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

2023-09-19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统计学是统计专业最基础的课程,是统计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课程,目前统计学在各大高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本文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出发,谈论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课程设计环节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统计学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设计

1 目前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

目前高校统计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对于课本中的案例,也是结合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很少做到把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也相当缺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因而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1.2 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

对于实验部分,目前主要有两种编写方式:(1)基于某一种统计分析软件独立编写的实验教材;(2)理论教材中穿插实验作为单独的一节来编写。使用单独的实验教材来讲授实验课程,一般按照教学安排往往将实验放在所有理论学习之后再来讲授,这时候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已经生疏,需要重头复习理论知识,因此对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就体会得不深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也不会很高;将实验作为每一章最后一节这种形式,可以解决上面所提及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及时的进行上机操作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这种上机操作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连贯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1.3 主要的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决定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及侧重点,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法都是按照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来考核的。期末考试是以考卷的形式出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如何,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主要是指平时出勤、上机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这种考核方式强调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未来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对于统计专业教师来说,要好好思考的就是如何对现有的统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针对上述分析及个人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对未来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 选择一本好的教材

统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统计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材,因此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①结合统计专业的特点,选择教材一定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鲜明的特点,这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要结合实实在在的案例来进一步讲解;另一方面是实际案例要结合计算机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加深。这种教材的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统计的神奇和统计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这一特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讲授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统计软件的使用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增加课程设计这样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一些相关技能,下面就具体地阐述一下这一模块可以如何开展。

第一个阶段是有关课程设计时间的安排。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中,也就是在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显示,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些基本理论内容学习完以后,接着就可以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是明确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首先要求学生3~4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指导老师可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例如:我国人口的统计分析(可从男女比例、城乡比例、年龄结构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从总量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也可利用趋势方程、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等预测方法做简单预测)、我国就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可从产业结构、城乡数量差异等方面来分析),类似这样的一些题目主题。确定主题以后,然后明确最终所需要提交的成果是怎样的。可要求学生按照论文的形式提交,特别要强调论文中必须要有现状分析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相应的数据——主要考察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2)对应图表——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的处理能力。(3)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考察学生根据所得处理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主要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小组最终需要提交Word版本的课程设计论文以及相应的陈述答辩PPT。

第三个阶段就是检查成果阶段。这一阶段也是课程设计的考核阶段,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陈述自己所选主体所做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其他小组负责打分并可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负责答疑,综合考虑给予一定的分数。最终可将各个小组的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来划分。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增加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统计分析的实用性,而且在论文的写作、PPT制作、答辩陈述的过程当中也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3 考核评定不拘泥于单纯的闭卷考试分数

课程考核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也决定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侧重点。针对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课程考核也应该突出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再拘泥于以笔试为主,考验学生的“背功”,这与课程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结合课程设计环节,对于考核形式,可改为期末考试与课程设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表现;课程设计考核则主要考查学生在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当中的表现,主要包括论文和答辩两个方面。这样的考核方式,可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避免单纯闭卷考试的负面影响,让考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辅助手段。

3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准确性,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展统计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成为时代的一大任务。统计教学模式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着不断尝试、不断改革创新的曲曲折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它的对与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一定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统计人才。②

注释

① 曾五一.统计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

② 郑伟.中外近三十年统计学教材发展对比——探索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发展方向[J].中国统计,2010.2:52-53.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由此可知,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在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下,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验证,多年的不断修改完善,再上升到理论层面,最后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样式。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某种固定的教学程式。

其实,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界就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自读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阅读教学程序”,还有黎世发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现过很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些是一种教学理念,有些是一种教学方法,有些是一种教学流程或教学环节,不一而足,形式各种各样,也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模式流行的现状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景象,许多名家提出了“××语文”的旗号,表明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见解和主张,旨在引导语文教学走到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课程特性的道路上。

但是,在基层学校,特别是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却出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是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学习那些创造了“神话”的所谓“名校”,以为那些所谓“名校”的教学模式就是改变自己学校面貌的金科玉律,要求教师全面接受,盲目学习,步步模仿,甚至也规定了教师一节课讲的时间不超过几分钟,小组合作几分钟,成果展示几分钟,等等。

二是创建自己学校或个人的教学模式。为了展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成绩,或者是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有些人忙于构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哪怕是刚参加工作三两年的教师。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诸如“三三六”教学模式、“三转五让”教学模式、“三四二”教学模式,或者“三步四环节”模式等。在一个学校的宣传展板上,笔者看到了语文教研组构建的教学模式是“读、说、品、写”四字玩味法教学模式,每个字下面又有三条左右的教学环节,学校要求所有语文教师每节课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所谓教学模式施教。

