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2023-09-20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不意味着要大量新增建设用地

《通知》明确提出“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并围绕计划指标安排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红利。 在规划方面,充分适应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布局分散的特点,允许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考虑到各地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差异较大,《通知》提出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规划实施监管。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体现了用好增量和盘活存量的有机结合。为了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地区,有关地方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强调,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在农村实行规模扩张,大量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有效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风貌和生态环境。

防止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近年来,各地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设施农用地形态布局分散、使用周期短、类型界定模糊,也成为管理难点。既存在现有设施农用地范围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也出现一些地方借设施农用地名义违法用地的情况。

中公教育

《通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将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由“规模化粮食生产”延伸为“规模经营必须兴建”范畴。如蔬菜种植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临时性烤烟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

同时,针对一些地方“钻政策空子”、借设施农用地名义实施违法用地的行为,《通知》从三方面强化用地监管:一是明确省县两级职责,规定省级国土部门管理重点为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要保障恢复原状;县级国土部门负责具体监管事务。二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降低监管成本。首次提出县级要设立设施农用地标示牌,接受公众监督。三是注重设施农用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将设施农用地信息纳入综合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鼓励农村土地复合利用创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体现出的重要特点就是复合性和多样性。《通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和土地复合利用。

明确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

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对农用地,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可以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功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复合民宿民俗、创意休闲等功能。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1.1 农产品资源量大质优

黑龙江省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和畜牧业大省。全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 商品量占全国的1/6, 2016年玉米、水稻、大豆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肉牛、生猪出栏和禽蛋、生鲜乳产量分列全国第8、15、11、2位。农业生态条件优良, 农产品以品质优良、安全著称, 无公害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总量、种植规模以及认证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1.2 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黑龙江省以粮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到2016年末, 全省农产品的加工能力达到9 000万t。其中, 粮食加工能力6 800万t, 实际加工2 300万t;畜禽加工能力1 400万t, 实际加工810万t;果蔬加工能力460万t, 实际加工162万t。

1.3 休闲农业稳步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一二三产业在自身内部融为一体, 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截至2016年底,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5 175个, 主营业务收入74.5亿元, 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22.5%和41.6%, 黑龙江省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省。

1.4 营销渠道逐渐拓宽

2016年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共举办展产品销推介会17场次, 签订订单合同和意向协议共310多亿。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约2.7万个, 总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 785家。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大豆、杂粮等众筹, 全省众筹收入30多亿元。组织55家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示范基地与28所院校大学生实现对接。

2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路径探究

2.1 优化区域布局, 加快集群集聚

一是向原料产地集中。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同发展定位,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乳肉加工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在牡丹江、伊春、大兴安岭等山区、半山区发展果蔬山特产品加工;二是向产业园区集聚, 推动现代农业“三园”建设。三是向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优势加工产业集群。

2.2 强化创新驱动,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推动科研主体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跨行业联合协作。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实施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 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 大力开发新产品, 进行智能化升级, 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发展主食加工。加快发展调理米饭、面制品主食和马铃薯主食化等产品。

2.3 促进产业融合, 提升产业化经营

一是探索多类型产业融合模式, 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办企业从传统粮食种植、粮食贸易企业向加工企业转型,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延后伸, 带动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全产业链经营, 推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主体中广泛应用, 发展新型经济业态。三是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机制。坚持走企业农民共同致富道路, 重点推行“保底+分红”等分配方式, 培育利益联结清晰、紧密的产业化经营典型, 在股份组织注册登记、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成果。

2.4 抓住关键环节, 实行精准支持

一是加强财政支持。积极盘活用好现有渠道资金, 新增“两头两尾”发展资金, 按深加工程度和税收贡献程度梯次进行精准支持。二是加强税收支持。结合黑龙江省内情况, 调整增值税核收范围, 加快落实企业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建议建立产业基金, 拓展企业融资支持渠道。

摘要: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 “三农”投入稳步增加。但是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等问题确实存在。本文旨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剖析未来发展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黑龙江,产业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 (2) :41-4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宏观发展环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态势,最后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以及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发展;产业融合;PEST;SWOT;农村经济转型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稳步增长,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式经营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限制下,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再加上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和价格下压的双重挤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随耕地资源、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必须要有新思路[1]。而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通信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及其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呈现出产业快速融合的现象。实践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学者们从技术扩散渗透、产业整合创新、产业融合过程、产业边界变化、产业竞争关系等不同角度来解释产业融合的内涵[2]。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供需变化,产业融合并不局限于与互联网和通信相关的产业,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产业领域,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有关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他指出农业应该向与其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即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加(1+2+3=6),为农户获得更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的附加值;之后,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产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乘积(1×2×3=6),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3]。马晓河根据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聚集、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等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4]。在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有学者强调既要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经营组织为主体,又要借助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和延伸、体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深刻变革[5]。还有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为核心,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前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各部门与第二、第三各部门两者之间以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6]。

