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字经济范文

2023-09-23

强化数字经济范文第1篇

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所有物质及能量均来自于自然环境。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呈指数化增长。与此同时,爆发式的工业化扩张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如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以及物种灭绝,还有全球大面积的酸雨、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来解决上述问题。在面临诸多全球化问题的情况下,对风能的利用已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巨大,全球风能约为27.4亿兆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000万兆瓦,是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的10倍。此外,由于风能在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废弃物和温室气体,因此被认为是当前最廉价、技术最可靠的可再生资源。

关键词:风力发电;清洁能源;经济效益

节能减排被提上我国的政治日程,《“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1],节能减排工作刻不容缓。中国继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以后,2010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也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的风能资源储量丰富,且国际上技术比较成熟,风电产业化发展时机已经到来。因此,我们要完成多项风能利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战略起到大力发展的作用。

一、影响风力发电的因素

(一)风速的变化

风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评价正算既指在给定电价的情况下,通过评价参数的计算,测算出各个效益指标,再与满足国家政策、投资方面期望的效益相比较之后,得出在经济上的直接效益,而参与风力发电厂直接经济效益计算的重要部分就是风速量的变化。发电机的叶子随着风速的变化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内部结构的电磁效应,从而获得了能量的来源,使得发电机由动能转化为电能,这是风力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效益来源。简单来说,风速越快风速持续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值,达到发电机理想的发电环境,这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值是最高的。因此风速的变化决定着风力发电厂的直接经济效益。

(二)环境因素导致的发电量影响

由于风力发电厂的建设选址一般都在山区、海边、沙滩隔壁等发电环境比较理想的地方,所以,在进行风力发电的时候,这些地方的天气因素也直接影响着风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由于风力发电厂所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这些地方的天气时常会变幻莫测,因此,在实际进行发电的时候,电厂的经济效益往往由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决定了。例如,在台风以及飓风天气,发动的的叶片处于安全因素考虑而停止发电机的运行,而停机的时候却使得发电厂的经济利益直接下滑至0,所以天气的因素同样也是决定风力发电厂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指标。

二、风电工程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风电工程作为一项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电力转换的事业,它在发电期间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物,因此,它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国家来说,所存在的意义十分重大,能有有利的推进我国环境友好建设的事业发展,同时也是对于正在快速推进我国提出来的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别于传统能源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传统的煤火发电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水资源以及煤炭资源以及生产中所排放出来的环境污染物以及不被现今的环境友好型政策所接受,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风力发电事业是我国的战略计划,同时也是未来改变我国能源消耗格局的重要举措。风力发电厂在我国推行节能减排的方针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有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推进风力发电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一)规范风力发电机的操作工艺,提高管理水平

综合现在我国风电厂发展现状,很大部分的故障出现的原因都是风电厂的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因此,在对风电厂进行管理的同时,要明确规范操作对设备正常运转的有利影响,制定出相关科学、严谨的操作规范,让参与维护的相关人员认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对设备额的操作,减少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维护好给风力机电设备的完好性,保障风电厂的日常发电,提升风电厂发电效率,维护好风电厂的设备,保障风电厂的切实利益。

(二)风力发电的检验工作的管理水平

加强风力发电管理水平的建设,就应该就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方法进行改革,充分保证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理念。通過使用或者更换更高级的硬件设备,提升硬件设备的抗压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发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发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对相关人员进行整合管理,提升发电设备的管理能力,能够有效避免设备在不利情况下运行的情况出现。同时,着重于发电设备在自动化能力方面的发展管理可以使得设备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自动化检修能力的发展可以大大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发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在发展适应新时代经济需要的风电经济管理工作中仍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为下一步国家发展风电战略计划做好相应的准备。

结语

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所以,现在的发电技术也在朝着愈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我们国家的风力发电厂的发电工艺也在朝着越来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有关的机构的工作人员发明了越来越多新的机械,而且,还把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这样就能更好的确保发电的质量。在以后修建风力发电厂的时候,应该让施工方不断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不过,就算质量再好的风力发电设备,也需要日常的及时维护与保养,要想让风力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加长久就要在平常时做好维护。所以说,在以后我们国家的风力发电基础是设施建造以及使用的时候不仅要让质量得到保障,同时还要重视平常时的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莹灿,李梦,王燕楠,张榕. 风电节能减排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市场,2014,(24):135-139,174.

