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

2023-09-23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1篇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能够提出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分析了当前高校(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感恩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本次的调查研究活动。

二、 研究背景(你所研究课题的理论或实际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90后”这个阶层普遍特立独行,是家庭里的“宠儿”,从小被父母宠爱,有些甚至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

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2篇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教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3篇

摘要:人工智能对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重构。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进行了“拆卸”,使得教育主体(人)“降格”成了客体,教育客体(物)“升格”成了主体。人工智能所建构的“人与非人的交往”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帶”,致使学生极有可能丧失自我,变得和机器一样机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终将消磨殆尽。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是一种基于知识库和逻辑规则(算法)的“计算与表征”系统,虽然这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支持,但依旧没有摆脱“客观主义”的窠臼,甚至还隐藏着潜在的教育危机。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思想;主体;知识;交往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日益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关注,并大致发展出三种典型应用场景: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智能测评,教育治理智能化和现代化。我们已经看到,这些领域的应用正在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塑造了教育变革的引擎。虽然令人兴奋,但这些影响对教育而言却是外在的,尚不足以对现代教育的生态构成根本性威胁。而“教育思想”的冲突则更具内在性和根本性,因为当代人工智能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似乎有自己的“教育哲学”,从而为重塑教育生态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重构。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燎原之势。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必须对这两种不同的理解进行比较与评述,以便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提供—个有效的知识平台或理论基础。

二、教育主体观:历史演变钩沉与人工智能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观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基础

1.主客体哲学与师生主客体关系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在传统的哲学框架中,通常以“人的活动的发起和指向”作为区分主客体的标准和尺度。在此意义上,主体就是活动的发起者,即在活动中发挥能动作用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于是,我们获得了主客体哲学框架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一是只有人才能成为主体;二是任何物对于人而言都是客体,即物永远不可能成为主体;三是当一部分人成为特定的人的活动的对象时,这部分人便是该活动主体的客体。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如果说,教育活动的发起者是特定的人(这里狭义地指教师),那么该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首当其冲就是学生了。按照前文“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不难得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结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生作为客体(对象)的身份或地位却屡遭诟病。比如,“受教育者成为‘人’(表现人的自主性)会受到‘非人’的待遇(例如体罚);反之,受教育者成为‘非人’(丧失自主意识),才能受到‘人’的待遇(鼓励、尊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理论界先后出现了“学生是唯一主体”“师生双主体/互为主客体”等学说,但整体而言,依旧没有摆脱“主客对立”的窠臼。

2.主体间哲学与师生主体间关系

作为对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超越,现代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的范畴,试图规范一个主体如何与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发生作用。从方法论上来看,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开创的传统哲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自我”(心灵和意识),然后从这个“自我”出发去看、去构造世界。这样一来,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就不过是客体(对象)而已。事实上,“其他人”和“我”是平等的,也是一个看世界、构造世界的“主体”。于是,哲学家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用以表明“其他人”和“我”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主体间哲学向我们昭示了“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全新假定,即人与人的关系永远是“主体间”关系,而非“主客”关系。具体到教育活动中,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那么他们之间的“主客”关系便寿终正寝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主体间”关系。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师生之间都没有客体,师生成为完全平等的主体,他们通过双向互动、平等交往而塑造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走向共识、理解、融合与更有意义的前景。

(二)教育主体客体化与教育客体主体化:人工智能的挑战

人工智能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进行了“拆卸”,使教育主体观即将遭受或正在遭受着挑战。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育主体(人)“降格”成了客体,二是把教育客体(物)“升格”成了主体。

1.教育主体客体化

正如前文所昭示的那样,通过主客体哲学向主体间哲学的转变,教育完成了其庄严的价值承诺:师生是平等的主体,而非客体。然而,人工智能通过自身的一套机制正在试图“绕过”教育的这个价值承诺,进而“恢复”学生在主客体哲学框架中的客体身份。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中虽然出现了诸多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但主流媒体和学术界最突出的公共讨论当属“学生面部识别系统与专注度分析系统”,其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事件或活动的出勤签到、学生学习行为分析、课堂专注度偏离分析、课堂互动和教学行为分析等。这些系统之所以能够运行乃至发挥作用的逻辑,一言以蔽之,皆是借助硬件设备(如摄像头、电子手环、智能校服、智能头环等)“监控”并“分析”学生的身体数据或私人空间(如面部表情、举手次数、眼球焦点、脑电波、心率数据、运动轨迹等)。

早在18世纪,为了描述“一种完美的权力技术”,英国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了“圆形监狱”理论。由于圆形监狱的特殊设计(由一个中央瞭望塔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少量狱警甚至不需要狱警便可监控所有的囚徒。狱警处于瞭望塔上很难被看到,相反囚徒则处于公开的位置,而且他们从心理上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于被监控状态,因此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实现了所谓的“自我监禁”。而“学生面部识别系统与专注度分析系统”所涉及的隐私泄露、电子监控等问题,与“圆形监狱”的核心要义如出一辙,甚至比“圆形监狱”更加隐蔽。因为,这些人工智能系统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防线,而且吸引教育机构、研发企业参与监控网络的构建,它带来的不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规训”,而是把学生“降格”为一个节点、一个类似于“物”的对象、一个需要随时对其加以“监控”和“分析”的客体。

2.教育客体主体化

关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主客体哲学和主体间哲学达成了一个默契,即“物永远是客体,不可能是主体”。而人工智能对这个默契产生了影响,甚至催生出了自己所需要的主体。具体到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技术人造物”,是人类所利用的一个教育工具,它总是被动的,无法自主地行动。然而,人工智能却又被注入所谓了的“智慧”“思想”,甚至“情感”(比如能够为学生规划学习路径、推荐个性化学习内容),似乎有了“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作为客体的“技术人造物”“升格”成了“教育主体”。