从以上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7]。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已经出现纵向一体化融合、工商资本引领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务引领型融合等多种模式[8]。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资源优势、产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须要根据自身环境条件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分析

江苏省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自2015年起,江苏省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9]。为了理清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从政策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S)和技术环境(T)等4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1 政策环境分析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2015年首次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将其作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2.1.2 省级层面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江苏省非常重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2016年12月,为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資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7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再次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17年3月,为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发布了《江苏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江苏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先导区建设提供了方向,也为农业产业化成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2.2 经济环境分析

2.2.1 经济水平 江苏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富饶之地。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水平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据统计,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 900.9亿元,全国排名第2,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竞争力以及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中国各省第1,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经济结构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省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制造业,说明江苏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但是制造业仍然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行业。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是当前江苏省产值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2016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5.7%下降到5.3%,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地区总产值的50.0%。在第一产业中,产值占比最高的是农业,占62.00%,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18.70% 和16.45%,而产值占比最低的是林业仅占2.97%。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从2013年到2016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与日常生活相关行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金融业、通信服务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则较快。

2.3 社会环境分析

2.3.1 社会需求 近些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2016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达到7 998.6万人,全国排名第5。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随年份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图2)。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江苏省居民消费升级属于全国第1梯队。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类的消费在居民消费比重中呈下降趋势,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所占份额在稳步攀升。根据美国研究机构COMSCORE的统计,25~34岁的人群成为我国主力消费人群,这一群体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的消费。

2.3.2 社会文化 美国学者拉坦指出,地区的文化享赋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江苏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种区域文化[10]:苏北文化、苏南文化和长江三角洲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苏北地区受楚汉文化和淮扬文化的影响较大,至今仍保留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相对较为保守和守旧;苏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砥砺和改造革新,形成了开拓进取、重商重实业的文化气氛;而长江三角洲文化作为一种混合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纳入了市场、创新、效率、科学与和谐的现代文化内涵。区域文化的差异为江苏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区域特色。

2.4 技术环境

2.4.1 科技投入与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江苏省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图3)。科技贡献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62%,农业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66.2%,排名全国第1。全省有294个科技服务平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120万人。江苏省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办了农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设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超市415家,组建了包括3 300多名专家的服务团队。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6 500多项,开展咨询活动3 560多场次,培训农民超过35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

2.4.2 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江苏省农村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11]。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过60%,201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并开发运行移动客户端“农技耘”APP,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及时、专业的农技信息服务,信息进村试点县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的数量均为全国最多[12]。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物联网,据统计到2018年年初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6%。与此同时,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创新创业、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到2017年年底,江苏省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64亿元,同比增长27.7%,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在战略态势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S)和劣势(W)、机会(O)与威胁(T)进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苏省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1 优势

在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但是各地所具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其他地区,江苏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强劲的牵引装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苏省农村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苏省还拥有167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的科技服务机构,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有力的双轮驱动。从国际经验来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农户、合作社为主向前延长产业链;另一种是以企业为纽带,农工商合作经营向后延长产业链[7]。江苏省现有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在全国均位于前列,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3)江蘇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根据对我国省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的测评,江苏省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居于全国前5名[13]。近些年江苏省不断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以信息和通信设施为例,当前江苏省村级双车道公路覆盖面积超过75%,农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均远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4)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丰富的“软资源”。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主要类型[14]。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拥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又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为江苏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和养生等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软资源。

3.2 劣势

目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我国其他省份农村地区类似,普遍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劣势:(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第一产业内部各子产业融合或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开发农业多功能并拓展产业链,创造农民增收的新途径[15]。但是从江苏省目前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看,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民仍然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或简单加工,“接二连三”或者“隔二连三”水平较低,农户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1]。(2)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首先,一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项目所涉及到餐饮、住宿、停车场等的各类设施用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许多项目难以推进。其次,现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且融资条件高,很多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风险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此外,融资成本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有的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占到贷款总额的20%[15]。融资难、融资贵成为阻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再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和服务工作,难以产出精致化、差异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以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例,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时令瓜果采摘、品尝农家菜、垂钓、打牌等初级水平,产品和服务质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营销的意识[16]。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运营人才。