[2]宗培书,汤剑平,潘益农,等. 江苏东台地区风速风能特征分析及高精度模拟[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0-310.

[3] 宗培书,汤剑平,潘益农,等. 江苏东台地区风速风能特征分析及高精度模拟[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0-310

强化数字经济范文第2篇

税源管理是保证实现税收职能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基础,并为评价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提供重要数据。但在我国,税源多元化,结构复杂化,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这使得税源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税源管理不足,导致我国偷逃税现象普遍,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税收流失严重。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税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解决税源失控问题,成为当前税收征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税源管理的基本含义界定

根据关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税源管理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_一)“税源控管是指税务机关以及税务机关与有关方面联合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掌握税源及其变化,防止税收流失的各项管理措施。”(楚善良、姜锡臣。2003)这一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税收流失非常严重的现实情况,从防止税收流失所采取的各种税源管理措施角度所做出的简明的概括。

(二)“税源监控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规范、现代的方法和手段,对税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姜爱萍、林健,2002)这种观点是从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税源进行监督、管理的角度所做出的简明的概括。

(三)“税源监控就是税务部门为确保税收的应收尽收而运用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对潜在税源的规模与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综合性的税收征管活动。”(付丽平,2003)它是从宏观角度对税源管理进行归纳的,并把税源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了税收征管的全过程。

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税源管理就是指以税务机关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配合,以现行税法或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为基础,实现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使之趋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我国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目前的税源管理还只是停留在静态管理和事后管理上,管理水平粗放,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

(一)总体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税源监管缺位。目前税务机关尚无专门机构和人员去收集和分析相关宏观经济信息,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了解,不能及时掌握税源监管所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另外,尽管新的税收征管法已经规定了相关部门有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但并没有形成相应有效的联合体系。

2 动态管理缺位。现阶段,我国税务机关在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中所依据的信息,大多是从纳税人申报资料中所获得的静态资料,且其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对于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涉税事项等不确定的动态信息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动态信息资料,客观上形成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和纳税人的经营行为的脱节。

3 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纳税人置税法于不顾,向税务机关提供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涉税资料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不全面、不及时,隐匿或少报收入、现金交易不入账、造假账、关联企业采取所谓“避税”手段互转销售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纳税人动态涉税信息库和宏观税收预警指标,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的户数、经营地点、实际收入和税负情况,对纳税人所从事的行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对纳税人的开业和关、停、并、转等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有效地监控。

4 税源监控与管理内容不全面。虽然新征管法为税务机关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所规定的只是工商、海关、金融机构等有限部门,没有把涉税信息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纳入,而且对部门的配合也只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部门协作很可能仅是纸上谈兵。由于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使信息传递不畅通,加剧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涉税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无法全面、真实、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从而造成税源失控。

(二)具体税种中存在的问题

1 增值税。从我国增值税税源管理工作实践来看,销项税和进项税的管理、增值税税制的管理和出口退税环节的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在销项税管理方面,隐瞒和减少销售收入的手段主要有:(1)实行账外经营,销售产品不入账;隐瞒销售收入,特别是以现金方式取得的销售收入。(2)按税法规定应视作销售,所取得收入应计入销售收入的,没有按税法规定执行。(3)故意延迟、后移销售收入,甚至长期挂账不申报纳税。(4)混淆不同税率,将高税率的商品销售列入低税率的商品销售,或作为免税商品销售,以少计销项税额。

在进项税管理方面,有些纳税人擅自扩大进项税范围,随意抵扣进项税金甚至以虚假发票进行抵扣。其手段主要有:(1)减免税商品与应税商品进项税划分不清,擅自扩大和提高应税商品进项税额抵扣比例。(2)把按照税法不允许抵扣的购进物品,如购进固定资产,也通过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抵扣。(3)使用不合法、不规范的凭证进行抵扣。