“人类是主体”是哲学界的共识,但人类因何而成为主体?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也就是说,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生成自己的本质,从而获得主体地位。然而,人工智能却不具备这种自我实践的能力,它本质上依然是属人的,尚不足以成為“教育主体”。那么,它为何能够为学生规划学习路径、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呢?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这些“智能行为”完全“依赖”于学生在线学习时留下的“数字足迹”,包括学习过程的行为数据、学习结果的评价数据,以及通过在线学习形成的社会网络数据等。人工智能通过一套算法对学生的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构建通用参考模型(一般包括学员模型、领域知识模型、知识推荐模型和测试模块模型等)来模拟人类解决教育中的某些问题。可以看出,这些数据全部来自于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而非人工智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人类‘赋予’它的主体地位”。

三、教育交往观:变革历程述要与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一)教育交往:从“独白”到“对话”

与教育的主体观相联系的是其交往观。现代教育基于不同的主体观,将师生关系分为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关系,与此相对应,现代教育的交往也有两种主导范型,即“独白”式交往与“对话”式交往。

1.“独白”式教育交往

主客体哲学采取“主体一客体”的分析框架,强调“我”对“它者”的认识和占有,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一它”关系。这种分析框架成就了师生主客体关系,绘制了“独自”式教育交往的图景。“教育交往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为指向,受一定的教育目标的规范”,“独白”式教育交往的至高鹄的就是“占有”更多的知识。在“占有”知识的规范下,交往的内容仅限于“标准”知识的交流,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的“原料”,师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往往处于孤独的关闭状态;交往的方式是教师“点对面”地通过控制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眼中往往没有具体的学生,而是与一个“朦胧的整体”在交往,堪称是一种几乎没有情感成分的“露水式”交往;交往的结果使得师生双方成为“单纯的知识承载体”,失去了彼此之间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会合”和“相遇”,最终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2.“对话”式教育交往

主体间性哲学把分析框架构筑于“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之上,主张“我”之外的其他一切存在物都是与“我”一样的另一个主体,而非外在的对象性存在,强调“我”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关系。受主体间性哲学的启发,教育交往由“独白”走向了“对话”。就教育目标而言,“对话”式教育交往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精神沟通,即“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在交往内容方面,“对话”式教育交往注重的是“知识结构或称符号世界的不断重构和更新”,而非“标准”知识的复制或再现;在交往方式方面,“对话”式教育交往推崇“我-你”关系基础之上的平等对话、互相理解和真诚合作;交往的结果也与“独白”式教育交往有着天壤之别,即“不是去复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富有创造性思想的生成”。

(二)教育中“人与非人的交往”: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尽管“独白”式教育交往和“对话”式教育交往有着诸多不同,但两者固守的都是“人与人的交往”。人工智能有自己的交往范式,它所认同、建构的交往不再囿于“人与人的交往”,而是开启了“人与非人的交往”的新尝试。具体到教育领域,最为典型的是学生和教育机器人之间的交往。尽管教育机器人的倡导者和质疑者之间存在着争论,但目前主流媒体的流行言论制造了炒作的泡沫和拥抱教育机器人的愿望。在乐观中保有一份谨慎,对教育中“人与非人的交往”进行冷思考,揭示其中埋藏的隐患,或许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时代课题。

1.教育机器人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驳倒“强人工智能论题”(即被“合适程序”控制的机器不仅有自己的认知状态,而且可以像人一样进行理解活动),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设计了“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间屋内只有铅笔、稿纸和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只会说英语的塞尔被关在其中。写有中文的卡片从门缝塞进屋内,塞尔根据屋内的那本书来翻译卡片上的文字并用中文回复,以此诱骗屋外的人相信他也会说流利的中文。塞尔由此指出:既然任何一台处理语言的计算机在结构与处理流程上都是与“中文屋”类似的,那么,任何一台计算机也都不可能真懂人类语言。换句话说,机器虽然能够处理信息,但无法真正理解信息。奥古斯丁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真正的理解依赖于洞见、‘光照’,不可能通过纯粹操作性的、计算性的方式达到”。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机器人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一方面,“对话”式教育交往是“从对话者各自的前理解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即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确定。这其中“理解”是关键的一环,换句话说,“理解”既是“对话”式教育交往的条件,也是“对话”式教育交往的归宿。教育机器人因不具备“理解”的能力,使得这种教育交往几近成为“海市蜃楼”。另一方面,我们把目光转向教育机器人之所以受到热捧的原因。概而言之,它具备了语言理解(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语音交互的能力,能讲故事、唱歌、播放视频,能提供个性化知识讲解,且讲解过程不厌其烦、不会出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学生和教育机器人的交往,究竟是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还是在利用所谓的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已经过时的“独白”式教育?

2.对机器人的依赖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

黑格尔曾以著名的“主奴关系”理论来说明“精神活动”的运动发展规律。按照他的描述,在“自我意识”阶段存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识的形态,“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通常来说,奴隶要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来“伺候”主人,任由主人摆布。然而,由于主人缺乏这种“一技之长”,他在某种意义上又必须依赖奴隶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奴隶是实际的行动者。长此以往,主人得到的并不是“独立的意识”而是“依赖的意识”。也就是说,本来作为独立的自我意识存在的主人,现在反而要依附于奴隶而存在。

事实上,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已经映射到了“学生和教育机器人”的关系之中。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机器人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各项数据,“识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知识点盲区,从而精准地刻画出千人千面的“个人画像”。在此基础上,教育机器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业方案和职业发展规划。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形成“依赖的意识”,心甘情愿地让教育机器人代为“选择”或“规定”自己的未来,成为“取悦机器的寄生者”。换句话说,学生“理想”的实现要依靠教育机器人,并且实现在“奴隶意识”(学生对机器人的肯定或承认)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极有可能丧失自我,变得和机器一样机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最终会消磨殆尽。