3.3 机会

当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机会就是随着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江苏省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据统计,2017年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分别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跻身全国前5位。人均收入的稳步上升促使这一区域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产品消费方面,追求营养、健康、绿色、品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乡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闲暇时间的选择上,呈现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的情况[6]。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乡村开展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根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2017年江苏省全年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近9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8%,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高品质农产品消费和乡村旅游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牵引。

3.4 威胁

尽管当前江苏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融合、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一三产业融合和以旅游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全球化的步伐,江苏省所能供给的涉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等消费品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赶超,还面临着来自全球其他国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例如,来自欧洲的高端绿色农产品竞争、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特色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竞争等。目前江苏省已经发展起来的涉农产品和服务在特色化、精细化和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顾客黏性不是很强,这些因素都威胁到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4 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现状进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鉴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如下3点建议:

4.1 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优势产业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市场不仅需求潜力巨大,并且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较高。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能仅追求数量,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1)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江苏省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绿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绿色环保的种养殖方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环境、栽培(养殖)方法进行追踪、记录和宣传,通过绿色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力。(2)充分利用区域乡土资源,提供优质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应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并引导当地经营主体集聚式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精致优良的地区优质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场2种宣传途径,对地区品牌进行大力宣传,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4.2 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

无论是发展绿色农业还是打造特色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尽管江苏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相对于国外竞争者而言,当前大部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仍然较低,即便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了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项目,也往往处于低端水平,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须要从4个方面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对农民进行培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一些已经取得较好发展成果的产业融合业态和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第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第三,加大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江苏省的农村进行创业活动。第四,吸引其他社会人才到农村开展创意农业,鼓励非农户籍的人才凭借技术、创意或者运营管理能力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3 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

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还需要政策创新。(1)建立激励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对于那些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经营性主体,可以根据其新增的农民就业岗位数量给予其一定的补贴;对于那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或其他资产入股的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其为农民提供的入股分红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并且由种植大户、家庭農场或农民合作社多方参与形成的新型经营联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引导农民将国家补贴的资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经营,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产业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须要开展规模化经营,而目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许多地方仍以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阻碍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因此政府应该学习和积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当中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建设用地的指标中划出适当的比例用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建设。同时,在土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3)创新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持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在农村的网点布局,利用融资担保、财政贴息和扩大抵押物等措施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信贷;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发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担保机构。

参考文献:

[1]葛新权,和 龙.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经济纵横,2017(5):80-85.

[2]梁伟军.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2011,29(4):12-17,24.

[3]张佳书,苑会娜,傅晋华. 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0):148-154.

[4]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黑龙江粮食,2015(3):9.

[5]赵 霞,韩一军,姜 楠.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东阳.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中州学刊,2017(9):54-59.

[7]王乐君,寇广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82-88.

[8]吕岩威,刘 洋.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J]. 农业经济,2017(6):21-22.

[10]王 腾. 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江苏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8-14.

[11]王梦瑶. 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的意义[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6):153-155.

[12]严 安. 以创新驱动推进江苏“互联网+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J]. 决策咨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J]. 技术经济,2016,35(1):92-96.

[14]汤洪俊,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盐城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全国商情,2016(24):65-67.

[16]刘 娜,许沁乔. 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宏观经济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钢民.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智慧养老发展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76-80.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滩头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以年画、香粉纸、色纸并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目前,城建区面积约3.18平方公里。

根据《滩头镇2013—2030总体规划》并结合滩头镇实际情况,我镇在城建规划方面申报四个方面的建设项目。

一、果胜路复古步行街的改造

(一)必要性

果胜路主要覆盖区是

一、

二、三居委会的一部分和塘边村的一部分,共2.2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古镇滩头果胜路已落后于社会、成为制约滩头发展的一个瓶颈,部分新建房屋现代化气息浓厚,而部分老式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而已变得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房屋格局参差不齐。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亦是到底不平,古镇老街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正逐渐消失,同时果胜路格局的统一及其交通拥堵更是影响了滩头镇的古镇形象和阻碍着滩头经济的发展。

(二)改造方案简述

整个改造区内共500余户,首先改造的是下水道和人行道工程;然后改造的是果胜路的路面和亮化,计划改造成青石铺的步行路面,把现有的LED路灯改造成复古路灯;最后改造的是果胜路的邻街房屋,计划把这些房屋统一进行修缮或者翻修成徽派建筑。邻街房屋的修缮采取业主与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进行改造。

(三)预计需要资金3亿元人民币。

二、老街的改造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老城区改造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改变老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改造建设,全方位加强管理,将老城区改造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古镇特色的街区。 老城区改造的基木原则是:

1、高起点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分步到位,保证老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保证功能和景观的先进性,确保30年不落后。

