合格者,入职公务员系统。当然,数据中不乏个别学生为完成学院就业指标任务,临时找公司接收了事,实现一次就业,但是数据中,被教育系统、特警、警备局、考研升学、村官、文化体育公司及行政机关这些接收单位的數据是真实可信的。

2.2.2就业岗位分析

2.2.2.1教师岗位

尽管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但无论是社会体育专业还是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有半数在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占到53.7%,休闲体育专业占49%,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占少数。主要原因:1)北京地区由于户籍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较大。2)部分中小学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宽松,有些毕业生先入职工作,补考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获得教师岗位编制。3)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4)社会大众对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了解不多,体育考生身份加上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获得认可,尽管这2个专业与学校体育教育无关。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入职体育教师岗位的数量在2014届就业情况中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因是从2014届毕业生开始扩大招生范圍,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在北京入职中小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统计就业数据仅发现3名京外生源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北京籍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例如: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2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23人是体育教师;2015届休闲体育专业1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16人应聘到体育教师岗位。

统计发现,在所有体育教师岗位中,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如图2所示),并非毕业生不想选择初、高中,而是初、高中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小学相比,初高中的教师待遇更高、作息时间更灵活。就教师岗位而言,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外,还要面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此外,近几年体育专业研究生群体也加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聘竞争中。

2.2.2.2体育文化公司

体育文化公司的岗位与这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问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高度吻合。体育文化公司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推广公司、体育顾问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单位为体育文化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规模上仍然不大。个别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标注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二次就业也无外乎是学校和体育文化公司2种。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只能选择体制外的岗位,这样在扩大招生范围之后的2014届毕业生中,这一数据也发生了急剧的增加(如图3所示)。

2.2.2.3升学

累计2个专业的4届毕业生中,有1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个别入职中小学的毕业生通常会在工作后考取在职研究生。这个数值比例不到3%,同其他综合大学相比较,少之又少。体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政治全国各专业统一命题,各100分;各院校单独出专业试题,专业课一150分、专业课二150分。不同专业根据报考热度有所差异,热门专业录取在360分左右,冷门专业则需要280分左右。虽然,考研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准备,继续深造,为就业拓宽方向和门路。

2.2.2.4特警、武警

北京市特警总队和北京市警备局在2012年和2013年进行了2次招收应届生测试,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有13人通过测试入选。应该说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体能测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岗位的招录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2014年、2015年北京市没有进行招录,2016年招募测试又重新启动,这种不确定性让学生无法提前进行测试准备。

2.2.2.5其他(公司、待业、灵活)

这一部分的数据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租赁信托公司、园林绿化等。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不排除学生为完成就业任务指标,而采取临时应付的可能性。

2.2.3矛盾所在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非常少。反观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占有绝对比重。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因此,体制内的工作成为首选,其次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体制外工作。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二者比例趋于平均。受京籍户口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被迫选择体制外的企业、公司等工作岗位。

2.3培养方案修订对策与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发展目標,强调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无疑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2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3.1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3.2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建议将专业模块设置为以下几种。

2.3.2.1学校体育(体育教师)

相应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青少年心理发展、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是,体育专业以田径、体操、足、篮、排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向则以羽毛球、网球、游泳、户外拓展等新兴时尚运动为主,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对这些专项教师的需求。

2.3.2.2職业体育(陪练、私教、导游、领队)

相应课程: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户外运动领队、体育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与运动训练专业区别是,培训目标定位在初级或是启蒙级别的市场培训,更加贴近大众健身领域。

2.3.2.3升学、公务员(考研、出国、村官、行政、武警、特警)

其相应课程为,大学英语(四级)、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考试课程内容全国统一要求,个别地方政府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2.3.2.4经营管理(公司、企业)

相应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法、管理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区别是,其具备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体育市场一线培训、俱乐部经营、业余赛事策划等。

2.3.3运动专项

设立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4种泳姿、救生、潜水)、健身健美(限男生)、健美操(限女生,健美操、瑜伽、普拉提)、搏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户外运动(攀岩、拓展、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每个项目设定不超过20人,学生初选,任课教师复选,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可进行调整。

2.3.4专业实习

依据学生运动专项与就业需求来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去除高尔夫俱乐部、居委会、本校科室,减少健身俱乐部数量,增设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公司。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现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等方面差别不大。

2)现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方向比较狭窄,培养过程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条件。运动技术专项种类可供选择太少。专业实习岗位对学生锻炼不够。

3)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北京生源毕业生入职体育教师岗位比例较高,且以小学为主。京外生源毕业生则就业岗位最为接近专业的培养目标。

3.2建议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2)增加运动专项选择数量,延长运动技术学习课时。依据就业趋势调整专业方向模块,调整专业实习基地。将学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相结合。

3)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只注重学习而忽略自身的素质训练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校在培养全面型后备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磨练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提高现代高等学校全面的教育水平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重点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动机、态度、次数、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性条件,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的建议,并为其他高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便利资料。

根据研究内容和现实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对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00份。

