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

2023-09-22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第1篇

本工程施工面积大,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我公司将给予充分的准备。如我公司中标,将做如下计划:

1、首先清点本公司的现有机械设备,并对其进行一次检修,以确保其生产能力、工作能力处于良好状态。

2、对于公司没有的大型机械设备,尽早与兄弟单位联系,采取租赁的形式,要租赁的设备落实到实处。

3、根据施工进度表的施工内容和开工后的实际施工情况,提前将设备调运到施工现场。 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1)项目部工程计划组织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统计施工需要设备与机械,并上报各进度所须的机械设备数量给公司设备部,由公司设备部直接安排相应的施工机械和设备进场,特别是关键线路的工序施工的机械与调协必须无条件满足。

(2)在每部机械与设备进场前,公司机械设备部派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维修,保证机械设备以良好状态进场。每部机械设备进场时,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操作手和维修工,保证机械设备能随时投入施工中。 (3)机械进场时,根据机械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施工规模、施工条件、施工程序,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4)项目部必须提前为机械施工准备良好环境,整平场地,清除地面障碍,查清有无架空线路影响和地下管线设施,避免机械施工作业引发事故。 (5)根据施工机械作业时,计算施工机械的最大用电量和用水量,设置相应的电、水输入设施,保证机械施工用电和用水的需要。 (6)机械设备在闲置时,由操作人进行保养,并配合维修工整理更换零件,保证机械设备处于备战状态,具有技术状态完好,安全装置齐全、灵敏、可靠。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第2篇

1 维持洁净室的洁净度及正压

新风处理机组是将进入洁净室的室外空气进行预先处理的设备, 新风量与生产设备的排气量成一定的比例, 超过排气量的那部分新风作为洁净室的正压保持量, 可间接控制洁净室内压差。

(1) 去除新风中的灰尘。新风量的调整由生产排气处理装置或者与室间压差计联动的变频风机进行控制。外界新风的温湿度调整由OAC/MAU机组内部的冷却盘管、热水盘管以及洁净蒸汽进行控制, 此外, OAC/MAU机组内安装的超高效过滤器和活性炭化学过滤器可去除外气中含有的粉尘与有害化学成分 (如图1, 2) 。

2 新风机组处理的新风的过程

新风机组分为以上两个工况状态, 但是机组的每个功能段大致相同, 依次为:金属网、初效过滤器、预热盘管、中效过滤器、水喷淋/水喷雾段、冷却盘管、变频风机、再热盘管、化学过滤器、后过滤器、HEPA过滤器, 根据不同的功能段的工作效果, 制订不同的维保方法和程序 (如图3, 4) 。

3 新风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

新风机组不管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已有动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过程中, 安全和经济运行合理结合, 是需要设计和动力部领导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一次侧及本工事的项目时, 要考虑新风机组的各个功能段的运行费用, 进行安全评价和经济分析, 采取技术、经济合理的措施。新风机组在外界环境、内部环境及材料因素的作用下, 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 只要花费少量的资金保持其安全运行、各功能段工作正常和外观达到5S的要求。不能正常使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过滤器失效、喷淋段锈蚀、盘管破坏严重和有害物质的反应造成构架发生变形、室间压差下降等, 新风机组建成后, 各功能段都会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安全性能和适用性能的退化, 在不考虑大面积更换重要部品, 如轴流风机、变频器的情况下, 上图是新风机组结构性能劣化曲线。从新风机组的使用寿命终结的角度出发, 可以将使用寿命分成3类: (1) 技术性使用寿命, 是指某种技术指标, 是否来到了不达标的状态时; (2) 功能性使用寿命, 与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关, 是结构使用到不再满足功能要求的期限, 如加湿用的蒸汽盘管发生泄露, 在冬季工况运行时, 不具有进行加湿升温能力, 已不能适应新风机组在在特定环境下的使用功能; (3) 经济性使用寿命, 是结构使用到继续维修保留已不如拆除重建更为经济时的期限, 如风机损坏、变频器烧毁。当零部件的性能低于使用要求时, 必须限制使用, 如在某洁净室所用的新风机组, 蒸汽盘管发生泄露, 但室内外压差小于0时, 并且风机群控频率都在满负荷运转时, 机组无法单台运转, 必须或及时采取引进外来大风量、大压力新风, 以保证洁净室正压, 维持洁净室正常运行, 更换关键部位的零件, 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如图5) 。

