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

2024-02-25

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第1篇

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

1、当前社会正处于矛盾高发多发期。据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显现是这个时期的必然性。从鄞州实际情况看,近年来特别鄞州撤县设区的8年多来,改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随之带来的诸如经济结构转型调整、重点工程量大面广、来外人口集聚增加、历史遗留问题层出不穷等等,此外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安臵、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凸显,这些社会现象必然会涉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纠纷,加上群众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各种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压力。

2、当前社会正处于舆论危机活跃期。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媒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从近年来各地的信访维稳实践来看,广大群众在传统渠道反映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时候,喜欢找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反 1 映需求。而少数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注重片面地追求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从各种渠道收集转发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加上传统媒体的共振作用,给突发公共事件后期的处臵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如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事件,在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和广大网民的热议中,舆论危机骤然升级。

3、当前社会正处于网络迅猛发展期。我国目前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8.9%,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博客用户规模2.2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人。同时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无业下岗失业人员比例上升、农村网民规模逐步增大、中高收入的网民数量有所增长,网民的组成更加贴近现实的社会结构。虽然不能说网民代表全体中国人,但研究显示,网民作为中国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积极地关注和反映社会现状,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人群基础。

4、当前社会正处于危机观念转变期。危机是社会的一种常态,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危机本身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处臵得到还可以转“危”为“机”。过去相当多的党政领导几乎是出于本能的拒绝信息公开,认为负面信息传播会引起恐慌,会影响社会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多发频发,鄞州党政部门从中看到了“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维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舆论发展形势,正在慢慢转变的危机观念。如鄞州高桥镇某村村民为反映诉求,在各种论坛上发贴制造影响,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为平息网络舆论,当地政府召集市、区两级主要新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针对村民的诉求提出了具体处理意见,经刊登转发后迅速平息了网络舆论, 2 为妥善处臵该事件赢得了舆论基础。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

1、传播速度成几何级增长。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和速度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想在互联网时代封锁消息几无可能。一个网民在上传稿件或发表意见和观点只是半秒钟的速度。一个网上稿件被另一家网站用抓取软件抓走的时间是53秒,5分钟之内就被转载成千上万次了,一条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以N×N次方的速度传播。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新型传播形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2、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随着网民数量的急速增加,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舆情逐渐走向趋同,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网络已经成为反应社会舆情最主要的媒介。互联网从舆情事件的发端到推波助澜,再到最后舆论主题的形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南京周久耕事件为例,事件的缘起是网民因为周久耕一句引起公愤的话发动了对其进行的“人肉搜索”,个别网民发现“天价烟”和名牌手表引起网络舆论潮,最终导致司法机关介入调查。统计发现,近年来全国典型的网络舆情多数发起于互联网,平息与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舆论的“主流媒介”。

3、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排名前100的中国网络舆情事件分类统计显示,受到网民关注和评论最多的类型是政府管理类事件共26件,如上海交通“钓鱼执法”;其次是突发安全事件包括环境污染问题21件,如杭州胡滨飙车撞人事件;经济民生类和司法类事件分别占到了5件和3件,排名第

六、第 3 七,如司法类的邓玉娇事件;上述事件起源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逐步放大,具备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从私人事件到网络民意的转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许多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就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4、影响范围往往超出事件本身。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等是网民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由于多数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访权,主要转载传统媒体报道为主,但是他们利用网络独有的超链接优势对信息加以整合,加上新闻与评论互动,使其向纵深发展,产生新的传播效果,对事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影响范围可能大大超出事件的本身影响。如在“北方数省遭遇暴雪袭击”、“山西煤炭整合风暴”等网络舆情中,网络媒体给了各种观点空间,最终的讨论开始走向地域歧视、国进民退、房价等话题,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事件本身。

三、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行政管理的方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网络的应用,显然,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网络舆论引导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转变危机观念,把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并要根据网络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

2、把握“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形成良好互动。传统观念认为,政府部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但是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渗透并深刻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因此,有专家提出了“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4小时内,在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BBS论坛为代表)上,以简短精炼的语言快速、连续地发布事件的实事和处臵进展,与媒体、民众进行良好互动,最大限度消除谣言,避免带来被动。在昆明的螺丝湾群体性事件中,政府部门科学地运用了“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成为近年来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经典案例。