2、促进商业、服务业繁荣,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用地功能,完善特色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城镇经济。

3、改建与外装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个地段、建筑抓落实,对保留的建筑物实施改造,以恢复古镇风貌为原则。

4、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老城改造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政府、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老城改造做贡献。

5、保护文化遗产、突出特色的原则。改造因地段建筑物制宜,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内地城镇的特色,打造城镇品牌。

(二)相关政策

为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改造整体性和改造的顺利进行,老城区所有房产由政府统一收购,老城区内的居民统一进行货币搬迁,由政府为老街居民修建安置房。

(三)改造范围及现状

滩头古镇老街包括胜利街、民主街、三坡街和南长安街四部分,首次主要改造胜利街、民主街、三坡街中的160余座房屋。

(四)改造方案概述

1.建筑改造设计

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进行加固、美化、亮化等改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古镇。

改造前后对比

居民区改造后立面图

门面房改造后效果图

窗格改造后效果图

2、方案要求

古镇在改造设计上充分考虑最终使用者的需要。在建筑形式、门窗选配、建筑材料、人流设计等方面采用先进的设计,保证了舒适和节能,体现了古镇传统风貌的保留和对人的关怀。

3、建筑材料及设施(外装修设计)

(1)屋顶:屋顶采用坡屋顶结构,屋顶瓦片采用与古镇保留建筑的瓦片采用相同的材质-------黛瓦

(2)外门:建筑的门更换成木门。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颜色与古镇保护建筑木材的颜色一致。玻璃使用无色透明玻璃。 (3)外窗:建筑的窗户更换成木窗户。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颜色与古镇保护建筑木材的颜色一致。玻璃使用无色透明玻璃。 (4)外墙:为了体现古朴传统风格,外力面正面采用木贴片和红砖贴片进行改造。

(5)侧面:侧面第一层采用青砖或青砖贴片进行改造,上面部分刷成白色,白色中间镶嵌木条横梁的条文。

(五)资金预算

老街的改造、居民的安置和补偿,预计需要资金2.5亿元人民币。

三、南环城路的打通

(一) 必要性

根据滩头镇修编的总体规划及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的总体设计要求,X057公路与X038公路为湖南省省级公路,建设环城南路,连接这两条省道,是该镇连通外县的主要交通干道,打通X057公路与X038公路连接线可给城区3万多居民带来生产生活交通便利,缓解滩头镇果胜路交通压力、拥挤堵塞安全隐患等诸多矛盾,也为我们城禾、后托、塘边、肖家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构建市场基础设施,消除我们村的的贫困人口创造条件,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普世工程。

(二)改造方案简述

滩头镇党委、政府拟启动城建规划区5公里环城南路连通X057公路与X038公路工程建设,根据规划布局、测量设计,占用塘边村山、土长1.2公里,后托村山、土1 .5公里,城禾村山、土长0.8公里,肖家村山、土长1.5公里,合计5公里。设计路面宽28米,砼路面设计20米宽,砼厚25厘米;路面两边配有绿化带和亮化工程。

(三)资金预算

工程预算总造价5000余万元。

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一) 必要性

目前滩头镇城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由于城区年降雨量逐年增大、人口骤增,导致城区污水成灾,镇内污水自然排入半边河,流经赧水河,最终汇流资江水系,严重影响着河流水质。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尽快实施污水处理厂项目成为当务之急。滩头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滩头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为滩头镇招商引资工作及中心城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滩头镇建设污水处理厂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经过处理的污水,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不会对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改善了整个地区的环境,提高了商业吸引力,有力的推进了中心城镇建设的发展。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农田、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且工程建设时,需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扩大了内需,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进一步带动滩头镇经济的发展。

(三)方案简述

根据隆回县县域规划和滩头镇建设总体规划,该镇拟建日处理污水10000吨/日的处理厂一座,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项目控制面积80亩,其中厂区占地面积40亩,配套完善滩头镇中心城区市政管网建设,配给供电设施,新增电容100KW。项目选址于滩头镇镇域南侧,地理条件临近半边河旁边,远离镇内生活区,地势条件满足排污管线的铺设,符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求,所需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条件当地能够解决。

(四)资金预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处理厂投资2160万元,主要包括污水处理设备,拦污栅、泵房、沉淀池、一体化氧化沟等主体设工程,以及600平方米办公楼、150平方米分析化验中心等附属工程;26000米输水管网投资1400万元;土地及地上物补偿投入340万元;供电增容100KW需投入300万元。