这种情况在基层许多学校很流行,甚至有些学校每个教师还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把这些所谓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改革(其实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大肆宣传。一些上级部门也极力推广这些所谓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现在又很流行起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教学模式流行的根源分析

现在的中国基础教育,创造出了许多“教育神话”,加之一些媒体的大肆包装宣传,使这些“神话学校”红遍大江南北,坐收名利。在这种“神话”效应下,教学模式的大流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清楚了。

一些基础薄弱甚至生存都困难的学校,为了像那些“神话”名校一样,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乌鸡变凤凰”的巨变,打着学习“名校”的旗号,大力推广那些“名校”所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施教,目的主要是为了摆脱学校当前的困境。

一些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学习了那些“名校”的教学模式后,也急于取得成就,就急急忙忙提出自己学校或个人的教学模式,而且大力推行自己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浮躁、功利思想在作怪。

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既没有多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支撑,又没有较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验证。如果放在教育教学发展历程中,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现在流行构建、推广的所谓教学模式,既不考虑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也不管它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带来的后果,图的就是一时的名声,要的只是此刻的功利。说到底,还是虚夸浮躁、急功近利思想的具体表现,既不想扎扎实实地静心研究、静心搞好教育教学,又想急于搞出点新鲜的花样来赢得自身的需求。于是乎,就出现了教学模式遍地开花的现状,表面看起来这是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繁华景象,实则是虚夸、浮躁、功利之风在中学语文界的真实反映。

四、真正的语文教学不需要固定的模式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尤为如此。如果把生动鲜活的语文教学硬要用所谓的教学模式套起来,那只能把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

盲目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且不说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本身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经得起考验,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单就模仿照搬来说,就有水土不服的可能。“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学校校情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同一所学校内班与班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差别大、多样化的教学实际,能简单地用一个所谓的教学模式统一来施教吗?

盲目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还会扼杀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走向成熟。盲目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只能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失去自我,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也必将使语文教学走向单一、单调、作秀、浮躁、乏味的泥淖。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故事我们都熟悉,齐白石先生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把握齐画的神韵,并不是刻意地临摹,要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绘画如此,语文教学也如此。

所以,对于确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要学习借鉴这些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学习借鉴这些教学模式的内涵精髓,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框架结构,则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1]绝不能盲目模仿推行,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没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仅凭几个简单的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就构建一个所谓教学模式,贻笑大方不说,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急于构建所谓教学模式,没有养成潜心研究、静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华而不实,在自身专业发展道路上浮躁不安,这样只会走向语文教学研究的

歧途。

五、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中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2]“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刘国正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要追求活。”[3]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语文课要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4]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即使一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也不可能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用完全不变的教学模式去套。如果硬要用一个教学模式去套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教学,语文教学势必是僵死的;如果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去套所有的教学,那这个模式也是徒有形式的摆设罢了。所以,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所以,前辈们的“活”字,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都要追求一个“活”字。

教学策略要活。袁振国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5]但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案只是一种教学预设,教学过程的生成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施良方教授说:“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6]教学策略的“活”,就要根据学情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随时灵活变化,以适应教学的需求。

教学内容要活。语文教学首先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不同的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不同;同一文本,不同班级、不同学情,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也不同;同一班级、同一学情、同一文本,教师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不同。所以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也要根据教师、学生、文本、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处理。

教学形式要活。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的。有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了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也不管在课堂上是否真的合作探究,或者一节课真正的合作探究能占到多大比例,就一直让学生围成小组形式坐着。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教学过程要活。教学过程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教学不断生成的过程,变化多样,如果不灵活掌控,不灵活处置,怎能应对得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要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身教学、根据教情、学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是教学的真谛。小组讨论教学法再好,也要思考一下教学问题是否值得小组讨论,是否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否则,唯一种教学方法为好,也会把课堂教学引导教条、死板、低效的道路上去。

教学评价要活。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同;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状况不同,对其要求自然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个共同的要求,去衡量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个性、学识不一样的学生。表现在教学评价上,也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统一评价所用学生。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表现灵活评价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与成长灵活地评价学生,使教学评价对每个学生真正起到诊断、激励、鞭策的作用。

语文教学关键要活,语文前辈的话说到了教学的核心上。如果固守于某种教学模式,那语文教学的“活”怎样体现呢?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性,积极探究语文教学的真谛,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让语文教学真正丰富多样起来!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

[2]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

[3]刘国正.也谈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 1991(10).