3、创新建立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制度,进行适时必要的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创新。一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本地区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二是网络人才资源整合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应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和掌握尖端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可以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引导和启发网民思考和判断是非,使网民与政府产生共鸣,主动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4、加强政府网站和信息平台建设,增强媒体调控力。现在全国省、市、县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已达86%。鄞州区政府 5 部门和镇乡(街道)也按照要求基本建立了政府网站,但从其功能和内容、群众的认可度来看,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网站的功能仅局限在提供基本信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进不够,缺乏参与互动性,最有网络特色的交流性没有体现出来。省委书记赵洪祝也曾提出,要着力增强新媒体的调控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网站,形成网上主流舆论强势。因此,政府网站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就要加大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力度,完善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同时借鉴商业网站模式,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增强普通网民对政府网站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第2篇

在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背景下,舆情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而在探究诱发舆情危机发生和走向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注意群体层面的“群体逆反”心理,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麻烦远比个体层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更是多数情况负面信息发酵成危机的“震源”。

群体逆反心理促使舆论质疑成舆情常态

所谓群体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观念的原正确性与原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走到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上去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社会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愈是正面宣传的东西,受众愈是反感;愈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受众愈是同情;原先对某个事物绝对相信,现在却对此彻底否定等等。这些都是群体逆反心理的表现。而当前几乎成为常态的网络舆情质疑现象也是群体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群体逆反心理特别容易表现在需要作出价值判断的场合中。当一群人对某个价值观已经厌倦,一旦有人提出了与原价值观截然相反的判断时,就会立刻在群体中引起巨大的共鸣。群体中的成员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了其反面的东西,在另一个极端上产生了思想上的共振,同声相应、同气相鸣,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能量。

厌倦、抵触心和好奇心是群体逆反心理产生的三大原因,而当前中国网络受众环境无疑深化了公众厌倦、抵触心和好奇心。一方面,网络舆情传播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网络信息的贫民化进一步增强,网络媒介创新带动了网络舆情传播越发趋于个性化;另一方面,我国网名结构呈现低年龄、低学历和低收入的“三低”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舆情传播面存在强烈的多元诉求、非理性的情绪、娱乐化的心态、相对缺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等问题,这些都问题成为形成群体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又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越发突出,各种问题集中爆发,当这些遭遇群体逆反心理,质疑无疑就成为公众群体对待突发事件最常见的声音。

民意外衣下的群体逆反心理加速舆情危机爆发

群体心理的极端性易导致矫枉过正,而对其的滥用更是危害无穷。网络舆情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社会舆情和民意的“晴雨表”,确实很多情况下很大程度上,网络舆情是公众民意诉求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舆论传播表现出草根化、多元化、多极化和匿名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公众群体逆反心理交叉作用,使得网络舆情危机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和偏激性。此时的民意背后捆绑着群体逆反心理,真正理性和合理诉求被有意或无意淹盖,于是,舆情风暴肆虐成灾。

因为群体逆反心理是依存于数量众多的“群众”身上,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的意愿,必然会在形式上表现为“民意”,在数量上占了压倒性的优势,此时,我们已经很难清除其包含的不合理因素了,在顺应民意的强大驱使力下,政府往往会被迫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伪民意”把政府绑上了“逆行”的战车,毫无阻力地将其推向另一个极端,直到全车人都撞得头破血流,才会停下错谬的脚步。而此种情境下催生的行为对社会起不到丝毫的推进作用。

乐思舆情监测系统:http://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群体逆反心理若伴有特定的催化剂,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虽然群体逆反心理并不必然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有在引爆点、时间、地点、有同一心理的成员在场等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导致其发生,但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必须清醒预计群体逆反心理可能带来的危害,才能有效地处理由于群体逆反心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应对群体逆反心理需加强舆情引导建设

在网络舆情发酵过程中,受到网络“把关人”缺位、“意见领袖”权威声音缺失、舆情引导机制缺乏的影响,群体逆反心理成为舆情危机发酵的重要动力,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因此,疏解群体逆反心理,最根本的是强化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网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为正确舆情引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网络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因此,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切实关注公众群体反映的各种问题,综合分析,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舆论引导。例如,某一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像乐思舆情监测系统这类软件,采集事件的媒体报道,网友评论等内同,分析公众对该事件持什么态度,有什么要求,质疑什么东西等等,这是做好舆情引导必须的决策依据。

