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

2023-10-10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2005~200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在研究阵地、研究成果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势头强劲,社会史研究走向纵深,各自呈现出独有特色;档案运用、大历史观及微观与精细化研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005年至2009年5年来,在中共中央“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针的指引下,广大史学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对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讨论热点、不足及研究趋势做一梳理,使读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有一个总体了解。

一、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第一,中国史研究的阵地不断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5年来的长足进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社会各界对它的重要性形成普遍的共识,刊发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的增多就从一个侧面显现了这一趋势。除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之外,许多新生的刊物,如《近代中国》、《近代史学刊》、《近代文化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新史学》等等,均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为其主要对象,并推出了一大批值得关注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各高校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自学术特色更趋显著,分别形成了相对突出的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镇,在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后举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1940年代的中国”四次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其中三次就是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戊戌变法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五四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的连续举办以及近代社会史各种专题学术讨论会的举行,呈现出系列性、专题性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中心之一,在近代中国博览会研究、近代教会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近代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2001年设立的“章开沅东西方文化学术交流基金”,近5年来在资助国外学者到中国短期访学,举办诸如“口述历史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等暑期讲习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在学术领军人桑兵的带领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团队,成果突出,先后出版了“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硕果众多,人才辈出。2007年,出版了龚书铎主编的《清代理学史》,举办了“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学术论文集。这次会议是继1987年长沙会议之后又一次全国性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术讨论会,对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研究的中心,具有天时、地利之独到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文献,在中华民国史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以及孙中山崇拜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陈蕴茜的《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等,都代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此外,复旦大学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四川大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南开大学的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史研究,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第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丰硕。通史与综论方面有: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朱汉国、杨群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杨天石的《抗战与战后中国》,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杨奎松的《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等。

近代政治制度史方面有:郭宝平等的《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杨绪盟的《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付椿扬的《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 1947)》,刘景泉的《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程舒伟的《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赵金康的《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理论设计及其运作》,曹成建的《地方自治与县政改革(1920—1949)》、《自治与官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法研究》,常宝国的《中间党派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宪政运动》等。

中国国民党研究方面有:茅家琦的《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崔之清的《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田湘波的《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等。

近代经济史方面有:汪敬虞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洪葭管的《中国金融通史: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杜恂诚的《近代中国钱业习惯法:以上海钱业为视角》,戴鞍钢的《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18401949》,夏国祥的《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900—1949》,张忠民的《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演变与制度变迁》,张燕萍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动员研究》,巫云仙的《汇丰银行与中国银行研究》等。

思想与文化方面有:张岂之主编的《民国学案》,龚书铎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郑师渠的《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郑大华的《民国思想史论》,罗志田的《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沈卫威的《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麻天祥的《中国近代学术史》,桑兵、关晓红主编的《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刘梦溪的《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左玉河的《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张太原的《(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等。

近代社会史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乐黛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陶飞亚的《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许纪霖的《回归公共空间》,朱浒的《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

的新陈代谢》,侯杰的《(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等。

中外关系方面有:王晓秋的《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杨庆元等的《“大东亚共荣圈”源流》,石源华等的《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米庆余的《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李育民的《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张振江的《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1944-1946)》等。

资料整理与原始文献出版方面有: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喻春生等主编的《四联总处会议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档案》,欧阳哲生主编的《丁文江文集》等。

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特色与重点、热点

第一,新领域的开拓使中国史研究进入更全面、更丰富的发展阶段。所谓新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史的研究,相对于过去比较成熟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领域而言。

纵观近5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研究。社会群体的研究,主要有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包括职业会计师群体、职业律师群体、西医职业群体、职业记者群体,陆续有论文发表,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一个亮点。另外,近代城市人力夫群体、地区移民群体的研究也初步展开。社会组织的研究,近代商会与同业公会的宏观研究已经成熟。新的研究趋向是更加细化、微观,如朱英对上海、天津、无锡商会投票选举制度的系列研究,很有特色。其他关于商会参与外交活动、银行公会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也有新的论文发表。此外,关于中国经济学社、工业会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第二,慈善史的研究。主要研究国际红十字会在中国的赈济活动,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及其活动,上海、北京地区的慈善事业,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周秋光主持的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被列为2007年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第三,劳资关系研究。有学者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对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做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考察了1927年初广东曲江“无情鸡”事件引发的劳资纠纷;有学者系统梳理了1927—1937年间武汉码头劳资纠纷的情况,并对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源做了分析。此外,有关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研究、城市研究、灾荒与社会救济、士绅阶层的研究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Ⅲ