[4]朱斌.语文教学三大弊端:去知识去传统去训练[N].温州日报, 2014.9.21(03).

[5]袁振国.走向政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3).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文章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目标、市场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基础会计在会计学科中所处的地位等,提出了特色鲜明的“1234”教学模式,并对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了说明。

【关键词】 基础会计;“1234”教学模式;探究;运用

一、高职《基础会计》“1234”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此提出“1234”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目标、市场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基础会计在会计学科中所处的地位,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中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养成良好的会计思维,具备良好的会计素质;如何使学生深入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正确解读经济业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做到“三融合”,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融合,会计教学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会计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基础会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贴会计工作实际,与会计实际工作直接对接;强化理论知识,突出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运用会计理论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高职《基础会计》“1234”教学模式的内容

“1234”教学模式中的“1”指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始终以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讲授一个会计循环中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2”指对于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采用手工操作环境下模拟训练的同时,辅之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拟模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进行了强化训练提高,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3、4”是“1234”教学模式中的关键内容,体现会计高职教育教学的本质。“3”指的是教学过程的三融合理念,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融合,会计教学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会计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这一理念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体现;“4”则是指教学设计要体现“做——学——思——用”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即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而思后用,最终使学生能独立处理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1234”教学模式概括来说,就是1个案例、2种环境、3个结合、4个环节。

三、高职《基础会计》“1234”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1234”教学模式下,《基础会计》课程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结构与传统教学内容结构比较如表1:

经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架构,整改后的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实践,课堂、实训两条线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避免了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整合后的教學内容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会计工作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即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包括:认识会计与会计职业、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

第二模块,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及运用,即第四章至第九章内容。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业务描述提供原始凭证,使学生从虚幻的、想象的业务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主动分析处理经济业务,与会计实际工作直接对接,凸显了会计课程的职业特点。具体做法是以会计工作流程来组织安排教学,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以虚拟的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为例,使学生熟悉该主体的账务处理程序。首先介绍原始凭证;然后让学生通过识别原始凭证来分析经济业务,并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教学过程。即体现如下的教学路径:凭证介绍——识别或填制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将两大模块分为三部分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基础会计课程所处的地位,确定会计基础理论知识。首先以通俗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经济与会计案例,介绍会计的地位及会计发展前景、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职业与规范等相关问题,使学生了解会计,了解会计的学习方法;其次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会计及会计职业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最后,以严密的逻辑介绍使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识别应用会计要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模拟某一企业的经济业务。可在手工实训室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场景,以会计工作岗位任务为驱动,将学生分成几个会计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财务负责人,设若干会计岗位,小组内成员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并轮流交叉进行角色岗位的体验。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工作,具体包括通过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在此过程中,实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点评、引导和总结,并适时地引入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从而使教、学、做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会计处理流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具备上岗能力。

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提高,体现个性化教学。这一过程可借助于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完成。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安装了英睿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软件,该软件具备良好的互动功能和可扩展性。以该软件为平台,学生可独立自主地完成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层次水平,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运用归纳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创新性地运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手工模拟实训过程中,可创建一个虚拟企业,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原始资料,购买科目章、账证表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会计实训过程中,所有的经济业务及相关资料均来源于企业一线,该模拟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同时密切关注学科及行业的发展,对相关资料及时进行更新,使学生做的、学的,就是行业企业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有效地实现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源,使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并适当采用图片、挂图等;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媒体源包括财务软件、光盘、教师自行制作的PPT、视频、flash动画等。比如,在实训环节播放的记账凭证装订视频,使学生可以边看边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掌握记账凭证装订这一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四、高职《基础会计》“1234”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1234”教学模式提出后,在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经过了两年的教学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积极性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高职会计专业中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而学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会计课程中讲述的专业术语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难度很大,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学生们一开始就学得非常吃力,极易挫伤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积极性,而“1234”教学模式的创建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1234”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了职业教育的优势

“1234”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会计理念和会计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初步具备运用会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1234”教学模式实现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有机融合

“1234”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安排强调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强调会计方法的可理解性及其经济后果;将会计循环的教学有机地融入会计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会计方法在会计循环中的作用,对会计循环形成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实现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有机融合。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割裂开来。比如,借贷记账法之后的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一章,完全脱离了实际,没有有效地将经济业务的解读、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我们从会计学科的性质及特点出发,重视了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避免了不必要的传统教学环节,开辟了一条教学捷径,与会计实际工作直接对接,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思维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实现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有机融合。

