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3

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一、国外研究状况

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教育法》正式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了《2000年粮食: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订了《可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并于次年11月又通过了有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决议。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国际农业与环境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倡议,提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概念。这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形成与深化发展乃至具体的实践,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各国所采用的各种“替代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再生农业”等都是为了实现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

20世纪30年代英国土壤微生物学家Albert Howard在《农业圣典》一书中提出了有机农业思想,受其思想的影响,1940年美国的J·I·Rodale买下了位于宾州库兹镇的一个有63英亩土地的农场,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究,1942年出版《有机园艺和农作》(现名《有机园艺》)。美国农业部在“关于有机农业的报告和建议”(1980)中将有机农业定义为: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由此可见,有机农业强调的是主要依靠农业内部有机物的投入,减少高投入农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②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它是在有机农业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Robert Rodale认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来自某种“自我治疗恢复力”,只要找到这种恢复力并将其“释放”出来,就能够使农业得到再生。其标志是“三H”(健康的土地,健康的作物和健康的人)。再生农业就是在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增加土地和土壤的生物生产基础。它具有高度的内在经济和生物稳定性,对农场或耕地以外的环境的影响最小,甚至无影响,不使用杀虫剂生产粮食,力图在转向最少依赖不可更新资源的过程中,为日益增长的大量人口提供粮食。

③生物农业(biological agriculture)

生物农业是欧洲常用的提法,与美国的有机农业很相近。Hodges(1982)将其定义为:生物农业是这样一种农业,它试图提供一个平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高自然过程和循环来控制病虫害。通过适度的投入能源和资源,维持该系统最佳的生产力。生物农业的倡导者认为向生物系统中引入化肥会使自然过程“短路”,因此,生物农业要求在系统中不使用化肥和合成杀虫剂。

④生物动力学农业(biodynamic agriculture)

由英国的园艺大师阿伦•查德维克倡导。生物动力学农业认为解决农业问题是技术与社会因素的综合。为此,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有多种作物的轮作和间混作,复种多种生物,混合饲养牲畜,并与农畜产品的初级加工以至销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充分循环的复合结构的农业生态系统。虽然生物动力学农业在技术和经营方式上与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相似,但它是在生物学过程的基础上又强调系统的动态性,因此在能量和物质转化循环上不仅限于农田,它还扩展到与畜牧业、加工业相结合,并涉及到农业社会结构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⑤西方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生态农业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1971年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威廉•阿尔布雷奇(William·Albrecht)提出。英国苏塞克斯大学(Sussex)大学的农业学家M·K·Worthington曾对欧洲有机农场进行调查并亲自试验,于1981年发表文章,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Jackson和Benolen(1984)认为:生态农业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Altlieri(1995)认为生态农业是高生产力、保护资源、文化敏感、社会公正、经济赢利的农业生态系统。Stephen R(1997)将生态农业定义为“运用生态学概念设计和管理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的学科”。

⑥自然农业(natural agriculture)

自然农业最早出现在日本,冈田茂吉是其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末,冈田茂吉以旱地为对象,开始了自然农法的实践与研究。1972年另一位学者福冈正信在其《绿色哲学》一书中指出:“自然农法是自然之道,是宏观的省力之道。‘什么也不干’,这是自然农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手段,是通向幸福之路的富民之道。‘什么也不干’,是稳操胜券的不败农法。不耕种,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是自然农法的四大法则。自然农法具有节约、省本、高产、无公害、土地越种越肥等优点,这一切都是科学农法无可比拟的。其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无’字,‘一切无用’论”。

二、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1)中国生态农业的早期理论

中国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对生态与人的关系认识最早的国家。以天时、地利、人和为主要内容的“三才论”,作为朴素的唯物论,是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哲学思想基础。《孟子·公孙丑下》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管子·禁藏》中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荀子在阐述富国之道时强调“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才能达到“财货滚滚如泉源,浩浩如河海,暴暴如丘山”,反之则“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吕氏春秋·审时》中“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汜胜之书》中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同时指出:“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淮南子》亦记有“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才使五谷蕃殖,如“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诸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齐民要术》总结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元朝《王祯农书》在垦耕篇中提出:“天气有阴阳寒熬之异,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别,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明代马一龙在《农说》中讲道:“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矣。”清朝农学家张际标指出:“天有时,地有气,物有情,悉以人司其柄”。清朝陆卉仪进一步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不特用兵为然,凡事皆有之。即农田一事,关系尤重。”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已经把农业生产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关系,遵天时、依地利、靠劳动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关键。