4 新风机组的维修策略

新风机组项目经济分析主要是运行费用分析, 为保证新风机组达到足够的使用寿命及正常的运行要求, 运营期间除了正常维护外, 可能还要进行若干次的消耗品的更换。下图给出了新风机组运行主要费用现金流量示意, 主要包括本工事的投资费用、日常维护费用 (包括测试费用) 、修复费用 (包括因新风机组停运营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和残值。由此可以看出, 为保证新风机组的安全运营并达到足够的使用寿命, 将投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工事的设计施工费用;第二部分包括为保证达到新风机组正常运行所必须的费用、消耗品费用, 包括维保、测试、更换部分耗材, 如过滤过滤等的费用, 根据统计, 这一部分的费用相当客观。新风机组在正常使用时, 需要可以使用当前可行的方法是, 采用与时间有关的可靠性新风机组运行管理系统, 即对新风机组进行定期检测与FMS监控同时进行, 根据实际点检数据和监控数据进行安全和经济分析, 确定当前各功能段的性能, 采取相应的维护或修复措施, 并结合以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如图6) 。

5 制定相关新风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规章制度

针对以上的安全与经济的分析, 新风设备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工作, 建立相关的安全运行的制度、规章:以微电子动力系统新风机组为例, 制定新风机组运行管理方法适用于微电子行业洁净室新风设备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 特别是旨在正确完成洁净室新风机组设备及相关设备, 包括:过滤器、预热盘管、水喷淋、冷却盘管、变频风机、再热盘管、化学过滤器、后过滤器、HEPA过滤器的点检作业。 (1) 制定与系统运行有关的年间保养计划, 强化对系统的维护管理, 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 维持系统的机能, 遵守管理基准值。 (3) 起草维护系统所需的操作指导票, 并取得相关技术科的审阅, 并且按照每年一次以上的频率作好必要的改版工作。 (4) 选择合适的系统维护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 常规系统设备切换及异常时刻、紧急时刻管理所需掌握知识的培训工作。 (5) 依据在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动力部技术科协商完善系统及降低运行成本。 (6) 系统内外的环境整理、美化工作、5S工作。 (7) 维护新风机组系统运行的管理工作。 (8) 超出点检规格值时的处理判断。在日常点检或在发生警报时 (包括来自生产现场的异常报告) 的紧急点检中, 如果点检结果超出点检规格值时, 对该设备及现象的异常/正常的判断, 除以下内容以外均由系统点检实施责任人实施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点检结果超出管理基准值时; (2) 点检结果直接关系到系统温度及系统压力时; (3) 设备已无法控制、需于生产现场协调时, 由动力部技术科和运行科共同协商, 根据设备运行状况修改为最合适的数值。

6 发生问题时的处理

(1) 异常时处理。发生异常时, 在确认管理基准值超出时, 以及因故障等原因使系统的一部分或全部停止时, 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并迅速按照系统管理责任人及动力部各领导、技术科担当人员的指示采取行动。 (2) 预防对策。问题处理完毕后应解释问题发生的原因、与技术科协商对策、举一反三、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3) 发生问题后的记录。写出有关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的对策以及预防措施的报告并存放五年。

7 管理记录的起草、保管

由运行科制定并保管以下记录。报告期间原则上日常点检结果记录为三年、其他记录为五年。 (1) 日常点检结果记录。 (2) 定期点检结果记录。 (3) 消耗品交换记录。 (4) 定期维护保养记录。 (5) 修改工程记录。 (6) 系统维护管理所需的其他记录。

8 报告书制定、保管

由运行科起草报告、由系统管理责任人批准、再获得动力部技术科的相关批准后存放在运行科。保管期间原则上五年。 (1) 年间保养计划书 (年度开始时) 。 (2) 定期点检报告书 (点检实施时) 。 (3) 发生异常时的相关报告书 (发生时) 。 (4) 修改工程报告书 (每月或届时) 。