第二,传统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复兴。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思想史、民族史、文化史等领域历来是中国史研究的重点,多年来已积累了很厚实的基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凤凰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被学者们公认为“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一部完整的近代通史专著”。全书共10卷,约550万字。全书以政治史、革命史为主干,打破了以1919年为分界的传统划分,匡正了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的认识,从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出发,宏观把握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特点。著名学者茅家琦、龚书铎、李文海、曾业英、熊月之、罗志田、马敏、桑兵、郭世佑发表笔谈,从各个视角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其不足。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主要分为晚清政治史和民国政治史两个部分。

关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戊戌维新历史、清末新政及官制问题等。在戊戌维新研究方面,茅海建考察了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问题。另外,茅海建通过对国家博物馆所藏“康有为自写年谱”与多种《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校勘、考察,出版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指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诸天讲思想属于康有为事后添加。孔祥吉发表了若干考证文章,对《诡谋直记》及康有为代人撰写条陈做了深入辨析。江中孝关于戊戌变法前后新旧人士之间的冲突问题的研究,也很有特色。关于晚清新政的研究,涉及较多的是晚清政府机构改革问题。如督抚衙门行政体制的改革过程、新设机构课吏馆的职能及其效用、地方咨议局的设置及其运作、近代警察和法制问题等。叶晓青对光绪帝庚子以后、特别是其生命的最后两年的阅读书目做了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个心存希望、关心立宪的皇帝形象。

关于民国政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包括:民国政治制度问题、国民党派系斗争与人事纠纷、地方政府与基层政权研究、抗战后期的国共关系问题、国民党的战后执政危机及其最后败退问题。关于国民党南京政权政治制度的研究,王奇生对1924—1927年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做了系统考察,指出这是中国近代政治从传统“帝治”向现代“党治”的转型;陈瑞云考察了1949年前中央政治会议在国民党中央体制的地位,认为中政会始终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立的重要政治机构,而不是国民党最高权力机关或党政最高机关。有学者还对国民党国家体制、国民党军队政治制度、政工制度与党务工作做了研究,指出国民党的国家体制是党国体制,国民党的治军理念与制度是“以党治军”,但实际运作中却是“以军治党”。国民党派系研究方面,近年来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有关国民党三巨头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政争,中央系与非中央系的角逐和冲突,政界与学界,以至大学校长易人的背后,无不蕴藏着颇为复杂的派系斗争。金以林、桑兵、王奇生、张皓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关于国民党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的研究,学者分别选择北平、四川、两湖地区为案例,围绕北平当局内部中央系与非中央系对1946—1948年学潮处置的歧异、抗战期间四川地区国民党、共产党和地方军阀势力的纠缠互动以及20世纪中国乡制由自治取代保甲和以复兴保甲来推进自治这一回旋的历史过程,来探讨国民党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复杂关系,颇有新意。

从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来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近代“三农”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的问题;二是农民素质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村合作运动的考察。另外,关于地权问题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第二,近代财政金融体制及个案的研究。财政方面,主要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内公债总额及其作用、广东地方政府1894年和1905年两次发行地方公债的过程及其不同、地方财政税收体制的变化,近代中日政府消费支出变动比较。金融方面,近代中资银行的数量、资本状况、地区分布、资本所有制及规模结构、银行内部业务分工与结构体系的考察,近代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的现象分析,都属于新的探索。货币方面,关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建立海关金本位制的意义,1934—1935年关于白银问题的论争,对于企业发展及其

环境的研究趋于细化,更加微观,如对中国航空公司、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以及大生纱厂“账略”的研究,都在新的视野下有了新的进展。第三,近代博览会的研究,是近代经济史与近代社会史共同关注的新课题。马敏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近代博览会研究已经结项,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此外,关于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的研究、1935年无锡国货流动展览会的研究,以及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发展中政府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等,也有所深入。