四、知识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分野与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一)知识观的历史演变: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它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大致包括:知识的起源、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的客观性以及知识的真伪标准。由于立场、视角的不同,历史上形成了不少观点纷呈甚至截然相反的知识观。其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分野格外引人注目。

1.客观主义知识观

對于知识的起源与本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由笛卡尔、莱布尼茨发轫的“唯理论”路线,它主张依靠人脑中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进行严密的演绎推理,就可以获得一套与“外部世界”一致的知识。另一种是伯克利、休谟发轫的“经验论”路线,它宣称人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条件和基础,感觉经验既是知识的来源,又是检验知识的标准。整体而言,这两种知识观都强调认知的客体(即知识内容),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真实的、确定的。因此,这两种主张是纯然客观主义的论点。

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支配下,教学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传递-接受”式的灌输知识的活动,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着眼于“传递一接受”的效率,教学评价归结于学生对知识的“占有”。其积极的一面在于,有效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客观主义知识观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灵魂的考试机器。其结果是,“孔子杏坛的师生质疑问难、苏格拉底的问道中途、亚里士多德的学林漫步,这些教育的本真形式只能成为现代教育的幻想”。

2.主观主义知识观

康德用独特的“综合路线”调和了“唯理论”与“经验论”两条路线之间的冲突。他认为,对于知识的可能性而言,“唯理论”与“经验论”缺一不可。一方面,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知识是感觉经验的产物。另一方面,认识主体必须具有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或“先验范畴”。因为,后天的感觉经验必然经过先天的“认识形式”或“先验范畴”的加工和组织,才能成为普遍性的知识。由于承认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康德的“综合路线”被认为是认识论历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它扭转了“认识顺从对象”的惯性思维,认为“在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都不能缺少主体的能动性”。

康德之后,人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产生了怀疑,改变了原有的提问方式和思维模式,尝试从认知的主体(人)出发来理解知识,进而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主观主义知识观。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皮亚杰把儿童描述为一个“孤独的探寻者”,认为同化、顺应和平衡等一些生物过程至关重要;维果茨基则强调父母、教师、同伴及文化环境的作用,并将这些因素很好地归纳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之中;卡茨和斯腾伯格认为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起着颇为关键的作用;哈贝马斯提出“情境理性”知识观,主张知识的意义是在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

(二)计算与表征: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关于知识的来源与构成,人工智能绘制了不同的图景。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是一种基于知识库和逻辑规则(算法)的“计算与表征”系统,包括知识的搜集、处理、生成、匹配和推荐。虽然这种知识生产的逻辑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支持,但依旧没有摆脱“客观主义”的窠臼,甚至还隐藏着潜在的教育危机。

1.计算与表征: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

作为人工智能基础的“计算与表征”思想,可以在柏拉图那里找到根源。据说,当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四处寻找专家(如匠人、诗人、政治家等),以期测试和绘制他们技能背后的规则。然而这些人却无法阐明其成为专家的行事规则,只能告诉苏格拉底一些专家行为的案例。后来,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造成上述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说,专家们或许已经忘记了这些规则,而哲学家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专家回忆他们所遵循的规则。于是,柏拉图“把全部推理都归约成明晰的规则,把世界规约为不须解释地运用这些规则的原子事实”,进而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

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以按明晰的规则进行计算”,一般不需要人直接干预。因此,在两千多年的传统中,计算机被理解为“逻辑智能的范式”。对此,德雷福斯的见解深刻而独到。他认为:“人工智能恰好是柏拉图哲学传统和计算机技术相互加强的产物”。有鉴于此,在人工智能那里,知识的来源与构成可以用“计算与表征”加以解释。具体来说,人工智能依靠知识库和逻辑规则(算法)而参与知识生产。目前来看,构建知识库的主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符号主义进路,即在机器内部用符号表达式建模世界,形成显性的命题表征;二是自下而上的联结主义进路,即通过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来赋予机器学习能力,让机器自动获取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必须有一套逻辑规则(算法),然后根据逻辑规则(算法)对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包括搜集、处理、生成、匹配和推荐),进而规划机器的行动(即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

2.对“计算与表征”知识观的审视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计算与表征”的知识生产逻辑,使得基于“学生画像”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因材施教的润泽。同时,这种知识生产的逻辑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与困境。

(1)知识库的“客观主义”陷阱

符号主义区分了显性/隐形两种表征形式,即符号只能解决显性表征,对隐性表征却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只有显性知识才能被编码成为表征,而隐性知识将不能被编码,从而不能成为表征。这意味着,基于符号主义进路所构建的知识库,其中存储的知识只能是显性知识。按照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符号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具有客观性、静态性、情境独立性等特征。可以发现,这种知识库的构建自觉不自觉地重蹈了“客观主义”的覆辙。

联结主义进路深受认知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启示,试图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的大脑,进而成为处理隐性知识或打破显性/隐性区分的希望。然而,联结主义实现这一目标依旧遥远。首先,人工神经网络增加和扩展知识库,需要预先的海量训练才能完成,一旦真实情境中的变化超越历史训练的数据集,它就难以做到随机应变,从而落入“情境独立性”的窠臼。其次,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对数据的曲线拟合,发现的多是特定领域的相关性知识,而难以获取因果性知识。因此,该模型也就无法进行迁移和类比学习,也无法进行常识性推理。总而言之,联结主义无法打破知识的显性/隐性区分,离现代教育所推崇的主观主义知识观尚存在一定距离。