传统的处理方法:业务描述——会计分录——会计实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教学捷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关于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变传统的业务描述为提供原始凭证,使学生从虚幻的、想象的业务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主动分析处理经济业务,与会计实际工作直接对接,为会计上岗零距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安排强調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强调会计方法的可理解性、可操作性及其经济后果;强调每章及各章内部结构的逻辑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会计,系统掌握会计程序与会计方法,为后续系列会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可充分体现“做——学——思——用”的教学理念

“1234”教学模式以模拟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背景、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根据会计岗位分工,学生轮岗完成特定岗位的会计处理工作,建立起会计工作动态框架,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应用此模式不仅可以做到“三融合”,还能使得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做——学——思——用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重视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经过会计实务操作,能够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判断简单经济业务性质的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细致、准确、有条不紊的专业素质和团结合作的心理品质。

(五)基于真实情景的课程实践的高度仿真

“1234”教学模式中“1”的案例设计使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中,而手工模拟实验室的基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分小组角色岗位体验以及与企业完全一致的证、账、表资料,强化了学生的认同感。在这一工作训练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做边学,适时地引导、讨论、纠错。“1234”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会计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技能,满足了会计岗位能力的需要。

(六)实现了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两套系统加强学生上岗能力的培养。一是基于手工操作的会计训练系统,模拟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工作背景,完全采用真实的证、账、表资料,完成一个会计流程。二是基于计算机操作的训练系统,安装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可操作性强、互动功能好、色彩逼真,其证、账、表完全源于工作实际。两套训练系统相互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做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与实际工作中将要面对的一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受到了接收单位的好评。创新的“1234”教学模式,成功地将学生要面对的会计工作搬进课堂,实现了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的上岗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 程淮中.基础会计实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 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J].会计之友,2009(06):103-104.

[4] 王慧娟.确定新的会计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109-110.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中的体育舞蹈训练情况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因此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运用人本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行:一是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四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人本管理;体育舞蹈训练;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不断地进步,这使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改变,使教育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本质。如今体育舞蹈训练已经成为了教育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融入人本管理模式将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机遇。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的概念最初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将其应用到学校的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是指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训练计划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使整个训练过程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让体育舞蹈训练的意义得到充分地实现。在人本管理理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第三,使体育舞蹈训练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凝聚人心

在一个组织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和训练中要充分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对组织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要尽量地满足。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使他们对组织产生浓厚的感情,这对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十分有必要[1]。

(二)以自我管理为主形成自觉意识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积极地调节,进而达到自我驾驭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管理方法。而人本管理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要想真正的落实这种管理模式就要使信息体系和通信通道得到完备的建立,使得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对组织中的相关信息要能过及时地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在组织中进行自我管理的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组织中的人在工作时相互 配合,使工作能够更高效的完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自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还能够使自我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共同的愿景为统领积聚力量

组织中共同愿景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理想具有一致性。有了共同愿景的基础,在进行人本管理时,组织中的成员才找到自我管理的方向,并对组织成员产生约束性,同时激励他们内在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还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组织成员的雄心斗志,使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整个组织的共同目标,并激励组织成员不断的超越自我,让他们把组织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从而把他们的力量积聚起来,这样必将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

三、人本管理模式下體育舞蹈的训练策略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训练项目,因为自身所具有的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优点和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形体美、舞蹈美和音乐美等特点,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和喜爱。体育舞蹈是一种集体性的项目,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体育舞蹈训练的效果。

(一)增强凝聚力,提高训练效果

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具体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这时体育舞蹈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辅助学生进行训练,最重要的是体育舞蹈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能力,对学生的合理的需求要尽量地予以满足,并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另外,体育舞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这也有利于训练环境和谐氛围的营造。只有体育舞蹈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可以为了集体而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除此之外,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情况和身体情况两方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强度做出适当的改变。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量或者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时,教师也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批评,而要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以及有效地解决途径,最终使体育舞蹈的训练效果得到明显提升[2]。

(二)重视个体,提高训练效果

一个客观存在情况是,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的综合素质都不相同,而这是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另外,不仅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背景也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们的实际差异,然后根据这种实际差异让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强度的训练,这样每一个学生对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制定训练计划都能够接受,才能在训练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进而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这样的训练方法一方面将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行了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使体育舞蹈训练更有针对性。

(三)建立完善激励制度,提高训练效果

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并加以合理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信息激励。

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学生用金钱物质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这样的方法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以及比赛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是对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和积极的训练态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他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更加积极努力的参与到训练中,使自己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体育舞蹈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精神激励

