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16

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团队建设理论 学生社团管理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简介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2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 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 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 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 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 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 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 张心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要发展,就需要在学校管理中建设一个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如,一个拼搏奋进的学生团队,一个奉献进取的教师团队,一个实干创新的干部团队等。教育实践表明,重视团队建设,学校工作就会呈现一种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局面。忽视团队建设,学校工作就会软弱无力,逐步滑坡,失去应有的发展活力。

要建设好团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的是某一特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选择。有人认为,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无疑是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队建设中遵循这样的价值取向,才能坚定方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取得成就。

第二,有共同的愿景目标。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一定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对于学校而言,共同的发展目标包括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发展的目标、学生发展的目标等。学校的发展以队伍建设、设施建设、机制建设为目标,教师的发展以提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为目标,学生的发展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团队。这几个团队,要相互鼓励、相互鞭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学校处处会升腾起奋发之气、昂扬之气。实践证明,哪所学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这所学校就会正气上扬,质量上升,好评如潮,影响日广。

第三,有共同的规范操守。学校管理一靠思想教育,二靠制度规范。团队建设中,要提升思想教育的水平,同时也要形成科学的制度规范。在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无疑是首选的管理方法,但思想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管理过程中,制订并完善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为大家所遵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共同的规范操守,就要实现科学管理、有序管理、科层管理,真正做到高效、有序、尽责。一是要坚持科学管理。学校里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要以效率为纽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学校形成一个比先争优的局面。二是要实现有序管理。注重时序、空序、程序、秩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效。三是要实现科层管理。“人定岗,岗定责”,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人人敢于担责,各尽其责。

第四,有共同的德业追求。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是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的事业。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做不好教育。教育不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育不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德行要求。教师的爱是博爱,是大爱,是超越了狭隘意义的爱。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才会爱社会,才会爱他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指导、疏导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这是教师事业上的最高诉求。我们在学校团队建设中,应该首先让所有教育工作者认识爱、理解爱、传播爱,每个人都成为爱的使者、爱的化身,使得我们的班集体充满爱,使得我们的校园充满爱,使得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沐浴在爱的氛围中。其次要在团队建设中倡导敬业态度和精业精神。每个教师都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岗位,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立志做一流的教师、掌握一流的技艺、取得一流的业绩。有教师做榜样,学生就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就会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综上,团队建设要做的工作有许多。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规范操守和共同的德业追求是我们团队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为此而努力。

(责任编辑 韩瑞新)

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学团队建设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面对以硕士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科研水平有限;不同课程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沟通协调不畅等不足,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方案,逐步通过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学术交流,拓宽师资来源,组建教学小组等方式,促进团队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团队 建设方案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于2005年依托母体学校中山大学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专业开设初期,主要以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资深教授“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尚未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年轻教师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教学上,无暇顾及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自有教学团队,但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团队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以硕士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科研水平有限。

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中级职称教师14名,高级职称教师8名;17名教师具有硕士学历,5名教师具有博士学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名15。教师专业方向涵盖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基本覆盖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样的职称、学历、年龄、教师专业方向结构在独立学院中较为合理,但以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批青年教师中,虽有7人次在校级授课比赛中获奖(含第一名),并有1名教师获评“广东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也有个别青年教师具有十年以上高校任教的教龄,对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余老师基本教龄在三到五年左右,教学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够深厚,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效果有限。

该团队超过80%的教师,一毕业即进入高校工作,行业背景单较为单一。

(二)不同课程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

该教学团队现有古代汉语教师2名,现代汉语教师2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6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4名,外国文学教师2名,文艺学教师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1名,还有1名教师因该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取消,正面临转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数量充盈,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力量单薄。

基于行业性别特点,该团队育龄女教师超50%,加之国家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该团队面临生育高峰;行业对教师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要求逐渐加强,以硕士学历为主的中青年教师急需通过访学,甚至离职读博等方式提高个人能力。一旦师资力量薄弱的课程,有任课老师出现休产假、访学、离职等情况,则面临请相近专业方向教师代课甚至停课等问题,既不利于代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系统性发展,又不利于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建设,还扰乱了教学秩序。

(三)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易沟通协调不畅。

多教师任教同课程主要分三种情况:1.个别特色课程,要求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任教同一门课程同一个班。比如“汉字学与汉语正字”“汉语表达与应用写作”需要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方向,“公文与实用文书写作”课程的教师参与到教学中。2.师资充盈的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本可以安排教师轮流上课,但中青年教师占比大,迫于职称晋升的要求,多教师任教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班。3.师资力量薄弱的课程,吸收转型教师或非核心课程教师为储备师资,需与本专业方向教师同上一门课,如“文学原理”。