五、以上资金来源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实施方

**年**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农业内部融合特征及有利条件 .................................... 2

一、×××农业内部融合特征 ............................ 2

二、农业产业融合有利条件 .............................. 2 第二章 类型选择 .................................................................................... 4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 5

一、指导思想 ...................................................................................... 5

二、发展原则 ...................................................................................... 5

三、主要目标 ...................................................................................... 6 第四章 重点任务 ...................................................................................... 8

一、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夯实 .............................................................. 8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9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 11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品安全 ............................................................ 13

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 15

六、大力推进农业精准扶贫 ............................................................ 16

七、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产业布局 .................................................................................. 17

一、区域布局 .................................................................................... 17

二、产业布局 .................................................................................... 17 第七章 推进计划 .................................................................................. 23

一、起步阶段(**年) ................................. 23

二、加快推进阶段(**年-**年) ........................ 23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25

一、强化组织领导 ............................................................................ 25

二、强化资金投入 ............................................................................ 25

三、强化科技投入 ............................................................................ 26

四、强化项目管理 ............................................................................ 26

五、强化发展改革 ............................................................................ 26

六、强化示范带动 ............................................................................ 27

七、强化依法兴农 ............................................................................ 27

前言

近年来,×××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加快农牧业发展向产业绿色低碳增长、产加销融合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种养结合,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以集群化打造全产业链,以品牌化打造全价值链,以组织化打造全主体链,以信息化打造全创新链,以共赢化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了×××农业内部的融合,从而提升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关于印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精神,依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编制了《×××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农业内部融合型)》,本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重点工程、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实施期限:2016年-2020年

第一章 ×××农业内部融合特征及有利条件

一、×××农业内部融合特征

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产业链条,农村产业融合特征显著。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4、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5、农业科技能力显著提高

6、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7、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农业产业融合有利条件

在大力推动农牧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循环经济等农业内部融合发展过程,在新形势下,×××农村内部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更多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更加优越

2、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3、产业基础更加稳固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目前,我县90%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龙头企业在抓基地建设的问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签订订单, 稳定和扩大基地建设,幵辟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得以全面实施,农作物病虫害机防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全程化学调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0%。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等培训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还与农业大学、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和安农大联合共建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和即将建设的杨桥皖西北实验站建设基地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章 类型选择

×××农业资源丰富,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推进种养结合,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以集群化打造全产业链,以品牌化打造全价值链,以组织化打造全主体链,以信息化打造全创新链,以共赢化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了×××农业内部的融合。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绿色、 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十大工程”和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为总引擎和主抓手,大力实施农业“2769”行动计划,即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脱贫二大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七大任务”,突出发展“绿色粮油、低碳畜牧、等六大产业”,重点建设“中原牧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等九大工程”,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农村产业内部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出一条农业大县融合转型发展之路。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依靠科技,转型发展。用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农业、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鼓励农业实用技术自主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着力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粮食安全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3、坚持稳粮增收,特色发展。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对资源禀赋的认识,优先扶持资源条件好、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和竞争潜力较大的产品和产区做优做强。

4、坚持示范引导,品牌发展。着眼于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眼于国内消费需求升级,提速建立稳固的目标市场。突出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抢占高端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积极引导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绿色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实现农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打造“***”养殖、加工基地;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农业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转变;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农业、牧业、林业及加工业等的有机结合。

2、具体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增强,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

以上,优质粮食比重达到85%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3万吨,蔬菜产量达到20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40万吨;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出口创汇企业30家,培育“甲级队”4家;发展培育农业产业联合体达到10个。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三品”数量达到5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2个;“三品”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万亩,绿色农产品面积48万亩,有机农产品面积1万亩;推动优质农产品资本集聚和品牌整合,形成全省知名品牌2个。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新增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治理工程30处,规模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重点领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90%。

第四章 重点任务

×××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动力更加“多元”,让活力更加“持续”,让竞争力更加“强劲”。通过全力推进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和农产品品牌培优,使得农业由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发展。全面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深化农村改革和强化精准扶贫,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的有机结合。

一、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夯实

1、加快推进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基础和重要保障。×××将按照《×××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业清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拦截、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田间管护制度共11个方面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采用PPP*模式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全面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2、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5。积极推进******等水系综合整治。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推进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扩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范围。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园区认定管理工作。

4、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依托省、市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实施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重大专项,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支持农机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实施农机化提升工程。研究制定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的意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加快优化布局,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发展要求,优化农业结构,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据全县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积极发展芥菜、生姜、大葱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2、加快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品牌建设

坚持品牌引领、品质保证、品种优先原则,把品种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展现代种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促进品种升级换代。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乡土畜禽,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采取生态维护、品种选择、配套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好农产品老字号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加大对“****”等具有×××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与整合力度,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提升和塑造×××本地品牌形象。