所谓精神激励就是指体育舞蹈教师在精神上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或者在学生思想状态不佳时,通过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使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并燃起斗志,从而达到让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体育舞蹈训练中的目标。通常来说,体育舞蹈训练都很枯燥、乏味和无聊,所以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进行精神激励的作用,要灵活地运用精神激励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因此,要对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的提出表扬或者授予荣誉激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体育舞蹈训练中,从而使体育舞蹈的训练效果得到提高。物质奖励的时效性比较明显,因此搭配上更具持久性精神激励可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3]。

3.信息激励

信息激励是指学生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从而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像体育舞蹈这种项目,在集体中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个人在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另外,进行集体训练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多借鉴他人的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这也有利于个人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訓练效果

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全面和长久的发展。所以在训练中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加以关注,使学生的训练水平得到稳定的提高。除了加强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是强调身体素质这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所以在训练中一方面应该有大局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中更有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舞蹈训练已经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人本管理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对这一模式加强应用研究,然后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贯彻实行。

参考文献:

[1]胡映珍,张文婷.人本管理模式下体育舞蹈训练研究[J].科技视界,2013 (36):51-51.

[2]欧美珍.人本管理模式下体育舞蹈训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 (01):62-63.

[3]杨士花,张敏.高校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15 (7):103-103.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影响统计信息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加强统计管理工作的措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关键词 统计管理 统计质量

统计工作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各级领导确定发展战略、制度政策、调控市场的基础信息之一,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研究经营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统计管理,提高统计质量对于充分发挥其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科学管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及时提供准确、丰富、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统计的职能

1.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功能,其他职能都是在此职能基础上衍生出来,并且直接受其质量好坏的影响。2.咨询职能是指统计部门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3.监督职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承的,共同构成了统计的整体职能。

二、影响统计信息质量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统计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统计服务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但是,现实的企业统计工作中,统计信息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造成现代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队伍整体力量有所减弱

由于机构频繁变动、企业改制等诸多因素,一些单位统计人员变动较大且不固定,有的统计人员一兼多职,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准确,对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不够,所填报的报表达不到规定要求,上报数据经常出现漏报、迟报和数据不真实等现象,从而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建立健全了统计管理制度。但是,部分企业仍然没有健全规范的统计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统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统计业务工作流程不规范,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不科学,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规范不健全等等,都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统计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多数企业的统计工作都采用了计算机,但是,尚未完全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方式和统计手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立在纸质原始记录和手工统计台账基础上的传统的统计管理制度和统计方法已不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统计工作管理的要求。

三、加强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一是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统计规章制度,规范统计工作程序,严格落实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二是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抓好统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使统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统计业务知识及现代化统计管理工具,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三是加强基层信息质量考核,开展统计评比,建立检查评比制度,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专业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行业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统计数据管理,确保数据质量。在统计工作中强化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管理。一是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对统计数据统一汇总、统一上报、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统计信息,并对统计数据分口把关、逐级审核;二是对统计数据的统计范围、计算口径、核算细则进行统一要求,避免错误引用统计数据现象的发生,确保统计质量;三是按时报送统计资料,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可信。

(三)加强统计分析,强化服务作用。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经营与发展服务。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统计数据,了解企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总结成功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提出有力的应对措施,为领导决策和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四)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依赖信息化,统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有效保障,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提升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水平,提高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

总之,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夯实统计管理基础,才可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振南.统计法基础知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3.

[2许明强.谈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0.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回顾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识别出现阶段存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3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用户与体制2方面需求后,提出了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建设的5个目标,即形成具有较高独立性、现代化和专业化、高效和及时性的环境统计体系。最后,根据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详述了中国未来环境统计制度的主要任务和改革路线图。

关键词环境统计;制度框架;改革目标;路线图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tatistics;Institutional framework;Reform goals;Roadmap

隨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和环保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已经由落实总量减排逐渐转变为提高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水平与改善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工作,环境统计的作用日益凸显。长期以来,中国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直遭到各方质疑,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是现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环境统计研究十分薄弱,虽然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工作[1-6],但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仍难以满足当前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的需求。因此,笔者在回顾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识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环境统计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中长期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路线图和相关建议,以期对完善中国环境统计制度有所裨益。

1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统计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土、水利、气象与矿产等统计中,已有环境统计的少许内容。1973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并于1979年首次组织了全国3 000余家大中型企业环境基本状况调查;次年,又主持召开了全国首次环境统计工作会议,针对县级以上(包括县)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环保队伍建设等情况开展统计,标志着环境统计工作的起步和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自此,中国环境统计进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快速发展期。