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增值税的链条机制还不健全,使这一模式的管理功能受到限制,而防伪税控、交叉稽核等管理手段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增值税税源管理比较困难。加之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执行不严,大量不合格纳税人进入了一般纳税人行列,为虚开专用发票留下了隐患。

2 个人所得税。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构成来看,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在个人所得税收人中占绝对比重,而前者是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征收的,后者则是通过税务机关核定定额的方式征收的,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行申报方式征收来的税款寥寥无几。虽然自行上门申报的方式推行多年,但效果不明显。概括来讲,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如实扣缴、不能足额扣缴、隐瞒收入、虚列费用、提高标准、划整为零等。由于我国没有实行资产实名制,使我国的个人收入不够清晰,收入来源有多渠道化、隐性化和实物化的特点,这让个人所得税成为漏洞最大、税款流失最为严重、征管工作最为薄弱的税种。

三、税源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税源管理内容无论多么复杂,无非主要涉及纳税人和征税人双方,掌握了影响纳税人和征税人的行为因素,就可以分析出影响税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对纳税人来说,如果他预期进行偷逃税时有可能被查获而遭到惩罚,

但即使受处罚,其所蒙受的损失要比按照法定税率纳税款而受到的损失小,纳税人就有较强的动机选择虚假申报行为。

此外,当纳税人选择虚假纳税时,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纳税人预期行为的可能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正常的诚信社会中,人们对纳税行为的遵从度很高,虚假纳税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此时,纳税人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约束。在缺乏诚信的社会中,社会对缺乏诚信行为的态度不是谴责而是宽容甚至赞同,虚假行为者不为自己的虚假行为感到羞愧,而是沾沾自喜,则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行为时,不仅没有感到心理内疚的负担,反而从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荣耀。在此条件下,意味着社会环境对纳税人选择虚假纳税行为起到了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可见,社会心理因素对纳税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征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主体,它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税源管理的质量。近年来,税务机关一直在完成税收任务和依法征税的两难境地间徘徊。依法征税就要求税务机关在全面掌握税源的基础上。足额、及时、准确地征收。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税务机关的收入任务指标往往是以其上年实际征收数为基数来核定的,并且经费也与收入任务挂钩。如果当年实际征收的收入越多,则次年需要完成的税收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就造成税务机关在依法征税和完成税收任务的两难选择之中,往往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选择了后者。同时,也就造成了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在完成收入任务后就不思进取,更不愿在税源管理中下功夫。

四、加强我国税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税源管理的制度

进一步推进税收立法,提高税收法律层次和强制性。一是要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将宪法中关于公民的纳税义务的原则具体化,并为各税种实体法提供依据,使税收的整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增加有关税源管理的条款,为税源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同时在税法实践上要依法“严管重罚”,以保持税法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促使人们依法纳税。

(二)加速税源管理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科技加管理”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这主要包括:1实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对所有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码,或者以居民身份证作为纳税人代码。通过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纳税人到银行存款、购买股权、进行股票交易以及从事雇员工作都要提供和使用纳税号,以便实行源泉扣税。2完善征管监控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在现有设备及应用系统基础上,根据税收征管的要求,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做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3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源管理网络。加快实现与金融、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有关部门网络的实时连接,及时、准确地采集外部信息,确认纳税人申报的真实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税源进行监控。

(三)建立社会协税护税网络

与工商部门配合,使税务登记户与工商登记户进行自动核对,发现工商登记信息与税务登记不一致时能够预警提示,很容易找到哪些人办理了工商登记而没有办理税务登记,另外,对重复登记的疑点身份证能发出风险提示。与金融部门配合,让税务机关掌握大部分纳税人银行开户情况,达到控制税源的目的。

(四)建立纳税信誉评级制度

纳税信誉评级制度可以促使纳税人自觉树立和维护税务信誉形象。根据不同的信誉等级享受不同的税收征管待遇,并将纳税信誉制度纳入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之中,建立跨行业的全面监督制约机制,扩大纳税信誉的公众影响力,增加税收违法行为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强化数字经济范文第3篇