3、加快优化种养结构,推进农牧结合

以调优种植业结构为基础,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稳定发展粮食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保住小麦口粮生产基础上,适度扩大杂粮、薯类、生产。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发展西瓜、芥菜、生姜、大葱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1、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落实农业部、省政府共同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示范区和示范主体创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区域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加大×××自有品牌培育、创建和推介,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有机融合,加大“×××五宝”开发和宣传力度。以联合体组织打造企业生态圈,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要素、产业、利益紧密联结,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2、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出台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省内外知名品牌。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研究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

3、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力争建设1个以上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每个乡镇有1个配送中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实施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程、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

4、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传统手工艺计划,着力开发×××红色文化和“杂技之乡”的资源优势,到2020年,力争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亿元。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攻关,深入开展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

5、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择优扶持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重点支持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鼓励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甲级队”,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深入推

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开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

6、加快推进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在坚持农地农用、坚决防止“非农化”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积极开展“小田变大田,户均一块田”试点工作,尽量减少田埂,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总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形成一大批种植面积在100—500亩乃至5000亩的种植大户;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品安全

1、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建设

建设国家级区域性食品检测中心,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和硬件支撑,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推进乡镇农贸大市场和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32个乡镇(街道)定性检测室,建立农产品应急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畜禽综合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和培育,构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力度,深化14个小麦、18个玉米绿色增产示范片、6个省级绿色增产示范点创建和蔬菜3级园区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畜禽诊疗化验中心、处理场和区域收集点,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3、加快推进检测队伍强化

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落实企业农产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辨识安全食品能力,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营造良好的共建共治氛围

4、加快推进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和进一步落实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规范,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鼓励各乡镇级重点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率先将肉羊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逐步实现

农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加工企业前的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可追溯。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发挥包装在品牌营销、防止污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

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选择“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

2、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按照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采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重点开展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有关建设,促进有机肥的开发和使用,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融合。积极探索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发展“五个一”工程(一条生态农业循环链、一个标准化养殖场、一套粪污利用设施、一片消纳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以牛粪便为纽带发展食用菌、和水产养殖模式。到2020年,在粮食、畜牧、园艺产业优势乡镇重点建设以种养循环模式为基础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建设以养殖企业为基础的农牧结合示范基地50个,建设规模25万亩,,形成以企业为载体的生态小循环、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的

生态中循环、以县域为范围的生态大循环,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建设

按照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的要求,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抗旱品种、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间歇灌溉等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优先在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示范村和示范家庭农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探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运行模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重点在粮食和园艺优势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20个,建设规模8万亩。

六、大力推进农业精准扶贫

按照“分类保障、逐年脱贫”的原则,重点实施三大扶贫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以贫困村为单位,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订单生产、吸引入股等方式,实施一批种植、养殖和加工业项目,并给予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和贷款贴息,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一个贫困村至少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或扶贫资金互助社,打造一个主导产业或品牌产业。

第五章 产业布局

一、区域布局

规划立足于×××独特的农业资源和区域自然、经济条件,突出生态农业、安全农业与和谐农业的发展理念,以产业为发展形态、以空间为地域载体,以科技为转变动力,以生态为发展前提,通过 “3210工程”(即构建三带、布局两轴、建设十区)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多元化主体的科技创新格局。

**

二、产业布局

方案实施期间,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6个优势产业,即重点培育低碳畜牧、绿色粮油、精品园艺、休闲农游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使得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真正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发展上来。

1、低碳畜牧 (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以创建全国特色畜牧强县为目标,围绕 “羊业领跑、牛业跟进、禽业飞扬、猪业稳健”,实施“特色大突出、优势大发展、产品大开发”三大战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四化进程,实现“提升质量、扩张总量、创新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五项新突破,全力打造中原

牧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实现“富民强县、安居乐业”的×××梦。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更加先进,养殖结构与产品质量更加优化,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生产与生态更加和谐,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畜禽饲养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肉牛、山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260万只、380万头、4000万只。

——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6万吨,畜牧业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

(3)优势布局

①生猪养殖优势区:以×××西部乡镇为主建设生猪养殖优势区,按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到2020年,优势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14万头,占全县生猪饲养总量的30%。

②家禽养殖优势区:以×××东南部乡镇为主建设家禽养殖优势区,充分利用林果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模式。到2020年,优势区家禽年饲养量达到2100万只,占全县家禽饲养总量的53%。