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上,《孟子·梁惠王上》曾说过,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材木不可胜用也。《吕氏春秋·义尝》中写有:“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淮南子·主术训》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草土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并提出:“孕育不得杀,彀卵不得探,鱼不长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之发若蒸汽,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管子·八观》中指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不可独举也,大木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故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荀子·王制篇》也载“草木

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可见这种“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保护生态再生能力,反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对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科学主张,古人认识得已相当深刻。

发展多种经营,维持生态平衡也是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思想。管子认为,农业的发达应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国家和人民的富裕有赖于农业的多种经营。《管子·牧民》中指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管子·立政》对此有具体解释,“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要根据土地、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要求,合理安排多种经营,“相高下,视肥硗,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礼记·曲礼下》把家畜作为庶人财富的标志。《荀子·王制》中指出:“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使国家足用,虞师之事也。”同样《淮南子》一书也主张在多种经营方面,使“群生遂长”,五谷、六畜、桑麻“各因其宜”。明末清初张履祥补撰的《沈氏农书》中提出:“养猪羊乃作家第一着”,有粮多养禽畜,养畜积肥才能“粪多力勤”夺丰收。书中写道;“今羊专吃枯叶、枯草,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嬴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何不为也!”这些观点昭显了我国古代在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多种经营方面具有的较高认识水平。

(2)我国对现代生态农业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观察和总结发达国家常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中国当时不按“两个规律办事”的教训后,提出了强调以生态学规律(叶谦吉,1980)和生态经济学规律(许涤新,1983)为指导,符合“整体、协调、循环、再生”(马世骏,1984)原则的“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我国理论界针对中国的特点,不断丰富完善生态农业的内涵,涌现出了一大批生态农业方面的专家,如卞有生、卢良恕、程序、曲格平、张壬午、王兆骞、骆世明、石山、刘思华、李文华等,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讨论会,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的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为生态农业的实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纵观各方家对于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发展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农业将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建设高功效的生态系统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农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如郭书田(1994)《有关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汪卫民(1998)《中国生态农业的若干理论问题》、王小利等(2004)《替代农业研究综述》、温军(200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雷海章(2005)《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卢永根,骆世明(1999)《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张法瑞,靳乐山等(1997)《关于可持续农业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王建武,吴文良(1995)《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生态农业》、王松良,林文雄(1999)《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刘彦随,吴传钧(2001)《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程序(1999)《可持续农业的几个理论问题》、张壬午,高怀友(2004)《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的展望》等都从理论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符合世界“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再一次飞跃的希望寄托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

②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应把建设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如肖桐(1985)《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路明(1999)《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穆争社(2002)《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胡娜妮(2005)《生态农业

是现代农业的选项》、温琦等(2008)《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等都论述了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成部分,可以推进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和作用

a.生态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能源、农村环境保护等,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

b.建设生态农业,将使我国农业跳过石油农业的单一生态系统,直接向综合化的生态系统发展,这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避免不少浪费和损失,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c.生态农业的生物再循环系统,其中包含将有机废物转化为能源产品,这样,既可以从有机废物中提取沼气之类的气体燃料,也可制取液体燃料来代替石油制品,从而为解决我国农村能源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d.生态农业的纵深发展,还可把农业多余劳动力转到以有机废物为原料和动力的复合生物产业及其相关的加工、服务等行业中来,开展综合经营。

e.生态农业通过不断集约化的生物再循环系统,使动态平衡保持最佳水平,从而把整个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土地越种越肥,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f.生态农业强调产品产生和合理增加投入,完全排斥无机物,拒绝使用化肥等背离了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在一定限度内输入的辅助能如化肥、农药、机械、劳动及灌溉与产出量呈正相关,只有合理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高产稳产,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④生态农业模式

各学者分别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模式、基塘系统模式、农田间套作模式及庭院利用农业模式、农田林网模式、农牧结合模式、农牧渔结合模式、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场农业模式和生态类型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如1980年初骆世明等对腐屑食物链、农业结构的梯度规律、牧草间套作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韩纯儒等在北京窦店研究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1983年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粮—桑—畜—渔良性循环模式;1987年刘晓鹰研究的蜡桑农复合生态模式和杉木—黄连—林—药复合生态模式;1992年傅庆林等在浙江省兰溪市上华农场研究的低丘红壤区“农林果”复合系统模式;1994年吕富保研究的由农、林、果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实体模式;1995年姜勇、曹志平研究的西安生态养殖模式和曲周县畜牧业生态模式;1996年曹铁森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复合结构栽培模式;1997年郑永华在四川合川市研究的稻鱼鸭复合农业模式等。