1997年,以乡镇污染源调查工作为基础,环境统计增加了乡镇工业企业与社会生活等污染指标。2001年,进一步扩大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情况统计范围,细化了城市污水处理状况统计,增加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统计调查。2003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修订《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改革与完善统计指标和方法、开展“三表合一”试点工作等。2006年,又研究制定了“十一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在充实调查项目、扩大调查范围、提高数据质量要求和数据分析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改进。200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改革环境统计方法,开展统计季报制度,全面、及时、准确提供环境综合信息”。2011年印发实施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要求“完善污染减排统计体系,全面推进统计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

1.1环境统计管理体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环境统计管理体制。环境统计属于部门统计,在国务院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由环境保护部实行统一管理,制定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环境统计科学研究,部署指导全国环境统计工作,汇总、管理和发布全国环境统计资料。

环境统计工作在管理流程上采取“自上而下,分级管理”模式,由企业、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统计数据逐级上报工作体系。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统计人员负责开展当地环境统计工作。在工作机制上采取“管理部门加技术支持单位”模式,各级环保部门依托事业单位为技术支持单位,采取以定期普查为基准、抽样调查和科学估算相结合、专项调查为补充的方法,开展环境统计工作。

1.2环境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多年来,环境统计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部门统计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础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200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环境统计工作的意见》总结了工作中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环境统计工作改进的目标与任务。

2006年发布的《环境统计管理办法》是环境统计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对环境统计管理的概念、范畴、技术规范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13年,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办法的通知》与《“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来源、统计频率、调查与污染物核算方法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表1)。

2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2.1存在的问题

2.1.1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健全的环境统计制度是数据真实、科学、有效的保证,然而目前的相关立法较为滞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未明确环境统计及其数据的法律地位,对企业环境统计责任、数据选择、上报和汇总过程中弄虚作假等行为未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环境统计管理办法》也尚未明确污染排放单位、环保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在环境统计中的权限与职责,并且作为部门规章,其在适用范围上只对环保系统具有约束,而环境统计横跨多个行业,涉及经济、统计、资源、环保、水利等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低位阶的立法难以为环境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1.2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环境统计制度建立至今,主要工作集中于统计报表制度的完善,而对与之配套的统计管理和保障制度重视不够,法律法规制度、反馈改进机制、监督审查机制等几乎空白,难以保障报表制度的落实,尤其难以确保报表制度下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造成环境统计工作事实上的无法可依,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权威。

2.1.3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监督是确保环境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看,机制尚不完善:一是上级环境统计部门对下级的监督比较薄弱,原因在于目前的上下级主要是管理、协调和技术指导关系,既没有监督的有效手段,又缺乏处罚的相关依据。二是环境统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处罚机制缺乏。环境统计的主要法规——《环境统计管理办法》中对企业和环境统计工作人员及机构报送不实数据的情形没有专门规定。实际执行中,对于企业的错报、瞒报甚至不报现象以及地方政府干扰环境统计数据的情况,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三是公众监督尚未落实。虽然《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对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做出了规定,但未能有效落实。目前,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关注度较低,加之有关公众环境参与的规定以利害关系人为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公众监督的主体范围。此外,现行的监督重点锁定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督,而缺乏对事前环境统计信息的重视。

2.2环境统计的需求分析

2.2.1用户需求分析。以环境统计数据用户及其需求切入,分析统计数据涉及的利益关系群体,如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是建立环境统计体制的基础,更是完善环境统计体制的目的。

政府部门在环境统计工作中承担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环境统计工作的主体,政府部门负责制定相关制度,组织实施统计工作,开展数据分析与公布结果。另一方面,环境统计数据可以提高国家宏观决策质量,因此,政府部门也有数据的使用需求。

与政府部门相似,一方面,作为基层的环境统计数据生产者,企业需要按照要求填报环境统计数据;另一方面,除内部环境数据外,管理者也需从外部获取环境信息,如环境的成本-效益是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企业对环境统计数据亦有需求。

公众是环境统计制度的消费者与受益者。除居民外,向公众提供环境信息的新闻媒体、环境主义者及环境组织也是环境统计数据的消费者,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环境数据加以利用。虽然现阶段公众不参与数据的生产过程,但随着其对社会性事物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也逐渐出现了参与需求。