③草畜养殖优势区:以×××中部乡镇为主建设草畜养殖优势区,充分利用养殖场改造升级及荒废土地、旧村庄宅基地进行养殖场建设。到2020年,优势区草畜饲养量达到肉牛20万头,肉羊180万只。占全县草畜饲养总量的67%。

2、绿色粮油

(1)发展思路

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以确保全县粮油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以优质化、区域规模化为主攻方向,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深化调整粮油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优质、特色、绿色粮油基地建设,稳定粮油生产整体水平,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增加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稳粮增收,提高粮油自给率。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30万亩,亩均单产500公斤,总产65万吨;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10万亩,亩均单产450公斤,总产49.5万吨;全县芝麻种植面积20万亩,单产100公斤,总产2万吨。

(3)优势布局

①小麦种植优势区:以***等14个乡镇为主建设小麦种植优势区,积极开展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优先选用抗寒性好、耐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半冬性品种,全力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②玉米种植优势区:以***等18个乡镇为主建设玉米种植优势片区,依托×××畜牧大县优势,抓住粮改饲试点政策机遇,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生产,推广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械。

③芝麻种植优势区:以****等9个乡镇为主建设芝麻种植优势区。

3、精品园艺 (1)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绿色栽培,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设施种植比重,

推进蔬菜标准园、标准果园、精品花木建设,积极推广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建立面向中原经济区和***城市群的优质绿色精品园艺生产供应基地。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绿色蔬菜种植面积70万亩,设施化比重达到30%,蔬菜年产量达到200万吨;瓜果种植面积15万亩,瓜果年产量达到40万吨,建成以软籽石榴、葡萄、黄梨为主要品种的优质水果基地2.5万亩,全县葡萄年产量突破2万吨,石榴0.75万吨,桃梨等1.5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

(3)优势布局

①蔬菜种植优势区:以****乡镇为主建设蔬菜种植优势区,突出发展辣椒、大葱、西红柿、苦瓜以及食用菌等,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重点推广蔬菜节水灌溉和设施栽培技术等。

②瓜果种植优势区:以***沿线乡镇和***沿线乡镇为主建设瓜果种植优势区,突出发展以温室西瓜、草莓为主的瓜果种植。

③水果种植优势区:以单桥镇、杨桥镇、谭棚镇、黄岭镇老集镇和滑集镇等乡镇为主建设水果种植优势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葡萄、鲜桃、软籽石榴和晚秋黄梨种植品种。

4、休闲农游

以建设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抓手,按照打造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为总要求,紧紧把握×××独特资源、发展基础和地域区位等优势,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以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为载体,以旅游节庆展示为手段,充

分展示农耕文化、民族习俗、特色农业、农家生活等特点,使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努力把×××建成为以文化体验和农业生态休闲为核心,以姜尚文化、×××杂技和水乡民俗村为特色,融乡村旅游、温泉度假、红色旅游、生态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5、农产品加工 (1)发展思路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充分发挥我县劳动力多,粮油、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数量大的优势,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响品牌、做壮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做强做大龙头为重点,以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和开放合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由“大粮仓”向“大厨房”加速转变。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42.15亿元,年均递增22%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率达到1.2:1.0。建设年产值超50亿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

(3)产业集群

①粮食油脂加工产业群。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大豆、优质油料作物生产加工基地;以****些骨干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逐步构建

21

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原粮加工—粮油食品—粮油生化制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粮油物流—销售服务的粮油产业化加工体系。

②脱水蔬菜加工产业群。将脱水蔬菜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以园区现有企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脱水蔬菜加工出口经营,扩大出口创汇。

③肉食品加工产业群。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羊有限公司实施绿色食品山羊肉熟食系列制品开发项目,同时引导本县的重点肉食品生产企业×××永洁肉类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

④白酒饮料加工产业群。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骨干企业为龙头,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天然活化水,采用泥池老窖,长周期发酵,结合运用现代微生物发酵、代谢调控、现代分离技术等,加大传统清香型白酒、混合香型白酒、优质低度保健酒的开发力度。大力支持传统白酒产品的优质化换代升级;积极支持混合香型白酒产品生产;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酒。采用国际先进的现代膜分离和灌装技术,引进一流的生产装备,重点发展系列矿泉水、纯净水,创建品牌;形成产业规模。

22

第七章 推进计划

为有效、有序推动×××农村农业内部融合发展,×××人民政府制定合理推动计划,主要分为起步阶段、加快推进阶段及全面覆盖阶段。

一、起步阶段(2016年)

1、×××各部门根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及本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出台×××农村内部产业融合指导意见,并强化组织领导。

2、结合×××农村内部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修改完善相关专项规划。

3、梳理×××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项目,重点推进“中原牧场”项目与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并确定项目推进方案,率先启动一批重点项目。