9 结语

我国正处于半导体产业建设高潮时期, 特别是8”、12”线等大型动力基础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对环境影响严重、必须要对各个项目要安全和经济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制定各类洁净室新风机组系统的正确运行管理要领。从新风机组的系统入手, 分析备品的使用情况, 制定相关的运行点检、维护保养、切换操作等规章制度, 防止发生运行故障, 做到经济和安全运行。

关键词:安全,经济,定期点检,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机械设备管理概述[J].青年科学, 2009, (9) .

[2] 一种全热回收的新风空调系[M].MCN200810102652.0, 2008, 03.25.

[3]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新风机组的节能控制装置[M].MCN200410066654.0, 2004, 09.

[4] 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安全经济决策研究[J].工业建筑, 2007-S1-263.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第3篇

人口安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古已有之。建国以来, 人口学传统研究最多的是死亡率或存活率及其体现的人口健康、生命安全、人口结构等人口安全问题。20 世纪80 年代初, 国际性研究机构———人口与安全研究中心 ( Center for Research on Population and Security) 的成立首次将人口与安全两个概念直接联系起来, 并从生物医学、资源环境、经济、政治、法制、社会等方面开展人口要素变化对国家乃至全球安全的影响研究。近年来, 学界对“人口安全”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 大大丰富了概念内涵并拓宽其外延, 从人口变量内部拓展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适应带来的人口安全问题。

老年人口安全对于人口结构安全, 甚至整个人口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笔者尝试对老年人口安全理论作出如下界定: 一是指老年人口处于其各种合法、合理需求得到保障, 并与社会保持良好协调关系的状态; 二是, 通过优化各项保障条件, 增强老年人口安全能力。希望通过就“老年人口安全”中各要素及其保障条件做特定研究, 以客体的安全促进人口系统内部个人及群体的安全, 以期丰富人口安全理论。

二、基于循证实践的老年人口安全制度构建价值追求

我国对于循证实践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是比较晚的, 在人口学领域, 循证实践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 在法学领域, 循证实践研究方法2012 年才被逐渐引入, 且仅仅被运用于法律犯罪学研究当中, 目前循证实践在立法领域的研究还非常薄弱, 在老年人口安全制度保障领域的成果更为稀缺。在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 运用循证实践方法能够实现如下价值目标:

( 一) 贯彻求真, 尊重科学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它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能力持续增强, 遵循经验进行实践的传统实践形态受到科学的有力挑战, 科学精神逐渐向实践领域渗透, 要求重视科学证据、进行科学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循证实践就是这样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1]循证的基本含义就是“基于证据”, 循证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本着“基于证据”这样的精神进行思考。它要求立法者走出“象牙塔”, 走入科学实践当中, 不再仅仅凭借个人经验和偏好, 而是参考科学证据拟定法律制度, 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循证实践是保证科学立法的必要条件, 是规范制定的有力手段。[2]

( 二) 追求高效, 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老年人口安全的理论研究中, 引入“循证实践”这一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 对老年人口安全进行制度干预, 通过实证研究为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的制定寻找科学证据,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老年人口安全保障的制度构建, 能为人口社会学、制度人口学研究提供实证材料。循证实践研究遵循“需求—供给”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口进行社会分层并结合其人口学特征分析老年个体及群体多样性的安全需求, 能使老年人口安全保障的差异化制度供给建立在差异性安全需求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 从多维度确保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的科学、合理、可控, 实现“精准”养老。