2.2.2体制需求分析。完善的环境统计制度框架应从多方面构建,以有效地服务于决策,并获得社会认同。因此,笔者从政策、管理、实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体制需求分析(图1)。

针对不同用户对环境统计信息的要求,在综合分析环境统计制度及制定环境统计体制时,需注意2个方面:一是完备的制度保障,二是严格的过程控制。其中,完备的制度保障包括环境保护与统计工作的各类法律法规,以及环境标准或行业生产规定等多方面的政策与文件。而严格的过程控制则需明确环境统计工作流程,规定数据的产生、收集、审核、分析、应用和反馈等环节中政府、企业与公众的权责;企业负责填报环境统计调查表,地方政府部门负责收集与初次审核,上级环保部门进行再次审核以确保数据质量,数据分析及应用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实行差异化管理,并建立反馈机制消解不同用户对数据的质疑。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3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

3.1环境统计制度建设的目标为实现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环境信息的最终目的,须建立运转有效的环境统计体系。参考联合国统计组织手册第三版《统计机构的运作和组织》《联合国环境统计发展框架:2013》以及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环境统计制度经验[7-8],结合中国环境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各类用户的需求,笔者将未来中国环境统计的总体目标概括为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建立具有较高独立性、现代化和专业化、高效、及时性的环境统计体系,满足环境管理决策、公众及其他主体的信息需求。

其中,独立性是指各级环境统计机构能够不受阻碍地为公众和决策者持续提供优质信息,不因某種政治目的而受到操控,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汇总方式、公众发布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时间安排等不受利益集团干预;现代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新环境统计方式,使数据采集、上报、审核、汇总、分析与应用等流程更加便捷和智能,达到简化环境统计流程、降低数据收集和服务成本,提高环境统计效率的目的;专业化是指环境统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及人员业务素质的专业化,环境统计数据在统一的环境统计标准下,遵循统一的环境统计规范程序,由专业的环境统计人员完成,确保环境统计数据的可重复性和可信程度;高效率是指环境统计管理和运行的高效率,即通过清晰的权责界定与合理的运行机制设计,提高环境统计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降低环境统计体系的运行成本;及时性是指根据环境管理、公众需求与统计工作要求,环境统计部门需将统计信息按规定时间,及时向上级环境统计部门报送,并适时向社会发布。

3.2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基于上述目标,并结合中国环境统计工作基础和环境统计能力现状,笔者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的框架(表2)。

(1)建立健全环境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环境统计条例》,清晰界定环境统计工作的独立地位,明确各类主体的环境统计数据提供职责,细化企业环境统计和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强化环境统计规划和计划管理,建立规划和计划实施考核制度。加强环境统计调查及产排污系数动态更新工作,将其作为年度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细化《统计法》中的数据采集和管理主体责任,并纳入《环境统计条例》。结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开展环境信息工作的有关要求,保持条例与新法衔接。修订现行的《环境统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与统计执法部门联动的统计执法检查机制,强化《统计法》中有关数据责任的落实要求,对环境统计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2)创新环境统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统计管理体制[9],确保环境统计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和信息发布不受管理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干扰。近期建议强化环境统计技术支撑能力,成立相对独立的环境统计中心作为专门的技术支持和实施机构,负责环境统计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数据管理、信息发布、分析利用和二次开发工作。远期建议整合环保部相关工作,建立相对独立和综合性的环境统计机构,实现对环境统计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和发布;建立环境统计指导与顾问委员会,环境统计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环境统计的(副)部长担任,统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作为主要成员,针对环境统计问题进行磋商,确定不同部门的数据收集、发布和共享战略;环境统计顾问委员会负责对环境统计发展规划、统计调查技术方案等提供指导。建立环境统计数据核查新机制,包括建立环境统计数据同行评议制度,第三方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核查认证制度,以及环境统计数据现场核查制度[10]。

21加快环境统计手段的现代化1推动联网直报工作开展,启动年报联网直报工作

建立污染源电子档案及其动态更新,强化环境统计数据“云管理”平台建设

启动并强化遥感、GIS和互联网技术在环境统计数据采集及分析领域的应用和衔接研究1充分利用遥感、模型等手段,拓展环境统计的调查范围,改进环境统计的调查方式

建立可视化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和展示平台

建立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环境统计数据和信息服务体系31推动环境统计业务的专业化1建立一整套环境统计标准体系,发布《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标准化标准》

制定完善污染源和重要指标的分类代码

规范环境统计工作流程。制定《各级环境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发布《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和《环境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办法》

制定《环境统计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建立全国环境统计学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1建立健全环境统计标准体系