其实,建立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我国网民“三低”特点使得他们有智力趋向成熟但易偏激、自尊性强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情感丰富但波动大等心理特点,社会矛盾、工作生活压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国际国内热点问题都备受他们关注,而认识上的共鸣及可能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舆情危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预案,当有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按预案形式,防止因准备不足而手忙脚乱,错过引导最佳时机。而在引导过程中,则要坚持: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软不宜硬和宜缓不宜急的原则,做到引导的有的放矢。

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及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尽管这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但是新的舆论危机也会随之产生。基于此,本文重点对自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自媒体时代;危机管理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虽然这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辐射更多的用户人群,但是其所带来的舆情危机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对做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工作,也成为了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概述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受众群体较多,加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控,使得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发,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尤为严重的影响。就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危机而言,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信息传递公开性更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时间缩短;网路群体化特征突出,舆情危机频繁爆发;主流媒体公信力减弱,危机处理工作开展相对艰难。

二、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存在问题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的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官媒缺位问题普遍存在、对于网络舆情监管整体水平较低、对于网络舆情处理方式相对落后以及危机管理机构专业性不足。首先是官媒缺位问题,所谓的官媒缺位指的就是当相关事件发生后,其相关信息传播的第一事件为自媒体,随后才是政府官媒开展相应的信息传播,且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传统媒体方式为主,有的政府部门尽管已经建立的相应的官媒,但是普遍存在着发帖较少、帖子质量不高等相关问题[1],这样就极易导致舆情危机发生;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监管整体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政府等相关部门所应用的监管技术,仅能满足对公众发布的文字类新闻进行识别、监管和处理,并未对其他信息形式进行监管,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再次,政府对于网络舆情处理方式相对落后,简单来说,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其处理方式主要是以传统舆情处理方法为主,这种处理方法通常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性,相应的,危机事件就很难实现可控;最后是危机管理机构专业性不足,当前政府并未设置专门的舆情危机管理机构,部分设置了相应的舆情危机管理机构,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专业性也相对较差,当面对危机时,很难对其进行及时的反应和正常的处理。

二、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对策分析

1、对官媒运作进行完善

官媒作为自媒体时代政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想做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结合当前相关工作存在着的相關问题,笔者认为,对官媒运作进行完善最为基础的一项对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开通相应的官方媒体,并将民政、教育以及卫生等易发生舆情危机的话题进行重点发生;其次,应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运行相应的官媒,重点对发帖的数量及质量进行控制,并及时回答网友及用户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官媒运作进行完善,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率。

2、做好网络监控相关工作

做好网络监控工作对于处理舆情危机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政府应首先对既有的网络监控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对于所有信息类型进行监控和监管,并重点对信息传播源头进行监控。除此之外,政府应选拔高精尖技术人才来参与舆情收集软件的开发、应用及维护[2],同时与相关自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舆情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危机,可以对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处理。

3、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标准

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标准是改变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现状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政府应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舆情危机处理标准,重点对政府危机反应速度、危机处理效率以及公众对于危机处理的满意度进行标准制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变被动为主动,及时的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反馈。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政府应按照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回应。

4、对危机处理机构专业性进行强化

对危机处理机构专业性进行强化可以有效的提升政府舆情危机处理水平。具体来讲,要想对危机处理机构专业性进行强化,首先应加强对于各级政府危机处理机构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舆情危机处理网络;其次,政府应将网络舆情危机收集、判断及评估纳入到日常工作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网路舆情危机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反应和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在政府各项工作过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工作内容。只有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及政府舆情危机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保证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波.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85-87.

[2]许文洁.自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劳动保障世界,2018(14):56-57.