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时,在教学进度、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平时成绩标准、试卷命题、阅卷、录入成绩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地沟通与协商。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做到统一行动并和谐有效地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鼓励校外学术交流,发掘教师潜力。

鼓励教师利用游学、访学等機会提升个人学术水平。目前已选派1名教师到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游学,3名教师分别到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访学。

充分借助母体学校资源,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旁听硕士生、博士生课程。该团队已有4位老师坚持听课一学年。期间,2位老师共同申请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项目“广东汉语方言调查”的子项目,1位老师成功申请到校级教改项目。

把握本校教师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申请“博士导研计划”,即通过校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或博士研究生指导本校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一些进步,目前该团队已有两位老师成功申请。

(二)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聘请学术带头人,引进高素质研究人才。聘请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宋俊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以宋俊华教授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小组,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广东木鱼书、木偶戏调查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2篇。聘请陈小辉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出站,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并发表论文40余篇。通过学术带头人与高素质研究人才,带动学术梯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的学术凝聚力。

聘请双师型教师,丰富教师行业背景。聘请原长隆旅游度假区企划总监、副总经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李铭建副教授,前徐州报业集团记者刘皓、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记者令倩倩等一批具有文化产业、新闻媒体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既圆满完成了“节事创意与策划”“新闻写作”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授课,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傅浩泉(广州市皓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张翼鹏(《家庭医生》杂志社主编)、韦宏日(南方日报社广告部策划总监)、邹伟全(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主管)、姜迪武(国家二级演员、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培训部主任)等一线专家进课堂,用实际案例或亲自表演为学生讲解课程相关内容。相关教师也前去听课学习交流。

(三)组建教学小组,合力促进教学与科研。

结合现有师资,将相近教学课程与科研方向的教师整合成立7个教学小组,语言学2个、中国古代文学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外国文学1个,每个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扎实的老教师担任组长,带领中青年教师,发展建设各个教学小组,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教学小组内部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小组间积极交流,主动分享校内外学习经验。如分享贵州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经验,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广东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及保护工作;分享由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主办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培训班”的心得体会,团队教师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校系人才培养目标助益良多。

教学小组形成合力,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项目。目前已申报并获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各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这些项目的立项对增强团队的学术自信,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摸索出一套符合该专业团队建设特色的方案,充分发掘已有教师潜力、丰富师资来源、强化内部整合,使团队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芬香.河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4):80-82.

[2]方学森,李雪梅.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J].池州学院报,2011,25(4):144-147.

[3]沈慧.独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11(3):23-25.

[4]曾芳芳.独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困境及其破解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8):145-146.

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团队作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一种资源,针对目前只重视对员工、生产经营、制度执行力及成本管理,忽略了发挥团队凝聚力,本文重点从团队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和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团队;文化;建设;原则

一、什么是团队文化

现代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基于此,在企业内部创造团结向上、友好合作、互帮互助、尽职尽责的文化氛围便被称之为团队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模式把追求自由看作每个员工的人性本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凝聚起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都难以凭借个人的力量来大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团队力量的发挥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成功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往往可以得到极大的收获,那就是员工们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发展和保持一种团队文化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住那些最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团队文化也能够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员工的创新精神。

有学者认为,高效的团队具备以下八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二是相关的技能,三是相互的信任,四是共同的语言,五是良好的沟通,六是协商的能力,七是高明的领导,八是外部的支持。

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是优秀团队文化的具体体现,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团队只是一具空壳。“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百舸争流千帆劲,波涛在后岸在前”。这一首名叫《众人划浆开大船》的歌词对“团队精神”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首先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企业界,无论是一些有名的大型企业的起家,还是一些小型作坊的经营,都在倡导一种团队精神,并用在其企业经营上,成效显著。在足球场上,世界任何的大牌教练、大牌俱乐部,在注重发挥球星作用的同时,都在极力倡导一种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总把“团队精神”放在首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树立起球员的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发挥球星的作用。足球场就像一个企业,最能体现的就是“团队精神”。记得有知名教练在分析媒体吹捧某一“球星”时,一语道破天机:“按照他的个人素质,理应成为世界级的球员,可惜他还欠缺与队友配合的意识,他不大能融入到整个队伍中,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能为团队做出最大贡献的球员!”,该教练认为评价一人是否具有世界级球员的标准,首先就是有团队意识、富有“团队精神”。球场上的“团队意识”,不仅仅是足球的需要,而且对任何企业用人都有借鉴之处,寓意深刻。

二、团队文化的建树。

团队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员工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团队文化所蕴涵的潜在的巨大价值,就会表现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