一、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

企业投资管理理念的科学性, 对企业的投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对投资策略进行有效地指导。但是, 在实际的管理中, 很多的企业对投资管理并不重视, 使得管理理念存在不科学的现象。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投资管理没有对长期发展目标进行设定和规划, 一部分企业仅仅是将投资目的聚焦在短期的利益上, 只对短期能够快速获得利润的项目进行投资, 对于一些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等存在潜在投资价值、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却没有清晰的认识, 缺乏长远的目光, 因此, 就很容易错失一些具有很大利益空间的项目。所以, 对于企业投资管理而言,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科学投资理念的缺失, 投资决策不具有指导意义, 再加之企业没有设定长远的目标, 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利益才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二) 投资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

企业投资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涉及部门众多, 需要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就做好相应的预算和投资方案, 同时还要在投资行为产生后进行有效地监督。但是, 在我国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中却总是存在着:投资前对各项资料的搜集以及方案制定、风险预判等工作做得相当仔细, 但是在投资工作后却削减了监管力度, 使得投资后期的管理进度无法跟上。在企业的投资中, 由于投资行为本身就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稍有不慎都会造成经济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项目在投资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投资后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损失。

二、完善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科学制定投资战略目标

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 投资战略目标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投资战略的制定中, 需要对投资目标、投资原则、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以及投资管理等内容进行确定。具体而言, 就是说需要将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和盈利可能的项目上, 从而确保投资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步调一致, 并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预防。企业投资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对投资效率和资本增值的追求, 企业应当围绕投资战略目标去寻找符合企业实际的投资项目, 并科学地制定投资战略目标。其次, 企业应当基于整体战略布局, 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对长期投资计划进行制定, 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运行情况以及发展前景对国家政策、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投资项目的动向进行全面的把控, 制定最佳的投战略。

(二) 构建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

首先, 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投资决策机构, 企业要想确保投资科学、稳健的运作, 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决策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可以称作投资委员会。该机构成立后主要负责企业投资项目的全局管理, 对公司投资战略、规划进行拟定, 并在权限范围内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由企业负责人、投资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企业内部相互牵制的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共同组建投资机构决策层。其次, 设置严谨的投资管理流程。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应当对项目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调查。首先, 是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决策者要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进行正确的认知, 结合项目所需的技术对比分析企业技术是否符合要求。其次, 对项目经济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一, 是对投资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比如项目投资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能促进企业怎样的发展等。第二, 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应当建立在企业经济实力可以承担的基础上, 比如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后续开发所需的具体费用, 然后对企业的现金流、筹资能力、偿还能力、资金链等进行把控, 确保投资行为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投资项目意向、初步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方案进行上报, 由董事长进行初步审核, 然后上报投资决策机构, 由机构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并进行再次评审, 评审通过后交由董事会进行最后审议。最后, 事中进行跟踪管理, 事后加强审计监督。对于企业的投资项目应派专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进度, 便于企业及时掌握信息。此外, 还应当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经营决策追究制度, 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当企业出现投资决策失误时, 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 减少投资损失。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还应当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 加强外界对企业的监督。对于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应当向社会大众公布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报告和文件, 将投资决策透明化, 以便企业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察。

(三) 建立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投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对投资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是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首先, 分析评估风险。企业可以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运用敏感性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以及决策法来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将风险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其次,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投资风险防范措施。为了更好地达到规避投资风险的目的,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条件以及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和可能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 通常常见的投资策略有:组合投资、匹配投资、分段投资、分散投资等等。根据投资活动中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投资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 企业必须要正确看待在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科学制定投资战略、构建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建立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等手段来完善企业的投资策略, 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战略目标, 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增长, 使得企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当然, 这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摘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正确的对外投资策略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高效收益。可见, 投资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仅加强事前分析, 增强科学管理意识, 同时还要对投资风险进行管控, 这些都是提升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要根据当前的经营状况对今后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使得投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加强对投资活动的管理力度, 从而促进企业做出更有效的投资方案。

关键词:投资管理,经济增长,投资战略

参考文献

[1] 吕幸福.浅谈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7 (2) .