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第4篇

而网络舆情如果处理得当, 则能赢得社会尊重, 树立法院的良好形象, 形成良性循环。以李某某案件为例。当事人亲属、律师在网上为犯罪嫌疑人开罪的言论与公众的仇富、严惩的言论针锋相对, 形成两股强大的舆论压力试图左右法院判决。而审理本案的北京市海淀区法院, 不畏舆论压力, 努力寻求与舆论良性互动, 坚持法律原则, 依然按照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正常程序不公开审理, 依法做出公正裁决并通过媒体、网络依法公开判决结果, 切实做好判后答疑, 赢得了社会舆论一致好评。

那么, 法院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网络舆情

如今, 法院受到高强度、高密度、高持续度的全程关注已成常态, 一旦相关人员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瑕疵、错误, 极易导致网络舆情。只有规范司法行为, 强化人员素质, 严把案件质量关、便民服务关、廉洁自律关, 提高审判质量和实现公正司法, 让每一个当事人, 无论胜败, 都能感受到法院的公平正义, 这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网络舆情的产生。

二、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

法院对网络舆情这一新事物重视不足, 忽视了其对司法形象的影响, 延误了处理舆情的先机和主动权。其实, 网络舆论的酝酿、发酵、爆发到最终消散, 是有规律性、可控性的, 要摒弃“捂”和“堵”的思想, 第一时间介入, 尽快回应、跟进、处理, 是可以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

同时, 法院还应深化司法公开, 主动通过各类媒体, 及时通报重大事件, 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通过“法院开放日”、“欢迎来听庭”等线下活动与网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方式, 加强自身舆论引导能力, 树立法院良好形象, 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

三、从队伍上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

因案多人少, 法院在人才配置上更多倾向业务庭室, 实乃无奈之举。但法院干警埋头苦干实干所获得的成绩, 很可能因为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而被世人所忽视甚至怀疑。因此, 各级法院应保证相关人员的配置和培养, 通过内部设立、购买社会化服务或在某个行政区域内建立统一的专门机构, 挑选具有媒体、网络技术、法律专业综合背景的人员, 组建复合型团队, 定期进行专项业务培训, 将经验教训介绍给法院其他干警, 从而提高全体司法人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四、从机制上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能力

法院还应与外部其他单位、机构建立联动协作处置机制。各级法院除了向上级法院汇报外, 还应向地方党委政府部门汇报。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已先行一步, 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人员、先进的技术装备配置, 获得其支持, 能大幅提高法院应对能力。同时, 法院应建立健全与公安、检察院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加强信息共享, 形成合力, 共同应对。

此外, 法院在平时就应注重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交流, 法院可借助这些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大V”辐射面广、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宣传引导优势, 通过非法院渠道, 减少公众的疑虑和抵触情绪, 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 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五、从法律上提供应对网络舆情的保障

最高院、最高院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 已对超越法律底线的网络舆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立法, 但仍显薄弱, 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 将网络舆论纳入法治轨道, 加强法律对其规制和保障。同时, 通过立法促进“网络道德”的建立, 增强网民言论的理性, 强调媒体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让网络充满理性的声音。

相信只要法院积极稳妥、主动出击, 应对新媒体形势下网络舆情, 必能树立阳光司法的良好形象, 为推进全社会法治建设保驾护航。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对法院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法院应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网络舆情, 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 从队伍上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 从机制上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能力, 从法律上提供应对网络舆情的保障, 积极有效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应对网络舆情。

关键词:网络舆情,法院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第5篇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为带领;二为指引,诱导。“引导力”:既指正面带领力,又指负面指引与诱导力。

“网络舆论引导力”是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的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主要包括引导力的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个构成要素。

方向:唱响网上主旋律

方向决定未来,导向影响人心。网络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扩充了个体的话语张力、舆论场域的空间半径和舆论影响的时间长度,打破了原有舆论场域的动态平衡,激活了社会舆论的风险表达。

一、必须扩大网上传播的正能量。要改进网络正面宣传方式,提升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正面宣传的实力。

二、必须有序推进网络化的“协商民主”。要真正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要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主流舆论的主导力。

大小:提高传播能力

大小决定势能,传播决定影响。没有传播的影响与没有影响的传播,都不是有效的传播。网络舆论引导力,不仅要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关键还要让看到的人能正确地看待并能正确地引导其他人的看法。

一、必须构筑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适应云时代互联网移动化、终端智能化、交互社交化和大数据化发展等趋势,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数字化、社交化转型升级,抢占网上的先导权与第一入口权。

二、必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遵循互联网商用为先、娱乐为王、交流为用、学习为优的传播规律,在发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应有作用的同时,要适时引导,放大网络多元运用与服务能力。