(2)逻辑规则(算法)与教育危机

人工智能进行知识的搜集、处理、生成、匹配和推荐的过程中,逻辑规则(算法)所带来的教育危机不容小觑。首先,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通常是很复杂的,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想象、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是至关重要的。而逻辑规则(算法)却无力表征这些非理性因素,“计算模型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量化和简化使教育失去了丰富的内涵和诸多有价值的成分”。其结果是,“个人画像”的构建主要基于学生的知识状态和能力水平,而基于“个人画像”的知识匹配本质上是让学生掌握更多显性知识或提高其考试分数。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逻辑规则(算法)是在颠覆应试教育,还是在强化更加“精准严密”的应试教育?其次,知识推荐固然能够提高知识获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的弊端。具体来说,学生根据算法推荐所获取的高度同质化的知识,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密密麻麻地编织成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从而将其自身桎梏于其中。其结果是,“信息茧房”隔断了学生接触多样化知识、异质性思想的机会,进而侵蚀学生的思考能力,拘囿学生的知识视野,久而久之学生被困在狭窄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井底之蛙”。

五、结语

毋庸置疑,在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个性化教育向更高层次复归,这为教育开辟了有意義的前景。但是,人工智能专注于从学生行为数据那里获得所谓的“事实”并设计可数学化、可逻辑表达的“规则”,而把“教育应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给排斥了,从而忽视和遮蔽了人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具有极强的情境性,特别是涉及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每一个“事实”的背后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有鉴于此,因果关系的寻求与应用似乎更应处于教育研究的核心位置。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执着于相关关系的寻求,对于因果关系的处理则是苍白无力的。为此,我们应当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技术架构实现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早在1954年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就以“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这一概念,强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增加个人对自由和人权的关心。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首先应当恪守教育的根基与原理,将学生的发展、价值和隐私保护镶嵌在人工智能的算法之中。人工智能的无限滥用会成为“限定”甚至“强求”学生的工具,因此还应当合理控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范围,并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破除教育中人工智能价值至上的观念。教师应当始终把人工智能当成手中的“工具”而非全能的上帝,进而建构一种“人机协同”“AI教师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的发展路向,即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发现教育中的相关关系,教师则致力于处理教育中的因果关系,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开启教育发展的新图景。三是,建立符合教育目的的人本层面的人工智能价值评价规范。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符合教育目的的价值观指导下,从人本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价值评价,构建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工智能对学生认知领域、思维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简介:

张刚要: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zhanggy@njupt.edu.cn)。

梁青青: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1091512229@qq.com)。

收稿日期:2020年2月3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要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得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二、 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的体系。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可以按照范围对象时限地位等等反面去分类。我们着重探讨它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第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内在的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长远的目的,它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长远的目标一般须经过多层次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具体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目的的实现,才能一步一步想长远目标迈进。可见,具体目的是根本目的的具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体目的是多元的。具体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相适应。 其次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

教育目的也是多方面的,而现代教育目的可以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各层次教育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分解。以上层次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教育目的的等级性。层次中最高的教育目的是一般的、共性的,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它确定着整个教育的方向,并规定制约其他低层次的目标,是一切低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同时,高层次的教育目的的实现往往意味着达到了许多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低层次的教育目标是落实最高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是在变化中为最高目的服务的,它是特殊的具体的。各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实现着教育目的系统的总目的。

三、 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论是根本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反映。其目的的确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目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它并不会超出社会和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一般说来,教育目的的确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因素: 一是生产力的影响。 二是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主观因素: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特点。 二是受教者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 功能

思想教育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图活动指明了方向。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提供了动力。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

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激励功能。 第二, 指导功能。 第三, 评价功能。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5篇

1 通识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在我国甲骨文中类似有人在旁边手执教鞭演卜, 而下面是小孩子学习的形象;“育”的甲骨文则形似妇女养育孩子的形状, 而在我国最早将“教育”并称的是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从中看出教育是发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社会活动, 也就是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涉及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所谓教育目的, 即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那么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目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苏格拉底用“助产术”教人“学会做人”;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发展人的理性, 使天性和习惯受到理性的领导, 人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务,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杜威则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马克思曾经很详细地论述过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说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特点, 也指出了教育的目的。实际上,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不仅应该体现社会的要求, 更应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实际上, 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 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王道俊、王汉澜两位教授认为: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而通识教育恰恰可以满足教育培养“全人”这样的要求。

2 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通常也被译成“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 也有人称之为“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我国李曼丽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通识教育进行解释: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 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我们可以把通识教育理解为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多基”知识, 多领域的“通”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有“识见”的“全人”。

2.1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教育

通识不同于专业, 专业局限了领域, 也局限了受教育者的思维。通识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这样的知识旨在让学生终生受益。

2.2 通识教育是不忽略人文素养的教育

通识教育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 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和独立人格教育的培养, 体现人文关怀, 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教育目的上不忽视文化功能。

2.3 通识教育是注重思维方式的教育

通识教育虽然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注重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涉及不同领域则更有利于学生打破学科界限, 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2.4 通识教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可见, 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得学生把握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引导个体的潜能向为社会谋福利的方向发展。服务社会并不与个人发展相矛盾, 通识教育下的学生可以寻求最有价值的人生途径, 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心能和德性相结合、协调发展。

2.5 通识教育的内容

主要指人文常识、科学常识、社会常识所涵盖的知识及素养其中, 人文常识的宗旨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 如哲学常识、文学欣赏常识、艺术欣赏常识、宗教常识等;科学常识的基本宗旨是使学生获得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 如数学常识、物理常识、化学常识、天文常识、地理常识、生物学常识等;社会常识的基本宗旨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 如历史学常识、社会学常识、语言学常识、管理学常识、经济学常识等。

2.6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要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到底学什么的问题。目前的大部分高校采取以通专结合教育观指导课程改革, 推动通识和专业内容相互渗透,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形成通识与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个模块。