5年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果斐然。第一,近代文化思潮的研究。2006—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的学术研讨会,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思潮做了重新审视,分别出版了学术论文集,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第二,近代文化转型研究。耿云志主编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丛书,由9本学术专著组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思想文化方面的学术团队多年研究的成果,被虞和平誉为“2008年度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的最大成就”。此外,耿云志还先后发表系列文章,围绕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问题,近代文化转型中存在的诸如中西文化与华夷之辨、古今文化不同际遇与民族命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制约等问题,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保守主义的角色转换问题,做了深入系统且卓有见解的分析研究。章清主持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获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研究趋向。第三,概念史的研究。概念史,又称近代新名词或关键词,也有人称历史文化语义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论是称新名词研究也好,还是概念史研究也罢,甚而称之为“历史文化语义学”,都是同一问题研究。2006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历史文化语义学”界说、中西日文化交会与新语生成、新语厘定与迁衍考析等进行了热烈研讨。会后出版了由冯天瑜等人主编的学术论文集《语义的文化变迁》。此外,冯天瑜先后出版了《新语探源》、《“封建”考论》、《冯天瑜文集》及系列论文,黄兴涛出版了《“她”字的文化史》及系列学术论文,罗志田对“天下与世界”的研究、章清对“自由”的研究等,都是中国近代概念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概念史的研究,促进和丰富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其积极影响,黄兴涛总结为三个方面:凸显了将思想与社会更紧密融合起来的思考向度;强化了思想史研究者对语言本身的敏感性;促使人们将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和现象与后人的历史书写、阐释结合起来予以双重透视,增加了认知的复杂性和深度。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也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其中,有关争论也不少。比如,冯天瑜2006年出版了《“封建”考论》,曾经引发了关于“封建”一词翻译与定义的论争,而且争论仍在继续。

从现有发表的成果来看,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研究,依然嗣绕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国之间的关系展开,没有明显的热点,讨论也不是很集中。有关研究的新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代外交体制、外交方针、外交立法、主动外交行为的研究,涉及晚清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学者指出,晚清时期中国外交所奉行的方针是以儒家的诚信思想和国际法原则为指导。有学者从外交立法的角度探讨了北京政府的外交体制,认为民国政府在接受晚清外交遗产的同时,通过外交立法,加强外交的制度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民国外交新形象。有学者对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主动外交行为做了研究,认为国民政府在参与国际组织、处理亚洲地区事务、制定战后对日处置计划等方面,既有积极作为,同时又有稚嫩及不够圆满之处。其二,国别关系史。有学者分别从海关税则、广东禁烟问题、权利与体制等方面探讨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深化了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考察了甲午战争前十年中日在朝鲜的电信权之争,侧面揭示了中日关系的微妙和斗争。中美关系方面对中美合作所、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研究等,也颇有新意。中韩关系的研究也有多篇文章发表,是近几年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热点。另外,中国与暹罗近代关系的研究也悄然启动,值得关注。其三,国民外交的研究。学者分别从国民外交、朝野纠葛的视角重新审视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关税特别会议以及1923—1924年问的中苏建交谈判,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另外,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台北档案、欧美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所藏两蒋档案、宋子文档案以及名人日记做研究,也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特点。

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中还出现“跨越国境的对话”,即围绕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在中外学者间进行的共同研究。这种研究,既有单纯学者层面的,也有政府层面的。从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组成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与讨论,2005年在三国同时出版了《面向未来的历史——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日本东京大学三谷博教授等与在日中国学者刘杰教授等发起“日中年轻历史学者会议”,研讨中日历史与社会变迁,2006年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版《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而经中日两国首脑达成一致,开始建立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机制,于2006年12月正式启动,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实施。几年来,双方委员会基于《中日联合声明》等政治文件的原则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就中日关系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达成一些共识,也存在分歧。此外,中国学者与韩国学者之间也形成了关于历史问题的定期对话。牛大勇等主编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和外化》,也是一种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史的尝试。

三、学术回顾与学术论争

重视学术回顾,通过学术回顾以展望和预测未来学术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已经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近5年来,《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教学与研究》等刊物比较重视相关领域的学术回顾与展望。比如,2005年对晚清政治史的学术回顾、抗日战争的学术回顾、2008年对戊戌维新研究的学术回顾、2009年对五四运动研究的学术回顾,都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相关领域近5年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学术创新,并对其不足和局限性做了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分析。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正常的学术批评和学术论争也逐渐开展起来。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研