从调查情况来看,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整体上还算不错,他们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这有利于周口师范学院近几年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加锻炼的时间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70.4%的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是在60分钟以上,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在51-60分钟的占8.8%,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达到44%,下午课后锻炼的占8.2%。由此可见,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时间而决定的,有6.6%的学生坚持锻炼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锻炼强度达不到,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应该引起重视,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和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有关。大学生普遍生活自由,闲暇时间比较多,但实际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并不是很理想,观察校园中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情况发现,和调查的结果并无太大出入,除了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热衷于晚上参与锻炼。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短暂性和随意性,没有一定的规律,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内在心理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是由学生们自身对体育的爱好来决定,一旦出现喜欢某个体育项目的情况下,体育动机就在他们心中萌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调节、始动、定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对参与锻炼的效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情况统计,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较为明显,其中健身减肥依然是他们的首要动机。不仅在学校中是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大部分人的锻炼动机也离不开健身减肥;娱乐消遣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主要动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比较丰富,可利用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当然也有大部分同学以交友和健美的目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生活。总的来说,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在动机上还是明显符合大学阶段,动机比较明显,说明学生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在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和消遣娱乐上面有着比较大的特点,促使大学生们开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情况调查统计,在所有的统计中,有89.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有8%的大学生感觉参加不参加锻炼问题不大,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我国各高校中,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是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的重要依据,是高校发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体现各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调查研究表明:有69.2%的大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且有53.2%的大学生一直都参加者锻炼,82%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不喜欢的仅有4.4%。

周口师范学院的调查情况说明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良好的。今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项目,适当地举行有关体育锻炼的小活动,使学生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锻炼中来,使每位学生都拥有“我锻炼、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四、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学生有7.8%,每周参与两次的学生相对来说人数比例比较高,高达45%,每周在三次锻炼以上的,人数接近于参与一次人数的两倍,占到14.6%,除此之外,不固定参加锻炼次数的人数也比较多,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2.6%。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观上讲由于自身对这方面的认识稍有不足,没有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客观上讲就是学校拥有的便利条件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场地的优势,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锻炼中来。

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根据大学生参与项目情况调查的调查可以看出,球类运动还是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选择参与项目最多的是健身跑步,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三。此外,根据参加的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们所选的运动项目,部分与学校现有的体育配套设施有关,学校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相对多一些,参加这些项目的人数也相应多了起来。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体育配套设施和增加项目场地,不能只凭学生们自己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对所喜爱的项目产生距离感,当场地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之后,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进行,时间形式等各方面不受限制。

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健美操、舞蹈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娱乐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评价的主要思路,随着体育功能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希望把一些休闲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等活动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六、建议

综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以及分析,结合周口师范学院的实际,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查阅相关介绍关于锻炼效果的书籍,练习持之以恒的态度,练习敢于拼搏的精神,在锻炼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尽量多地给学生们传递积极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我锻炼我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1).

[2]代杏杏,王彬.河南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0 (31).

[3]常生,陳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0).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以百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百色学院及同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学生实习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转化为体育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本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交流沟通在师生之间是互补的,有了良好的交流,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调查得知,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主要表现在课后总结不及时或走过场,没有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由于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多是靠自我管理,这就容易使部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养成自由散漫、不遵守实习纪律等习惯,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实习单位领导及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的重视不够

调查了解到,实习单位的部分领导对体育教学实习的重视不够,部分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工作不够严格,甚至不负责任。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的领导不能深入与实习生交流,对实习生的态度不够认真,只追求完成任务而没有让实习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严格,对实习生上课及课后的评价和指导不够。

(三)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

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马上要转变角色,从一个学生的角色转变成教师,很多人都不能迅速适应新角色。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具有双重身份:老师和学生。作为老师要管理和教育好学生,作为学生又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就是因为这种双重角色使得许多实习生不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导致在实习的过程中易出现了两种问题:一是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不知所措,到处碰壁。二是实习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做事不够主动等。

(四)组织教学能力缺乏

组织教学能力表现在四个方面:设计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设计能力方面,实习生对教案的设计能力不强,譬如一节课应该如何导入、重点难点该如何突出等环节的设计欠科学;施教能力方面,实习生在讲解示范动作上存在口头表达不清楚、动作示范不到位等问题。控制能力方面,实习教师不能及时和有效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不能驾驭好课堂。应变能力方面,在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

三、提高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对策

(一)制定严格纪律,进行规范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除了按实习学校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外,还应该安排专门的带队老师,以便规范管理实习生。这样以来,实习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或发生突发事件可以请教带队老师,既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情况,更有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实习基地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在体育教学、培训方面的机构的联系和合作,根据最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提出尽可能丰富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让实习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准备工作包括: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三个方面。调查得知,百色学院比较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中学公开课的示范录像或到一些中学进行实地观摩评课等方式,使学生形成体育教学的直观认识。

(四)重视专业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陈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做出必要的的硬性规定,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引导和要求,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知道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保健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转型要求,如何培养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加强体育教专业实习环节,优化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以百色学院为例,对新建地方本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B237);2013年百色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靳军.高师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11).

[2] 杨洪辉,卢玲玲.高师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02).

[3] 蔺永琴.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05).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下一篇:毕业实习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