三、循证实践方法运用于老年人口安全制度构建的思考

“循证”本就是为一种方法论, “循证实践”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基于循证实践的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研究强调以为老年人口群体需求导向, 应当从老年人口安全保障的现实感和紧迫感出发, 遵循“需求———供给”的技术路线, 探讨老年人口安全的差异化制度供给, 用PICOSS原则构建老年人口安全干预的系统评价框架: 首先, 厘清“老年人口安全”的理论界定为相关研究及制度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 以社会分层理论结合人口学基本特征, 反映老年人口基本状况, 作为深入研究老年人口问题的出发点; 第三, 确定老年人口安全需求,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多维度了解保障对象的需求作为制度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四, 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 选取高级别证据; 第五, 实践高级别证据, 拟定老年人口安全保障模拟制度,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不同老年人口群体差异化需求的模拟制度; 第六, 借力循证实践研究方法, 通过对影响老年人口安全的老年人口自身行为及其行为环境、保障系统进行制度干预, 为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的制定生产最佳证据; 第六, 通过制度筛选, 分享研究证据, 形成老年人口生命安全保障制度、老年人口经济安全保障制度、老年人口养老环境安全保障制度、老年人口社会安全保障制度等系统性、多层次的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体系, 运用上述制度为老年干部阶层, 老年知识分子阶层, 老年工人阶层, 老年农民阶层以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丧偶老人、高龄老年妇女等需要特殊照料的老年人口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充分的安全保障, 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用制度保障“大老龄”工作格局的有效运作。

摘要:循证实践活动不仅能优化具体工作方式, 同时也能为制度改善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在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 循证实践方法能够生产并分享高级别证据, 避免制度拟定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影响,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提高立法科学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循证实践,老年人口安全,制度保障,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 杨文登.循证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4) .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施工的现状,提出了提升安全管理力度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对策措施

不论是何种制度形式的国家,它们的发展都不能够脱离建筑行业而单独存在。要想真正的开展好建筑行业,为广大群众谋求福利,就必须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控制工作是总的管理控制施工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部分,和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工作中必须高度关注。

1 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施工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正在积极的发展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施工来讲,施工方面的安全是人们必须认真关注的内容。只有开展好安全管理施工,才可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开展,才能够维护相关群体的切实利益,才能够有更好的创造价值。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给行业带来了机会,同时还干扰到安全管理活动的进步。

1.1 市场管理控制无序。施工方在获取标底之后,为了精简费用,把项目分包给一些小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的水平有限,它们的人员流动比较明显,因此就导致安全管理施工无法顺利进行,当问题发生之后也不知道该追究谁的责任。

1.2 材料质量太差。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材料的质量关乎到项目的总体质量。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类型多种多样,而且使用的量也很大,所以无法每个都仔细检查,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抽检措施来处理,这时候就必然会产生遗漏,导致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之中。

1.3 资金欠缺,管理控制落后。施工方为了获取项目,打压价格,导致安全管理费用被缩减。一些高层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的意义,导致项目的安全管理费用被随意的使用,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足够的安全管理资金,长久之后就导致老旧的设备得不到更新,加上个别施工者的安全意识较低,没有认真的开展检查施工等,最终导致项目的安全施工面对很多的隐患。

1.4 管理者没有形成安全思想。在施工中,发现很多项目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从内心之中注重安全管理施工,这就导致了安全管理资金以及人力物资等投入不足。此时,就在无形中使得基层施工者的安全意识淡漠,不按照规定开展施工,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活动无法很好的开展。

1.5 安全教育施工落后。当前阶段,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施工者数量太少,而且素养不是很高,根本不符合相关规定。除此之外,行业的从业者的总体素养较低,很多的基层人员尤其是民工等没有从内心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他们在施工的时候不按照安全要求开展,加之负责人没有定期开展安全方面的培训施工,这就导致很多的安全隐患存在。个别工地虽说拥有齐全的安全管理资料,也开展了培训等工作,但是其过于形式化,也无法发挥实际的意义。

1.6 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经过过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劳务企业”的三级格局的情况,但是管理结构依旧是科学合理,还没有完全形成以龙头是总承包、依托专业承包、基础是劳务分包为金字塔形的较为资质完善的体系。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行业市场竞争无序,一个工程时常会有很多的分包机构,这些分包商的特点是普遍社会信誉较差,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下,这些分包商通常的做法是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不顾施工安全,以谋取最大的利益。