3 通识教育中实现高校教育目的

3.1 通识教育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的“全人”发展

现行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专业教育, 专业性强的教育注重技能和技巧的培训, 是对某个领域特殊需要的培训, 这样的教育活动本身有着很强的功利色彩, 这样的教育也许能满足一些行业的市场需求, 但它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受教育者理应涉及不同学科领域, 拓宽知识面, 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思维方法, 全面培养科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在传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通识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再开设大量的素质修养课程, 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 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这样就会避免将学生培养成工具式的“半人”, 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3.2 通识教育有助于高校实现教育功能

教育启迪良知, 教化民众, 推进文明, 高等教育尤其如此。高等教育基本走在高科技的前列, 具有永恒性和前瞻性。高校的定位和教育理念包括了对人和社会本质需求的激发、引导和追求。高校有它的使命, 不应该只是如同当下成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预演场地, 更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跳板。理性, 不仅是教学的条件或工具, 也应是教学活动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校的教育尤其如此。理性对于人生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这种非天生的理性需要不断的训练和发展。培养理性人可以看做高校的教育功能, 而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心性和德性的理念就有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3.3 通识教育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高科技犯罪”和“知识分子罪犯”已经不再是这个社会的新型名词。这些因素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出现了, 早在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序言中就对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表示担心, 原因何在?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传统的专业教育加之功利主义的盛行, 人人把注意力放到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反映在教育则是只关注着经济利益而丢失了做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

《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 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 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同时也提出了“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通识教育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尤其重要, “地球村”村民共同生活, 这个社会才能和谐, 才能发展。通识教育研究为社会培养什么人, 寻求为人之本, 也寻找着社会命运的根本。高校的通识教育对自身与社会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 便可以在教育模式的设置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加以良好的引导, 也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在认识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内容、一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高等学校有必要实施通识教育, 最终实现其教育目的, 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 实现高校教育功能,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目的,通识教育,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 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5]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三个层面[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6] 周晓辉, 陈舒怀, 骆少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7.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6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一、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活动指明方向。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二、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依据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 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组成的。

(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多元的,是一个近期的目标,,也是在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为什么要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呢? (1) 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3) 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4)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积极性,是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 (2)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 明确利益,增强责任感。

三、 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 (2)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意识

<1>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 代的需要。

<2>要增强法律纪律意识。这是现在社会中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意识。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和根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主要包括辩 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一、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简言之就是: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和存在的反映,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矛盾对立面即统一由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基本观点是反应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进行马克思认识论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使主观与客观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历史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的过程,社会历史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预审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在阶级对抗消灭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则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具体体制的不完善的矛盾,因此,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具有相对独立性,病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名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

第二节 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

生观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针,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指指导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巨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它是人们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思想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倾向,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一、 人生理想教育

二、 人生目的教育

以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为人生目的,是无产阶级即共产主义人生观的重要特征,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也是共产主义人生观与剥削阶级人生观的根本区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涵主要概括为站在人民立场上立身处世、以人民的利益为言行的宗旨和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三大内容。

三、 人生价值教育

人生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进行人生观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真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尽责,对社会做出贡献。 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方面的内容:

(1) 人生价值目标教育。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的社会目标、道德目标、职业目标、成就目标和生活目标的统一体。

(2) 人生价值评价教育。人生价值评价对人生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1)他对人或自己的人生意义具有辨证肯定或者福鼎的裁判作用,褒善贬恶。(2)它具有深刻的人生观教育作用,启发人们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异议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3)他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促使人们自觉的扬善弃恶。

(3) 人生社会责任教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就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进行人生社会责任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敢和历史使命感,热切关注祖国的命运,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对社会和人民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 人生态度教育

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选择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人生道路,把真确的人生观念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观。 第三节 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 基本国情教育

基本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

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引导人们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从这个国情、最大的“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要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从而引导人们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要深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 (2) 要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3) 要深入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

(4) 要深入进行“两个基本点“的辨证教育。

三、 形势政策教育

形势是一定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持针对性原则。

四、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深刻理解祖国所代表的各种价值对人类进步所具有的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强烈而执著的爱国之情和神圣信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广大人民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要在“一国两制“方针下争取早日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真确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盲目排外。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进行国际教育结合起来。 第四节 道德观教育。

道德是以善恶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我国的道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因素在社会道德方面的体现,其核心是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献身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具体体现,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要求。

一、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个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处理好一下几个关系:

(1) 要准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2) 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3) 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4) 要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进行集体主义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严格把追求个人正当的个人利益同个人主义区分开来,不要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自利混为一谈;二是在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上,要批判:主观为己,客观为他人“的错误观点。

二、 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心理意识、行为活动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特点:自觉性、创造性、目的性。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人们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努力提高人们服务的过硬本领,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其次,要教育和引导人们主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勤奋工作,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团结合作,木谋私利,为祖国、为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职业平等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各行各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存在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政治上和人格桑都是平等的,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只要作出了成绩,都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

三、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尊老敬贤;要求人们共同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勇于同一切不良的行为作斗争,携老扶优,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倡导新人新事新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文明的社会风气。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首要的任务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公德。其次,要造成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 家庭美德教育

进行家庭美德教育,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要提倡婚姻自由。这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根本保证,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婚姻家庭中的基本要求。

(2) 要平等相待,互敬互谅。这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处理好夫妻关系、保证夫妻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

(3) 要教育人们孝敬父母,承担培育子女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重要内容。

(4) 要提倡晚婚晚育,实现计划生育。 (5) 要不断改善邻里关系。

第五节 法制观教育

法制观是人们对于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帮助人们人情社会主义民主以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 (2) 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3) 要帮助人们认识民主和法治的关系。

二、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直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由此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的总称。

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知法、守法、护法”。知法是守法的前提,法制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守法”上来。

三、 社会主义纪律教育

纪律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要求其成员所必需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进行社会主义纪律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帮助人们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遵守各项纪律,用各项纪律来约束自己。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必须遵循的法则或者标准。

一、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

(1)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体现 (2)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产物、 (3)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1)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 (2)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3)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4)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 方向原则