建设优秀的团队文化,首先要让组织成员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的一种企业亲和力,其关键是要认准一个理,抓住一条线,坚持一颗心。一个理是:团队文化成功依赖于组织团体;一条线是:沿着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主体价值观,一线贯穿,跟踪解决到底;一颗心是:对自己的成员常施以爱心、关心。这样一来,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扬集体智慧,提炼出更加科学、优秀和实用的企业基础文化;二是能够让企业员工感觉到自己身在其中,并融合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便于确定后的团队文化在成员间流通,接受快,认同感强。需提醒的是,在团队文化建设中,由于部分管理者思想不大气,没有正气,不成熟,带着幼稚病,分不清企业经营何为主、何为次,哪是虚、哪是实。企业做大了,管理者容易被众多商家的利欲缠身,再加上受浮华风气影响,往往不由自主地失去了团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重外,不重里,只看重表现,不顾及本质,致使团队成员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

其次,团队文化建设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团队文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团队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人性的管理手段,使其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则来源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团队文化,核心竞争力则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建设团队文化就是要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会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建设团队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文化的建设,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团队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团队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和信誉,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总之,团队文化建设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理念,实现管理变革;结合信息化管理,实现团队文化的提升;建立学习型团队,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团队成员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在团队文化的巨大合力作用下,企业必将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三、培育团队文化需要遵循八条原则

1、设定共同的目标。设定共同的目标和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这个目标既是企业对员工的利益吸引,也是对其行为方向的界定。企业要树立这个共同目标,并设法与员工沟通,使其理解这个目标。事实上,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脱离了共同的利益,组织将不复存在。

2、培育团队凝聚力。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宣传相互协作的团队文化,保持企业纵向、横向交流渠道的畅通,以使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广泛交流和传播。其次,企业领导应重视高效团队的构建,引导团队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利于团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再次,通过召开成员见面会、项目进展评审会等会议使大家经常见面交流。当团队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凝聚力也就自然培养起来。

3、有控制的授权。团队之所以能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团队内部成员享有充分自主的决策权上,包括能够制订生产目标、自主处理事务、评估绩效等。但是充分的授权并不等于不需要管理,故授权应分阶段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避免混乱。企业管理者应以灵活方式逐步放权,并不断对团队绩效进行评估。

4、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形成团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要达到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协调,首要的是将交流成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里的优先事项,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企业重视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其次要为员工提供同管理层交流的机会,建立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与员工充分地沟通,使员工了解任务或目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及对个人的价值。

5、有效的激励。在一个团队内,同样要通过激励促进竞争,通过竞争,促使个体发挥自我的最大潜能,并可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效的激励是促进企业内部良性竞争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正激励、正能量的效用远强于负激励、负能量,因而企业应为团队的顺利运行制定一个完善的奖励体系。同时,绩效管理评价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反映出成员的努力水平。除团队成员间进行相对绩效评价外,团队之间也可进行绩效评价。

6、适当运用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既能够满足员工的参与要求,又能够集结众人的智慧,使决策更优化,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它具有与个人决策无法比及的优点,尤其在跨功能团队中,几乎每一名成员都来自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专业和技能互为补充,一项任务的完成在知识和信息如此分散分布的情况下,集体决策变得更为重要,但应注意集体决策“议而不决”的致命弊病。

7、管理者的作用。首先,管理者应将有价值的并且可接受的价值传达给团队,使团队成员接受内部的规范和规则,并在价值观引导下培养起团队凝聚力。其次,亲和平等地与团队成员进行交谈和工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团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8、不断创新。不断创新是企业再生和延伸企业寿命的良药,也是团队生命力的体现。因此,不拘泥惯例,不死守习惯的经营模式和行为方式,持续不断地学习、创新是优秀的团队组织修炼的重要任务。

作者简介:贾秋国,男,本科,政工师,现就职于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轧钢厂。

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2、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

3、地方领导必读的100本好书

4、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态势

5、改进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哲学思考

6、基于“五有”人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7、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研究

8、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9、深化课程建设打造品质教育

10、高等学校学科文化建设研究

11、论网络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对转型发展的促进

12、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13、2007年中考政治热点综合测试题

14、需求驱动下出版社土建类数字资源建设及内部应对机制

15、研究创新 改善学习 卓越服务: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解析

16、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析

1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18、智慧教育服务生态体系构建

19、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

20、基于机器人大赛的高校科创平台建设研究

21、生态城建设绿色金融模式探索

22、中国法学教育30年之历史与变革

23、浅谈如何以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促进教育品牌的外化

24、特色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

25、人民性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

26、试析“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

27、当代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领导力的提升

2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问答

29、浅谈职业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30、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探析