[2] 约翰・拉森, 拉森, Larsen, 等.现代高级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 许建.集团企业投资管理的优化提升策略[J].大众理财顾问, 2016 (2) .

强化数字经济范文第4篇

1 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 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 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 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 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 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 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 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我们在设备管理工作中采用宏观调控、监督和增强约束机制, 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 建立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地监督监察制度, 以状态检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 定性定量评价, 使其安全使用。

2 强化成本分析, 做好单机核算, 确认机械经济使用寿命

众所周知, 任何一台设备在使用期里, 其性能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会逐渐下降, 生产率及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逐年降低的, 这是机械设备使用的自然规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给企业创造产值收入的同时, 必然要有材料和维修等方面的有形损耗及无形损耗, 即投入的使用成本, 二者之差才是企业获得的真正效益。设备在使用成本和收入相等时, 亦即对应于某年内使用成本最低, 这就是机械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在经济使用寿命后由于使用成本增加而效益下降, 机械设备应该报废更新。

我们采用成本分析法就不难得到答案。机械的使用成本包括:折旧费、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动力费、安拆费和场外运费、人工费及各种税金等。机械的经济使用年限与折旧费、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有直接关系, 机械的使用年限越长, 平均每年分摊的折旧费越低;机械每年所需的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是逐年增高。达到某一年度, 当年平均修理费与年平均折旧费之差为零时所对应的使用年限即为经济使用年限。为此, 必须加强机械单机核算, 逐台做好成本统计和分析, 确认机械经济使用寿命, 对那些已过经济使用寿命期、性能较差、实用价值较小的机械, 坚决报废使用。

3 修旧利废, 减少投入

超过设备经济使用寿命期的机械是否就不可利用了呢?实际并非如此。一方面在经济使用寿命期后机械设备并不是不可能再为企业创造效益, 只是创造的效益相对降低, 此时应更看中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诸如资金来源、机械设备价格、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及普及、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装备水平、后续工程的多少、资源闲置等也是我们在设备投入时不可不考虑的因素。某工地两年来共投入机械360多台, 有1/3的机械设备已过期报废, 通过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 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通过技术改造、大修理等手段, 全面恢复了机械性能, 充分利用这些报废机械使用价值, 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4 实行设备资产有偿占用, 全额收取资产占用费, 提高设备资产利用率

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全部上缴, 资产占用使用成本费用由机械使用部门自行承担, 这就为设备管理中的实物、技术和价值的综合管理打下基础。每个单位都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 精心组织施工设计, 合理布置机械, 克服了多占多用, 以大代小浪费行为, 并缩短了机械占用时间。

5 采用租赁和转让等方式盘活闲置设备资产

在外地工程施工中, 有许多机械使用时间比较短, 全靠公司内部解决, 势必会增加机械的转场费和新购机械的投入。利用好当地资源, 采用租赁方式, 既减少了机械投入, 又减少了机械转场费用, 一举两得。富余和闲置设备积极开辟新的利用渠道, 采取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和重组等方法, 以租赁和有偿转让等方式盘活资产, 创造经济效益。

6 实行设备大修理费用核销制

设立大修理基金会计科目, 按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各使用部门大修理费, 用于当期各部门所发生的机械大修理费用, 设备日常维修费用直接进入各部门成本。这样, 有些部门就一味地节约成本, 致使设备日常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 主要依靠大修来保障设备性能, 出现了新的短期行为。设备大修是恢复设备技术性能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措施, 是保证设备完好率的主要有效手段, 但日常维护保养不到, 设备老化快, 大修费用高, 成本就会增加。按照设备大修理计划, 统一组织技术鉴定, 大修招标。设备在大修后, 按实际支出, 超出当期收取的大修理费的部分, 划入设备使用部门, 进入设备使用部门成本, 节余部分作为设备使用部分成本节约。分清责、权、利的关系, 充分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