方向原则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根本原则。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保持一致。

坚持方向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本色,以区别于其他任何阶级和任何社会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有统一的方向要求才能有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明确了方向可以坚定信心和激励斗志,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

再次,有了坚定的政治方向,就会焕发巨大的精神动力。 贯彻方向原则要力求做到一下:

第一, 要统一对坚定方向原则必要性的认识。 第二, 贯彻党项性原则要讲求科学性。 第三, 观者方向原则要坚持“一贯性”,即契而不舍、一贯到底。

二、 求是原则

求是原则,也就是实事求是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党的思想路线的中心内容,又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一切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何坚持求实原则呢? 首先,要有求实精神。 其次,要讲求方法。 最后,还要勇于创新。

三、 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正确的发挥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民主原则,有较强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其

一、坚持民主原则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

其二,坚持民主原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所决定的。 其三,坚持民主原则,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其四,坚持民主原则,是时代特点所要求的。

其五,只有坚持民主原则,才能完成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人任务。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民主原则,要努力做到:

第一, 要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升华。

第二, 要敢于和善于发扬民主。首先要有平等信任的态度。其次,要努力创造民主条件,是人们能够和敢于说实话。再次,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帮助群众消除顾虑和认识误区,摆脱旧习惯势力的束缚,逐步增强民主意识及素质,学会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 要科学的是实行集中。

四、 渗透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逐次发展”规律,融入到各种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行。

实行渗透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可以组成教育合力,产生新素质综合教育力量。 (2) 可以减少阻力,易于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3) 实行渗透原则,可以适应思想政治社会化的趋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实行渗透原则呢?

(1) 协调关系,组成合理的系统教育结构。 (2) 潜移默化,宇教于无形。 (3) 循循善诱,倚重人格塑造。

(4) 循序渐进,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 层次原则

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情况和觉悟水平,区别对待,分层次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要很好的贯彻层次原则,必须做到:

第一, 要深入研究,正确区分受教育者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二, 要正确理解层次原则,不能将层次片面的理解为划分等级。

六、 激励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实行激励原则,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所要求的。

其次,实行激励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再次,实行激励原则,符合人的行为活动规律。

坚持激励原则,要运用好下属具体原则: (1) 运用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2) 要运用正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原则,激励人们泽善儿从、见贤思齐,自觉选择和确定正确的行为动机。

(3) 运用表扬和批评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激励人们不断调整自我行为。

七、 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实行主体原则

(1) 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

(2) 其次,实行主体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

(3) 最后,实行主体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大胆引导。

八、 示范原则

示范原则,是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感染和启发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认识与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作准则。 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示范原则? (1) 示范原则具有客观的科学依据,即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2) 先进性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与统一,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和正确方向。

(3) 示范教育比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实行示范原则呢? (1) 要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事迹。 (2) 要引导人们正确的学习和关心爱护先进典型。 (3)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确实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或手段的总和。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路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人的精神世界,研究如何塑造人的灵魂,防止简单化,搞好思想政治教育。

(2) 辩证唯物法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等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以及关于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等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的而方法论意义。

(4)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理论,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关于人生价值和人的需要的理论,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原理,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直接的理论基础。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有:科学性、应用性、针对性、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整体性(2)有序性(3)层次性(4)动态性(5)相关性

四、 准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1) 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 (2) 要治本求实,不走过场。 (3) 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4) 要摆正态度与方法的关系。 (5) 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五、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1)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正确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3)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一、 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又叫“灌输教育法”,施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

理论教育法的方式有:理论教授法、 理论学习法、理论宣传法、演讲报告法。

二、 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实践锻炼法的主要方式:

(1) 组织受教育者运用和检验有关的理论、政策、深化思想认识的实践活动。

(2) 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实际工作和业务实践,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经受思想、能力和体力上的锻炼,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作风,增长实干。

(3) 租者受教育者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人们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4) 组织受教育者按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进行实践锻炼的活动。

(5) 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穿建文明单位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文明行为和思想情操。

运用实践锻炼法的要求:

(1) 要专人负责,加强领导; (2) 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3) 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4) 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5) 要开辟基地,巩固发展;

(6) 要总结提高,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三、 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市价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运用榜样教育法的要求: (1) 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

(2) 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 (3) 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性。 (4) 要尽可能让帮让现身说法。 (5) 样注意培养、关心和爱护榜样。

(6) 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开展“学英模,见行动“的系列活动。

四、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自我教育发的特点是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我教育的作用:

(1)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 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发的主要方式:自我理论、写心得、写日记、订计划、写思想小结和自我修养、自我总结、自我鉴定和自我批评等方式。

五、 形象教育法

形象教育法是指借助于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直接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赋予潜移默化作用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的教育方法。

形象教育法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感染力,为人们所喜闻乐听、易于接受。

运用形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 要把“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文化战线的主要任务; (2) 要精心选择推荐文学艺术作品;

(3) 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定期研究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4) 要开展书评、剧评、迎评等活动,正确的揭示文艺作品的主题,从而时期教育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5) 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六、 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的主要特点是:双向性、多端性、社会性、渐进性、反复性。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门诊咨询、家庭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录音咨询、宣传咨询、待人咨询。

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 心理咨询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 (2) 心理咨询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3) 心理咨询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的需要;

(4) 心理咨询是增进现代社会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5) 心理咨询法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使教育对象接受帮助和教育有很高的“自觉”性,咨询人员个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心理咨询的功能:

(1) 帮助咨询对象准确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2) 协助咨询对象改进认知结构,跟新经验;

(3) 解答对喜讯对象在学习、生活、工作、择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中的疑难问题;

(4) 宣泄咨询对象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

(5) 当好咨询对象在社会、人生、理想、前途等方面的参谋和向导。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及其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五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情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1) 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的需要; (2) 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需要; (3) 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需要; (4) 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疏通引导艺术、语言文字艺术表达、报告、演讲艺术、个别谈心艺术、协调人际关系艺术、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