⑤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相关宏观政策进行解读,在三峡大学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前景是看好的。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高校;新时期;问卷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典型工科专业,其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十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国家分别在201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业水利建设是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要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峡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在该校有良好的办学模式。笔者对农业水利工程相关问题在三峡大学范围内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解读分析当今宏观形势政策,以期明确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为高校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当今形势政策解读及行业分析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建设的步伐,填补建设中存在的空白。所以,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已有了顶层设计。从这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可知,重点改革水利的发展不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的重要条件,之所以把发展农业水利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大势所趋。依托高端节水技术诸如喷灌、微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及行走式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研究和退广,我国的农业建设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农业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见,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1.问卷调查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关于学习专业的兴趣,专业本身的认识,对前景就业的规划及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1调查显示53%的人高考报考该专业是没有目的性的,真正自身意向该专业不到40%。专业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5%学生有兴趣。该比例基本符合高考报考该专业志愿填报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前者比例一定程度上升,而后者比例却下降。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对2011中央一号文件有所了解,而其中76%的学生表示该文件对于直接影响到他们选择该专业。這也表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比较在意选择专业的社会关注度。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学好该专业的源动力,反之兴趣不足,会对以后的学习目标产生怀疑,学习效率低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占学习成功影响因素的25%,占学习失败影响因素的35%。因此,应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力度。同时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实际工程例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相比对,既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

图2调查显示90%的人听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82.5%的人认为农业水利工程对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基本50%以上的非农业水利工程学生对于农业水利专业是看好的,表明对三峡大学新开设的这个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期望。

由图3中可知,77.8%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安排还有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实用性上还不到位。9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实用性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在就业差异问卷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可借鉴水工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情况来完善农水专业的学科建设。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总的来讲,现阶段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均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被看好的。然而,毕竟是新开设专业,需要配套解决的问题不少。例如目前没有毕业生,无法实际验证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农水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兴趣会下降,也要引起重视。

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在三峡大学范围内就不同对象设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①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具备了顶层设计,传统节水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和推广已扫清障碍,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②在三峡大学范围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看好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新开设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验证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吸收借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他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功经验是正常手段,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0-12-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2-12-31.

[3]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技立项(NO.38).

作者简介:何俊桦(1991-),男,云南镇沅,本科生,就读于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通讯作者:何军(1981-),男,湖北荆门,讲师,主要从事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问题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而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先后确立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1 林业生态工程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1]。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围绕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总目标,相继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是对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建筑史上涉及范围最大、公众参与度最高性的生态建设工程,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首任。计划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2]。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的590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计划造林314亿亩,并对101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意义特殊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首都乃至全国都极具意义。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问题。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外交工程”。该工程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2]。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以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为目标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存在一些问题:(1)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2)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3]。(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1]。

结论: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的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王丽敏.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7(2).

[2] 周洁.我国六大生态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生态经济,2006(10):88.

[3]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绿色科技,2011,12:6-8.

[4] 郭永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资源·生态·环境,2007(5).

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期, 我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效益, 然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 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 因为这是经济主体 (涉农企业和农户) 更关心的问题, 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 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 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 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 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减少了水污染, 同时降低了成本, 实现了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 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这方面, 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国家的循环经济试点市, 我们河南省安阳市结合自身实际, 把着力点放在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产品的加工上, 大力培育优质口粮的农业产品品牌, 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有机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术, 不及有效控制了畜牧养殖污染,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 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生产要素,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首先, 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 如“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 (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 —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其次, 选好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是实现农业循环的载体, 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需要项目来带动。选择循环农业项目, 应从全局和长远着眼, 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 鹤壁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有力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再次, 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目前, 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这一理念还不了解,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参与并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还有待增强。

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 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 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 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 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 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 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 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 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 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效益,产业链,保障体系,政府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 1998 (9) .

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速, 大量占用耕地, 致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 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 粮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 然而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 靠化肥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 土壤退化严重。同时由于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业的面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 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吨, 总磷为28.47万吨, 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 发现农田的氮, 磷流失已成为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严重的是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和长期较低的种地收入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 迫使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 造成农村富强劳动力大量流失, 村里一派凄凉之景。大量的事实证明, 如果中国的农业继续这样下去, 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的呼声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并有望成为解决未来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彼此相互促进的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这样。既有望获取高质苗的多种多样产品, 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保持, 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被认为是生态农业[3]。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不等同于传统的有机农业, 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 单位面积物质生产总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态农业之所以被国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优势。