建立环境统计咨询系统

形成环境统计技术规范体系

建立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41确保环境统计工作的高效率1编制环境统计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联合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公安部等统计机构成立环境统计指导委员会,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细化《环境保护法》中调查者和调查对象的义务和权力

建立常态化的环境统计内部协调机制1形成环境统计发展规划计划体系

建立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统计工作体系

建立环境统计协调机制,强化环境统计部门协调51提高环境统计服务的及时性1在目前的《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增加上报及时性的奖惩办法

细化《环境保护法》有关环境统计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

强化环境数据分析应用和数据二次开发

加强直报系统数据应用1建立可视化环境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移动终端及网络等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查询

形成权威性和有影响力的统计分析报告和信息产品

(3)完善环境统计标准与技术方法体系,建立环境统计标准体系。针对环境统计调查对象管理、统计数据采集加工、数据传输和审核汇总全流程以及产排污核算等关键技术环节,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操作规范和技术导则,健全环境统计标准体系,规范环境统计工作。加强国控重点源环境统计数据联网直报系统建设,紧密结合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完善相关报表制度和软件系统功能,简化企业填表负担。针对直报报表和软件,编制分行业的统计技术细则和软件使用说明,通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实现技术培训的可视化。

(4)加大环境数据信息公开和数据分析应用。制定《环境统计数据公开指南》,落实新《环境保护法》中企业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责任,并对内容、范围、方式和社会监督做出明确规定。加强环境统计数据的开发工作,结合环境管理和公众环境信息需求,综合环境经济和资源人口统计信息,开发面向不同对象的信息服务产品,包括综合性统计数据手册、专题统计分析报告等,提升环境统计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信息提供成本补偿制度,根据产品开发成本向服务购买方收取补偿费用,提高各级统计机构的积极性。强化“云存储”技术在环境统计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领域的应用,結合GIS技术建立可视化的环境统计数据管理和共享展示平台;研究互联网、GIS、GPS、大数据分析等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应用等技术在环境统计全流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升环境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5)强化环境统计能力建设。落实《环境统计能力标准化建设标准》,从机构、人员安排、办公场所、硬件配置、经费等方面规定各级环境统计机构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统计需求状况定期更新相关标准,确保环境统计能力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强化环境统计从业人员管理,制定《环境统计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定期培训和轮训制度,不断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素质;并从工资报酬、岗位轮换、级别升迁等途径稳定环境统计队伍,提升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机构合作。学习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组织,在现有环境统计数据基础上[11-13],叠加包含不同尺度和要素地理信息的经验,并以污染源地图等形式体现环境、经济、人口和自然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表达方法和技术,为拓展环境统计分析应用领域提供支持。

4结论

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环境统计制度是确保环境数据真实、有效的重要条件,也是落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有力保障。笔者在回顾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识别出现阶段存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3方面的问题,并从用户与体制需求2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中国环境统计制度建设的5个目标,即形成具有较高独立性、现代化和专业化、高效和及时的环境统计体系。并根据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详述了中国未来环境统计制度的主要任务和改革路线图。最后,作为环境政策研究者,希望通过不断加深对中国国情和体制的理解,深入完善该研究的架构和路线图,为中国环境统计制度改革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当然,笔者所阐释的改革方案仅属于初步尝试,期待更多有质量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陈默.我国环境统计改革思路[J].中国统计,2007(12):8-9,10.

[2] 彭立颖,贾金虎.中国环境统计历史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8(4):52-55.

[3] 齐珺,魏佳,罗志云.对我国环境统计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2):66-69.

[4] 郑向群,张铁亮,姚秀荣.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3):6-10.

[5] 程欢,彭晓春,钟义,等.我国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315-7318.

[6] 陈静,黄伟为,邵丰收,等.我国环境统计与污染物总量减排协调发展分析[J].資源节约与环保,2015(11):131-132.

[7] 杨威杉,赵学涛,臧宏宽.国际环境统计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2016,44 (Z1):102-105.

[8] VELTHOF G L.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Recommendations for priority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combination[M].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1.

[9] 包忠明.我国政府统计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6(13):66-67.

[10] 李锁强.国际环境统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统计,2006(3):43-44.

[11] 陈默,周颖.美国和欧盟环境统计的借鉴意义[J].中国统计,2009(7):52-53.

[1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Development of 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to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R].2006.

[13] IED.Industrial emission directive 2010/75/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4 November 2010.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334/17 (17 December 2010)[R].2010.

上一篇:高职院校酒店实习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项目管理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