31、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指挥部

32、新一轮教育改革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七)

33、生态决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人类学

34、特色学校建设中实践主体的力量

35、“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精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建设

36、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数据中心研究与实践

37、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认知和实现策略

38、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39、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向、机制及路径

40、内在契合与耦合共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之关系优化研究

41、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涵分析和建设思考

4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 “双主体”构建与实践路径

43、科技与智慧成就生态梦想:“西安2008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座谈会”综述

44、广西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5、对当前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46、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47、资源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生成

48、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

49、国际视域下的高校信息化部门建设探析

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CI的概念与构成,对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引入CI设计的作用、具体应用和运用CI设计时应注意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引入CI设计,能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品行教育、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打造护理专业品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CI设计 护理实训基地 文化建设

CI,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2008年,我校在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过程中,尝试将CI设计引入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营造一个具有浓郁护理教育与医院文化相结合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品行教育、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护理紧缺人才提供了文化保障。

一、CI的概念与构成

所谓CI,其含义是: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等作统一设计,利用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公众,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CI系统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部份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二、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引入CI设计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医疗服务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用人单位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的护理人员要热爱护理专业,具有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善于根据具体情况来预见患者的需要,善于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愿交流,善于进行人性化护理。在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实施CI战略,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打造护理专业品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CI设计在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运用理念识别(MI)原理,开展实训基地意识(精神)文化建设

理念识别(MI),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实训基地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包括护理精神、服务理念、服务宗旨等。我校在护理实训基地显著位置悬挂南丁格尔头像,张贴护理誓词“我宣誓: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奉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坚定救死扶伤的信念,履行“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职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帮助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训楼道正上方张贴“厚德、仁爱、敬业、精艺”训词,使学生对实训目标、任务、信念、宗旨等产生认同感,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同实训基地的整体氛围融合起来,从而转化为热爱护理专业,实现实训目标的共识和动力。

2.运用行为识别(BI)原理,开展实训基地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识别(BI),是一种行为过程,它是目标确定后,付诸于实施的过程,有了行为过程,理念才能落实到实处,它包括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办法、文化活动等。护士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性命相托,责任如山;实训基地服务的对象是未来的护士,同样任重道遠。制定严格的实训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履行护士行为规范,完善质量考评体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能体现护理实训的风格、技术特长和特色。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护理实训基地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制度》、《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三查七对制度》、《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使之成为师生行为的持久约束力。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实训基地注重体现人文关怀。模拟病房内有温馨的插花、小儿科实训室有可爱的卡通画、妇产科实训室有母子亲情图,实训基地一角还设有学生才艺宣传窗,展示护理学生的征文、书法、手工制品、优秀护理文书等。学校每年为护士礼仪比赛获奖者拍摄护士装明星照片,进行宣传,增进学生对白衣天使的认识。

3.运用视觉识别(VI)原理,开展物质文化建设

视觉识别(VI),是识别系统的基础内容,是实施CI的中心环节和重点所在,包括象征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标识牌、图案、实训制服、环境等。在整个CI设计中,视觉识别牵涉面最广,效果最直接,最具感染力和传播力。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它是按照现代医院工作要求建设的,与医院环境一致,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护理实训基地从病房布局、设备配置、操作流程、标准化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文化等方面营造一个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学生不仅做到了“学以致用”,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对接,而且促进学生更早更快地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护理实训基地基色调为绿色和橙黄色,象征着生命和温暖的关怀;标识牌字体为仿宋体,端庄清秀、优雅稳健,似美丽的护士小姐;象征标志为学生校徽图案,与校园文化相一致;实训制服采用护士服、燕尾帽,具有职业特性;基地用物也尽可能印上实训基地名称和标志等,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统一、独具鲜明个性特色的实训基地形象。

四、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运用CI设计时应注重的二个原则

1.注重整体推进原则

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整体推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整体推进并不是全盘一次性推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可在校园文化大背景下按难易程度分阶段逐步实施,但一定要考虑实训基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半途而废。

2.注重差异性原则

院校一体,前(医)院后(学)校是我校的办学模式,也是我校的办学优势,因此,在建设护理实训基地过程中,就要充分体现这一优势和特色。利用院校一体的资源优势,特别是人力资源互补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模式,以区别于其他实训基地,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护理专业品牌。

五、结语

职教专家雷正光研究员说过:“没有实践的职教不是真正的职教,没有设备的职教不是完全的职教。”这句话反映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实施CI战略,能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品行教育、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打造护理专业品牌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北明.CI设计实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肖江萍,林晓芳.浅谈现代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3):456-45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JZB2009022;项目名称:中职区域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主持人:刘艳宏)。

上一篇:日语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经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