究的范式中,对于国内学界普遍推崇的美国学者柯文的“中国中心论”,夏明方发表文章给予质疑。作者指出:如果按照“中国中心观”的逻辑,一旦把近代中国纳入16世纪开始的所谓内发原生的近代化道路之中,凸显近世中国历史变化所谓的自主性和延续性,至少在客观效果上会淡化外来冲击的影响,模糊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成为在历史变化动力上的“去冲击论”,在历史变化方向上的“去近代(化)论”以及在历史变化主体上的“去帝国主义论”。作者主张建立“真正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新范式”的意图十分明确。在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上,长期存在“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争论。在讨论的初期,有学者将“革命史范式”定位为“旧范式”,而将“现代化范式”定位为“新范式”,或主张以“新范式”取代“旧范式”,或认为应从“旧范式”转换到“新范式”。经过讨论,学界基本达成共识,“革命史范式”侧重于从政治史角度对历史发展的解释与“现代化范式”更重视历史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合理性的论证,关注经济史、社会史与文化史并不矛盾,二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事实上并不存在以一种范式完全取代另一种范式的可能。其实,两种研究范式的出现,是和中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时代主题紧密相关的。李文海、龚书铎两位先生以前都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后来逐渐转向中国近代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只是顺应了中国时代主题的变化的学术研究侧重点的调整,难道就能说他们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了“革命史范式”吗?李文海对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做了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他指出:没有一定的现代化,革命也不能发生。同样,革命也为现代化的大步前进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人民民主,也不能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现代意义的革命也无从发生;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所以,二者之间不是矛盾关系,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学者坚持认为,“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对于学界普遍使用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外来概念,朱英提出质疑。朱英认为,使用“市民社会”或“公共领域”概念不如使用“社会与国家”概念更为稳妥和合适,因为市民社会理论太过庞杂,又源于西方,不管怎样兼顾中国的具体国情,总难免被批评为“舶来品”,甚至被指责为带有明显的某种价值取向和丧失研究主体性、创造性。另外,许多中国学者往往不像西方学者那样严格区分“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在概念上又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而“社会与国家”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更为宽泛,“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都可以纳入其中。以上讨论,总体反映了中国学者试图突破西方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进而建立中国特色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尝试和努力。如果说是中国学界对西方学界的“挑战的挑战”,或者说是对西方学界说“不”,也未必不可。此外,《近代史研究》上展开的关于“假如史学”与康有为“公车上书”的讨论,是学术层面上的直面相对,活跃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值得提倡。

四、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方法、人物、事件评价上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是:其一,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其二,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三,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具体如什么“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是由少数革命家‘制造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潜台词即殖民化在世界范围里面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

第二,有些人借“重新评价”,得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怪论。有人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称为“一场流产了的革命,一场失败了的起义,一个不应该长期延续却可悲地一直延续到覆亡的邪教集团”;有人对清末的秕政捐纳予以重新评价,认为捐纳制度给自强事业注入了资金,为新政机构预备了人手,捐员较适应社会转型需要等。尽管此类观点不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现有学术职称评定机制与博士生培养考核机制片面强调论文发表数量,造成一些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降低了学术要求,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垃圾论文。与此相关,学术抄袭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事件接连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界的声誉。五、未来研究趋势预测

第一,档案材料的充分运用,将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近现代史研究中,学者们也十分重视对档案和海外资料等新文献的运用。其中包括尚未出版的各档案馆存档资料,台北“国史馆”资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档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珍藏的档案资料。如金冲及以美国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为中心,重点研究了蒋介石是怎样应对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过程,丰富和深化了解放战争的研究。吴景平自2005年起连续四年前往胡佛研究所,较全面地梳理了宋子文档案,对宋子文档案的学术价值及关于利用宋子文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说明,有助于学者正确使用该档案。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加深与国内学术研究的深入,以国外所藏档案为基础的研究将会向纵深发展。

第二,大历史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原有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的畛域开始被打破,统统纳入一个研究领域。同时,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逐渐打通,长时段研究被广泛应用。2005年,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与中国近代史学科共同申报教育部创新基地“985”项目“中国思想与社会”获得通过。2006年由中国史学会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研讨会“涵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及当代史的各个研究领域,希望打破因分期、专题而形成科内畛域,使青年学者能够互通信息,取长补短,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与深度”。

第三,微观研究与精细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主流。马敏在预测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时曾经指出:精细的历史观提倡多向度的历史视角,主张历史中的区分和具体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重建,再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相。这一预言现在已经变为现实。综观近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政治史、经济史、还是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微观研究逐渐超过宏观研究。如桑兵的《1948年中山大学易长风波与国民党的派系之争》、熊月之的《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同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徐秀丽的《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以清华、北大为例》,杨琥的《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等,都是近年来发表的新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最新的研究趋势。

[责任编辑 李文苓]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第2篇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6.