4、建立试点示范乡镇、村建设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

5、总结起步阶段经验,树立典型,加强推广。

二、加快推进阶段(2017年-2019年)

根据实施方案主要目标及重点工程,全力打造“中原牧场”养殖、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重点落实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扶贫、绿色品牌建设等内容,总结出一条农村产业内部融合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基础设施项目、中原牧场项目与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等基本落实,累计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80%。

23

2、按时序进度完成目标任务,到2019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5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蔬菜产量达到19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40家,打造“中原牧场”养殖、加工基地,全县秸秆利用率达90%以上,年出栏肉羊达到190万只;能繁母羊饲养量在58万只以上;“三品”数量达到5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48个、有机食品2个;新增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治理工程28处。

3、实现农村产业内部融合高度提升,农牧有机结合,农业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

4、实施中期评估,深入总结推进阶段的成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加强宣传,示范带动周边农村产业融合。

5、制定下一阶段全区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实施方案。

24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强化组织机构、政策、体制、资金、激励等方面的措施,建立推动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评估,依法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与服务,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抓好示范引导,促进×××三大产业更好的融合。

二、强化资金投入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用好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支农项目资金安排向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示范主导产业和示范主体倾斜。探索推广PPP、第三方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构建现代农业多元投入机制。综合利用税收、金融、价格等措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相关领域。此外,把农业保险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建立农业保险大灾赔付风险基金和推动成立股份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途径,进一步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服务范围和职责分工,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25

三、强化科技投入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实施跨越式大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还没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实际,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联系,并与之建立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农业良种良法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艺设备等现代农业技术,特别要在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建立以知名专家为核心的专家顾问组织,积极研究和探讨依托科技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的有效机制与发展模式,并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专家和科研人员到×××进行技术创新。

四、强化项目管理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谋划一批“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农业项目。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引智、引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对现有的中央、省级和市级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资源,集中使用,精准发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投向实行名录制,项目资金安排实行备案制(审批制),项目实施绩效实行评价制,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审计制。

五、强化发展改革

26

认真落实中央对农业发展提出一系列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带动农业农村实现新发展。一是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二是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高产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之外的集体土地,作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纳入市场公开交易。

六、强化示范带动

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时总结推广产业融合示范建设的生动实践、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依法兴农

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作的通知

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经(工)信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根据《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企〔2015〕18号,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现将2016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申报项目应属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军民两用核能、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特种装备、信息安全、特种材料、爆破器材等产业重点项目。

2.国家、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国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民两用科研项目,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参照《关于发布湖南省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湘经信军品研管〔2015〕415号)),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应用项目。

4.军民两用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军工行业人才培训项目。

5.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它需要支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申报条件。

2.申报项目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已经办理项目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较好,原则上必须是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

3.每个项目单位原则上选择1个项目申请支持。凡当年享受过国家或省级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原则上不重复安排。

4.已申报了中央和其它省财政2016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不得重复申报。

5.项目申请单位存在批复项目建设(研制)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情况的,或者上经审计发现存在违规使用项目资金情况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数量标准

1.中央在湘企业项目由中央在湘一级单位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2.省属企业项目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3.市州项目经市州经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

4. 财政省直管县市项目经县市经信、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同时抄送当地上一级市经信委和财政局。

各企业(单位)要选择优质项目申报,我们将择优支持。

四、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资料提交方式:项目申报资料通过网上填报。项目单位必须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网址:http://220.168.30.70:28889/mainPage.jsp)填报并提交《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产业类项目填报附件1,科研类项目填报附件2)。资金申请报告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报送纸质材料2份至省经信委。

2.上报文件要求: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省属单位及中央在湘单位需上报专项资金申请文件、《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3)、单个项目的《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资金申请报告中的第二项,须加盖经信与财政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公章)等纸质文件一式4份(分别报省经信委3份、省财政厅1份),以及《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电子版。

3.申报时间:市州、财政省直管县市、省直单位以及中央在湘一级单位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报截止日期12月15日,过期不予受理。

4.申报材料保密要求:请各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如资金申请报告含有涉密内容,请脱密处理后再网上填报,上交省经信委的纸质材料无需脱密处理。

省经信委(国防科工局)地址:长沙市迎宾路238号,邮编:410011。产业类项目联系人:夏立斌,电话:0731-84666005;科研类项目联系人:钟年节,电话:0731-84666054。

省财政厅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西路1号,邮编:410015。联系人:刘天学,电话:0731-85165299。

上一篇:儿童筷子范文下一篇:高校劳动教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