7 结语

综合运用以上管理措施, 加强设备管理, 不仅节约大量的设备投入资金, 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保障机械的安全使用和施工需要, 实现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设备成本是施工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设备管理是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出发, 通过实施成本分析, 减少投入, 提高设备资产利用率等举措, 着力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实现设备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企业效益。

强化数字经济范文第5篇

一、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 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其中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比较多, 对成本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 若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当, 轻则造成资源浪费, 重则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 建筑企业需要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做到“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节约成本的同时发挥出资源的最大效益,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企业资金, 实现企业的发展。

(二) 有益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企业迎来良好发展势头, 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在于价格、质量方面的竞争[2]。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则是项目成本与质量的竞争。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只有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 做好成本管理,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 有利于企业决策的制定

当前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时, 只有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状况和市场行情等, 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才能抓住机遇, 赢得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现代企业改革。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时, 必须参考成本核算的数据信息, 以此来分析投资回报率等问题。因此, 只有不断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才能让企业全面、综合了解经营状况,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新形势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经济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 建筑企业对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未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一部分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导致其未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 出现材料过度使用、资金使用不当出现断链等。2、对其科学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的经济成本管理中, 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只是一味地压缩成本, 最终导致质量不过关。经济成本管理, 从本质上来讲, 是要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浪费,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如果一味压缩成本, 最终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 相关机制不完善

在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中, 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对其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它对于企业经济成本控制起着指导性作用。如果管理机制不完善, 则会造成本管理工作的不合理性, 影响经济成本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现阶段, 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缺乏责任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三)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现阶段,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水平、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人才有限, 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有待提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专业知识不扎实, 缺乏相应的培训, 未能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很好地贯彻落实经济成本管理。2、责任感缺乏, 一部分工作人员态度敷衍, 对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甚至因为受到利益诱惑, 做出假公济私、以权谋利等事情。

三、新形势下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对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

第一, 转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到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做好规划、控制与监督等工作。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落实经济成本管理, 严格把关, 按照“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标准来把控, 对施工方案、施工技术等进行科学管控, 避免资源浪费和资金断链等状况发生。第二, 树立正确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 避免出现一味压缩成本的现象, 而应该在充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 提高资金的最大回报率, 同时为建筑企业赢得良好的形象和口碑。第三, 管理者自身要发挥带头作用, 注意站在全局高度上来把控, 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与规划中, 同时鼓励全员参与, 人人树立成本管理意识, 在企业中实现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

(二) 建立健全经济成本管理机制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企业管理也不例外。因此, 在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中, 需要参考同行经验, 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 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确保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具体来讲, 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组建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 涉及的人力、财力、物力均比较多, 成本管理工作烦琐, 且对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 建筑企业应加大人员支持,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配备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 避免出现财务人员兼职等现象。在实际的经济成本管理中, 可以做到统一的协调与管控。第二, 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筑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同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划分, 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感。第三, 完善监督机制。为了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等事件, 建筑企业应注重建立成本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施工前期的造价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以及施工完成后的交付管理中, 都要做好监督工作。第四, 完善经济成本考核机制。为了提高经济成本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并且根据考核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 促使工作人员做好系统的、科学的成本管理计划, 真正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三) 加强对人员队伍的培养

一方面, 加强对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相关培训工作, 同时根据培训内容以及日常工作表现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 从而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工作人员展开职业道德教育,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做到爱岗敬业, 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坚决抵制不良诱惑。与此同时,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提升责任感。此外,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经济成本管理人员自身也要树立“危机意识”, 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给自己充电,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强化经济成本管理, 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决策的制定。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不断加以改善, 节约成本,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国建筑行业取得蓬勃发展。作为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之一, 经济成本管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但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关乎我国建筑行业的推进。本文从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 先简单阐述其重要作用, 然后分析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几点强化措施, 旨在为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经济,新形势,成本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曙光.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J].时代金融, 2018 (36) :211+213.

[2] 杨文坡.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几个重点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8 (35) :123.