“洋务运动”(性质、时间、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失败。

7.

什么是“戊戌维新”的意义?

解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8.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9.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0.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1.

资本主义共和国的道路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解答: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内忧外患决定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首先,清政府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发展缓慢,再加上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他们不允许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所以从维新变法到洋务运动,再到制宪运动,这一系列的变革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依靠封建阶级自身,无法实现根本转变。其次,近代中国饱受资本主义列强凌辱分割,从这一角度上说,他们不允许,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的出现。再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尤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大多由封建官僚脱身蜕变而成,本身具备两面性,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的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容易向封建阶级妥协。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由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镇压,使得资本主义共和国无法行的通,中国只有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12.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进行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后它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向封建制度展开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尽管未能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找出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但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3.

怎样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解答:第一,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建立了一条新的革命战线。即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第二,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即把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第三,它给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实现的道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革命的进程。十月革命后,1919年3月4日,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共产国际建立后,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或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14.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一方面肯定这个理论“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又认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以不考虑我们的环境,“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

15.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二)真正的群众运动;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6.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面貌?

解答: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17.

大革命中中共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解答: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这是因为:①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②大革命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③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人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④大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集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做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8.

“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

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择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9.

以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

解答:(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0.

什么是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扬长征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解答: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群众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要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即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三,要培养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第四,要培养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21.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依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等各方力量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22.

国民党战略防御的正面战场的作用、时间、特点、原因: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

退却、失败而结束。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既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最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23.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解答:(1)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就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独立自主原则就是保持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2)目的是为了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24.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发扬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条件;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5.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其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的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26.

“中间路线”: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种要求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路线。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

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27.

综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新中国建立初期所面临的某些问题的?

解答:为了解决建国初期面临的紧迫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8.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第3篇

(1)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

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0月1日成为

我国的国庆纪念日。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

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

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

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

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抗美援朝(1950.10—1953.7)

1.原因: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

出兵援助。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间:1950年10月。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总司令:彭德怀。胜利: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

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定停战协议。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其中黄继光和邱少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时间、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

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

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

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五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

成并取得显著成绩: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1957年武汉长江大

桥建成;⑤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西藏。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采取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缺点(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与失误

1.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①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③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④历史意义:“八大”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良好开端。

2. 失误

①表现: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③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破坏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底

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立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对内改革开始 ①. 时间:1978年开始。

②.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③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④ 结果: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

⑴ 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⑵ 过程: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区等。

⑶. 成效

①深圳建成繁华的现代化城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开发区发展成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②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

⑴. 时间:1985年开始。

⑵ 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⑶. 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㈠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㈡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1. 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2)重要观点: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 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部队建立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中美中日关系亚太经合组织

1、中美中日关系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才出现了转机。(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世纪握手: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小球”指的是美国乒乓球队来中国访问。“大球”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十二)科学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

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

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2008年9月“神七飞天”(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1、文学艺术主要成就:

①、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步也入新的时代。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有优秀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话剧《茶馆》。

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反思“文革”,反映改革开放和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作品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李自成》、《东方》等。

③、随着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大决战》电视连续剧《日出东方》,反映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林则徐》,反映新中国诞生的故事片《开国大典》,反映改革开放的故事片《抉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2、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①、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 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②、1984年,为中国奥运历史上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许海峰,这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第4篇

回顾历史,使我们明白:在列强争雄的时代里,我们必须要养成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在中国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清政府的腐败、人民思想的落后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清王朝从东方国家中的顶端慢慢落入泥里。在经历一系列的惨痛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儿女终于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党和政府需要出力,我们人民大众才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同心共筑中国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众志可以成城。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

中国,我们的祖国,是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容侵犯的碑。当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每个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都是倍感愤怒的,却又只能叹息,叹息当时国家的贫弱。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是叹息,而是要努力,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时时在我的耳边回响,也让我想起总书记慷慨激昂的演讲: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理想。