2 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力度的方法

2.1 不断完善法规条例。当项目明确以后,要禁止转包现象出现,并加快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的脚步,依法追究违章指挥,不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用品,或者是强行命令冒险作业,长期连续作业的责任。施工企业在加快制定适合本企业生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可以借鉴以往成功的施工经验,以补充和完善施工的完全标准和制度,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施工有章可循。

2.2 明确责任体系。施工中必须把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个体身上,对管理控制者进行必要的监督核查。施工企业的负责人要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施工全面负责,项目负责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对安全员进行年度培训和考核。建立安全检查制度,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负有安全生产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加强日常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如果发生了安全方面的问题的话,就必须秉承四不放过理念: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职工和责任人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隐患不整改不放过。

2.3 強化原料的管理力度,做好原料源头管理工作。承包者要认真分析原料生产企业以及产品等,对于那些使用量较大的材料要在规定的范围中开展采购活动。而且,要保证原料检验施工合乎要求,积极检测有关指标,采取多指标以综合控制材料质量,不允许采用单指标或常规指标控制原材料质量的做法。

2.4 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科学合理的建立起一套安全资金保障制度,以此来加大安全专项的投入,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例如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编制安全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对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叫停,尽可能选用环保新型设备。在使用设备前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不能盲目使用。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科学的、规范的养护和维修。建立设备台账,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具要配备齐全、发放及时有效、使用安全。

2.5 切实提升管理控制者素养。管理者的素养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对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切实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只有拥有了高素养的安全管理人才,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指挥施工,才能够更好的检查隐患。相反的,如果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太差的话,就会导致项目面对很多的安全漏洞,问题频发。

2.6 做好安全培训施工。施工者在进入场地开展施工以前的时候,必须接受完整的培训。培训的意义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意识到安全的意义,都能够在施工中时刻谨记安全。要用实际的案例来阐述安全的意义,这样能够明显的强化施工者的安全认知能力。要制定应急体系,建立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配置救援器材和设备。在施工前要进行书面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配备各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特种作业一定要持证上岗,人证合一。

2.7 完善监管机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行业的进步。身为行业的关键环节,安全管理施工非常受人们的关注。国家作为安全管理的关键方,它在安全管理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必须强化政府主导意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安全生产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的重要施工,必须建立监督管理网络系统,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建立安全有效的长效机制,对建筑个企业的责任进行确定、落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有效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够脱离建筑业而单独存在,它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在开展的时候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只有保证施工安全,其他的施工才可以顺利的进行。不过,当前阶段影响安全管理施工开展的要素非常多,对施工进度、建设质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合理处理。

参考文献:

[1] 唐平.谈如何加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措施[J].浙江建材,2012,(04).

[2] 朱国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3] 刘金生.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4).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第5篇

1.要重视队伍素质的提高,包括需要充实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现有后勤队伍的培训提高,使后勤队伍的人员结构合理化;

2.要重视后勤设备的更新、革新和改造,保证后勤设备技术的先进性;

3.要吸取国外医院后勤管理的先进经验,从管理水平上来个飞跃提高,才能适应医院业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要重视对后勤人员的技术职务和晋升考核工作,鼓励后勤人员勤奋努力,通过多种成人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历结构比例,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安全性要求

1.树立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2.要把安全制度作为后勤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明确后勤部门的安全管理重点,制定安全管理标准,并切实落实;

3.要对可能发生不安全因素的后勤班组或某些操作,加强重点管理和防范;

4.要立足于事先的防范,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设备器材,要定期维修

检查、保养完好、坚持“四定”制度(定岗位职责、定操作规程、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修)。

三、经济性要求

1.加强计划性,做到合理配置。充分提高后勤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避免资源闲置或配置不当造成损失;

2.要充分发挥后勤设备的潜力。通过对设备的更新、革新、改造,做到充分挖掘设备潜力并合理利用;

3.要充分重视定期检修,做好维护保养,提高后勤设备的使用寿命,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4.要充分重视节能工作,包括节约用电、用水、用燃料(煤、油)、用材料等,在保证诊疗需求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能源消耗;