强化数字经济范文第6篇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后勤企业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信息是否被控制是企业能否控制市场的关键, 加强财务管理以满足市场需求;对于企业, 预算是基于信息和公司计划逐步实施财务业绩, 将财务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化为先进控制和科学财务管理。

(一) 根据目标利润, 编制财务预算

后勤企业应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目标利润, 并对每个特定预算进行自我测量和描述, 然后职能部门应遵循目标利润, 销售预测, 成本预算, 采购成本预算和费用支出期。调整和重复组合, 寻找最佳预算计划, 以实现目标利润。

(二)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

每个部门都需要检查每月预算执行情况, 跟踪比较分析结果与预算之间的差异, 评估, 找出原因, 并提出建议措施以确保完成年度预算。财务部门年终最终结算应与财务预算进行比较。根据主管部门财政预算执行结果, 提出绩效评估意见。同时, 要及时分析预算执行中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正负差异, 并提出财务因素, 以适时纠正预算偏差。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控制, 可以加强财务管理在后勤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促进和促进其他业务活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成本管理, 挖掘内部潜力, 降低运作成本

成本是衡量公司生产成本的重要指标, 全面反映了生产, 供应, 销售和管理各个方面的绩效。降低业务成本始终是业务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是影响公司经济效率的关键, 决定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 大学的后勤部门应加强财务管理, 强调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成本管理系统的主要活动方向。

(一) 加强宣传, 强化全成本核算的意识和概念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员工参与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意识, 增强员工提高质量, 降低消耗、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

(二) 加大考核力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成本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和分析, 通过分阶段集中搜索和分析, 实施成本目标和标准的定期成本分析系统, 防止不利因素的发生, 增加成本评估,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努力使成本控制方法标准化。

三、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运蕾效率

(一) 完善资金管理体制, 实行集中管理

企业资金要得到充分利用, 必须实行资金集中统管, 以形成综合实力。高校后勤实体在日常的资金运作过程中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做到收入进“一个账户”, 支出走“另一个门”;实行统收分支, 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由财务部门统筹调配, 保证后勤实体日常经营的顺利进行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 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 避免资金投入的盲目性

财务部门应该改变限制市场价值信息处理的做法。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校外市场的有用信息, 并积极研究市场。投资项目的预算和论证应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收率和融资成本率, 以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

四、加强内控制度, 实施“三级审核制”

高校后勤实体加强财务管理, 要积极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即加强高校后勤实体的内控制度的建设, 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一) 物资采购中的“三级审核制”

物资采购是企业资金循环的第一阶段, 物资采购的真实与准确直接关系到后勤实体的运作成本大小, 因此对物资采购之前的审核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做法是物资使用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采购申请, 并进行必要的审核, 审核的内容是该项物资是否急需购进, 仓库中是否有存货, 是否有代用品等;根据采购申请及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产品价格信息, 选择供应厂商, 实施采购计划;财务部门根据仓库验收入库后的入库单进行物资和有关单证的审查, 确保物资数量与质量的真实性;最后根据审查后的凭据经有关领导审批后办理报销手续。

(二) 资金支付中的“三级审核制”

如果实体的所有部门都需要支付资金, 基金使用部门将申请使用资金, 进行自我审核, 是否应支付资金, 如何支付, 会计师将填写证书根据公司的要求和报销方法。部门负责人进行一级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是提交报销的数据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 是否有虚拟填充等。根据资金申请, 财务部门应检查程序是否完整。最后, 审议后的所有文件都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查和批准。基金支付的“三级审查制度”避免了资金使用上的错误, 也为改善资金使用和资金安全提供了保证。

总之, 高校后勤实体普遍存在较高的消费者服务需求, 学校投资不足, 经济利益不切实际。虽然大学后勤公司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 但我们认为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后勤业务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了“准社会化”阶段, 高校后勤的法人实体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企业化管理机制正在不断地融入高校的后勤实体, 高校的后勤管理已从原来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变成为一个由人事管理、技术管理、服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诸多职能的机构和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实体。本文主要谈如何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提高后勤实体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校后勤,经济效益,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倪兆猛.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商论, 2018 (27) .

上一篇:开业策划范文下一篇:质量监督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