(1) 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的, 采用有机肥作为肥料和生态系统方法控制虫害或者物理方法灭虫 (灯光诱虫) ,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 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土壤, 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 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 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 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 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 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 近年来一直让国人担心的食品农药残余, 如膨大西瓜, 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而这些问题也会因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3 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如山东弘毅农场等, 都是呈点状零星分散, 尚未成大的网络。生态农业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在中国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态农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还不成熟。比如产品的认证, 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等非生产环节。生态农业是一个复合的系统, 它不但是自然内部各个系统的复合, 还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 生态农业的运作不应该只关注种植模式的研究, 更应该把目光投到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有序运作上。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运作, 考虑到现存的一些问题, 本文提出几点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3.1 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虽然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 但是单靠分散的农户的生态农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商业运作意识, 不足以进行生态农业活动。虽然现在建立了很多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从事相同的运作模式, 但是无论从后续的产品认证还是销售等环节来说, 分散的生产形式对其发展都是不利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组织生产:一是以村为单位, 开展农村合作社, 生产活动、模式, 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 产品认证与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合作社将整个村的生态农业基地都规划好了以后, 每户人家各自的所属地分配到什么模式, 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统一销售获利后, 按各自所属地的产品产量, 进行利益分配。二是引进外面资金比较雄厚的生态农业之类的公司, 公司在当地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雇佣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2 产品认证与品牌建立

生产出来的有机绿色食品, 如果没有进行产品认证, 没有建立品牌的话, 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产品认证和品牌这块, 与此同时还要有赖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认证体系和市场导向, 比如未经过认证的产品一律不认为是有机绿色食品, 对市场假冒产品和品牌予以严厉打击等。

3.3 产品的销售

目前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比较昂贵, 不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 所以进行产品的定位和销售市场销售方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点。

网络销售, 通过网络订单, 然后送货上门。这一销售方式虽然保证了销售的渠道, 但是销售网络的拓宽比较缓慢, 而且销售量也比较小不稳定, 每小笔量的运输成本也很高, 同时这样一种送货上门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运输的碳排放量, 虽然是由卖家承担, 但是相对生态农业本身提出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并不相符。

还有就是建立专门的销售超市进行销售活动, 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费人群。这样属于生产基地的销售超市只销售自己基地的产品, 虽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产品浑水摸鱼, 但是未免会有超市销售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 影响整个超市的销售情况, 毕竟人们更喜欢去产品比较齐全的超市购物。将来如果生态农业真正发展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建立一类专门销售各地有机食品的有机超市, 这样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有机产品可以进行对外出口, 国外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销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类与有机肥料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 农田源源不断的讲产品输出出去, 必须要有相应质量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农田, 虽然生态农业考虑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将家畜产生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料返还农田, 但是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农田里整体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将这些产品转化成了排泄物, 厨余垃圾, 生产资料等。如果未来的城市垃圾分类做的到位的话, 那么可以将厨余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在回到农田, 即实现物质从城市生态系统转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途径, 大大减缓了有机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实现了城乡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循环体系。

摘要:目前中国的农业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型。生态农业以环保、绿色、经济等特点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国家已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 然而目前生态农业的发展仅限于少数的示范基地, 并未大规模的推广开来。本文在解释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基础上, 分析目前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为未来生态农业发展和规划的提出几点建议, 以为今后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污染,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生态农业,推广

参考文献

[1] 耿士均, 陆文晓.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5) :13993~13996.

[2] 李贵宝, 尹澄清, 周怀东.中国“三湖”的水环境问题和防治对策与管理[J].水问题论坛, 2001 (3) :36~39.

农业工程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舞阳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夏粮(小麦)播种面积58万亩,单总产达历史最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7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0.3万吨,平均单产达到438.5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粮食达到967.3公斤。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年加工小麦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有8家,主要有华鑫面粉、舞莲面粉、明汇面粉、汇丰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奥克啤酒等企业,粮食商品率达57.9%。近年来,舞阳县农林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5万亩,合格农田林网达2606个,控制率达96.1%,为全县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舞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舞阳县农林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努力,其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县已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台作社8个,拥有社员58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5个,在投资规模上从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农林局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真正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实质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指导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近几年来,舞阳县立足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资源优势,以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强力推进特色乡镇经济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乡村典型,通过政策重点倾斜、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加压激励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业成亮点,种植增效益,养殖提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食生产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稳定面积,合理布局,增产增效。二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优化经济作物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主要通过间作套种等措施,使经济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经济作物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发展畜牧养殖业是实现农产口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今年前三个季度,舞阳县农林局按照中央、省、市、县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使全县的沼气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对改善能源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县共建沼气池39000座,沼气使用普及率达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户联户沼气工程的800立方主体工程也已竣工。

上一篇:我的华丽皮囊范文下一篇:离任审计发现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