5.要重视成本效应分析,对采购、领取、报废等都要进行阶段性可行性分析评估,全面降低后勤成本开支和消耗。

一、保障物资供应

医院后勤工作必须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医院的中心工作需要,根据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后勤工作计划,千方百计地保障各方面的后勤供应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到:

1.处理好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关系。

2.坚持“三优先”的原则。

凡属临床医疗业务第一线需要的项目要优先安排,凡属急重病人抢救

(尤其是在重大社会事故后对大批伤病人的抢救时)需要的物资要优先供应,凡属有利于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的问题要优先解决;

3.注意保障供应过程中的计划性。

要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的计划性,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反馈信息,改进工作,当好参谋,做好服务。

二、主动及时服务

1.在树立服务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后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保证后勤工作的常规运行,尤其应坚持“四下四上”,即下收、下送、下修、下换,服务上门、送货上门、收物上门、维修上门,努力为医疗临床第一线排忧解难。

2.后勤领导成员要坚持每周行政查房制度,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后勤工作始终为医疗工作发挥保障作用,主动、及时、准确、高效、优质、安全地提供后勤服务。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后勤工作内容繁杂,随机性和应急性较强,因此要保证后勤工作的连续、有序、高质,必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保证后

勤工作岗岗有人在位尽责,各类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并在制度、规范和操作规程等约束和指导下开展工作,逐步加强医院后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检查考核,

制定奖惩措施,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勤俭节约原则

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每个后勤人员都应以主人翁当家作主的态度来办后勤,为医院开源节流,对物资设备的管理利用做到合理高效,使器械设备通过精心维修保养达到提高使用寿命的目的。

五、加强财务监督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范文第6篇

1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从整体上说, 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小农意识的制约, 农村老年人投保意识淡薄, 在投保问题上顾虑重重, 认识不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基金积累式个人账户模式。养老保险主要由农民个人缴纳, 有条件的集体虽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 但实际上因为我国农村普遍贫穷, 享受这一待遇的农民很少。

1.1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 保障水平低

农村开展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参加, 筹资主要依靠甚至完全依靠农民个人缴纳, 所采取的个人账户模式实际上是个人储蓄, 缺乏互助互济, 因此, 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有局限, 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相关的调查显示, 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 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 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 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 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职工和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1.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我国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都始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 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而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 现在的独生子女, 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 同时还有孩子的负担;劳动力和人口流动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 由于长年在外务工经商, 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

1.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基金管理水平低, 缺乏可操作性, 县级主管投资空间小、收益差, 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保值增值。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个难题, 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 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 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 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1.4 现行制度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从现状来看, 我国现行农村养老

保障的制度和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首先, 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为中心的保障。近几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 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使得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其次, 新型的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障模式仅仅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存在, 很难推广普及。与此同时, 老龄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不再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策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养老保险的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保障。考虑到我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险的复杂性, 在目前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 必须迅速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和谐的立法价值选择, 确定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明确农村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发展, 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首先, 加强政府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我国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为目标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主体利用其政治上的力量拥有资源配置的绝对权利, 其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决定着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和具体形式。

其次, 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力度, 健全基金管理体系。资金筹集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 纵观国外, 日本和德国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都在1/3以上。事实证明,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中的支持和利益诱导作用, 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另外, 在政府加大对财政投入的同时, 面对庞大的养老基金, 基金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基金管理政策的制定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金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构成,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分为行政监督和内部审计稽核;基金经办职能由各级农保经办机构履行。为防止基金被挪用, 基金收支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再次, 应统筹发展全局, 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相关制度建设之间的协调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 养老保险的功能在于解决农民生活上的“远虑”, 而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的功能则主要是解除农民生活的“近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应纳入整个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局, 与其他保险项目统一考虑, 统一规划。城乡统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还应着眼城乡统筹发展的全局。在目前的情况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尽可能实现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衔接。

最后, 除上述制度方面的建设之外, 还应该大力培育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同程度。这对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这些决定了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要与现实的财力、物力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着眼于农村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现今农村养老保障仍存在着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管理体制差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乡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遵纪守法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