疏通引导艺术应注意的三点:

(1)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 (2)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 要妥善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语言文字艺术表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努力锤炼“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要笔耕不辍,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艺术。 报告、演讲艺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要认真写报告,演讲稿。

(2) 要苦练口头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3) 要恰当运用态势语言。

(4) 要适当的、巧妙的运用会标、背景衬托、条幅、录音、录像、照片、实物和图标来增强报告和演讲的效果。

个别谈心的艺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正确确定谈心主题。

(2) 要确定好谈话的适当人选。 (3) 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

(4) 要选择恰当的贪心方式与场合。 (5) 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6) 要注意谈心的艺术。

协调人际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积极引导人们努力加强人际交往的艺术修养。 (2) 要及时搞好沟通协调。

(3) 要妥善处理人际纠纷和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必须扎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抓好制度、规范的制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为指导,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在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一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运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2) 要广泛宣传制度规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引导人们自觉严格要求遵守制度、规范,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要严格检查、考核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 掌握和运用奖惩的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奖惩都要出以公心,奖罚分明,敢奖敢惩。 (2) 要善于奖罚。

(3) 实行奖惩的同时,要伴之以个别教育。对于受奖者要提出新的要求,时期戒骄戒躁,不断前就你;对受罚者要耐心教育,引导其吸收教训,改过自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到达教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和运用组织会议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科学地确定必须召开的会议。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可以开小会的绝对不可开大会,可以开短会的绝对不开长会。

(2) 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好不同的会议。应该注意好三类不同的会议:第一类是政策性的研究会议;第二类是执行性的协调会;第三类是座谈、讨论会。

开好座谈会、讨论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座谈讨论的主题要明确。

(2) 开会的内容和要求应事先通知。 (3) 发言要充分准备。 (4) 争论辩论要围绕中心。

(5) 要善于处理慧中出现的冷场、离题、争执与纠纷。 (6) 要善于归纳总结。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述

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通过某种形式、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ide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市教育对象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 必须撑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

(2) 必须是联系主课题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载体

一、 管理载体

以管理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中去,渗透到人们的具体工作生活中,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的积极性的目的。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的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更好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2) 有利于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 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意识,使其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4)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好的环境。

二、 文化载体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 (1) 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

(2) 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人的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 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应该做到:

(1) 要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养“四有”新人的

作用。

(2) 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

育、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提高我国文化建设的水平,

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要建设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以致家庭

文化,借助这些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城乡基层。

总之,要加强文化建设,使各项文化事业和各种群体文化处于良性互动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文化载体的前提,也是运用好文化载体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 活动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是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活动载体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 (1) 活动载体能够较好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 (2) 活动载体能够较好的实现教育与自我完善的统一。 (3) 以活动为载体在一定意义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面。

运用好活动载体,重逢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嘉庆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项活动。 (2) 各种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3) 尽可能将活动与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联系起来。 (4) 活动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5) 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太多太滥。

四、 大众传媒载体 以大众创美为载体,就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优点: (1) 能最大限度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2) 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通过大众传媒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能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件设,促进全国人民建立共同的理想。

(2) 能够有力的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一、 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

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依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 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 认识环境的产物。这是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的著名的命题。 (2) 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与契机。 (3) 环境是人格的支柱。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向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第二节 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

二、 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实现政治状况。

三、 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下列特征:社会性、时代性、区域性。

四、 大众传报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众传媒有一下的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反馈性、被择性、导向性。

第三节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 学校环境的影响

三、 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

四、 社区环境的影响

五、 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二、 优化思想政治教的环境

第十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认识、评述与估价,它主要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怎样的问题。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及其意义

所谓评估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某事物或活动做出的“评述”与“估价”。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主要有: (1) 评估的对象和范围具有广泛性 (2) 评估的内容和标准具有客观性 (3) 评估的结果往往是相对性的 (4) 评估的作用具有导向性

(5) 评估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的统一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1)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

(2)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促进细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及原则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效果的客观价值,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成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标准

(2) 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又一客观标准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

(1) 党性原则 (2) 客观原则 (3) 全面性原则 (4) 历史性原则 (5) 相对性原则 怎样坚持党项原则: (1) 坚持党性原则,就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2) 坚持党性原则,就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客观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充分展有资料,广泛收集评估信息

(2) 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结合,优化评估技术手段

(3)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对象的具体情况,将统一的规格要求与特色评价结合起来

(4) 要讲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坚持群众路线,在兼听中求真实,求客观。坚持客观性原则,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全面性原则必须注意:

(1)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整体的角度评判其成效,不能简单的以某一个环节或项目做得好坏,以偏概全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整体。

(2) 要从事物成果和精神成果两方面统一中来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要采取层次分析的方法,注意分析不同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和层次差别,并与教育效果联系起来进而分析考察教育效果的层次差别,既看到主要成绩也看到缺点和不足。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和指标体系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 (1) 人的思想具有表象性和指向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定量评估的基本前提。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物化成果同样具有可测的值与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量与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为细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4) 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量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二、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指标是指培养“四有”新人,在教育实践中,用笼统、抽象的总体目标直接对评估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是很难的,只就需要将总体目标分解成直观的、可操作的、并且具有一定内部组织结构与层次的子目标。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应贯彻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并遵守一下具体要求: (1) 各项评估指标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即必须市教育目标分解出来的一些主要因素

(2) 个评估指标之间应该具有相容性,及同一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不相矛盾,互不冲突,协调一致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情况和信息

(3) 各评估指标相互对立,及同一层次个指标都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外延清楚,各自独立,互不包含。

(4) 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级指标体系中不遗漏任何重要的指标。 (5) 各评估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可测试性,即指标的语言表述应具有相对程度区分,可以相互比较,可以或间接进行测量。