是啊!作为青年的我们要有理想,有了理想的指引,我们才能坚定不移的走好实现理想的每一步。青年只有立大志,方能成大业。所以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理想,有一个中国梦,并且为之努力,使祖国更加强大。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理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平常,但是我会努力做好,让这份“平常”变得更有力量。在我生活的地方,已经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适龄儿童没有办法上学的现象。但是在别的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多孩子都没有办法入学。我在填报志愿时也曾迷茫过,忽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四川某处村落的孩子上学之路是多么的困难危险,于是就决定填报教育类专业。进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课程学习,更加了解了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影响力。在读《中国近代史》时我也了解到科学的教育知识对民众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必要的,要使教育具有科学性,使民众的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所以我想在毕业之后,如果有条件就去参加支教,为教育条件落后的地区奉献自己小小的力量。但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坚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的信念,力求不辜负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成就了救国济民、立国立民的千秋伟业。与他相比,我的梦想并不辉煌巨大,但是这是我最真诚的想法,所以我会一直有动力去朝这个梦想前进。不论何时何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啊,梦想不分高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做去完成,那就是光荣的,值得称赞的。我相信,大家小小的理想,会汇聚成燎原之火,为祖国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

总书记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第5篇

2. 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3.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4.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5. 曾国荃: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6. 袁世凯: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 7. 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8.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9.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10. 魏源: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1. 盛宣怀:清末官员,官办商人,借督办实业之便,聚敛大量财富;盛宣怀一生贪腐逐利,而无视道德原则,1911年盛宣怀任邮传部大臣期间,不顾全国人民反对而贸然下令铁路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导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 12.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3. 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14. 罗荣桓: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15.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6. 林彪: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7 . 陈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8.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 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20.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21. 江泽民:中国人民通常称江泽民为“第三代领导核心”。 22. 胡耀邦: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

23. 邓颖超: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24. 陈云: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25. 陈独秀: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26. 蔡和森: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

27. 王稼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28. 任弼时: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29.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30. 徐向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31. 刘伯承: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32. 彭德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33. 贺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34. 叶剑英: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35. 聂荣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36.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37. 罗瑞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

38. 粟裕: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39. 秦基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

40. 许世友:他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许世友将军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 41. 陈明仁:中国著名将领、军事家,无论是北伐东征、抗日战争寇、解放战争中,皆为国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42. 许光达: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大将之一。、

43. 陈为人:五四运动时期同张太雷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32年同妻子一起克服重重苦难,把中央文库大量党的机密档案和珍贵历史文献全部完整、安全地交给了党。

44. 肖劲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湖南省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均担任要职。 45.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

46. 杨尚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47. 吴克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48. 刘亚楼: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员。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屡立奇功,有“智将”的美誉。

49.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50. 王树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多个地方军区司令员。英勇善战,战功显赫。

51. 陈伯达: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

52. 贺炳炎: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

53. 彭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54. 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

55.汪精卫: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 57. 冯玉祥: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 58. 白崇禧: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 59. 李宗仁: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

60. 何应钦: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从辛亥革命起历经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撤往台湾,历任国防部长和任行政院长。 61. 李济深: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第

一、

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62. 黄绍竑,:新桂系创建人,桂系三巨头之一。中将加上将军衔。曾任军长、战区副司令长官、广西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院副院长。1949年后,他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第

一、

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法案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63. 胡宗南:陆军一级上将,黄埔系一期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站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64.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65. 杨虎城: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号虎臣。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

66. 阎锡山: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

67. 毛人凤: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因病休学。早年从事军中幕僚工作,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68. 陈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69. 孔祥熙:祖父孔庆鲜。其父亲孔繁慈是清末贡生,早年做过票号生意,曾在票号担任过文案,因染上吸鸦片恶习,家境逐渐衰落。

70. 蒋经国: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粤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蒋经国予以照料。 71. 戴笠: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以残酷无情著称的戴笠,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 72. 顾祝同: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誉。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黄埔嫡系将领中,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之一,后又列名“五虎上将”,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

73.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

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74. 陈景润:。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75.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76.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病逝于日本东京。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77. 邓稼先: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78.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79.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80. 童第周: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81. 侯德榜: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192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

82.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3. 巴金: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84. 孙家栋: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获得2010CCTV中国经济人物奖终身成就奖。

85.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86.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87.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88.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89.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90. 王凤梧:清代医学家。字鸣冈,号林山。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曾撰有学术论文《辨脾胃升降》,刊于《吴医汇讲》,于当时有一定影响。

91. 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93. 聂耳: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94. 郭沫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95. 冼星海: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96. 沈从文:。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97. 梅兰芳: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98. 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99.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范文第6篇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小题:

1. 1840年 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办了洋务运动 3.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 义和团运动

5.“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海国图志》

6.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并编纂《四洲志》

7. 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孙中山 8.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提出于1859年左右) 9.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简答:

1.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原因:

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见大题总结

4.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见大题总结

5.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 军事控制(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6. 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 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 主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8. 《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并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已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的“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9.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晚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资深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的削弱了太平天鼓偶读向心力和战斗力

10.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

1) 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西施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官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3)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都成为被模仿、学习的对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1.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的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维新派的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 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就失败的如此之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2.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的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助噢乖难过,现今的准哦观念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小题:

1.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

3. 《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4.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气质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5. 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的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农业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6.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组织的重大战役: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8.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路线。 9. 1938年5月~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斗,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0. 1949年3月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建国前的最后一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1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12. 1949年的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答等:

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 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 它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地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桐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解决基本实现。

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在抗日战争中,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的合作抗日。

3) 为了抗日民族的听哦内衣展现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4. 各个势力分别指什么?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

英美派

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2)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4)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胜利的原因:

1)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2)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3)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意义: 1)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 第五,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6.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3 小题: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这两个方针都是具有中国特点的) 4.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5.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的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6.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7.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解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历史的里程碑。

8.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9.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此次大会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10.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室提出: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 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

简答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 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早起探索的积极进展 3.

4.

5.

6. 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相应报告)。

2)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其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发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1) 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 2) 没能提出明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3) 没能发动农民革命

4) 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历史教训:

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1) 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2) 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3) 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选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 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对选择制度的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① 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② 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④ 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见大题总结 时间顺线:

1839年6月3日 虎门销烟 林则徐 道光帝 1840年6月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 钦差大臣伊里布、耆英与英国 中英 《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 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 中美《望厦条约》

10月 中法《黄埔条约》

19世纪40~70年代 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 金田起义 洪秀全 建号太平天国 1852年 1853年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61年 1月 11月 1864年 1866年 1871年 1874年 1875年 1878年 春 1883年 1885年6月 1888年 1894年 9月 11月 1895年1~2月 4月 19世纪90年代 1897年 1898年 6月11日 9月21日 9月28日1900年6月 8月 1901年 9月 1905年 1911年 4月 5月 永安建制

洪秀全 建都天京 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变乱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 《瑷珲条约》 中英法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 中英法俄 《北京条约》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慈禧发动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开始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左宗棠设立 福州船政局 沙俄派兵强占伊犁地区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

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辽东战役

兴中会成立(美 檀香山) 孙中山 威海卫战役

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州湾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 慈禧发动政变

杀害“戊戌六君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攻占北京 《辛丑条约》 中国同盟会成立 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中法新约》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清帝溥仪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 日本提出对华 二十一条 1918年 一战结束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 7月23日 中共一大 1922年 7月 中共二大

1923年10月 中共三大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926年 国民革民军出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上海反革命政变 8月1日 八一南昌起义 8月7日 八七会议

10月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6月4日 皇姑屯炸车案

1931年 9月18日 九一八柳条湖事变 日本开始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冬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1月28日 上海 “一二八”事变

3月 日本扶植废清帝溥仪 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 1月 遵义会议 8月1日 八一宣言

10月22日 陕北会师 10月22日 ~12月 华北事变

1936年 10月 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12月12日 西安双十二事变

1937年 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

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8年初 台儿庄战役 1940年8月~1941年11月 百团大战

1945年4月—6月 中共七大(延安) 1945年5月 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字投降 1945年 8月 重庆谈判

10月10日 政协会议 双十协议

1946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1949年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9年 4月21日~23日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1949年9月 新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

抗美援朝胜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宪法》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1966年 1971年 1971年10月25日1972年 1976年4月 9月 10月 1978年 1979年 1986年 8631997年 1999年 2001年7月1日 2002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4年9月 2005年10月 2006年10月 2007年10月

2008年5月12日 8月~9月 9月 10月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共八大召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国组建导弹部队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日两国建交

四五运动

毛泽东去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美正式建交

计划

香港回归 邓小平理论体系确立

澳门回归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重

大战略思想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课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北京举办

“神舟”旗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宇航员首

次进行太空行走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年4月 玉树大地震 2011年 西安世园会

十二五 第一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上一篇: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范文下一篇:中国好声音广告植入范文