着力点: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管理必须规范,运行方能有序。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权力版图。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以前的操作模式去划延长线的话,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加强对关系资源新版图的认识和研究,迎接新的管理革命,以便构造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提高全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管网水平。

二、提高执政骨干队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用网能力。

三、提高网民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网络素养。

网络舆情与危机应对范文第6篇

一、新媒体定义及其特点

新媒体, 就其字面意义而言, 即新的媒体。媒体本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或媒介, 是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新媒体, 重点在“新”字, “新”意味着事物出现的时间较其他途径来说比较短, 形式新颖或是特点突出。新媒体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 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如此多新颖而实用的特点使新媒体更受大众的欢迎, 因此其在公共社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及其特点

通过网络, 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针对政府办公和社会百态进行评价。人们的观点汇集起来便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引导和舆论压力, 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依托于以网络形式呈现的新媒体出现, 针对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人们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甚至实施一定的行为, 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关注。与此同时, 人们也会因网络事件报道的不完整性而被误导, 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危害社会的和谐。

新时代我国网络舆情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一方面, 事件的发生涉及范围广, 影响范围大, 且常伴有影响持久和深远的特点。另一方面, 民众因自身利益和认知能力对于事件关注的角度、关注的时间及关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舆情整体呈现舆情关注主题不断丰富且日益复杂、传播及时且途径广泛、网民认知能力层次不齐、网民关注形式有待引导、政府应对能力和方式有待更新和提高、个体对网络相关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同时, 网络舆情针对不同的事件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举例而言, 一些网路舆情涉及司法方面, 关注点在于司法案件的审理公平与否, 如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聂树斌等重大冤假错案。诸如此类针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所关注的对象是确定无误的, 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一旦出现错误便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 不但影响司法机关的形象, 也影响中国共产党和法律的权威。此外,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这既有利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一些国家倚靠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将其意识形态渗入中国, 民众往往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 一些网络舆情集中产生于一定的范围, 如高校。高校学生因其自身知识构成和分辨是非能力的不够完善, 其愤世嫉俗的心理、渴望社会对自身看法的承认的迫切要求及希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想法使他们对事件往往多加评论, 又因其对网络规范意识的淡薄, 其往往很快做出对事件的反应、形成对事件的看法进而发表言论, 从而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 因为高校学生众多, 且对网络平台利用的熟练而使网络舆情的取证变得更加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网络舆情的复杂现象, 社会各界应该贡献自身的力量, 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做出努力, 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助力。

(一) 国家层面

就国家层面而言, 立法机关应当针对相关问题制定适宜的法律规定, 引导网络平台和民众对法律规定的敬畏及对网络环境的认识。司法检察机关应当积极同民众对话, 畅通交流渠道, 紧跟时代的步伐, 除传统的电话、信访等形式, 还应增加人民大众广泛使用的新型社交平台, 便于司法机关听取人们的意见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规范自身, 更好地扮演服务民众的角色, 避免因公徇私, 影响自身的权威, 失去民众的信任。政府机关应当引导民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表评论, 帮助民众看清“陷阱”, 多多征求社会意见, 尊重社会心声。另一方面, 政府工作人员自身也应提高应对网络舆情泛滥的意识, 收集相关方面的信息, 建立模型, 做好分析, 研究策略, 吸取经验和教训, 形成长效应对机制, 从而在应对今后的类似事件时能够更加从容面对。

(二) 高校层面

就高校方面而言, 教育部门应当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重大影响, 做好相关的规范和指导意见。就校方和院方领导而言, 应当将监测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细化, 任用专业的技术人员, 健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与此同时,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权利, 为学生创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 教授和讲师方面, 应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 个人层面

就个人方面而言, 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 都应该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匡扶社会正义的同时, 应将情感、理智和行为联系起来, 做到真正引导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民众对于自身言论自由的权利更加迫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满足人们对于言论自由的需要正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体现, 而美好生活的创造不但需要政府的举措, 更需要社会团体和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摘要: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依托网络等信息技术,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便形成了网络舆情, 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消极方面, 引导其更好的发挥积极方面,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范银.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措施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20) :83-84.

[2] 梁洁.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及管理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6 (3) :176-177.

上一篇: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范文下一篇:乌鲁木齐市落户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