(6) 评估是指指标具有个性,即在时间上要反映出时代性,在空间上要反映出地域性、行业性和单位特性,要反映实际情况,不能能强求一律。 (7) 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指标要少而精,以尽量少的个数反应尽量多的信息,要简单便于操作,切忌庞杂费时。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分析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分解评估内容为各层级指标。

(2) 筛选各层级指标,确定评估指标体系。 (3) 给个层级指标分配权数。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体办法

一、 实地调查评估法

实地调查评估实施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是: (1) 实地考察 (2) 抽样调查 (3) 追踪调查 (4) 横向对比

二、 模拟情景评估法 模拟背景评估的准备工作 (1) 组建模拟评估小组 (2) 设置模拟评估实验室,设计模拟评估方案和成都,准备必须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3) 确定思想和能力素质的评估体系内容,并给个指标分配数值,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模拟背景评估的实施形式和方法: (1) 案例处理 (2) 小组讨论 (3) 口试

模拟背景评估发的优点有以下:

(1) 评估具有同一客观尺度,便于定量评估 (2) 评估师在动态中,在特定的实践中进行,能对评估对象的思想和能立素质做出准确的描绘和分析

(3) 评估有利于被试者发现自身不足,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样,能不能做好,是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也在人,关键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人的素质。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形式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 (1)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对象是能动的有个性的人。 (2)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属于难以剂量的精神生产活动。 (3)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工具是以个人的个性品质为主的。 (4)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取得理想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

(2)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言者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保证。 (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4)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所谓素质结构是素质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稳定方式。德才兼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一、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具体包括一下几个: (1) 政治立场 (2) 政治信念 (3) 政治品德 (4) 政治水平 (5) 政策水平

政治品德的内容主要有:

(1) 忠诚: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 (2) 求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3) 正直: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 奉公:公私分明、奉公守纪、不追逐名利、不以权谋私。

(5) 开明:又开放的观念、民主的意识、乐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 思想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工作。 思想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

(1) 思想观念 (2) 思想方法 (3) 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是指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一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和综合表现。思想作风主要包括:

(1) 实事求是的作风,即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 民主的作风,即尊重群众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

(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即坚持原则,是非明辨,敢于同一切不良言行作斗争,同时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4)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即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他人则要报宽容的态度,不计较个人恩怨,坚持客观的是非标准;

(5) 艰苦奋斗的作风,即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6) 开拓创新的作风,即坚持自觉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冲破旧的习惯实力的束缚,敢于进取,敢于创新,争创一流。

三、 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主要要求是: (1) 大公无私,乐于奉献 (2) 热爱本职,忠于职守 (3) 平等待人,为人师表 (4)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 (5) 团结互助,顾全大局

四、 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法律意识 (2) 法律知识

(3) 依法行事。立法、知法的目的是为了守法、用法、依法行事。

五、 知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素质: (1) 扎实的理论知识 (2) 宽广的文化知识 (3) 深厚的专业知识

六、 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 调查观察的能力 (2) 分析和研究能力 (3) 决策和计划能力 (4) 宣传和表达能力 (5) 组织和协调能力 (6) 自我调控的能力 (7) 激励能力 (8) 运用新科技的能力 (9) 此外,还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

七、 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竞争和创新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开拓和创新能力。

八、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主要包括思维、想象、意志、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素质: (1) 真诚的情感 (2) 良好的性格 (3) 广泛的兴趣 (4) 坚强的意志

九、 身体素质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培养

一、 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养 (1)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 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和培育工作 (3) 关心、爱护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4) 加强管理,形成健全的接力和约束机制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培养 素质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

(1) 正确定位:正确定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二是要正确认

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刻苦学习:在学习问题时,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学习的态度问题;二是学习的内容问题;三是学习的方法问题

(3) 勇于实践:

(4) 善于思考:善于思考和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总结与思考中,应该注意一下两点: (1) 一是要勤于思考。 (2) 要进行经常性的自省

第十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

一、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领导。 (1) 科学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意义。 (2) 实行党政职能分开。

(3) 确立和维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4)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1》党的政治领导,即对党的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是党的最根本领导。

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认识和解决党的建设的实际问题;去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合群中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党的组织领导是指按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原则和制度。

《2》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 党委和行政领导人要经常分析和研究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情绪

和要求。

(2) 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个工作计划,经常检查督促思想

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敏建设的情况,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 党政负责同志要亲自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负责,带头去抓。

《3》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具体体现为:

(1)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研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走出相应的部署,对党员干部题注明确的要求,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本地区、本单位得到全面的贯彻。

(2) 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统一的领导和部署,指导和帮助开展生产经营、运行管理和各项业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面发展。

(3) 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分工共同做好干部教育、培养、考查、监督、选拔、管理等工作,切实关好党员领导干部,把好用人观。

(4) 高浩荡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威信和战斗力。 (5) 基层党组织对本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重大业务活动、工资奖金分配原则等关系到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

二、 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

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党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负主要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2) 充分发挥行政、生产和业务部门的作用。生产业务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实践活动。

(3) 认真协调党委各部门和群众组织的关系。

(4) 老激荡的群众路线,依靠和动员广大群众都来做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

一、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和队伍管理。

《1》目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应该达到的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高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关键是确立正确、科学的目标。

《2》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要抓住以下几点:(1)计划的内容(2)计划的层次性(3)计划的落实。 《3》规范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规范主要有:(1)岗位职责(2)教育制度(3)管理制度(4)工作制度

《4》队伍管理 队伍管理的要求:

(1)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并肩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和管理,重点是要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 (3) 各级党委要采取措施,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决策形成过程、决策执行过程、总结反馈的过程。

三、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上一篇:拓展训练新体会范文下一篇:幼儿教育实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